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在政府财市政预算教程收支计划表哪项预算项目支出中

济源市财政局
[政府信息公开]
&&&&济源市财政局 &
|返回首页 &&&&
&&&&公开内容
标  题:
关于济源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公开形式:
序  号:
公开时限:
文  号:
公开分类:
发布机构:
济源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
关于济源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王 伟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济源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一系列严峻考验,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求实求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一般预算收入
全市财政总收入44.2亿元,增长1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为预算的104.5%,比上年增加3.3亿元,增长14.9%。
分级完成情况。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16亿元,为预算的101.1%,比上年增加1.84亿元,增长13.8%。镇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5亿元,为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加1.46亿元,增长16.2%。
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组织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为预算的103.7%,增长27.3%。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4.08亿元,为预算的105.9%,增长10.2%。省地税局直属小浪底税务分局组织收入0.21亿元,为预算的106%,增长20.4%。财政部门组织收入5.52亿元,为预算的101.9%,增长15.5%。
分项完成情况。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9.3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增长15.2%,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完成6.21亿元,比上年增加0.76亿元,增长14%。
(二)一般预算支出
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中央和省对我市各项补助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2.79亿元;加上调入资金、上年结余结转,减去上解支出,全市支出预算40.49亿元,实际支出39.89亿元,为预算的98.5%,比上年增加6.19亿元,增长18.4%。
分级完成情况。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2.5亿元,为预算的98.3%,比上年增加5.11亿元,增长18.7%。镇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39亿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17%。
(三)基金预算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09亿元,增长81.3%。加上上级追加专项支出和上年结转,全年下达基金支出预算12.04亿元,实际支出11.6亿元。
二、2011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年来,生产要素保障持续绷紧,社会管理难题不断增多,对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矛盾和困难,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和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有关决议和审查意见,坚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力度。
(一)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征缴,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8.3%和14.9%,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比2009年和2010年高出4.3和3.9个百分点,在基数不断提高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4亿元和25亿元,其中,镇级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收入超5000万元的镇(街道)9个,超亿元镇(街道)5个。
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近40个亿,比上年增支6.2亿元。其中,全市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和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达到26.6亿元,增长21.8%,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6.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二)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促进了开放招商。保障招商引资工作经费,支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各种投资机会说明会、中外客商济源行等招商活动。拨付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和奖励资金983万元,提高招商引资积极性,促进了项目早日落地。
加快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落实财政激励政策,累计拨付资金2072万元,对“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进行奖励,引导资源配置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拨付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1亿元,企业扶持奖励资金1077万元,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1000万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互动。
支持了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克服国家金融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突破单一的银行信贷融资瓶颈,积极探索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民营企业的合作,多渠道寻找资金合作方。全年融集资金12亿元,有力支持了产业聚集区、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及各项重点工程资金需求,保障了蟒河口水库、曲阳湖、济渎片区、东南片区、北岸灌区、旅游客服中心和伊利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筹措资金1117万元,支持了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资金8136万元,争取工业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1920万元,引导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扶持弱势产业发展。
促进了节能减排。争取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809万元,用于企业污染治理。筹措资金3712万元,发挥财政奖补优势,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资金4904万元,支持林业生态市建设和天然林保护,提升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
服务了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办理增值税退税和企业出口退税5248万元,办理再生资源退税6084万元,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资金1.08亿元,支持了企业发展。及时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万元,减轻了企业和个人负担。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实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金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财政强农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累计兑现各项惠农补贴1.23亿元,比上年增加1100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755万元及时足额发放到户。拨付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314万元,惠及农户1.1万余户。发放各类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111万元。落实资金1413万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农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发放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995万元,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拨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各类补贴资金3674万元,支持农民购买家电、汽车摩托车10万余台(辆)。
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筹措资金58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49家。筹措资金140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和搬迁扶贫。对1060名贫困人口实施“雨露计划”培训,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筹措资金913万元对河口村水库移民安置小区给予补助。筹措资金4922万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4003户,新改建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210公里,开工改造农村危房500户。筹措财政奖补资金657万元,对108个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府补助占农民筹资筹劳比例由上年的40%提高到50%。
抗旱保丰收成效显著。针对年初特大旱情,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筹措抗旱应急资金2516万元,加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引黄灌区清淤和水毁应急修复等项目,促进粮食丰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15亿公斤。
(四)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大幅度增加
加大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全市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1亿元,增长7.4%。其中,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支出分别增长21%和28%,人均月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2元和25元,达到175元和93元。1.9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90元,达到1319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群众达到29万人,6.7万人享受参保待遇。五保户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100元和900元,达到3600元和2400元。孤儿的散居和机构养育补助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和1000元。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1.1万人。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1115万元,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了劳动力转移。
加大教育投入。全市教育支出7.6亿元,增长37.9%,支出规模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9.1%。“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由430元、630元提高到530元和730元。支持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所。支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竣工面积2.2万平方米,惠及28所学校。落实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和高中、中职助学金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万人次。对7600名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63亿元,增长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万人和10万人,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10万元和26万元,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启动了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顺利完成三年目标任务。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123万元,增长11.9%。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免费为农民送演出222场、放电影6312场,支持建设132个农家书屋、20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个文化中心示范村,加大对市直文艺演出院团和市文联相关团体经费保障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全市住房保障支出8940万元,扣除上年结转资金因素后增长29.1%。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得到保障,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政策有效落实。实施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计划”,全年获得银团贷款3708万元,建立了融资平台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新渠道。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市公共安全支出1.58亿元,增长16.2%。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政法机关办案和装备经费得到有效保障。落实征兵经费、义务兵优待金、退役安置补助、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支持做好征兵工作。加大武警部队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支持部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提升了基层监管部门检验检测能力。
(五)财政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
理财方式进一步转变。以理财方式转变服务发展方式转变,集中财力办大事,筹措资金12亿元支持实施省市民生工程。完善财政奖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领域。坚持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服务大局理念进一步强化。
财政改革进一步推进。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式运行,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将教育收费等预算外资金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增强了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临时追加支出,提高了预算执行力。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启动了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工程。推广应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财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开展重大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执行情况等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专项治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促进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对镇级财政履行资金监管职能,强化了对镇级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监督。
(六)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市人大对预算报告的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对决算报告的审议意见,预算执行中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工作进展情况,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在对市本级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将五个街道办事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市人大监督范围。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财政收支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保障水平与各方面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要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财政管理仍需加强,资金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预算公开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初步安排
(一)财政收支形势
2012年我市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临许多不利因素,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收入方面,经济增长存在放缓压力,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降,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翘尾,延长实施并扩大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都将减少收入,财政收入增幅会有所回落。
支出方面,围绕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归还到期政府债券本息等,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投入、人员经费等相对固化的部分较多,中央、省对我市转移支付的80%以上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不仅有指定用途,而且不少专项资金还需要地方配套,预算安排难度大。
(二)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依法组织收入,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文化等重点支出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2年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依法理财、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绩效,优先保障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落实。
(三)2012年收入安排意见
公共财政预算。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经济发展预期指标,考虑全市产业结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以及财税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0.38亿元,增长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5亿元,增长13%。其中,市级17.71亿元,增长16.8%;镇级11.14亿元,增长7.6%。收入分项安排:税收收入22.29亿元,增长15.5%;非税收入6.56亿元,增长5.5%。(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2012年起一般预算改称公共财政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按增长4.1%安排,计划收入10.5亿元。
(四)2012年市级支出预算(草案)安排意见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2012年市级财力预计26.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加3.68亿元。在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业务、专项和政策性配套支出后,其余项目支出维持2011年预算水平不变,共安排支出26.1亿元。
1.基本支出10.99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占支出总额的42.1%。其中,人员支出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38.5%。主要是按省财政厅通知的2012年拟增资指导意见,预计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提高基本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增加津补贴等增资需增加人员支出2.29亿元。商品和服务支出0.94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3.6%。
2.省提前通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支出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14%。
3.涉农资金5.38亿元(含水资源费等安排的项目),比上年增加0.3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20.6%,主要用于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化进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
4.工业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融资解决),与上年持平。主要安排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支持外来投资企业、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企业四赛和企业上市扶持;企业税收贡献奖励、质量兴市奖励、市长质量奖励和行业奖励资金等。
5.业务、专项及政策性配套4.2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比重16.1%,主要是增加列收列支项目和硬性支出。
6.教育费附加0.65亿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用于教育系统重点项目,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2.5%。
7.对外宣传和旅游宣传专项资金0.2亿元(按3:7比例分配),与上年持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0.8%。
8.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支持服务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前期专项资金0.1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0.4%。
9.预备费0.3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1.2%,用于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支持服务业发展资金、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市场综合提升专项资金在年度中间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予以安排。
(五)政策性支出安排情况
2012年全市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支出等法定支出预算增幅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其中,
教育支出预算安排7.3亿元,增长11.7%,可以达到省定财政教育支出比例18.34%的目标,加上教育转移支付和上级追加,预计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可以达到8.44亿元,增长11%。
科技支出安排3350万元,增长11.2%。
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4.89亿元,增长19.5%。
(六)融资安排项目
按照全市整体发展要求,2012年还需要融资来支持一些重点项目建设。主要用于以下项目:
1.社会事业类项目安排7.65亿元。
2.市政工程建设资金0.93亿元。
3.交通道路建设资金3.21亿元。
4.涉农项目4.77亿元。
5.三个产业集聚区2亿元。
6.工业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
7.偿还2009年中央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本金1.4亿元。
8.还本付息资金2.15亿元。
9.沁北电厂资本金、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配套等。
四、2012年财政工作重点
综合分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2012年财政工作将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转变理财方式,着力支持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工作中着重综合运筹财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钱用到导向作用最强、效益最大的环节和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
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完善市级与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整合资金,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强力推进组团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化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支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认真落实省财政将促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再延续3年的政策,完善产业集聚区财政体制,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载体功能。
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镇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供热、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
(二)支持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
支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市委“退二进三”、“中小企业倍增”、“企业上市”三大行动计划,着力育龙头、拉链条、调结构、增效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支持提升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强化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吸引科技资源向我市集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支持林业生态市建设。
支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奖励政策,完善奖励办法,引导优化招商方式,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扩大服务业、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的对外开放。支持办好重大综合性招商活动。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促进重点领域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并向小型微型企业适当倾斜。落实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优惠政策期限,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落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免收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支持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支持农村沼气、公路建设养护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调整完善财政政策机制,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知名品牌,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
支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好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
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培育、改造科研中心,建立农业产学研体系。大力支持优良品种培育、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全方位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支持破解要素约束
支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和创新财政撬动机制,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快速发展。安排金融业发展奖补资金,用于支持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培育等,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补充风险准备金和开展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帮助破解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夯实政府投融资平台,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创新土地开发机制。加大土地闲置费征收力度,依托税费优惠政策引导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为主,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满足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用地需求。
支持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以引导校企合作为重点,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劳动力培训提升规划,满足项目落地和集聚区用工需求。完善特定就业、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助等政策措施,大幅增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五)支持扩大民生领域投入
支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确保实现省确定我市的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目标。大力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支持加强社会保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支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适时调整保障标准。巩固农村五保户供养成果,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居全省前列。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艾滋病患者等生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
支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规定渠道和标准足额筹集保障性住房资金。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支持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廉租房租赁货币化补贴发放工作。继续支持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计划”,在开展公租房、廉租房项目融资的基础上,启动棚户区改造融资项目。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元提高到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费用支付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支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投入力度,对贫困人口给予医疗补助。
支持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促进乡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方式和转换内部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比较完善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支持实施“民生工程”。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好省定“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和市定“十大幸福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确保“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资金有效落实。
(六)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将上级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上年结转结余和部门结余等资金全部编入年初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推进专项资金统筹与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在全面落实税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基础上,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政策。大力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各种论坛、研讨会、庆典等活动,进一步控制差旅、会议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积极推动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
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财政总预算公开的内容细化到“款”级科目,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支出细化到“项”级科目。财政总决算,除涉密信息外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做好“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
强化财政监督。建立科学有序的财政监督应急机制,加强民生支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加强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基层财政就地就近监管职责,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继续做好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和“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各位代表,2012年是我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确保圆满完成2012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济源市政府信息公开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政工程劳动力计划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