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人在陆金所可靠吗 天涯里理财?可靠不,是不是骗人的?

有没有在陆金所理财的?陆金所理财可靠吗?_百度知道
有没有在陆金所理财的?陆金所理财可靠吗?
大笔的资金不建议投入,但是理财的期限一般要三月以上并且存在风险,几千万把还是可以试试陆金所是平安保险旗下的,目前的话收入还算可以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陆金所马上要取消担保了,担保模式在 P2P 网贷行业中还能活多久?
【王端端的回答(22票)】:
虽然问题没问,但我也得说下我对这个举动的看法,因为这涉及到回答问题。
陆金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这么做的平台
宜信有可能但没必要,任何其他国资背景的不行,民营的就更不可能了。因为第一,陆金所有个干爹叫平安,而且这个干爹把陆金所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第二,陆金所的目标客户是主流理财人群,而不是大部分P2P上的理财人群。(关于这个问题,我解释下,主流理财人群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理财人群,这部分人拥有社会中主要财富,而目前大部分P2P平台上的理财人群不是这个群体。)
基于上面两点,陆金所的用户并不完全是因为陆金所提供了「实质性」的担保才选择它的,更多的是对于「平安」品牌这个隐性信用背书的选择。而陆金所的利率在主要P2P中是最低的,最少低了3个点,这又说明,主流理财人群对风险的偏好低,比起这部分收益差,更低的风险才是重要的。而一般平台提供的「担保」明显从增信上来说是远远低于「平安」金字招牌的。
这部分人群在投资陆金所之前就是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对于陆金所,他们一样认为这就是理财产品。我认为陆金所已经认识到了这点,担保公司的资金又有杠杆限制,那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了呢。
回到题目问的问题,担保模式在P2P行业中的前景。
主流担保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国内除了拍拍贷,主流平台都用某种形式提供「担保」,一类是陆金所这种,由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一类是由合作小贷公司提供「无条件逾期垫付」的类担保;另一类是人人贷这种的「风险准备金」,即抽取一定比例资金进入准备金账户,对坏账进行统一垫付。
担保出现的根源,在于我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做的不好,导致多数投资者对于「保本」有过高的期望值,在个人理财领域,风险定价基本就是个笑话。只分2种产品:保本的和不保本的。
这就导致任何以个人投资者为目标客户的产品,必须面临是否提供保本的抉择,如果不提供,那么要么你收益率高的足够吸引激进型投资者,要么你有个强大的爹给你提供隐性担保。
而P2P,其实这两者都不符合。在3,4年前P2P方兴未艾之际,即使是现在看来已经比较主流的平台,当年也都是18-20%的利率,这在当初是很低的了,25-30%的平台比比皆是。高收益率吸引了一部分早期用户,但是发展非常缓慢,单纯的高息已经难以进行推广了。
既然提高收益无法吸引,那么就只能靠降低风险了,这就是担保机制出现的初衷。要吐槽的是,投资者非常买账,只要有「100%本息担保」类似字样的平台,投资者就认可,至于具体是如何保障的,何种方式,什么条件就不是很关心了。
投资者对于担保模式的追捧,导致了之后几乎所有平台都将此作为了默认选项。其实早期人人贷是想过让投资者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担保的,产品开发时也保留了相应的功能选择,但是后来发现基本没有这个必要了。
到现在这个时点,第一轮P2P投资者的教育其实已经完成了,衡量平台实力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提供担保。拍拍贷在投资者中口碑极差,但在借款人中口碑很好,这正是因为没有担保机制存在,坏账率清晰地展现出来,投资者感受到的坏账率就会比较高,对其评价也就比较差。大部分投资者还是不太能接受正常投资还能亏损这么一件事情。
担保存在与否,取决于监管,其次取决与投资者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传闻,监管机构考虑按照是否提供担保对P2P平台进行区别监管,不担保的着重强调信息披露,担保的要强调风控管理并对资本金,从业人员资质有更高要求。这样说明,监管的思路是不希望你们提供担保的,本来P2P就应该是中介。
但是,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没有硬性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担保模式短期很难消失。很多人都批评P2P平台,认为本来就应该从事中介活动,为什么要参与到交易中去。这么说的人要么自己没投过P2P,要么是信口开河。各位投过P2P的,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人人贷不提供担保了,但是其他同行都提供,收益率差上2-3%,有几个会坚持选择人人贷的?没投过P2P的,如果你在准备投资前做做功课,发现几家平台实力接近,收益率也差不多,但是有一家号称提供担保,你会选不提供担保的吗?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即使有些平台凭借更好的风险甄别和控制能力,实际上可以做到更低的坏账率,但只要同行还在提供担保,它就不敢不提供。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投资者没有风险定价的概念,不能理解不同类别的资产收益率应该对应不同的风险,还认为只要提供了名义上的担保,一切投资品种的风险都是一样可以视为零的。当然这事不怪投资者,在中国金融业有限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不出事」一直是监管机构最最重视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路也普遍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中。而「牌照准入」制度+「申请批准」方式基本上就是告诉你,别出事,出事就别想要牌照了。
如果真的是传闻中的分类监管,那可能会鼓励一些风控水平好的平台取消硬性担保,但软性担保(比如说人人贷这种模式的)还是会长期存在的,监管很难限制这种软性担保。
对P2P的一些偏见
1. 担保与借款人成本
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联系,一般来说,找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本息担保的成本在2-5%,找小贷公司承诺垫付或者建立保障金账户也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这部分钱确实是出自借款人的,客观上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
但是,即使担保被取消了,这部分成本也不是100%就被减去了,仍然会以其他费用形式存在,为什么?因为现在借款人能承受这个成本,既然能承受,为什么要降低?这是合理的公司商业考虑吗?
2. 借款人成本负担能力
老有人说,借款人动辄20-40%的借款成本,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P2P都是高利贷,都是骗人的。而事实是,针对个人的利率早已经降低到20%甚至18%以下。我观察下来,大量个人是能够承担这个利率的,这类借款人考虑成本的时候,并不是考虑年利率是多少,而是「每月还的我是不是负担的起?」
在我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借款人,房子买了,但是装修差点钱,几万块钱看起来不多,但就是从银行借不到,找我们来借利息是比银行高一些,但是每月还款额占他工资的比例并不高,完全可以接受;还有的是摇到号了,想买车,但是自己心仪的车型差几万,又不愿降低标准。
还有创业开个小店的,投资朋友小店的,旅游的,学车的,买家电的,那天看到一个很让我欣慰的:借款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但是家里周转有点困难,想先借点钱。我很自豪我们能帮助到这样的借款人。
中国有大量的个人借贷需求,知乎上很多一二线的朋友可能感觉不太到,但在金融业不发达的三四线甚至更偏远地区,想借点钱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信用卡的申请和额度也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的。
企业的借款成本是另一个故事,我司不做这部分,我个人了解有限,但大规模以个人借款的利率借钱确实是不太可能维持的,我见到的多数是过桥为目的,即短期拆解性质。
3. P2P合理的盈利模式
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应该是挣利差,只应该是提供中介服务后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或者相关中介类费用。挣利差实际上在鼓励P2P拆标和错配期限,我行业中某平台,还有某某平台都是这么干的,有啥风险我就不说了,但我不觉得这是P2P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认为监管机构会鼓励这种模式。
【暴暴的回答(22票)】:
先回答问题,
担保模式在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当中,还能活很久很久很久(此处有回音)
因为:陆金所是个特例,有个巨无霸爸爸背书。所有其他的P2P公司都没有这个。对于陆金所来说,有没有担保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大家来买它的产品,99%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而不是什么不知所谓的担保。好爸爸的作用比担保强了何止上百倍?余额宝要不是阿里出的,是一个没听说的小公司出的,你敢买吗?
陆金所敢取消担保,不代表别人也有这个实力去做。中国的消费者早就被行业教育得刁蛮无比,从支付宝的“你敢买,我敢赔”,到P2P的“本息100%保障”,
用户才不管你风控做得怎么样,也不知道什么叫风险定价,他们只知道一件事,保本还是不保本。
其他公司要不收益率高到足够诱惑激进型用户,要不找个类似阿里平安这样的好爹地。都没有?好吧,除了引入担保公司你真的还有别的招吗?只要行业里还有公司有“担保”,其他公司就不敢贸然退出,你要不收益比别人高,你要不品牌比别人强,不然你取消担保。你确定用户不会流失到打着“担保”旗号的公司吗?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我们再讨论一下担保这种模式是不是好东西。
我的结论是:担保模式是不健康的。用某人的话说就是:用合规的手法来撇清平台本应该承担的事情。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担保。
担保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分两种(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B 连带责任保证
主要的区别在于A是“不能履行”才进行担保,B是“没有履行”就进行担保。
虽然只差两个字,其实差别是巨大的,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1 ”不能履行”一定要法院裁定借款人没有能力还钱了,担保人才会进行代还。“没有履行”不管你怎么样,只要没还钱,就需要马上进行担保代还。而且“不能履行”这个法院各种取证流程需要很长时间。
2 生效时间不一样,一般担保要法院强制执行的时候才开始承担保障责任,连带责任担保在保障合同生效的时候就要开始承担责任。
担保模式看起来靠谱,实际上里面猫腻非常多,比如
自己亲戚注册个担保公司,自己给自己担保
透支担保额度
担保公司本身资格不齐全
陆金所要取消担保,我认为是好事,这个畸形的模式是应该纠正过来了。你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没有担保,连利率都不保证,正常的金融逻辑就应该是这样,想高收益,又想要100%保障,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是低风险高收益!
真正靠谱的模式是:
1 借款项目有足额抵押
2 平台自由风险保证金充足
3 平台自有强健的风控体系
4 以分散小标为主,出现风险时利润能覆盖坏账
一个健康模式应该是三赢:
借款人通过足额抵押获得贷款,
平台通过利差获得利润,
投资者获得比传统理财渠道高的回报。
那些动不动20%+年化,还得付3-5%利润给担保公司,还得保证平台利润的,估计借款人要付超过40%的年化了,你看看现在实体经济的样子,普通做生意够支撑40%+的贷款成本吗,别人还不起钱,你的投资还有保障吗?
结论:担保模式完全就是讨好投资者的,不符合商业逻辑的,畸形的模式,退出对行业,对用户都是好事,但是退出很难很难很难。
【陈智诚的回答(18票)】:
实名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好凶)
这个答案预计会有N个部分:
陆金所去担保(第三方担保)的原因及吐槽
为什么P2P大多都要有担保?浅谈国内互联网理财市场环境
担保真的100%有保障?浅谈两类担保
如果没了担保,P2P行业该怎么办?
OK,提纲写完了,等下写文章写一半忘了还可以回来找。
第一章:陆金所去担保(第三方担保)的原因及吐槽
目前陆金所的所有P2P项目,都由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提供担保,由于担保公司10倍资金杠杆的限制,所以担保公司只能提供不超过其注册资金10倍的担保。根据天津市工商局注册信息显示,为陆金所提供担保服务点的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亿元,而其担保业务早已超10倍杠杆要求。陆金所此轮提出“去担保”也是基于国家相关政策马上要出台,P2P行业可能迎来一轮严查,因此尽早规避相关风险。
另外,笔者查到了一项数据:“计葵生介绍,陆金所P2P平台注册账户175万,借款人数10万,平均借款规模5.9万元,期限23个月;坏账率仅有1.5%,这是因为业务开展时间短,大量贷款尚未走完偿付周期,预计未来会走高。”这也就是说,未来平安融资担保公司所需赔付的金额会逐步走高。平安在前期以全额担保名义吸引进来了投资,现在取消担保而转嫁风险,将直接侵害投资人的利益。
因此,陆金所通过网络舆论造势。陆金所及其董事长计葵生先生通过网络、采访等渠道(当然也包括平安集团的软文等公关手段)创造舆论话题,例如:《陆金所:P2P去担保是大趋势》《陆金所准备去担保 分析认为利于行业长期发展》《计葵生详解去担保后 陆金所的第三种风控法》等多篇软文,说服投资者接受“无担保的P2P更有利于行业发展”;“P2P去担保,收益会更高”等观点。其中《计葵生详解去担保后 陆金所的第三种风控法》所提到的“第三种风控法”就是“分散投资法”,通过“通过投资多个项目,以收益(约13%)覆盖风险损失(约4-5%),达成总收益盈利”。笔者看到这里就呵呵了,这种风控不就等于没有风控吗?做金融的谁家不是这样做的?金融俩字,说到底就是风险管理。分散投资,以收益覆盖损失,这不就等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吗?连小孩都懂,这竟然值得大书特书?
好了,吐槽时间到,接下来说说为什么P2P基本都要有担保吧。
第二章:为什么P2P大多都要有担保?浅谈国内互联网理财市场环境
先说结论:因为国内的理财环境难以接受不保本的理财方式
笔者从业时间不算特别长,没有资格说国内投资者和理财群体的特点,但是从市场环境还是能看出来,国内理财投资者难以接受不保本的理财方式,从最近一年大火的余额宝等宝宝们就能看出来。由于有阿里集团的信用背书,余额宝自出生就引起众人瞩目,加上出色的营销以及恰到好处的时机(理财产品断层;新生代群众大多不了解理财;关键是13年6月钱荒抬升了银行协议存款利率,使货币基金利率大涨)。余额宝有如此出色的发展,和阿里集团信用背书有着极大的关系。
到了P2P领域,由于P2P是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大数据版,因此在继承了民间借贷高收益的同时,也一并继承了民间借贷的高风险,成立于2007年的拍拍贷早期没有担保服务,完全以大数据运作,虽然用户量和运营状况都不错,但是始终不温不火。
为什么最近两年P2P突然暴火?部分是由于高收益,更重要的是由于担保机制的介入,使P2P投资有了纸面上的“100%本息保障”,从而开始被普通投资者了解并接受。
第三章:担保真的100%有保障?浅谈两类担保
初入P2P的投资者,看到“本息担保”这四个字就可能深信不疑,认为自己投了钱会有人“兜底”,这里我就简单分一下两大类不同的担保。
1:第三方担保。第三方担保是指有牌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要求极高,在广州要求注册资本两亿,其他城市不了解。 ) 提到
担保模式看起来靠谱,实际上里面猫腻非常多,比如
自己亲戚注册个担保公司,自己给自己担保
透支担保额度
担保公司本身资格不齐全
重复担保期限错配)谁家亲戚有两亿注册担保公司给小型P2P平台担保?担保公司本身没有业务怎么维持这两亿的资金成本?
第三方担保公司为借款项目提供担保,通常需要签订担保合同、收取担保费用(约3-5%),如果借款发生违约,担保公司所承担的责任也为一般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
相关法律出场: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民间借贷保证可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方式。民间借贷中的一般保证,是指贷款人与保证人约定,当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借款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一种保证方式。这种保证方式的关键问题是“不能履行”。
《担保法》第18条第2款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据此规定,民间借贷的连带责任保证,是指贷款人与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规定,保证人与借款人对民间借贷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保证方式。一般保证是特别约定的保证方式,而连带责任保证是普遍使用的保证方式。民间借贷绝大多数使用连带责任保证方式。连带责任保证的借款债务到期后,不管借款人有偿还能力而主观上不愿偿还,也不管借款人客观上无能力偿还而未偿还,只要实际没有偿还借款,保证人与借款人就要负连带保证责任。从中也可以看出,连带责任的保证债务虽然具有从属性质,但在民间借贷合同到期后,借款人与保证人不分先后顺序承担清偿债务责任。
连带责任保证与一般保证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履行”与“不能履行”。“没有履行”是连带责任保证的特点,它与一般保证的“不能履行”形成明显区别。由于“没有履行”与“不能履行”之间的差异,两种保证方式存在以下不同:
(1)保证人开始承担保证责任时间不同
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责任都自保证合同生效之日起成立,但开始承担保证责任时间不同。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通常情况下以强制执行借款人财产后才开始承担保证责任。若混淆这两种时间上的差异,要求一般保证人在借款合同到期后就开始履行保证责任,在借款人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就会影响一般保证人的实体权益;对连带责任保证人,若等到借款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在要求其履行保证义务,就有可能影响贷款人实体权益的及时实现。
(2)两者作为被告的情况不同
在诉讼中,连带责任保证的民间借贷合同纠纷,贷款人可以将借款人和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诉至人民法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单独先诉保证人先予偿还;一般保证的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出了借款人明显出现“不能履行”情况外,贷款人只能将借款人和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而不能将保证人单独诉至人民法院。
(3)两者的诉讼时效中断情况不同
《担保法》对一般保证方式的诉讼时效中断情况做了特别规定,即在保证期限内,债权人就主债务未约定保证期限的,在主债务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连带责任保证已明确约定保证期限的,保证期间通常不因为任何事由中断,若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因法定事由而中断。
(4)两者的抗辩权不同
一般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和免责抗辩权,而连带责任保证人只享有免责抗辩权,而不想有先诉抗辩权。
(5)两者在保证合同中标示不同
保证合同上明确标示一般保证的方为一般保证方式;而保证合同上未标示一般保证或者连带责任保证的,通常被视为连带责任保证。
《担保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但遇到下列两种特殊情况要作恰当处理:若贷款人与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类似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这些条款的,应当认定为一般保证;若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的,视为连带责任保证。
法律讲完了,继续。
目前大多数P2P平台所谓的第三方担保都是一般责任担保,意即当发生违约时,只有在借款人完全没有偿还能力(无论是实际没有偿还能力,或是老赖)的时候才会赔付,而如果是连带责任担保,则在发生借款逾期或违约后由担保公司赔付(无论找不找得到借款人)。
(再次吐槽一下某P2P平台,担保公司是当地某面粉厂,面粉厂厂长和P2P平台总经理是同一人,公司照片上只有7名员工(连总经理),投资标全部是拖拉机抵押,一个拖拉机分成5、6个标,加起来四五十万,笑尿)
刚才说完了第一类--第三方担保,接下来说第二类,平台担保。
有留意过P2P行业的小伙伴们可能知道,前几个月银监会风声甚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四条红线:一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当中提到了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可能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什么是平台担保啊?为什么不能提供平台担保?
平台担保就是平台自身以信誉提供担保呗,而为什么平台自身不能直接提供担保呢?答案就是:平台跑路了还担保个鸟啊!
由此也衍生出了目前P2P平台担保的最新模式:银行监管。把风险保障金(或者风险准备金什么的,反正各家有各家的叫法)放在银行专户,由银行进行监控及托管,定期出具监管报告,从而保证平台有真实的代偿实力。并通过资金托管,监控平台的运作,才能让代偿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全发挥作用。这个有没有触犯银监会所设的红线还不好说,不过目前人人贷和好又贷已经公开设立了银行托管账户,并且都设在招商银行,还公开了银行账户及查询方式,相信会有助于P2P行业防范风险,保障投资人利益。
第四章:如果没了担保,P2P行业该怎么办?
目前的P2P担保乱象丛生,对于大部分平台来说,担保只是一个营销口号而已,真正落实到第三方担保或者银行托管担保的不超过五十家(个人估计,数据绝对不精确,求打脸),拍拍贷一直没有担保,不也活得好好的么?
从行业大势来说,P2P本来就是一个分散投资、以收益覆盖损失的玩法,只是为适应国情,衍生出了“项目担保,保障本息”这一概念,并且执行得也不太到位,所以短期来看,P2P平台如果取消担保,那就换一家有实力有担保的平台就好了。如果全国的P2P都取消担保,那一定是有更适应政策更适应国情更适应投资人需求的新保障方式,例如银行监管什么的,投资者大可不必担心。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新浪微博有一天倒掉了,那一定是因为有一个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东西出来了”
果然,你看。
【杨帆Ocean的回答(6票)】:
目前网贷P2P行业内盛行的通过担保小贷公司获得借款人,并由后者来进行担保承兑的模式,就像一棵在畸形的大金融环境下从岩石缝里顽强地逆势生长出来的小树,但是由于其先天的商业模式缺陷,这棵小树注定不能够长成一片树林。
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其依托的担保小贷公司业务模式本身在中国举步维艰,而嫁接了后的这种模式只不过将其自身的先天缺陷进行了放大,并加速其崩溃的时间。早期互联网金融和担保公司合作后,将p2p投资人对于风险的疑虑转移到了线下担保公司,因为线上p2p平台作为一个公开的网站,如果跑路了都会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关注,而线下担保小贷公司的跑路和倒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普遍存在,数量远超过线上P2P的倒闭和跑路,但因为其处于线下小范围内,因此引起关注的人不多,比如广东一个地方就有30多家跑路,详细可以参考。
从我考察国内担保和小贷公司的经验而言,因为其商业模式中收取的担保费比例仅为2-4%,因此一单坏账需要通过做30单的收入来弥补,因此其集中性发生坏账逾期的风险非常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期间。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借款很多都是借新还旧,因此在经济上行,银根宽松的时候,还能够勉强兑付担保小贷公司的借款,而如果一旦资金链发生问题(这经常是由于整体经济下滑或某一个行业整体危机所引起),最先还不上的就是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的借款(因为这部分已经是其在正常能够承受的银行借款之外的更高杠杆借款)。
目前网贷P2P公司中,通过与担保或者小贷公司合作的模式,其可持续经营的能力都建立在其合作的担保和小贷公司的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之上,而这两类公司在中国的处境都是举步维艰,因为随着国内银行体系利率自由化的进程,这类公司在未来都没有和银行竞争的条件(在资金成本、品牌和从业人员能力方面),这也是你在国外金融体系发达完善的国家都看不到类似中国这种担保和小贷公司业务模式的原因。
但是目前国内的网贷P2P公司如果大规模取消担保公司合作,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的客户来源和风控能力,因为基本上采取和担保公司合作的那些P2P公司本身并没有办法建立这两方面的能力,因为借款客户是别人开发的,决定批不批借款也是别人决定的,最多人家把借款客户的一些信息资料传给你,但是单根据这些信息也没有办法建立自身的风控决策能力,因此这类网贷P2P公司也会随之面临很大困境。
陆金所自身是通过自己的线上和线下网络获取客户,并建立了自身的风控模型和能力,其自家担保公司的担保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因此其可以去除担保公司这一环节而保证自身商业模式不受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担保规定的10倍杠杆率上限限制了其业务规模的扩张,在做到100亿的时候需要担保公司有10亿元的注册资金,这是其要去除担保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业内目前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业务合作的P2P平台,在去掉担保以后会变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abaji的回答(2票)】:
取消担保是P2P行业最终的方向。但不意味着P2P行业现在就会走上这一步。
陆金所能够取消担保,不意味着别的P2P平台有能力取消担保,别的P2P,没有这么强的品牌度,还只能靠担保来让投资人宽心——虽然很多担保是摆设。
陆金所有一个名气很大的爹在那待着,有很强的品牌力度。即使取消了担保,大家仍然会觉得:陆金所不靠担保也有做好风控。
你看看拍拍贷就知道了,没有担保,做了6、7年,才突破10亿成交额——没有担保,是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它变相推出了本金保障计划,也仍然不管用)
【陈灿明的回答(2票)】:
第三方担保机制是国内p2p伴随行业发展而诞生的模式,国外较成功的lending club、prosper、zopa均没有第三方担保。第三方担保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未必比p2p平台更有保证,还直接提高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但它的存在符合国情,尤其对于吸引投资人有关键作用:
首先,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征信体系,借款人的信用识别只能通过平台进行。平台大多只是成立不过3年以内的企业,对投资人来说不足够透明或不具备强公信力。第三方担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
国内普通民众的互联网理财入门由余额宝、理财宝完成了。p2p平台要在“两宝”前取信及争取用户,必须有高级别的“大招”才可以,第三方担保模式自然承担了这个功能。
第三方担保模式逐步转变或退出是趋势,因为它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但在目前并未成熟的市场,并不见得会很快消失。
当年,面对ebay强大的宣传攻势,淘宝祭出”免费“一招,极大降低了小卖家的平台试用成本,绝处逢生,完成了电商的本土化普及,完败ebay,建立起自身的电商帝国。
历史总是相似的。
【王林舒的回答(1票)】:
担保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现在的担保模式有的开始借助第三方担保,有的则通过提取风险准备金来保证投资人的本金安全,而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
在第一种方式里,随着P2P业务的增加,对担保机构资本金的存量要求势必不断增大,担保机构的资本筹措量决定了P2P平台的业务量。因此这条路是难以为继的。
而通过提取风险准备金来保障投资人本金安全的做法,随着不良贷款的产生,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也要上升,如何确定准备金提取的比例,则要受制于信用征信的发展。
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最近指出:“在中国征信体系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比较好地分析,我们国家也缺少财产登记制度,对出借人的资产情况和他的风险承受能力难以作出准确判断。这是制约P2P行业发展的两大。”
简单来说,由于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对P2P行业开放,每家公司都需要去完善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为其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同时,也就给P2P公司业务地发展增加了许多隐形风险。
所以,现在衡量P2P平台是否靠谱不能单单看是不是有担保,而是要去观察这个平台的风控体系,他的CRO、风控团队强不强,在银行做了多久的风控等等。最近经朋友介绍去和南京一家叫特易贷的做P2P网贷的公司负责人聊了聊, 他给出的意见跟吴晓灵基本类似。像它的风控团队全是从银行挖出来的有十几甚至几十年风控经验的风控师,他们的模式就是我宁可不做,也不放有风险的标。
长远来看,还是希望央行的信贷登记系统能够对社会开放,能够对P2P小贷公司开放。有报道指出央行已经开始在准备发放这方面的牌照,一起期待。
【知会的回答(0票)】:
哪来的消息?P2P进入市场化了吗?
【陈昱全的回答(0票)】:
昨天吴晓灵已经很好的讲过这个了,首先担保机制下得P2P肯定会有非常大得瓶颈,而且也不健康,原因很简单,按照银行12倍的杠杆率来做担保10个亿业也就是做120亿的规模。这些担保金额限制了P2P的发展,而且这10亿如何保证安全,同时他的资金成本如何降低是买余额宝还是债券等,这个收益都不足以支撑担保公司的发展,所以很多担保公司都会变相自己放贷,这就是国家命令禁止的红线,P2P贷款不能自己做担保。
另外一个风险准备金的制度也同样受限于征信体系而没法良好得发展,其实国外的P2P模式都是风险自担,但我本人有点不看好去担保,国内的投资者绝大部分都不是合格的投资者,因为合格的投资者不会就觉得投资就两种,余额宝P2P贷款。
不过对于阿里,腾讯等有大数据,可建立征信体系的公司来说风险准备金制度不错,会有较良好得发展。
【李东子的回答(0票)】:
好又贷一直都有第三方担保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其实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风险 谁管理风险谁那收益的大多数,如果陆金所取消担保,但给投资人的收益还是可怜的年华8.61%(如果无法复投才4.3%)就是彻头彻尾的耍流氓啊!嘿嘿!
【陈爽的回答(0票)】:
担保是目前信用体系不完整的一个补充,尽管也有各种的问题,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增加了一点的投资信心。目前P2P针对的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一个大规模的公司风险管控往往会增加更多的成本,所以P2P网贷方面更多的是以地区形式的企业和投资者多信赖。简单来说,担保是目前社会特色的产物,还是希望信用体系完善,更好的与全方位发展,与国际接轨。不然只能是路越走越窄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金所理财可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