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产品质量出房屋质量问题找谁投诉诉

完美公司产品质量问题频现 又陷违法直销丑闻
  行业翘楚、纳税大户、热心慈善&&长期以来,国内直销行业巨鳄&&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完美公司&)对外形象堪称完美。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近日经过各种明察暗访,所闻所见与公司对外宣称大相径庭。  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发现,完美公司除了不断爆发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在直销区域与直销产品中均存在涉嫌违规的行为。  在未经批准地区开展活动  记者在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查知,日,完美公司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开展直销业务,直销区域仅限广东省内部分地区。日完美公司调整直销区域,新增江苏省南京市和扬州市、福建省福州市。至此完美公司的直销区域扩大至3 省24 市176 区。  但是,记者发现,完美公司的专卖店早已开遍全国,直销活动也已经或明或暗在全国各地开展。在完美公司官方简介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完美的服务网点遍布全国所有省份。据称,完美开设了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分支机构、7家办事处、6200余家服务网点和授权专卖店。  完美公司官方简介册上公布的完美中国各分支机构、办事处、服务网点和授权专卖店等。由图可见,完美公司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人民网记者摄  虽然完美公司一再对外宣称在直销区域外开设的分公司、专卖店不是直销,而是授权加盟零售完美产品。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已成公开的秘密,完美公司在全国开设名义上只销售产品的服务网点和授权专卖店,都多多少少地在开展理念渗透、产品培训、开卡拉人头等各项活动。  中山一家完美公司授权专卖店,挂的也还是某某日用品经营部的名头。人民网记者 摄  暗访中,当记者表示想在广西桂林开一家授权专卖店时,完美金钻直销经理当即表示,广西已经建了数量可观的直销店,也有数量可观的完美直销员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直销活动了。他甚至表示,可以联络完美的直销员为记者提供各种支持。金钻经理还热心地为记者做完美事业规划:先在他那里买完美产品做体验,&自己都没用过完美产品,怎么向其他人推销产品呢?&然后再发展其他人使用完美产品,开卡,&可以先从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开始,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啊&&&,再发展自己的&学生&,培养他成为直销员等等。  金钻经理告诉记者,只要用于积分优惠的会员卡累积36000积分,就可以成为直销员,而且积分卡是全国通用,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根本没有地域的限制,在非授权地域即使不能公开以直销开展活动,也可以以日用品店的名义进行经营。  事实上,完美公司早已因此原因被多个地区相关部门查处。  2007年2月,江西省瑞昌市某男子因服用完美产品暴毙,在当地工商局介入调查后,发现&完美保健品&是沿着如下营销渠道到达用户手中的,南昌&高经理&&九江黄某&瑞昌方水英&下线推销者&用户,该种渠道已涉违规。该局负责人明确对记者说:&&完美&的产品并未获得江西地区直销权,在江西地区内搞直销属违规。&并且对&完美&瑞昌经销商下达了停止销售通知书。  2012年5月,有记者对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直销情况进行暗访,发现在怀集县城的3家完美专卖店都打着&日用品商店&的招牌,但摆卖的全是完美的产品。完美敬民日用店经理敬卫玲说,开卡后自己先消费产品,然而发展团队,发展的人消费产生的积分都累积在卡上面,累积到一定积分时就成为完美的直销员,可以从下线的消费中提取报酬。当地工商部门证实,这些商店都是以&日用品&名义办理工商登记的,没有一家以直销名义办证。  直销产品远超商务部登记的范围  记者在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查知,完美公司经批准可销售保健食品、化妆品和保洁用品,共有92种。  这几款完美公司的葡萄酒不在商务部批准销售的直销产品之列,却堂而皇之地躺在完美公司中山基地的展厅中。  但记者从完美公司得到的一份产品价目表上,产品共有94种,在与商务部中批准的产品名录做对比后,记者发现,商务部批准的部分产品(多为唇膏等化妆品)未在该产品价目表中,反倒是增加了完美营养餐、玉米肽糙米胚芽压片糖果、一生糖等保健品,还有葡萄酒、空调泡沫清洁剂、汽车空调喷雾净香水等等近二十种产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完美营养餐、玉米肽糙米胚芽压片糖果等几种未获国家批准的产品还是完美公司的&明星产品&,据销售人员说非常热销。  记者在中山一间完美授权专卖店看到,这里不仅陈列着保健品,还出售葡萄酒、汽车清洗剂、空调清洗剂,以及一款7880元的净水机。不仅是中山,广州、阳江等地的专卖店均是如此。  售价高达7880元的完美公司金伟连净水机。这一款净水机未获批准,却因其高昂的售价,备受直销经理青睐,频频向记者兜售。人民网记者摄  这一款未获得商务部审批通过的净水机叫金伟连净水机。金钻直销经理津津乐道,这款饮水机的名字&金伟连&三个字取自完美公司三位高层,&金&为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伟&为副董事长许国伟、&连&为总裁胡瑞连。据称,这一款净水机今年初上市,多次卖断货,公司正在加紧生产。  专家:跨地区直销是不允许的  北京大学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谦告诉记者,《直销管理条例》对跨地区经营是有明确规定的。从执法角度讲,对直销跨地区经营抓得比较严。如果只在广东省批准了直销业务,结果在其他省也做了,这个管理比较严;而对超范围的产品的管理相对而言比较松,但超出这个范围就有违规的嫌疑。如果在非直销区域有业务活动,就要看这个公司在当地具体的业务开展情况了。对其监管法规虽然有界定,但在现实中这种界定有一些模糊的地带,在处理上比较困难。  广东省工商局打传办也表示,在非直销区域只能做正常的经销,也就是开店买货、卖货,不能做直销。(记者陈霄 见习记者孙璐)  原标题 [完美涉嫌跨区域违法直销 热销产品竟未获批准]
作者:&&责任编辑:杨鹏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无直销资格区域开展业务 康宝莱被投诉至商务部
  相关报道: 康宝莱年初至今五地涉嫌违规被曝光
  涉嫌违规 康宝莱被投诉至国家工商总局
  人民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任建华) 康宝莱因涉嫌违规被多名消费者投诉至国家工商总局之后(详见人民网报道《涉嫌违规 康宝莱被投诉至国家工商总局》),人民网记者8月24日从商务部网站获悉,该部陆续接到多起有关康宝莱涉嫌违规的投诉。
  有安徽网友投诉康宝莱在该区域招募业务代表。记者在商务部网站看到,国家批准康宝莱可以从事直销的区域并不包括安徽。说明康宝莱没有资格在此区域开展业务。
  据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的公众留言投诉显示,有一安徽网友投诉称,“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在没有取得在皖直销资格的情况下,大肆招募所谓的的业务代表,其中绝大多数业务代表都在公司员工和老业务代表的欺骗下购买了大约48000元的产品,结果发现不能像其所宣称的那样‘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因为这种方式就是直销,涉嫌违法。”
  该网友还反映,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不但一直隐瞒在安徽无直销资格这一事实,而且从宣传到加入、从培训到管理都采用全国统一的模式,同时还强调 “一卡在手,全国通用”,让消费者误以为康宝莱直销在全国都能做,进而上当加入,并购买约48000元的产品。此手法甚至比传销更具有欺骗性。
  无独有偶,有网友投诉,康宝莱在上海、内蒙古、宁波等地区也涉嫌违规。曝光的内容大多是因为康宝莱违规开展直销业务。
  据《直销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未经批准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除了违规在未获批区域从事直销业务的投诉外,康宝莱还因直销培训遭投诉。一位网友向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投诉称,女朋友加入康宝莱,天天都要培训、开会,一开就是几天。女朋友在一个多月没有业绩的情况下,被公司说服花四万多元买些产品当主任。该网友还诉苦道,女朋友没有直销员证是不能推销产品的,卖房子的钱都得赔进去。
  依照《直销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直销企业须依法规范直销,不得从事传销,一旦发现直销企业从事传销或违规直销,工商机关将依法予以查处。
  事实上,商务部网站接到康宝莱涉嫌违规的投诉还远不止于此。有网友直接向商务部网站投诉称,“康宝莱在湖南广西等二十余个省区进行疯狂传销,严重扰乱经济秩序,骗人无数,致多人遭受经济损失。”
  就商务部网站上有关消费者对康宝莱涉嫌违规投诉一事,人民网记者电话采访康宝莱(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总监杨宏伟,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对方未给予任何答复。
  新华网财经频道总监聂道先认为,直销企业频频违规,主要是公司领导没有法律意识,总希望打“插边球”。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监督部门处罚的力度不够大。
  对此,人民网将继续关注此事。同时,网友如果有企业涉嫌传销及非法直销的线索,也可以给我们来信,E-mail:。
来源:人民网&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新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推荐排行热点
Copyright & 2002 - 2011 京ICP备号中国思维网学术原创
中国思维网学术原创&-&http://www.chinathink.net/freetext
谁在“忽悠”杭城百姓?――我国药价虚高现象管窥
&Editor:李利&&Time:&17:9&&Read:4661&&Score:10&Writer:李利&Excerpt:原创
杭州城里的平价药店也好,嘉兴市里的爱心药房也好,他们所销售的药品也都是货真价实的,只不过他们为了平民百姓,少赚了些黑心钱,如果潘经理们认为这些平价药店有问题,可以向药监部门举报,让药监部门去查处,千万别再“忽悠”杭城的老百姓了!
谁在“忽悠”杭城百姓?――我国药价虚高现象管窥&&&&李利 【关键词】药价虚高 平价药房
 “要曝黑,实在也是迫于个别平价药店的低价压力”,这是杭城《每日商报》日刊发的《杭州药店巨头大曝采购黑幕》(以下简称“黑文”)一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很涨眼,却也透露出这位采购经理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的无奈,“个别平价药店销售着比自己进价低三四成的药品”自己怎么办?他不是采取调整自己的进货渠道,找出其中的猫腻的办法来压低药价,而是要“曝光”,要把污水拨向平价药店,自己仍独售高价。 
  这位“采购经理”在“黑文”中说“这些所谓的低价药品很多来路不正,药品生产厂家的质量、包装、存放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对方卖的是便宜的假药、劣药,而我们卖的是正常价格的好药”。那么请问,在你“发现了这些问题的时候,为何不向当地药监部门举报?你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哪里去了?如果说你因为在外地,基于个人的工作时间或其他经济损失方面的考虑,不想去举报,那么当你在被杭州城里平价药店给低价销售的“假药、劣药”压得不得不向媒体“曝黑”的时候,为何不向杭州市的药监部门投诉?作为药品经销商,你应知药监部门对假药、劣药查处的力度是很大的,你可以在药监部门对那些平价药店作出处罚之后再让媒体曝光,这样甚至可以置那些销售“假药、劣药”的平价药店于死地,这不正是你所梦寐以求的事吗?可你偏偏舍近求远,只是向媒体诉苦。知道低细的人认为你只是在作秀,忽悠杭州城的老百姓;不知道低细的人还以为杭州市没有设立药监部门呢? 
  “黑文”中没有指明这位采购经理是何方人士,所曝何处之黑,倒是杭州《青年时报》日以《杭城五大本地药店向时报抖黑幕》(以下简称“黑幕”)一文点名这位经理就是杭州武林药店的潘经理,他们曝的是“安徽太和县药品市场(安徽华源医药公司)”。 
  事实上,这里并不存在“安徽太和药品市场”。座落在安徽省太和县的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下属14个子公司,其中医药商业企业7家、工业企业5家,电子商务公司和担保公司各一家,企业职工3000多人,固定资产2亿多元,公司实力雄厚,设施齐全,拥用10万平方米的标准仓储,4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部全部实行电脑化操作,500多台电脑联网管理,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生化制品、化学药制剂等10大类,25000个品种,与全国4000多家医药厂家有业务来往,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形成了“买全国药品,卖向全国”的经营格局,公司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该公司自1995年以年,已连续实现销售利税位居安徽省同行业第一位,连续9年荣获全省医药行业经济效益最佳先进单位。2003年加盟中国华源集团旗下后,当年通过GSP认证,当年完成销售收入52.67亿元,实现利润2964万元,上缴税金2020万元,销售额在全国医药商业重点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2位。2004年,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3848元,上缴税金2282万元,刷新的历史记录。 
  日,国家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联合督查组到太和督查,对公司的规范经营给予了高度评价。督查组组长任德权说:看太和,感到确实规范了,按现代企业的要求在运行,信息流、人流带动物流,发挥规模化、规范化的优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挥价格优势,确实不一样,是改革发展的结果,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发生了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希望公司继续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搭建起更大的物流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吃上既放心又实惠的药品,真正成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药源。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筱萸局长来公司调研时认为:几年来,太和医药在体制上、经营模式上、经济结构上经过很多改革和探索,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公司继续规范经营,严把质量关,用良好的质量树立品牌,做大做强公司规模。  
  那么杭州武林药店的这位潘姓经理又曝了哪些“黑幕”呢? 
  “药品由装卸人员一箱一箱地往上叠,往往一批药要堆两层楼那么高,真不敢想像,放在底层的药品如何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如何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众所周知,各种包装完好的药品可以堆放多高都有具体要求的,任何一个药品经销商都不会不顾药品堆放的具体要求而无限制地往高处堆放,否则 药品压碎了,药箱破损了,他的药品还能卖出去吗?再说,药品堆放高度与药品的有效性也没有关系,潘经理作为药品经销商人,不能连这些常识都不懂吧?当然,即使潘经理的这番描述,笔者在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没看到过。 
  “在营业厅,我们看到了很多包装、印刷和真的药品非常相似的仿名牌药品,但价格和质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有些药品价格会如此“便宜”。 
  在这里我们不妨象赵本山在小品《卖拐》中要求范伟的那样要求潘经理,“走两步”、“再走两步”,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别说很多,我们只要求潘经理说出一种在“包装、印刷和真的药品非常相似的仿名牌药品”就够了,你潘经理既然是“抖黑”为何不“抖”得彻底些呢?还掖着藏着干吗?但笔者相信潘经理说不出来,因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家都知道,我国在药品的包装、印刷和商标标识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一个药品生产商在仿名牌药品时都会受到追究的,况且全国几乎所有知名的药品生产厂家在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都有常驻代理人,他们发现自己的名牌药品被仿冒也不会坐视不管的。前些年,杭州民生药业集团与江西桑海制药厂为21金维他商标权之争,海南亚州药业有限公司与河南商丘哈森药业有限公司的“快克”商品名称之争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出售的药品中,别说是仿名牌了,就连名称近似都不行。另外,药品的内在质量是很难从外观上看出来的,不知潘经理是否有“火眼金晴”,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质量区别? 
  “在谈成价格时,对方说只要不开发票,现金交易,价格可以更便宜”。正象美丽的西湖边上还有个别暗娼和“皮条客”一样,无论警方怎样打击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而在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厅外面,该公司也不能保证就完全没有这样私下的交易,但对于正规的药品经销商,谁也不会买他们的帐,诚如潘经理所言“如果不开发票不走帐,万一药品发生了问题,就很难为患者追踪药品的来源”。如果有哪个药品经销商不怕被药监部门查处,不怕被法院判处巨额赔偿,甚至不怕去坐牢的话,他可能会去到别处做这种“黑色”交易,而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销售是全电脑联网管理,谁想不开票用现金交易是不可能的事。 
  潘经理为了保持自己高价位销售药品,抵毁平价药房,向杭州市的老百姓编造了一个虚幻的故事,说平价药店的药品价格之所以低,就因为是伪劣药品,他们药店的价格之所以高,因为是货真,所以才价实。而偏偏就有些负责任的记者“不着浮云遮望眼”,千里迢迢来到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来辩明是非,浙江嘉兴日报的记者应丽斋、张超柱就是其中之一,当这两位记者发现同是广西金秀圣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圣堂”牌消栓通络片,在该市某医院售价是34.1元,而在该市爱心大药房的售价4.8元,价格悬殊六倍之多之后,竟带着爱心大药房的负责人千里追踪来到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查到爱心大药房及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货渠道合法,广西金秀圣堂药业有限公司开具给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增值税发票上标明的价格为每盒3元,该公司售价为3.1元”,这才叫货真价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潘经理关于平价药店销售药品都是伪劣产品之说是虚假的。 
  杭州《每日商报》所载“黑”文最后提到“五家药店实行‘联名招标’并承诺绝不销售来路不正的药品,但在价格上却只字未提。而《嘉兴日报》于日刊发的《公开招标采购的药价为何反而高》却又把“招标”过程中的“猫腻”给揭了出来,招标者和中标者之间的暗中交易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有些药店药价虚高的症结所在。 
  当然,政府对部分药价定价太高也是原因之一,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今年两会期间直言:“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有专家说:“个别药品中标价与政府定价居然可以相差10倍,这只能说明药品定价中的水份太大”。“同一种规格品种的药品,四川和上海两地厂家生产的价格却相差100倍”。面对这种局面,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就提供了一个价格竞争平台,让各厂家纷纷对药价挤水。因为该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每年的销售额又不断攀升,每个正规的药品生产商都不能不想利用这个销售网络将自己的产品打出去。而全国4000多家药品生产商对一些相同药品(特别是普药)定价又不相同,这样就产生了竞争,打价格战,迫使一些价格虚高的药品把水挤出来,把价格降下来。同时,由于安徽华源公司年销售量巨大,生产商给该公司的返利也就随之增加,而该公司又本着平衡药价,薄利多销的原则,把生产商给公司的返利再转让给到该公司购货的经销商,这样也就出现了“潘经理们”所不理解的(实际上潘经理们是故作不解,而应丽斋、张超柱两位记者是真的不解,故作不解者为了掩饰什么可以信口开河,而真正不解者却追根求源,找出了问题所在)从该公司购货的平价药房为何药价那么低的情况。 
  至此,笔者可以告诉杭城的百姓,杭州城里的平价药店也好,嘉兴市里的爱心药房也好,他们所销售的药品也都是货真价实的,只不过他们为了平民百姓,少赚了些黑心钱,如果潘经理们认为这些平价药店有问题,可以向药监部门举报,让药监部门去查处(笔者经过调查,杭州市也有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千万别再“忽悠”杭城的老百姓了! 
  作者单位:安徽润天律师事务所  
  电 话:  
  电子邮件:&&
Run Time : 32.043 MSELPowered by: Copyright & 2003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质量问题如何投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