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企底价央企股票有哪些那些 20154月

中国喂养的楼市“僵尸”正在吼叫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中国喂养的楼市“僵尸”正在吼叫
  在经济学叙述中,“僵尸经济”并不是一个突兀的新词,而是有多方面的渊源。“僵尸经济”这种说法的广泛流行,和1991年日本泡沫破裂之后的经济表现高度相关。
  青年经济学者温克坚分析认为,由于日本大企业财团在产业、地产、金融和政界高度的相互纠缠,使得信贷资金长期被少数低效的企业集团所占据,形成某种顽固的既得利益结构,使得要素配置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则,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大量债务沉淀在经济体中,市场没有被清空,众多没有利润的企业依然存续,形成了某种僵尸一般的存在。  而另外一方面,日本央行把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给了这些债务缠身的企业喘息的空间,形成了某种喂养僵尸的机制。日本的产业优势固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但日本经济体内的这种僵尸形成和僵尸喂养机制,使得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增长的困境。  和日本相比,中国经济体内的僵尸形成和喂养机制,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房地产的不景气已是路人皆知的事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2%。商品房的销售额下降了 7.8%。  瑞银证券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评论报告指出,虽然市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受会议拖累而表现疲弱的工业生产上,但房地产活动下滑更值得重视。房地产下滑仍是明年经济增长主要拖累。  从1998年朱政府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大量的土地资源推向市场,大量的房地产企业涌现出来,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重要性逐年递增,到2012年,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在中的比重占到了 18%左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占总额的40%, 在胡润富豪排行榜榜单上,和房地产相关的富豪往往占据其半壁江山。  然而在过去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财政主要进入了投资领域,欠下了巨额的债务:第一,大量地投资恶化了环境,欠了环境债;第二,没有健全医疗养老体系,欠了人口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财富分配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基本矛盾恶化债,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未来财政支出只能是继续膨胀。  在疯狂的投资之后,房地产的供需关系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这使得依靠房地产实现财政收入的模式受到了挑战。  青年经济学者温克坚表示,现在的房地产已变成一个“涂脂抹粉”的僵尸。垄断封闭的金融体系,大量低效的国有企业,都是最典型的僵尸形态,错配和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过去数年,虽然官方GDP增长数据依旧保持在8%左右的高位,但由于经济改革停滞,既得利益结构固化,经济体内部的僵尸机制日益强大,而发展动力逐渐衰减,只能靠不断透支未来的金融资源来喂养僵尸。  这种后果最重要的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和资产质量上。根据官方公开消息,根据小口径统计的政府债务估算在24万亿左右,这其中主要是2008以来,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必然后果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行政监管机构,包括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虽然多次要求清理地方政府债务,严格约束借新还旧,但事实上由于政治机制问题,金融机构不得不迁就地方政府的诉求。  即便分五年偿还,每年四万亿,可是,房地产高潮的2013年,土地出让金是3.9万亿,可想而知,未来土地供给 (形成房屋供给)和房屋需求恶化的局势将是非常严重,需要记得这种恶化是在房屋已经过剩情形之下形成的。  银行资产质量一直蒙受阴影之中,这其中既包括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量借款,也包括了央企的大量借款, 还有银行在房地产市场中的风险敞口。这些阴影之下,从2005年以来的银行金融体系改革成果,可能前功尽弃,重蹈覆辙。中国经济完全可能重演日本“失落的十年”的悲剧。  而现在“卖地”也无法支持政府的财政支出,据官方数据,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29595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6308亿元,盈余3287亿元。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已经基本无法平衡收支了。  而财政支出的惯性难以刹车,可房地产过剩的情况下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财政的要求?  知名经济学家如松认为,第一是加税。最近两次提升燃油税,未来一定会开征房地产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增加了房屋的持有成本, 成本上升相当于购买力再次下降;  第二,降价推地。实际上就和现在的国际原油市场一样的道理,如果和平时期,可以缩减一部分,可是现在IS正在攻城略地,财政是绝不能缩减的,越低,越得增产原油弥补财政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欧亚的局势越来越紧张,谁也不敢大规模收缩财政支出,既然财政不能收缩,就只能以量补价。  第三,政府部门减工资,特别是公检法等权力系统,因为他们的账面收入或帐外收入相对较高。  这些因素就将继续增大供给,收缩需求,恶化供需关系。  为此,央妈出动,完全放开限购,放开限购,放宽限贷,降息等一轮救市动作,这轮救市就是为了卖地,因为地方债务、国企债务都要卖地,这就决定政府必须救市形成一个房屋成交的高潮,救市的结果是放大了未来房屋的供给量。  数据显示,在10月份全国商品房成交创下年内新高之后,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刷新2014年单月纪录。  但是三四线和很大部分二线城市已经严重过剩,估计卖地是比较困难的,上述十大城市不过是让很多人表面感觉供需还没有严重恶化,燃起地产商的拿地热情而已。  地产商的拿地热情有助于这些城市走向供需恶化的境地,背后依旧是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渴望,也是对财政收入的渴望。所以,财政将让房价走到绝望的境地,最终推下悬崖。  什么会带来信心的崩溃?这是房地产山呼海啸般下跌的黑天鹅。  如松表示,本轮救市,可以说是最近这些年来力度最大的,几乎撤去所有的遮羞布赤裸裸地救市,可是,上月的财政依旧是总体赤字的2000多亿,未来,如果继续连续两三个月持续赤字,被逼迫大量开征房地产税,这会在让所有房屋持有人彻底丧失幻想;如果救市都不能让房地产市场形成高潮,不能带动房价的上升,所有的房地产市场参与者就会绝望,悲剧都是如此发生的。  所谓的黑天鹅,其实很简单,就是供需平衡被打破以后,成本继续上升带来的信心崩溃。  温克坚认为,对僵尸意象的反复渲染似乎让人恐慌,但其实最终胜出的还是历史趋势。经济发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行为具有很高的创造力。面对危机前景,人类有更强烈的动力推动创新。  反应在经济体层面,最近这些年,虽然经济改革基本停滞,但经济体自身驱动的演变和创新,还是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无论是从创富冲动、信息流通、企业家精神、技术进步,等等,都促使中国经济可能正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移。  楼市泡沫的破裂不会是毁灭性的,更广泛的也不会是世界末日,这些只是构成了经济体一场迟到的调整所必要的压力。而危机其实是杀死僵尸的必要过程,只有经济体内喂养僵尸的这种游戏的破产,经济发展才会迎来新的动能,楼市才会恢复活力。  新华社发文&&&      央行定调&&&    外媒悲观&&&        年底,通常为楼市环境瞬息万变阶段,如何看待2014年年底以及未来市场基本面趋势?对于整体市场来讲,会呈现出哪些特征? 这些成为业内外关心的话题。  由于房企永无止境的市场扩张战略导致持续拿地、采购、开发、销售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当企业的扩张的盲动性与2014年银行信贷紧缩相遇时,或者房企未来再次遭遇市场低迷期时,企业的资金面的需求与市场流动性趋紧的矛盾就日益突出。  时至2014年年底阶段,从房地产市场最新表现来看,由于限购政策取消、“央四条”政策出台、年底房企销售业绩指标等因素,今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月度市场成交量开始出现环比回升的现象,市场去库存的速度在适度提高,从一线城市及基本面良好(存销比在15个月以下)的城市来看,市场基本面有可能会率先好转,年底将出现“翘尾”行情。  于是,部分媒体开始发表声音,表示楼市已开始回暖。那么,年底出现“翘尾”行情是否就意味着楼市已经真正回暖?是否意味着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市场发展机会?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当前市场仍然是调整期,市场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变,“去库存”仍然为市场主旋律,这个基调并不会因为上述部分城市市场成交量回升而改变。毫无疑问,即使至年底仍然维持成交量回升的行情,也并不意味着楼市会持续好转。  “细水长流式”的“微刺激”决定流动性不会宽裕  张宏伟认为,在宏观经济深化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中国特色的“细水长流式”的“微刺激”已经成为“新常态”,并不会受到美国QE退出的太大影响,这就决定市场流动性不会宽裕,短期内来看,房价下跌城市数量仍然是主流。  当美国今年11月QE正式退出之时,中国宏观经济因为深化改革也刚好为触底阶段,这给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走向带来一定压力,尤其是美国也正在酝酿首次加息,这有可能导致国内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偏紧;从今年以来国内货币政策变化特征来看,即使受到美国QE退出的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大水漫灌”的刺激措施几乎不可能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会维持改革阶段的偏紧的“新常态”,因此,短期内来看,房价下跌城市数量仍然是主流,目前,大多数大中城市仍然面临房价下降的压力。  同时,百城房价同比环比均出现下降,房价下跌城市数量仍然占据主流,这在短期内难改变。  日,中指百城价格指数发布。从中指数据来看,2014年10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629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4%,连续第6个月下跌,跌幅缩小0.52个百分点。同比来看,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与去年同月相比下跌0.52%,同比在经历连续22个月上涨后首次下跌。10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同比首次双双下跌,但环比跌幅收窄。  而央行新政落地后,“惜贷”常态化的基本面也并不会改变,年内楼市基本面难有实质性好转。  从短期内来看,市场又进入新一轮的市场低谷期,买卖双方仍然处于博弈状态,即使限购政策取消、部分省市“救市”政策出台、央行也发布“救市”措施,大多数大中城市仍然受制于银行“惜贷”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金面。  张宏伟认为,银行“惜贷”的现象还会长久持续,此时,未来市场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多的债务违约的市场风险。对于房企来讲,应该未雨绸缪,继续坚持跑量的高周转策略,加大去库存力度,通过尽快回笼资金减轻企业资金面的压力。  目前,大部分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仍然在15个月以上,“去库存”仍然是市场主旋律。从10月份36个大中城市存销比指标来看,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市场去化周期在15个月以上、市场基本面表现欠佳的城市仍然占到大多数城市,比如杭州、宁波、大连、青岛、无锡等仍然面临较大的市场“去库存”压力。当前,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去库存”仍然是市场主旋律,房价年内仍然有下行压力。  从10月份市场表现来看,在多重政策红利的刺激之下,品牌开发商力拼“银十”导致业绩有所回升,但是,大多数城市市场库存偏大的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变。同时今年至今,大多数品牌开发商业绩完成率并不理想,又面对年底(上市公司年报)销售业绩指标的压力,此时,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来讲,利用政策红利的“窗口期”进行跑量的策略并不会改变,开发商会使出浑身解数在马年最后2个月最大限度跑量扭转大中城市今年楼市不给力的大势。因此,对于第四季度的大中城市楼市来讲,要想出现成交量逐步回升的楼市“翘尾”行情,房价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项目的价格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涨价现象,甚至部分存量较大的城市还应该继续坚持“以价换量”的。  总之,在宏观经济深化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限购政策取消、部分城市地方政府救市、“央四条”等政策利好改变不了年内大部分城市库存较大的市场现状。即使当前部分品牌房企传出涨价,也是“有贼心没有贼胆”,不敢真的马上涨价,仍然维持小幅促销、小幅优惠平价策略。  警惕:一线城市或成楼市投资风险最大区域  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2012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合计2020亿元;2013年四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猛增至5245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大增;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合计4055.53亿元,去年同期为4100.69亿元,同比微跌1.1%,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  张宏伟认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猛增,甚至在市场低迷期也没有明显下降,这背后也就意味着开发企业的土地成本大增,甚至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而“面粉贵过面包”可能导致未来一线城市部分板块市场逐渐步入“被改善”“被豪宅”的时代,如此以来再加上营销炒作,区域楼市定位遭遇“拔苗助长”,房价“天花板”不断人为捅破,而此时,市场能否接受还真是值得担心,因此,“被改善”、“被豪宅”的现象并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或许对于房企来讲,这成为其投资一线城市的最大隐藏风险。  近两年,土地市场热点主要还是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其原因与品牌房企重返一二城市有密切关系。尤其是2013年以来,品牌房企积极抢滩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优势资源开始向品牌房企集中,突显出品牌房企布局战略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推升一线城市的投资价值。但是,品牌房企重返一线城市,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势必会推升土地成本,如果市场按照这样的逻辑持续进行,一线城市的进入门槛会持续提高,而这也就意味着进入一线城市的开发企业来讲未来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2013年以来,以闽系房企为代表的第三第四梯队房企也在逆袭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以期短期内谋求上位,通过布局一线城市辐射带动周边整个区域市场开发,实现区域深耕或全国化布局。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拿地,导致“地王”频现,地价成本陡升。  张宏伟表示,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正是由于这些房企的永无止境的市场扩张战略导致开发企业在持续拿地、采购、开发、销售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当企业的扩张的盲动性与2014年银行信贷紧缩相遇时,或者房企未来再次遭遇市场低迷期时,企业的资金面的需求与市场流动性趋紧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从企业的层面就表现出了资金链危机的问题。甚至即使是大型品牌房企,目前也被同行收购股权,面临命运的转折点。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挺进一线城市的战略并不可取,如果在未来开发节奏中没有踏准市场节拍,很有可能遭遇企业运营层面的最大风险,最终或面临破产或收购的风险。  以上海为例,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土地市场火热,张江板块、大宁板块、黄埔滨江等板块地价飙升,楼板价基本和周边在售楼盘均价看齐,甚至连顾村板块、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这些“刚需”板块也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  上海部分典型板块土地市场价格短期内猛涨,势必导致建造商品住宅的土地成本上涨,房价不可能不上涨,于是,这些项目定价上会接着“向上冲”,以实现既定的投资回报目标。然而,即使在一线城市需求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房价上涨的速度也是有“天花板”的,不可能无止境上涨。  针对这个问题,开发商的普遍做法就是营造产品差异化的机会,然而大多数营造产品差异化的背后其实就是“被改善”、“被豪宅”的过程,如此以来再加上未来在媒体上的营销炒作,区域楼市定位遭遇“拔苗助长”,而此时,市场能否接受“被改善”、“被豪宅”的产品还真是值得担心。  张宏伟说,表面上来看,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似乎市场空间很大,市场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进入上海的房企还有比较大的发展机会。但是,在上海投资市场上真正获益的始终还是少数几个房企大佬,比如绿地、万科、融绿等等,而大多数已经进入上海的房企来讲仍然是业绩平平,“小弟”的姿态,难以在这个市场有显眼的出路。  因此,对于关注投资一线城市的房企来讲,还是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选择好城市进入战略,做好深耕,做好自己熟悉市场的“老大”,而不是一味迷恋一线城市市场需求总量较大和市场供不应求。(投资有道)    近日,汇丰银行公布了中国12月制造业数据,初值为49.5,预期49.8,创7个月来新低,且为7个月来首次跌破50的枯荣线。其中,新订单指数降至49.6,为八个月低点。11月汇丰制造业PMI为50。本次放缓主要由于国内需求不足所致。新订单指数由上月51.3放缓至49.6.APEC期间部分停工工厂暂缓开工也影响了分项指数的表现。受近期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价格指数大幅下跌。制造业增长势头再度削弱,通缩压力上升,或促使政府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殷旭飞表示,制造业指数再创新低,我国宏观经济压力更加明显。订单下降,国内外需求不足,企业生产力难以有效发挥,也难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面积下跌虽然有利于降低消费者、下游企业成本,但是持续的下跌将有可能造成企业融资链条的断裂。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世界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弱以及市场供给的增加,持续下跌将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导致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运营艰难。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然而国内经济下行也必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更加显著。  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29595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6308亿元,盈余3287亿元。而这是在国家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的指导下,才得到的结果。11月22日,央行再次发表降息声明,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近期,国家进一步明确2015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无疑给了楼市一针强心剂。不过,楼市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去化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国家今年出台的多项针对楼市的政策已经不像往年,效果及时和显著,经历了多重刺激下的楼市,如同有了抗体,对原有的药剂不再敏感和有用。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至11.9%,为2009年8月以来新低。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年底和明年年初会是一个持续下滑的趋势,并且不会发生改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政策动向深度解读分析报告》指出,截至11月底,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分别为和4098万平方米,环比增长分别为2.7%、-0.3%和0.8%,同比增长分别为38.4%、15.4%和17.9%.其中,一线城市库存在保持连续8个月的环比正增长的基础上,10月份首次出现环比下跌,但11月份库存重新微增,总体仍属高位振荡格局。从同比增幅看,一线城市库存规模依然偏大,这要求一线城市在年底依然要积极去库存。二线城市库存总体呈现波浪式的上升态势。二线城市11月份新增供应量为1546万平方米,低于10月份1552万平方米的水平,库存总体也属盘整格局。三线城市库存保持振荡上行态势。11月份,三线城市新增供应量为235万平方米,而新增成交量为201万平方米,这导致库存出现小幅的环比增长。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楼市库存压力仍然较大,房企去库存仍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目前的好消息是,一二三线城市去化速度在加快。数据显示,11月份,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14.6、15.0和23.1个月。相比10月份15.7、16.0和23.9个月的数值而言,三类城市的库存去化速度均在加快。其中,一线城市去化周期下降的较为明显,这与一线城市近期楼市行情较好,市场成交量走高有关。总体来看,在宏观经济承压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也压力山大。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行业研究员)(中投顾问)
(责任编辑:DF010)
& 其他网友关注的新闻: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中石化总经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欢迎您, !|
|||||||||||||||||||||||||
&&&&>> &正文
中国电建168亿重组方案公布 央企溢价发行第一案落槌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9月29日晚间,中国电建发布了《重大资产购买并发行优先股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由此,5月13日至今,已停牌逾4个月的中国电建,将于9月30日复牌。
  根据预案,中国电建将以每股3.63元的价格,发行39.48亿股普通股,及承接债务,购买预估值达168.3亿元的标的资产。
  根据相关规定,本次发行普通股购买资产的股票发行底价应为2.77元,也就是说,中国电建此番增发属溢价发行,3.63元的发行价较2.77元的底价,溢价了31.05%。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中国电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是央企溢价发行第一案。假如中国电建以2.77元的价格增发,则需新增普通股51.73亿股,较本次实际增发的39.48亿股多出了12.25亿股。而这实质上是电建集团对中小投资者的一种“让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3.63元的发行价格恰为中国电建今年一季报的每股净资产价格。
  预案显示,本次标的资产为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8家公司100%股权。
  据了解,拟注入中国电建的8家公司合计占有我国约80%的水电设计市场份额。按照标的资产预估值168.3亿元以及标的资产2013年净利润合计约18.09亿元测算,标的资产市盈率仅为9.35倍,远低于A股市场勘察设计行业上市公司20倍-3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
  近两年来,中国电建分红比例均达到30%,是A股市场分红比例最高的大型建筑类央企上市公司。
  关于中国电建以承接电建集团债务的方式向电建集团支付部分对价25亿元,预案称,其所承接债务为电建集团已发行的本金为25亿元的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
  同时,中国电建此番还将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亿元,且不超过本次交易总金额的25%。募集配套资金拟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责任编辑:Magina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您所在位置: >
央企再刮整合风 112家央企或重组为50家
证监会在上周五又释放了并购重组的大利好,本来已成为本月A股主流的央企重组,经过周末的酝酿,再一次站在了大风口上
政策:为国企合并铺路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第十四条、第四十四条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2号》,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募集配套资金比例和明确募集配套资金的用途。最大亮点即是本次修订将募集配套资金比例从25%扩大至不超过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一并由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予以审核。
证监会将其解释为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加大并购重组融资力度,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机构认为,此举意在为国企合并铺路,今天央企重组概念有可能出现井喷。
市场:潜力股股价飙升
证监会呵护股市慢牛意图明显。上周A股呈现震荡上行走势,量能持续放大,大盘平均单日交易量接近万亿历史纪录;证监会则出台规范两融业务以及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以抑制疯牛行情。
4月23日,中国电建重组方案在央企整合重组的浪潮中&尘埃落定&。4月24日,中国电建复牌应声涨停。同是大蓝筹的中国联通,本周股价涨幅28%。此前,有消息称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联通合并,尽管遭到官方否认,依然有不少机构和市场人士认为,在央企改革和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电信业整合既有预期又有空间。上周,具有央企重组概念的潜力股成为市场疯抢的标的,多只个股封上涨停,主力抢筹动辄数亿资金,表现凶悍。
盘点:六大央企重组机会
今年以来,央企整合概念持续发酵。尽管央企频频否认,但在资本市场上,&传闻-澄清-证实&的逻辑屡屡应验,市场已经学会了从澄清公告中体味反面的可能。不可否认,央企整合风的确在A股市场上再次刮起,六大央企集团备受青睐。
中信系,市场预计中信集团下一步或还将对各个板块进行整合,在市场看来,已停牌3个月的中信重工就是一个征兆。国投系,国投公司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之一,自去年9月就拉开了整合的序幕。电信系,虽然今年中国联通两次否认重组,资金仍然狂热追捧。中粮系,改革力度超预期,地产业务整合成看点。招商系,改革之路已开启,重点打造金融、地产、交运三大板块。中船系,有分析指出,中船系目前面临全球竞争加剧的威胁,部分资产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会否像南北车一样进行资产整合具有一定想象空间。
分析:下半年将现国企兼并重组浪潮
2015年被市场称为国企改革的&落地年&,由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企可能会重组为30到50家左右,这是未来5至7年之内国企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届时目前央企将有一半以上不再控股。
市场认为,2015年下半年将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国企兼并重组浪潮。这些潜力股股价飙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央企改革已全面铺开,首批改革试点无疑将首先受益。
首先,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决定了部分央企的合并重组是大概率事件。其次,没有央企的大重组、大整合,&中国制造2025&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三是&一带一路&不仅让高铁走出去,更主要的是展现了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成为受益者。央企大整合时代来临,为资本市场打通了结构调整的新渠道,也为股市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风口,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具有改革重组预期的央企个股已经被轮番爆炒,估值明显偏高。另外,这些概念股多数业绩平平,市场炒作的多是预期,一旦预期落空,股价将有明显回落。以本轮行情的龙头中国南北车为例,截至上周五,前者年涨幅为432%,后者年涨幅接近400%。
来源 & 北青网 (编辑者:wanghui)
财经要闻:
国内钢市:
国际钢市:
宏观经济:
钢铁期货:
工程建筑:
热门搜索:    
只要您马上更新您的现货资源您立即就可以出现在这里
关注最新钢市新闻,看
深度掌握钢市动向,看
免费钢铁行情价格系统。由扩展。
了解钢材价格,看
钢企网温馨提示:您在采购信息中发现虚假、欺诈信息,请拨投诉专线: ;为了保障您的交易安全,建议您选择"钢企网认证企业",如资金往来请使用公对公银行转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央企股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