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做展会销售,想问下去哪里能找到第一次参展的2014广交会参展商名单资料呢?

谁将成为引领参展商展会总结生存发展的突破之路 - 米需爱网 - 老鼠爱大米,人人需要爱!
谁将成为引领参展商展会总结生存发展的突破之路
Search/请按回车
当前位置: &/&
从12届全国人大看2014陶瓷行业发展
来源:九正建材网 & & & & & 发稿日期: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的一系列指标都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是李克强总理所作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整体脉络不出外界预料,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主线,稳增长仍是前提。总理又一次提到了“上下限”论,上限是CPI,下限是失业率和GDP增长速度。政策上不采取短期大规模刺激措施,不超发货币,不扩大赤字,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新理念,而也是去年经济结构和速度都在合理区间内的重要保障。具体解读如下:中国确定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5%左右。中国2014年M2增速目标为13%左右。中国确定2014年通胀目标为3.5%左右。中国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为7.5%左右。今年城镇失业率目标定在不高于4.6%。中国2014年国防支出将增12.2%,至8082.3亿元。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今年水利投资700多亿;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保障房今年保障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2013年为630万套)……其中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都与陶瓷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争夺城镇化蛋糕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过半,区域间差异大,进程过低区域加速可能性大。据九正建材网了解,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3%,未来10年不仅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并且还会有一个较快的速度。按照国泰君安证券的分析,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9.4亿,城镇化率64.3%。刚性需求在保证建材市场增长的同时,迈入城镇化的新城市居民也在拔高消费能力。整个陶瓷行业都在期待城镇化带来的预期利好,而这个利好无疑都集中在三四线甚至五线市场。在2014年建议把渠道和区域整合起来,把物流、电子商务、商业地产整合起来,然后再把所有家居行业整合在一起。绿色陶业建设势在必行低碳环保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资源保护,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走新型现代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陶瓷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既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符合陶瓷行业的实际,更是陶瓷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新明珠坚持环保先行,杜绝污染,连续多年投入巨资用于节能降耗、环保治理。强调全过程、全方位对废气、废水、粉尘、废料进行控制和治理,实现污水零排放,做到了合理规划、绿化厂企。通过对环保意识的深化、对治污技术的不断创新,环保治理的水平极大提升,在佛山市通过广东省清洁生产验收的数十家陶瓷企业中,使新明珠集团荣幸的成为广东省清洁生产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典范,成为引领中国陶瓷工业制造清洁生产的排头兵。探索适合的电子商务模式2014年对陶瓷品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看过了双“十一”的火爆,经历了房地产近几年的调控,很多陶瓷品牌开始思索他们的运营模式、服务体系。同时在创新和渠道开拓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入。马云“菜鸟”网络的成立,使得很多企业所担心的物流安装配送等问题,将在不久有较大的改善。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后,有实力的陶瓷品牌如果结合本地化服务进行配套、安装等,那么将会使得陶瓷品牌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可以说,解决物流体系,是陶瓷品牌进行电子商务很重要的前提。新明珠陶瓷集团在不断做好产品的同时,十分注重网络影响力,并已逐步开始实行网络营销。初步形成官网、微博、微信、行业媒体、门户网站、手机网站等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式营销传播体系。品牌新闻、企业理念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也更大。可以预计,未来的陶瓷品牌电子商务,将会由物流负责送货上门,专业的安装人员或者经销商安排人员上门安装。这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依赖更为强烈。所以,陶瓷品牌如何挖掘当地经销商的优势资源,进行好利益分配,是目前陶瓷企业走电商化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刚刚过去的2013年,新明珠陶瓷集团取得了销售业绩增长和效益增长双丰收,证明他的陶瓷主业发展从量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新明珠房地产凭借“大器天成、厚德筑家”的理想,先后推出北江明珠、樵山明珠、绿岛明珠,被广大佛山人民所喜爱,新明珠地产步入稳健发展轨道;2013年企业成功控股华夏新中源大酒店正式进入酒店业;新明珠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并取得可喜的业绩,将为全产业链上下游注入活力;美隆堡·明珠荟红酒正式推出,将为我们每个人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的健康作出贡献。这一切标志着新明珠企业集团在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脚步。近年来,作为行业领航的新明珠集团,除了在陶瓷本行做大、做强、做优之外,还积极在产业链上寻求“花开多枝”,先后进军房地产、酒店、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以陶瓷为主、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新布局,走出了一条产业链高效整合、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道路,成为了创新·智领中国陶瓷新标杆。2014年是新明珠集团第二个二十年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继续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文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科技战略,抓住时机,有效的整合资源,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用5-8年再造一个新明珠!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新未来。乘着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召开的东风,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4年。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紧抓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历史机遇,齐心协力,勇于担当,持续创新提升,致力超越引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陶瓷业世界最强最大之伟大复兴的中国陶瓷梦而努力奋进!我们对中国有信心, 对新明珠的百年企业梦想有信心!我们对2014年有信心!&★本届展会的观众预登记系统已火热上线,即刻预约注册有机会赢取各种特色好礼,★了解更多DOMOTEX asia详情新浪微博:@DOMOTEXasia【/domotexasia】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DOMOTEXasia】或直接扫描二维码手机查找与添加微信方式一:直接添加&打开微信&点击通讯录&右上角的加号&查找公众号&输入DOMOTEXasia方式二:来自朋友文件&文件打开阅读状态&点击右上角三个点按钮&&查看官方帐号&点击下方“关注”★联系我们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DOMOTEX asia/CHINAFLOOR(简称DACF)组委会电话:+86 21 传真:+86 21 邮箱:网址: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1333号上海展览中心商务楼2楼 (200040)
市场推广联系人 :Aida Cuko(MS.)电话 :+86 21 邮箱
:aida..cn联系人 :陆燕敏女士
Kim lu(MS.)电话 :+86 21 邮箱
正在加载播放器 ...
在线参展商申请
公司名称 :
公司地址:
网&&&&&&&址:
意向面积 :
手&&&&&&&机:
电&&&&&&&话:
传&&&&&&&真:
邮&&&&&&&箱:当前位置:&& &&
新九论——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一至五
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何 平
  
(一)中国正在迅疾地城镇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原儿女是弄潮儿,是创新者。
  
过上更好的日子,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是河南人民发自心底最质朴、最热切的期盼。
  
理解、顺应、引导和满足这份期盼,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所在,是通过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旨所在。
  
(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盼;不同的期盼,有不同的内涵。
  
20年前,一位台湾游子回许昌农村老家探亲,返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寄钱回家,特别交待要建个“有屋顶的厕所”。20年后,在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春节回乡,有的就住在县城宾馆里,他们已不习惯没有抽水马桶和淋浴的生活了。
  
在豫北农村,过去闺女出嫁有婚房就行;现在,娘家人大都希望男方能在城里有套房。
  
在县城一些新建社区,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成为购房的主要群体,他们是想让留守老人陪着留守孩子在城里读书。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透过这些质朴的期盼,我们仿佛听到了农耕文明迈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足音。
  
(三)仔细分析,这些期盼的内涵并不复杂。
  
进入21世纪,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千年未有之变”。在生产力水平更高、人民生活变化巨大的今天,每个人都乐意吃得更健康、住得更舒心、行得更便捷,他们都希望机会更均等、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2012年春节,许多河南人收到一则“新年十盼”的拜年短信:一盼上学不难,二盼就业不愁,三盼物价稳定,四盼看病不贵,五盼住有所居,六盼干有所值,七盼寝有所安,八盼水碧天蓝,九盼晚年幸福,十盼更有尊严。
  
这“十盼”,表达了河南人强烈的价值取向:
不要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的发展;
  
不要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发展;
  
不要道德滑坡、心灵漂浮的发展;
  
不要形象不佳、尊严缺失的发展……
  
(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河南这个“三农”大省数千万农民的梦想:
  
他们梦想,有份满意工作,有份稳定收入,不再是四处闯荡的“临时务工”;
  
他们梦想,有个立足之地,有个安定住所,不再是漂泊蜗居的“迁徙候鸟”;
  
他们梦想,接受良好教育,享受社会保障,不再是从事苦、脏、累活的“二等公民”;
  
他们梦想,发展机会平等,劳动拥有尊严,不再是被城市“榨汁”的“工作机器”……
  
这些梦想带着泥土的芬芳,透着质朴的悸动,摆脱羁绊,打破藩篱,不懈探索,正在路上。
  
(五)城镇化正深刻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生活。
  
马克思曾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世界城镇化的脚步,如同历史车轮从未停歇。今天,全球城市居民已达36亿左右,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每月新增数百万城市居民。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总是与人口的城镇化合拍同步,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城镇化让世界千变万化,也让人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无论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在一天天被城镇化改变着。
(六)挤压是双重的,选择是两难的。
  
一方面,河南城镇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和现实,长期扼紧着我们发展的咽喉;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长期困扰着我们崛起的脚步。另一方面,在一些走得稍快的城市,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客观上又造成了对城市的步步挤压,使城市负荷越来越大;“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长期束缚着我们腾飞的翅膀,让我们难以摆脱“中部塌陷”的隐忧。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又能避免前人的惨痛教训,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堵在心头的块垒,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压力重重”。
(七)压力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既有农村的,又有城市的。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是河南的奋斗目标。现实的图景,却让实现这一目标步履维艰——
  
在一些城市,人们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在忍受“城市病”的困扰:一到下班,马路就堵成了停车场,开车不如骑车快;一到开学,家长就挖空心思,找熟人、托关系, 40人的教室能挤进80多个孩子;一到看病,挂号、就诊、检查样样排长队,走廊里也挤满了病床;一到下雨,街道积水成了“河”,车在“河”里行,人在水中趟……
  
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在承受“农村病”的烦忧:“有新房无新村”,“年年盖,年年翻,年年倒腾半截砖”,农民攀比建房,路面七高八低,邻里纠纷不断;有的村庄基础设施很差,黑灯瞎火,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刮风尘土飞扬,下雨满地泥浆;“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年迈的老人饱受远离儿女之苦,留守的妇女承受家庭负担之重,孤单的孩子只能在电话里听听父母的声音……
  
众多新生代农民“漂”在城市:他们大都出了校门就进城务工,没摸过犁耧锄耙,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已经城市化;在城市却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处于“城市进不来,乡村回不去”的社会夹层中,对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接受度和耐受度越来越低。
  
“城市病”表现在城市,却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城市的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八)回望城镇化的历史,栉风沐雨,歧路重重;今天,让数千万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注定要筚路蓝缕,开辟新路。
  
2009年,世界城镇化率过半;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过半,此时河南城镇化率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河南正处在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到2015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接近50%,充其量再让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那么,还有数千万河南农民何去何从?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警示我们:拉美的过度城镇化,高楼大厦、朱门红墙外是“一望无边”的贫民窟,我们学不得;美国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地多人少”是后盾,我们学不成;我国一些地区的城镇化,经济上去了,环境污染了,工业上去了,粮食下来了,我们不能学。
  
谋大事,解难题,“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期盼是倒逼的压力,更是前进的动力。
  
梦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拷问着每一位领导干部。民之所盼,政之所出。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
  
是一条解决现实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突围之路;
  
是一条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
  
是一条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创新之路;
  
是一条站位全国大局、谋求河南作为的自强之路;
  
是一条融入中华复兴、实现中原崛起的振兴之路。
  
走好这条路,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统筹发展、“三化”协调。
  
这条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是对亿万河南人民热切期盼的顺应、回应和呼应。
  
百姓的期盼如潮水般涌来,这条路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走不走的问题,而是不能不走、一定要走、怎样走好的问题。
  
正如一位领导人所说:“要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要花一点时间研究群众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应该为群众做点什么。”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除了顺应、引导群众的意愿,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别无选择!
  
(十)走好这条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呼唤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取决于领导方式的转变。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门;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座桥梁,能架起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捷通道;
  
领导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台助推器,能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持续的动力。
  
(十一)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些领导干部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
  
看不到,跟不上。有的领导干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固有认识上,看不到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看不到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意义。
  
想不透,辨不清。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既发现不了机会,又意识不到危机,没有认识到,当下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酝酿着一场乡村变革;没有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对现状的不满足和对城市的可望而不可即,压抑了他们创造力的释放,甚至影响着农村的稳定。
  
摸不准,抓不实。有的领导干部来自群众却不懂群众,身处群众之中,却不善于做群众工作,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瞎拍板,乱指挥,自以为熟悉农村、了解群众,还想着在一家一户的庭院里,养猪养鸡建沼气,殊不知,鸡羊牛猪已在大部分农家大院消失,液化气、电磁炉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新选择。
  
怕作难,不作为。有的领导干部既不缺眼光,也不乏能力,却患得患失,想自己多,想百姓少,讲的多,做的少,工作不大胆、不求实、不创新。
(十二)视野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
  
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视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领导干部只有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民心的向背,才能“转”出方向,“转”出高度,“转”出实效。
  
新型城镇化不是传统概念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般层面的城镇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消除城乡分割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意义的城镇化,是让农民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习作,实现公民权益、提升文明力量的城镇化……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工作抓手积极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期盼,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
(十三)境界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境界。“思无私,则行无偏。”把领导方式转变的重心聚焦到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上来,是一种真本领,一种大境界。
  
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既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把明天的事拿到今天来办,也不能坐失大好机遇,把今天能办的事拖到明天。把实践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境界。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要实现好、维护好农民利益,更要发展好农民利益。既能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能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由此就有了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准绳。
  
眼下,河南农村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后又一轮建房热潮,农民有迫切的盖房需要,又不满足于踩着泥泞住楼房,穿着“棉袄”套“西装”,要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农民从“一辈子建几次房”到“建一次房管几辈子”,实现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历史跨越。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实事求是、把握规律、量力而行。不够条件硬干是“刮风”,具备条件不干是“尾巴主义”;应维护好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把增值收益的“第一桶金”装进政府的腰包还是群众的腰包,决定了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也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根本方向。
  
(十四)情怀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程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情怀。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命根子”。领导方式的转变,万变不离其宗,转变的实质,是向正确领导方式的回归,尤其是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回归。离开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群众,我们无往不胜。
  
群众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只有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才能正确地指导群众的活动。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基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和智慧,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要“顺水推舟行万里”,循序渐进引导干,因地制宜务实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总结提升坚定干。
(十五)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这是中原大地崭新的历史。
  
亿万人民的实践创造,让我们精神百倍;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信心满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矢志不渝、一往无前!○1
  
“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二
□何 平
  
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更包含着河南胸怀大局的庄严承诺。
  
要想透析这份承诺的内涵,体味这份承诺的分量,读懂这份承诺的价值,需要在中国、世界发展的立体背景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战略时空中,全方位地审视河南、探究河南、谋划河南。
  
(一)河南蕴藏着解读中国发展的重要密码。仅仅一年半时间,中原经济区跃升为国家战略,绝非偶然:人口过亿、中部之中,经济大省、文化厚重,华夏祖地、中国缩影……
  
“三农”问题,困扰已久;实现“三化”,梦寐以求;生态和谐,浸润亦深。自古至今,发展和进步,一直是中华民族必须直面的重大主题;粮食和生态,始终牵动着国家长治久安的敏感神经。在中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燃烧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火热激情,蕴藏着解读中国发展的重要密码。
  
从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两个难题一起解”,到“两不牺牲”、“三个新型”、“三化”协调,一路艰辛跋涉,一路冲关突破,一路欣喜收获,河南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这条路子,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持续探索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生动实践。
  
正是有了“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正是有了持续探索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不懈追求,正是有了“四个重在”的务实发展,中原经济区才上升为国之方略。
  
在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到一个新的重大节点之时,中原经济区为中西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扮演着“探路者”的重要角色。
  
(二)河南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让世界共享中原经济区发展机遇”——在龙年春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面对众多中外政商领袖、境内外媒体,中部大省河南发出了热烈的邀请和豪迈的宣言。
  
仿佛一个具有巨大魔力的磁场,中原经济区紧紧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美国《华尔街日报》一位资深主编颇有意味地感叹,探究河南的发展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继富士康之后,又有百威英博、瑞士迅达、香港和记黄埔、日本NTN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或间接在河南省投资,至此,在我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
  
(三)河南的粮食是“国人口粮”。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特别是作为“国人口粮”的小麦占全国的1/4,夏粮实现“九连增”,总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河南的贡献和地位举足轻重。
  
民以食为天。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半点理由。“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粮食怎么保”始终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九次到河南,每次视察的重点都是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的态势,在“三化”同步协调推进过程中,解决好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河南过去不曾动摇,现在不可动摇,将来也决不会动摇。
  
(四)河南的山川是“天下财富”。坐拥四大山脉、横跨四大流域,怀抱辽阔的黄淮大平原,自古中原就是一块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不冷不热,四季分明,山川秀丽,地肥水美,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上苍赐予的这方风水宝地,哺育了华夏民族最早的农耕文明。小麦的颜色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肤色,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心灵之中。河南的宝贵财富是秀美山川,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优越的自然禀赋成就了河南历史上曾有的辉煌荣光,“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凝结着中原大地最古老和深长的智慧。
  
建设中原经济区,农业和粮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生态和环境,只能提升,不能牺牲。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党中央的谆谆嘱托,更是一亿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
  
(五)“两不牺牲”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有限的土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生活殷实起来,“一亩地里奔小康”,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当工厂的烟囱越来越密,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天空却不再蔚蓝,河流不再清澈,池塘里的蛙声越来越稀落,美丽的田园风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穿名牌喝污水”,这样的生活注定不可持续。
  
按照国家对河南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底线”已咫尺眼前,粮食增产任务却限时保量。踩着耕地“红线”讲安全,其实最不保险。我们必须严守“红线”不过界,绷紧粮食这根弦。
  
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亿多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这就是今天的河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和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
  
(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紧密相连。古罗马哲学家奥勒留说:“无益于整个蜂群的,也无益于单只蜜蜂。”
  
“两不牺牲”既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河南省情,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重大决策。“两不牺牲”是“三化”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两不牺牲”的承诺,河南务实发展的形象才得以持续展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七)“两不牺牲”体现着河南探索的独特价值。最近有一本名为《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的书颇为流行。书中谈到:未来的幸福程度,取决于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存量有多大。
  
放眼全国,提出“两不牺牲”承诺的惟有中原经济区。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更加清醒:那种使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路子,决不能走;那种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路子,也走不通。我们开拓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路子,是对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而在发展方式和领导方式上作出的自觉转变。
  
放眼世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和希腊国土面积相近的省份,探索走出一条养活人最多、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破坏程度较低的路子,本身就是对发展的贡献、对进步的贡献、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贡献,这个价值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八)一诺千钧。“两不牺牲”,责任如山,担当争先,境界高远,自觉奉献,是一亿河南人对中央、对全国、对子孙后代迸发出的誓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轨道,一场新的伟大变革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模样,而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命运,也正悄然经历着亘古未有的改变。
  
(九)践诺必先从农村破题。实践证明:越是落后的地方,蕴藏的发展潜力越大;越是薄弱的环节,越容易实现新的突破。做到“两不牺牲”,推动“三化”协调,就要先从最落后的方面抓起、最薄弱的短板补起。在河南,这场变革必然要从农村破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现“两不三新”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浩浩中原,一场“山乡巨变”正在风生水起。
  
“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这绝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今天中原大地活生生的现实。
  
让我们走进辉县市常村镇常春社区看一看:排排红顶粉墙的楼房依山而建,一条碧波荡漾的水渠玉带环绕。饭店、超市、游泳池、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一应俱全;居民家中,200多平方米的房间洁净明亮,电脑、宽带、燃气、上下水应有尽有,社区居民过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建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节约了50%左右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民真正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探索这条路子的真谛和要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位农业大市的书记清醒而坚定地说。
  
(十)牵住“三化”协调的“牛鼻子”。产区互动,城乡一体,土地“流转”,指标“漂移”……人多地少这一最突出的矛盾,倒逼出干部群众更多充满智慧的创新创造。
  
耕地往专业组织、种粮大户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从而使农业和粮食有了最牢靠的保证,同时避免了农民重复建房造成的攀比和浪费,使生态和环境得以根本改善。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可以激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资源要素,使“三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找到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办法,架起了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金桥,让“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落地生根,水到渠成。
  
(十一)承诺是“扩音器”,践诺是“显微镜”。要让最新最美的蓝图化为现实,说到底关键在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如果把承诺比作“扩音器”,那么践诺就是一架“显微镜”。在这个“显微镜”下,思想认识的深浅,方式方法的优劣,高下立见,一览无余。
  
承诺是“座右铭”,践诺是“试金石”。也许,“两不牺牲”之中有“牺牲”,但“牺牲”是为了“不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用局部的“牺牲”赢得全局的安定,用暂时的“牺牲”换来长远的发展——
  
这样的“牺牲”,是充满自信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顾全大局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高度负责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凝聚力量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样的“牺牲”,高瞻远瞩,令人尊敬!
  
(十二)“庄严承诺”需勇气,攻坚克难贵创新。
  
面对“两不牺牲”的高标准、严要求,打造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干部的思想就必须更解放,创造性地处理好体制、机制和先行先试的关系,统筹好保粮、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关系,做给群众看,领着大伙干。
  
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未走的路,“两不牺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是全新的课题,更是世界性的难题。敢破敢立是责任,勇于担当是本领。2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至今仍振聋发聩。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推进,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同时为改革者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
  
(十三)“庄严承诺”要牢记,履行诺言重持续。
  
承诺容易,践诺最难。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是我们发展的底线,也是河南的责任,更是国家的大局。这个承诺的重大意义,什么时候都不能看轻了、思浅了、想短了,而要从内心深处廓清了、认准了、拿稳了,坚定不移走下去。
  
“两不牺牲”的承诺分量何其之重。全省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好,6000多万农民的发展和出路要谋划好,国家的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好,面对这样的重担,我们必须履行承诺,尽职尽责,千难万难不松劲,持之以恒做下去。
  
(十四)“庄严承诺”是考验,加快转变是关键。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需要领导干部真正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需要领导干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探索,替未来打算;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必须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定要主动转,加快转,早转早主动,晚转必被动。
  
主动转,就要摒弃“口头上很重视,心里面不提劲,行动上随大流”的消极心理;加快转,就要克服种种顾虑,消除“等、靠、要”的痼疾,打破部门利益的阻力,大刀阔斧清除“拦路虎”、“绊脚石”,将领导方式进一步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轨道上。
  
(十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两不牺牲”的承诺,蕴含着河南人的底气,展现着河南人的骨气,挥洒着河南人的大气,洋溢着河南人的豪气。
  
“两不牺牲”的承诺,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两不牺牲”的承诺,稳固的是“三化”协调之根,彰显的是科学发展之魂,收获的是厚生丰民之果,激荡的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时代强音。
  
蓝天作证,大地倾听。“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这是我们坚守的承诺,这是我们不变的忠诚。○1
  
  
  
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三
□何 平
  
得中原者得天下,传颂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难,任重道远。
  
村庄多农民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农耕时代太长,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河南要比其他地方用时更久。
  
河南的“三农”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三势”难以为继,“三化”难以协调。
  
破解之道,在于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这条路,源自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河南发展中的压力倒逼,更是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这条路,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实现广大群众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之路。
  
这条路,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发展进步的目的,为解决当今中国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发展,在与时间赛跑;崛起,正同挑战交锋。
  
求解增长与转变的新关系,寻觅强省与富民的新交汇,这是新世纪抛给我们的“时代之问”;
  
开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探索解决“三化”协调的新机制,这是新时期交付我们的艰难大考。
  
坚持科学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迎难奋起,正确决策,河南的回答铿锵有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省九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并正在化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行动。
  
一个“三农”大省的崛起振兴之路,豁然开朗。
  
(二)发展如攀岩,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日河南,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务实发展赢得新机遇,站上新起点。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民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面貌尚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还依然薄弱……“三化”不协调,最顽固的症结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保粮任务加重,“两不牺牲”的底线不可逾越;工业用地紧张,吃饭与发展的冲突越发尖锐……“三化”不协调,最头痛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压力。
  
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化”不协调,最扎眼的焦点是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瓶颈。
  
(三)难题使我们清醒忧患。
  
30多年改革开放,使河南走进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但经济大省并非经济强省。举目四望,新旧矛盾纠缠不休,交织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挤得我们左不是,右不是,进不得,退不得,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翻开中国地图,镶嵌在“七色板”里的河南,面积不算大,却神奇地养育着一亿人口。
  
有时候,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去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嬗变;反观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十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依然占据大头。
  
中原大地,城市人流如织,村庄星罗棋布,4.7万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密密麻麻“生长”在这片狭小空间里,占地面积比城市居住和工矿企业用地之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河南怎样才能实现集约化发展、宜居化布局、优质化提升?
  
(四)难题是发展情势倒逼。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眼下的河南,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资源的矛盾,像拉紧的琴弦,已经绷到了不能再绷的地步。
  
河南之难,不是理论家坐在书屋里的空自叹息,也不是经济学者在研究室的数学推演,而是严峻现实的重压、发展情势的倒逼。
  
项目签约了,而用地指标却找不到:
  
全省每年用地需求近80万亩,国家下达的指标却不到30万亩。招商引资虽硕果累累,项目落地却困难重重,心急的是投资者,尴尬的是我们自己,土地紧缺已成为很多地方头痛的“紧箍咒”。
  
新房盖好了,可生活环境依然糟糕:
  
13462户人家中,近一半对村镇公共服务和卫生条件最不满意——舞钢市枣林镇的民意调查,是河南农村的今日素描:穿西装吃井水,住“别墅”烧地锅,上学不得不起早摸黑,小病也得四处奔波……
  
就业有谱了,却“背井离乡”往外跑: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家门口的企业却不多,缺少产业的吸附和集聚,大批青壮劳力不得不离妻别子、远走他乡,人稀了,村空了,袅袅炊烟升起的传统村落正在走向衰落。
  
轿车梦圆了,还通行不畅快不了:
  
“想快,飞过去”,写在车上的“调侃”,述说着河南城市的日日之烦:蜂拥而来的进城大军,超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城市病”从大都市正在向小县城蔓延。
  
(五)难题让我们直面症结。
  
缺少足够的空间平台,缺少宽松的环境容量,缺少丰裕的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过上更美好生活的诉求不断高涨……
  
河南,要用比沿海发达地区更短的时间,完成现代化进程,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压缩的时间”;
  
河南,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日臻完善的国内大市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大势推给我们的,是一个“叠加的空间”。
  
“老四难”在别的省是问题,在河南却成了难题;“新四难”在别的省不好办,在河南更棘手。
  
“老四难”点明了发展之困,“新四难”揭示了转型之痛,“难上加难”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一重重关隘,滞缓我们攀登的步履;一道道难题,刺痛我们敏感的神经。历史上的中原,蹉跎艰辛;现实中的河南,何其难矣。
  
难题,逼得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压得我们不得不全力破解,催得我们不得不早作抉择。
  
(六)破难必转,转中破难。
  
破解难题,需要转变思维。在“两不牺牲”的承诺下,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指标,着力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关系;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数据,着眼于长远利益,让环境和资源都喘口气。因为我们要的不是畸形的发展,而是经济繁荣、生活改善、社会文明、道德进步的和谐社会。
  
面对难题,往往从一个侧面无从下手,但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按老思路、老经验、老套数可能一筹莫展,但用新观念、新办法、新机制则茅塞顿开。
  
难与不难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本来不难,如果不作为,就可能变成难;倘若难中不破难,就会难上加难;只有克难攻坚,难题才不难。
  
有难不知难,就会盲目乐观;有难不识难,一定畏缩不前;有难不破难,势必贻误发展。
  
(七)任务紧迫,果断抉择。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个难题让河南的决策者百思待解:
  
到“十二五”末,河南城镇化率接近50%,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但依然还有5000万人生活在农村,如何让这一庞大的群体,也能共建共享现代文明,靠传统的城镇化很难办。
  
行思中原,碰撞思想;交锋观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奋起破难,决策者达成共识:不转无路可走,不转难题难解,弥补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的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让亿万中原儿女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
  
(八)把握契机,科学抉择。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发展的滚滚大潮,中央的殷殷嘱托,省委的科学决策,群众的生动实践,在黄河两岸同振共鸣,在中原大地激荡交融,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人心共识日益凝聚,战略定位愈加清晰,光明大道精彩展现。
  
这条路,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打造一个新型城镇化的河南示范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打造一个新型工业化的河南试验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打造一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河南先行区。
  
(九)抓住本质,创新抉择。
  
中国问题讲来讲去,根子是“三农”问题,不抓住根本,矛盾难解;河南难题说来说去,症结是农民问题,不对症下药,沉疴难除。
  
这条路是务实发展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硕果: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是简单地追求城镇化率,而是考虑到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焦点都在乡村,只有农村的面貌真正变了,农民的生活确实好了,中原大地才会焕然一新。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河南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是城区、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互动联动发展、共荣共生的城镇化,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凝聚力。
  
这一新尝试,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具有高度的开创性和包容性。
  
这一新探索,就是以城镇化理念来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
  
(十)新型城镇化引领,短板变长板。
  
人口大县往往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在河南,各地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加剧了城乡二元矛盾。城镇化率低,无疑是我们最需补齐的短板。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突破口,把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推动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的跨越,短板自然补齐。
  
(十一)新型城镇化引领,差距变优势。
  
河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不足三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一半,与经济大省地位很不相称。
  
巨大的差距,蕴含着十足的后劲。河南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于服务业: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日趋健全,资源集聚效应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蓬勃动力,定会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十二)新型城镇化引领,瓶颈变桥梁。
  
据测算,新型城镇化可“解放”出数百万亩土地,建设用地几年无虞,多方共赢前景光明:耕地面积不减少,工业大发展如虎添翼,农民居住环境大改善,可分享土地宅基地使用权的增值收益。
  
新型城镇化犹如一道桥梁,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这座桥上,流动的是土地、资金和人才,使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如鱼得水,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彰显。
  
妙棋一招,满盘皆活。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之路,中原风鹏正举,天高地阔。
  
(十三)新型城镇化引领,潜力变活力。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8%左右,将带来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数以千亿元计的消费支出。对河南而言,最大的内需动力在于城镇化,最雄厚的投资潜力在于城镇化。
  
及时绕过暗礁险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引领之功。
  
促进城乡和谐进步,推动中原崛起振兴,这就是引领之效。
  
(十四)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不懈的探索,让我们找到了一条务实之路、转变之路;艰难的抉择,让我们走上了一条奋起之路、希望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难题是空间,难题是潜力,难题是挑战,难题是机遇。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立足于学、立足于做、立足于实、立足于效,在破难解困中有所作为。只有持续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的路才能走得对、走得快、走得好。
  
(十五)走得对,需要领导者更牢固的宗旨意识。
  
这条路,来自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本质上讲,是协调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勇担为民之责,大兴利民之举,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以人为本走下去。
  
(十六)走得快,需要领导者更果断的改革精神。
  
走新路,走前人未走之路,有人想不通,有人存顾虑,有人在怀疑,旧思维还不时在作怪,老框框仍裹着手和脚。出路是逼出来的,机遇是闯出来的,河南发展到今天,需要有一个体现质的变化的举措。
  
这条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土地人”变成了“社会人”,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巨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始终如一的改革自觉,拆除思想观念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以改革回答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才能持续求进走下去。
  
(十七)走得稳,需要领导者更务实的工作作风。
  
省有省情,市有市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决定了工作重点各有侧重。比如,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坚实;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低,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重任务。
  
如果脱离实际,上得过于急、过于猛,指望把长期欠账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超出了百姓和政府的财力及承受能力,就可能影响其他工作,使经济关系不协调,造成大的波折。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把务实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静下心来,沉下力来,不急不躁,不骄不馁,才能脚踏实地走下去。
  
(十八)费一番苦心,冲破迷雾百千重。磨三尺利剑,划开云霄九万程。
  
战略抉择辟大道,风雨兼程砥砺行。追求幸福的生活,成就壮丽的事业,亿万中原儿女义无反顾、大步向前!○1
  
  
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四
□何 平
  
河南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是哪个?无疑是农民。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肯定是共同富裕。
  
一个农村和农民长期相对落后的社会,是无法持续健康发展的。
  
一个让“三农”难题得以缓解甚至破解的地区,是注定引人瞩目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探索”一词最直白的诠释,是对中国前30年改革探索最形象的描述。
  
闯关口,搏激流,此路我们不走谁去走?河南必将在由“引领”所引发的观念碰撞中,继续摸着石头过大河——探索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条路,打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任督二脉”,迈向城乡人民共同富裕。
  
这条路,来源于河南人民的长期实践、不懈探索和锐意改革。
  
探索是艰难的、曲折的。放弃探索,既无忧,也无责,但注定一无所获;锐意探索,锲而不舍,终会成功。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不及,“三化”协调等不来,共同富裕等不到。惟有倾其全力,以探索促创新,以探索促突破,以探索促转变,以探索促发展。
  
(一)崛起,还是“塌陷”?探索作出科学回答。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区域经济发展风起云涌:湖南积极靠拢“珠三角”,湖北、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山西牵手“环渤海湾”,江西受益在“珠三角”、“长三角”之间……中部六省中似乎只有河南“无依无靠”,又“无人来靠”,面临“塌陷”的危险。
  
投一石而春潮起,举一子而全盘活。中原经济区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如今,中原经济区国之方略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国家部委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出台,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不断向河南汇聚,周边省一些城市积极要求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
  
探索向前走一步,崛起跨出一大步。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正在延伸。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树立务实河南形象。
  
这一切,决定着河南的未来。
  
这一切,始终离不开探索。
  
(三)探索这条路子,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造“中国奇迹”,催生“中国模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部探索史。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从向前看、埋头干的“不争论”,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的“不折腾”,正是可贵的“基层突破”与科学的“顶层设计”呼应衔接、整体推进,让中国的大发展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保障。
  
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但城乡差距却从1978年的1.26:1升至2011年的3.13:1。这是“成长中的烦恼”。
  
喊了好多年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尽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旧摆不脱“温饱中的困局”。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亟须规避一些国家曾经遭遇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难上之难”、探索攻关的“重中之重”。
  
(四)探索这条路子,是立足省情的现实需要。
  
“知河南者知中国”。河南难题往往是中国问题的“集中版”:
  
河南已是新兴工业大省,然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约80%的耕地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增收难成为多数农民挥之不去的心结。
  
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少477元,比本省城镇居民少近12000元。抽象数字无法概括的,是公共福利的巨大落差,是市民农民之间无形的隔板,是城市乡村之间高砌的壁垒。
  
都市村庄的“蚁族”,立交桥下的“地铺”,诉说着2000多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共同的“乡愁”和“城困”。“老家不想回,城市留不下”,进城抑或返乡,他们都更像“生活在别处”……
  
城乡分割造成的恶果,河南人感受最痛楚、最长久、最深刻;消除城乡二元,河南人的愿望也最强烈、最坚决、最急迫。
  
(五)探索这条路子,是站位全局的艰辛突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扎扎实实抓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央部署,各地探索,基层求解。
  
河南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区互动长效机制,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
  
河南的探索正是中央的殷殷期望,也是全国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六)这条路子,与河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一脉相承。
  
几十年一路风雨兼程,河南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探索留下的鲜明足迹:
  
冲出农业的藩篱——
  
穷则思变。苦够了,穷怕了,再也不想这样活!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人奏响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春之声”。
  
架起工农业的桥梁——
  
“为什么不把原粮加工成食品,让全国人都吃河南粮?”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省长李长春这样发问。新思维打开新局面。河南“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工农业二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八罗汉闹中原”红红火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开辟中原崛起“三化”途径——
  
进入新世纪,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并把加快“三化”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东引西进、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等战略相继推出。河南工业实现“惊人一跃”,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粮食连年增产,“天下粮仓”、“国人厨房”实至名归,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确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来到新阶段,在加快“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委审时度势,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务实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学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经济社会发展中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越来越凸显。
  
(七)这条路子,持续着探索的历史脉动。
  
这一届河南省委凝聚亿万中原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以往历届省委的探索成果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两不牺牲”,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三个“新型”,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一个“引领”,致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三化”协调,架起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之间融会贯通的金桥。
  
一个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了发展的决策之源、执行之力、落实之基。
  
方式一转天地宽。继承中创新,持续中提升,河南走出了一脉相承、因时而变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迈向了“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八)这条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生动鲜活的探索息息相通。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萌生于中原村落里的变化,带着新鲜的泥土味儿,来到时代的聚光灯下——
  
豫北的新乡县古固寨镇新型农村社区,“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位高”,绿树掩映别墅,花木簇拥厂房,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
  
豫南的舞钢市张庄社区,村民“一户一宅、一处一景”的“新豫派”小楼依山傍水,村民喜领产权证,从此成为“有产者”;
  
豫东的沈丘县老城镇西关村,实施“城建靓村、商贸活村、工业兴村、农业稳村”,农民“在社区消费,过城里人生活”;
  
豫西的孟津县姚凹村,打破村组界限盖起“高档社区”,开始尝试“农转非”,让村民既拿农业补贴又享受市民福利。
  
于无声处,风生水起。
  
农民有需求,政府来推动。如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涌现出城镇带动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重大项目推动型等模式。
  
黄河两岸,到处萌动着基层干部群众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描绘着具有田园风光新社区的壮美画卷。
  
(九)这条路子,回应着探索的基层呼声。
  
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对基层丰富实践的发现、总结、提炼、升华。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发展之路的“点睛”之笔。以其为“抓手”和“突破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之路产生“质的飞跃”——
  
它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实现就业不离乡,安置不离家,就地城镇化;
  
它创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流转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工业发展形成强劲的推动,对农业结构进行重大的调整,对农村生活引发深刻的变化,对农民身份带来历史性的转变。
  
“两不牺牲”与“三个新型”、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繁荣与乡村进步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引领更有力,主导更强劲,基础更坚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迈向新高度。
  
(十)探索推动发展,也深刻触动着我们的思想观念。
  
探索,最锐利的武器是解放思想。
  
走自己的路,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向前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新变化新实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启动新思维的“开关”、找到新方法的“钥匙”、打开新通道的“钻头”。只有观念的转变,才有探索的突破,也才有发展方式的转变。
  
探索,最重要的标准是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样才能保持探索的正确方向。让主观思想和工作决策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思想和行动才能跟得上实践的需要,最终用发展的实效,检验探索的成效。
  
探索,最可贵的品质是重在持续。
  
走自己的路,就要盯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推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方向认准了,路子找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前走,不僵化、不停滞,不折腾、不懈怠,信心百倍地去战胜困难和挑战,以探索的持续确保发展的持续。
  
探索,最有力的支持是包容理解。
  
走自己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要努力少走或不走弯路,也要允许挫折失误。宽容比掌声更重要,机制比奖赏更管用。
  
(十一)探索即转变,转变促探索。
  
我们的路子,源自与时俱进的探索,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
  
破解城乡二元的沉疴痼疾,是一个“大手术”;“两不三新”三化协调,是一个“大工程”。先行先试,关键是领导方式早转快转,在转中探,在探中转。
  
(十二)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探索,就要敢为人先。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世上没有先例可援。有些国家“羊吃人”的历史触目惊心,有些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如影随形。而国内沿海地区占得地缘、政策、人力等条件的先机,一些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无法效仿……
  
用“三化”协调消弭城乡二元分割的河南智慧,不仅改变亿万河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为破解现代城市化难题提供一份独特的启迪。
  
“志高者意必远”。充分认识这场探索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增强探索的自觉性坚定性。
  
(十三)有一种遵循叫规律。探索,就要合律而动。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既面临着各种新课题、新问题、新矛盾,也蕴藏着破解矛盾的规律性要求,需要我们去认识、把握、运用。
  
遵循市场规律,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主动对接、积极融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施产区互动、三产协调;遵循社会管理规律,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等。
  
遵循规律是科学行动,违背规律必栽跟头。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增强探索的针对性科学性。
  
(十四)有一种精神叫无畏。探索,就要克难攻坚。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是“深水区”的决战。
  
比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土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等管理制度如何衔接?如何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如何更好地保障进社区农民稳定就业?……遇上“拦路虎”,需要真“武松”。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行,非常之行方奏非常之效。
  
鼓足勇气,知难而进,增强探索的深入性突破性。
  
(十五)有一种力量叫民心。探索,就要依靠群众。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是造福中原人民的德政。靠少数人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往往“山重水复疑无路”;迈开双脚到群众中求教问计,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能因为前进中出现些问题就怀疑探索方向,但也绝不能以“探索”为借口,对群众的情绪、意见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增强探索的实践性人民性。
  
(十六)登攀者把高山当成超越自我的良机,航海家把远洋视作大显身手的舞台。
  
切莫有拈轻怕重、得过且过的惰气,多一些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志气;
  
切莫有温室花朵、不堪风霜的娇气,多一些踏平坎坷、舍我其谁的豪气;
  
切莫有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暮气,多一些蓬勃昂扬、矢志进取的朝气;
  
切莫有徘徊观望、畏首畏尾的懦气,多一些先思先谋、率先突破的锐气;
  
切莫有随波逐流、大轰大嗡的俗气,多一些遵循规律、巧破难题的才气;
  
切莫有投机钻营、捞取私利的邪气,多一些克己奉公、鞠躬为民的正气。
  
(十七)折得东风第一枝,报与桃李遍地开。
  
探索是艰辛的,探索是光荣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探索无止境,我们正攀登。○1
  
  
科学发展催生深刻变革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五
□何 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鲜明的时代主题。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推动发展,目标凝聚力量,状态决定作为。
  
河南这些年来之所以务实发展稳步前行,就是因为坚持了科学发展;河南选定“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这条路子,就是因为贯彻了科学发展。
  
选择这条路子,是河南顺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趋势,顺应群众期盼的为民之路。
  
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子,是解“三农”难题,破“二元”桎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之路。
  
科学发展催生变革,变革推动科学发展。
  
从科学性上看,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规律性上看,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
  
从实践性上看,变革来自倒逼压力;
  
从实效性上看,变革才有共同富裕。
  
沿着这条为民之路、变革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坚定前行,河南城乡必生沧桑之变,古老中原必将焕然一新。
  
(一)一场直面“三农”难题的中原突围。
  
地处中国之中,河南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地方。华夏农耕文明的底色,河南最厚重、最凝重,也最沉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一路艰辛探索,成绩斐然。但时至今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河南仍很集中;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河南仍很突出;“三化”协调发展任务,河南任重道远。
  
对河南而言,只有针对“三农”的变革,才是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破除二元结构的变革,才是最彻底的变革;只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变革,才是最现实的变革。
  
今天,在这片先民们生息劳作了数千年的沃野上,一场改变千百年来农民传统生产生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风生水起,激荡演绎着新的“乡村奇迹”。
  
千千万万的河南农民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二)一个破解“二元”困境的河南共识。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
  
河南的变革之路,充满着探索的勇气、开拓的精神和理性的抉择。
  
从科学性上看,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利益需求的得失是决定民心向背的根本因素。农民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渴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人民期盼变革,敢问路在何方?
  
从规律性上看,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需要变革,生产关系落后阻碍变革,生产方式落后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律昭示变革,敢问路在何方?
  
从实践性上看,变革来自倒逼压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面貌要根本改变,主要矛盾要集中破解,区域竞争要有所作为,中原崛起要落地生根。发展催生变革,敢问路在何方?
  
从实效性上看,变革才有共同富裕。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热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公平公正。差距亟待变革,敢问路在何方?
  
机遇和压力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大势,集中人民智慧,从“转变领导方式”入手,从“转变发展方式”切题,在省情和民情的交会点上变革图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深厚民意的“河南共识”。
  
省九次党代会郑重宣告了这一共识——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三)选择这条路,源于不转不行的现实忧患。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各国都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三农”大省的河南来说,更是一场相当艰难的“大考”。
  
“工业上去了、粮食下来了;经济发展了、环境毁掉了”的老路子,我们不能走。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是“两不牺牲”。
“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的老路子,我们不能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三高一低”、“傻大笨粗”、“拉个院墙就是厂”的老路子,我们不能走。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高科技、信息化、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
  
“一亩地里做道场,两亩地里奔小康”的老路子,我们不能走。粮食安全保障所需要的是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现代化。
  
“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调”、“长腿只管跑、短腿顾不了”的老路子,我们不能走。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三化”协调。
  
我们走的是革故鼎新之路,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筑基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持续探索,得益于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肇始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之方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脉动。
  
一个支点,或许可以撬动地球。一条新路,正在真实地改变着河南。
  
(四)选择这条路,着眼于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河南的决策者深知:没有体制机制的突破,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没有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就没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人们发现,省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新型城镇化前所未有地被摆在了“三化”的引领之位。
  
这看似表达顺序上的简单调整,却是新时期新阶段河南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如同一座“金桥”,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工业化壮大集群上水平;一头接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上规模。纲举目张,“三化”并举。它还意味着,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战略基点,以点带面,必然带来全局性的重大突破。
  
一位著名专家说,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大包干”、“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农民工进城”、“股份合作制”等“十大农民创造”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创举。
  
(五)理念思路变革,凸显以人为本。
  
当农民的儿子生下来就是农民,当农民进城当了工人还被称为“农民工”的时候,人们在困惑中不禁要问:身份差别何时变?
  
当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时候,人们在忧虑中不禁要问:贫富分化何时了?
  
当城里人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而农民却“望梅难止渴”的时候,人们在纠结中不禁要问:不平等待遇何时消?
  
当城市居民可以抵押贷款购房,而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房却没“房本”的时候,人们在无奈中不禁要问:有房无价何时休?
  
所有这一切,给我们提出的是严肃而重大的问题: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怎样实现以人为本?
  
把城市和农村同时放在科学发展这张棋盘上,我们就是要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公共服务均等分配,权利权益公平公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四级城镇体系扩展为五级城乡体系,我们就是要城乡两篇文章联起做,跳出“三农”解决“三农”,让农民就地市民化、农村就地城市化、农业就地产业化,让农民“无产”变“有产”。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我们就是要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产区融合、经济社会融合。
  
这就是河南,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实际、最生动、也最深刻的回答。
  
(六)生产方式变革,农民身份转换。
  
人多地少的矛盾,分散经营的限制,让河南农民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咋折腾也脱不了贫,咋摆弄也发不了财。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开发,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效益,农业最终将变成产业。
  
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大批农民,可成为“职业农民”,更多的可转化为产业工人,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拉动内需提供充足的消费终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转换身份、体现价值、实现梦想。
  
(七)生存方式变革,田园社区文明。
  
农村脏乱差多年积弊,农民盖房子各顾各家,结果是院里窗明几净,院外杂乱无章,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就能使分散的农村人口和资源得以集聚,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基础设施延伸下来、公共服务覆盖过来、现代文明辐射开来,农民在社区里就拥有水、电、气、暖、电话宽带,拥有超市、医院、学校、娱乐场所,成为“不进城的市民”。
  
安居了、乐业了、遂心了,谁还愿离乡背井谋生?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谁还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不能迎刃而解?
(八)社会管理变革,乡邻和睦安康。
  
“王村”、“张庄”、“刘寨”……河南村庄的命名,有很多源自当地人口最多的姓氏,社会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亲情、乡情和友情连接的基础网络来实现。
  
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涉及长距离、大规模的流动和搬迁,不破坏现有本土文化特色,不割裂现有农村社会关系纽带,传统社会中普遍珍惜的乡村文化基因将得以传承,普遍认同的管理网络将得以存续。
  
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将覆盖,管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水平要提高,这将带来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向社区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转变,由此将带来必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
  
(九)生活方式变革,这边风景真好。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大多数河南农民都会过上这样的日子:
  
清晨,从漂亮宽敞的单元楼出来,在社区的早点摊儿吃放心早餐,到附近的产业集聚区或社区的“乡村车间”上班,像城里人一样,尽享工作创业之乐。
  
傍晚,到社区超市买买菜,到幼儿园接接孩子,到林阴道上散散步、健健身,像城里人一样,尽享生活恬静之美。
  
入夜,在自家电脑上上网,与亲朋好友聊聊天,发微博,看大片,像城里人一样,尽享科技进步之便。
  
周末,三五个好友到社区服务中心写写字、下下棋、跳跳舞、唱唱歌,像城里人一样,尽享文化甘甜之果。
  
星期天,家人团聚进城逛逛街、购购物、散散心,像城里人一样,尽享天伦相守之福。
  
无喧嚣之乱耳,有乡音之温馨;无壅塞之烦苦,有田园之惬意。城乡不再阻隔,生活如沐春风,这是何等令人向往的快意人生!
  
对于习惯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社会形态“二元风景”的人们来说,这又是何等不可思议的颠覆性变革!
  
(十)这条变革之路,特色鲜明。
  
河南的变革之路,不同于美国的“摩天大楼加汽车”的大都市化,不同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也不同于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
  
没有盲从,没有跟风,我们一直深深关注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十一)这条变革之路,内涵深刻。
  
这场变革,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壁垒,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与河南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这场变革,核心任务是改变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的河南之解。
  
这场变革,基本着眼点是发展为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务实之举。
  
这场变革,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指导发展实践的集中反映。
  
(十二)这条变革之路,影响深远。
  
“先行先试”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出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里。
这昭示,中原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领风气之先,闯出一条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这昭示,河南探索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实践和样本意义,它将为中国解决发展之惑、发展之痛、发展之难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创新、务实、科学的参照。
  
(十三)这条变革之路,注定艰辛。
  
变革不是零敲碎打,更不是权宜之计。
  
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刻调整,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艰辛历程,欧美国家一二百年完成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三五年、十几年里大功告成。与早已惯常的“老宅子、老邻居、老坟头”相揖别,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城乡统筹、产区互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轰大嗡、强拆强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
  
(十四)这条变革之路,领导率先。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实践者,更是推动者和引领者,只有在领导方式转变上来一次新洗礼,下一番苦功夫,练一身真本事,才能将这场变革持续进行下去。
  
投身这场变革,思想认识要再解放。先行先试,我们一定要立足行、立足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投身这场变革,客观规律要真遵循。变革是规律使然,我们一定要尊重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把握规律,做到少走弯路;遵行规律,做到战则必胜。
  
投身这场变革,务实重干要更持续。变革是极其庞杂艰苦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一砖一瓦把基础打牢,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将变革推向深入,将发展推向高峰,将崛起振兴的宏伟蓝图早日化为现实。
  
(十五)发展无止境,变革无穷期。
  
变革就是与时俱进,就是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变革就是改革创新,就是克难攻坚,百折不挠。
  
选准了这条路子,我们义无反顾;看清了这条路子,我们勇往直前;走对了这条路子,我们不怕路远。○1
发表评论: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交会参展商名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