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本币负债增加 资产负债表是什么意思思

第一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51页免费67页免费63页免费52页免费43页免费124页2下载券157页1下载券95页2下载券70页1下载券80页1下载券
第一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7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怎么理解「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货币增加」?
大家帮我解释一下子 这句话吧1、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货币增加;2、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回收了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背景是: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市场投放量增加,带来基础货币增长,但应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回收了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
按投票排序
随便说点基本的东西,术语不一定那么严谨了。
1、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说起。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财政在央行的存款、央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这些项目,构成了央行的负债。央行负债的增加,也就是货币发行了。印钞票是货币发行,这很好理解,可不就是凭空制造些钱出来么。增加其他负债,效果也是一样的。想象一下,假如本来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存款1000亿。人民银行一高兴,把这笔存款记成1万亿,多出来的9000亿,同时作为对工商银行的贷款。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方同时都膨胀9000亿,各自的帐还是平的,可此时工商银行能拿出来放贷的钱就多了一大笔。伴随着乘数效应,全社会的货币供应可以膨胀好几个9000亿。2、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资产。显然,被列示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中国人民银行这笔无比雄厚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讲个大概吧。咱们不是世界工厂吗,造出来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是真多还是P民太穷买不起、要消耗多少能源污染多少环境,这些问题就不深究了),只好卖给外国人。想我天朝,地大物博,蛮夷又能有多少咱们想要的东东?就算有,咱也买不起。生意这么一来二去,天朝商人收到的外汇多,需要付的外汇少,贸易顺差是也。在我天朝的结售汇制度下,商人不许随便保留外国钞票(公允地讲,近来放松了许多)。既然90年代时就搞了外汇改革,号称形成了外汇市场,那就按规矩把外汇拿到市场上换成人民币吧。可是长年都是贸易顺差、资本流入(到处不都引进外资吗),在我天朝,这卖出外汇买进人民纸的多,需要外汇的少,人民币可不就要大幅升值,直至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以达新的平衡?为了不让米帝、日帝、欧弟等压迫我升值人民币的狼子野心得逞,不让工厂停工、人民失业,不让GDP低下高昂的头,我人民银行毅然出手,在外汇市场上扮演终极买家。人民银行买进的外汇,就是外汇储备了。现在到多少规模,我实在是没有兴趣知道了。人民银行只能买进外汇,不能也不会强抢,所以要付人民币的。当然,记个账就行了,人民银行负债变多了可不就是货币发行么。
3、人民银行的资产项目里,外汇储备早已成了最大的一块,而且还在继续变大。学术些的话,叫做“外汇占款已日益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每买一美元,按现价就得发行6块多人民纸。看,连你都知道太大了,人民银行能不知道吗。所以得想点法子,给货币发行消消肿,文乎点就叫对冲。央行买外汇,得付给商业银行人民纸。商业银行的纸太多了,得再想其他法子,把人民纸收点回来。你问题里也讲到了,提高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银行多缴准备金、少放贷)、发明并对商业银行大量发行央票(把钱还给我,我稍微给你点利息),就是主要办法。
4、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蒙代尔三角。你不可能什么都做到的。
1、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增加。中国现有的外汇结汇制度使得出口的产品换成外汇,留给了央行,必然要发行人民币给相关的出口企业(产品和服务出口方)。在国际收支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就是经常项目(服务商品国际贸易)差额为零,也就是进口和出口的额最好是相等的。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了平衡国内发展以及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暂时不能一下子改善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造成的结果就是外汇越攒越多,也就使得人民币超发严重,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2.回收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上边说了,货币的超额供给,再加上国际贸易的持续顺差使得,在大家手里的人民币只能在国内消化,势必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央行需要通过某些手段来“收回”大家手里的货币(现金、存款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我们称之为央行“对冲操作”——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来收回部分因外汇占款引起的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缓解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3.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这个是涉及到的具体的对冲操作内容。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先解释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 正常情况下我们有了多余的资金不会自己留着,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会把它存到银行,这部分成为了银行的存款。银行会拿你的存款去做贷款,央行为了保证所有像你一样储户的资金安全,避免发生银行因放贷过多导致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你去取钱,银行说钱都贷出去了,没钱给你——要求所有的存款银行必须每收到一元存款上缴央行一定比率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这个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当我们把100元钱存到银行,银行一部分钱上缴央行作为准备金(假设是10元),剩下的部分90元可以用来作为贷款,贷放给借款人A,(为了更快说明问题,我们取理想情况下)A把钱继续留在银行,这样A在银行拥有同等规模的存款90元和贷款90元,银行也收入了一笔存款和放出一笔贷款,这个过程使得你存进银行的钱不自然的扩大了(变成了100(你的存款)+90(A的存款)),当A用这笔贷款支付产品或者债务等费用时,这部分钱会继续进入银行贷款体系流通,最后的结果是100元钱在银行的账户上的重复存款,产生了1000元的规模,这种情形我们称为多倍存款创造,这个扩大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实际情况不会有这么大的倍数)。也就是说,当银行吸收一定金额的存款之后,会通过贷放产生较大的货币投放量。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得银行需要为存款补缴存款准备金,相应引起的变化就是,银行会收缩信贷规模,引起放贷量的下降,相应的减少放贷会按照存款创造的逆路径同等规模的减少存款货币的规模,进而达到冲抵流动性的目的。央行票据是央行发行的定期有价证券,有投资需求的个体通过购买票据,央行收回基础货币(现金和存款货币)同样也起到收缩货币供给规模的作用。PS:第一次回答这么专业的问题,有问题请指正。
外汇储备相关概念: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其须具备三个特性:第一,可得性;第二,流动性;第三,普遍接受性。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
):指一国的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前者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储备,后者包括该国的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因而国际清偿力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
SDRs ):指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特别提款权帐户上的贷方余额,是一种依靠国际纪律而创造出来的储备资产,其分配是无偿的。它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职能,但没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不能被私人用来直接媒介国际商品的流通。SDR。具有两大特征:价值稳定和仅限于政府间使用。铸币税(Seigniorage ):是指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获得的货币面值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自有储备(Free Reserves ):自有储备即国际储备,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以及特别提款权。借人储备(Debt-in Reserves ):借入储备是指具有国际储备资产三大特性的各类借入的清偿手段。其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以及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资产。IMF 储备头寸(IMF Reserve Positions ):指一个国家加入基金组织时所缴纳的份额。按基金组织的规定,认缴份额的25%须以可兑换货币缴纳,其余75沉用本国货币缴纳。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有权以本国货币抵押的形式向该组织申请提用可兑换货币。提用的数额分五档,每档占其认缴份额的25 0 o条件逐渐严格。第一档提款权条件最宽松,称之为储备部分提款权。储备头寸就是储备部分提款权再加上基金组织提供的可兑换货币的贷款余额。备用信贷(Stand-by Credits ):所谓备用信贷,是一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或预计要发生困难时,同基金组织签订的一种备用借款协议。协议一经签订后,成员国在需要时便可按协议规定的方法提用,无须再办理新的手续。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Reciprocal Credits and
PaymentsAgreement ):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是指两个国家签订的使用对方货币的协议。在这种协议下,当其中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便可按协议规定的条件自动地使用对方的货币,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这种协议同备用信贷协议一样,从中获得的储备资产是借入的,可以随时使用的。但两者的区别是:互惠信贷和支付协议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的,它只能用来解决协议国之间的收支差额,而不能用作清算同第三国的收支差额。以上。
就是中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外国货币进来,央行拿人民币去换外国人手中的外汇,这样人民币就增加进入流通领域,换回来的外汇就形成外汇储备。  【摘要】人民币走国际化道路是一条不可逆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其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此过程中,人民"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人民币走国际化道路是一条不可逆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其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货币替代进程也相对缓慢,且有下降趋势。理论上讲,货币跨境流动需要银行系统清算得以实现,因此货币国际化与银行间的联系和互动尤其重要。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增加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并降低银行业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和外汇存贷比,但同时银行业外汇结构也将更趋向合理;此外,银行业贷款结构将由境内贷款为主转向境内外贷款并重,同时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将挤占国内部分存款份额,并迫使国内银行业着重开展中间业务,以期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中国论文网 /2/view-4759945.htm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银行业;货币替代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李稻葵,2012),从人民币可兑换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迈向国际社会的重要步伐(王小奕,2012)。因此,人民币由区域化到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在业务开展上,将有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境外市场,同时也有外国资本流入境内从事银行、证券等投资活动,由此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有鉴于此,本文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基础上,着重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替代效应与银行业改革、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改革,着重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显示,人民币从2010年初到2011年底国际化的程度是从0.02%上升到0.45%,增长的幅度是5倍。这客观反映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国际债券发行以及充当外汇储备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虽然人民币走国际化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但是就目前而言,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上主要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可知,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4.18%,是人民币的120.4倍;欧元国际化指数为24.86%,是人民币的55.2倍;日元国际化指数是4.56%,是人民币的10.1倍;英镑国际化指数是3.87%,是人民币的8.6倍。因此,通过对货币国际化指数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仍然偏低,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货币替代、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   (一)人民币货币替代效应与中国银行业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货币替代上。货币替代是指一个居民愿意更多地选择外币代替本币来充当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交易媒介等货币职能的现象,这种货币替代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国际收支币种结构发生渐进性转变。   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展开,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更加频繁,越来越多国外投资者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2年我国的人民币替代情况大部分年份均处于0.45%以下,说明我国人民币的货币替代程度并不严重。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币存款减少,人民币替代值(F/m2)呈下降趋势,但自2012年起人民币替代值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但是,2012年我国外币存款剧增,这是由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国际金融动荡导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所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下,加上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出于资金避险的考虑,更多投资者愿意选择外币存款。但总体而言,随着人民币国家化进程的加深,人民币“反替代”将是始终伴随的趋势和现象。   (二)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中国一直与东亚区域、东盟国家、港澳地区等国家地区保持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作为贸易计价和贸易结算货币在我国边贸地区倍受欢迎,人民币区域化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中国银行业拓宽海外金融市场业务范围,吸收更多的境内外客户资源。   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会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同样,当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范围也就相应扩大。从浦发银行获悉,截至2012年5月末,该行离岸业务总资产达52亿美元、离岸存款余额达51.7亿美元、离岸贷款和贸易融资余额达26.3亿美元,分别是开业当年的66倍、75倍和51倍,10年来年平均增幅分别为52%、54%和48%,离岸客户从96户发展到1.9万户,年平均增长幅度达70%。   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年我国境外流通规模预测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区域化进程加深,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人民币流通数额进一步扩大。如此大的境外流通量,如何建立高效安全的资本回流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安全性的影响   安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第一经营原则,是指银行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银行经营的正常和运营资金的安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有着新的要求,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水平,并且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将使我国银行业外汇资产蒙受损失。   汇率风险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国外资产(国外资产侧面反映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就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投资来看,从2009年起,投资额一直在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近年来,人民币顶受着美元的压力,并没有一步实现人民币快速升值,而是一直处于稳步状态,但即便如此,我国银行业不断增长的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遭受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随时提现和基本贷款需求而保持的必要资金流动。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可以增强银行资金的周转和应急能力,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安全。   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拓展了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同时,稳定的汇率也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和需求。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结构较合理,存贷比以及中长期贷款比值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民币国际化引起的人民币需求量增加并没有对我国银行业的外汇流动性造成过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外汇流动性风险总体不高。   此外,流动性比率是银行业流动风险监控的核心指标之一,常用“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表示。随着人民币国家化进程的扩张,2010年至2012年人民币与外币的流动性均成上升趋势,远高于监管标准的25%,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比较强,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缩小。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盈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终目标。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有效执行,是实现盈利性的前提条件。   1.人民币国际化拓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业务   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跨境贸易结算和对外直接投资结算上。从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看,自从2009年4月国务院开展试点以来,不论是货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等,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就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013年前三个月度比2012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45%、39%和6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国内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也能够有效规避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购汇和结汇的费用。与此同时,许多境外企业也会在国内商业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同时国内银行也可为境外银行独立代理开设人民币同业的账户,这不仅扩大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而且也能够为国内银行创造汇兑、结算以及相关的中间收入。   2.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我国银行业贷款结构由境内贷款为主转向境内外贷款并重   从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影响看,人民币国际化开展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以前的国内业务延伸至国外业务,业务类型也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拓展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就贷款结构来看,2011年至2012年,我国的境内外贷款需求旺盛,贷款数额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地区所接受,甚至有些国家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币种,境外机构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增加,总体贷款数额在增大,我国银行业贷款结构由境内贷款为主转向境内外贷款并重。   3.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将挤占国内部分存款份额   从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以境内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为主,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后,我国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也在逐步形成阶段。   年,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存款和筹资呈下降趋势,我国直接负债减少。就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来看,年,整体趋势平缓。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会挤占国内部分存款份额,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资产业务的增加,适当地减少负债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免受因国际汇率变动带来额外利息费用的损失。   4.人民币国际化迫使我国银行业着重开展中间业务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7%、11.8%、12.5%和14.9%,某些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20%至30%。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走向国际,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往来更紧密,我国商业银行将有更多机会与国际银行接轨,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借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契机,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有深刻的影响,需要在此过程中,我国银行业需要寻求自身新的定位,着力参与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寻找新的定位   在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市场现状和环境,找准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位。其次,洞察金融自由化与政府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条件的变化,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下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务的波动及影响,用理性的目光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再次,合理分析我国银行自身与国外大银行相比较下的优势和差距,并借鉴国外成功大银行的经验和理性分析金融危机中美国大银行瞬间倒闭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扩张模式。此外,还需把握我国政府政策的导向,认识银行内部机制的缺陷和市场竞争的趋势,及时调整策略,找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基点和契机。   (二)银行业拓展多种途径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首先,随着人民币从计价货币到结算货币的转变,由区域化到国际化进程的开展,甚至被更多国家纳入外汇储备,我国中国银行业也可以借此机会,走出国门,努力跻身世界前1000家银行前列,扩大国际影响力,争取清算行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民币相关业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由国内银行转变为综合实力强、业务范围广、资金头寸足的国际大银行。其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逐步会形成人民币离岸中心,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借此机会通过提供各类离岸人民币产品以及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解决方案来抢占先机,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来源,参与全球竞争。   (三)参与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首先,金融危机周期的缩短,欧债主权危机的蔓延,汇率的频繁波动,美元的贬值以及其不稳定性导致各国对美元需求的减少,加上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日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人民币的需求增加,给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业务扩展带来契机。其次,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国际上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都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撑和机遇,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基础,为我国银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元旭,黄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2] 柯文,李泽由.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预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 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银行业机遇专题讨论[N].财经网,2012   [4] 人民日报:人民币国际化关键在需求推动[R].   [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出自 MBA智库百科()
基础货币(Base currency)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它是发行的,表现为的(R)和公众持有的(C)。
  从理论上讲,是基础货币和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和)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础货币是整个体系借以创造存款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的,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的目的;
  三是支撑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因此,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中央银行的
  表1 — 2
对政府A1对商业银行的A2A3A4通货B1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B2政府及财政存款L1对外负债L2其他负债L3资本项目L4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
  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净额
B = (A1 & L1) + (A3 & L2) + A2 + (A4 & L3 & L4)
  根据原理,任何时候资产负债双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反映出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减少。如果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加,有的项目减少,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加或减少,要视各项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这样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64页& 11页& 8页& 2页& 3页& 142页& 8页& 54页& 4页& 1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基础货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负债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