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优化产业布局部门独立性强,布局灵活性大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
&&&&&&&&&&&&&&&&
/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 
(5)  然而技术的创新是不断发生的,既包括小的更新,也包括原理或方法上 的重大突破,因而一项技术的饱和值可能被另一技术超越,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高新技术 A,B,?表现为后者替代前者的顺序递进现象, 前后之间相互交错,表现为众多短期的单项技术扩散过程,从宏观上来看, 相关技术扩散的长期过程表现为更大尺度的扩散曲线(图 14-4)。长期过程的逻辑斯谛曲线是由科学技术重大发现的节律性决定的,表现为一 系列的重大创新产生并扩散后会出现一定阶段的停滞。若从某一时间断面上 看,高技术的扩散则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图 14-5)。第三节
高技术扩散的类型与产业区位 一、扩散类型及其特点技术扩散的类型可以根据扩散中的某一因素或特征分类,如可以按引发扩散的原因或机制分类。但通常的扩散类型是按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 特征来分,具有三种类型:(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其特点 是围绕创新起源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出连续的扩展,这种类型 主要受距离因素控制,近邻效应明显;(2)等级扩散(hierarchicdiffusion), 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序列顺序扩散,如规模顺序、文化层次,社会和经济地 位、官职等级等,其决定因素为接受者的位势; ( 3 )位移扩散 (relocationdiffusion),表现为扩散接受者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它 主要是由于移民或其它形式的人口流动引起的(图 14-6)。  以上三种空间扩散类型只是纯粹的理论模式划分,在现实世界中,控制 技术扩散的因素很多,因此,高技术的扩散可能是二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 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将更为复杂多样。二、扩散中的高技术产业区位  高技术产业通常包含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三个部分。作 为创新起源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分布有关,因而科技人 才密集分布区则决定了创新的区位。然而在高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中,往 往由于人才、工资、用地,政策及寻找市场等原因,生产制造的部分过程或 销售服务的分支机构便会向其它地方(特别是城市)扩散,从而形成新的产 业区位。高技术扩散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微观尺度上,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对信息的完全依赖性,企业围绕高新技术源区的空 间集聚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布点准则正与扩展扩散的过程机制相 同,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成长在微观上主要受扩展扩散过程支配。以北 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为例,高技术企业最初基本上布局在以中国科学 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区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传播中 心)智力资源高密区的几何中心位置——海淀路中段,从 1980 年成立的“先 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至相继成立的“科海”、“京海”、“四通”、“信 通”等公司都是布局在这个核心地段。近十年来,各类高技术企业如雨后春 笋,迅猛增长,1983 年仅 11 家,1984 年 40 家,1985 年 90 家,1987 年 148 家,1990 年发展到 974 家。随着企业的增加,企业布局也先后扩展到中关村 路、成府路、白石桥路、中关村南路、海淀大街、学院路等。1988 年国务院 批准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扩展到 100 平方公里的范围。美国“硅 谷”和 128 公路地区也是在这种扩散模式下形成的。  高技术产业的宏观扩散则不同,与创新源区位势相差不大的最先可能接 受者的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因此,在宏观上将表现为以等级扩散为主的 区位成长过程。对于等级扩散过程,F.Boon,Hudson,B.J.Berry,H?gerstrand 等人都进行过研究,笔者可将其做一概括。假定现存在具有等级体系的若干中心,其最大中心规模为 P1,第 r 级中心规模为 Pr,依 Zipf 的位序-规模分布得出:Pr=P1r-q(6)式中 r 为规模级数,q 为系数。在这个体系中,各中心间必然要发生技术信 息的交流,如果中心 i 与 j 间距离为 Sij,引入相互作用的摩擦系数 x 和常数 K,则其技术的空间相互作用 Ii j 可用最简单的重力模式表示:Pi PjI i j
? xi j(7)对于 t 时刻 j 中心共接收到的信息作用量为:ntji? 1tPi P j
(8)xi j因此可以用I j 来作为 i 中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力(或“位势”)大小的度量。Berry 的研究认为,必然存在一个中心规模的下限 Pmin,或技术相互作用量的门槛 F,如果某一中心接受的信息作用量小于 F,则该中心不可能接受 高级中心的扩散并再扩散到其它中心,也不会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 高技术扩散过程必然具有下列约束:即 KPni ?i?1P( i
)≥F (10)i jn? Ki?1Pi Pj
≥ (9)xi j将(6)代入上式进一步得出:(KP 2 )r ?qn r ? q(
i)≥F (11)1 j
? xi?1 i j从(11)可以看出,等级扩散仍受中心间距离 Sij 的影响,当距离摩擦系数 x 趋于 0 时,上式则为纯等级扩散;而当 x 趋于无穷大时,上式则表示纯 扩展扩散;如果各级中心间可达性得到改善,则高技术扩散的形式更趋向于 等级关系。用重力模式估算各中心间的信息作用量在理论上并不完善。Wilson 提出了一般模式,Iij=AiBjOiDjf(Cij)(12)其中 Oi 为 i 中心的信息流出总量,Dj 为 j 中心的信息流入总量,Cij 为 i 与 j之间一般的距离度量,如空间距离或旅途耗费等,而 Ai 和 Bj 被称为平衡因子。上式具有以下约束条件:n    ? I i j
? O i (13)j?1n
? D j (14)
i?1n n? ? I i jC i j
? C (15)i?1j?1其中 C 为总耗费,应使之达到最小。Wilson 运用最大熵原理导出了上式的解:(16)1A i
n? B j D je其中 j?11??c i j(17)B j
?n? A i Oi e??c i ji?1  基于以上的推导,简单形式的高技术相互作用和门槛约束条件可改写 为:Iij=KPiPje-βsij(18)n(KP1
e)≥F (19)2 ? q? q
? ? s i ji? 1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在由所有中心相互作用构成的平均信息场中,各中心间高 技术扩散机率在 t 时刻的空间分布。Pi j
?Pj en? ?si j?q
jn(20)? Pi e? ?si j? q
??s i jji?1i?1我们也可以计算各中心产业成长的概率分布:nt rit ii n n?q ? qjj?1n??s i j(21)? I i? ? ri? q
??s i jji?1i? 1
j?1然后可以根据高技术园区总体发展的成长曲线(5)预测其空间区位的演变。 应该说明,Boon 的研究认为,高技术创新潜力与中心的规模等级呈双曲线的 关系,Berry 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相互作用的门槛值。三、技术层次与网状扩散  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技术可分为三个层次:(1)使用技术;(2)方法 技术,指新产品的设计方法和生产工艺,获得方法技术后即可复制或移植开 发;(3)原理技术,创新前研究获得的基础性原理,是方法技术的依据,在 此基础上可以有所创造。高技术的扩散包含了上述几个不同的层次,在现实 世界中,低等级中心并不尽是接受使用技术,而可能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在方 法技术方面突破,甚至向高级中心反馈扩散,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区域, 接受者技术层次的提高使中心的规模与位势间的关系弱化,更容易形成比等 级关系更复杂的网络式的扩散。  第四节 高技术扩散——国外案例研究  继哈氏之后,许多学者应用空间扩散理论进行了解释性的和预测性的研 究。如 Yeates 的英格兰人口增长过程分析,L.Bowden 的科罗拉多高平原地 区灌溉技术的推广,D.Grigg 的“绿色革命”在亚洲的扩散,Morrill 的城 市中犹太人街区扩展研究和美国农用拖拉机的扩散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 功。特别是 Z.Griliches 对美国杂交玉米扩散的研究,和 B.J.Berry 对美 国城市电视台的扩散与电视工业的市场渗透的研究,分别堪称扩展扩散和等 级扩散案例研究的典范。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时间尚短,国外对其扩散过程 研究的文献还不多,但笔者从可以获得的有限资料中,仍发现了一些高技术 扩散的现象。在迅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内,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可谓独领风骚。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至今不过五十年的时间,商用计 算机仅有四十年,但它强大的工作能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已在世界范围内 掀起了以“三 A”(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为代表的信息 革命浪潮。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广泛应用,已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革。一、扩散中的技术替代  高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替代,计算机技术也 不例外,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大中小型机等,都是日新月异地更新和替 代。这可以从存储器的变化和通用计算机的设置变化中看到这种替代规律。 世界半导体年销售额 1983 年已超过 100 亿美元,80 年代的销售额年递增在20%以上,特别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生产和销售增长更快。但是存储器技术更新也是异常迅速,七十年代后期 4K 存储器居于主导地位,至 80 年 代初为 16K 存储器替代,之后 64K 和 256K 存储器分别在几年内后来居上,目前 640K 存储器则居于主导地位(图 14-8)。技术替代的钟型分布在此得到 较好的表现。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1983 年计算机销售额达428.3 亿美元,比 1980 年增长 60.5%,但不同机型计算机的销售和设置变化 相差很大。 年,美国计算机设置台数合计年增长率为 67.8%,其 中个人计算机年增长率为 159.6%,而通用计算机却减少了 1.7%(表 14-1)。 从销售情况看,通用计算机 1980 年销售额占整个计算机的 2/3,到 1984 年仅占一半。说明美国通用计算机的生产和销售已进入晚期,而个人计算机则 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日本计算机的生产技术和使用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从60 年代开始安装通用计算机,70 年代大量安装微型机,至 80 年代初期,微 机销售增长势头一直很猛,但通用计算机增长开始减缓(表 14-2 及图 14-9)。 我们对通用计算机安装的台数和金额分别作回归、发现,均符合扩散过程的 成长曲线。安装台数:y 台 ?2000001 ? 170.28 e?0.294( t ?1965)(相关系数R ? 0.9979,F ? 16.93)。存量金额:y金 ?107(R ? 0.9898,F ? 16.65)1 ? 72.57 e其中 t 为年份。表 14-1 美国计算机设置情况(单位:千台,亿美元)时段机型
年均增长率%
台数
金额
台数
金额
台数
金额
通用计算机
58.2
429
57.2
683
-0.3
9.7
小型计算机
215.5
48
597.0
201
22.6
33.2
小型商用机
47.5
19
210.0
99
34.9
39.1
个人计算机
33.0
3
159.6
95.2
合计
355
506
3
67.8
16.0
资料来源: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 1985,p.603。表 14-2 日本通用计算机安装运行情况()(单位:亿日元)年份
安装台数
金额
年份
安装台数
金额
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3726063546486967189482128091725517423622476230116044122761716089122111362201373282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353054071948132589447210888223106344639622583442532563282073632182723623896416472147164205290916
(注:数据为每年三月末现在量)资料来源:同表 14-1,p.614—615。二、计算机产业的空间扩散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是难以分开的,美国作为计算机的诞生 地和主要技术创新地,是计算机技术扩散的源地。随着技术的扩散,美国对  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甚至成为其它国家计算机产品的市场, 最典型的例证是日本。平松守彦在《技术密集城市探索》一书中描述了 1960 年日本通产省与美国 IBM 公司谈判转让计算机专利技术的经过:“我国电子计算机的历史就是 从这次专利谈判开始的,当时对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日本的电子计算机 用‘象和蚊子’作比喻。如今 20 年过去了,我国??一个接一个地开发了便 宜的、小型的、性能良好的机种。这样终于占据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的位置”。1970 年日本计算机产品出口额仅有 71 亿日元,只相当于进口额的 7.4%。在此之后,日本的出口进口之比逐步上升,从 1981 年起,计算机主体、 外围设备和部件的出口额全面超过进口,特别是外围设备出口增长最快,占 出口额的 57.3%,1982 年出口额达 4588 亿日元,几乎为进口额的两倍,其 中向美国出口计算机 2408 亿日元,占 52.5%,从美国进口计算机的金额 1804 亿日元,占总进口额的 78.4%。由此可见,日本计算机产业成长对作为扩散 源地的美国一直有着强烈的依存关系,而美国对日本计算机技术的扩散,从 总体上已经跨越了日本引进技术、进口产品和美日产品竞争的阶段,达到产 品规模生产且日本向美国出口占优势的阶段,完成了技术空间扩散的一个循 环。  美国计算机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计算机技术国际扩 散的变化。 年美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递增率平均为 20.9%,而进 口额递增平均 29.3%,O/I 比值从 7.6 降至 3.9,特别是后期降低较快。这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扩散已经使主要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美国之 间有趋于均衡的倾向。技术空间扩散是高技术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基础。E.Rogers 在《硅谷热》一书中专门论述了硅谷的影响和扩散。他写道:“硅谷的成功也促使高技术 工业区在美国其它地方扩散。这些新兴工业区的设计者们以硅谷为模式,连 取名也步硅谷的后尘,为他们的工业区冠以‘硅原’、‘硅山’,‘东部硅 谷’之类的名称。这些新兴高技术工业区的发展吸收了硅谷的成功经验”。 他不仅详细论述了硅谷对 128 公路工业区和北卡罗莱纳科研三角区形成的影 响,还对盐湖城“生物技术谷”、纽约州北部特洛伊高技术中心(东部硅谷)、 达拉斯高技术工业区(“硅原”)、科罗拉多泉地区(“硅山”)、俄勒冈 州波特兰市电子工业区(“北方硅谷”)及凤凰城、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图 和洛杉矶奥伦治县的高技术中心等形成与硅谷的影响进行了逐一论述。第五节 扩散与发展——我国高技术园区建设  我国自 1985 年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联合创建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来,仅仅六年时间,全国已建成经国务院批准认定的 27 个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加上省市属的共计 36 个。在这些开发区内已有高技术企业 1690 个, 职工达 12 万余人,产值 59 亿元(1990 年),一些城市的园区发展已显示出 灿烂的前景。由于园区开发历史短暂,加之资料统计的限制,现在对高技术 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性研究则显仓促,因此,仅从空间扩散 的观点对园区建设进行一些分析。  一、作为创新源的高级中心区位  高技术园区的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相 当数量高级专门人才的集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人材的集聚与城市规模 成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更是智力 最密集的城市。西方一些经济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国家也具有这种规律,如 F.Boon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的创新潜力与其规模等级位序之间呈 双曲线关系。所以,高技术园区在开发之初必须依赖规模较大的城市。  在我国已认定的 27 个园区中,19 个位于特大城市,2 个位于大城市,5 个位于中等城市,仅威海一个为小城市。园区所在地包括了所有 200 万人口 以上和前几位的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些城市市区共有高等学校 514 所,占全国 467 个城市市区高校的 46.3%,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 311.7 万人, 占全国城市的 42.7%。其中 19 个特大城市的高校数和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分 别占 27 个城市的 92%和 94.7%。这进一步说明了高等级规模城市的科学研 究实力及其对高技术园区的作用。一些城市近年的发展更能说明这一点,如 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三年来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达 2027 项,实现技工贸收入 56.8 亿元,平均年递增 50%。天津、沈阳、武汉等园区也都取得显著效益。这些高级中心区位将在技术创新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 作用(表 14-3)。二、作为第二创新源的对外技术窗口区位  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还较低,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因此,引进发达国 家的高技术,并在引进中不断地吸收、模仿、创造和推广这些技术,也是高 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我国开放改革以来,在沿海地区相继建立了 经济特区、开放地带、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表 14-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所在城市科技力量(1990)
城市
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
高等学校数/个
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人
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
沿海城市
上海天津广州大连
749457291172
42282613
4510732779031573631411645872034184
福州厦门深圳海口威海
8738352813
12822-
19893217741917634047839648912671860
东部地区城
北京沈阳南京济南杭州石家庄
577360209146110107
612128161919
50085823797714587010359333992810356664736819115937751
市开发区。这些地区面向国际经济技术大市场,能够及时地吸收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散,从而成为新的高技术创新源地继续向国内其它城市扩散。沿海开 放城市依其面向世界的良好区位和特殊的政策,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的人材 和资金,而且十年来外商投资建设及经营也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实 力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的水平。深圳、广州、上海、天津和大连等地高技 术开发区能迅速发展,这方面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考 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园区最好同时具备较强的自我创新能力和能 及时接受外来技术两个条件,如果能有几个已得到充分发展的高技术园区作 为强大的扩散源,通过空间扩散过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快。三、扩散中的高技术园区体系  等级扩散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等级体系中,扩 散过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高技术园区母体的城市的不均衡分布和具有 明显差异的空间联系,决定了国家级以下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根据初步的 城市潜力分布估算,我国将分别形成:(1)以北京为主要源地、包括华北和 东北近十个城市的次级体系;(2)以上海为源地的东南沿海城市园区次级体 系;(3)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源地的华南体系;(4)武汉、西北、西南 等独立分布点。虽然从国际技术扩散的角度可以把全国高技术发展作为一个 体系,但从国内的层次看,次级体系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次级体系内等级 扩散的作用更强,过程也更明显。因此,在制订各园区的发展方向、企业合 作与组织、地区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都应考虑到这种地理背景。四、空间扩散的阶段性  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园区在扩散初期处于能 量积蓄阶段,技术和产业的空间扩张很慢,而当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则增长速 度急剧加快,一个系统只有内部各单元的扩散达到这个阶段后,才能表现出 明显的系统成长。我国目前已认定的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 30 个,这些 园区大多还处在相互竞争和能量积蓄时期。因此,我国高技术园区的发展策 略,在一个时期内,其重点不应是增加园区数量,而应优先选择一些可作为 扩散源地和少数开发条件良好的园区予以重点建设,就像培养增长极以带动  地区发展一样,使这些园区迅速成长起来。充分发展的园区间空间扩散及其 相互作用,必将加快我国整个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五、园区的功能层次  美国城市电视台自 40 年代初首先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创办,到 60 年代 初基本完成其空间扩散过程,但扩散中各等级城市在技术创新的层次上是不 同的,低等级城市电视台只是作为电视机工业市场的开拓者。这一特点对我 国目前的园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宏观尺度的园区体系,对其各具特色 的园区职能结构具有功能上的规定性。一些园区由于自身创新能力较弱,在 现阶段即可考虑作为市场开拓的服务性技术园,重点放在应用技术的创新、 高技术的推广、产业信息服务和部件生产与维修等方面,这也符合竞争中的 比较利益原则。  综上所述,空间扩散不应仅作为解释性的理论,而且应成为规划预测的 基础。研究和认识技术空间扩散的客观规律,将使我们更好地从时间空间的 结合中,有效地进行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尽管高技术本身具有创新 和替代异常迅速等特点,特别是现代企业的空间分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 空间扩散的格局比传统技术更为复杂,但我们从宏观上控制有关变量,仍可 以调控这个过程。(1)门槛与时间调控:任何促进一些优良区位源地迅速创 新和成长,从而加速其扩散的政策,都将会给更多的较低等级地区以至整个 地域系统带来更快的增长;(2)可达性调控:改善科学技术传播、技术专利 转让、产业市场信息流通等传播途径,缩短接受者与扩散源之间的有效距离 或降低扩散过程耗费,将使高技术园区间的创新和扩散产生乘数的效应。  第十五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分析目前,在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包括硅谷和 128 公路在内的30 个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和筑波等城市、德国法兰克福周围、英国苏格兰 硅谷和 M4 公路以及剑桥市、意大利北部几个城市、瑞典的萨尔玛工业学院附 近,以及汉城、新加坡等城市,都积极鼓励研究与开发高技术,出现了高技 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关于高技术产业集聚经济以及高技术集中区域的形成 和发展因素等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 象的分析研究,对于正确规划和指导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  业已证明,现代工业活动不是以单一工厂的形式孤立出现在某个地点, 而是成组地集聚在有利的地理区位。通过生产活动在该地域内彼此接近,集 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约物料运费与能源消耗,加快 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和劳动力培训过程,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和竞争,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不是通过扩大行业本身的规模 来取得的,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外部规模经济。国外很多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他们指出,集聚不仅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好处,而且使高技术产业获得了经济效果。 他们进一步提出,集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区位特征。与传统产业集聚现象 所不同的是,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已不能仅仅用工厂相互接近和工业的物 质联系所带来的总成本节约和总收益增大来解释。高技术产业增长中心(GrowthCentre)或增长极(GrowthPole)的极核可能是某个名牌理工大学或政府研究机构,而不象传统产业增长中心那样围绕某个大型工业联合企业 而发展。规划建设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培育高技术公司创造了基础设施 和各种服务场所,例如空港与海港、铁路与公路、供水与供电、银行与通讯, 以及展览厅、会议室、恰谈交际场所等等,为高技术公司的集聚经济提供了 条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地区优美的生活环境、气候、田园风光等都对 企业家具有魅力。尽管如此,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美国硅谷和 128 公路的高 技术集聚区域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综合体,而其它任何一个 模仿它们而建立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如它 们,根本原因在于硅谷等高技术综合体的本地原材料供应活动、高技术公司 的衍生活动、转包活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极高。本章不准备分析高 技术产业与大学的联系,尽管不同规模、学科设置和技术实力、不同办学方 针的大学所可能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有很大区别;本章也不准备 分析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性,而是着重分析高技术综合体 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节 高技术综合体内的交易活动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又称高技术综合体,是以公司间或工厂间越来越 精确的交易关系而组织起来的。这种工厂间的交易关系包括面对面的接触、  战略信息的详细交流、长期或短期的转包合同、原料的投入产出联系,等等。 一般认为,由于转包合同关系的发展,同类工业的公司需要在区位上相互靠 近,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高技术综合体往往出现在商品生产活动频繁的地区,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是实现外部范围经济(externaleconomyofscope)的地理手段。在高技术综 合体内有密集的交易活动,劳动社会分工日趋深化。市场范围的扩展是劳动 社会分工不断复杂化的诱因。  随着市场的扩大,一方面,为了获得范围经济,公司或工厂内部劳动技 术分工深化,甚至发展为在一个等级管理体系下的国际劳动分工,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组织是垂直联合(或纵向结合)的;另一方面,某些产品由于受 到内在的技术限制而不能达到范围经济,致使各个局部的劳动过程分开而形 成专业化的独立公司,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组织是垂直分离(或纵向分化) 的。劳动分工由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分工,对其它企业来说,提 供设备和原料,从事产品营销,利用副产品,甚至培训工人,都有利可图。 垂直分离有很多原因。(1)当无法将劳动过程联合到统一的机械系统时, 它往往自然分裂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2)如果产品市场不稳定或不可预料, 则为避免市场的不稳定性通过公司的垂直结构来传递的情况,生产者需要垂 直分离。(3)有时,由一些熟悉专业管理技能或拥有专门知识的公司来提供 所需的中间产品,则可提高劳动效率。(4)这些中间产品可能由一些理想的 最小经营规模的工厂来生产,而只有当许多下游公司为它们提供服务时,才 能达到这种理想的最小经营规模。垂直分离的情况在高技术产业中十分普遍,因为高技术产品结构变化多端,市场变化极其迅速。  垂直分离的生产体系包括大量有转包合同关系的高技术公司,它们由于 减少交易费用而集聚在一起。这是因为,一些主要交易费用是受空间距离影 响的。例如,如果交易关系不标准化或不确定,则需要不断地谈判以重新创 造固定的交易关系。另外,联系活动如果是小规模的,则无论是固定的或变 动的交通费,都无法获得大规模生产中大量运输时那种打折扣的优惠价格。 有些联系总是发生问题,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或频繁的谈判以不断进行调 整。在这些情况下,交易活动的费用(包括金钱、时间、劳力等)都是很可 观的,每单位交易活动的费用越大,卷入其中的生产厂家都有可能通过空间 集聚而减少交易费用。有人曾在 70 年代预言,电讯的发展会导致工业分散, 破坏城市化进程,现在看来,即使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时代, 这种由减少交易成本而导致的空间集聚过程仍然在继续。第三节 地方联系和新公司衍生  研究表明,研究与开发水平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当进行小批量的灵活 生产时,由于最终产品的非标准化,公司可能使用较多的本地原材料,也就 是公司与地方的后向联系(back-wardlinkage)是较强的。假设产品所含研 究与开发密度定义为产品的价值和重量之比,那么,无论生产过程如何,研 究与开发密度大小与地方后向联系强弱总是呈正比关系。产品价值与重量之 比越高(产品所含研究与开发密度越大),则产品越珍贵和独特,对该种产 品可能供应原材料的厂商越少,产品生产者与原料供应者在地理上的接近越 显重要,因此公司与地方的后向联系越强。据调查,圣弗兰西斯科湾的高技  术公司的原料投入有很强的地方倾向,50%以上的原料来自 30 英里范围之内 的本地公司(1986 年)。  工厂的规模对地方联系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较小的工厂,其地方后向 联系较多。因为小公司往往是地方所有的,它往往在本地范围内寻找原料供 应者。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地方联系的重要性减小。工厂规模是衡量地方 联系潜力的重要指标。生产非标准化小批量产品的中小公司比生产标准化大 批量产品的大公司更着重发展地方联系。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公司,其工业联 系广泛,相对来说,本地的工业联系较少。  从对圣弗兰西斯科湾、苏格兰和东南英格兰高技术公司的调查问卷中看 出,高技术公司的地方前向联系是很弱的。高技术产品的销售量并不随着与 生产厂家距离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高技术产品可以运输到较远的地方,而且 还能从销售中获利。这是因为高技术产品单位重量的价值高,而且产品越独 特,顾客越专业化,那些特殊的消费者可能散布在世界的一些特殊地点。  到目前为止所作过的一些经验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是和 大量公司与本地的后向联系密切相关的,但和非本地的前向联系没有什么关 系。也就是说,高技术公司集聚在一起共同利用本地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 包括中间产品,本地的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提供原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任 务。本地有庞大的原材料供应网络,是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发达的象征。在高技术集聚现象中,新公司形成的过程称为衍生过程(spin-off),即由先前在另一个高技术组织内工作的企业家出来创办新公司的过程。对衍 生过程最初的研究局限于组织和个人的作用,而很少注意产品以及与市场有 关的因素。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很多研究指出了新企业衍生过程中的一些 特点:小公司比大公司产生的子公司多;子公司所开辟的市场往往就是母公 司所忽略的市场,成功的公司一般包含四五个而不是一个工程师;对很多产 品的构思是他们在为母公司而工作时就形成的,由于母公司决定不采纳这种 产品构思而促使子公司的产生等等。衍生过程中还有两个其它因素在起作用。第一,子公司的成功部分地取决于母公司接受并鼓励这种子公司分离于母公司的行动。第二,很多子公司 与母公司及其顾客有合同关系,它们不需要到外面去就可以很容易地开发新 市场。此外,产品的种类对公司的繁衍过程有直接影响。当产品市场取决于产品的性质而不取决于产品的价格时,发生衍生过程的可能性最大。这时产品 正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也就是产品刚开发不久,需求相对没有弹性, 产品需要小批量地按消费者要求来进行生产,新公司的产生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有时,由于产品很特殊,厂商进行技术封锁,这种产品很难大批量生产, 因而按规格定做。定做产品的生产商持有产品设计权,这种技术是周期性稳 定的。例如,产品种类固定,而内部结构变化,此时公司要保证该产品得到 市场上最先进的零部件以获得竞争优势。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由于技术垄断 而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在一起。第四节 地方劳动力市场与集聚经济很多学者对于产生高技术集聚的劳动力因素作了研究,并认为公司区位相互靠近,主要是共同利用地方劳动力市场。相比之下,工业联系因素有时 是次要的。  地方劳动力市场有集聚经济的作用,也有集聚不经济的作用,因此对高 技术产业的集聚或分散都发生影响。  在高技术综合体发展的过程中,各公司在自己的空间活动范围内按需要 吸引不同技能的劳动力。例如,美国高技术增长中心的劳动力一般由两部分 组成:(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和先进制造业活动的受过高等训练的科学家 和工程技术人员阶层;(2)低工资的劳动力阶层。这部分劳动力中往往移民 比例很高,在高技术工业综合体中,他们普遍在非技术性的岗位工作(如集 成电路板生产、电子装配、铸模、塑模等等)。由于很多劳动力集中在同一 个地区,就产生各种各样的集聚经济,并有助于加强地方的经济基础。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集中产生的集聚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任何地方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都要招工以填补空缺,工人都要寻 找工作,地方劳动力市场越大越密时,对双方越有利。当雇主和工人集中在 同一地理区域时,有特殊才能的工人可以最有效地找到合适的特殊工作。  (2)大的地方劳动力市场比小的地方劳动力市场有更多的选择劳动力的 余地,而且,在大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中的公司可以采取更灵活的人员调整政 策,使这些公司能适应经济波动和变化。(3)大的地方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集中建立教育训练机构,尤其是当地政府提供补助时,更有利于公司节约培训费用。 与此同时,大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一些集聚不经济现象,例如工会活动增加、交通拥挤、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公共服务费用增加,等等。然而,生产者并不能简单地废弃这些中心而转向其它区位。为此,生产者应 从一开始就从技术上和组织上精简外部交易关系,以避免高技术公司的过分 集中。第五节 产品生命周期与高技术集聚关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其他因素,在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中都有所 涉及。萨克撒尼恩(Saxenian)1981 年对硅谷半导体工业的研究中,注意了 产品种类和劳动力因素,指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在地理上呈集中趋势, 而与半导体装配有关的劳动密集生产活动则是分散的(表 15-1)。一项对英 国苏格兰硅谷的研究强调在集聚发展的早期靠近市场的表 15-1 基地在硅谷(圣何塞)的公司的工厂地点(按生产阶段分类)(1980 年)


研究与开发
制造业
装配业
圣克拉拉县美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美国其它地区欧洲和日本第三世界
100%0000
79%0021%0
36%35%13%16%0
3%9%0088%
资料来源:Saxenian,A.美国加州大学硕士论文;1981 年。重要性以及某些非市场因素(如语言障碍)的影响。斯多波(Storper)1982年在对美国新英格兰飞机发动机工业的研究中提出,特殊专业技术人才获得 的难易程度是很重要的。  早在 70 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公司在产 品开发不同阶段的区位需求差异。产品周期理论假设产品经历四个不同的阶 段:创新、增长、标准化和衰落阶段。在需要高投入的研究与开发的创新阶 段,高技术产业可以在高成本的区位集中;在标准化阶段,由于产品技术定 型,可以按加工顺序把产品的生产分解成对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过程,这样, 工厂可以分散化以寻找低工资和工会组织弱小的区位。  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产品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需求大,则可以 支持很多公司经历很长时期,并允许大批量的生产和分散化的生产。与此相 反,当市场有限时,产品生命周期也短。小的市场需求只能支持少数小公司 的发展,而且没有大批量的生产出现。有的学者认为,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 期较短,一般为 5—10 年。  由此,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现象。例如,在 加拿大,新建的小公司占的比例很大,产品国内市场有限,生命周期短,公 司主要集中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少数大城市附近。只有电讯工业 例外,它在加拿大呈分散布局的趋势,这表明加拿大的电讯工业已进入产品 生命周期的成熟与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研究与开发阶段,公司需要大量有高级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往往从大学里高薪聘 用工程师来开辟自己的劳动力市场。随着高技术公司的成长,技术劳动力来 源不断扩大,形成高技术劳动力集聚。例如,硅谷的多种专门技术人材,除 研究与开发人材以外,还有很多支撑服务人材:设计和制造清洁厂房和半导 体生产设施的队伍、运送计算机设备的运输队、风险资本家、律师、公共关 系问题专家、人材交流问题专家等。当产品定型及生产标准化以后,工程师 和技术人员的重要性降低,而其它劳动力,特别是生产工人的重要性增加。 此时,公司的生产工厂可能需要避开高工资的区位而扩散到第三世界地区或 本国的农村地区。东南亚的高技术产业最初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从以上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内在机制及其形成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技术综合体的形成和高技术企业的繁衍和培育是有其内在规律 性的。以前很多文献仅仅罗列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或科学园规划所需条件的一 览表,例如,靠近大学、有优良的投资环境、有风险资本或靠近金融机构、 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等,但没有接触到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质。应当 充分注意到,任何高技术产业增长中心都是在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经过较长的历史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规划建设的高技 术区,其规模和发育程度都无法与自发的高技术综合体相比拟。因此,如果 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各类服务,就能获得高技术发展的成 功,而不重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将会步入歧途。第十六章 高技术产业布局中的交通运输问题  从本世纪初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算起,交通运输因素对传 统工业布局的影响问题已经被研究了大半个世纪。近二十年以来,交通运输 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这是因为,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增加 和技术的进步,相对缩短了空间距离,增大了工业区位的灵活性;同时,由 于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有效利用和可替代原料的增多,以及工业产品附加价 值的提高,使运费在其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加工越深、增值越高的产品, 其运费在成本中的重要性越低。基于上述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交通运输不是 经济增长或布局的前提条件,而仅仅是一个“伴随物”;另一些学者认为, 虽然交通运输不是吸引工业的充分条件,但它是一种使工业随之而至的必要 条件。对于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来说,由于它的产品“轻、薄、短、小”,其 布局中的交通运输问题往往被忽视。高技术产品的运费一般占产品成本的比 重微不足道,很容易误认为交通运输在高技术产业布局中的地位也不足挂 齿,其实不然。  本文将从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特点出发,研究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 对交通运输的不同需求,进而论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高技术生产中 的几个与交通运输有关的问题。由于对我国目前高技术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问 题尚未作认真研究,本章是在对美、英、日等国的有关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 上写成的。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特点  A.托夫勒(Toffler)早在 1980 年《第三次浪潮》中写道:“第二次浪 潮制造业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第三次浪潮制造 业的特征则与此相反,生产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定做的产品。??每件彼 此不同的产品可以流水般地从机器中生产出来而不停顿”。在当代工业生产 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柔性生产系统(FMS)以及自动化 制造技术(AMT)使厂商的规模和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灵活专业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生产特点,大公司原先垂直联合的生产过程发生断裂,越来越多的厂商决定到其它公司购买或生产 零部件和配件,它们把研究与开发活动留在总部或核心企业,而将其它生产 和销售活动分散出去。很多厂商不是在本厂内生产一切半成品或成品,也不 是简单地到市场上去购买原料和零部件,而是用转包(subcontracting)的 方法,通过对外订货,把零部件加工、产品加工或部分销售分包给比它小的 厂家去进行。从全球看,跨国公司称雄于世界经济舞台,以传统的国内生产、 对外交换为特征的贸易主导型国际分工转向以国际生产、跨国经营为特征的 投资主导型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不仅是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而且走向部门 内部甚至工序间的分工。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正如美国 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生动描绘的:“日本在自己制造微处理 硅片之前,出产的电子计算器上唯一由日本自己制造的部件就是印有‘日本 制’的牌子。其中,微处理硅片来自美国,在新加坡、印尼或阿尔及利亚装 配,钢制外壳来自印度。计算器运到横滨或神户之后,再把“日本制的牌子 钉上去”。  高技术产业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点:投入与产出的 货物体积小、重量轻;产品价值高;在国际市场销售;零件在国际市场上采 购;产品易破损;不靠固定的原料来源;不靠原有的劳动力资源;技术知识 扩散迅速;技术劳动力要求较多;以小型公司为主。第二节 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交通运输需求  在对传统工业区位决策中交通因素影响的讨论中,通常主要考虑运费, 这种理解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传统的工业来说,市场和原料地是相对固定的, 在由选择区位产生的有限竞争中,简单地提高价格也是可行的。但是,高技 术产业的经营环境却是一种高度竞争的、动态的、商业的环境,在区位选择 中的自然限制因素极少。而且,高技术产品成本中运费所占的比重极小,例 如在日本一只两吨装的空运集装箱可装价值 3 亿日元的集成电路,其运费只 占产品价值的 0.09%,因此,高技术产业布局中的交通运输问题远不是运费 因素所能解释的。下面将从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研究与开 发、增长、成熟、衰落分别论述其交通运输需求。1.研究与开发阶段  高技术产业的发端是耗资巨大而且发展迅速的,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与工 程技术专家。美国调查表明,得克萨斯州高技术产业就业结构中职业科技人 员占 55%,波士顿 128 公路高技术产业中职业科技人员占 50%。在研究与开发阶段交通运输需求不大,这是因为它靠近高技能的劳动力并且依靠发达的通讯线路。从微观上看,从实验室和其它研究与开发设施到 娱乐场所之间的地方交通质量十分重要,因为科学技术专家在选择区位时很 重视这个条件。良好的都市内部客运和生活环境质量都是在传统工业布局中 很少考虑的,然而对于高技术产业却很重要。在新技术革命的今天,虽然电讯已十分发达,金融家、厂商和技术开发人员仍然需要方便的交通以面对面地恰谈业务和掌握信息。对于成功的企业 来说,这类人员频繁地乘坐飞机,他们研究与开发活动区位对机场设施的要 求是较高的,此时不仅考虑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安全和可靠程度。如果他 们不能经常见到同行,会感到十分不舒服。一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 调查表明,研究与开发人员平均每月乘坐 8—12 次飞机,而在制造工厂的人 员平均每月只坐 0.07—0.25 次飞机。2.增长阶段  在产品增长和商品化阶段,管理、金融和销售变得很重要。管理者的时 间意识很强,需要经常往来于所辖各分厂之间。在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成功 因素是使厂商便于接近金融机构,因为此时需要大量风险资本和现金流通。 增长阶段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区位最好选择在原有的高技术基地,它本身 就是最小运费区位。在这样的高技术基地(或称高技术综合体)中,靠近其 它生产厂商也就是靠近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市场;而且,由于集聚经济的作用, 可以减少建设投资;地理上与原有高技术公司接近还可便于从其它公司学到管理经验,并有可能获得从原有高技术公司流出的人员。 很多高技术公司从高技术综合体内部的贸易中得到零部件的投入,由于靠近其它厂商,通常运费是很小的,为了保持仓储费用最低,需要及时、安 全的交通运输。3.成熟阶段  在产品成熟和大规模生产阶段,交通需求与前两阶段有很大的差别。这 阶段的生产可能远离总部或研究与开发机构。标准化的组件可能从不同的源 地汇到有劳动力优势的地点进行装配,以减少产品成本。因此,这个阶段需 要良好的国际交通运输设施,不仅便于通往原料(标准化组件)产地,而且 便于通往国际市场。可靠的、优良的航空运输显得十分重要。  从日本运往东南亚的集成电路原材料、零部件等加工成半成品,再运回 日本或送往美国,几乎全为航空运输。1981 年 5 月号美国《空运》杂志详细 记述了硅片由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经洛杉矶、成田、新加坡三个集装箱转 运点,共计 38 小时空运,并在新加坡加工后,循同样的路线返回菲尼克斯。 产品和零件可以平稳地在世界上空航行数千公里。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已不象在传统工业中那样只是一种“伴随物”,在 高技术产业中,它完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研究与开发 活动和生产活动在地理上分离以及大公司总部和分厂在地理上分离时,交通 运输具有一种内部“润滑”的调节功能。在较小的国家内,这种功能由公路 或铁路来实现,如果这些分离是世界范围的,则航空运输显得格外重要。大 多数著名高技术公司都有跨国经营的特点,由于技术上的和组织上的创新, 研究与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总部与分厂在地理上都是分离的,因此高技术 产业具有临空型布局特点。4.衰退阶段  在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衰退阶段对交通运输所要求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 的运费节约。此阶段产品的性质已经稳定化,顾客或购买者也已经固定不变, 产品的需求水平和分配格局都是可以预测出来的。这时,管理的有效性往往 从选择最廉价的运输线路反映出来,其灵活性也是相当有限的。第三节 科学园和技术城的交通运输因素  60 年代末美国的一份关于高速公路对新兴工业区位影响的调查报告中 指出:“128 公路吸引工业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工业希望避开市内交通而获 得便捷的运输条件”。波士顿市 10 英里以外的 128 公路两侧目前已全部为高 技术工业园所布满,而且正向外环的 495 公路发展,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高 速交通对于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优良的运输基础结构对于吸引高技术产业十分重要。运输基础结构包括港口、机场、道路、高速公路、仓库等设施。它不仅与运费有关,而且与运 输投入的非金融因素(如服务质量)有关;不仅考虑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 且注意到人和信息资料的运输往来便捷。表 16-1 列举了科学园开发成功的一 些区位因素,从中可见靠近国际机场和好的道路网是科学园成功的重要因 素。 在美国,机场数量多,地方机场使用定期方便舒适的自备家用飞机的次数很 多,公司人员和货物运输都常使用这种小型飞机。在日本,运输货物几乎全 部使用航空公司的飞机。表 16-1 科学园开发成功的区位因素
基本的
重要的
次要的
无关的
接近市场
接近供应商
接近飞机场国际机场国内机场
*
*
接近首都
良好的道路网
*
通往首都的铁路
舒适的生活环境
*
文化娱乐设施
地区财政资助
愉快的工作环境
*
资料来源:WilliamsDriversJonas(n.d.)  在日本对技术城产业调查的报告书中,也详细列举了规划新建尖端技术 产业工业区选址要求的地域条件,其中,机场、高速公路、新干线等几乎是 最重要的条件,基于这些条件,通向大城市的时间距离很短。占日本半导体 产量 40%的九州,各主要县都有较完善的机场设施, 米的跑道供 喷气机起降。据分析,机场附近地区接纳高技术产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地 方公共团体在机场周围根据企业的办厂意图先调查好可协调的土地,并按企 业的要求予以介绍,然后再由企业买下。另一种是地方公共团体先行集中取 得土地,建成工业团地,有计划地招引企业到此办厂。大分机场附近的工业 区属于第一种方式,北海道千岁工业团地、山形县大森东根工业团地、岩手 县花卷第一工业团地等都属于第二种方式。根据日本的经验,应充分考虑高 技术工业区与机场的距离,日本很多成功的临空工业团地都距机场 10—20 公里。目前日本正考虑发展小型飞机、短距离起飞着陆用的跑道以及直升飞 机机场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第四节 高技术产业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运输方式有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一般来说,水运适 合于远距离大宗沉重货物运输。如果没有水路,大宗货物远距离运输则用铁 路。公路适于短距离运输,由于高速公路和集装箱的发展,使公路负担的经 济距离加长。定向、定量的液体运输用管道较好。空运是远距离运输最快捷 的方式,但价格昂贵,适于小批量高价值的货物运输。  高技术产业所需要运输的货物比传统产业要少得多。通常,航空运输是 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它不仅便于国际运输,也便于国内运输。在 国内,高速公路也因其灵活性和快速便捷而为高技术产业所必需,此外,铁 路和水运也有时使用,主要是运送高技术产业中所需要的化学品和机械等。 在实际中运输方式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所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 阶段。一些运输商根据货物的价值、重量和批量大小来选择各种运输方式。  例如在对苏格兰硅谷的一份调查中,大宗的化学品和很多机械从美国和日本 运往英国港口,然后通过公路运到苏格兰硅谷。  在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即时生产(just-in-timeproduction)的概 念是十分重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原料和零部件必须在工厂需要它们的时候 按时到达,以使库存量降至最小。为了达到即时生产的效果,高技术产品运 输需要高速、可靠的运输方式,因此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最为适合。高技术 生产中签定的合同是不能轻易违约的,高速可靠和有良好服务的运输是恪守 合同的重要保证。  快速邮件专递在高技术产业运输中发展很快。在美国的研究中指出,现 代工业高度依赖快速邮件专递服务。例如 1985 年占美国快速邮件专递业务37%的联邦快速邮件专递公司(federalexpress)每天投递 40 万件邮件,服务 40,200 个客商。航空运输为快速专递提供 24 小时昼夜服务。在英国,TNT和 Elan 等公司提供国内快速专递服务。 在美国和英国的有关调查研究中,提出了高技术产业中的私人交通问题。加利福尼亚圣克拉拉县电子工业从业人员只有 3%乘坐公共汽车上下 班。在圣弗兰西斯科湾、亚特兰大等高技术集中区域由于私人汽车的大量使 用,已经构成了交通拥挤现象,而且成为高技术产业向其它地区分散的原因 之一。一些主要的高技术工业园位于城镇的一角或边缘,并不是规划公共交通的理想区位。当公共汽车交通系统不完善时,有的高技术公司给雇员以晚间 出租汽车费,鼓励他们晚间离开公司,但雇员们往往宁愿几人共用小汽车。 对于那些技能较低的生产工人来说,仍然使用公共交通设施。由于私人汽车的发展,提供停车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停车场有城市公共部门提供的,也有公司提供的。在研究与开发人员集中的工作场所附近以 及高技术产品主要销售市场附近都必须规划有适当的停车场。综上所述,在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须臾离不开交通运输条件。政府部门一旦实行鼓励高技术产业开发的政策并企图达到 它的潜在规模和能力,就必须同时对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交通 运输需求、货物和人员运输所需的不同运输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在科学园和 技术城的规划布局中,充分注意其交通地理区位,尤其是临空(与机场的接 近性)问题。高技术产业的交通研究,不仅要从运费上考虑,而且要注意快 速、安全可靠、防破损,以及“即时生产”特点和严守合同对交通运输的要 求。在美、英、日等高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内,小型飞机、短距离起飞着陆 跑道等设施以及快速邮件专递、私人汽车交通等的发展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大型国际机场周围的高技术工业园也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在我国, 欠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无疑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在发 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同步发展问题。第十七章 半导体工业区位分析  80 年代初开始,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一些学者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 式对半导体工业的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半导体工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与传 统工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不需要巨大的生产设备和大宗原材料、燃料,不需 要通过管道或厂内运输将很多关联企业配置在附近地区而形成联合企业,也 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用水,相关的工厂不需要设在紧挨着的地点,甚 至可以设在遥远的海外它国。同类的半导体工厂有可能集聚在一起,但主要 不是为了减少物质运输成本,而是使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很多转包、合作工 厂与核心工厂所形成的劳动地域分工,除发挥专业厂家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 势以外,还充分利用了核心工厂的外部生产能力,以减少风险。半导体工业 的区位问题涉及甚多方面,在我国发展半导体工业时需要予以充分注意。美 国和日本等国的半导体工业发展遥遥领先于我国,它们对区位问题的研究也 是建立在各国国情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它们半导体工业的布局经验仍 对我国有借鉴意义。为此,本章将从集成电路工业和印刷电路板生产的特点 和区位条件出发,论述半导体工业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并从转包活动的发展 对东南亚半导体工业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分析。第一节 集成电路工业区位  作为半导体技术核心元件的集成电路,在当前已成为高技术产业中最有 代表性、最富活力的领域。集成电路开发的速度和水平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 水平和工业管理能力。集成电路新产品正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它将深入 到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增强国家竞争力。自 1959 年集成电路在美国研制成功以来,集成电路的国际竞争此起彼伏。集成电路 的原材料——硅,被誉为现代高技术的基石,以“硅”命名的微电子工业基 地——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不断出现。集成电路生产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1)线路设计(版图设计和掩膜设计);(2)晶片制造(拉制单晶和磨片);(3)芯片装配(在晶片上造 出包括晶体管、电容、电阻、配线的电路);(4)检验。其中每个阶段都有 复杂的多道工序过程。这四个生产阶段在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从美国和日 本来看,有一些集成电路工厂是从硅片到集成电路芯片的前段工序和从集成 电路装配到检验的后段工序配套成龙的,还有很多工厂则只负责集成电路的 某一两个生产阶段。例如,装配阶段和其它阶段相比,其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可以通过雇用低工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它与其它生产阶段的交易联系可以 减低到仅仅是严密的物质和信息流通关系,因此装配生产可以扩散到海外或 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区位。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量的设计人员和巨额投资。 据日本的资料,研制集成着 104~2×104 个晶体管的中等规模的集成电路需要100 人·月;研制集成着 105~2×105 个晶体管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需要 1000 人·月(即 83 人干一年)。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进行逻辑线路的 模拟和版图设计难度也是很大的。因此,在有些国家,例如英国苏格兰硅谷 吸引美国和日本的公司投资,承担利用集成电路来生产销路广的电子产品, 而不是研制和生产集成电路本身。由此可见,从线路设计开始的集成电路一条龙生产的首要区位条件是当地有研究与开发人员和足够的资金。 除上述条件以外,集成电路选址设厂的主要条件还有高质量的水和空气、劳动力和飞机场设施等。 集成电路工厂的净化度要求很高。在日本集成电路超净车间里,1 立方英尺的空气中含 0.5 微米以上大小的尘埃数量在一万个以下,是一般城市空 气的数百万分之一。洗晶片的水要求纯度极高,在水净化技术先进的工厂中 使用的是超纯水,为此,水的价格很高。任何含微量盐分或个别细菌的水洗 濯晶片都会引起电路短路。净化保证着集成电路的成品率。日本九州有丰富 的干净水,是它成为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的重要因素。  对于集成电路装配来说,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1962 年,美国弗尔柴尔 德公司(Fairc-hildCorporation)在香港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装配厂。从此以 后,美国在海外的半导体装配厂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东南亚的香港、韩国、 新加坡、台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那里 的政治比较稳定,劳动力便宜,工作时间长,其中妇女劳动力更加适合集成 电路装配工作的要求。  集成电路企业临近机场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在集成电路工厂附近,往往 布局利用集成电路的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录像机、照相机、电子医疗器械、 工业用机器人等电子机械产业,进一步提高附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航空 运输更加重要。日本九州的大分县就吸引了集成电路方面的东芝公司、日本 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日本电气公司以及与集成电路有关的佳能公司、索尼公 司、美国材料研究公司、九州松下电气公司等前来设厂,这与九州完备的机 场设施密切相关。集成电路工业需要有很多关联工厂,例如需要制造和维修检查集成电路成品有无缺陷的机器的工厂、制造安装集成电路晶片引线框架的精密模具的 工厂,以及转包装配集成电路的工厂等等。生产集成电路的公司一般不可能 把生产全过程都放在自己工厂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出去,其中一种形式是建立子公司,把资本、技术以至人 员由母公司送进子公司,另一种形式是扶植协作工厂。日本东芝大分工厂扶植了十一个协作工厂,设在大分市内的仅有三个,其它工厂散布在乘车约需一小时左右的市、町、村里。大分工厂采取广告招 募协作企业的办法,应募的企业对集成电路技术一无所知,有一家甚至从事 与电子学毫无关系的竹制品制造。东芝大分工厂对它们进行技术培训,加强 技术联系,使高技术向这些企业转移。经过多年扶植,原有竹制品制造厂跃 变为东芝大分工厂的主要协作厂,原有内燃机制造厂成为制造集成电路检查 机器的工厂,进入电子机械领域。日本在集成电路生产中,通过转包协作工 厂的形式,使大公司与中小公司建立了技术联系,一批中小企业在技术转移 中蜕变成长为研究开发型企业。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布局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