想知道亚太集团有为大美国 巧实力 亚太创业投没

在韬晦与有为之间:中国在保障国际安全中的作用
作者:徐进 &&来源:《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4期发布时间:
摘要:世情和国情的变化使中国需要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国际安全事务上,中国应更加积极有为 ;在国际安全制度的改革上,中国应提倡“责权力相一致”原则 ;在处理他国的国内冲突时,中国应提倡通过内外合作来缓解动荡。
  【内容提要】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重创中国经济,反而加快了中国的崛起速度。一方面,中国正在迅速拉开与诸强之间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有效缩小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使中国面临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安全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对各类国际安全问题采取何种态度与政策,主要取决这些问题本身的性质。如果用重要性与紧迫性两个变量来对中国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那么中国的安全问题就可以被分为高重要性和高紧迫性、高重要性和低紧迫性、低重要性和高紧迫性、低重要性和低紧迫性等四个类别。未来中国外交需要在韬晦和有为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作用。中国应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原则,并提出有利于国际稳定的政策主张,包括在安全事务上突出&有所作为&;以&责权力相一致&为国际安全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以提高效率为改革方向;提倡内外合作缓解动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外交调整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中国外交应当与时俱进,在国际安全领域贡献更多的&公共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重要性;紧迫性;韬光养晦;国际安全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重创中国经济,反而加快了中国的崛起速度。一方面,中国正在迅速拉开与诸强之间的实力差距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有效缩小与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然而,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也使中国面临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和周边安全环境,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安全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和保障国际安全方面能够发挥何种作用,不仅涉及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际体系的稳定。笔者认为,中国对各类国际安全问题采取何种态度与政策,主要取决于这些问题本身的性质。过去 20 年来,中国外交一直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为基本原则。这项原则的确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今后,中国如何更有创造性地坚持这一原则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与探索。
  一 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
  &一超多强&是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实力结构。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这一结构开始趋于转型。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未来五年内不会改变,但其优势程度日益弱化,主导和控制世界事务的力度下降 ;多强分化明显,中国从多强中脱颖而出,开始向真正的强国迈进。
  从经济上看, 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 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 2002 年的 4.4% 提高到2011 年的 10% 左右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 2002 年的第 6 位,上升至2012 年的第 2 位。未来五年,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 7%-8% 左右的增速的话,中国将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据测算,到 2017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有望达到 11.7 万亿美元,接近同年美国 GDP 的 2/3。
  从军事上看,中国自 1999 年&炸馆事件&后开始加大军事建设的投入力度。连续十多年的高强度投入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今后五年,随着航空母舰、第四代战斗机等一批高精类军事装备投入使用并形成战斗力,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将有更大的提高。2013 年 3 月,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宣布将在十年内削减军费 10 000 亿美元,平均每年要削减 1 000 亿美元。
  不过,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 6 000 多亿美元,每年削减 1 000 亿美元并不会急剧缩小它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差距。而且,美军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因此,未来五年,中国尚难以大幅度地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差距。
  在亚太地区,如果不算美国的话,中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超过该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即将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如果算上美国的话,就是说亚太地区将出现中美两强并立的实力格局。由于中国执行不结盟政策,而美国拥有众多亚太盟国,因此未来亚太地区将出现中国面对美国及其亚太同盟体系的局面。
  二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战略关系动向
  未来五年,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仍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但可能出现阵营分界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会迫使其他大国考虑在中美两国之间&选边站&。
  俄罗斯将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自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一直视中国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1996 年,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 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由此形成中俄&准同盟&关系。十多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简称&上合组织&)框架下举行了数次军事演习,中俄两国还在&中东剧变&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上进行紧密合作。今后,中俄两国新一届政府将会继续深化双边战略合作。
  美国将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力度。奥巴马政府通过&重返亚太&战略来强化美国与其亚太盟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反复重申承担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义务。围绕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海洋争端问题,美国主动向菲律宾和日本等国承诺履行同盟义务,同时试图开展与越南的军事合作。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和密切军事关系的举动,来强调美国不会忽视&中国影响力上升&的信息。
  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东盟国家与美国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并对地区安全秩序和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奥巴马政府三次对台出售武器,两次接见达赖。2010 年 1 月 29 日,美国宣布对台军售,包括 60 架黑鹰直升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等,总额达 63.92 亿美元。另外,在 2012 年年底美国大选前,美国国会蓄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指责中国的中兴与华为两家公司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以阻挠它们开拓美国市场。这些事件使得中美关系不断产生摩擦,难以保持稳定。
  日本选择强化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2010 年中国总体经济实力超越日本使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日本不仅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与中方纠缠不休,而且积极强化日美安保同盟关系。另外,日本还主动与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等国加强协调,企图介入南海争端,从侧面牵制中国。
  中国与印度虽然同为&金砖国家&成员,但这并不能有效防止双方的矛盾。实际上,印度一直以来对中国戒心浓厚,视中国为其争夺亚洲主导权的竞争对手。为此,印度采取与地区外的国家联合制衡中国的策略。比如,印度与美国加强在核技术和军事方面展开合作,逐渐介入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中,并试图通过加强与个别东盟国家的合作,以抵消中国的影响力。2011 年 9 月 16 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与越南外长范平明在河内举行会晤,宣布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准备与越南进行合作,开发位于南海的两块油气田。同年 10 月 12 日,两国领导人签署油气勘探协议。2011 年 10 月 31 日,印度外长访日,与日方讨论南海交通路线的航行安全问题和同年 11 月召开印日美三国国防部长会议的问题。
  欧洲大国目前尚未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过欧盟在全球战略问题上与美国和中国都有重大分歧。无论欧洲大国&选边站&还是保持中立,大国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都只会加剧而不是缓解。
  三 中国面临的安全问题
  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国家利益的向外扩展以及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动使中国在世界和周边面临的安全压力正在增加,来自国际社会的负面声音也在不断增多。例如,一些国家和人士指责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强硬和傲慢,中国&热衷于采取高压姿态&,而且&不遵守国际规范&。还有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将中国与他国正常的经济往来当做中国试图运用经济实力加强对别国的控制 ;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当做中国打破地区军事平衡、威胁其他国家安全的前兆。可以说,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安全形势均不容乐观,可谓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
  中国如何处理这些安全问题取决于这些问题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用重要性与紧迫性两个指标来审视中国的安全问题。重要性是指该问题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或者说,该问题会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例如,在 1995 年前后,防止台独势力的发展是那时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而朝鲜核问题的重要性较低。紧迫性是指该问题是否需要中国立即着手加以解决或防范,决定紧迫性的因素是时间。例如,在 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前,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来说紧迫性较低,而此后该问题的紧迫性明显上升。我们将重要性和紧迫性均分为高、低两类,就可得到以下四分图,然后可以将中国面临的安全问题分别填入四个象限当中(见图 1)。
  (一)中国面临五个高重要性和高紧迫性安全问题
  第一,美国&重返亚太&。美国&重返亚太&本质上具有零和性质,它使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一方面,它使中美在该地区的战略竞争加剧,无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另一方面,它使部分东亚国家借机加大与中国的摩擦与防范力度,使东海、南海争端日益严峻。因此,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安全问题之一。
  2009 年 1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东亚四国并在日本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2011 年 10 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名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提出了以&亚洲为支点&的新外交战略。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檀香山的演讲中强调,美国的经济、安全和战略重心将全面转向亚太。
  三年来,美国利用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忧虑,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成功地强化了与其亚太盟友之间的安全关系,同时介入地区争端,其防范与遏制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
  1. 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关系。两年来,美国积极强化与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2010 年,朝鲜半岛局势因&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而突然恶化。美国抓住这一机会,与韩国在当年 7 月、9 月、11 月联合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推迟原定 2012 年移交的战时美韩同盟的军事指挥权。在中菲关于南海问题的争端爆发后,美国适时向菲律宾提供军舰,并与之展开联合军事演习。2011 年 1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时宣布,从 2012 年起,美国将在澳驻军 250 人,以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关系。
  2. 积极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纷争,试图通过偏袒一方和激化矛盾,促成周边国家形成&亲美疏中&的战略态势。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宣称在钓鱼岛争端上保持中立,一方面又表态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覆盖钓鱼岛。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 2010 年的东盟地区论坛上表示,南海自由航行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在 2011 年的东亚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企图将南海问题列入峰会议程,唆使越南、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上大做文章。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防卫安全合作正在显著提升,由美国牵头策划、组织的联合军演在中国邻国不断增多。美国不仅继续对华进行高频度海空抵近军事侦察,而且逐步加强在关岛基地、驻日美军基地、驻韩美军基地以及新加坡美军樟宜基地的军事部署。3. 大肆鼓吹&中国军事威胁&。2011 年 2 月 8 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版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其中明确指出美国对中国军力发展、战略意图、尤其是对中国在太空和网络技术、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上的发展表示担忧。 2012 年 1 月5 日,美国新版国防战略指南《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21 世纪国防优先任务》对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做出一定的调整,即美军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以及将应对反进入与区域拒止挑战列为美军的重点任务。同年 6 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香格里拉安全对话论坛&上正式提出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其内容主要为:到2020年将美国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优先将新武器部署到亚太地区,以保持美军在该地区的高科技优势。虽然美国一再表示,此战略调整并非针对中国,但其潜在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第二,钓鱼岛问题。对中国来说,钓鱼岛是一个领土主权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由于钓鱼岛问题正处于激化期和爆发期,如不能正确加以应对,将可能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秩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钓鱼岛问题在 2010 年夏之后逐渐严峻起来,并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在 2010 年的&撞船事件&中,日本企图以国内法审判中国船长,这是变相地想让中国承认钓鱼岛归日本所有的阴谋之举。2012 年 4 月中旬,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挑起事端,声称要从&私人&手里&购买&钓鱼岛。日本中央政府非但不制止石原的荒唐行为,反而以&稳定管理&为名企图将钓鱼岛收归国有。2012 年 9 月 11 日,日本政府无视中方一再警告,决定拨款 20.5 亿日元,&购买&钓鱼岛的主岛、南小岛以及北小岛,随后又公开否认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领土争议。鉴于目前日方仍持顽固的立场,而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非常坚定,因此,不能排除钓鱼岛危机有进一步升级甚至爆发冲突的可能。
  钓鱼岛争端既是中日关系陷入不和甚至对抗状态的直接原因,也是中日结构性矛盾的外在表现。自 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以来,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趋严重。日本政府和国民对&中强日弱&格局的形成感到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感体现在对外战略上就是在军事上将中国定位成主要的防范对象和潜在威胁 ;在外交上积极打造围堵、牵制中国的制衡网络。自 2010 年年底以来,日本官方相继出台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以及 2011 年度《防卫白皮书》,这些文件一致指责中国军力发展已成为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强调日本未来的防卫重点将转向西南诸岛,要通过加深与拥有共同民主价值观的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防卫合作来应对地区的潜在威胁。
  第三,南海问题。南海争端因涉及的岛礁多、海域大、牵涉面广、资源丰富、航道重要,因此其重要性、紧迫性与复杂性比钓鱼岛争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 2011 年以来,以菲律宾、越南为代表的南海声索国不断采取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基本精神的行动,接连制造摩擦和纷争,导致南海问题不断升级。2011 年 3 月,菲律宾单方面擅自在中国管辖的南沙群岛礼乐滩附近海域非法勘探油气,中国两艘巡逻船依法执行驱赶任务时,遭到菲律宾海岸警卫舰以及军机的严重干扰和对峙。2012 年 4 月 10 日,中国渔船进入黄岩岛泻湖避风,菲律宾派遣军舰赶赴黄岩岛海域,企图搜查和扣押中国渔民和渔船。中国国家海洋局迅速派出正在附近执行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海监船舰赶赴该海域,对中方渔船实施现场保护。中菲双方舰船在黄岩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对峙。除此之外,菲律宾外交部开始以&西菲律宾海&取代&南海&作为其官方名称。
  2011 年五六月间,中越两国曾因越南单方面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探活动而多次爆发对立与冲突。2011 年 6 月 9 日,中国渔船在南海中方管辖的万安滩附近海域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其中一艘渔船的渔网与越南油气勘探船的电缆缠绕在一起,越方船只拖曳中国渔船倒行长达一个多小时。中国渔船被迫主动剪断渔网后,双方才脱离接触。事故发生后,越方指责中国船只在南海&没有争议&的水域挑起争端。当天,越南总理阮晋勇宣称,越南对南海的主权&不容争辩&,申明&越南全党、全国人民、全军有保护这个国家海域和岛屿的最强决心&。2012年 6 月 21 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该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试图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固化其所谓&主权&。越南还不断派出军用飞机对南沙的一些岛礁进行所谓&巡逻侦查&。
  使南海形势更加复杂的是,菲、越等国还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并欢迎美、印、日等国以不同的形式插手南海问题。在 2011 年 11 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虽然南海问题不在峰会的议程之内,但仍有 16 个国家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大部分国家表达了对南海问题的关切。在 2012 年 7 月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菲律宾执意要将黄岩岛争端写入联合公报,但遭到柬埔寨等国反对,结果导致东盟成立 45 年来首次未能发表联合公报。此外,菲律宾还召集东盟十国的海事专家会议,目的是将南海明确划分为无争议和有争议的区域,企图以东盟为整体对抗中国。
  中菲黄岩岛争端爆发后,菲律宾试图将美国拉入南海争端当中。2012 年 4 月16 至 27 日,美菲举行了&肩并肩 2012&联合军演。4 月 30 日,菲美两国的外长和防长举行了首次&2+2&高层磋商。同年 6 月,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访美。他高度赞扬美国是菲律宾最重要的战略伙伴,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将履行与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条约,并向其提供军备。从 6 月 23 日起,美菲两国再次举行为期 11 天的海上战备合作与训练联合演习。
  越南同样通过引入外部势力来增加自己的实力&砝码&。2011 年 6 月 18 日,美国与越南官员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后就南海局势发表共同声明,强调&保障南中国海安全、稳定、和平与航行自由,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2011 年 7 月 15 日,三艘美国军舰抵达越南岘港,双方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南海联合军事训练。2012 年8 月 3 日,美国国务院代理副发言人帕特里克&& 温特利尔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诽谤中国设立三沙市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剧南海地区紧张局势&。2011 年 5 月,两艘印度军舰访问胡志明市。同年 6 月,印度与越南达成海军合作框架,越南准许印度携带导弹的驱逐舰进入芽庄和下龙港,印度则帮助越南海军建造舰船和培训海军人员。同年 9 月,印度外长克里希纳访问越南,两国就印度公司在中越南海争议海域开采石油达成协议。
  日本则以主动但间接的方式介入南海争端,旨在利用南海问题来给中国的东海政策施加压力,企图使中国同时陷入东海和南海的两线争端之中。2011 年 10 月,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专门谈及南海问题,主张构建多边框架解决南海主权争议。日本与菲律宾建立了南海问题情报交换机制,还出资帮助菲训练海岸警卫队。
  第四,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海外利益正在不断拓展,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 2010 年,中国在海外有 1 343 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 ;到 2011 年年末,中国共有对外资产 47 182 亿美元 ;到 2012 年初,中国共有在外各类务工人员 80.9 万人。另外,2011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 7 025 万人次。如此庞大的对外资金数量和人员出境流量使中国政府面临十分重大的保护责任和十分艰巨的保护任务。
  一般来说,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国的海外利益面临政治、经济、政策、社会、自然灾害和运营等六类风险。而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特别容易面临东道国的政治动荡、安全审查、工会活动、金融不稳、债务违约和社会责任限制等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撤回海外务工人员,解决专利纠纷、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海外利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保护。但由于中国政府对海外利益的保护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力度和手段仍差强人意,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在政治和安全风险方面,在 2011 年 3 月的利比亚动乱中,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就有多个项目停工,合同金额损失高达 188 亿美元。 中国还被迫从利比亚紧急撤侨 3.5 万余人。
  2011 年 10 月 5 日,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糯康武装贩毒集团勾结泰国不法军人,策划实施了劫杀 13 名中国船员一案。在市场和社会风险方面,由于巴西货币雷亚尔不稳定,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巴西公司在 2002 和 2008 年分别因此亏损 2 767万元和 5 732 万元人民币。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后,因政策不当而导致该公司工会持续反复罢工,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双龙公司在 2009 年 2 月进入破产程序。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秘鲁铁矿公司由于未能注意巴西的社会责任环境,当地社会对该公司存在工资偏低、健康与安全欠佳、投资承诺不兑现和不注重保护当地就业等抱怨和不满。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府对海外利益的保护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海外利益保护战略,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保护海外利益时仍以部门应对为主,国家层面的应对较少 ;二是外交需要在服务于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是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四是应对海外风险时缺乏部际协调 ;五是缺乏相应的立法。
  第五,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是中美关系中一个不定期发作的顽疾。自 1982 年中美签署《八一七公报》以来,美国多次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最近的一次是在 2010 年 1 月,当时奥巴马总统宣布向台湾地区出售总值 64 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爱国者&反导系统。美国对台军售是美国变相地将台湾地区当做一个政治实体来对待,而且对台军售将加剧台海两岸的军备竞赛,增加了两岸军事对峙程度和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
  有学者指出,美国对台军售受中美结构性矛盾和美国党派政治的双重影响,其中结构性矛盾是美对台军售的根源,而党派政治影响对台军售的次数。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愈加尖锐,中美关系的一般性改善并不能消除美国对台军售的动力。随着第四代战斗机和航空母舰等一批先进军事装备的研制成功,今后中国的军事崛起色彩将更加浓重,美国可能会通过增加对台军售的数量和质量的方式来制衡中国。近年来,美国两党政治出现了&极化&现象,即共和与民主两党在几乎所有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高度对立,议员在投票时几乎完全以党派划线。这一现象预示着,未来四年美国国会中的反对党都可能以对台军售向行政当局发起挑衅,并迫使总统以牺牲中美关系为代价来平衡国内政治。
  (二)中国面临四个高重要性、低紧迫性安全问题
  第一,朝鲜半岛问题。自 1950 年&抗美援朝&以来,中国就一直在深度卷入朝鲜半岛事务。中国是六方会谈的东道国和成员国之一,是朝鲜最大经济援助国和法律上的同盟国之一。中国同时也是韩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之一。自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08 年,中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现在是韩国企业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因此,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2013 年 2 月 12 日,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半岛紧张局势。今年 3 月 7 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表决通过决议,对朝鲜近期第三次进行核试验予以严词谴责,并出台新的制裁举措,包括对一些个人和朝鲜公司实施金融制裁和旅行限制,禁止进口珠宝、赛车等奢侈品等。同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则宣布,朝鲜人民军从 3 月 11 日起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朝鲜停战协定》无效、全面停止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今年 3 月 8 日,朝鲜又宣布,废除一切与韩国达成的关于南北互不侵犯的协议,全面废弃《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关闭朝韩之间的板门店联络渠道。今年 4 月 2 日,朝鲜原子能总局发言人称,朝鲜决定重启 5 兆瓦石墨减速反应堆。4 月 5 日,朝鲜外务省建议各国驻朝使馆考虑在半岛局势恶化情况下撤离使馆人员的可能性。4 月 8 日,朝鲜宣布关闭开城工业区,撤离所有朝鲜工人。
  尽管朝鲜半岛局势比较紧张,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半岛并不存在能够立即严重危害中国安全的事态。
  首先,朝鲜半岛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因为各方都缺乏发动战争的意愿。美韩同盟是一个防御性同盟,甚至在遭到朝方轻度挑衅时也非常克制。比如,两国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就没有进行反击。朝鲜尽管拥有核武器,但它很清楚并无赢得第二次朝鲜战争的胜算,而且美国可以向韩国提供延伸威慑。所以,朝鲜最多是采取战争边缘政策,通过小规模的军事挑衅来达到政治目的。
  其次,朝鲜的首要安全问题是确保国家生存,因此它拥有核武器是为了防御。朝鲜是一个处于高度军事对峙状态的孤立国家。中国和俄罗斯(苏联)与朝鲜签有同盟条约,但两国均不向朝鲜提供延伸威慑。冷战结束后,中朝和俄朝关系逐渐冷淡,中国和俄罗斯再未明确表示它们是否会根据同盟条约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朝鲜实际上认为两国放弃了盟国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核威慑能力对朝鲜而言就是一个无法遏止的诱惑。自 1945 年核武器诞生以来,核国家之间没有爆发过战争,因此核武器是确保国家生存的&终极保护伞&。所以当朝鲜获得核武器后,它的国家生存就有了基本保障,就有了与美国磋商双边关系正常化并签订互不侵犯协定的本钱。
  最后,朝鲜处于政权过渡时期。2011 年 12 月 17 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因病逝世,其子金正恩成为新领导人。外界尚不清楚他的执政理念和思路,也有分析人士根据他的一些零星政策猜测他可能带领朝鲜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笔者认为,朝鲜可能经历 2 至 3 年的政权过渡期,在此期间,金正恩不太可能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上有方向性转变。
  第二,反恐问题。在本&& 拉登被击毙后,全球恐怖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根据美国国家反恐中心的统计数据,2011 年世界范围内的恐怖袭击总数超过1 万起,比 2010 年下降 12%。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及逐渐从阿富汗脱身,美国正在全面调整反恐战略,改变军力部署,现在更强调使用低成本打击和综合手段。国际反恐斗争进入&后九一一时代&。随着国际反恐斗争高潮的逐渐消退,反恐的紧迫性亦随之降低。
  近年来,中国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恐怖主义威胁,而且这类威胁还与分离主义势力(东突和&藏独&)高度相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恐问题,但总的来说恐怖势力在中国内地未出现蔓延之势,换句话说,反恐问题的紧迫性不算太强。
  第三,维持全球战略平衡。中国是世界上五个合法的核国家之一,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关系到中国重要的国家利益。由于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较少,而且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因此中国一贯主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主要责任应由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两个国家美国与俄罗斯来承担。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俄罗斯一直在逐步减少各自拥有的核武器。截止到 2012 年 3 月 1 日,美国在 812 枚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上保留了 1 737 枚战略核弹头。俄罗斯在 494 枚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重型轰炸机上部署了 1 492 枚战略核弹头。2011 年 2 月生效的新一轮《美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美俄两国到 2018 年应将其战略部署降低至 700 件发射、运送装置和 1 550 枚战略核弹头。总的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核大国之间可以基本保证全球战略平衡。
  第四,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印两国有争议的边界领土面积约 12.5 万平方公里,1962 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过一场战争。1987 年 2 月,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多次严正声明,绝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和&阿鲁纳恰尔邦&,要求印方撤回越线设点的军事人员。1988 年 12 月,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 甘地访华,双方表示积极发展双边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和条件。双方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1993 年,中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并成立专家小组,讨论制定该协定的实施办法。1995 年 11 月,双方撤除了两军在边境东段旺东地区过于接近的哨所,使边境局势更趋稳定。1996 年 11月底,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有助于维护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印边界基本保持稳定,领土争端并未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2003 年 6 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5 年 4 月,温家宝总理访印,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 年 11 月,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双方在《联合宣言》中宣布了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 年 1 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2 年是&中印友好合作年&,两国举办了多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
  (三)中国面临两个低重要性、高紧迫性安全问题
  第一,叙利亚问题。受西亚北非变局的影响,叙利亚局势自 2011 年 3 月冲突爆发以来持续动荡,目前已处于内战状态,政府军与反对派之间的较量进入一个十分微妙而又极为关键的阶段。叙利亚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以色列、黎巴嫩、伊朗、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平息叙利亚内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国际博弈,实际上沿着两条线索展开。
  一是美俄在中东的权力博弈。美国一直将伊朗-叙利亚-黎巴嫩轴心视为中东反美的核心力量,如能控制叙利亚,就在地理上切断了这条反美战线。俄罗斯则视叙利亚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叙利亚的港口城市塔尔图斯是俄海军在地中海的唯一立足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主张叙利亚总统巴沙尔&& 阿萨德必须下台,如果阿萨德拒不下台,他们就扶植叙反对派,以武力方式实现政权更迭。2012 年 8 月22 日,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共同商讨了向叙利亚反对派继续提供支持的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还签署了一项秘密指令,授权中央情报局等机构协助叙利亚反对派推翻巴沙尔&& 阿萨德政权。美方拨款 2 500 万美元,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援助,但不包含致命武器。
  而俄罗斯则主张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内,通过政治对话和协商解决叙利亚问题。片面向叙利亚政府施压,预断对话的结果,或强加任何解决方案都无助于叙利亚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二是伊斯兰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权力博弈。叙利亚和伊朗是伊斯兰世界仅有的两个什叶派掌权的国家,叙利亚还是两伊战争中唯一与伊朗共同作战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内战以来,伊朗不断加大对巴沙尔&& 阿萨德政权的援助力度,2012 年伊朗已派遣革命卫队下属的精英部队&圣城旅&前往叙利亚助阵。而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则团结一致,支持叙反对派夺权。在这些逊尼派国家的活动下,叙利亚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资格已被停止。它们可能还暗中向叙反对派提供武器。
  中国在叙利亚的利益较少,因此叙利亚内战不是中国面对的重要安全问题。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对国际热点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在联合国保持一致,密切合作,支持联合国 - 阿盟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拉赫达尔&& 卜拉希米的斡旋工作。
  第二,防扩散问题。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许多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试图非法获得核武器,因而核武器的扩散有可能给国际安全带来巨大危害。核扩散很难说会给中国带来直接的伤害,但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确定的五个合法的核国家之一,中国有责任维护该条约的严肃性。
  根据各国的核技术能力和政治态度,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六种类型:(1)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即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等五国 ;(2)非法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 ;(3)极可能非法秘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现在只有以色列。利比亚和南非过去曾秘密发展核武器,但现在已经完成弃核 ;(4)有发展核武器意图但暂未全面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即伊朗(;5)有核技术但本国法律不允许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包括乌克兰和日本;(6)既无核技术亦无意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包括除前五类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
  当前防扩散工作的重点是第二和第四类国家,更具体地说是朝鲜和伊朗。朝鲜已经进行了三次核试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令其弃核。伊朗现在尚未制造出核武器,但国际社会高度怀疑其正在逼近核门槛。2011 年 11 月 8 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伊朗核问题发表最新报告称,至少在 2003 年底前,伊朗曾&有组织、有系统地&从事&与核爆炸装置有关的&活动。直到 2010 年,伊朗方面可能仍在继续从事涉及核武器研发方面的活动,包括试制相关构件,进行有关测试和试验等,并暗示这些活动中有的现在很可能仍在进行。这份报告甫一发布,就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西方国家借机加强对伊朗的制裁。2011 年 11 月 21 日,美英两国同时宣布对伊朗的制裁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对伊朗重要的石化产品行业实施制裁,同时扩大对伊朗油气行业的制裁。美国政府同时警告,与伊朗银行业从事交易的政府或金融机构均面临制裁。美国还把伊朗列为&洗钱主要关注国之一&。英国政府宣布,停止所有英国信贷与金融机构与伊朗所有银行的业务关系与交易往来,其中包括伊朗中央银行及其支行和下属子公司。而以色列则公开表示将使用军事手段阻止伊朗生产出核武器。2012 年 6 月 6 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本雅明&& 本尼&& 甘茨表示,以色列已做好军事打击伊朗的充分准备。武力威胁将是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的有力手段,因为外交孤立、经济制裁和施压以及有效的军事威胁不能影响伊朗核进程的方向。
  由于立场相去太远,伊朗和西方国家不可能形成一个能够彻底解决核问题且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案。从战略上看,伊朗核问题已经形成一个&无解&的&死结&。从战术上看,伊朗核问题今后仍有暂时缓和的可能。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的政策立场是&以事实定政策&,而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意图定政策&。&以事实定政策&的好处是政策的法理依据强,不足之处是政策的预防性差。当伊朗真正逼近核门槛时,中国就将面临如何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严肃性的真正考验。
  (四)中国面临两个低重要性和低紧迫性问题
  第一,巴以冲突。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几十年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彻底解决的可能性。近两年来,巴以冲突的烈度有所降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均未向对方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2011 年年初发生并延续至今的西亚北非动荡均深刻地影响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国际环境,巴以的对外政策均需有一个调整过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与中国相距遥远,巴以的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形势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巴以冲突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相对较低。
  第二,非洲的武装冲突。非洲大陆存在多场武装冲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刚果(金)、尼日利亚等国的国内武装冲突。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亦令世人瞩目,但非洲的武装冲突的确对中国安全很难产生直接的影响。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下的对非维和行动。21 世纪以来,中国陆续向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西撒哈拉、刚果(金)和苏丹等国派出过维和人员,为稳定这些国家的局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 寻找韬晦与有为之间的新平衡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冷战结束后,人们通常认为&韬光养晦&和&不结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0 年来,这两个原则的确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近年来,为适应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微调为&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
  笔者以为,现在我们更应把&韬晦&与&有为&看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当成上位原则与下位原则的关系。今后中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要更积极地有所作为。&韬晦&是一种策略,这表明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及周边争端中尽量避免以咄咄逼人的态势出现,强调的是互利互让,有理有节,但在某些情况下容易被争端方误解为是一种示弱政策,这样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另外,当&韬晦&成为一种对外行为模式或优先选择项时,对手可能会采取不合作的姿态,挤压或强占中国的利益,结果出现中国越是希望与邻为善,就越是四面被围的奇怪现象。当前,主客观因素都使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基于中国现在的实力和面临的国际压力,我们仍然不能放弃&韬光养晦&,即使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有时在某些问题上亦有韬晦之举。
  不结盟政策曾经为我们避免承担过多的国际义务、埋头经济建设起到了正面作用,但现在它的政策效力正在耗尽,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该政策最大的负面作用在于它使中国缺乏国际动员力。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的国际规则制定权。一国拥有较多的战略友好关系,该国在国际事务上就容易争取到较多国家的支持 ;军事盟友是一国最可依赖的国际支持者,因此也是一国国际动员力的重要基础。美国在亚太地区有多个军事盟友,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近年来,这些盟国为美国重返亚太或摇旗呐喊、或明送秋波,客观上造成美国振臂一呼,亚太多国响影的效果。当亚太格局从&一超多强&向&两超多强&演变之时,我们继续严格坚持不结盟政策,不向别国提供安全保护,只会使目前尚处于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国家倒向美国,并使亲美派国家更加亲美,其结果是美国的盟友越来越多,而中国则越来越被孤立,承受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不过,中国应当放松而不是彻底放弃不结盟政策。首先,这是因为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还处于初期阶段。&重返亚太&虽是美国的战略设想,但执行起来很有难度。其一,美国经济复苏尚需时日,繁重的国内经济事务使奥巴马政府无法在国家安全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其二,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它暂时还无法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完全抽身。其次,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崛起,中美在军事装备上还有代际差距。在未来五年,中美的经济差距有望继续缩小,而军事装备差距缩小的程度相对较低。无论是美国,还是美国的多数东亚盟国,都很难把中国当做另一个&苏联&来对待。因此,中国现阶段无需与别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而应开展并逐步深化与特定国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多层次军事与安全合作,进一步提升与它们的战略友好关系水平,达到增强国际动员力,减轻安全压力的目的。
  作为一个仍处于崛起过程中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应发挥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作用。中国应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原则,并提出有利于国际稳定的政策主张。
  (一)在安全事务上突出&有所作为&
  2011 年 9 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要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因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减少中立或不表态的政策。
  (二)以&责权力相一致&为国际安全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
  2011 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 :&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应按照责任、权利、实力相一致的原则,着眼本国和人类共同利益,从自身国力出发,履行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应当主张,各国在不同领域内的责任与权利与该领域的实力分配结构相一致。中国支持在某领域内比中国实力强的国家承担领导责任,同时也应在自己的实力优势领域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国际安全组织的领导成员应根据实力变化,每若干年调整一次。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几十年不调整领导成员就无法跟上权力分配结构的变化。实力不济的国家适时退出领导集体,实力日盛的国家适时进入领导集体,定期的新陈代谢才能使国际安全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
  (三)提倡内外合作缓解动荡
  当一国发生内部政治动荡时,国际合作的目标是促进该国通过改革和对话实现政治和解,而不要轻易采取支持反对派推翻政府的政策。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引发严重的国内武装冲突甚至内战或国际性战争。例如,在当前的叙利亚问题上,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像中俄所主张的那样,既反对外部势力的干涉从而引发另一场战争,又督促叙政府加快改革步伐,促成对立双方的谈判与和解进程,那么叙利亚局势就有可能逐步缓和下来。
  五 结论
  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格局特别是亚太格局正在加速发生变化。中国的崛起即使中国有更大的能力在国际安全特别是亚太安全事务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中国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安全问题。笔者尝试用重要性与紧迫性两个指标来对中国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重要性是指该问题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紧迫性是指该问题是否需要中国立即着手加以解决或防范,决定紧迫性的因素是时间。因此,这些安全问题就可以被分为高重要性和高紧迫性、高重要性和低紧迫性、低重要性和高紧迫性、低重要性和低紧迫性等四个类别。这种分类法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审视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思考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世情和国情的变化使中国需要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国际安全事务上,中国应更加积极有为 ;在国际安全制度的改革上,中国应提倡&责权力相一致&原则 ;在处理他国的国内冲突时,中国应提倡通过内外合作来缓解动荡。
  201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外交调整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中国外交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与中国的实力地位与战略环境不相适应的政策或原则,在国际安全领域贡献更多的&公共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的态度:
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外交观察》第三辑的主题是“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本期中,美国与俄...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
更多学者文章
粤ICP备号-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 巧实力 亚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