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pe pc pvvc pe ma金融圈

责任编辑:pyz
52418人问过
48179人问过
40187人问过
28871人问过国内最最最牛的新媒体都在这儿6月22日,由媒体训练营举办的“变革时代·新媒体的商业化和产品化——暨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胜利闭幕!侦探这么卖力吆喝是有原因滴!原因就是侦探的小伙伴——野马财经得奖了!得的是什么奖呢?请看下图【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奖】在大会现场,媒体训练营向各新媒体机构、新媒体人、相关厂商及优秀运动员颁发了奖项,大奖包括: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奖、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奖、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营销奖、2014年度最佳运动员奖。同时媒体训练营还邀请业内知名媒体人、意见领袖、企业创始人向现场观众分享众多媒体行业干货(详见下文)获奖名单如下:最佳新媒体奖1、今日头条2、36氪3、虎嗅网4、极客公园5、拇指阅读6、华尔街见闻7、WeMedia8、蓝鲸传媒9、钛媒体10、速途网11、中国财经12、彬彬有理13、经理人分享14、商务范15、管理智慧16、壹地产17、中国房评报道最佳新媒体人奖1、金羊毛工作坊:丁末2、央行观察:由曦3、IPO观察:欧文4、信海光微天下:信海光5、野马财经:李晓晔6、科技杂谈:王云辉7、LateNews by小晚:宋玮8、李瀛寰:李瀛寰9、三表龙门阵:三表10、小白不菜:杨阳11、筱瞧来了:谢晓萍12、雷帝触网:雷建平13、翠西小姐:韩荔14、左林右狸:林军15、IT老友记:余德16、移动吐槽:谢璞17、听甘德霜讲故事:甘德霜最佳新媒体营销奖1、小米2、奇虎3603、爱奇艺4、百度5、聚美优品6、神州数码7、500彩票网8、优酷9、安居客10、迈外迪11、英特尔12、世茂房地产最佳运动员奖1、年度足球先生:臧智渊2、年度篮球MVP:刘学3、年度健跑男神:卢怀谦4、年度健跑女神:包玲娴大会现场,知名媒体研究学者胡泳发表主题《媒体与时间》精彩演讲。演讲中提到一些关于新媒体与互联网未来的个人思考。比如:我们的语言现在越来越趋向于以简短与缩略方式进行表达。当你看一段youtube视频的时候,你会去想一段YouTube视频有多长,这个多长会影响到你观影的体会。社交媒体引发的时间压缩是增强了知识的宽度还是改变了知识的混合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用短内容指向长而深的内容,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你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但与此同时,你要让别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所以你需要具有分享情怀,整个互联网是建立在慷慨基础之上,没有慷慨就没有互联网。以下是胡泳演讲全文:很多年没有见过彬彬了,最近也没有跟她约会过,她说我们是第一代的人,这个是货真价实的,第一代的人太老了,老得都不能再在后面出席说什么,形势的发展远远超过每个个体的感受。我今天想讲一个题目叫做,《媒体与时间》,这是很大的题目,因为有些事情触发了这两个非常大的概念之间产生的某种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对于媒体未来的发展造成某种强烈的影响。在年初的时候,应邀给产品经理开一个网络书单,我选了4本书,有两本书是我翻译的《人人时代》、《认知赢余》,另外两本是两个公司的成长史,《Facebook效应》、《孵化Twitter》。两本书都非常好看。为什么我给产品经理推荐这么两本书,因为很多人在观察Facebook崛起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Facebook有些里程碑,如果不从产品经理角度考虑,可能不觉得那个是里程碑,如果你一旦从一个产品经理的眼光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在2006年9月的时候扎克伯格开发出News feed的东西,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动,向所有的好友呈现的这样一个内置功能,在没有发明这个东西之前,你会发现在使用Facebook的时候,你不可能在你自己的主业上看到其他人干什么。那么突然之间你可以在你的主页上看到你所有的好友在干什么。这有个比喻,有点儿像18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页面,他列出了全天不停地更新一网打尽所有的八卦,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讲,这好像是一股在生活当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我个人觉得这是Facebook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看到,后来Facebook对他的这个东西做了其他的改动,加大了他的视频力度,你看到把NewsFeed用一种更突出、更亲近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后,我这里截的是Facebook在推新版的NewsFeed的时候的广告推广,下面看到说,我们所有的NewsFeed最后所关注的都是跟你的朋友所干的事情相关的,这个是我们NewsFeed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有一种说法是把它叫做新鲜事儿,因为它是NewsFeed,所以说这个里头似乎有新闻这个词儿在里头,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动态时报”,NewsFeed是一种向用户提供持续更新内容的数据格式,新闻在这个里头被加以重新定义,因为它不像我们媒体人当中对新闻的定义,我们会把你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举一动都叫做新闻。由于这样的一个叫法,所以扎克伯格讲了一句话,你们家门口有一只濒死的松鼠,可能比非洲多少濒死的贫民都会更加引起你的兴趣。因此在这里头整个会对原来的新闻信息业有很大的颠覆,在没有社交媒体之前,你每天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来自于好友、媒体,你可能说你大部分的信息是来自于媒体的,今天这两者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你大部分的信息是来自于好友而不是来自于新闻的。这样的一个方式本质上是分享,分享跟搜索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搜索它用于发现信息,但是分享通常来讲是由情绪推动的,这两者背后的机制非常不一样。为什么NewsFeed如此重要,作为一个产品来讲,它实际上核心叫做状态更新,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新鲜事儿,在电脑上展示状态的这个概念,最早其实是AOL发明的,AOL搞的离线消息。我们看《孵化Twitter》这本书,这本书里面讲到Twitter的几个核心创始人,其中一个最有名的叫做杰克多希,有一天他忽然想到,我们能不能够把AOL离线信息单独开发,弄成一个应用,一个非常简洁的设计,一个长方形的对话框,上面写着你的状态是什么,有一个很简单的更新按纽,就导致我们后来大家所熟悉的状态更新这样的一种信息的呈现方式。这是全世界第一条“推”,他说刚刚建立了我的Twitter,这里面已经可以看到所有状态更新的基础元素设计,都在这个里头。号,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会产生联想,在号,贝尔第一次成功地用电话传输了语音,传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他对他的助手说“沃森到这儿来,我想见你”。旁边这个图是我在波士顿拍的,当年贝尔就是在这个大楼上第一次通过电话发出信息,你看到这两者之间的惊人相似,一个简单的电话信息和我们知道的状态更新是非常相似的。在《孵化Twitter》里面讲到整个Twitter的成型,杰克说到,一条状态信息如果更新的话,之前的状态就会被更新的状态所取代,另外一个核心的创始人叫埃文,他说状态更新应该像博客一样按时间顺序展示,就是最新的在最上面。另外一个人非常悲惨,在整个Twitter故事当中最后出局了,他说我们要给每一个更新加一个时间标签,让人们知道每条状态更新的具体时间,最后杰克做出了令Twitter成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限制了推文的长度,由于这些人共同的智慧导致Twitter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当你用这样的方式把个人的生活进行某种状态更新的时候,你马上会遇到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叫做你用这样的状态更新干什么?你是用它来分享你个人的状态,还是用它来分享新闻,这是两种不同的路径,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个不同的问题,叫做你在干什么,和刚在发生什么,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路径,我们把它延伸来讲的话,实际上它等于是你多地是要讲述你自己的故事,还是你要讲述他人的故事。最初Twitter的几个核心人物都认为这个服务就是为了分享个人服务的,就像你看到的杰克所写的第一条推,没有多大的意义,就像贝尔的电话一样,没有多大意义,它对个人来讲有意义,对社会来讲没有意义。但是我们看,在这个过程发展当中,逐渐地这些想法说,最初认为该服务会被用来分享个人的状态,但实际上它慢慢地变成了24小时的新闻服务。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在Twitter上这两个路径,慢慢地开始并存。这是我号的一个Twitter的截屏,Twitter第一次把他的口号由“你在干什么”变成了另外一个口号。那个时候我写了一条“推文”,我说Twitter今天把What Are You Doing变成了要去分享和发现你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要把这个事情告诉给全世界,Twitter整个的演进当中理念的挣扎和演进,当时我说这是意义非常重大的,未来头号媒体的雏形出现。回过头来问一个问题,如果它是一个24小时报告信息的东西,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24小时都在干什么?如果你发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鸡毛蒜皮,别人为什么会在乎?实际上来说,这里头有很多的理由导致大家对这样的服务,一旦用上以后就欲罢不能,一个理由是“它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受到朋友们生活的韵律”,这跟扎克伯格所开发的NewsFeed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在你的主页上了解你的朋友在干什么,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当中的人际关系,同时它跟我们生活的后现代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因为每个人都在流动,每个人都处在时刻这样的焦虑当中,这个时候你会寻找一种通过电子媒介让你自己不再那么孤独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它一定会被更大的这些因素所利用,比如说我们由此产生了外包式的新闻,我们也由此发现Facebook和Twitter可以用来进行社会组织和发起社会行动。然后我们演进到整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半叶,人类在媒体史上创造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个发展叫做时间线(Time Line),它完全不同于九十年代早期的等级制系统,我们都很熟悉(文档、图表),也不同于90年代中期的万维网的模式(搜索引擎兴起),时间线的呈现方式,跟九十年代早期和中期的呈现方式有一个天差地别的颠覆。举个例子来讲,我曾经是GoogleReder的重度用户,但是GoogleReder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它,它还是关闭了。因为时间线的这种方式,大家会觉得它非常落伍、非常不方便。我把以时间线这样一个基准的呈现信息方式方法所形成的媒体,把它统一称之为生活流媒体,生活流媒体是组织数字化内容的一种方法,这些内容可以是图片、文字、可链接、邮件、视频、音频、网络行为……,所有的这些东西本质上它都是由一条时间线既延伸到过去又指向未来,它核心的问题是现在。因为互联网最关心的是当下(现在)的东西。建立在生活流基础上的媒体,或者商业方式,最后会统治互联网,因此我们说世界上所有的数据最后会展现成为,我称之为世界流的东西,这个世界流很多地方是公有的,但是在相当多的地方是专有的,只对特定的用户开放。最后就是网络浏览器会被生活流的浏览器所替代,用户将会习惯于我们的信息以一种“流”的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不再是从文件系统当中获取文件,生活流会变成用户生活故事的另外一种韵律。随着视频的进展,这个生活流一定是可视化的。在这个生活流当中,这个流具有可自我决定性,用户能够完全决定出现在他面前的东西,如果你不给用户这种选择的可能性,那么用户就会觉得这个“流”的出现或者它的呈现方式是有问题的。我们可能都处于不同的子流当中,但是我一旦想了解某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就可以屏蔽掉跟这个人无关的所有其他人的方式,我只看到这一个人的“流”,用同样的方式来讲,其他人也可能只看到我这一个人的“流”,我把它叫做“流”的可自我决定性。这样的一个“流”的可自我决定性,最终就跟人的个体故事相关,我们为什么使用时间线,通过时间线最终可以告诉我们整个人生的故事,这个广告还是Facebook的广告,他的广告就直接说了,当他在介绍他的时间流的时候,他说你要告诉你的人生故事,并且这个人生故事是从开头到中间一直到现在,所以你在它的时间流当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人他的故事,用一种信息流的方式,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想象一下这可能只是他生活当中的一个断片,但是如果他从小的时候,一直到他年老走进坟墓的时候,都在干这个事情,这是他非常完整的个人人生故事。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大潮,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核心就是自从苹果发明了触控技术以后,你会习惯于所有的信息只要你做一下下拉的动作,它必须出现。如果某一个应用下拉一下它不动,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它不是媒体,它也不构成生活流,它是一个废物。我们从小孩儿的使用体验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的小孩儿3、4岁,看到任何一个屏他一定要去碰,碰了以后发现这个屏是不动的,他对这个屏马上丧失兴趣,所以只要是你有一个下拉的动作,就应该有新的信息呈现,我把它叫做“时间成为现在媒体的组织原则”,最新的信息永远在最上面,这个可能会有很多的负面东西。比如说最新的东西不见得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对不起,时间流会导致新的东西是有霸权的,新的东西永远盖过旧的东西,这也就是杰克讲的我们设计一个状态更新,只要有新的状态,旧的状态就会被覆盖,最新的东西永远在最上面,每一个时刻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当你使用生活流媒体的时候,你每一时刻的重要性,大大地大于每一天的重要性、每一个月的重要新、每一年的重要性、每一个十年重要性、每一个百年的重要性,时刻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最终导致一个东西,由于你的重要性是以时刻划分的,所以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侵入性技术,它对你的生活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侵入。每个人在用社交媒体的时候都有焦虑,你要消灭那些小红点,对你的生活形成很强的侵入,这是当时间成为媒体的组织原则的时候,它就会产生这样的东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做时间,现在成为媒体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当然有很多种了,你比如说Twitter的字数限制,我个人认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时间限制,你现在看到所有的短视频,从Instagram到腾讯的微视,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8秒钟或者12秒钟,这是典型的时间成为媒体的表现形式。我们的碎片化的表达,甚至我们的语言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简短和缩略的表达,甚至当你看youtube视频的时候,你会去想一段YouTube视频有多长,这个多长会影响到你观影的体会,甚至你看到说,在Media这样的媒体当中,你会看到它会告诉你说,你读完这样一篇文章,大约需要4分钟,他告诉你需要消耗这么多时间,因为我觉得这个信息是重要的,时间现在成为媒体的表现形式。这样从整个的一个变化我们来看,它会造成很多有意思的变化,有的是好的,有的可能不大那么好,它会造成一切的东西都被压缩,压缩带来了效率、带来了生产的轻易性,使我们的知识采集以加速度的方式成长,它造成生产者无穷增多,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现在都有麦克风了,因为媒体的生产者现在无限度地供应,它也造成了那些谣言、误传,有意传播的假信息,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飞速地流传,让我们社会现在完全回到部落时代的“口传社会”,我们重新部落化了,它也造成一个困惑,如何在140字之内表现思想,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接下来可以沿着这个线索想更多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只是想把这个问题留在这儿,当我们的商业和社会沟通采用以时间为组织原则,这个时候对于内容和创造、消费的影响是什么,生活流媒体对于个人、组织、政府、媒体和整个社会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社交媒体引发的时间压缩是增强了知识的宽度还是改变了知识的混合方式,比如讲我们可以用短内容指向长而深的内容,这些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大概还可以列出很多来。最后我做一个简短的结语,Twitter开始的时候有两条路线的挣扎,最后我们发现两条路线是并存的,它既记录你在干什么,同时也记录这个世界上在发生什么,所以我们说对于个人来讲,你要和你自己谈话,对不对?你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刷你的存在感,但是与此同时你要让别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所以你需要具有分享的情怀,整个互联网是建立在慷慨的基础之上,没有慷慨就没有互联网。第二个是我们说,任何一个好的媒体,应该成为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可以交流的这样一个地方,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空间,它不应该是一个一元化的空间,最后我说到在过去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在我们的时代,历史由每个人书写,胜利者是谁呢?胜利者无非就是你是不是拥有最洪亮的声音,你是不是最会讲故事,导致你的故事的版本比其他人的故事版本更令人信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时代,这样的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发表了主题《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精彩演讲。黎万强表示:对企业营销而言,企业不是在做广告,而是在做内容。其中分享了四个主要观点:一是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在这里面一旦有战略层定义,一定要把它当主战场来看;二是先做服务再做营销;三是每天折腾、每天上头条;四是让员工成为粉丝,让粉丝成为员工。以下是演讲全文:大家下午好,刚才听到胡老师在讲媒体和时间的时候,说大家在今天互联网里面很关心的是现在,我刚才在脑海里面想到一个词儿就是碎片化。因为从传播角度来讲,今天是一个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时代,其实大家给一堆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大家的时间也碎片化了。在从营销角度来讲,新营销转型的时候,我想给大家提的建议是,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今天来讲,互联网时代是以口碑选择产品的时代,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很多人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当中,口碑是最重要的。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有口碑传播,最典型的口碑传播场景是理发店、菜市场、大妈跳舞的广场……大家来侃山,说我在里面买一个什么电视不错,他穿的球鞋挺好,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口碑的传播场所。在当下你推荐的时候,你很信赖朋友的推荐。但是那个时候口碑的传播都在小圈子里面,口碑要往大圈子扩散的时候很容易中断掉,今天整个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会化传播媒体,让整个口碑传播的信息链条速度提升了百倍、千倍,整个延展的范围也很大了,就是真的产品好、有一个好故事,它就瞬间得以传播。很多时候不是考虑它是不是要中断问题,很多负面消息你删都删不掉。今天我认为要成为自媒体的时候,是因为背后的整个信息传播给变化了,最核心是大家今天真的是很依赖于相信口碑来传播产品的。今天的信息传播不是劈开大脑,是潜入大脑,在经典的定位理论里面讲到,大家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都会先选择一个品类。在以前做营销的三板斧里面讲到,你要做一个成功的营销的时候,先定义一个新的品类,定义一个新的品类,从红海中杀出一个市场,你就快速用广告去轰炸,集中爆破。大家看到很多案子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加多宝,凉茶的品类,怕上火喝加多宝,是一个凉茶的新品类。包括功能饮料它也是一个新的品类,最近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品牌“集草”,冬虫夏草要研磨着吃,其实这句话本身就定义了一个新品类,这个推荐的时候是用了密集度的广告轰炸你,但是今天的这个方式都是很土豪的方式了。今天来讲,大家在信息接受,它是嵌入式的,大家更加希望能够习惯的是,我在每天都能看到你。刚才胡老师讲到,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故事而不是口号。大家都希望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故事不断地渗透,谁来产生这个故事?以前我们都依赖于广告公司,都是把纯粹的创意和营销外包,你会发现往往一个好的营销是先选一个口号,谁掌握了渠道,我就用渠道密集性地轰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今天你可以看到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每家公司都会定自己的口号,我们定义的是“为发烧而生”,但是我们在推进“为发烧而生”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说纯粹就每天不停地喊“为发烧而生”,而是说更多地在不同的场合交流我们是对性能很在意,极客精神对性能很在意。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做了很多为发烧而生指导下的传播,它会是很多这样的碎片化的故事。以前靠广告公司的时候,我选一个案子做完以后半年、一年就失效了,如果今天你每天都要产生信息,如果内部没有自己的团队做内容根本不奏效的。要成为自媒体,我们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做营销,不是在做广告而是在做内容。我下面提几点我的想法:第一,让公司成为自媒体,它肯定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战略,它不应该是浅尝辄止而已,往往要组建一个自媒体的内容运营团队,它的周期和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它的可见性往往是,你可能花两千万去投个广告,他可能立刻就看到效果了,但是往往你要建立一个有足够战斗能力的自媒体团队需要两年、三年,在这种时候公司是怎么看待,从组织架构和战略上定义谁去做自媒体。第二,做自媒体的时候先做服务再做营销,这是两个思路的出发点不一样,对于企业来讲,我就是想要去做营销,你来买我的东西,但是对于用户怎么想的呢?我现场做一个调查,大家最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现场很多人举手选了可口可乐,那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关注了可口可乐的微博?企业在做微信营销的时候说你要关注我,你要天天听我絮絮叨叨,整天说我要高大上,但对于用户来讲,虽然我很喜欢喝可口可乐,也许我也很喜欢吃肯德基,但是你从来不会想要关注可口可乐,但是企业往往都是这样想的。你可能会关注什么?如果不是强行的或者说是活动的推荐,你要关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的微博的时候,99%都是想着去找麻烦的,我要你服务我。比如说手机厂商,大家来关注的时候首先想到我查快递怎么查、如何投诉……很多都是基于服务驱动的。企业在做营销一定要有一个窗户纸捅破它,一定是先做服务再做营销,真正是用户关注你而不是水军关注你,一定要想在服务上先做,我在微信上怎么方便让用户自助服务,我在微博上怎么有很好的促销信息推送给他,这个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这是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两条信息打开率,小米在微信公众号上有将近600万的粉丝,第一条打开率是45%,第二条是15%,在过往来讲,45%是小米降价的促销信息,第二条是米2相关的活动信息。在过去运营了这么长时间,基本都看得到,凡是以产品信息相关的,不管是我降价还是说我们有新品发布、还是说MIUI加了一个很杀手锏的功能,用户打开率都只有50%左右,还有更高的70%,但是如果大家做活动,或者说离产品更远的活动,可能连5%都不到,但是5%其实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在微信平台上是很忌讳做营销的,如果做服务,一个重要的产品信息今天有600万的用户,每条信息如果他打开50%的话,我的消息打开率就是300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渠道。我们今天在论坛、微博、微信、空间和贴吧都组建了相应的运营团队,我们的运营团队有将近70人,真正在做内容的是20%左右,80%都是做客服。今天在所有的新平台做自媒体内容运营的时候,都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就是先把服务做好,我们今天在各个平台,微博上、微信上都有专门开发的客服后台,有相应的响应时间指标,在微博上要15分钟内响应,在微信上怎么样去响应,都有相应很明细的针对客服上的考核指标,80%是在做服务。第三点建议,每天都要上头条,是因为今天信息太碎片化了,所有的信息都是按时间轴排序的,如果你不每天折腾,每天上头条的话,大家都把你淹没了,多好的消息都逃不过三天,所以每天怎么样让团队从各种维度去折腾,每天都要上头条。我再简单看几个小例子,小米到底怎么做的。这是我们最早在新浪微博做的一个小米青春版,从这张图就可以看到我们是核心战略,因为我们合伙人都集体卖萌了,是有点儿丧心病狂的卖萌,这肯定是我们的战略。这个是我们在饭堂上贴的一个通知条,本身是那个时候《来自星星的你》很火,我们在饭堂上贴了一个通知,今天是大结局,不管怎么回事儿,我们都准备请大家吃啤酒和鸡腿,这是小小的借势传播。这个是有点儿小名气的叫盒子兄弟,当初为了表达小米手机的品质很好,做事的态度很认真,我们就说我们的包装盒是很结实,花了很多工夫做,小米一代的包装盒请了一个胖子站着,二代请了两个胖子在上面站着,都是我们内部的同事。包括后来在网站放上去的时候非常和谐,有很多网友的PS。我们现在新媒体团队拍了一个自制剧,放了三集,每一集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都有过百万的播放量,最近一集有将近300万的播放量,它里面就是在自己闹着玩儿。我们在MIUI里面做了一个不用刷机的MIUI版本叫做小米系统,大家拍了一个视频可以看一下。通过这个视频我们想跟大家讲,我们在做很多传播的时候,你的立意可以很高,但是实际上你怎么样能够“去高大上”,讲人话很重要。在讲人话这个话题上,我有一个小的体会,要让自己的员工成为粉丝,自己的员工如果不用自己的产品、不热爱自己的产品,他是很难去传达和表达出到底这个产品有多好。甚至于你可以让粉丝成为员工,我们在今天来讲,小米的各个团队,不管是市场的、研发的还有测试的、客服的,我们很多都是铁杆粉丝,从论坛里面招聘过来的,你怎么样能够在传播当中解构他的时候,真正要找到懂产品的人很关键。今天我的分享就是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点,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在这里面关系一旦有战略层的定义,一定要把它当主战场来看。第二点,是先做服务再做营销。第三点,每天折腾、每天上头条。第四点,让员工成为粉丝,让粉丝成为员工在这个场子,再做一个广告,我的观点说是每家公司都是自媒体,其实每个人今天也是自媒体,我最近有快一个月没发微博了,很多人在我微博上留言,包括在米聊和微信上跟我讲,看来你最近压力很大,看来小米的库存压力很大,卖不动了。当初有时候我在微博上每天发4、5条的时候,也有人跟我说,每天都在忽悠,肯定也是卖不动了。最近我在写一本书,是小米整个口碑营销对做产品、做市场的自己一些心得,大概会在7月底的时候发布。极富争议的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也在论坛现场发表了精彩演讲。张一鸣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媒体介质经历了数轮变革,每一轮介质变革都会导致媒体生产内容形式、媒体组织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在他看来,媒体生产内容大概分三个环节:创作、分发、变现。随着媒体介质变革,上述内容创作环节中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还表示:今日头条目前入驻媒体机构已经有4000家作用,单篇文章最高访问量达500万点击量。今日头条正试图越来越准确理解用户兴趣爱好、越来越小颗粒度、越来越对时间敏感、对内容越来越准确理解,并在观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做内容推荐。以下是演讲全文:我们跟很多自媒体、媒体合作得挺好。下面有一些数据,可能有意见的声音容易大,合作好的声音小一些。我不是一个媒体人,按我们的说法叫做“码农”,就是写代码做技术出身的,我们对媒体会有一些理解,我发现每次要讲我理解的时候,总会被前面的嘉宾讲到很多,像胡老师、还有黎总,都提到了这些想法。我从技术角度谈谈媒体变革。一般说媒体的时候都说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这种,现在也有人把我们叫媒体,但是我们跟他们是明显不一样的。如果回到Media(媒体)这个词儿,作为传播信息介质,我们是符合这样一个定义的。在过去几十年中,墙上贴的公告栏也算一种介质,大喇叭广播也算一种介质,后来报纸、无线电广播、电视、PC、手机,每隔几十年介质发生大的变化,发现生产内容的组织和内容的形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自己是怎么看的?媒体生产内容大概分成三个环节:创作、分发、变现。在这些介质的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创作、分发、还是变现都有很大的变化。创作的主体在变化,小米公司就是一个创作的主体,不仅创作图片,还创作文章、创作视频。创作方式也在变化,有的用手机直接创作,8秒视频也好,图片组图也好。信息体裁也在变化,刚才说的8秒钟视频,1000字左右短文、100字左右微博,比更长的文章更受欢迎。很多人说现在应该做深度阅读,大概是5000字、1万字的产品,或者是说做读书。我自己觉得在移动时代,这种体裁就不这么普及了,更久远的时代像诗词曲赋一样,这种信息体裁就更不受欢迎了,我觉得是不可逆的。分发也在变化,我们从报纸杂志来讲,邮局投递,到后来门户、导航、搜索、社交订阅。在手机上一个很主要形式是信息流,无论是社交订阅组成的信息流还是推荐组成的信息流。变现也是,最基础是广告,现在也出了很多跟电商的结合、服务的结合,有的做金融,开始卖产品或者是做投融资平台等等。我们经常说传播信息的介质有两类:微信与短信,今日头条、微博也算传播信息介质,这是有区别的,在两个维度上。如果这个信息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短信、微信),它更偏向于通讯工具,主要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讲的是你在做什么。如果是信息是在人和公众世界之间传播,更以内容为中心,它更多地谈的是发生了什么。它中间有交集,短信就是人与人之间主要联系的典型方式,但是手机报就属于人和公众之间传播的。在这两者之间偏通信社交(QQ空间、Facebook),偏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弱一点,在人和公众之间信息传播多一点的像微博,微博上面媒体帐号、公众帐号更多,同事、好友会更少。再往右边基本上以内容为中心,其实它们在产品上也会有体现,每一个条目是一个人的头像开始。一个人名开始,还是以标题、缩略图、摘要开始,这也是产品上很大的区别。我自己更多关注的是人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因为我认为可能在很熟的好友之间会关注你去哪儿玩儿了,家庭有什么新鲜事、企业又有什么新鲜事,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随着介质的变化,内容变简洁变短了。无论是视频还是文章,手机是支持不了复杂排版的,一维信息表达就很OK了。我也观察到变革时代新的媒体组织也在发生变化,从2012年开始做,感觉特别强烈的是从2013年,一般会工具平台先行,内容生产者后行。我发现在不依赖于线下报纸、杂志,直接在手机上诞生新媒体,很多发展得也非常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做足球的“懂球帝”,做金融的“华尔街见闻”,做汽车的“牛车网”,基本上以手机为主要发行介质,增长得也非常快,比如像手游领域的“游戏葡萄”。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今日头条媒体平台”,很多电视台来入驻,电视台特别积极,几乎没有有意见的,后来我想清楚了,他们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内容,以前没有报纸,所以他没有地方发行文字资料,现在他们更多地希望跟渠道合作,把他们生产的非视频内容在电视台以外的地方发行,无论是央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都跟我们有合作。当然我们还发现有一些杂志,做了一些人物专访,他们也希望把自己的视频发行,以前他们只有杂志,没法发行视频,所以以后每个媒体组织生产的内容的体裁比重有区别,但是可能都会生产像视频、文字、图片这样的内容。专业化我刚也提到,长尾化与专业化是对应的,因为分发能力越来越强,有些小众垂直的东西,也能找到很多读者。比如专做黄金、债券、汇率的金融投资,也能找到读者。比如对专业医学、数学,也能找到读者,以前如果发行杂志或者报纸,他的发行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群很稀疏找不到读者。所以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产生内容的新组织出来,他们可能会更垂直化。垂直长尾化的极端就是到各个公司,每个公司都是媒体、每个个人都是。当然我觉得会出现一批在专业领域上的,刚才说到创作分发也会平台化,因为一个用户手中不会装着几十、上百个APP,大部分用户会装一两个大的,再装三四个小的,特别重度领域。比较大或者比较全内容化非垂直的,无论是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这些都是内容比较广泛的,有些领域会出现次级平台,比如雪球、知乎、虎扑,有些大领域也会有一些次级平台出现。我们的特性是在手机上以信息流形式,根据用户兴趣、社交关系、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场景来重新组织内容,我认为用关注关系来组织的话,其实有很大限制的,很多人要不然就不会关注这么多来源或者人,要不然他关注之后,他的信息就爆炸了,性价比就很差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也要做基于各种特征来进行推荐。像Facebook的Time Line,现在也不全是基于关注关系的时间排序,首先他们会插一部分公众媒体内容,其次他们也在做基于机器学习方式来做推送。我们还有一个特点,不仅是新闻,或者说新闻比重越来越下降,可能像博客、游戏、游记、电影、购物……上面都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媒体人看到更多是新闻,其实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内容比重在逐步地增大。这个讲到推荐,我一直在看微博,除了这次风波之外,对产品上的一些意见,实际上是在利用人特征、信息特征、环境特征来重新组织内容。当然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这个系统做得越来越好,不仅要满足个性化,还要做到够泛化。比如都是在北京地区的、都是30多岁、都是搞金融的人,喜欢看某类内容,他不仅为自己结果做贡献,还为他具有相同特质的人的信息推荐做贡献。我们讲新媒体变革,其中也会讲到变现,在变现探索上起步比较晚,过去两年都在做产品,我们一些合作伙伴已经在平台上做了一些变现尝试。比如,这两个合作伙伴在我们平台上流量非常高,每日都在几百万以上,他们有推荐金融产品,有的已经开始做品牌广告。无论是入驻媒体平台账号,还是通过链接接入的,我们都不反对在正文页做商业变现,变现的形式我们会希望不要太影响用户体验,有的时候不要直接放一个微信二维码,二维码比较影响体验,但是可以放一个微信号,比如说可以放文字链广告或者说图文广告,但是不要放会闪烁的广告。我们的想法是,越来越多的人创造内容,但是我们不希望或者不应该让创造内容的人花太多时间寻找读者。我观察,在微博上粉丝最多的内容帐号,未必是创造内容最好的,是营销做得最好的,他们有很多技巧,无论是抽奖还是多个帐号互相转发,来发展粉丝,或者是花钱买水军,很多内容创造好的人,并没有很多读者,我们的想法是只要内容创造得好,他应该让所有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的人找到内容。我们的媒体平台理念已经初步做到这个效果,如果你创造内容不错、挺好,那么你在入驻第一天,第一篇文章都会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访问量。这是我们后台一个截图,我相信有不少在座的人,在上面开过帐号,我也听过很多反馈,单篇文章到300万、500万,每篇文章平均在几万朋友不少。从今年2月份内测,我们已经有超过4000家左右机构入驻,媒体平台上现在更多自媒体,对“自”这个事情谈一下我的理解。不是个人的媒体才叫自媒体,刚才黎总讲是自己不经第三方,可以表达内容,比如小米公司可以自己把创造内容发布出来,我们上面有很多这样的典型,比如开心麻花就可以把他的花絮、剧照、预告片发布上来……。经过观察,很多媒体人出来创业,我更看好围绕一个主题持续进行内容创作,以及深入服务和变现方式,如果一个个人自媒体主题不限地写,它产生内容很不稳定,不一定能在某个行业深入下去,所以像刚才说的“懂球帝”在足球上,“游戏葡萄”在手游上……这种是更好方式,因为在一个领域持续地做,不仅能够积累很多读者、品牌,而且会跟这个行业的商家、服务对象产生合作。并且我们认为以后内容跟服务之间可能会越来越近,我们希望推荐内容具有可读性、可服务性,我们都愿意推荐给用户。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企业账号,只要是对用户体验有益的,无论他是否在文章后面跟上广告,或者说本身就是一个促销信息,完全可以当作内容一样发布,我们一样给用户做推荐,只要对用户有可读性或者能够直接提供服务的,都是用户需要的信息。最后,我们组织信息的方式是基于机器理解,观察基于理解能力,我们会试图越来越准确地理解用户兴趣爱好,越来越小颗粒度,以及越来越对时间敏感去理解,同时对内容也是越来越准确地理解,并且在观察自己理解基础上做推荐。当然我们发现有一些上面的媒体账号开始琢磨对机器理解的特点,开始做了一些SEO,我们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本文依据媒体训练营公号内容整理)媒体训练营(微信公众账号:meitixunlianying)是中国最大的IT记者部落,由数百名IT记者组成,致力于分享业内最接地气的观点和最捞干货的资讯,并定期为营友们奉上精彩纷呈的线下体育锻炼活动及行业交流沙龙,是IT从业人员必订账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作者:微信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 ib p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