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掌上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是个什么集体呢,什么机构呢!

请问一下QDII是什么?_百度知道
请问一下QDII是什么?
那QDII基金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它的风险是不是比国内的基金风险大?
提问者采纳
QDII可以通过成立闭端式基金(即基金到期后。发达国家由于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什么样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才是合格的。以上形式容许外汇管理局监管资金流向,以便国家监管资金流向及规模。QFII是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这项制度只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印度和巴西等市场的经验表明。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QFII制度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吸引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投机行为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巨幅波动;还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投资理念,实现有序、稳妥开放证券市场的特殊通道,有无合适的投资工具和证券市场,设定年期及投资金额上限、台湾?在这当中需要很多条件,方可一次性取回本金及回报,不需引进QFII。因此,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QFII不失为一种通过资本市场稳健引进外资的方式,核心是不能短期炒作,并由基金经理负责投资,让当地投资者投资海外的机制,通过严格监督管理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包括股息及买卖价差等在内各种资本所得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实际上就是对外资有限度地开放本国证券市场。所以、重视上市公司分红、韩国等地的经验表明。而QFII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在于整体经济是否有吸引力,期间不可买卖)。台湾,保证资金重返国家,热衷投资绩优股、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始盛行。在该制度下,将有利于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同时促进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货币未自由兑换时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是在资本账项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地区),引入QFII机制后,应具有中长期投资的性质,通过引进QFII机制。包括韩国,让投资者认购,才可进行买卖,投资者必须通过该机制,QFII将被允许把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汇入并兑换为当地货币,加速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提问者评价
谢谢谢谢,我看懂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我知道的一些投资者、华安国际配置,南方全球基金,QDII当时比不上国内的基金、-5,QFII制度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嘉实海外基金.009 %,国外投资行情等等.075 %.070 %、3QDII.910 %、稳妥开放证券市场的特殊通道,在国内股市特别好时他们买了QDII!到头来亏钱, 实现有序,又亏了,6,买了国内基金,是指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他们卖掉QDII。以上这几只的增长率如下、华夏全球基金,而国内股市下跌之前、上投亚太基金。风险是不是比国内的基金风险大、4.714 %、-6,要看基金经理的操作,这个就不好说拉,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是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相对应的一种投资制度。QDII基金需要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作 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 QFII是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 者)的简称,允许政府所认可的境内金融投资机构到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的机制,我国就有以下几只
qdii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一下:各种基金费率的含义以及各费率都是什么机构收取的?_百度知道
请问一下:各种基金费率的含义以及各费率都是什么机构收取的?
请详细解释一下各种基金费率的含义和各费率都是什么机构收取的?如: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募集认购费率
提问者采纳
详情您可以与基金公司联系咨询,通过我行购买基金我行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其产生的费用都是按基金公司指定的标准收取您好~我行是部分基金的代销机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基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50人论坛上海峰会演讲全文: 中国目前财富管理或者资产管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非常迅猛。我帮助大家回忆一下。因为我以前是非银行司司长,管信托、理财,14年前也在浦东,当时我们就说资产管理应该全国法律统一,也是有用资产管理的语言来说。当然,在那个时候说,可能未免太早了点。2001年我们信托资产是多少呢?我主要计算的是信托公司,因为证券、基金、保险、银行基本没有干。印象很深,239家信托,6640亿资产。那是整顿前,占我们比例仅仅约5%左右。到2013年,40万亿,占GDP比例70%。可见这十来年发展迅速。 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叫停了银证理财计划,但是到了2012年或者去年,我们三大监管部门纷纷放松监管,特别是在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的监管。城商行可以是,基金公司可以是子公司搞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也可以发行资管产品和公募产品,受托管理资产业务,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认为的受托理财,资产管理这个业务,金融业各个领域都可以干。这是2005年曾经叫停过的,现在都可以开展了。也就是大家说的混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 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其实道理很简单。来说,就是老百姓收入水平或者说企业法人的利润、盈利积累发展很快,居民储蓄达到45万亿。统计局统计,可投资资产600万以上的高收入家庭,08年51万户,万户,现在按照年均增长30万户的速度在增加。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这个统计偏低了。实质可能更快。 就投资理财需求来说,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快?也就是因为金融市场深化了,产品增多了,更多的钱需要专业人士理财。我们搞金融,平时关注宏观的,如果家里有点钱,还在找这个行当的人问,现在哪些产品,谁高谁低,风险如何,谁也不是一目了然马上能清楚。因为这个市场太大,太深。 供给来说,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我认为主要还是围绕03年我写的中国金融创新总体评估里讲的,我们搞来搞去,金融创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突破两大管制,第一,管制,第二,分业经营。我们这么多创新,除了内控风险制度的创新,法人主体机构的创新之外,我们想一想,就产品创新来说,创来创去,就是突破管制、突破分业经营的原则。这同时也是我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我总的判断是,总的发展势头,是从2012年开始,大资管、泛资管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包括人们愿意用海外引进的归纳中财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这样的影子银行,实际就是委托理财,我认为方向绝对正确,这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长期追求的方向。但每一项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往往都有时代性,或者说有时代的暂时性、相对性、局限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今天讨论财富管理市场,资产管理市场,怎么样使得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走得更加稳健,我谈几点看法。 就金融机构而言,讲三点: 第一,我认为要密切关注和认清形势,现在结构在调整、风险慢慢在曝露,是三期叠加时期,有些风险在逐步曝露,因为速度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把握好的风险体制,抵押物等等在我们业务中的指标和设计,我劝有关业务人员,不要简单按照前几年经济增长两位数时期的经验数据向投资者设计产品、推介。同时向投资者推介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风险信息披露。更不要迁就投资人做假账、赚不道德的钱。其实在座的可能听到的案例比我多。我是偶然人家告诉我,其实很多在做假账。不要盈利吗?地方政府平台没有,只有一年,怎么办?造呗。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 第二,要理解经济转轨的长周期和当前结构调整期中,我们金融创新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过程之中。我们的房地产调整也在过程之中。长效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我们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也在改革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深刻改革,但是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这决定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改革,自然只能是相适应,而不能过度超前、过度创新。当前金融改革中间,有些现象并不是改革滞后,而是有些现象是改革过度。 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仍然带有行政调控色彩的大背景下,哪个银行贷款多少都有指标的,不能突破,还有IPO、一些票据发行都在审核中间。人民银行从宏观调控角度,盯住贷款、社会融资总量,必须盯住整个社会信用是多少。所以很多方面仍然带有行政色彩。因此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有利润,和市场机制为导向,不停追求金融创新,这是对的。既然是企业就要赚钱。这是对的。要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理解我们有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无奈性和相对的暂时性。有些制度今天看来是不要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相信随着改革深入,有些制度会进一步改善甚至取消。 第三,我们金融机构要温故知新。到2000年左右,我们已经做了5次信托整顿,回顾历史看原因,为什么整顿,最后宏观是空的板子总是打在我们信托公司身上,当然,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善的问题,但是更大的环境看,2000年我就说过,第一,我们整顿了5次,我们没有信托管理的规定,严格的信托制度怎么办,没有。2000年我在财经杂志上接受采访,这是信托最后一次整顿,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信托到底干什么的,就是受托理财,取消负债业务,当时压力重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比如92年的宏观失控、88年的宏观失控,失控是什么失控?就是投资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最后调控。 为什么会这样?感觉我们创新开放过程中,当时信托是金融百货公司,什么都能干,负债业务有,各种各样的业务都有,房地产、炒股票,什么都能做。这样的金融百货公司的局面下,我们宏观调控的主干线,是信贷管理,就是贷款规模管理。但是贷款规模甚至更早的时候现金发行管理,一年发多少现金,都要调控、有目标。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鼓励了金融创新。但是鼓励金融创新,实际上多出了一块信用,但是信贷计划没有考虑这一点。因此,最后两者一加起来,宏观失控,宏观失控打板子,不可能打在银行身上,当然也打,最后就打信托,整顿信托,撤并信托,最高达到2000多家,经过历史整顿,关闭、破产,到239家,现在我手上又换到了180多家,现在60家左右。 所以我们发展信托产品、理财业务时,回顾历史,了解这个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个发展宏观形势是什么,这个发展监管部门准备好了没有,可能对我们发展都会有影响。 包括今天的资产证券化,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为什么老是发展不够?我们现在整个宏观调控是总量调控,最近是定向调控。我不展开说了。在座的都懂。在这个背景之下,总量资金是松的,松了以后也达不到应该去的地方,加上定量调控,在这样一种调控思维之下,要资产证券化,肯定要符合这个大原则。资产证券化无非就是把银行资产或者其他机构资产打包向市场推销,几年前我说过,向市场推销,你金融机构有的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的都搞不清楚它是多少坏账,是什么资产负债,你有的就是包庇他在做,再打包卖给老百姓,不是给社会稳定形成冲击吗?你都搞不清楚,老百姓能搞清楚,大妈大娘能搞清楚?这个背景之下,绝对不能推。要推是祸国殃民。 当然,要推可以,在我们在座的,在金融圈,在银行同业,你们自己玩,买一买,大家都是专业人士,你买吧。要想老百姓买,很危险。因此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做资产证券化,是有局限的,慢慢来,绝对不要影响整个金融大局稳定。我从历史角度帮大家回顾、认识我们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大发展之下,就我们而言要注意什么。 对监管部门而言,要注意什么。面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神速,金融产品创新动力非常足。而监管套利空间比较大的背景之下,监管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要善于发现市场新动态,及时研究新产品。耗子在研究,猫也要抓紧研究。不知道人家在想什么,要抓紧研究人家在想什么。创新部门创新部,产品部,在研发什么,最好你通过各种关系要了解他们在研发什么。及时研究新产品,尽快推出新的监管制度,绝对不要做市场尾巴。积极调研,来回观察。最后只能是亡羊补牢。来回观察,观察什么?P2P,观察什么?早就很明白的事,现在还没有出来监管制度。已经1000家、2000家了,已经逃走了100多家了,160家已经逃走,引起了多少案件? 第二,监管部门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大发展时代,突出在资产管理或者财富管理中一行三会的政策协调。现在是建立监管部门协调机制的主要任务,目的明确,要协调什么东西。这些问题红头文件都有了。现在主要的协调,我认为在金融法人机构准入、风控、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各个部门,就是监管相关部门相对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一切金融法人机构的金融创新,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等,这些机构的创新,创什么?在产品上都是仍然在体现两个突破,突破利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所以要求金融监管协调部门大量精力要集中花在日新月异的新的产品创新监管上。 因此我呼吁,我们监管协调,要适应,要建立应付频发的金融创新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和常设工作小组,要有个机构,红头文件转来转去,太耽误时间了。要有个机构,哪怕是聚集机构,三者协调,四者协调,有一个协调机制。跟踪研究,及时有效调整监管制度。比如现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十几年了,同样是信托理财,信托公司和基金,在资本金的要求不一样。信托出了事,但是监管部门不要用监管银行的思想来监管信托,两类机构。但是同样注册基金公司注册两千万资本金的一个资产管理机构,两千万为什么可以做几十个亿?他没有这个要求。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问题,十几年了。 我想提醒监管部门,十几年了,没有人协调,或者协调解决不了。要国务院去解决,太不现实了,太忙了。部长赶紧协调。又比如说法律法规制度不一样,大家比较一下。证券、信托、基金搞理财,甚至保险搞理财,同样卖给老百姓,可能内容都差不多,但为什么背后的法律法规不一样?市场不统一、竞争不公平,怎么解决? 所以我说,可以说,中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大发展中的我们经常批评的某些滞后现象,很大程度上主要体现为监管部门协调不力。两个债券市场到现在没有统一。当时1996年银行资金入股市解决不了,朱镕基总理要坚决抓,我出点子,非常简单,就是把进入交易所的银行会员全部出来,下一个文,不准当会员,不就堵塞了银行资金入股市吗,干着干着很努力把这个市场干大了,超过了交易所市场。怎么办?有些领导叫我开会讨论,我说没有什么更多的理由,很简单,当时管不住,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今天怎么办?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合并。合并底下都在要文件、打报告,我们中央工作会议还专门布置了15项任务,我说不要再花纳税人钱研究了,很简单,告诉管理部门,拿统一方案,从今天开始,你们根据工作表现来,很简单。统一市场方案拿出来了,银行、发改委、证券管理部门全部放到证监会,不就解决了? 第三,要打破刚性兑付,有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对有些产品到期还不了,为了维稳、信誉,自己掏腰包解决,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必须向市场讲明白,我相信我们依法办事,法律上没有说输了,政府部门要赔偿的,我也相信,中央政府在面对到期不偿还的问题上,绝对不会再拿钱埋单。十几年前信托整顿已经有过很深刻的教训。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向市场、投资者大量宣传。 重点宣传两个。第一,了解你们买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预期收益率,不是固定的收益率,不是存款利率。预期收益率就说明可能达不到预期,绝对不要忽悠老百姓。第二要向老百姓讲清楚,什么是非法集资。一个标准向非特定公众筹集资金,就是非法集资。你是金融机构,是我法律批准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他的负债方可以向非特定公众甲乙丙丁不知道谁存款,那叫非特定公众。如果你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你想自己筹集资金,现在理论规定是200个还是多少个,部门规章用高院司法解释一定很清楚,现在多少不知道,但一般的中间结构,向非特定的公众筹集资金,就是非法集资。当然,有些没有曝露,有的曝露了。北京又发生一项,做私募。这都是非法集资。这一点一定要告诉老百姓。 第四,对整个社会而言,我们要坚决想尽办法消除全社会的道德风险。现在货币是多的,利率高的,面对这个情况,我们理财产品的发展那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什么叫全社会道德风险?有些地方政府现在资金紧张了,催债,还不了钱,因此现在是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钱,或者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一些,不然银行就要开始追了。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做融资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能不能偿还。急了。借国有企业的名义找钱。什么地方都有发生。跟金融机构勾搭在一起,做假账。不担心,这一届政府还不了,下一届政府还。 而我们金融机构,大局都看得很清楚,地方政府还不了,可能破产吗?不可能破产。最后中央政府肯定会想办法。国有资产还有这么多呢。因此你敢造假,我帮你推销,拿点。这是公开的秘密。一点都不担心。为什么现在货币多、利率高?钱大量还是到了地方政府或者房地产。所以地方政府也有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也有道德风险,我也不担心。地方政府不担心,金融机构不担心,我老百姓更不担心。我不怕,不还,你要维稳,闹事,我们肯定解决。这是整个全社会道德风险,搞得我们金融调控非常难。所以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市场必然。打破刚性兑付,是建立我们有约束的市场制度的前提。这个过程中搞一些案例,在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搞一点教训,我认为非常必要。
“好买财富”微信
上千款理财产品任您选择
11-20倍银行活期收益,随存随取,安全保障,免手续费
七日年化收益:4.38%
理财问诊 提供各种理财产品诊断服务
理财产品业绩背后的投资逻辑
帮您判断高收益是否可持续
解密投资标的、重仓股等信息
已有1765位用户问诊,共解决1765个问题
完全不会理财?五概念股暗埋“地雷” 谁是下一个重庆啤酒?-重庆啤酒 马仁辉 天舟 地雷 大成基金 Macbook 个股集体 MacDesktop 概念股 机构博弈-东方财经-东方网
五概念股暗埋“地雷” 谁是下一个重庆啤酒?
日 13:16 来源:现代快报 选稿:李浩翔
  沾上了某种概念,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被二级市场疯炒,而一旦概念破碎,其股价则一泻千里,重庆啤酒就是最佳案例。不过重庆啤酒并非个案,二级市场尚存在多个潜在的“重庆啤酒”,投资者稍有不慎,便会陷入雷区。经过梳理,我们认为,中钢吉炭(碳纤维概念)、江苏吴中(抗癌概念)、中通客车(校车概念)、天舟文化(文化概念)、金利科技(苹果概念)等或将随时变成炸弹,成为重庆啤酒的“接班人”。
  作为资产高达25亿元的央企,中钢吉炭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不足500万元,但业绩的羸弱并不妨碍市场对中钢吉炭的爆炒,凭借碳纤维概念,中钢吉炭今年以来表现极为强势。
  所谓碳纤维,是一种兼具炭材料和纺织纤维双重特质的新一代增强纤维,可广泛用于火箭外壳、机动船、工业机器人等多种领域。
  中钢吉炭通过参股控股股东中钢集团所属的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而获得此概念。江城碳纤维拥有两期碳纤维生产线,合计产能达到2000吨。不过,截至目前,一期生产线并未如期投产,中钢吉炭也未能告知具体投产时间。分析人士指出,中钢吉炭的碳纤维尚未产生任何营业收入,目前近50亿元的市值已被严重高估。
  江苏吴中业务范围横跨贵金属加工、房地产、国际贸易及生物制药等,其中贵金属加工是主业。如同中钢吉炭,江苏吴中的财务报表也极为难看,前三季度净利润仅为693.92万元。
  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由于具有抗癌概念,其市值不断上窜,目前已超过70亿元,动态市盈率高达800倍。
  然而,其抗癌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业内预计临床试验最快需要两年时间方可完成。分析人士认为,单纯依靠概念炒作而无真实的业绩支撑,江苏吴中已产生了明显的虚胖,谁也无法预料两年之后,江苏吴中是否能够凭借抗癌药释放业绩。
  甘肃校车事件催生了校车概念行情,作为校车的主要生产厂家,宇通客车、亚星客车、金龙汽车等从中受益并不难理解,但中通客车为自己贴上“校车概念”标签则过于牵强。
  中通客车近期发布的公告称,公司自2008年开始致力于校车的研发与销售,并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08年即销售1600台,2011年前11月份也已销售1600多台。中通客车在校车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时间节点上发布该公告,正是为了回应业界对于中通客车不生产校车的质疑。
  业内人士指出,中通客车的所谓校车其实暗藏猫腻,公司的主要产品多为公交车型。以2008年为例,中通客车约有1600部公交车销往沙特阿波沙合达公司,总价约为4.48亿元,而当年中通客车外销收入为5.83亿元;如果另有1600辆校车,则单台校车价值仅8.44万元,与目前校车的平均价格存在较大差距,难免令人生疑。
  今年10月份,中央利好政策空袭文化传媒行业,引发市场对于传媒板块的炒作热情。传媒类个股集体上涨,其中也包括天舟文化,但据了解,天舟文化只是“与文化擦边”,其业绩并不支持当前股价。
  天舟文化主营青少年图书的策划与发行业务,上市前两年,天舟文化的业绩增速一度高达52.37%,但今年前三季度净利增速仅为11.03%,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增长瓶颈显露无遗。在经营方面,天舟文化显然不能与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等集团型企业相比,在业务拓展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目前天舟文化经营区域仅限于湖南省,外生性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天舟文化拘泥于青少年教辅领域,相比于影视动漫等新媒体则明显缺乏足够的市场张力。
  自从傍上“苹果概念”之后,金利科技止住一年多的跌势,急速上扬。
  在收购宇瀚光电之前,金利科技与苹果并无业务往来,业绩也并不突出。今年12月份,金利科技拟以现金和定向增发结合的方式全资收购宇瀚光电,后者是苹果Macbook系列产品和MacDesktop产品铭板的主要供应商,来自于苹果的营业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的80%。因此,金利科技或将借助于宇瀚光电实现与苹果的业务往来,而凭借“苹果合格供应商”的资质,金利科技获得了市场的热捧。
  需要指出的是,宇瀚光电的控制人康铨投资承诺宇瀚光电2011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4320万元,几乎等同于金利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对于金利科技而言,收购宇瀚光电不亚于业务转型,一旦失败,金利科技必然遭受重创。
  成都人马仁辉 重庆啤酒八跌停后的神秘推手
  重庆啤酒疫苗一事闹得满城风雨,公司股价复牌之后连续8天跌停,大成基金重仓其中损失惨重,而自从揭盲数据公布以来,上市公司除了发布公告,一直保持缄默。就在此时,一个神秘人物浮出水面,而据记者调查了解,这个被认为是重庆啤酒的幕后推手的就是成都本地人马仁辉。不过对于跌停前逃跑的17亿资金与其相关的报道,他断然否定。
  布局者马仁辉把大成基金拉下水?
  《理财周报》报道称,此次重庆啤酒事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利益关系。而马仁辉正是把大成基金拉下水的核心人物。
  事实上,大成基金及其诸多机构只是比普通投资人略多知晓一些公司基本面情况。而值得注意的是,停牌前连续两日逆市大涨,资金出逃近17亿元,这才是最核心的利益关联方。大成基金充其量只属于利益关系的最外层,直到重庆啤酒与大成基金完全翻脸,不理会停牌要求时才幡然醒悟。
  在这个套中套里,大成基金的研究员吕猛和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王只是前台两个懵懂唱戏的人――只是他们自以为是看懂了内情的人。
  这个故事里,不能缺少的一个人叫马仁辉。此人曾在停牌前的高位,在网络广为发送一篇长达41604个字的重碑专题报告《重庆啤酒:从神话到现实的跟踪与思考》,极为夸张地放大地称之为“空前绝后的投资品种”。
  并且,据多家基金公司高层人士向《理财周报》报料称,马仁辉曾多次以讲课为名到基金公司鼓吹“买入重啤”。
  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说:“王肯定是被马仁辉拉下水的人。”《理财周报》称,马仁辉直接与那逃跑的17亿资金相关。
  牛人马仁辉曾看高重庆啤酒至1000元
  马仁辉之所以被资本市场了解,正是因为重庆啤酒。太和投资投资总监王亮称,马仁辉是最早发现重庆啤酒的人之一。
  根据记者的调查,日,马仁辉曾经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份关于重庆啤酒的跟踪分析,在此份长达43页的报告中,马仁辉从风险、机构博弈、潜在的收益分析等多个方面对重庆啤酒进行了解析,并举出了美国生物制药企业安进公司,从1984年到2005年期间股价上涨超过1000倍的例子来表明,重庆啤酒未来可能存在巨大上涨空间,在这份研究报告中,马仁辉表示:“重庆啤酒投资的疫苗如果成功,这本身就是中外医学史上的一个神话,那重庆啤酒一样能够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上的一个投资神话,在乙肝方面有效的临床数据只是这个神话的一个开始。”彼时,重庆啤酒股价仅25元。
  而在2011年,马仁辉再次推出大手笔的研究报告《重庆啤酒:从神话到现实的跟踪与思考》,在这份洋洋洒洒56页的文件中,马仁辉表示,鉴于乙肝疫苗在二期临床过程中多家医院、多批次得出的优异临床数据,远超目前所有乙肝治疗药物的疗效,乙肝疫苗正从神话走向现实。“2011年是确认疗效的关键时间,预计重庆啤酒一年内的股价将超越150元,在新药上市后股价将超过500元,不排除未来股价上1000元的可能性。”马仁辉写道。
  就在11月25日重庆啤酒停牌后,马仁辉在其博客中写道,随着日召开揭盲工作会议结束,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流传了十多年的神话即将翻开底牌,从文字间可以看出,马仁辉对重庆啤酒依然信心满满。
  但是,颇为奇怪的是,太和投资投资总监王亮在昨日微博中表示:“前几个周参加一个会,遇到了马仁辉,这个哥们比较牛,名片上就写一个自己的名字和电话、MSN。当我问到怎么看重庆啤酒的时候,他说这个位置已经不再推荐,要注意风险,因为他们已经赚很多了。”
  成都人马仁辉否认与机构有联系
  这个马仁辉到底是什么人,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记者发现,其报告上公布的手机号码居然来自四川成都,难道这位神秘人士是成都人?
  从其个人博客资料来看,他出生于1964年6月,曾经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网名“黑水白山”。
  在其他一些相关线索中,几乎很难发现其具体的工作单位,只是称他是职业投资人。在2008年的那份文件中,马仁辉留下的办公电话是一个杭州的电话号码,但是在2011年的报告中,这一号码已经不在文件上了。
  记者虽然多方打听,对于马仁辉的背景依然很模糊,但是可以看到,马仁辉似乎与资本市场的各位大佬关系密切,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但斌以及从容投资业务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都在其博客上转载过马仁辉关于市场的观点。
  经过反复联系,马仁辉接受了记者短暂的电话采访,在电话中,马仁辉表示自己很多时间都是呆在成都,而他认为自己对重庆啤酒的分析都是本着对事实和客观的态度,其中的逻辑是能够经受推敲的。他对记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和机构有过什么联系,“清者自清,那篇报道出来之后,有朋友开玩笑说老马你现在原来这么有实力,能调动17亿的资金,让我实在是无语了。”
  马仁辉告诉记者,重庆啤酒已经成为了过去时,现在也没啥好说的了。
  □相关新闻
  中信证券总部大宗交易买入重啤
  沪市昨日大宗交易信息显示,重庆啤酒昨日有两笔大宗交易,成交价均为34.88元,累计金额达2291.16万元。买方均为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而卖方分别是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与申银万国上海余姚路营业部。(华西都市报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