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冒险》一书对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任何时期都适用

创业者更需要懂得规避失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商业冒险》
[美]约翰·布鲁克斯著
创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失败可能只源于一件小事,因而规避失败是更现实、更具操作性的方法。
创业不仅需要热情,还需
&&&&&&&&&&&&&&&&&&& 《商业冒险》
[美]约翰&布鲁克斯著
创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失败可能只源于一件小事,因而规避失败是更现实、更具操作性的方法。
创业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知识和见识。在创业需要了解的知识中,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规避失败,而不是学习如何成功,因为成功企业总结的经验可能是当时当地才有效的有限经验, 而失败的教训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教材。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但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失败,创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失败可能只源于一件小事,因而规避失败是更现实、更具操作性的方法。
在3月的TED大会上,比尔&盖茨作为演讲人为与会者推荐了5本商业著作,其中他最喜爱的一本是《商业冒险》。这本书的内容恰恰适合如今的创业者来阅读,因为书中写尽了形形色色的失败案例,总结了失败的所有可能。
书中的一个案例是福特汽车推出新车型。在推出新车之前,福特用两年时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预测了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趋势、汽车业趋势、审美趋势等等,并据此进行设计、宣传和推广,但这种新推出的&埃德塞尔&汽车却遭遇了美国商业史上最惨重的失败之一,福特的净损失达到3.5亿美元。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消费者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些详尽的&消费者意向调查&(福特的调查报告长达几千页)能让企业家看到什么呢?只能看到消费者现在想要什么,甚至是过去想要什么,而不能让企业家知道&未来会怎样&。对于创业者来说,赌的却正是未来。淘宝诞生之前,没有妇女同胞知道自己想要在网上疯狂购物;&双11&诞生之前,没有人觉得光棍节是个购物节;iPad之前,没有人想买一个平板电脑&&作为创业者,你要瞄准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
创业是商业行为中最大的冒险,勇于创业的人必定都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希望,梦想建立自己的一方&王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必再看人脸色,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了。但事实上,创业同样需要妥协,而绝非&为所欲为&。在《商业冒险》中,一位倔强的美国商人桑迪斯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点。
1922 年,桑迪斯创办了一家连锁超市(他实际上是超市的缔造者),起名&小猪店&。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起这么个怪异的名字是,他说:&这样人们就会像你一样发问了。&这个特立独行、脾气火爆、性格耿直的美国南方汉子凭借新奇的销售方式,很快就开了多家连锁店。此时,华尔街炒家盯上了它,认为这家爆炸式增长的企业潜藏危机,有机会&做空&。随后&资金不足&、&经营不善&的谣言开始传播开来,小猪店的股价螺旋式下跌。正在巅峰期的桑迪斯吞不下这口气,借贷一万多万美元开始反击。这位连股票都没买过的菜鸟成功囤积了市面上流通的几乎所有小猪店股票,他志得意满地触发了&陷阱&&&要求做空者交割股票。由于市面已无其他流通股,所以炒家只能从他这里高价购买股票平仓。但那些华尔街金融大鳄的力量远超于小猪店,很快证交所就停止了这只股票的交易,并延长交割日期。桑迪斯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而炒家们则趁机找出了一些未在市面流通的股票完成了交割。最终,桑迪斯功败垂成,不仅被迫离开了自己创立的公司,还宣布个人破产。
一家蒸蒸日上的创业公司,一个意气风发的领袖,就这么被冲动毁掉了前途。我们不是说必须屈服于&黑暗势力&,只是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韬光养晦会是更好的选择。也许,如果桑迪斯没有如此大张旗鼓地反击,这次金融战争不会有如此惨烈的结局。这家经营状况十分出色的连锁超市,也就不会这样慢慢走向了没落。因此, 对于创业者来说,妥协和合作是必须的。从经济学上来说,硬对硬的对抗,其实是用最大的成本解决问题&&况且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
《商业冒险》写了12个经典的商业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创业者、经营者来说,都有很好的启发。《商业冒险》没有写&成功者必备的多少种素质&或&失败者的多少种原因&,而只是将这些典型的案例呈现出来,创业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未必是你喜欢的,但是对你有启发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浣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责任编辑:硅谷网?何睿)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对“比尔盖茨抛股套现8.82亿美元 仍持有2.98亿股”发布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① 凡本网内容注明“来源: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硅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详细注明对应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②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③ 若硅谷网因为转载内容涉及到著作权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巡视员聂林海 商务部官员上周公开批评马云(微博):如果马云做一个……
| Copyright ©
硅谷网 版权所有 网站热线:010- WWW.GUIGU.ORG All rights reserved.《商业冒险》:巴菲特推荐给盖茨,盖茨再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好在哪?
这本40年前的绝版书由巴菲特介绍给了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又写了这篇书评介绍给大家,有了两位的背书,这本书大概很快就要火咯。PS:盖茨的书评简直萌《商业冒险》:我读过的最好商业书文 /比尔·盖茨盖茨捧着《商业冒险》合影1991年,我认识沃伦·巴菲特不久后,要他给我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商业书籍。他毫不迟疑地说:“《商业冒险》,约翰·布鲁克斯写的。我把我的那本送你。”我非常好奇,因为此前我从未听说过《商业冒险》,也没听说过约翰·布鲁克斯。现在,距离巴菲特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已经20多年,距离这本书初版已经40多年,但《商业冒险》仍然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商业书籍,而且约翰·布鲁克斯仍然是我最喜爱的商业作家。(沃伦,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你的书还在我手里哦。)可能有人会怀疑,一本上世纪60年代就脱销的《纽约客》文章合集对今天的商业还有什么意义。毕竟,在1966年,布鲁克斯评述施乐公司的时候,这家公司生产的最好复印机还是重达650磅(295公斤)、售价27500美元、需要全职操作员的机器,而且由于它巨大的发热量,还需要随机器配备一个灭火器。而这些年间,很多东西都变了。毫无疑问,很多商业的细节都已经改变,但基础始终如一。鲁克斯对商业的深入洞察力在今天和当时一样重要。在长寿的著作中,《商业冒险》可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相媲美,而沃伦认为这本1949年出版的著作是投资方面最好的著作。布鲁克斯于大萧条时期在新泽西长大,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他和未来的国务卿舒尔茨是室友),在二战服役结束后,他怀揣成为小说家的梦想加入了新闻业。除了从事杂志的工作外,他还出版了很多本书,其中有几本还在销售。他于1993年去世。在记者迈克尔·刘易斯(著有《大空头》《说谎者的扑克牌》《点球成金》等)为布鲁克斯的著作《沸腾的岁月》写的序言中,他说,即便布鲁克斯有错误,“至少他错得很有趣”。和今天很多商业作家不同,布鲁克斯没有把著作煮成一锅成功学的说教鸡汤。(你读过多少次“企业失败是因为给员工提供了免费午餐”?)他的著作中没有任何“成功必备清单”之类的内容。布鲁克斯只是针对一个问题写出长篇文章,进行深入探索,介绍几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叙述他们是怎么做的。在“顽固的哲学家”这一章中,他用通用电气的价格垄断案件来说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错误传达(有时是故意的)。他写道,“公司内部沟通严重崩溃,以至于巴别塔的建立似乎成了公司内部关系融洽的象征”。在“埃德塞尔的命运”这章中,他没有用流行的说法解释通用的旗舰汽车造成的历史性失败。失败不是因为民意调查报告作假,而是因为福特的管理层只是假装听从民意调查。“虽然埃德塞尔的广告或推销方案应该严格根据民意调查所揭示的公众偏好来策划,但是这其中仍然不知不觉地混入了一些单凭直觉而不讲科学的、推销蛇油式的过时方法。”这种调查当然对第一批上市的埃德塞尔毫无帮助,它们“会漏油,发动机罩会黏住,后备箱会打不开,按钮用锤子都敲不动,更别说用牙签戳了”。书中最有启发性的故事的是“施乐施乐施乐施乐”(该标题单独入选了新闻业名人堂)。施乐公司的案例是所有科技行业的公司都应该学习的。从70年代初开始,该公司花费巨资用于研发,这些研究甚至和复印机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研究启发了后来的以太网络、第一代图形用户界面(即今天的windows系统或OS X系统)。不过,由于施乐的管理层认为这些想法与其核心业务不符,因而他们没有将之转化为适销产品。其他人跟随施乐已有的研究,创造出了后来的产品。比如,苹果和微软都是因为施乐的研究才开发出了图形用户界面。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看出施乐决策失误的人,但我决心要在微软避免这种错误。在关于电脑视觉和语音识别的研究可能形成的机会上,我一直尽力确保我们为大局着想。很多记者写过施乐公司的故事,但布鲁克斯讲述了该公司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故事表明,以原创、创造性思维取得成功的施乐,在企业逐渐成熟之后,却出人意料地摒弃了自己公司研发人员的超常规创意。布鲁克斯还是一个大师级的故事作家。他精巧地写出了“最后的逼仓”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的是“小猪店”食品杂货连锁超市的创始人,为了阻止投机者做空自己公司的股票而做的努力。读书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的结局(剧透一下:结局不好)。有时候在一些荒诞的故事中,你几乎能听到布鲁克斯在得意地笑。在“埃德塞尔的命运”中有一段写到福特公关部门的人为新闻记者的妻子们组织了一场时装表演,最终发现时装秀的服装设计师竟然是一位女演员假扮的。这事在今天看来也许觉得很“非主流”,但在1957年,这对一家美国大公司而言却是一桩天大的丑闻。布鲁克斯说记者们的妻子“确实为她们丈夫的报道提供了额外的素材”。布鲁克斯的著作很好地说明,经营生意和创造价值的规则从未改变。举例而言,所有的商业努力中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你是否有完美的产品、生产计划、市场营销都不重要,你需要的是合适的人去领导和实施这些计划。这是你在商业中很快就会学到的教训,我在事业的每一阶段都提醒自己这一点,从最开始的微软到现在的基金会都是如此。你要支持谁?他们的能力适合他们的角色吗?他们有成功所需的IQ和EQ吗?沃伦在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精通此道,他买下的那些公司都由出色的管理人员打理,而他不会干涉。《商业冒险》讲的是危急时刻下领导者的优势和弱点,也讲了各种商业的细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正因为它出版已久,它才如此有意义。约翰·布鲁克斯的著作是关于人性的,这就是它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原因。最后的逼仓 小猪店单挑华尔街(1)1922年6月,一家名为小猪店(Piggly Wiggly Stores)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后来那场著名的金融战役准备好了舞台——发生在它身上的那场争夺堪称华尔街浮华十年中最惊心动魄的金融战役之一。小猪店是一家自助服务零售连锁店,总部位于孟菲斯市,大部分商店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城市。那十年里,联邦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十分松散,一些股市操作者为了给自己谋求财富,也为了摧毁敌人,常常会谋划一些诡计,使华尔街遭受沉重打击。当时,小猪店的这场金融战役十分出名,头条新闻的记者都直接称其为“小猪危机”,而这场斗争中,最具戏剧性的便是那位主人公的个性(有些人称他是罪魁祸首)。他是一个乡下男孩,一个华尔街新手,在部分美国乡村人民的欢呼声中,他勇敢地与狡猾的华尔街操纵者对抗,狠狠地挫败了他们。他就是克拉伦斯o桑迪斯(Clarence Saunders),来自孟菲斯市,时年41岁,身材微胖,外表英俊、干净利落。在他的家乡,因为自己所建的那幢房子,他已然成为一个传奇。那房子被称为粉红宫殿,是一幢庞大的建筑物,覆盖着粉红色的乔治亚州大理石,建筑的中间是白色大理石表面的罗马中庭,令人惊叹不已。据桑迪斯称,这幢建筑将会保留1000年。尽管尚未完工,但它已是孟菲斯市前所未见的建筑。桑迪斯喜欢私秘地打高尔夫,因此,这粉红宫殿里还建有一个私人高尔夫球场。就连在等待粉红宫殿完工时,他和妻子及4个孩子临时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个私人高尔夫球场。(许多人说,他对私人球场的偏爱源于当地乡村俱乐部主管的态度,此人抱怨桑迪斯给小费时出手太阔绰,惯坏了他们的球童。)桑迪斯在1919年创办了小猪店。他身上有着浮夸的美国创业者中常见的大部分特征——出手大方、善于夺人眼球、爱炫耀等等;但他同时也具备一些不太常见的特点,最鲜明的便是他极为生动的口头和书面表达风格;他还颇具喜剧天赋,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但和许多前人相似,他也有一个弱点,一种悲剧性的缺陷。那就是,他总强调自己是个乡巴佬,是个笨蛋,是个容易上当的傻瓜,强调的次数多了,他有时候就真的成了自己口中的这种人。尽管看起来不大像,但这个家伙便是密谋策划了美国股票交易史上最近一次真正的逼仓事件的人。在股票逼仓的全盛时期,它像是一种游戏,一种高风险的赌博,纯粹、简单,有很多与纸牌游戏相似的特点。逼仓是不计其数的华尔街争夺战中的一种,参与双方分别是希望股价上涨的多头(bull)和希望股价下跌的空头(bear)。在逼仓中,多头的基本操作方法自然是买入股票,空头的方法是卖出。空头自己一般不持有股票,在角逐中,他就会采取常见的卖空操作,也就是以适当的利率向经纪公司借入股票,来实现交易。但是,经纪公司也不是股票的真正持有人,他们只是代理人,也必须向他人借入股票。经纪商的做法是利用一直在各个投资公司之间流通的股票“浮动供给”——私人投资者出于交易目的留给投资公司照管的股票;遗产和信托财产持有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解除限制,进入流通领域的股票;诸如此类。本质上,一家投资公司的浮动供给包含它所有可用于交易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股票。尽管供给量浮动不定,但每一笔都有严格的记录。例如,如果卖空者向他的经纪商借入了1000股,他就会知道,这是不可撤销的债务。他所希望的就是股价下跌,好让他能以较低的市价买回这1000股,偿清债务,赚取差价。正是这种希望让他持续着卖空。他所面临的风险是,债权人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要求他在市价居高位时偿还这1000股。然后,他就会记起那句华尔街老话揭示的残酷真相:“只要是他卖空的,他就必须把它买回来,否则就进监狱。”然而,在逼空依然可行的时候,令卖空者更加不安的是,他的操作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堵空墙;他的交易对手只是代理商,从不知道这些股票的买家是谁(会不会是潜在逼仓者?),也不知道自己借入股票的真正所有者是谁(或许是从后方攻击的潜在逼仓者?)尽管卖空有时会遭到指责,被看作是一种投机工具,但是,只要对形式严格设限,那这种操作在全国的交易所中都是得到允许的。形式不受约束的卖空是逼空游戏的标准开局。一群空头有序地大举卖空,为了使进展更顺利,通常还会散布该公司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谣言。这种做法被称为大量沽空(bear raid)。此时,多头最有力的回击手段就是尝试逼仓,当然,风险相应也是最大。只有被大量卖空的股票才可能被逼仓;在真正的沽空中苦苦挣扎的股票则是理想之选。在后一种情形下,潜在的逼仓者会尝试囤积投资公司全部的浮动供给,以及足够的私人持有的股票,把空头排挤出去;如果囤积成功,那么他就会要求卖空者偿还借入的股票,而此时,卖空者只能向他购买,只能接受他报出的任何价格。否则,卖空者就只有选择破产,或者因未能履行义务而入狱——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在充斥着激烈的金融生死战的旧时代,在亚当o斯密的理论仍影响着华尔街的时候,逼仓十分普遍,往往也极其血腥,决战双方深陷困境,无数无辜的局外人也因此遭殃,每个人的财务状况都遭到极大地削弱。历史上最出名的逼仓者是著名的老海盗、“海军准将”康内留斯o范德比尔特,在19世纪60年代,他策划了至少三次成功的逼仓。对哈莱姆铁路(Harlem Railway)股票的逼仓可能是他最经典的操作。他暗中买入该公司所有可交易的股票,同时散播一系列不属实的谣言,声称该公司即将破产,以吸引卖空者入场,从而构建起无懈可击的陷阱。最终,他带着一种对卖空者施恩、使他们免遭牢狱之灾的姿态,把报价定在了每股179美元,远高于他自己的买入价。影响范围最广的逼仓发生在1901年的北太平洋公司(Northern Pacific)身上;为了筹集自己需要的大量现金,北太平洋公司卖出了许多其他公司的股票,造成全国性的恐慌,甚至波及全球。历史上倒数第二次重大的逼仓事件发生在1920年,传奇人物托马斯o福琼o赖恩(Thomas Fortune Ryan)的儿子艾伦o瑞恩(Allan A. Ryan)为了对付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敌人,试图囤积斯图兹汽车公司(Stutz Motor Company)的股票。这家公司生产著名的斯图兹勇士汽车(Stutz Bearcat)。瑞恩成功地囤积了股票,纽交所的卖空者被紧紧挤压。不过,后来的结果表明,赖恩的对手很有权势。纽交所中止了斯图兹股票的交易,随之而来的是冗长的诉讼,赖恩直至倾家荡产才得以脱身。因此,逼仓也饱受与其他计谋同样的困扰——事后关于规则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立法改革禁止了任何以使某支股票陷入混乱为目的的卖空操作,以及其他一些可能导致逼仓的市场操纵行为,事实上杜绝了出现逼仓的可能。现在,华尔街人说起路口 时指的都是百老汇大道与华尔街的交汇处。在如今的美国股市,只有偶发性的逼仓还有出现的可能(或者类似的事件,比如布鲁斯);克拉伦斯o桑迪斯是最后一位有意为之的玩家。……喏,作者这文笔,是不是极其出色?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炫耀你的微信影响力!~
要评论?请先
没有帐号?点击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ta的文章(8938)
本文还没有被收录到任何文集,赶紧来收录它
谁在关注这本书这本40年前的绝版书由巴菲特介绍给了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又写了这篇书评介绍给大家,有了两位的背书,这本书大概很快就要火咯。PS:盖茨的书评简直萌《商业冒险》:我读过的最好商业书文 /比尔·盖茨盖茨捧着《商业冒险》合影1991年,我认识沃伦·巴菲特不久后,要他给我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商业书籍。他毫不迟疑地说:“《商业冒险》,约翰·布鲁克斯写的。我把我的那本送你。”我非常好奇,因为此前我从未听说过《商业冒险》,也没听说过约翰·布鲁克斯。现在,距离巴菲特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已经20多年,距离这本书初版已经40多年,但《商业冒险》仍然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商业书籍,而且约翰·布鲁克斯仍然是我最喜爱的商业作家。(沃伦,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你的书还在我手里哦。)可能有人会怀疑,一本上世纪60年代就脱销的《纽约客》文章合集对今天的商业还有什么意义。毕竟,在1966年,布鲁克斯评述施乐公司的时候,这家公司生产的最好复印机还是重达650磅(295公斤)、售价27500美元、需要全职操作员的机器,而且由于它巨大的发热量,还需要随机器配备一个灭火器。而这些年间,很多东西都变了。毫无疑问,很多商业的细节都已经改变,但基础始终如一。鲁克斯对商业的深入洞察力在今天和当时一样重要。在长寿的著作中,《商业冒险》可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相媲美,而沃伦认为这本1949年出版的著作是投资方面最好的著作。布鲁克斯于大萧条时期在新泽西长大,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他和未来的国务卿舒尔茨是室友),在二战服役结束后,他怀揣成为小说家的梦想加入了新闻业。除了从事杂志的工作外,他还出版了很多本书,其中有几本还在销售。他于1993年去世。在记者迈克尔·刘易斯(著有《大空头》《说谎者的扑克牌》《点球成金》等)为布鲁克斯的著作《沸腾的岁月》写的序言中,他说,即便布鲁克斯有错误,“至少他错得很有趣”。和今天很多商业作家不同,布鲁克斯没有把著作煮成一锅成功学的说教鸡汤。(你读过多少次“企业失败是因为给员工提供了免费午餐”?)他的著作中没有任何“成功必备清单”之类的内容。布鲁克斯只是针对一个问题写出长篇文章,进行深入探索,介绍几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叙述他们是怎么做的。在“顽固的哲学家”这一章中,他用通用电气的价格垄断案件来说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错误传达(有时是故意的)。他写道,“公司内部沟通严重崩溃,以至于巴别塔的建立似乎成了公司内部关系融洽的象征”。在“埃德塞尔的命运”这章中,他没有用流行的说法解释通用的旗舰汽车造成的历史性失败。失败不是因为民意调查报告作假,而是因为福特的管理层只是假装听从民意调查。“虽然埃德塞尔的广告或推销方案应该严格根据民意调查所揭示的公众偏好来策划,但是这其中仍然不知不觉地混入了一些单凭直觉而不讲科学的、推销蛇油式的过时方法。”这种调查当然对第一批上市的埃德塞尔毫无帮助,它们“会漏油,发动机罩会黏住,后备箱会打不开,按钮用锤子都敲不动,更别说用牙签戳了”。书中最有启发性的故事的是“施乐施乐施乐施乐”(该标题单独入选了新闻业名人堂)。施乐公司的案例是所有科技行业的公司都应该学习的。从70年代初开始,该公司花费巨资用于研发,这些研究甚至和复印机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研究启发了后来的以太网络、第一代图形用户界面(即今天的windows系统或OS X系统)。不过,由于施乐的管理层认为这些想法与其核心业务不符,因而他们没有将之转化为适销产品。其他人跟随施乐已有的研究,创造出了后来的产品。比如,苹果和微软都是因为施乐的研究才开发出了图形用户界面。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看出施乐决策失误的人,但我决心要在微软避免这种错误。在关于电脑视觉和语音识别的研究可能形成的机会上,我一直尽力确保我们为大局着想。很多记者写过施乐公司的故事,但布鲁克斯讲述了该公司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故事表明,以原创、创造性思维取得成功的施乐,在企业逐渐成熟之后,却出人意料地摒弃了自己公司研发人员的超常规创意。布鲁克斯还是一个大师级的故事作家。他精巧地写出了“最后的逼仓”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的是“小猪店”食品杂货连锁超市的创始人,为了阻止投机者做空自己公司的股票而做的努力。读书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的结局(剧透一下:结局不好)。有时候在一些荒诞的故事中,你几乎能听到布鲁克斯在得意地笑。在“埃德塞尔的命运”中有一段写到福特公关部门的人为新闻记者的妻子们组织了一场时装表演,最终发现时装秀的服装设计师竟然是一位女演员假扮的。这事在今天看来也许觉得很“非主流”,但在1957年,这对一家美国大公司而言却是一桩天大的丑闻。布鲁克斯说记者们的妻子“确实为她们丈夫的报道提供了额外的素材”。布鲁克斯的著作很好地说明,经营生意和创造价值的规则从未改变。
举例而言,所有的商业努力中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你是否有完美的产品、生产计划、市场营销都不重要,你需要的是合适的人去领导和实施这些计划。这是你在商业中很快就会学到的教训,我在事业的每一阶段都提醒自己这一点,从最开始的微软到现在的基金会都是如此。你要支持谁?他们的能力适合他们的角色吗?他们有成功所需的IQ和EQ吗?沃伦在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精通此道,他买下的那些公司都由出色的管理人员打理,而他不会干涉。《商业冒险》讲的是危急时刻下领导者的优势和弱点,也讲了各种商业的细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正因为它出版已久,它才如此有意义。约翰·布鲁克斯的著作是关于人性的,这就是它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原因。最后的逼仓 小猪店单挑华尔街(1)1922年6月,一家名为小猪店(Piggly Wiggly Stores)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后来那场著名的金融战役准备好了舞台——发生在它身上的那场争夺堪称华尔街浮华十年中最惊心动魄的金融战役之一。小猪店是一家自助服务零售连锁店,总部位于孟菲斯市,大部分商店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城市。那十年里,联邦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十分松散,一些股市操作者为了给自己谋求财富,也为了摧毁敌人,常常会谋划一些诡计,使华尔街遭受沉重打击。当时,小猪店的这场金融战役十分出名,头条新闻的记者都直接称其为“小猪危机”,而这场斗争中,最具戏剧性的便是那位主人公的个性(有些人称他是罪魁祸首)。他是一个乡下男孩,一个华尔街新手,在部分美国乡村人民的欢呼声中,他勇敢地与狡猾的华尔街操纵者对抗,狠狠地挫败了他们。他就是克拉伦斯o桑迪斯(Clarence Saunders),来自孟菲斯市,时年41岁,身材微胖,外表英俊、干净利落。在他的家乡,因为自己所建的那幢房子,他已然成为一个传奇。那房子被称为粉红宫殿,是一幢庞大的建筑物,覆蓋著粉红色的乔治亚州大理石,建筑的中间是白色大理石表面的罗马中庭,令人惊叹不已。据桑迪斯称,这幢建筑将会保留1000年。尽管尚未完工,但它已是孟菲斯市前所未见的建筑。桑迪斯喜欢私秘地打高尔夫,因此,这粉红宫殿里还建有一个私人高尔夫球场。就连在等待粉红宫殿完工时,他和妻子及4个孩子临时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个私人高尔夫球场。(许多人说,他对私人球场的偏爱源于当地乡村俱乐部主管的态度,此人抱怨桑迪斯给小费时出手太阔绰,惯坏了他们的球童。)桑迪斯在1919年创办了小猪店。他身上有着浮夸的美国创业者中常见的大部分特征——出手大方、善于夺人眼球、爱炫耀等等;但他同时也具备一些不太常见的特点,最鲜明的便是他极为生动的口头和书面表达风格;他还颇具喜剧天赋,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但和许多前人相似,他也有一个弱点,一种悲剧性的缺陷。那就是,他总强调自己是个乡巴佬,是个笨蛋,是个容易上当的傻瓜,强调的次数多了,他有时候就真的成了自己口中的这种人。尽管看起来不大像,但这个家伙便是密谋策划了美国股票交易史上最近一次真正的逼仓事件的人。在股票逼仓的全盛时期,它像是一种游戏,一种高风险的赌博,纯粹、简单,有很多与纸牌游戏相似的特点。逼仓是不计其数的华尔街争夺战中的一种,参与双方分别是希望股价上涨的多头(bull)和希望股价下跌的空头(bear)。在逼仓中,多头的基本操作方法自然是买入股票,空头的方法是卖出。空头自己一般不持有股票,在角逐中,他就会采取常见的卖空操作,也就是以适当的利率向经纪公司借入股票,来实现交易。但是,经纪公司也不是股票的真正持有人,他们只是代理人,也必须向他人借入股票。经纪商的做法是利用一直在各个投资公司之间流通的股票“浮动供给”——私人投资者出于交易目的留给投资公司照管的股票;遗产和信托财产持有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解除限制,进入流通领域的股票;诸如此类。本质上,一家投资公司的浮动供给包含它所有可用于交易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股票。尽管供给量浮动不定,但每一笔都有严格的记录。例如,如果卖空者向他的经纪商借入了1000股,他就会知道,这是不可撤销的债务。他所希望的就是股价下跌,好让他能以较低的市价买回这1000股,偿清债务,赚取差价。正是这种希望让他持续着卖空。他所面临的风险是,债权人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要求他在市价居高位时偿还这1000股。然后,他就会记起那句华尔街老话揭示的残酷真相:“只要是他卖空的,他就必须把它买回来,否则就进监狱。”然而,在逼空依然可行的时候,令卖空者更加不安的是,他的操作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堵空墙;他的交易对手只是代理商,从不知道这些股票的买家是谁(会不会是潜在逼仓者?),也不知道自己借入股票的真正所有者是谁(或许是从后方攻击的潜在逼仓者?)尽管卖空有时会遭到指责,被看作是一种投机工具,但是,只要对形式严格设限,那这种操作在全国的交易所中都是得到允许的。形式不受约束的卖空是逼空游戏的标准开局。一群空头有序地大举卖空,为了使进展更顺利,通常还会散布该公司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谣言。这种做法被称为大量沽空(bear raid)。此时,多头最有力的回击手段就是尝试逼仓,当然,风险相应也是最大。只有被大量卖空的股票才可能被逼仓;在真正的沽空中苦苦挣扎的股票则是理想之选。在后一种情形下,潜在的逼仓者会尝试囤积投资公司全部的浮动供给,以及足够的私人持有的股票,把空头排挤出去;如果囤积成功,那么他就会要求卖空者偿还借入的股票,而此时,卖空者只能向他购买,只能接受他报出的任何价格。否则,卖空者就只有选择破产,或者因未能履行义务而入狱——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在充斥着激烈的金融生死战的旧时代,在亚当o斯密的理论仍影响着华尔街的时候,逼仓十分普遍,往往也极其血腥,决战双方深陷困境,无数无辜的局外人也因此遭殃,每个人的财务状况都遭到极大地削弱。历史上最出名的逼仓者是著名的老海盗、“海军准将”康内留斯o范德比尔特,在19世纪60年代,他策划了至少三次成功的逼仓。对哈莱姆铁路(Harlem Railway)股票的逼仓可能是他最经典的操作。他暗中买入该公司所有可交易的股票,同时散播一系列不属实的谣言,声称该公司即将破产,以吸引卖空者入场,从而构建起无懈可击的陷阱。最终,他带着一种对卖空者施恩、使他们免遭牢狱之灾的姿态,把报价定在了每股179美元,远高于他自己的买入价。影响范围最广的逼仓发生在1901年的北太平洋公司(Northern Pacific)身上;为了筹集自己需要的大量现金,北太平洋公司卖出了许多其他公司的股票,造成全国性的恐慌,甚至波及全球。历史上倒数第二次重大的逼仓事件发生在1920年,传奇人物托马斯o福琼o赖恩(Thomas Fortune Ryan)的儿子艾伦o瑞恩(Allan A. Ryan)为了对付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敌人,试图囤积斯图兹汽车公司(Stutz Motor Company)的股票。这家公司生产著名的斯图兹勇士汽车(Stutz Bearcat)。瑞恩成功地囤积了股票,纽交所的卖空者被紧紧挤压。不过,后来的结果表明,赖恩的对手很有权势。纽交所中止了斯图兹股票的交易,随之而来的是冗长的诉讼,赖恩直至倾家荡产才得以脱身。因此,逼仓也饱受与其他计谋同样的困扰——事后关于规则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立法改革禁止了任何以使某支股票陷入混乱为目的的卖空操作,以及其他一些可能导致逼仓的市场操纵行为,事实上杜绝了出现逼仓的可能。现在,华尔街人说起路口 时指的都是百老汇大道与华尔街的交汇处。在如今的美国股市,只有偶发性的逼仓还有出现的可能(或者类似的事件,比如布鲁斯);克拉伦斯o桑迪斯是最后一位有意为之的玩家。……喏,作者这文笔,是不是极其出色?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
想在Android 手机欣赏更多有趣图集?
分享到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102 已订阅
| 友站连结: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