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一拆政策造中,小手工艺者入社的资产应该属于谁?

当前位置:
>>>“一化三改造”理论中的“一化”是指实现[]A、农业合作社B、社会主义..
“一化三改造”理论中的“一化”是指实现
A、农业合作社 B、社会主义工业化C、手工业合作化 D、工商业国有化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0110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化三改造”理论中的“一化”是指实现[]A、农业合作社B、社会主义..”主要考查你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春汽车制造厂: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2、时间与目的: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建设成就: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发现相似题
与““一化三改造”理论中的“一化”是指实现[]A、农业合作社B、社会主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9058325977201447043811540778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造”中的“一化”,它在工业上有哪些“第一”的举措或事件?_百度知道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造”中的“一化”,它在工业上有哪些“第一”的举措或事件?
其他类似问题
建国初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信息内容【字体:
《天津市东丽区“三改一化”试点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摘要(三)
&&& 第二章&清产核资 &&&&第七条&&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查、登记和造册,摸清家底,做到财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核准集体资产数额。 &&&&第八条&&清产核资范围: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共有的各类资产,包括:属于集体的各种经营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集体所有的农业、工业、商业性用地;上级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无偿拨款、补贴、馈赠等形成的资产;集体投资兴建的非经营性和福利性资产;国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减免税形成的资产等。 &&&&第九条&&清产核资内容:按照国家和我市的相关规定,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 &&&&(一)&&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清查。对库存的现金全面清点,做到账款相符,对长期宕账的事项要认真清理。银行存款清查要以开户银行的存款账目余额与实际余额全面核对。有价证券主要是查核账面数和实有数是否相符。 &&&&(二)&&应收及预付款的清查。内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和待摊费用。清理时,要逐一与对方单位核对,以双方一致的金额记账,对有争议的债权要认真清理、查证、核实,重新明确债权关系。对因对方依法破产等原因无法回收的款项,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固定资产的清查。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包括房屋、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要逐件清点,进行账账、账卡、账物间的核对。 &&&&(四)&&长期投资的清查。清查内容包括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种资产对其他单位的各种形式的投资。 &&&&(五)&&在建工程的清查。包括在建的和已完工验收,但未交付使用入账的工程项目。主要对其资产来源和支出数额以及资金往来情况进行清理。 &&&&(六)&&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清查。对各项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逐项核查。对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长期待摊费用逐一清理,认真核实摊销余额。
来源: 编辑:马瑞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天津分社网络中心 京ICP00006号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关于社会主义一化三改的措施 对于农业是“互助组” 对于手工业是“合作社” 那请问“互助组”、“_百度知道
关于社会主义一化三改的措施 对于农业是“互助组” 对于手工业是“合作社” 那请问“互助组”、“
关于社会主义一化三改的措施 对于农业是“互助组” 对于手工业是“合作社” 那请问“互助组”、“合作社”到底是什么 它如何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
提问者采纳
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同时试办初级社,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统一经营、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积极引导。  我国对农业,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抵抗灾害,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可以增加生产、逐步过渡的方式,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实行集体劳动,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分别核算。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它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采取按劳分配原则,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包销产品,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从1955年下半年起,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实践证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互帮互助、初级社,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有利于克服困难,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创造出互助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永平“一化三改造”情况
永平“一化三改造”情况
时间:&&&&&& 作者:杨义蛟&&&&&&来源:&&&&&&点击:
& & &&一化三改造&的任务, 主要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改造,又主要是实现农业的合作化;手工业的改造,是要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集体生产;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要把私营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的道路,达到对所有制的改造,对合营前的资产,允许折价入股后每年拿固定的定息的办法来完成。
  永平县完成&三大改造&任务,是从1954年开始,到1957年底,农村普遍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工商业都已实现集体和公私合营了,这时就算&三大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具体完成的情况和过程,分别叙述于后。
  一、农业合作化
  作为农业县的永平来讲,完成农业互助合作化任务,实现党对农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任务中工作量最大、工作难度大又艰巨的一项,也是三大任务中的重点。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县委是非常谨慎和特别努力的,在这一时期成为县委的中心任务。
  永平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1953年全县土地改革全面结束,土改之后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农、牧业获得了增产,但在当时农村也出现了少数人出卖自己所分得的土地、牲畜、农具等情况,高利贷剥削又开始出现。在这种不组织起来又要开始阶级分化,出现新的剥削的历史背景下,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党中央有关农村要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政策精神和省、地委的有关指示,积极进行各层次的试点,运用典型示范,推动农民接受,并坚持自愿互利的方针,由低级到高级,先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样一步一步地来实现的。1954年在已经建立起的几个试点互助组的成功经验示范下,普遍号召农民,按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和细致的组织工作,逐步地先建立起互助组。这种互助组,是纯生产互助性质的,是一种互相帮助,以劳力之间的互相换工,几户组织起来完成生产任务。不涉及土地、劳力、牲畜入股。一般以工换工,不运用经济找补,如相互差工多的,在双方议定合理价格后,也允许经济找补。更不涉及分配核算等问题。每组的规模也不大,五六户、七八户、十多户为一组,一个村可以组织若干组,不愿参加的还可以单干。不愿参加互助组的地主富农都是单干生产。互助组通过一年的生产实践,已充分显示了组织起来比单干好的优越性,避免了由于劳力少的户不能按季节栽种收割而减产、影响生活的情况。当时,这种互助组有常年性的,也有季节性的,如栽插互助组、薅锄互助组、收割互助组。一般规律是先由季节性的逐步发展为常年性的,由于农民历史上有换工习惯,又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这种组织的建立,农民容易接受,组织发展就比较快,到1954年底,7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互助组,而且当时这种互助组一般是各吃各的,只换工不请吃,不因组织起来而增加农民负担,这就更受农民的欢迎。互助组的建立,使农民亲身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对后来初级社的建立,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在1954年互助组普遍建立并已显示其优越性的基础上,1955年又逐步推广建立以土地、劳力入社,大牲畜、大农具折价入社(由社逐步偿还),全社会年总收入除30-50%按土地分红外(后来土地分红逐步减少),其余的按每户参加社的劳动所记工分,按工分多少进行粮食和现金分配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比互助组更高一级的合作形式,它已触及到农民的私有制和农民终年劳动能收入多少的经济利益,因此农民在入社或不入社的问题上,思想斗争就远比参加互助组时激烈,在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上,稍有粗糙,就会带来生产、牲畜、果树等的破坏,所以当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非常谨慎。在建立互助组时,县委就首先建了中屯的张英、官庄的张绍庆、沟沿的梁应礼、小寨的张发钦等10多处坝区、半山区、山区不同条件的试点社,这些社在工作组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生产经营都增了产。在建初级社时就充分运用这些典型社的经验作示范,让农民参观学习,并仍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1955年春耕前,全县在试点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社,这一批建起的社约占农户总数的20-30%。这批社的建立仍然带有示范性,办得好坏将影响后面运动的发展,因此,县委、区委就下功夫派人帮助这些社,经过一年的生产分配,其中绝大多数社都增产增收,这批社的成功经验,极大地教育、鼓舞、吸引了还没有入社的农民。在这批社的进一步示范带动下,1955年秋收结束后,又增建了一批,这批社建立之后,全县60-70%的农户参加了初级社。这时还有30%左右的农户还在搞互助组或单干。1956年,经过再次组织发展,又有20%左右的农户参加了初级社。经3年多三批的组织发展,基本完成了初级社的建社任务。
  初级社比互助组更难于管理,因此开始建立时,规模都不大,每社一般10-20户,最大的不超过30户。初级社要设立会计、出纳、记分员,建立财会、出勤记分等制度,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混乱,影响农民的生产情绪。为此,县委、区委专门帮助社办训练班,培训财会人员、记分员,在县里还专门建立了40-50人的会计辅导队伍,经常下去帮助社管理核算,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结果,所建起的绝大部分初级社都增了产、增了收,仅有少部分社因灾害或管理不善而减产减收,在当时,这少部分社的减产减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的巩固提高。虽然建社过程充分采用示范办法和坚持自愿互利原则,没有发生大的破坏和明显的损失及严重强迫命令现象,但随着大批的建立之后,越来越突出的反映出干部的管理水平跟不上,财会核算制度不严,出现有的干部占便宜,个别的甚至贪污;评工记分制度也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在县、区帮助下,经过一些整顿得到解决,但管理水平是个大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来提高,可是后来合作化的步子不断加快,对初级社还没来得及很好整顿、巩固、提高,1956年又开始试办了以完全取消土地分红、全部收益按劳动工分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为数极少的试办的高级社,在工作组强有力的帮助下,都增了产,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还不足以证明可以普遍建立高级社。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又急急忙忙把所有初级社都转为了高级社。进入高级社,意味着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又不属于自己了,而是归了集体所有,农民的心里因素和觉悟水平都还不能承受,农民还不能自觉接受,他们只是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所以多数农民是被动的。这样转变的结果,干部管理水平更不能适应,群众积极性也受到挫伤。所以在连续几年增产后,1957年永平县没有增产,当然有部分社是增了产的,但多数社是平产,也有不少社减了产。这就严重影响了社员收入,严重动摇了农民入社的信心和生产积极性。
  当时,突出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牲畜、农具、果树入社后,普遍产生农民生活中必要的蔬菜及零花钱没有来源,生活不方便而且发生困难。虽然采取了划给社员自留地的办法加以解决,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这样,土改以后出现,互助组、初级社时持续高涨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减弱了。这是由于转高级社的步子过快,农民心里不能承受,干部管理水平跟不上,集体化的政策过死,经济来源困难等造成的。1958年又一轰而起,一步登天,建立起了规模更大的、政社合一的、统一经营核算的人民公社。这种大规模的大核算形式,直到1960年毛泽东同志给生产队长写了公开信,调整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后,才得以减小,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总的来说,党对农业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顺利的,就永平的条件来说,转高级社的步子确实快了些,群众觉悟、干部管理水平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给当时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任务之一。永平县在历史上手工业就很不发达,直到1950年解放时止,手工业生产也还是很落后的,县城老街和杉阳、龙街、厂街等小集镇的手工业,主要就是些缝纫、打铁(制造一些锄头、砍刀、镰刀等农具),还有补鞋、理发与一些木匠、石匠、泥水匠。另外,分散到农村,以农为主,兼营木匠、石匠的还有一些。上述这些手工业者或手工业兼营者,一般都是个体自己劳动经营,按当时政策雇工3人以上的小业主是极个别的。1956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影响下,主要是对集镇的手工业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动员,坚持自愿原则,在县城组织起铁业社、建筑社、缝纫社,在杉阳组织了铁业社、缝纫社,在龙街、厂街分别组织铁业社和缝纫组,曲硐后来组织了农具厂,永和、龙门、水泄、花桥等地因作业人员少组织小组或没有组织。农村以农为主兼营的手工业者,就纳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未单独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1958年新发展的有阿林乡蜜蜂河的以竹子为原料的草纸社,阿海寨组织了制碗生产社,把老街的建筑社发展为建筑公司、铁业社发展为农具厂。其他新发展起来的制鞋社、造纸厂、糖果厂等都在调整时或后来解散了。总的来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顺利的、成功的,但问题是新的行业发展不够。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私改造也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一。解放前的永平县,商品生产落后,私营商业、商品流通均不发达,没有一家私营工业,农村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大的一些商品如盐、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是靠一些马帮运来销售外,其他经营盐、土杂、百货、布匹等坐地商,又属资产阶级的,实际只有一两户,其中大一点的是解茂国,他所经营的布匹生意,在老街、杉阳两地都有铺面。其他是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这些经商户均集中在县城和区乡集镇上,全县总共就100多户,这些人往往家在集镇,不定期下乡和参加集市流动经营,还有坐地经营的小饭店、小客店等服务性商贩,这些尽管经营的行业不同,但共同的是经营的本钱都不大,所经营的行业和商品都不宽,商品不上百种,远远比不上解放后的行业数和商品数。过去,最起码的药品和书籍就没有人经营,只是行医兼营很少的药品,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历史上在国民党时期根本没有国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
&&&& 1956年私改时,不论经营规模的大小,经营范围和资金的多少,是资产阶级还是小商小贩,统统按私改政策,在政府号召下,在几天之内,就户户申请报名,敲锣打鼓的参加合营,进入了社会主义。私改为什么发展快且热烈,一方面是受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影响,受全国对私改造的高潮形势影响;另一方面是所有商人的心理状态是不敢戴资产阶级帽子,想要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甩掉资产阶级帽子,所以私改比农业和手工业改造迅速和容易。在私改中,对原来各户的私有财产,按政策折价,参加合营,后计定息,所以也没有发现有隐瞒资产的情况,因为折价折得多,定息就拿得多,就根本没有也不会有分散家财的情况。
  全部公私合营以后,原工商业者中有解茂国安排为县百货公司副经理兼公私合营经营部经理,有白玉助安排为县贸易公司副经理兼公私合营经营部副经理,公方代表马志昌为公私合营经营部副经理。公私合营经营部下面分类设置百货、土杂、饭店等若干铺面。各区所在地的集镇,组织公私合营小组,也设若干铺面,由公方派一名代表参加小组领导。县经营部经理、副经理及各区的小组领导成员,除领导商业经营外,还要负责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改造工作。在对私改造过程中,以及后来的实际工作中,作为统战对象的解茂国、白玉助,在永平商界有影响的人物,对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一直是支持和积极拥护的,工作一直是积极出色的。永平县的私改及其以后的经营,可以说是顺利的。
  上面所述&三大改造&的核心,是改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就是所有制的改造变革已经完成,是生产关系变革的一次飞跃。
  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前后,广大农村还推行了两项合作制,即供销合作和信贷合作。这两种合作制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新创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是商业经营实体和金融实体,是为适应当时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生产发展、抵制和消灭剥削、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建立的,在后来的实践中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在土地改革以后,为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和扩大商品流通,把工业品及时送到农村,把农民所生产的农副土特、山货药材及时运往城市,繁荣城乡市场,及时回笼货币,从1953年起,就发动农民自愿入股,每股1元,一户可入几股,以这种筹集资金的办法,建立起收购销售兼营的农村供销网,上至中央下至乡都有组织,中央设供销合作总社,省设省供销社,专区设供销合作办事处,县设县供销合作社联社,区设供销合作基层社,乡设供销合作购销点,负责收购农副产品、山货药材,销售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必需的工业品,有些大的村寨还设有代销点。
  供销合作系统的建立,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改变了过去旧社会一棵针换十个鸡蛋、边远山区人民常年买不到盐吃的状况,各种花色的布匹和上千种日用百货,靠供销系统运往农村,农民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也通过这一渠道送往城市,使农民直接感受到国家实现工业化与自己所受实惠的关系,这种纽带联系了工人与农民的联盟,疏通了城乡商品流通的渠道,成为了加强工农联盟不可缺少的纽带。
  供销社的资金是由农民和机关干部筹集的,后又逐步靠营利增加了资金。按社章规定,入股者每年均应得到营利分红,但实际上没有认真执行过这一规定,未很好分过红。1958年后,一度取消了供销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与国营商业部门合并,失去其集体性和民办性。
  2、1954年,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同时,为抵制高利贷剥削在农村重新出现,同时也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县人民银行的支持、扶持下,在区营业所的帮助指导下,普遍建立起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信用社,经营货币借、存、贷业务。信用社是农村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金融实体,资金除靠农民入股外,由国家人民银行暂借扶持。这种金融实体建立之后,即对农民积极开展借、存、贷业务,既方便又及时地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推动了农村各行业生产的发展,堵住了农民受高利贷的剥削,所以农民十分欢迎,一直存在和发展,直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三大改造&期间,对不属于私改范围的中西医全体经营者,为适应对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也分别在县城老街和杉阳组织了集体性质的中西医联合诊所。联合诊所成立后,更充分发挥了医生防病治病的积极作用,深受群众欢迎。对其中有名的医生,还吸收了一部分到国家医疗机构,作为国家的正式干部,如老街的杨仁光医生被吸收到县医院担任副院长兼主治中医,原国民党时留居杉阳的少校军医赵镇吸收到杉阳卫生所任主治西医,等等,这些医生吸收到国营医院后,在实际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在50年代国家还没有培养出大批医护人员的情况下,把原中西医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满足群众的要求,是必要的、正确的。
  以上是我的概略回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三改一拆文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