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搞活林木的给淘宝买家的感谢信

《合肥市建设四大基地规划纲要》(四)
 当前位置:
《合肥市建设四大基地规划纲要》(四)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   日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合肥市人民政府二○○三年十二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加强对我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改貌,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编制《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年)》。&  一、内涵特征与环境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必须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实施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肥要尽快建成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决策,是结合合肥农业实际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创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内涵特征&  城郊型农业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先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县实施。当时,提出和实施城郊型农业的主要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粮食问题基本过关,城市蔬菜副食品供给相对紧缺,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产品市场流通较为封闭。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全国统一市场的加快形成,交通运输的方便快捷,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我国已经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背景下,城郊型农业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形势下,城郊型农业一般是指依托城市、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经营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的农业。&  城郊型农业区别其它农业形态的主要特点有:(1)在区位上,主要处于城乡结合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依托城市发展;(2)在结构上,以生产经营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以“菜篮子”产品为主;(3)在功能上,以服务城市为主,是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有机统一的复合产业;(4)在形态上,具有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农业、餐桌农业等多样性;(5)在主体上,以农民经营为主,多种经营主体并存;(6)在演化过程中,它从传统乡村型农业进化而来,并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高级阶段发展。除此之外,城郊型农业还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  1、市场化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对城市市场的反应比较灵敏,农产品满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城市需求的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2、产业化特征。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龙头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系比较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产业链条较长,加工增值能力较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3、标准化特征。按照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加工转化、市场流通、检验监测形成体系,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满足市场准入要求。&  4、科技型特征。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及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设施农业、集约生产比重较大,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  5、效益型特征。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较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  6、开放型特征。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较高,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比较明显,适应农业领域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加剧态势的能力较强。&  (二)发展基础&  “九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统揽城乡各项工作,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发展城郊型农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油料、菜瓜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70万吨、25万吨、150万吨、23万吨、8万吨、10万吨以上;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进程加快,满足市场要求能力增强。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调整到48.7:2.2:38.9:10.2,种植业内部粮经饲面积比调整到50:42:8,农业区域布局特色逐步显现。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农民就业结构有了新变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种所有制成份的市、县(区)两级龙头企业群体;种子、优质粮油、菜瓜果、畜禽、水产、特色经济等6大产业链建设初具规模;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已建立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经营初见成效,洽洽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农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较快。四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作物良种的研发、繁育、推广体系初步形成,优质畜禽、水产种苗的引进、繁育迈出了较大步伐,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有较大发展;发挥合肥科教优势,产学研结合,协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建成市级农网信息中心和县级农网分中心,所有乡镇开通了农网信息服务站。五是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巢湖大堤综合整治、“三水”沟通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江淮分水岭地区“把水留住”工程效果明显,农村交通、供电、电信条件大为改善,农机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优势劣势&  比较优势: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地处江淮之间,居皖之中,位于长三角腹地,发展城郊型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市场优势。随着我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时空局限的突破,运输距离的缩短,也标志着我市优质农产品具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资源优势。合肥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品养殖,农业生产的综合性特征明显,更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三是科技优势。合肥市分别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和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这为农业品种改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区位优势。合肥地处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对外交通便捷,便于农业资源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双向交流。五是环境优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加快合肥省会城市建设,适当集中力量,把合肥市培育成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根据合肥总体规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300万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8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城市必将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和信息等各方面,对郊县农村产生日益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城郊型农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比较劣势:从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和生产条件看,还存在诸多矛盾、问题和不利因素,在发展城郊型农业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克难而进。一是在地理位置上,3县主体座落在江淮分水岭,地势高低起伏、岗冲交错,缺水易旱、旱涝频发,土壤板结、肥力较差。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区域特色不够明显,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水平较低;农产品档次低,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满足本地消费的多、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少。三是在生产方式上,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种养模式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农业一体化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在资金人才上,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村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大量流向城镇;县、乡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资本积累率低;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五是在装备水平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水利建设欠帐较多,设施农业、标准化农田比重较小,现代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采用程度较低。  (四)实施背景&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审视合肥农业,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经营合肥农业,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发展合肥农业,着力提升合肥农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推进合肥农业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  1、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关系从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农业领域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合肥实际,通过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我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及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顺应形势,争取主动,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适应。现代化大城市的郊县,应该是现代的农业、富裕的农民、繁荣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三农”,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重点发展城需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才能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实现。&  3、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发挥省会城市比较优势、树立省会农业新形象、实施省委、省政府“抓合肥、带全省”战略的需要。我市3县都是省会城市的“市带县”和“城郊县”,4个区的农业乡镇都是近郊乡镇,这一包含诸多优势的区位条件是我省其他县、市难以相比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营造我市农业的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是一条现实途径。同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合肥、带全省”的战略决策,实现合肥农业在全省率先垂范、有所作为,必须对合肥农业重新定位,树立省会农业的崭新形象,这就是通过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起到率先突破、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合肥农业由目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向全省领先位次转变。&  二、建设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新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关键时期。总体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农业,推行品种优质化、技术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精深化、经营产业化,力争5年初步建成、10年基本建成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为早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功能定位&  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既有点上的要求,又有面上的追求,要求建设有重点、发展有层次,点上有精品、面上有规模,产品有优势、区域有特色,产业有档次、经营有效益,是点面结合的统一、形态多样的整体、功能互补的系统,必须着力发挥和激活以下主要功能:&  l、增收功能。成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基地,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贡献份额。&  2、供给功能。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为市场特别是城市市场供给优质、卫生、安全的农产品。&  3、创新功能。成为体制、机制、科技、组织和管理等的创新基地,为激发活力、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探索经营模式。&  4、开放功能。成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基地,为引进外来投资和先进技术提供环境优良的平台。&  5、生态功能。成为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基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6、示范功能。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基地,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三)指导原则&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作为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经营的首要任务,紧跟市场转,紧盯市场干,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发展城郊型农业。&  2、坚持以增收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和建设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核心任务,农业供给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并重,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3、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科技。纵深推进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为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迎接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用现代科技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坚持培育主业、优化布局。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破农产品生产格局的“小而全”,提高主导产品生产的“集中度”,逐步形成若干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链,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  5、坚持重点突破,梯度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错位竞争、定向发展,根据本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条件选准发展突破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权衡轻重、分清先后,梯度发展、逐级推进。&  6、坚持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农村积极融入城市经济圈,与城市俱进;城市主动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和辐射,与农村共荣。发挥城乡两个优势,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和城乡合治管理体制,实现协调发展。&  (四)主要目标&  农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素质增强、效益提高,竞争能力逐步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面貌逐步改观。&  1、农业增加值:2005年达47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2010年达63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  2、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50%,2010年55%左右。&  3、粮、经、饲种植面积比:2005年调整到47:44:9,2010年调整到42:46:12。&  4、林木覆盖率:2005年18%,2010年20%以上。&  5、农业商品率:2005年70%,2010年80%左右。&  6、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左右,%以上。&  7、农业科技贡献率:2005年50%以上,2010年60%左右。&  8、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2005年25%左右,2010年50%左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05年65%左右;2010年80%以上。&  9、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种、养、加、销专业大户占总农户的比重2005年5%左右,2010年15%以上。&  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均递增6.5%;元,年均递增8.2%。&  三、产业方向与区域布局&  (一)产业方向&  总体要求是:突出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林果业,着力提升蔬菜业,全面优化粮油业,做大做强加工业,积极开发休闲农业。&  1、养殖业。着力提升档次、营造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畜牧业,以生猪、禽业、奶业为着力点,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市场、有品牌的主导产业。推广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奶牛、山羊、白鹅等草食型畜禽业。积极推进养殖业园、区、场建设,主干道路沿线和主要生产基地率先实现养殖业的规模经营。渔业,致力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主攻池塘精养,发展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开发利用宜渔低洼地等非耕地资源,积极推广稻田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  2、蔬菜业。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发展设施栽培,提升规模质量。近城地区着重发展叶类菜,围绕城镇消费需求,多品种、高质量,着力抢占本地市场,积极拓展蔬菜生产的观光功能和休闲功能。推进专业菜地向远郊转移,发展3县腹地蔬菜基地,在果类菜生产上下功夫,选择产量高、适应运输、便于存放的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加快发展适宜保鲜、加工的原料性蔬菜基地和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外向型蔬菜基地。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品牌的认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林果业。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以江淮分水岭重点乡镇为主体,大力营造成片林,进一步实施好绿色长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平原绿化和经果林基地等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建设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速生用材林和适应市场需求、适应自然条件的优质、特色果品。积极推广果粮、林草间作,长短结合。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林产品加工,建立完善林业产业体系。&  4、粮油业。优粮扩经,稳油扩杂,推进规模化、优质化进程。继续抓好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稳定和提高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粮、专用粮。江淮分水岭地区大力发展山芋、杂豆、杂交高粱、饲用玉米等优质杂粮,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抓好国家实施的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项目建设,发展优质花生生产,进一步提升油料产业在全省、全国的位势。&  5、农产品加工业。坚持大中小结合,培育与引进并举,形成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为支柱、以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型私营加工企业为基础、以个体加工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效益、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加速粮油食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向系列产品拓展;突出发展畜禽、水产、果蔬和奶类等产品的深度加工;积极发展休闲食品、传统名特食品、速冻保鲜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提高加工档次、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6、休闲农业。顺应回归自然之风尚,重点开发园、带、山、湖、节、会资源,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新格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产业园、生态家园,把其建成集现代农业经营展示、农业劳作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合蚌路、森林大道、环湖大道、曹庵三角带和北三环大道沿线生态农业走廊,把其建成集高效种养、游览观光、休闲垂钓、农家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加快紫蓬山、舜耕山和四顶山资源开发,把其建成集旅游休闲、园艺观赏、动植物资源保护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基地。加大巢湖、岱山湖、双凤湖综合治理和景点开发,把其建成水乡特色旅游胜地。组织举办各种农业观光节、采摘节、饮食节,集品尝、劳作、娱乐、休闲等于一体,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举办各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宣传,展示形象。&  (二)区域布局&  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调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区域特色,形成“四区六片”的区域格局,促进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四区”:即在近城区、圩区、岗区和山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按照差别生产、定向发展、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要求,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避免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营造各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  (1)近城区:以4个城区的城市边缘区和3个县的城乡结合部为主,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园、林、景和高新科技物化设施,形成设施农业种植区、精品农业展示区、高效水产养殖区和观光旅游农业区,兼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社会性多重功能,形成复合产业。在全省最先建成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2)圩区:重点发展水稻、水生作物、水产、水禽等种养业和园艺农业,在全市率先建成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  (3)岗区:重点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草食型畜禽业、生猪饲养业和林果业,到2010年基本建成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  (4)山区:重点发展林业和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到2010年基本建成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  2、“六片”:即以具有传统特色的重点乡镇和区域性规模种养基地为基础,突出发展六个重点产业片,在全市率先建成主导产业强大、产品特色鲜明的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  (1)菜瓜果栽培片:以三十岗乡、七里塘镇、八斗镇、烟墩乡、吴山镇等为基地发展优质西甜瓜、无籽西瓜、特早熟西瓜;以城郊和合蚌、合安、合淮、朱双等主干公路沿线乡镇为基地发展大棚精细蔬菜;以张祠、水湖、徐庙、曹庵、撮镇为基地发展大棚草莓。&  (2)优质粮油生产片:在主灌区、圩畈区、沿湖(库)区的部分乡镇集中建设优质稻基地;在长丰县北部的十几个乡镇集中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在粮食集中产区发展接茬“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在肥西董岗、肥东解集等乡镇发展优质花生生产。&  (3)生态林和经济林种植片:以江淮分水岭重点乡镇为基地,实施退耕还林,发展成片丰产林;以城郊结合部、湖泊、水库、河流、干渠、道路周边等为基地,大搞造林绿化,发展生态林;以农兴、上派、近城区及国有场圃为基地,发展苗木花卉;以大圩、曹庵、清平、烟墩、陶楼等乡镇为基地,发展优质林果;以聚星、南分路、山南等乡镇为基地,发展规模蚕桑。&  (4)畜禽养殖片:以朱巷、陶湖等乡镇为基地发展瘦肉型猪生产;以小庙、大柏、西山驿等乡镇为基地发展肉禽规模养殖;以解集、费集、石塘、广兴、陈集等乡镇为基地集中发展种草养畜。&  (5)水产养殖片:以长临河镇、长乐乡、四合乡、清平乡等乡镇为基地发展渔塘精养;以义城镇、义兴镇、大圩乡和瓦埠湖、高塘湖等沿湖乡镇为基地发展水产、水禽养殖;以上派、烟墩、下塘等乡镇为基地发展龙虾养殖。&  (6)农产品加工片: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区)域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及3县近郊乡镇为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  四、近期重点工程项目&  主要分为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物质技术装备3大类,共12大工程项目。&  (一)结构调整类&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1)农业科技示范园(场)、产业园。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项目法人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等办法,分期分批扩建新建一批多类型、多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场)、产业园,不断丰富内涵,完善研发、示范、推广、服务、观光等功能。力争用3-5年的努力,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包河区大圩或蜀山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争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每个县区各1个),建设一批市、县(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条件的乡镇各建1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实行农林结合、种养结合,抓好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种植业着重发展高档设施栽培,以生产、推广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农产品及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林业着重发展速生用材林、苗木花卉、优质特色果品及林产品加工,大力推广林草、林经、林药间作;畜牧水产业着重发展生态化、规模化、工厂化养殖,以加工增值型、出口导向型为主。(2)菜瓜果大棚生产和设施栽培。在城郊乡镇和公路沿线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大对现有栽培设施的规范、改造和更新力度,重点建设钢管大棚、连栋大棚,逐步发展温室大棚,使之发展成为全市设施栽培的主体。在中远郊乡镇,以实施“白色工程”为先导,先期发展小拱棚、简易大棚,使其渐成规模,再逐步向预制大棚、钢管大棚过渡。加快路、沟、渠、机配套,做到棚形结构规范、规模连片生产。&  项目分析:通过滚动发展和窗口示范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大面积应用和产业开发,探索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城郊型农业的梯度推进,使全市农业生产走上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之路,同时促进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均衡上市。&  2、种苗繁育集散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1)农作物良种。逐步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农作物良种选育基地,建立规范统一的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研发体系,实现种子产业化经营。每年引进选育推广一批新品种,力争“十五”期间全市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一次。(2)畜禽、水产优良种苗。重点建设一批种畜、种禽祖代场和扩繁场以及名特优水产品种苗繁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做好优质畜禽、水产品种苗的培育和提纯复壮以及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工作,逐步建立起育种场、繁殖场、商品场三级繁育体系。(3)林业种苗。在全市建立2�3处千亩以上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强带动辐射力的育苗基地,扩大合安公路沿线两侧苗木花卉产业带规模,加强花卉、观赏苗木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到2005年,年育苗10万亩,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70%。(4)种子集散市场。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规范市场管理,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知名种业落户合肥,加快种苗的研发、繁育和推广,做大做强种子产业。&  项目分析:把种苗引、繁、推作为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高效性产业来抓,通过该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主导品种的良种率和优质率,使主导产品做到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供应、统一服务,从源头上抓好品种优质化问题。&  3、畜禽养殖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1)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利用我市三县均是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的基础优势和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以三元杂交猪为重点,继续抓好瘦肉型猪生产。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建成一批专业养殖区,在公路沿线乡镇率先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改扩建现有较大规模猪场,引导三县各建设一个万头高标准养殖示范场。到2005年,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85%,年出栏瘦肉型猪170万头。(2)肉禽养殖基地。重点在沿合六路乡镇推广大棚养禽,建设规模化肉禽产业基地。到2005年全市出栏肉禽9000万只,2010年出栏15000万只。(3)草食型畜禽基地。在江淮分水岭两侧低山丘陵和岗地,推广种草养羊、养鹅、养奶牛,建设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产业区。重点在肥东县东部沿山地区建设种草养羊示范基地,在肥西县高刘、长岗、高店、金桥、江夏、南分路、农兴等乡镇建设种草养鹅示范基地,在长丰县双墩、岗集、罗集、肥东县草庙、民族、肥西县南岗等乡镇建立高产奶牛养殖区。到2005年,形成年出栏羊25万只、白鹅500万只、存栏奶牛0.7万头的规模。&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实施,做大做强畜牧业,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的主导产品,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贡献较高的份额。&  4、水产养殖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1)池塘精养:巩固、发展连片精养鱼塘,建设标准化精养鱼塘,推广优质高产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名优水产品,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和休闲渔业。到2005年,精养鱼塘面积达到12万亩。(2)大水面开发:在“三湖”(巢湖、瓦埠湖、高塘湖)和境内主要河流、水库实行大水面分割精养和深度开发。(3)稻田养殖。在圩区、主灌区,以稻田养殖龙虾为重点,推广稻田养鱼、稻田养鸭,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渔业。到2005年,稻田养殖基地达到10万亩,2010年达到20万亩。(4)水禽养殖:以推广奥白星、樱桃谷瘦肉型鸭和巢湖麻鸭为重点,发展鱼鸭混养,在沿湖、河地区建立水禽养殖基地,到2005年,形成年出栏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实施,带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扩大地产水产品在合肥市场的份额,满足市场对水产品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把水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亮点。&  5、优质粮油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集中连片建设优质商品粮油基地,提高栽培水平和种植效益。在灌溉条件较好的乡镇,建设20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长丰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40万亩;以江淮分水岭两侧乡镇为重点,建设20万亩优质豆类、20万亩脱毒山芋、30万亩专用玉米和杂交高梁等生产基地。结合国家大型优质油菜基地项目的实施,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董岗、解集等乡镇为重点,建设3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优化粮油生产布局,稳定相应的产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种植水平和亩均效益,基本实现粮油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6、林业生态工程&  项目内容:(1)退耕造林: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将长期低而不稳的脊地以及三级以上提水的高岗地、坡耕地、抛荒地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造林,以栽植速生杨为主,多林种、树种结合,发展成片林,力争5年完成60万亩造林任务,达到分水岭岭脊地区一户2亩林。(2)绿色长廊:全面完成省万里绿色长廊一期工程规划剩余的任务,对已建工程进行补充、完善、提高;到2007年前完成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即完成县、乡道路及渠道、库坝的林带建设及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坡岗地造林。(3)农田林网: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到2005年,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0万亩,力争农田林网建网率提高到85%以上。(4)村镇绿化:大搞四旁植树,发展庭院经济,到2005年,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5%以上,建制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5)特色经果林:推广经果林稀植、果粮间作,发展以桃、李、枣、柿、桑、葡萄为主的经果林;重点建设以肥西聚星及周边7个山区乡镇为主的2万亩桑园基地,以肥西清平、包河大圩等乡镇为重点的2万亩葡萄生产基地,以长丰陶楼、曹庵,肥东马湖、路口,肥西南分路、官亭等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肥西烟墩为重点的2万亩优质桃生产基地。(6)苗木花卉:建设以肥西“三岗”及城郊周边为重点的10万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建成具有合肥特色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05年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2010年达6%,使林业成为城郊型农业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农业产业化类&  7、农业标准化工程&  项目内容:(1)绿色农业。以农产品优质、营养、卫生、安全为目标,积极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放心生产基地、放心加工企业和放心销售市场,满足市场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建立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围绕主导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等生产,创建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基本解决粮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和化学污染问题及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及疫病防治问题。推动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管理体系认证、欧盟安全卫生标准认证等,创建一批实行标准化加工经营的绿色企业。(2)市场准入。建设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服务机构,完备快速检测手段,推行强制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加销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监控,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藏、运输、包装等环节上,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  8、农产品加工工程&  项目内容:(1)加工转化。坚持大中小并重,培育、引进、配套并举,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群体,营造群体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做大做强以丰乐种业等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以丰大集团、金润米业等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以白帝乳业、丰大集团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以洽洽集团、长风公司、正旺公司、兴杨公司等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以丰联食品、顶绿食品、金绿食品等为龙头的水产、果菜加工,以洽洽集团、小刘食品等为龙头的休闲食品加工,以鸿汇食品、鑫麟食品、义苑草艺等为龙头的特色产品加工等。到2005年,培育年营销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3个,超1亿元的企业10个,超千万元的企业30个;争取l�2个企业上市。(2)品牌创建。从培育主导产业出发,申请注册农产品品牌,对有潜力、苗头好、远景大的农产品抢先进行品牌注册,批量上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商标注册率达70%以上。做大做强丰乐牌种子、丰大牌面条和色拉油、仙晶牌和金润牌大米、洽洽牌炒货、小刘牌瓜子、白帝牌牛奶、春然牌猪肉、义苑牌和卧福牌蔺草席等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形成3-4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争创20个以上省级名牌农产品,争取15个左右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名牌农产品,带动“订单农业”的大发展,到2005年,力争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9、农产品流通工程&  项目内容:(1)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在中心集镇、生产基地、集中产区和集散地,培育和改扩建三岗苗木、清平葡萄、张饲草莓皖中花生、朱巷仔猪、广兴牲畜、义城肉鸭、高对白鹅、板桥家禽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和壮大一批辐射范围广、交易量大的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发展一批遍布城乡的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点。到2005年,建成年成交额超亿元和超千万元的市场分别达到8个和30个,其中周谷堆市场年成交额超50亿元。(2)产品营销。进一步发挥粮食、供销、商业、外贸等部门信息灵、网点多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农产品营销队伍,组建一批以远程营销为主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和组织,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展示展销会,抢占本地和周边城市市场,大力开拓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市场和以东南亚、欧美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在农村与城市、农户与市民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流通渠道。&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交易网络,70%以上的农产品有稳定的购销渠道,把我市更多的名特优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物质技术装备类&  10、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内容:(1)防洪保安。完成20公里巢湖湖崩治理及水土保持工程和南淝河、丰乐河、店埠河、派河和十五里河等内河堤防加固改造。采取筑堤保安、退圩还湖、移民建村、植树造林、综合养殖等措施,加快高塘湖、瓦埠湖综合治理,确保沿湖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抓好大房郢水库建设,搞好病险水库、堤坝除险加固,解决水患问题,确保安全度汛。(2)蓄水打井。继续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把水留住”工程,深挖大塘、筑拦河坝、修建水库、在人饮困难地区打深井,使每平方公里有效塘容提高到7万立方米以上,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用水供需平衡。(3)灌区配套。完善“西水东调”、黄疃片引江灌溉工程,建设“引巢济滁”、“引巢济淠”工程,完成滁河、瓦东、潜南三大灌区的续建和改造,不断完善“三水”沟通水利体系。(4)节水灌溉。以渠道硬化为重点,争取每年完成渠道硬化200公里,建设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示范园,把我市建成江淮分水岭地区最大的节水灌溉区。(5)江淮运河。和省里相关部门配合,启动江淮运河工程,实现区域“南水北调”,畅通江淮航运通道。(6)农田整治。以劳均拥有1亩高标准农田为目标,集中连片逐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对骨干道路两侧的耕地实行田、渠、路、林综合治理,建成一批城郊型农业示范区。(7)泵站技改。改造全市21座、213台套、33600多千瓦国有泵站及32台套、2595千瓦重点乡有泵站;沿巢湖地区扩建和新建排涝泵站4处、29台套、4900千瓦。(8)防灾减灾。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重点建设完善大气探测网、气象通信网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水平,有效防治干旱。(9)水利调度。完善董铺水库自动化中心,兴建滁河干渠防汛抗旱调度中心和合肥城市防汛及水资源调度控制中心,加快灌区配水、量水设施建设,力争骨干渠道配水、量水实行自动化管理,逐步实现全市水资源、防汛抗旱调度自动化。&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实施,使全市水利工程设施相互依托,互为配套,构成体系,从而有效改变农业靠天收的局面,确保人畜饮用水在大灾之年不发生困难,基本形成适应城郊型农业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需要的水务基础设施框架。&  11、农业信息化工程&  项目内容:(1)推进“信息入乡”工程进村入企到户。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加快信息网络向重点农业企业、农贸市场、行政村、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延伸。市级龙头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建网率达100%,农村经纪人、大户达50%以上。通过新闻媒体开辟多种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栏目,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利用电信设施开发双向信息交流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2)开发农业经济综合数据库。采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仓储技术,开发建立农作物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商情数据库、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水情气象数据库、乡镇企业数据库、农业管理信息库等,形成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综合农业信息体系。(3)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建立网络信息接收服务中心,在集贸区建立“电子显示屏”,选择条件较好的城郊或重点建制镇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点,建立农业信息辐射区。(4)创建农业专家服务系统。按照网络化和本地化要求,建立植保、施肥、防疫、种苗培育、机械作业、标准化种养、农产品加工、产地环境监测等专家系统。(5)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市农业局域网,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  项目分析:通过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和推进,改造传统农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12、农业机械化工程&  项目内容: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应用领域和范围。把发展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为农机化发展重点,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及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不同成份的经济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一批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并向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2005年,全市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000台,拖拉机发展到15万台,农用运输车发展到1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千瓦,农机配套比为1:2.2,初步实现农业作业机械化。&  项目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大幅提高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农业项目区、国道、省道两侧基本实现联合收获机械化。&  五、支撑体系&  (一)深化改革,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运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进程中遇到的难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着手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科学整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近郊和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逐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业公司等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现代的组织形式、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经营农业、发展农业。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承包户和农业企业进行资金、技术、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等服务机构。加快建立适应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按照“稳定、规范、完善、配套”的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农村“三乱”,确保农民负担真正减轻并保持长期稳定。加大农业立法和执法力度,构建我市农业法规体系,强化农业执法机构的职能和手段,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管理体制,按照综合、有力、高效和责权统一的原则,强化农业管理部门农业支持与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三大职能。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体系&  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全面提高我市农业对外开术水平,以扩大开放促进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农业利用外资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吸引外资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外地科研单位、企业及个人到我市郊县投资开发农业。加快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利用结构调整的成果,建立一批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扩大我市已经出口或有希望出口的农产品生产规模,降低出口成本。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材料,采用股份合作、技术参股、品牌入股、土地使用权入股等运行机制和农业项目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法人治理结构等新型运作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多形式推进我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兴办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鼓励它们广泛参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三)依靠科技,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创新农业科技,强化科技推广,提高劳动者素质,把科技、知识要素注入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各环节中。加快建立以国家、省在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市县科研机构为骨干、以民办科研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科研组织体系,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孵化、开发和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同国家、省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配合,以农业科研、推广项目为纽带,走产学研联合开发之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开发。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高效率的农技推广体系。突出抓好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推广在全市具有战略性、牵动性的农业实用技术及适应市场需求和我市生态条件的新品种,实现节本增效,保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领包、承包,及时有效地为农服务。继续抓好农业专家项目的实施,把其建成具有合肥特色的农科教结合的示范基地。加大对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民应用科技实行重点倾斜支持。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事业,积极发挥农广校等各类农业职业学校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做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和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  (四)重视人才,构建农业企业家队伍培育发展体系&  把人才作为经营、发展城郊型农业的第一资源,在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能人兴农的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心创业、成就事业的爱才、育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对现有的各类人才,首先着眼于用,做到人尽其才。精心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队伍,对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多服务,对表现好的民营业主在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发展上给帮助、人身上给保护,对他们的开拓创新之举,多给予支持鼓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多给予表彰奖励,营造一个人人争当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的氛围。积极引进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新观念,为外部人才来我市发展农业提供优惠条件和优良环境。拓宽选才视野,扩大用才范围,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资格”的传统人才观,凡有一技之长的人员,都作为人才合理选用,并在实践中加强培养,促其成长。&  (五)加大投入,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  活化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依托、外资投入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市财政支农支出占建设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到10%以上,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教兴农的投入;优化资金投入方式,对农田水利、科研培训、带动农户等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建设继续采取无偿投入,对经营性项目逐步采取有偿方式;完善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将分散在各个渠道的支农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使用,建立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项目专家论证制度,强化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全程监控,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农民是建设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主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农民和大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建立完善农业项目库,吸引市外、国外资金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资农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开发农业,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发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农业信贷资金的主力军作用,争取金融部门的中长期贷款,提高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  (六)强化服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政府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民营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积极性,以市场信息、技术指导、资金筹集、加工运销服务为重点,采取市场牵动、利益驱动、行政推动等手段,加快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提供系列化、全程式服务。结合机构改革,加快政府专业经济技术部门职能转变,积极创办服务实体,走市场化、企业化的路子;加快粮食、供销、商业等部门机制转换,在积极为农服务中寻求搞活之路。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为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鼓励和扶持农民创办专业协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跨地区、开放式的中介服务组织,促其逐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发展农业。&  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省市共建、市县联动、齐心协力,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年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分解任务,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和服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早日建成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 版权所有 &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
地址:合肥市东流路100号
皖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买家的好评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