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闵发证券开户,买了几只股票,因为金融风暴娘子被套牢牢,多年未交易,现在想交易怎么办

[转载]把握估值的艺术——我的逆向投资策略(转)
把握估值的艺术——我的逆向投资策略
  原创: 白居易
估值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内在价值”是个个性性的东西,对它的评估一半取决于其本身另一半则取决于评估它的投资者,加上外部因素的多变,精确的预测企业成为不可能,自己做老板的都不知道明天公司会不会关门。----“安全空间”成为弥补模糊正确的良方,保障内在价值的评估中如果犯错误也不会有重大的损失。
  精确的估值已经不可能,但是如何进行艺术的估值呢?好企业的估值太高,差企业的净资产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变的昂贵。只有在负面消息中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逆向投资,我们才能把握艺术的估值,找到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常常是伴随着坏消息、坏事情而出现的,大的安全边际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出现在市场预期之外的、突发的、较大的利空事件和坏消息发生之时。大的利空事件和利空消息越在预期之外,越是人们没想到的,越能促进安全边际的扩展。利空事件和利空消息与大的安全边际的关系,就像本体和影子一样相伴相随、不可分割、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如果我们喜欢发现大的安全边际,就必须同时喜欢并善于分析、把握重大的利空事件和消息。”
  “由于是突发的意外和利空,市场中没有任何先兆,这种意外利空,引发市场中的参与者,纷纷反射式抛空,躲避风险。市场参与者普遍地不做深入的分析,纷纷短时间内集中抛出,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呢?首先必然是股价快速大跌,这为理性投资人低买创造了条件。其次是未经思考的抛空避险,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正确的,人性本能驱使下的未经过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行为常常是错的,其导致的下跌也是错误的,于是为下一步价格回升创造了条件”。
  在本质上安全边际其实是恐慌性气氛产生、暴发、消退,以及完全消失的过程,安全边际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市场整体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边际操作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博弈过程,是比谁的心理更稳定,谁更理性,谁更能战胜自己。安全边际操作过程实际就是跟自己的心理做斗争,成功是因为自己战胜了自己,不成功是因为自己败给了自己。心理变化过程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通过股价走势的技术特征和技术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透过对技术形态的深入分析就能够把握这种规律,并且利用这种规律轻松的获利。
  [顶楼]
  我们买“倒霉”公司,是由于市场原因或是企业软伤害等非企业本质原因的“倒霉公司”,但这些公司的集中特点就是质地优良,发展稳定长远,伤害只是短期行为,因此这种“倒霉”给你提供了一个可以打折买进好企业的机会。
  [沙发]
  【虚心学习-11 17:43】顶一下大师的贴.
  本人2007年底从股市出来后一直在企业债市场,现在就在等待安全边际的到来.
  非常喜欢你的文章.在MF潜水时就看了.谢谢了!!!!!!!!!!!!!!!!!!!!!!!!!!
  [板凳]
  【loops
17:46】sofa
  [地板]
  【帅八戒
00:17】是转贴的吧,我在07年就看过。
  [第5楼]
  【白居易
  操作要点:
  1、坏消息是安全边际出现的诱因。要喜欢并善于分析、把握重大利空消息和事件。
  2、利空是暂时性的重大问题,尽管非常严重,但属于暂时性(或一次性计提),对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没有根本影响。
  3、人性是造成利空股安全边际的首要原因。趋势交易者和缺乏耐心,不能忍受最后一跌的盲从交易者会在第一波下跌之后出现又一波下跌,中间经历一个失败的反弹或若干个交易日的横盘。
  4、排除心理的干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者巨大的心理压力的挑战,在所有人都卖出,所有说法和煤体都看跌的气氛下,虽然你有非常理性的逻辑和理由支持你的买入行为是正确的,你的心理不可避免的打鼓。不断迫使你产生一种是不是我错了的担心。即使你成功操作过100次,但是在第101次的操作中仍然不能排除干扰。
  5、及时出手。虽然知道下跌后会反弹,但是你不知道拐点在哪里,在巨大看空气氛的压力下,我总是希望它再跌一点再买,总觉得离合理固执估值还远,人在熊市(悲观)时总会给股票更低的估值。事实上股票的估值没有人能精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在茅台、沧州大化、永安林业的几次操作中都因此让我错失良机。
  切记:你不知道最低点在哪里,不能因为下个季度还亏损就继续等待,它往往在利空之声还没有结束、人们还处于恐惧之中的时候就开始上升,不能忧郁,你所担心的就是主力要给你的,此时要更多一点果断,少一点面面俱到。
  6、最好时绩优股(尽管市赢率可能高点),但是事实证明即使是垃圾股经过利空打压洗盘之后的拉升也是很轻松的,确定性较高。
  7、利空洗盘往往是起飞前的最后折磨,一般应当在利空出尽见利好的时候卖出,但是你往往会低估主力拉升的高度,尽量持股,反正大趋势已经确定了。
  [第6楼]
  【白居易
21:11】价值发现过程的共性与规律
  在安全边际发生和消失过程中,即价值发现过程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对大量的实战案例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并且在多次的实用中也是有效的。不过,准确地讲这些原则是一些共性特征,还不能说是必然的规律,而且实战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使用。
  以下是在安全边际发生和消失过程中总结出的共性特征:
  1、一个由负面消息引起的下跌,一般会出现两波下跌,中间经历一个失败的反弹或者若干个交易日的横盘,失败的反弹或者横盘往往在下跌10--15%时产生。
  2、较大利空引起的下跌,不支持短期内快速大幅反弹,从开始受负面消息影响产生下跌到至少两个交易周内不会发生实质性反弹,若有反弹往往也是失败的反弹。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消息消化需要一个过程,负面消息的出现如同病来如山倒,消息的消失是病去如抽丝。
  3、在第二波下跌往往成交量较小,且在第二波下跌过程中,成交量越往后越小。
  4、在形成向价值回归的反弹开始之前,股价都会停留近十几交易日,K线图上出现缩量小阳、小阴横盘走势。
  5、向价值回归的反弹展开过程都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与下跌过程总是大阴线连着大阴线,即快且猛的情况相反,反弹时主要是缓慢的逐级反弹上去的,要经历时间较长,往往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
  6、整个反弹的高度至少都回到起跌点,也就是向下跌多少,向上就能反多少。反弹的高度与下跌的幅度、下跌经历的时间、下跌时的成交量均无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实证了价值投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价格从长期来看,迟早会回到价值决定的位置,从长期来看价格只与价值有关,其它因素只能影响短期价格。
  7、反弹开始的时间早晚,与整个下跌过程的成交量有关,下跌过程成交量越大,反弹时间越晚,下跌过程成交量越小,反弹越早。
  8、反弹前有明显的技术转折信号,即出现了若干个交易日的小阳、小阴横盘后,股价被快速连阴线打破横盘平台,然后又快速被拉回。
  9、从开始下跌到最终完成回归,一般情况下所需的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
  通过总结,我们看到在形成安全边际的下跌过程中,其走势与头肩底的左肩完全一样,之所以一样,反映出下跌本身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
  [第7楼]
  【拿骚的莫里斯
22:01】期待下文
  [第8楼]
  【ljx-12 23:31】请LZ继续
  [第9楼]
  【fredboy
06:32】有道理,学习中。
  [第10楼]
  【愚民代表
11:36】收了。
  [第11楼]
  【痴心妄想
11:47】楼主那请看看600389是否符合你那个图形,谢谢。
  [第12楼]
  【穿梭客
20:54】好文,谢谢分享!
  [第13楼]
  【白居易
10:36】中国平安和海螺水泥:为什么A股折价?
   12:41
  股市跌到今日,看空者不绝如缕,理由则慷慨激越,让人胆颤心寒。只是,看空理由千百条,都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在AH股倒挂的今天,为什么海螺水泥和中国平安的A股却比H股低那么多呢?
  以今日中午收盘计,海螺水泥A股17.85元,H股25.9港元,折合22.8元。A股需要涨27.7%也就是差不多三个涨停,才能跟上H股的价格。中国平安A股上午大涨后,也不过24.17元,而H股价格35.45元,折合31.2元人民币。A股要涨29%才能跟上H股的价格。
  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严重低于H股?而且折价率高达近3成?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闹心的问题。按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盘子都不可谓不大,但A股却比H股溢价100%以上。在金融股中,银行类股票也普遍呈现A股比H股高的情况。两市几十只AH股中出现折价的,仅有海螺水泥和中国平安。
  但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过。比如,海螺水泥去年10月的最高价96.5元,但H股最高只有88.4元。中国平安A股最高149元,H股最高也只有124元。H股都是对A股有折价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为什么折溢价倒挂呢?
  人们为中国平安找的理由是大小非太多。但海螺水泥呢?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大小非的股票,而是机构持仓超过6成,为什么机构在这个价格继续出货呢?
  这些疑问,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不能说市场是错的,市场定价总有它合理的因素。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人心上,是人心的恐慌导致的价格倒挂。
  对于H股来说,香港投资者缺乏对国内工业股的定价经验,往往容易对工业股低定价。这就是工业类股和资源类股中H股价格长期低于A股的原因。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香港人更看重金融股的价值,所以,金融股的跌幅远小于工业股。而工业股的周期性让香港投资者摸不着北,更容易以地产股的周期来处理,结果就是跌势中,工业股往往非理性暴跌。
  比如,本轮跌势中,马钢的H股最低价只有0.88港元,而A股价格就没有跌破3元。今天,H股已经1.52元,涨幅超过70%了。鞍钢的H股最低价2.75元,今日回到5元以上,却仍低于A股本轮调整的最低价5.26元。
  今日港股涨幅较大的中国远洋,其最低价只有2.57元,而今日的价格已经接近5元,股价几乎翻番。而A股的调整最低价呢,还没有跌破7元。
  上述种种,足以证明香港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太甚。
  那么,中国平安和海螺水泥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它们是高价股。目前,在所有AH股中,H股价格最高的就是中国平安,其次就是海螺水泥,再次是中国人寿,H股价格都是20港元以上。而在H股折价中,恰好就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也就是说,H股价格越高的,则A股折价率越高。
  这也正是国内投资者恐慌的一种表现。在熊市中,大家不敢持有高价股,心里有一种“恐高症”。相反,股价低的股票,即便没什么投资价值,也觉得它是安全的。
  但当牛市来临的时候,大家又气冲斗牛,什么价格都不觉得高,都敢去买。所以,将来行情真的发动起来的时候,现在折价的中国平安和海螺水泥,也还是会比H股溢价的。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第14楼]
  【szdanny
15:14】12月听安信程定华先生的分析,A股的价格走向是以估值作为导向的,外围股市(包括H股)的价格走向是以企业盈利变化作为导向的。
  就中国平安和海螺水泥而言,白兄怎么看待这种解释呢?请指教。
  [第15楼]
  【白小克
22:05】白居易从心理层面分析A股折价!此二公司赢利预期不都在下降趋势中吗?只是A下的急点,H股里面机构找不到对手盘下的慢点吧.
  [第16楼]
  【白居易
16:31】价值投资的逻辑细节才是关键——对费雪逐步买入成长股的思考
  别人恐惧我贪婪 …… 别人贪婪我恐惧?这句话几乎成为“投资者”的普遍教条之一。但实际是,“别人恐惧”并非“我贪婪”的充分条件。单从“绝对估值”角度考虑,“安全边际”的确出现在“市场恐惧”时的概率较高,但(1)并不能排除它可能出现在“市场贪婪”的过程当中;(2)“市场恐惧”的程度并非总是容易判断。
  因此,可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别人贪婪或恐惧”,我不一定会选择反向的“我恐惧或贪婪”;但如果“我极度贪婪”,那么的确可能意味着“市场极度恐惧”,不过我的“贪婪”并非取决于市场“恐惧程度”,而是来源于对“绝对估值”的判断。其实好的股票是长期的买,不是一下子买,涨上去我反而不买了,以持有为主。只有在下跌过程中逐步买入,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第17楼]
  【白居易
16:34】 梅花香自苦寒来--花旗银行里的故事(
  .cn/s/blog_4a315bad010008uk.html
  一.中东巴菲特的眼光
  1991年,阿勒瓦利德向花旗银行注资5.9亿美元,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如今,他的股份收益达到了原投资的20倍,现市值100多亿美元,是花旗银行的最大股东。
  在西方商界,阿勒瓦利德被看作是一个“拯救者”。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假如一家公司陷入资金不足的危机,他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轻易地开出上亿美元支票的私人投资者之一。”
  作为一个国际投资者,阿勒瓦利德最漂亮的一注是下在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1990年秋,花旗银行由于在房地产贷款中损失了钱,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敦促增加资金储备,但它一时无法找到十多亿美元投资。由于人们害怕花旗破产,它的股票在股市上连日猛跌。这时,无人知晓的阿勒瓦利德以2.07亿美元(每股12.46美元)买下了花旗当时4.9%的普通股,这是按法律规定不用公布他的股份的上限。次年2月,他又以5.9亿美元购买了花旗增发的优先股,(它们可以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换成普通股),这占了花旗股份的10%。两次购股,使阿勒瓦利德在花旗的股份上升到了14.9%。[1991年年底,花旗股价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随后两年花旗的资金危机慢慢消退,盈利恢复增长。花旗银行的股票也随之扶摇直上,阿勒瓦利德终于一鸣惊人,名利双收。时任花旗董事长的约翰·里德至今对这位王子感激涕零,称赞他是“极有耐心的投资家”。
  二.(价值投资型基金)温莎基金管理人聂夫的忍耐(聂夫自传中的一段)
  花旗再度粉碎了我们的希望。1991年温莎投资的银行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预期。我们做了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事,我们买进花旗银行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股,而当时花旗的股价是14美元/股,因此我们又买进了更多的花旗股票。1991年,股价继续下跌,媒体一再痛责花旗。《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1年10月号一则刺眼的标题说,“花旗的噩梦愈来愈糟”。12月,《机构投资人》(Instiutional
Investor)杂志用一篇特别报道配上全页的死鱼照片,表达出华尔街的感受。不少人认为花旗即将破产,据说罗斯·裴洛(Ross
Perot)正在放空花旗股票。市场上传说的实际情况比花旗的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更糟,这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恐慌性骚动。为了平息谣言,花旗银行不得不公开宣布:主管机关还没有判它死刑。
  温莎此时持有2,300万股花旗,受益人的资产有5亿美元身置险境。与此同时,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尔(John
Dingle)暗示花旗可能会技术性破产,花旗一家亚洲分行遭挤兑的报道也在传开。1991年年底,花旗股价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我不能说这是叫人欢欣鼓舞的时光,但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压根没想过在报酬率令人满意之前卖出股票。即使在大量失血之后,我们仍然觉得这家公司的价值大致上毫发无损。由于成本大幅下降,盈利转好的画面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依我们的看法,随着不动产问题烟消云散,1991年之后盈利将止跌回升。我们发现花旗的处境和1987年的美国银行(America
Bank)有些相似。美国银行后来枯木逢春,股价涨了8倍以上。
  我们忍受着枪林弹雨的袭击,最后终于尝到了甜美的果实,获得了非常高的报酬。1992年年初,花旗盈利和股价都明显回升,这一年结束之前,我们的持股已经获得了利润,温莎敢于为人不敢为的做法终有所获,值得等待那么长的时间。
  温莎投资花旗忽上忽下的经验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投资要成功,不需靠光彩夺目的股票和多头市场,正确判断和坚持信念是我们之所以获胜的先决条件。利用判断力,可以找到好机会;坚持信念,可以在别人争先恐后往某个方向跑时毫不动摇。花旗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丑股票往往是美丽的。
  投资并不是你买的股票立即上涨就证明了你做的是正确的事,看看投资高手们的投资经历吧.这才是真正的投资!
  [第18楼]
  【白居易
16:35】巴菲特是这样买股票的
  [第19楼]
  【白居易
16:37】马云:被时代引领与引领时代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这十几年的心得,分享我创业路上的体会。
  第一,我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不看好的事。当今世界上,要做我做得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我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我觉得太难了。因为技术已经很透明了,你做得到,别人也不难做到。但是现在选择别人不愿意做、别人看不起的事,我觉得还是有戏的,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经验。大家都看好的时候,千万别去惹,比如大家都去赞助奥运会了,你千万别冲过去(朝柳传志点头)。(全场大笑)因为别人比我有实力,比我能力大。大家都合唱的时候,我只小声唱,因为你唱得再响亮,也唱不过别人。而别人都开始沉闷不响的时候,你就要响起来。
  第二,我们公司把握了每一次危机。很奇怪,这几年可能有点心理变态,每次碰上危机时,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感觉机会就要来了。(全场大笑,鼓掌)大家都觉得很好的时候,我总感觉到灾难要来了。(全场大笑)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在危险之中,关键是你敢不敢去抓。
  第三个经验是不断学习别人失败的经验。我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国内外企业是怎么失败的。这两年我给我们所有高管推荐的书都是讲别人怎么失败的。(全场笑)因为失败的道理都差不多,就是这么四五个很愚蠢的决定,但是每个人都以为这个错误别人会犯,我怎么会犯。但是你一定会犯,即使提醒过你,你还是会犯。当然我也学习成功的公司,像联想这样成功的公司所经历的一次次失败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经历,只不过我们还没到这个境界,没发展到这个规模。
  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在学习别人的失败时,除了觉得自己没在这跌倒心里窃喜外,还要反思,因为这些失败迟早都会来,关键是想好今天该做什么样的防范。
  又傻又天真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又猛又执著地走自己的路
  [第20楼]
  【白居易
16:37】茶mm周末好:
  感谢你提的意见,它也时刻警醒我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不要走偏。
  但是茶mm好象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我始终强调做投资,估值是基础,安全边际是原则,耐心是内核。在这个前提之下,来寻求具体的投资路径。比如07年初茅台的高层被抓,并不影响其价值;当年伊利的老总被抓,都是难得的机会。花旗银行的例子上面已经讲了。
  如果空谈价值投资,不能独立思考,那只能是一种理论、理想,没有什么具体的可操作性。大家都知道的好股票,会给你有低估的机会吗。简单的抢反弹只会看K线,99%会遇到基本面恶化的股票,长期来看是死路一条。我还没有见到一个抢反弹的人能说出他操作的股票的价值是多少,安全边际在哪里。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对平安的估值与操作策略。
  1、很多人的思维过程就4这样的--估值不容易,无法做到精确,那就转向安全边际吧,越超跌就越具备安全边际。
  ===========================================
  我检查了一下我的帖子,并没有因为转向安全边际就放弃估值,相反如果没有估值你如何知道安全边际在哪里;并没有因为寻求超跌,就放弃了安全边际,相反越是超跌的股越危险,越是要辩清利空的原因,更要强调安全边际,绝大多数股票在超跌也不具备投资价值。
  2、那走到这一步呢,就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市场报价所左右了,一切以是否有利空,是否在图表上砸出来一个坑坑儿为主。
  ===========================================
  也许是我上面引的一个图,以及下跌规律的简单总结让茶mm误解了,尤其是图表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大。那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做投资,在对价值的变动和人性的研究的同时,也应当对表现出来的图表现象有所了解.而且我还会在今后做更多的了解。归纳的经验,不是具有客观性的规律,变数很大,仅仅了解而已,不是以此为操作依据。
  我始终强调做投资,估值是基础,安全边际是原则,耐心是内核。而不是“是否在图表上砸出来一个坑坑儿为主”。
  [第21楼]
  【白居易
16:39】约翰·聂夫的投资风格概括起来有7条:
  1. 低市盈率(P/E);
  2. 基本增长率超过7%;
  3. 收益有保障;
  4. 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
  5. 除非从低市盈率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
  6. 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
  7. 基本面好。
  在这些要素中,低市盈率是基础。但是这个基础需要更多其他因素来支持,才可以保证低市盈率公司股票的价值。低市盈率不是因为公司突然大幅盈利造成的,也不是周期性公司进入收入高峰期导致的,更不是股市暴涨导致的投资收益大幅增长得到的,它一定是一个长期稳健发展的公司,只是因为市场冷落才出现低市盈率,这个市盈率的数值不是当前静态的数值,而是根据公司未来的增长情况综合考虑得到的。
  聂夫为了测度低市盈率,发明了总报酬率这样一个新词汇,它是指收益增长率加上股息率得到总回报率,总回报率除以市盈率得到总报酬率,总报酬率大于0.7的股票是温莎可能买进的目标。总报酬率的计算方法,给那些想模仿聂夫投资风格的人提供了简单可行的准则。
  从这7条上看,聂夫的投资策略保守得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没有保证的行业,温莎追求的是,尽量让回报和风险的天平倾向回报一侧。这种风格实际上和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都符合孙子兵法里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原理。
  第2、6、7条里我们可以看出聂夫并不只是单纯地追求低市盈率,也追求增长率,只是和现在流行的追求高成长不同,聂夫追求的是稳健的可以控制的增长率。一方面这是从保守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历史统计数据表明高增长率是无法长期持续的。聂夫还很重视分红率,认为分红率是投资总收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高分红率和低市盈率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第22楼]
  【白居易
16:40】聂夫本质上是一个逆向投资者,这和他小时候和路标都能辩论的执拗个性有关。聂夫擅长寻找那些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但是有潜力的逆向股票,通过这些投资温莎获取了高额回报。不过这些收益来得也不容易,由于坚持低市盈率的逆向投资策略,所以温莎往往会在牛市里落后市场,而在市场降温时就会遥遥领先。应该说是聂夫的坚韧个性成就了其逆向投资的威名,也成就了温莎的赫赫盛名。不过,我们在学习成功者的时候也不能照搬一切,这逆向投资虽然有效却也未必能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在投资策略上保持和自己的个性相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容易坚持下去。
  对比同样都是共同基金界大师级别的彼得·林奇,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两人都热衷于通过逛商场的方式来选股。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人都将目标股票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林奇将股票分成6类不同,聂夫将股票分成了:1.高知名度成长股;2.低知名度成长股;3.慢速成长股;4.周期成长股等四类。这种分类呈现的角度体现了成功投资需要的心理品质,即理性、耐性和冷静,不站在聚光灯下,不追逐大众喜欢的明星,在被冷落的地方发掘未来的明星。这种分类方式进一步保证了低市盈率选股成功的可能。
  聂夫认为高知名度成长股是需要回避的,因为高知名度成长股通常其市盈率也很高,一旦公司不能实现投资群体的期望,那么就会出现迅猛的下跌。我想阐释这一观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本次行情中蓝筹股的表现了,曾经一度成为价值投资象征的蓝筹股们出现了大幅的下跌,成为最严重的受灾区。聂夫推崇低知名度成长股,因为低知名度成长股完全符合其低市盈率稳健成长率的投资标准。一旦这些低知名度的成长股被市场发现,那么带来的会是成几倍的上涨。聂夫的投资案例中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
  低市盈率投资者是价值投资者的一种形式,低市盈率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最大可能保证了本金不亏损的原则。
  [第23楼]
  【白居易
16:40】 卖出的理由:这部分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将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不卖出等同化的环境中,看一看大师的做法会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温莎卖出股票的最终原因有两条:1.基本面变坏;2.价格到达预定值。聂夫认为只要基本面安然无恙不介意持有股票3年、4年、甚至5年时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温莎在适当的时机迅速获利出局。温莎曾经有过持有股票不足一个月的情况。
  爱上一个股票是很容易的事情,却也非常危险,温莎买入并拥有的股票都是为了卖出。
  这种观点可能和国内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长期持有的观点相冲突,但是个人认为这种理念和做法更实际一些。因为考虑到概率问题,在上千只股票中一个人选中一个百年老店长期成长的好公司的概率有多大?作为普通投资者最好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投资也是一种事业,买和卖,收放自如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第24楼]
  【白居易
16:41】看来各位网友的疑问很多,做投资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知不易行更难”。
  1.首先,几乎每个月每周都有很多股有利空消息,是不是这些股都得查看一遍?工作量是挺大的。
  ==================================================
  一般的利空不需要关注,我关注的是大利空,据我个人经验这些消息都在报纸的头版头条,连不搞股票的人都知道,最近的如:茅台的老总被抓,平安老总年薪六千万、高额融资,汶川大地震。
  2.如果只是等待股票池里面几只股的利空,可能这几家公司一两年内都没有什么利空消息,变成白等了。
  ============================
  中国最优秀的公司大概四、五十家,这些都可以关注。有的根据消息来适当调整,比如汶川地震后,我找出东方电气(列入股票池,还没有到介入的时候)。
  当然,灾难、利空都是小概率事件,一两年内都没有什么利空消息都是很正常的,我知道的逆向投资大师,很多都是在战争时期买入股票,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几次战争。
  3.即使出现利空,消息出来的第一时间内,你如何判定你看到的冰山是冰山一角还是冰山的全部?
  =================================
  这是逆向投资的关键:独立思考,在别人的恐慌中发现机会。站的角度一定要高,一旦你想明白了,就会发现别的人的愚蠢。有的利空是真利空,有的是假利空。只有别的人犯错,将假利空当成真利空,你才会后机会。如果你缺乏这样的能力,还是离开这样的市场比较好。巴菲特说过:四个人打桥牌,如果你没有发现哪一个是笨蛋,那么你就是那个笨蛋。比如,汶川地震中东方电气受到毁灭的打击,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还在,而且地震只是一次性利空。
  4、我还是倾向于在大萧条时期寻找低估,这个时期比较容易找到;还有,盈利能力提升带来的低估,也是机会。
  ===================================
  赞同,我已经在其他帖子中论述。
  [第25楼]
  【白居易
16:42】 各位对我所说的逆向投资质疑很多,但是不要轻易否定,就如同我们讲价值投资看做长期持股一样,我们对投资有太多的误解,应当就如何完善方面多提建议。我认为学习价值投资一定要学本质,而不能拘泥于其形式是否与“抢反弹”相似,也许巴菲特的投资路径能给我们以启示。
  受芒格影响,巴菲特形成在市场发生错误时买入的思路。比如,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巴菲特的力挽狂澜,比如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等等。同样,在2007年次贷危机时,突然性的暴跌后买入金融银行资产,也是同样的理念。
  逆向投资与“抢反弹”的区别:
  1、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适合逆向投资。应当严格限制投资的对象,一定是优质的股票,中国最优秀的公司大概四、五十家,这些都可以关注。
  2、并不是所有利空都可以介入。只有不影响机体成长,且没有后遗症的假利空才值得介入。
  3、并不是优质股遇到利空下跌后就值得介入。只有下跌到安全边际的范围之内才值得介入。牛市顶端,虽然有的优质股遇到利空下跌,但是远谈不上安全边际,再来个腰斩差不多。
  通过以上的严格条件,至少90%的股票被淘汰,买入后时时跟踪、检验自己的投资。至于“在图表上砸出来一个坑”既然那么容易误导大家,不看也罢,也就是说你想巴非特那样只看年报、报表,不看图形,照样可以做逆向投资。
  [第26楼]
  【白居易
16:43】 麦家仪更偏好投资一些处于拐点行业的股票。“这类股票价格可能多次翻倍,我喜欢在底部、大家都不喜欢且券商分析员也不看好时买入。”这类公司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与较大的获利空间,当然,更考验基金经理的眼光与耐心,“大家的信息都差不多,关键看你怎么去分析、推断最后的结果。”
  她坦言自己也在投资上有过失误,比如当年看印尼股票,有一家烟草公司因为做外汇损失了很多钱,她当时也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卖出了它的股票,但后来这只股票还是出现了大幅上涨。“实际上坏消息已经出来了,并且体现在了股价上。而我们做投资时应该判断未来一、两年的变化,比如这家烟草公司的客户需求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好时烟民抽烟,经济不好时烟民也抽烟,而且可能抽得更多。所以它经营会很稳定,每年都会有很多现金流入,将来业绩必然会出现稳定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补回损失。因此,那次利空后的下跌应该是较好的买入时机。”
  麦家仪反思说,这次投资失误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做投资应该向前望,坚持价值投资,坚持投资纪律,决不能只看现在或过去作出投资决策。
  [第27楼]
  【白居易
16:44】我们买公司该在它的哪个阶段买?
  最具成长性时,已是短期之内竭公司最大的动力了,这时股价如果已完全反映了成长性,显然买股是不明智的。现在的投资都是集中在茅台,张裕,苏宁……投资史上,太热的东西有90%的是陷阱,公司是好公司,但不要忘了完美本身就是缺陷,当完美的东西一旦不完美了,成长一旦放缓,公司基本面变化,价格就不会是完美时的价格了。
  你看中或买入的股无疑都是高估的,市场暂时已将其价值挖掘殆尽了,而且公司都是在成长性最好的时候,你能预期它能一直这么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当好公司有问题,但公司骨子里有持续永恒成长的基因,我们就该买。茅台,阿胶…或许应该继续等待以别人不想要的价格买入吧,要知道好公司不多,不完美时买因是明智的选择,同时未来有可能成为完美公司也应是我们的选择如江中制药
  为人民服务
  [第28楼]
  【白居易
16:44】我们就专等着好公司出事,出事了才是最好的买入时机!如果优秀公司出了事,反而不敢买了,那我倒要问,贵不敢买,便宜也不敢买,你到底是想什么时候买?那些经过几十年证明是好公司、行业龙头的公司都是我们眼里的好股票。
  ---------------------------根据独家专访李驰记录整理,
  [第29楼]
  【白居易
16:44】来一点清醒剂
  美国投资大师比尔. 米勒, 60岁, 曾连续11年,
年复合增长率达20%,标超越彼得.林奇连续七年的记录. 但在受托管理马萨诸塞州雇员退休基金6.8亿美元的投资中,
不慎完败.在"两房"被政府托管前, 比尔.米勒错误判断"两房"会翻盘, 因此在2008年6月底大举买进"两房"股票,
高达8000万股, 占房地美股本的12.4%. 结果, 房地美的股价自6月30日每股16.4美元大跌到9月8日的0.88美元,
所管理的6.8亿美元血本无归.
  [第30楼]
  【白居易
16:44】《金融天才索罗斯的炒股宝典》的第一条就是具有垃圾里找黄金的慧眼
  索罗斯对冷门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例如在套汇还是一项冷门又无聊的工作时,他把套汇研究得很透彻,一跃成为套汇理论兼操作的大师。1960年,他发现一家德国保险公司——联合,若以他的资产价值相较,股价实在太低了,他便开始推荐联合的股票,结果此股票涨了三倍。要有独具慧眼去找到低价而有潜力的股票。
  存活下来,一切好谈。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的导语中说:如果我必须就我的实务技巧做个总评,我会选择两个字:存活。
  [第31楼]
  【白居易
16:47】邓普顿
  □吴谦立/文《财经网》
  “付出即拥有”,这是约翰·邓普顿爵士(John Templeton)的座右铭。
  邓普顿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把大部分财富都捐赠了出去。在过去40年间,他一直住在巴哈马相对简朴的海滨屋里;他外出旅行从不乘坐头等舱,平时只开一辆林肯牌轿车;即便服装或家具,他都以“价值投资”的观点去购买。同时,由于年幼时看到家乡许多人只借了很少的贷款,但最终还是失去自己的农场,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房产做过按揭。
  “在别人消极地抛售时买入,并在别人积极地买入时卖出”是邓普顿的名言,他的投资技巧在1939年崭露头角,他借钱投资104家上市公司,平均持有这些公司4年,沽出后均获利甚丰。邓普顿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投资者对他“神圣的信任”。他建立的第一个共同基金“邓普顿成长基金”,几十年来的年均回报率达13.5%。
  邓普顿的投资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梳理、寻求已经触底但又具有优秀远景的国家以及行业,投资标的都是被大众忽略的企业。他经常把低进高出发挥到极致,在“最大悲观点”时进行投资。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邓普顿立即意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战争可以把美国带出大萧条。于是他在萧条与战争的双重恐怖气氛中,借款收购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挂牌、价格在1美元以下的公司各100股。在这总共104家公司中,34家正处于破产状态,其中4家后来分文不值,但是整个投资组合的价值在四年后上升至4万美元。20世纪50年代,邓普顿亦是最早投资战后日本、德国的投资者之一。1978年,福特公司濒临破产时,他又大量购进其股票。
  小隐隐于“野”
  1968年,为了避税以及远离华尔街的噪音,邓普顿宣布放弃美国国籍,长居巴哈马。他认为,如果一直待在曼哈顿,所见的人、所谈的事和其他人一模一样,要想进行逆向操作就变得无比困难。
  但是他仍然努力工作。20世纪50至60年代,即使在丧偶鳏居、独力抚养三个孩子的八年里,也是每星期工作80个小时。搬迁到巴哈马后,一直到他80多岁时,仍然每个星期工作60个小时。他自己估计,除去宗教节目,一辈子总共只花了84小时看电视。
  在邓普顿看来,移居巴哈马后的投资表现甚至优于住在纽约期间。80年代中期,他是日本熊市到来前最早撤离的投资者之一。1992年,邓普顿就预测“今后十年会是最快乐的时期,也是进步最快的时期”,“美国和欧洲的景气会迅速上升”。而在网络泡沫的疯狂时期,他做空一些高层管理者即将可以合法抛售手里股票的网络公司,几个星期内再度赚进8000万美元——他把这次交易称为“最容易赚到的钱”。
  作为最成功的逆向投资者,邓普顿几十年的投资经历可以这样总结:“在大萧条时期买入,在网络泡沫时期卖出,中间还有若干次正确的市场判断。”1999年,《财富》杂志评价他“可以说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全球股票投资者”。2004年,在接受Smart
Money等杂志的采访时,邓普顿披露了对世界的看法。至今人们仍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全世界没有人愿意把要求他们节俭的领导人选上台,而总是会选择增加支出的政府。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更多的民主体制的出现,通货膨胀会更高。所以,所有的货币都是有风险的。新加坡没有真正的民主,所以可以维持预算平衡,相对而言,它的货币风险较小。其他风险较小的货币来自南韩、印度以及新西兰。
  ——不出20年,许多国家——不只是美国,很快就会出现社会安全系统的入不敷出,将不得不宣布退休不再等同于立即可以领取退休金,而必须把这个年龄推后。
  ——维持现行经济活动的最大威胁是债务。美国目前的债务为历史上最高,而且只是刚刚开始。不利的贸易赤字目前是美国史上之最,财政赤字也同样如此。30年前,美国人还是以节俭闻名的,当时的储蓄率为20%,而如今却不到2%。由此几乎可以肯定,经济将进入一个悲观的时期,股市也将进入熊市。
  早在2004年,邓普顿就反复警告过房地产会价格崩盘,股票市场甚至会出现30年代的情形。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如此发展下去,30年后GDP超过美国不属意外。但是由于信息的缺乏,中国股市的周期会更加频繁,幅度也更加剧烈。
  历史遗产
  萨缪尔森在一次演讲里说,“科学理论的演变,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坟墓的诞生”。但是作为投资实务的核心原则,却可以是持续有效的。谓予不信,请看邓普顿为自己投资经历总结的16条成功经验,如今是否仍然适用:
  (1)以总回报率最大化为投资目标。
  (2)投资,而不是炒作或者投机,股市不是赌场。
  (3)保持弹性,没有一项投资永远是最优选择。
  (4)低价买入,绝不盲目跟从大部分人。
  (5)只在高质量股票里搜寻价值。
  (6)投资购买的是价值,而不是经济前景。熊市并不总是伴随着经济衰退。
  (7)投资必须分散,任何人不可以有超过50%的投资集中在任何一个国家、25%在任何一个行业。
  (8)认真做好研究,否则就雇佣聪明的专家。
  (9)时时跟踪、检验自己的投资。
  (10)不要惊慌。从感情、财务上为熊市做好准备。如果你真的是长期投资者,你会把熊市作为赚取利润的一个机会。
  (11)从自己的错误里学习教训。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投资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12)投资前祷告。只有想清楚了,才会少犯错误。
  (13)跑赢大市是困难的。  (14)一个无所不知的投资者其实一无所知。成功就是持续为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15)从来没有免费午餐。绝不依靠感情、情绪而投资。
  (16)不要经常持负面的态度。
  邓普顿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具备总是能够维持一个昂扬的心境、规避焦虑并且坚持原则的能力。
  成功得益于特立独行
  邓普顿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也是一个终生陶醉于科学、灵性领域及其对于生命意义的共同联系的亿万富翁。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用来资助灵性领域以及基础学科的研究。他认为,灵性的成功——信仰和商业上的成功应该是交相呼应的。他管理的共同基金每年开年会时,都是以祷告开始,而且坚持认为一个不道德的事业终将是会失败的。
  邓普顿撰写和编辑了十几本关于灵性领域的书籍。他于1972年创立了“邓普顿奖”,奖励为灵性的发展而做出贡献的人,第一位获奖者就是特蕾莎修女。他认为诺贝尔奖忽略灵性,而灵性范围的推进,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人类其他领域的努力;因此始终坚持这一奖金金额必须高于诺贝尔奖,且每年颁奖都安排由爱丁堡公爵在白金汉宫主持,以保证足够的媒体曝光。
  1987年,他建立了约翰·邓普顿基金会,希望在科学领域使用的手段也能够应用于灵域的研究,支持在爱、宽恕、创造性、以及宗教信仰的源头及本质方面的学术研究,比如理论物理、宇宙理论、进化论、认知科学。目前这个基金会管理着15亿美元,每年发放的研究资助达7000万美元。由于在慈善事业上的努力,邓普顿于1987年被伊丽莎白女王册封为爵士,2007年并被《时代》杂志列入100名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
  邓普顿本人是基督教长老派教徒,担任长老派最大的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理事长达42年。但他对于其他信仰的价值始终持以开放的态度。“邓普顿奖”后来的得主不仅有基督徒,也有犹太人、穆斯林、佛教徒以及印度教徒。他本人甚至愿意参加穆斯林和印度教的活动,因为他认为没有人能知道一切。
  无论金融投资还是慈善事业,邓普顿一生精力用在鼓励心胸开阔、思想开放上。实际上,他本人投资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独立思考,特立独行。■
  [第32楼]
  【ysuoliweng
19:39】谢谢分享,学习了。
  [第33楼]
  【白居易
20:01】三个例子,坦普顿之二战,罗杰斯的军工,段永平与网易。
  如果是一枝春,本人不会采用单押网易这种方式,本人会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上三份压注,就象上面的花旗美国银行AIG一样,不会是其中一只。坦普顿在1939年德国进军波兰时撒胡椒粉似地押了104只1美圆以下的股票,我想这是他当时年轻缺乏经验的原因,如果是一枝春,押20只,最多30只就很足够了,他向上司借了1万美圆。象刚过去的奶粉事件,大家可以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大牛业公司同时押注。罗杰斯当时投入的军工也是三只以上,越战结束到中东战争爆发,发财后就环球旅行啦。譬如中国银行业如果出现问题,不要买没有倒闭可能的工中建行,起码是原来的股份制中等银行,如果是我,会在宁波南京北京三小银行(其实北京银行并不小)上押注,它们根本不可以都倒闭。我想,这才是投资的真正秘密。总结起来,就是一、超级成长;二、超级灾难。过去的万科,未来不清楚,苏宁,未来相对万科乐观一些,微软、戴尔等等,特征:新兴行业(微软、戴尔,万科在20年前也是新兴行业,还碰上10年来的高增长,取消福利分房),或是传统行业的新模式(苏宁),超级成长虽然有章可循,也是高风险的。如果你想在一个传统行业里面寻找超级成长,即便是茅台(一段短时间的高增长),最终还是失望的,也就是说,传统行业出价值股票,新兴行业,或是传统行业的新模式,才出超级成长股票。超级灾难,上面的留言有许多例子了,一个是整个市场的超级灾难,一个是某个行业的超级灾难,如上面网络、军工、乳业,还是目前美国金融(疑似,还不能确认)。最后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资产重组,这个很难有迹象,属于内幕,不属于讨论范围。
  [第34楼]
  【白居易
21:09】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这么个"怪"现象:强度最大的行情或者短时间内行情暴发力最强的行情往往发生在“基本面”看起来最差的时候:
  1。1994年“333”行情。1994年7月末,中国的通胀当时达到24%,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是紧缩各种可能引起通胀的投资、消费行为。但是,股票市场也同时出现了17个月跌79%的股灾。随后在颇具争议管理层三大救市政策下,“333”行情爆发了,一个半月涨3倍,上海从325涨到1052!
  2。1999年“519”行情。当时,“通缩”刚为管理层首肯,全国上下是一片对未来通缩的悲观预期,而国外则是“中国崩溃论”。但是,一直被争议的管理层强力倡导的“519”行情爆发了:上海一个半月从!涨幅近70%
  无论是一个半月涨3倍的“333”行情还是涨70%的“519”行情,这种强度的行情在A股历史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即使在被誉为“超级牛市”的年也没出现过1个半月能涨这么多的行情!
  为什么最暴的行情总是发生在基本面看起来最差的时候?这其实是有深刻而颠扑不破的股市道理的,那就是“股市的有效性”:市场已经把未来相当的事实给反映了,且越是被“公认”的东西越是反映过度。一旦这种“共识”被新的外力纠正,那么最猛烈的行情就来了。股市的这种特性上百年来从未变过。
  这个现象还给人们另外一个启示:那就是不要按照普遍的认识去预测股市。当“基本面”被人人在争相说道如何如何差(好)的时候,当“专家”们口口声声“现在的基本面不支持”什么什么的时候,留个心眼,去当个“好人”:你们都不想牺牲的东西,我就先“牺牲”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发表时间: 10:52:25
  [第35楼]
  【白居易
21:21】提供点国际股市的佐证,
  1。港股。1998年8月,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盛时,舆论断言香港经济将倒退20年。结果,港股从8月份到当年11月份三个月,从6455涨到10979,涨幅67%,是港股历史上短期内涨幅最大的时期之一。还有就是上世纪70年代全球金融危机时的。
  2。美股。1932年到1937年,5年时间从41点涨到196点,涨幅近5倍,年均复合36%。是美股近100年来涨幅最猛的时期。期间,正是美国经济处于百年来最差的5年!
  在上上下下都对未来作出如何如何悲观的论调甚至比谁更悲观而时髦的时候,不要被这种舆论所蒙蔽了眼睛。越是悲观时所产生的行情,越可能超过所有人的意料!
  [第36楼]
  【闲观山水
21:47】呵呵,记得楼主在闵发的ID,今天又看到了,很好!
  [第37楼]
  【白居易
19:32】股票越跌,坏消息越多;是因为坏消息股票下跌,还是跌多了吓出许多坏消息?
  股票越涨,好消息越多;是因为好消息股票上升,还是涨多了编出许多好消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太难了,等搞明白了,一辈子可能也已经完蛋了.
  其实,我们眼中永远是:坏消息(约)=好消息,好消息(约)=坏消息,消息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即一个硬币一定是有不同图案的两面.关键是在什么时候去翻看哪一面.
  我们从来不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只关心消息的正面/负面影响是不是已经充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甚至股价是不是已经反应过了度?
  举例来说,市场对大小非魔怪的负面影响到去年底已经绝对是反应过度了,最终,矫枉过正的"报复行情"在太保/金风/海通上全面蔓延直到这两天跚跚来迟的全流通第一大市值股招行上.等到本周的狂欢过后,谁还恐惧什么大小非解禁?[相反我们还不断接到许多想买打折大小非的电话.]
  同样的道理也完全适用于集"千仇万恨于一身"的"坏孩子"中国平安.
  同样的道理也完全适用于"09年业绩倒退几乎毫无悬念"的/"将在全球金融风暴第三波冲击下还会再下一台阶"的中国金融股群落.
  万事有个度,过了度,必然否极泰来.这就是主宰万物的自然规律.
  忘记鸡与蛋吧,牢记阴阳鱼则可.
  太极阴阳鱼,永远是我们眼中的快乐招财猫.
  [第38楼]
  【自在的河
20:20】太极阴阳
  美国人的认识叫做: vaule averaging 《价值平均策略》 迈克尔 E 埃德尔森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39楼]
  【jian
20:33】我们只关心消息的正面/负面影响是不是已经充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甚至股价是不是已经反应过了度?
  =========
  比如600550
  PV补助的利好是否已经消化完了,我看差不多
  一季报的“利空”,明天是否已经释放完毕?我看也差不多
  所以550在目前位置震荡的可能性大
  [第40楼]
  【白居易
16:43】在最不确定的时候进场
  [第41楼]
  【牛牛虫
16:58】现在是什么时候????确定的时候还是不确定的时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被套牢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