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影响后是升值还是贬值

学习自然,研究自己,创新世界。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让人民决定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
&美官方数据:人民币成全球唯一升值主要货币博者按:联合早报网读者来信讨论区日前发表了署名朱大碌的文章,原题为,中国外管局:美国小金库,中国大毒瘤?观点新颖,足已让人大吃一惊,但仔细想来,对藏富于民,藏汇于民又不无道理,至少可以去掉美元强行捆绑人民币,人民币强行捆绑人民的现状。既可让人民币“自由”,又能让人民决定人民币,甚至美元及其他,是升值,还是贬值。转全文如下,附点评如下:(也可参考:)中国的外汇哪来的?主要是企业出口换来的。而中国出口大约60%属于外资,也就是说中国出口换来的外汇大部分属于外资企业。这些出口企业拿到外汇或存或换,都有银行接着。要想换人民币在中国再生产,自有需要外汇的企业和个人与他们交换,银行提供交易平台,牌价随行就市。外币供小于求,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外币供大于求,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当人民币汇率贬值,出口增加,需要出口更多的东西才能换回等值的外国货;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减少,只需要出口较少的东西就能换回等值的外国货。市场就是这样自然调节供需、汇率和进出口,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如果这样,当然就没有外管局什么事,中国就不会存在巨额的外汇包袱(即使有点外汇也是属于民间出口企业和个人的,没政府什么事),也就不存在巨额外汇不知道怎么用,只能买美国债券的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中国在外汇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拼命亏本出口赚外汇,勒紧裤带补贴外国人的稀奇事。然而,半路杀出个外管局,彻底打破了市场的平衡,连续抛出巨额人民币(16万多亿),收揽了二万多亿美元外币,成为国内外汇市场最大庄家。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被颠覆,人民币汇率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兑美元由2:1直坠8:1、7:1,最高11:1。于是中国的出口是增加了,且是大幅增加了3-4倍之多,但换取的东西却一点也没增加!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成了欠账白条,这就是今天中国二万多亿美元外汇的由来!对这二万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外管局声称没别的东西可买,“只能买美国国债”。如果真的只能买美国国债,我们还要出口换汇干什么?毕竟美国国债对中国毫无用处,只对美国有用,对中国形同废纸,再保值也还是废纸。外汇只有换成中国需要的实物,用于国内建设,才能在流通中真正增值,才是对中国多少有点用的东西。国际贸易本是易货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换工换物,这个世界依然是实物为王。一个国家存石油、稀土、煤炭、矿石等一次性资源,远比存任何纸币有用。外币只要民间存一点,足够流通就可以。但是外管局不这么认为,偏要印人民币囤积外币,而且还要让外国人来管理,专供外国人使用,主要是给美国人用。谁要说卖掉美国国债买点有用的东西自己用,就被认为是“政治化”(外管局长易纲语),难道“市场化”连正常的买(资源)卖(债券)都不能做了吗?更为异常的是,一个小小的局级单位(央行下属),却拥有远超过省部委级的庞大货币资源,可以随意动用十几万亿人民币和数万亿美元外币,还从来不用报告!有哪一个省、部、委能够坐拥如此巨额的货币资源,却从不为老百姓做一点事?外管局就这样健忘了自己的国籍,忘记了该为谁服务,自觉地变成了美国的小金库!美国小金库,中国大毒瘤,我们只能这样评价吃里扒外的外管局。切除这个毒瘤,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少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切瘤打黑手术大致是这样的:<FONT color=#、 停止外管局(含中投之类公司)动用人民币和外币的交易权,由审计局进行审计,由中纪委介入调查有关的关联交易,查清在这些交易中有谁得利,是否违法违纪。撤销外管局(包括中投之类公司),监管职能交由银监会。去政治化,还市场化本来面目。<FONT color=#、 拿出4万亿人民币,投资低碳经济,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汇率变化。少了一个人民币买美元的大庄家,人民币汇率可能上升,一部分靠亏本贱卖中国资源的企业可能关门大吉,四万亿的投资可以让这部分劳动力顺利转向为中国国民服务,让亏本卖国企业安乐死。<FONT color=#、 成立全民持股会,由人大领导,接手外管局、中投公司等的资产。外汇、债券只出不进,用来购买国内短缺的一次性能源、资源和技术专利,回购国内重要行业外资股份,逐步消化。美国国债可以到期退出,也可以寻机抛售,这是中国的权利,不容美国人说三道四。<FONT color=#、 对国内外汇市场严密监控,如果国内热钱想借人民币升值获利出逃,只要外币大买单涌出,外币马上就会升值,人民币自然贬值,也就是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防止热钱一窝蜂大规模获利出逃。当然也可以用限时限额限制交易的方法控制大单。只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热钱就掀不起风浪(至今连小浪也不曾掀起)。所谓人民币升值会造成经济崩溃,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之类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人民币升值只是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不等于美元贬值,美元在其国内以及对其它外币的价值不受人民币控制,所以中国外汇在国外使用不会因此缩水),不过是一些无知者或别有用心者的危言耸听(淘汰亏本企业在任何国家都属正常,何况在中国亏本出口有部分属于外资恶意低价转移利润)。君不见本币汇率大幅升值的德国、日本、韩国等,都站在世界经济强国的前列?从未听说有任何国家因本币汇率升值而经济崩溃。美国对华政策谬误多多(支持达赖、对台军售、要求买美国国债等),唯独要求人民币升值是有道理的,代表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否则哪有买家为卖家抬价的道理?这也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美国人终于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靠别人送东西也会有无妄之灾。今天“拒腐蚀,永不沾”、不要中国“送东西”,已经是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共同要求。毕竟在市场经济的字典里,亏本送东西只能归之为“恶意倾销”的非市场行为。损人不利己。即使人民币不升值,别人也有足够的手段反倾销,让你人财两空。与其被动挨打,何不主动升值?同时中国也应以牙还牙,对美国转基因大豆在中国恶意倾销,施以强硬的反倾销措施(加征100%的反倾销税),保护中国豆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经过电脑模拟,我们可以预知人民币价值回归(兑美元回到2-3:1),将使中国获取巨大利益,避免巨额财富损失,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摆脱依附他人白送东西的傻瓜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拉动”理论的荒谬之处在于,出口与进口是对冲的,多出口就是多进口,为什么没有人说“进口拉动”呢?),实现以内需为主调结构的经济转型。而美国经济也不会崩溃,只是出现轻微通胀。因为没有国家能填补中国的空白,即使是穷国家也不愿干亏本送东西的傻事情。美国免不了还得买中国的东西,只是多付点钱而已。这样在平等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再平衡,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世界各国恢复正常化贸易关系。(参考:)点评:首先必需要让国人打消掉,中国产生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外汇幻觉”。一种错误的推理是:如果用这个钱来投资,可能产生3万亿人民币的GDP,使GDP总量在一定时期里(不一定是1年)增加10%左右,同时,投资本身还有需求拉动作用。如果把这个钱发给国民以支持消费,则消费规模也可扩大十几万亿人民币。问题是这个钱是不是那么好用?在媒体上我见过好几位非经济学专业人士讲,要用这个钱来干这干那。后来见有的经济学者也提类似的建议,我不免惊讶。看来有人批评有的经济学家不懂经济是有根据的啊!就不能有谁能出来做个正确的解释么?我没有看到。(参考:,换一种最简单的说法:普通美国人只需一年节省1000美元,少在外面吃六、七次饭。——只是人均收入的2%——就能完全取代中国在美国债务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且,不要忘了,美国只有三亿人,全世界GDP占35%,资本金占58%,而中国拥有近十四亿人,全世界GDP占5%多一点,资本金占超不过1%)今年“两会”闭幕时,又有西方记者向温总理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需要钱搞建设,为什么却把大量的外汇用来买西方的债券?总理回答说,这个钱不是财政收入,而是银行的借贷。他的意思是说,这个钱并不那么好用。这个回答是正确的。其次,,央行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近期更是坦诚:除去1.2万亿的美元债券后,外储还剩不到8000亿美元。一般情况下央行还需预留部分外储,以维持3个月左右进口所需的资金,这部分外储规模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美元,再减去货币兑换、货币互换协议等外汇额度,实际上剩下的可以动用外汇储备也就3000亿美元左右。这绝不是无的放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年末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2007年,中国政府拥有1.52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外国在华资产为1.2664万美元。可见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外汇储备份额大约在3000多亿美元。而且在2007年年底,中国的海外资产总额只有1.0126万亿美元,比外国在华资产少2448亿美元。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外汇体制和日本,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外汇制度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无限制地,被动地印刷人民币纸钞用以收购美元等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结果就是,只要银行“柜台”出现美元等外汇,银行就发行人民币加以收购。买入的美元等外汇就构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而维持人民币币值和汇率稳定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首要任务。担当这个首要任务,外汇储备就必须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安全性第一,流动性第二,保值或增值性最后。第三,借我在比较,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3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改革开放中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13亿人口的中国,除了你自己以外,谁能养活你?也难怪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好在原来经济效益好,对你未来可期,也就算了。可如今,经济危机时将不会再有人与你多谈不现实的未来!除非现在的中国有外贸内需,且外贸内需还是指中国进口,不是指中国出口。第四,经济危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确实存在,但只是同步于世界的缩水,否则中国面对外国在华资产(美元)将更加不堪承受!也就是说,假如外国资本全部撤出中国的话,在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卖掉全部的中国在海外的资产也不足于应付,(外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要求)除非政府“卖国”?或者“破产”?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要维持庞大的外汇储备(美元)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难言之隐”?用中国人喜欢“存钱”来解释,就是在“社会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保障’”?因此,让人民决定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的核心就是涉及调整中国外汇体制及外管结构,让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了,这样既可击活在国内的巨额人民币储蓄,又可盘活了在国外的巨额的外汇资产,既可以让人民为国分忧,表达爱国之情,又能让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若用来说明一下,中日人均外汇不仅差异巨大,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外汇储备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日本是以民间储备为主,中国是以政府储备为主。实际上,日本其实一直是的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因为,仅日本民间就拥有流动性外汇资产达3万亿美元,而中国内地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储蓄加在一起才1000多亿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一家基金公司的规模;日本民间外汇储备的数量是日本藏汇于民战略的效率,这样不仅分散日本央行的风险,也给予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的机会和条件。若日本将政府与民间外汇资产加在一起,将是中国的二倍以上。另外,对于近期美国的所谓施压,详见:这里就不复述了,因为,政府对政府,有时候,与爱国有关,与人民无关?除非政府给人民一个表达爱国的机会?若有,我想爱国的人民一定会“感谢国家!”的。参阅:&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学历、职业与姓氏的合称。真名,熊剑,海外多年,因拼音xiong西方人发不出音或发音不准,经常闹误会,为交流方便而起。小熊可爱,大熊可怕,是力与美的化身,文化上多作为古老部族的图腾标志。另外,bear在美式英语中还有“忍耐、忍者,证券市场卖空,蛮横”等诸多含意。在此,谢谢您的关注,欢迎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转载]人民币的难题:降息、贬值、QE
降息、贬值、QE是三个互相纠结的高难度无解难题。这里一共三篇转载的文章。两篇外媒加上心悦前几天的一篇正好可以一起阅读,心悦很久没有发文了,正好赶上目前人民目前这个纠结的时候。多个视角看看目前的形势。
第二篇是今天最新的,也是之前一直传说的“全世界都没见过的创新性货币工具”:“地方债务证券化”。央行今天刚发的文指导地方债怎样置换。
必须认清的一点:中国现阶段绝对没有QE的需要。现在很多观点是错的,那是拿着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去思考中国。和以前很多的“中国崩溃论”一样是杞人忧天,说了二十年中国也没崩溃,反而是那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先崩溃了。美国日本的QE是因为利息降到零已经没有任何刺激的办法了,才QE。中国还有很大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下降空间,还有举世无双的存款率。中国能动用的武器,比美国的多。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中国能承受超强的经济冲击也不会影响到政权。
必要时中国可以牺牲全国人民的民生,世界上只有中国能这样。
虽然和《金钱永不眠》中结束语说的一样:“我们只能继续生存于一个险象环生的世界里”。貌似危险的暗流涌动的世界里,各种政治和武力秀肌肉,但中国的应对之策无比简单:你要当大哥请便,我专心赚钱;你要吵架请便,我专心赚钱;你要打架我没空,继续专心赚钱......
############################################################################
《外媒解密:中国版QE传闻为什么会被否掉答案在人民币》
【中国版QE传闻】
外媒:中国央行将开始实施QE
几个月内落地
外媒:中国央行将宣布新一轮QE
方式不同于2008年首轮
【QE传闻被否】
中国版QE呼之欲出?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称“没必要”
【人民币动态】
外媒:IMF将反对美国关于人民币“严重低估”的看法
外媒:人民币如何在美国反对下成为全球货币
投资者依旧忽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相信中国会“采取一切可能”来重振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尚未回应与之对应的刺激措施,这或许是因为人民币价值被高估所致。
此前市场一直在猜测中国央行将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不出所料中国上周悄然将人民币置于市场的关注中心。尽管有关QE的举措很快被否认,但却明确了中国现在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面临可能的债务危机而出现下滑;另一方面政府还需压制房地产泡沫。
政策制定者们或许面临三难选择(“三元悖论”),热情也受到了分析人士的打击。“三元悖论”是一个关键的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有汇率及利率目标,也同时拥有自由的资本流动目标,这三者不能完全同时实现——只能满足两个目标。
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称,中国现在正在两个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之间挣扎,一方面,中国寻求宽松的货币环境来支持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希望人民对美元升值,而美国经济恢复,美元持续走强。
结果就是因为人民币升值,近期货币环境有所收紧。人民币升值对下调利率有更多的抵销作用。
同样地,美林证券也提出疑问,质疑中国是否可以在不让货币贬值的前提下降低利率。而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引发货币贬值。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量化宽松政策的确会引发货币贬值。
这样的情况会引发逆转。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直很大,因为人民币经常帐户与人民币资本帐户双双出现盈余。虽然中国的人民币经常帐户有盈余,但盈余的空间逐渐缩减,资本流动也出现反转。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出售外汇2520亿人民币(约合406亿美元),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出售外汇1330亿人民币。
美林证券认为,为了应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要中国出现利率下降的情况,资本外流就会恢复甚至加快。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中国进行干预,支持人民币升值,此举会有效限制货币供给。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的,中国的立场是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因为这会引发货币战。
人民币走强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关键政策,因为此举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实现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地位。
但中国或许需要重新思考该举措,因为这也许会引发经济进一步下滑。
在过去的几周内,中国宣布了削减税率和新的房地产投资计划等举措,但中国经济却几乎没有做出回应。四月份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仍然维持50.1不变,这意味着关键领域仍面临阻碍。虽然汇丰银行公布的PMI指数为48.9,低于分界值50,这就意味着出现了收缩。
这些数据公布之前,中国三月份的贸易数据显示,出口下滑15%,这再次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官方对此做出的回应是,货币的价值能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因为进口变得更便宜了,而这会促进消费。但三月份的进口仍然疲软,下滑12.7%,为连续第三个季度的下降。
实际上,货币的价值一直在促进中国的消费,而且不仅限于中国。金融时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消费已超过3.1万亿人民币,约合5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提供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等方面。但经济体量扩张对中国而言也很重要,因为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债务负担,如果工业领域的通货紧缩扩展到其他行业时尤为如此。
展望未来,关注资金流动非常重要。美林证券称,利率下降、中国国内股票市场上涨的动力有所减缓,这些都会鼓励中国投资者将其资金转移到海外。
如果该现象的确发生了,这就会让中国不得不面对“三元悖论”。如果要保证货币政策有效实行,也许就要牺牲人民币走强的目标。当然,中国成为最后一个寻求与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国家,这不足为奇。
在这种情境下,对于内地资金流入香港货币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举动要多加关注,因为此举也会迫使人民币走强。(编译/双刀)
本文由凤凰Markets译自MarketWatch
######################################################################################
《外媒详解:中国正创新货币工具 比QE更先进》
凤凰国际iMarkets
【早前报道】
外媒:中国正在酝酿新的货币工具全世界都没有见过
外媒披露央行“特急”字样文件:还会有一项新刺激方案
外媒解密:中国版QE传闻为什么会被否掉答案在人民币
【人民币动态】
中国逆势力挺人民币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是升值还是贬值?答案出乎预料
【最新政策】
三部委发文支持地方平台后续融资稳增长政策再发力
2个月前,我们刚刚解释为什么中国施行量化宽松是不可避免的。中规中矩的解释是:中国若要通过贬值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来刺激其外向型经济是有风险的,主要因为在过去四个季度资本外流达3000亿美元,此外中国也不想在申请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前,有操纵货币之嫌。
很好理解(如果你所在家国央行采用非传统货币政策),中国地方政府将要进行万亿元债务置换,以此来减轻巨额债务。
因为地方政府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渠道来避开债务发放限制,此次地方债置换是将高利息贷款换成标准的市政债券,后者是理论上信誉度更高的债券发行者。该政策已经明文规定,落入实处。但是该政策先行省份在试水后发现银行对地方债置换反应平平,这就使得中国央行只有两条路选:1)直接买下所有债券,
2)通过准许购买该债券的商业银行把所购债券抵押做长期现金贷款来增加商业银行的购买需求。第一个选项只会让中国继续量化宽松,而另一个选项则类似于欧洲中央银行的再融资操做。两者都会给中国央行进行大规模宽松政策的理由,第二个选项冀希望于各银行可以使用这些现金向更多经济体进行贷款,以此来促进增长。
以下是法国兴业银行的观点(注意其对中国地方债置换规模的预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与欧洲中央银行再融资操作或长期再融资操作类似的措施,将地方政府债券(LGBs)作为抵押品贷给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推行的政策是:抵押补充贷款(PSL),这将会激励各商业银行大量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此机制是这样运行的:各商业银行将其贷款转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后者收益率6%,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3-4%,向中央银行长期贷款收益率2-3%。因此各商业银行能够从中收益1-2个百分点。
如果中国央行要帮助地方政府重组债务,现在央行采取的地方债置换计划规模应该与地方债务存量规模相当。考虑到未来几年预算支出也需要一些帮助以吸引需求,所以最终在地方债置换项目上,中国投入20万亿人民币也不足为奇。
这可能需要5年或更多的时间,取决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政府期望未来更多投资者将会因资产分配和其他理由对地方债券感兴趣。如果海外投资者有投资渠道,他们就会着手购买。中国央行现在应该启动地方债券市场,而不是控制这个市场。因此,中国央行不会像欧洲央行和美联储那样致力于规定的规模和速度。至多,中国央行会每年宣布最大额度,今年地方债置换额度可能达2万亿人民币,比预期的地方债务发行量1.5万亿人民币要多。
万亿地方债置换计划的影响不容小觑。除了最初地方债置换的1万亿人民币和资助财政赤字的6000亿人民币,2015年地方债券发行量将比去年翻两番,这就意味着中国央行不得不介入以创造需求。我们可以参考过去的债券发行来对2015年的债券量有一个概念,以下是过去债券数据。
截止到本周一,该计划正式进入官方规划,意味着长期再融资操作(这也可以理解成是量化宽松的试行)将在中国变成现实。
以下是华尔街日报观点:
根据最新数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放缓,因此中国正在启动一项全面经济刺激措施,鼓励银行放松贷款,帮助地方政府重组数万亿美元债务。
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下发的《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地方债务置换措施能够鼓励银行放松贷款,使得为债务所累的省市政府有喘息之机。
此次指令核心为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方案,该方案准许商业银行使用所购的地方政府救市债券来对从央行所贷的低成本贷款担保。此举是为了使中国各大银行可以有更多资金进行新贷款放发。
本周中国东部富裕省份江苏重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而在今年4月因为各银行犹豫购买这些债券,发行事宜被推迟。
新加坡经纪行大华继显的经济学家朱超平在谈到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使用债券购买计划时说:“中央银行利用这个机会向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并且降低利率。这与量化宽松政策起的是同样的作用。”
因为该项目可以减轻地方政府GDP占额达35%的债务并且通过增加贷款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这个项目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只有这两个理由。中国政府的货币困境已经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依靠政策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各下调两次,而今年至少会再进行3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但这些措施都显然不能遏制经济速度放缓,实际利率仍然会居高不下,所以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以下是华尔街日报观点:
中国央行官员最近否认需要使用非传统货币调控工具,他们说,利率还可以继续下调,今年5月中国央行宣布再次降息,而这也是自去年11月以来第三次降息。但是越来越多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形势比经济学家预期的还要疲软,官员也正在设法寻求解决法案。
本周三发布数据显示,工厂,建筑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2%,是自2000年12月以来最低增速。此次出人意外的投资速度下降是因为房地产投资的不足发展,这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同时,4月份工厂产量和零售额也低于预期。
如果中国要达到25年来的最低增速目标7%,在面对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形势下,其政策制定者们要使用更加激进的方法促进经济增长。
实施激进的措施使得中国央行与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和其他国家央行一样已经正式进入“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领域。这些国家央行都希望使得本国货币和无限的资产负债能够对低于预期水平的经济增长起到作用。我们预测此举结果作用不大(至少在降低利率上,虽然在促进风险性资产上会有出色的效果),这正如欧洲在进行量化宽松前进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中国也会走上这条老路。(编译/双刀)
本文编译自ZeroHedge
配上心悦的这篇一起阅读正好#####################################################################################
《央行好忙6》
=====美国大萧条才过去不到一百年,竟然被无数人轻视,认为与中国完全不可比,类似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这次真的不一样吗?现在从经济到股市与美国1929何其相似。当时也是信用极度宽松后产能严重过剩,经济不好流动性最终只能流向股市,融资买入推动股票暴涨。现在A股的融资买入余额比例已经达到并超过了美国1929年的水平。呵呵,好吧,再说股市,既然是建立在维稳战略意图上的股市,一旦战略目标无法实现之后必将无情抛弃。也就是热钱留不住后,一定会以最快速度跌回“来时的路”,一边尽可能地消灭国内换汇的能力。央行虽然今日宣布降息,但实际上影响甚微,只能说,又忙又糟,哎,给配个图吧。。。=====
(转载)《中美博弈,5月简析》
最近几天,德法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开始大回调,与中国股市的大跌基本同步,其实中国股市从债王们正式做空德国国债时就止步上涨,并快速进入大幅下跌。中国股市开启下跌的起点是做空德国国债时。中国股市下跌的终点在哪里?先看看如下几条重要信息:
(1)5月6日美联储主席耶伦警告称,美国股市的估值“普遍较高
”。虽并没有看到泡沫的标志,但美联储正在密切关注该问题。同时,IMF总裁拉加德与耶伦均表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美元指数四月份下跌3%,遭遇去年六月以来首次月度低收。但5月6日高盛认为美元走低不会持续,投资者应趁机买入。同时高盛报告认为,一年内美元兑欧元将上涨18%至1欧元兑95美分,兑日元上涨8%至130日元。
(3)在耶伦发出警告之前,中国市场大肆炒作中国降息、中国式QE、债务货币化及津京冀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并撬动百万亿投资。(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说明高层确实有大规模投资计划)。但5月8日央行否定QE并指出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5月9日财政部否定京津冀投资计划(注意央行和财政部都是在耶伦、拉加德、高盛的警告之后做出上述表态的)
先看第一条,加强金融监管本质是降低金融市场杠杆率的紧缩行为,这是耶伦和拉加德共同发出的紧缩警示;耶伦关于美股泡沫的警告,有几层含义:其一、美国随时可以通过打压美股的方式吸引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回流美国(道理与通过打压德国国债吸引中国的欧元套利资本回流是一样的);其二、驱赶股市资金进入美国国债市场避险;其三、基本面及估值都远强于中国的美国股市都存在泡沫,中国股市的泡沫化程度会如何?这是对国际套利资本的明确警告。所以随后我们看到了证监会5月9日下午建议机构降低创业板仓位的仓促行动。紧随耶伦及拉加德,高盛明确发出了做多美元指数的建议。
这说明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上涨到美国的容忍底线,美国将采取措施驱赶资本回流。由于德国国债之前被人为大幅打低,带动了欧美主要国家国债价格下跌,其产生的虹吸效应会分流部分回流的资本进入欧洲(欧元的反弹证明了这一点)。但吸引套利资本进入美国,除了主动将美国股市打出一个低估的大坑外,还需要有资金主动推升美元汇率,从而形成资金流入美国的良性循环。钱从哪来?美国推行的是不加息战略、大萧条爆发之前不可能主动货币宽松,美国只能在存量美元中动脑筋,环视全球只有美国的铁杆小弟日本可以担此重任:日本的零利率负利率或QEE+,因为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债大坑会吸引部分资本继续流入,指望欧洲资本流入美国在效果上会大打折扣。所以日本会成为接下来推升美元汇率的核心力量。
当耶伦拉加德高盛发出明确警示后,再看看中国的反应:财政部否定了京津冀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央行否定了中国式QE、证监会通知机构降低创业板仓位。5月10日虽宣布降息0.25%但将存款利率从上浮1.3倍提高至1.5倍,本质上1年期存款利率上浮0.125%,其它各档次利率实际上也是上浮的。
显然央行被动进入了去杠杆降风险的紧缩模式,股市存量资金无疑会被迅速消灭,因为央行及财政部均放弃了抵抗,这意味着之前靠拉高股市保汇率的战术失败;或者央行本身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去消灭存量货币。虽然短期看消灭大众资金似乎有利于稳汇率,但中长期甚至短期看,都有巨大危害,因为当百姓口袋里没钱就意味着我们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未来对欧美消费市场的依存度会大幅增加,我们被进一步被绑架。
中国财政及货币政策的超迅速转换,就像散户追涨杀跌的快速切换一样迅速,可以看出:央行是一个没有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疲惫散户。从这个角度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同时,也暴露了高层并没有洞悉美联储强势美元的逻辑,我们其实早已进入了圈套而浑然不知。实际上,中国央行被迫演变成了美联储的北京分行,这是极其危险而可悲的。
从这个角度讲,股市的大幅下跌是没有悬念的。不幸的是,在房地产严重泡沫化风险还没有释放的情况下,股市又吹起了另一个大泡泡,房地产+股市+汇率三大泡沫叠加的情况下,中国紧缩+美日出击+中国tesobonos集中5月出现会出现什么样壮观的景象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