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男和会计人跟狗发生性行为为被会计爱人发现法律责任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止汗剂在欧美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爱美人士已经习惯每天使用止汗剂来保持自身清新干爽和清爽体味。但在中国目前还未普及,跟着爽身香体专家——舒耐,一起探究夏日全天清新干爽的秘密吧!
你所不知道的止汗剂
夏季天气闷热,心情也容易烦躁,不少人都有腋下汗湿黏腻的困扰,止汗剂应运而生,让你保持时刻清爽,远离黏腻烦恼。
止汗剂香味更加私密,清淡,不同于香水的浓烈外放。更重要的是,止汗剂带来的干爽感觉,是香水不能比拟的。
如今,使用止汗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达人们每天都会使用止汗剂。那么,你适合使用止汗剂吗?
我们无法预测重要时刻会什么时候发生,建议每天使用止汗剂,保持全天清新干爽,一旦重要时刻到来,清爽为你加分!
小小止汗剂,挑选大学问
打造专属夏日清爽
止汗剂谣言粉碎机
因为其字面意思,被许多人误解为会堵塞毛孔,停止汗腺工作的奇葩产品,那么到底止汗剂是如何保持肌肤干爽的呢?
对于止汗剂,很多人都有一些想当然的误解,甚至被传成了一些世纪谣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误区吧!
很多人对止汗剂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认为是因为堵住了毛孔,导致汗液不能顺畅排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哦。
真相只有一个:止汗剂吸汗的物理作用仅存在于皮肤表面,而且面积十分小,正常的生理机能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免疫系统”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现状与制度创新  
  目&& 录
  “免疫系统”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现状与制度创新
  “免疫系统”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现状与制度创新
一、农村审计、政府干预与免疫系统
  “三农”问题始终牵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 其中审计监督就是一支重要力量。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通过各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运用审计的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并评价其经济责任,对审查结果做出公正结论,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的有效保障。
  (1)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作为受托人承担的三种责任:一是受托公共财产财务责任,即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二是报告责任,应是定期向委托人报告保护和使用情况,三是管理责任,要以最大的忠诚、最有效的方法使用公共资产。既然必须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其中财务责任和报告责任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管理责任与绩效审计相对应。
  村级经济是一种公共委托代理经济责任。农村公共财产一般规模较大,从产权上看归集体公民,但是集体公民是一个群体概念,不能亲自对公共财产进行管理,而且公民直接管理和使用的交易成本太大,因此只能由通过集体选择的方式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村委来管理,这样就产生了整个村集体经济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村委在接受村民的委托后,不言而喻应对村民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村委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由其自己说了算数,而必须由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作出评价,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可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 腐败经济学理论
  公共委托代理经济责任有如下弱点:1.委托人对权力的终极所有权的约束弱化。2.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农村公共财产所有权归村民所有,而使用权和处罚权由村委来行使,村委便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便利了他们在行使权力是有可能背离人民的意志,从而将权力异化,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无论是何种公共权力,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存在着否定这种权力公共性的异化力量。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运用手中的权力使角色发生错位,往往首先考虑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后是其代表的团体利益,最后才是公共利益。这样就会容易产生腐败。
  经济学认为要惩治腐败,就是要提高腐败的成本,这可以通过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加大罚款力度来达到。作为履行经济监督职责的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手段来发现和惩处腐败行为,从而提高腐败的成本。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因此审计就成为合理的政策选择。审计一旦形成制度化的效果后便会体现出信号传递的作用:一方面它支配人的行为方式, 规定出人们在某种约束条件下进行选择的最优解;另一方面, 它又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长期预期, 知道避免某些行为会带来收益或者实施某些行为会带来成本。
  (3) 政府监管理论
  审计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发展的产物,是民主法制进程的标志,也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对财政的监督。李金华指出“审计不仅仅是监督,还是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工具”。由于审计信息特有的公共品属性及其外部性、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分布以及注册会计师是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因素导致审计信息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监管成为必要。
  理论上典型的审计关系应该是由财产所有者进行委托审计,对公共资产的受托管理者进行监督。而我国农村由于所有者缺位的事实使得审计关系发生了扭曲,稳固的三角关系被破坏。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靠其自身的运行机制来规范农村财务会计活动是不现实的“外部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公忠众自我保护意识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的监管很有必要。因为,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或“守护神”(李心合,2005)。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的监管很有必要。因为,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或“守护神”(李心合,2006)。作为受托者是否真正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监管是否松紧。监管“松”时,履行程度较低,监管“严”时,履行程度较高。再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多是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既有国家资产,也有集体资产。国家近些年又陆续投入大量的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国家资产和集体资产还没有界定。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大部分还不清晰,有相当地区还未实行产权分离,村民还不是严格愈义上的财产所有者。
  (4)审计“利益协调”理论
  本文采用的审计“利益协调论”主要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吴联生教授在《审计研究》提出的一个观点。该理论的核心是指出了只有政府审计才能够代表包括所有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进行外部监督。其中主要内容是审计制度安排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过程,它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政府是合作广度最大的集体,最大程度上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这一特征决定只有政府审计才能够代表包括所有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进行外部监督;而政府受到有限规模的限制,它的经济有效的选择是将部分监督权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同时通过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达到监督经营者的目的。认定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制定审计准则和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责任约束是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吴联生,2003)。
  审计免疫系统借喻医学免疫系统概念。,形象生动地寓意了审计的功能,即保护、清除、修补、预警四大功能。保护功能是指承担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清除功能是指具有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的能力。修补功能是指经济社会根据外部的变化和内部的需要,及时改革完善和恢复的能力。预警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本文认为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认知、防御和记忆。
  .认知。认知过程由认知需求、满足需求和信息传递三因子构成;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民面对自己是否准确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否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征。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形成积极的参与和有效的影响,不能通过组织化的博弈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意识逐步提高,对审计的监督要求也越来越明显。而需求的满足可以强化认知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起着传递信号作用:民主法制进程的信号。审计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发展的产物,是民主法制进程的标志,也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对财政的监督。李金华指出“审计不仅仅是监督,还是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工具”。
  .防御。当认知需求被有效的满足时,也就发挥了其防御的功能了。审计作为一块防御盾牌,其防御能力大小与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程序及审计结果的处理等有关,其中主要是由审计威慑效应产生的。有效的审计监督能产生威慑作用。降低认知的复杂性,揭示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对被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起规范和预警作用,当然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发现的可能与惩处的力度。
  .记忆(强化)。系统运行的质量是各相关因素的综合体现。记忆强化可以称为复制,是行为主体通过各种学习、模仿不断调整策略, 寻求最佳策略的过程。当认知需求被有效的满足时,记忆就会得到强化,农村审计也就会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中, 这种动态变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审计各利益相关者的学习模仿的速度和能力。而这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作为学习模仿对象的已开展起来的农村审计的数量,二是已开展起来的农村审计的成功程度。而这些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范建设、监督意识和审计规范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免疫系统的三大因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作用,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免疫系统运行因子
××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调研及思考
  为了了解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简称农村审计)模式的实施情况,研究者曾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调查的区域选择在浙江省××市。该市是一个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强市,全市有910个行政村但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差异。据统计,2008年,集体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村有275个,10万元以下的有370个,而当年无收益的村有265个。经济发展程度呈梯状形式。因此,以××市为样本进行审计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市现辖21个镇、10个乡、910个行政村,拥有人口114万人。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县,连续二次跨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连续几年成为全国十四强县市。2006年人均GDP达2563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2006年底汇率折算为3283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关键发展阶段。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三大发展特点:一是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集体收入总额达万元,比上年增长了近12000万元,2007年集体收入额为47588.97万元;二是集体经济来源渠道拓宽,开展资产经营、资源开发、创办各类专业市场、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改变了过去依靠收取承包费、管理费的单一形式;三是村级财务管理逐渐趋规范。从2002年起全市开始实行村账镇代理。
  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下几点突出的情况:
  一、现金流量高。通过查看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发现1.集体资产存量2006年骤然减少,2006年比2005年在集体收入增长近12000万元的同时,总资产却骤然缩减了一陪多,从2005年的7万元减少为2006年的3万元,2007年集体收入比2006年增幅不大,总资产有所回升为1万元。2.资产流动性非常强。主要是流动资产的减少,一方面是负债的大量削减,另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尤其是实收资本的减少。
  二、生产性支出和公益性支出也呈上升趋势,公益性支出由2005年的万元到2006年的万元,增长了40.13%,2007年支出数为5718.4万元,比上期增加了近79%。
  三、国家的补助收入逐年上升。.406万元,.3906万元,比04年增长了50%,.166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65%,.07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49%。
××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概况
  在××市农审站人员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对××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情况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
  1.审计机构:××市农业局农经审计站,下有6个乡镇已成立审计机构。
  2.审计人员:审计队伍组成较杂,而且专职农村审计人员比例偏低。2005年专职人员2位占总审计人员的16.7%,2006年总人数84人,上比以前年度增加了,其中专职农村审计人员才17位占总人数的20%,相对比重偏低,如表1-1。
  表1-1 ××市农经审计站审计人员概况图(单位:人)
其中:专职农村审计人员
已领审计资格证人员
已领行政执法证人员
人均审计单位(单位:个)
  资料来源:××市农业局
  3.审计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年四年期间除了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外,几乎没有涉及到其他任何类型的审计,如表1-2。
  表1-2××市年已审计类型和已审计数量(单位:家)
财务收支审计单位数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数
村干部离任审计数
土地补偿专项审计数
信访审计数
其他事项专项审计数
  资料来源:××市农业局农经业务年报表
  4.被审计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且比例偏少。如表1-3所示,2004年共审计村数为18家,2005年减少为只有4家,而2006年骤然剧升至300家,当中的主要原因在2005年审计部门主要是集中审计力量抓重点,针对年收入30000万元以上的村进行审计;到了2006年乐清市农业局出台了加强对农村经济审计的政策,实现全市3年轮一审,扩大审计面。可见,审计对象的确定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往往根据有关的政策、精神指示,在确定被审计单位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表1-3& ××市年已审计数量和已审计资金统计图
已审单位数量(家)
已审计单位资金总额(万元)
单位平均资金
其中,违纪金额(万元)
退赔金额(万元)
  资料来源:××市农业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情况统计表
  面对如此高的现金流、大量的生产性支出和公益性支出以及逐步增长且比例较高的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应该存在强有力的审计监督。然而,我们发现审计在一领域却非常薄弱:审计人员队伍素质并不高,专职农村审计人员比例偏低,很多时候是由农经站农经人员组成。审计的内容近乎全部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在确定被审计单位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审计对象的确定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有关的政策、精神指示而定的;而且可以发现相对于910个行政村,被审计村数的比例是偏少的,在村干部3年一届的任期当中,大量的行政村根本就不存在经济上的审计监督。这不得不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上述问题是否只是发生在××市的一个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现象?于是调查者向相关主管部门做了些咨询和翻阅了大量的有关农村审计的文献和其他参考资料,发现在浙江省甚至全国范围各个地方存在着农村审计监督软弱的普遍现象。
:一个“免疫系统”的视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开始探索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监督;1992年5月农业部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开始进入了有章可循和快速发展的轨道,现行农村审计的基本的审计模式: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审计站审计模式(简称农审站模式)。随着制度的变迁,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简称CPA模式),这是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借以实现的另一途径和有益尝试。
  在此我们基于“免疫系统”论,通过运行机制三因子:认知、防御和复制的视角对农村审计的基本现状进行论述。
  这是一个审计需求--供给的利益表达机制。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是制度变迁。农民是农村审计的最主要的需求方,但由于农民是个泛群体概念,其利益表达机制缺乏或不完善,而且作为监督成员,其剩余索取权是均等的,自然也就不会有很强烈的需求动力。农村作为中国的基础组织,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及其特殊的角色,政府有着监管的需要,于是成为了审计另一需求方,于是产生了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越发展,监督的要求越强烈,而审计供给基本停滞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得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引发制度非均衡。于是出现社会审计在这一领域的尝试的现象。
现行的基本审计模式: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是依据199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建立的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审计站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具体审计工作由乡镇经管站承担,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或者设立审计站,但与经管站合署办公;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对村双委实行审计监督作用,但村账镇管的实施使得农村经管站成为审计的另一客体。
  现行的基于农村审计站的审计模式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规范和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审计性质模糊、定位不准,似乎即不属于社会审计,也不同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其法律依据大都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各省实际由各省制定的,属于地方性规章,权威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体系同样不完善等问题。
现行的辅助审计模式:委托CPA审计模式
  出于对农经审计站审计模式的质疑,在一些地方出现委托社会注册会计师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这是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得以实现的另外一种途径和有益尝试。目前的普遍做法是由村委委托会计事务所对以前年度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但是,村委组织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其对CPA审计有规避倾向;缺乏相应的审计标准;社会公众对CPA期望过高,而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等因素[2] [3],使得这种模式在农村集体经济这一特殊的领域里也有很大的不适应。
  当在审计环境总体上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审计的防御功能就落在了审计主体的身上了,主要体现在审计主体在遵守审计依据的前提下,按照审计程序,对审计客体发挥独立审计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的权限、审计力量。执行力度、纠正和处罚力度、信息披露力度等构成;审计力量由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专业胜利能力构成。
农审站模式的先天性缺陷
  就如上面所述,农审站模式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审站模式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安排,是政府主导型的审计制度,但是与国家审计又截然不同,农村审计不属于政府审计范围之列,也不同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从该模式的诞生之日起这种审计模式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性的缺陷。
  一是权威性不够。当前农村审计的法律依据大都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各省实际由各省制定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模式,从法律级别层面讲,由于是属于地方性规章,使得农村审计的权威性不够;从司法角度看,行政规章在司法过程中只是起参考作用,由此造成对审计的查处力度不强;再者由于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得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定位模糊。造成“三不像”,既不是国家审计,也不是内部审计,更不是社会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性质模糊、定位不准,是多年来困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一大难题。不管农村审计站是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站的下属职能部门还是分设职能部门,都很难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保证其独立性;违背了独立审计的独立“三角关系”,势必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一方面这种关系使得审计具有自己审自己的账之嫌,使得农村审计监督的地位不超脱,审计监督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另一方面,目前审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他们既要承担农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又要开展农村审计工作,难免顾此失彼,审计工作常受农经工作重心的排斥,不能独立履行职能;
  三是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已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审计准则,用来指导和规范审计工作的开展。但在农村审计实务中,还缺乏统一的制度与规范,如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制度、处理处罚制度、审计程序规范、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和文书规范、审计档案规范等。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审计行为就会显得很随意,不仅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影响审计的形象。先天性的体制缺陷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运行问题。比如,审计主体职能的偏差、独立性受影响;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审计技术手段滞后;审计内容狭隘,审计种类数量和范围有限;审计随意性较大。
  当前现行审计制度运行所依存的政治经济环境与当时建立审计制度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方面,村级经济运行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村级组织逐渐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组织 。收入支出范围发生很大变化。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政府补助、直接经营收入、土地征用补偿费(留集体部分)、发包与上交收入、其它收入。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大幅增加,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村级集体经济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组织运转支出、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支出。财务管理模式全国各地基本上采取了村财务账目由乡镇统一建账管理的措施。监督和核算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实行村账镇管后, 核算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但是会计的监督职能发生脱节,造成财务监管不到位。 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因素是村民自治。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方---民众的审计监督意识逐渐加强,对审计的需求逐步增强,对审计监督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面对高现金流、大量的生产性支出和公益性支出以及逐步增长且比例较高的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应该存在强有力的审计监督。然而,我们发现审计在一领域却非常薄弱。
  如果把上述情况通过审计典型的三角关系来反映,我们可以得出农审站模式中审计方的不到位。因为这种模式是供给方主导型,委托方往往处于很被动的状态,所以主要分析审计方的情况。
  为使得审计工作达到理想的目的,在审计关系中对审计方有及其特殊的要求。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保持极强的独立性,其知识结构具有各种很强的专业性,除了会计审计专业外,还要求有其他不同专业如计算机、法律等;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按严格的审计程序、审计标准等审计制度开展。如上文所述,在现行的农审站模式下,审计力量非常薄弱,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是农业部主管下的农经工作人员,无论是学历还是专业知识构成都离现代审计的要求很远,在权限划分、机构设置上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日常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仅从被审计单位数量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大部分村并不存在农村审计。同时,由于村账镇代理势必造成农村审计人员既是审计对象又是审计监督人;再加上农村审计主体问责机制的缺乏,这样就无形之中形成审计方实质上的虚化,导致审计监督空白(图2)。
受托管理方
图2& 农审站审计三角关系
.社会审计模式运行所需的制度环境尚未成熟
  审计制度安排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吴联生,2003)。如果说这种模式是当前的一个最优的解的话,那么它应该能够解决原有模式的利益冲突(监督的不力或者不到位),至少应该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谁委托?2.按照什么标准来审计3.审计结果的处理。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制度运行所需的制度环境在目前的中国却并未成熟。
  )委托人不明确,制度需求不足。经济学认为构成一项真正的需求必须具备2个方面:一是意愿,二是行动。随着民主意识的加强,村民的审计监督意识是越来越强烈,但是付诸实施的行动却是迟钝的。
  一方面,村委治理结构环境不利开展CPA审计。从理论上说,典型的CPA三角关系应该是独立的委托方委托独立的审计方对被审计方进行独立审计。按照典型的CPA三角关系,应该由村理财监督小组行使独立的审计委托权,委托CPA对村双委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而现实中,村委组织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理财监督小组往往形同虚设,无法行使委托人的角色;实际操作时往往由村双委来行使,而作为被审计方的村双委有规避审计的倾向,这些都破坏了CPA审计的三角关系,有碍审计的开展。
  另一方面是所有权主体的虚位。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该规定实质上是模糊的。 “农民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无论是村民小组还是村委会都不可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这样就造成了农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所有权的效力是相对性,其权利内容是不完全性。也就造成了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受到“搭便车”问题的困扰。
  (2)审计制度供给的不足。为了能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认定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制定审计准则和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责任约束是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吴联生,2003)。这些措施的审计域界定为企业。但是村集体经济无论从制度、运行机制还是涉及的内容看,与企业相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它有着非常特殊的一面。
  一方面,现有审计标准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审计。审计准则没有把农村经济纳入范围之内,故没有针对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做出一些规定。目前出具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报告各不一样;根据审计准则,CPA对会计报表审计目标的定位于合法性,合法性仅限于被审计单位报表信息产生过程的合法性,即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只规定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合法性。CPA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按照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只账论账(叶雪芳,2006)。对CPA来说,由于村级财务管理较混乱,审计过程中取证相对较难,而大部分村级资金量不多,审计往往会费时费力而收费却不高。CPA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在实际工作中,为规避风险和节约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过于僵化地按国家有关审计规范、程序进行操作,按“既定”的格式出审计报告。在对浙江省乐清市几家事务所进行调查时,发现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差迥异,××事务所主体上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对村财务事项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些建议,相对而言比较详尽;而另一家事务所的报告可能是出于风险意识或成本意识,比较保守,就是对财务的存量数量进行说明,从整个审计报告的内容来看,我们发现该事务所几乎就是出具的审计报告只账论账。比如收入,报告中指明有多少和有那些部分构成,近视乎对现有数据的罗列。比如乐清市某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乐清市某村出具了关于2006前年度的审计报告,该报告主要内容就是审计2006年以前几个年度的收入构成和简要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发现通过该审计报告很难发现该村问题的所在。后来纪委监察部门通过举报线索重新委托专家审查,结果发现问题确实很大,于是依法对有关人员做出了处理,书记开除党籍,村长下台。在农村财务会计制度和执行不健全的情况下,只账审账,其发挥的审计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审计结果的处理很难。CPA 对企业的审计,有相对完善的经济法和证券法等制度的支撑。而对于农村审计是一块新的领域,相关配套制度尚无。一方面审计证据不等同于司法证据,在追究有关责任时,审计证据有待于追究主体的进一步确认。另一方面,即使确认审计结果有违规违法问题,在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如何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又成了一大难题,比如追究的主体、途径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一些问题到最后不了了之时。如果审计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不仅浪费审计资源,而且审计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审计标准与审计结果审计结果
理财监督小组
规避被审计的倾向
缺位或弱化
图3 &CPA模式下的审计效果图
图3综合反映了上述问题。
  同样的,如果把它放到审计三角关系中去分析,可以得出CPA模式中的委托方缺位。因为该模式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必须先有委托方的需求才会最终引发审计的供给形成事实上的审计监督,所以主要分析三角关系中的需求方即委托方。如上所述,农村集体财产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集体中的独立个体亲自监视工作的成本太大,而收益却被全体公众所得,外部效应大于内部效应。于是在公共选择上存在非理性需求,搭便车心理。正是个体的理性逻辑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另外,农民在进行集体行动时,由于所有权的虚位,组织程度低,相互沟通与协调比较困难,很难达成一致,缺乏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强度,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形成积极的参与和有效的影响,不能通过组织化的博弈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的结果是所有者缺位、民主监督形同虚设,民主自我监督环节显得非常薄弱。这样就导致了三角关系中的委托方实质上的缺位(图4)。
受托管理方
图4& CPA审计三角关系
  在浙江松阳县调查发现,调查人员告诉调研者社会审计没有受理过,也不肯受理,直接原因认为是:村账册不齐全、凭证不规范,同时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等法规不熟悉,可见由于内部规范的薄弱、调查取证难等因素造成社会审计的成本高,而调研报告未能达到要求。在温州、台州等地区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
  作为“外生性”审计的代表,社会审计一开始就受到生存原则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经济人特征,以审计服务一成本补偿为底线,严格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强调审计责任的最高界限(谭湘,蔡友琼 2007)。其次,经费来源与制定设计及法律依据等也对这项建议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可能无法对接难以有效的融合。再者,无法实现横向部门的联系,包括公、检、法等部门的配合,即使接触到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常常怀疑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由于没有一种常规的渠道和相应的法规政策,即使发现一些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了。于是也就很难实现了审计的防御功能。
问卷调查了现有的审计模式实施现状及其效果。被调研者中认为当前农村审计主要是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所在村接受审计检查的概率普遍很低;认为审计需求方是政府的占绝大多数,只有一部分人认为是现任村干部,而且有“秋后算帐”的味道。他们认为在隶属于农业部门的农村审计在法律法规权威性不够,独立性受影响,审计主体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意识较弱,法律责任约束力很薄弱,其中审计执行力和纠正处罚力偏弱;委托社会审计只是发生在极少数的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社会审计并不能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的结果不能满足需要。
  即复制,通过对以往的审计识别和增强防御功能来实现。在审计免疫体系的第三个阶段是复制。只有形成了复制的功能,才能有免疫体系。而在这一环节,关键在于良性的预期。最好的审计监督作用是能够形成一股监督的预期威慑力。而强大的威慑力是在过去的审计发挥有效的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决定审计作用的二因素:发现的概率和惩处的力度。由于村财务的不规范以及由其造成的财务问题的隐蔽性,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农村审计基本上是停留在事后监督,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审计手段落后,审计内容停留在账面上,很多时候是“假账真审”,这样的话,既浪费资源,很难挖掘出实质性的一些问题,也难以有效的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也就形成不了审计预期,当然更谈不上复制了,反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有监督需要却不存在有效的实现渠道,另外由于农村剩余索取权的模糊性进一步推进需求的弱化。
  在此,如果我们把农村审计的免疫体系的动态循环功能从博弈的角度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发现:
受托责任方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一方面真正的需求方是村集体组织,而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这是一个模糊的主体;另一方面其需求未能制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建设,村集体组织有着强烈的审计愿景,但是个体的理性逻辑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另外,农民在进行集体行动时,由于组织程度低,相互沟通与协调比较困难,很难达成一致,缺乏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强度,导致其需求相对是弱的;而国家出于管理的职能成为另一需求方,却由于在这个领域未能涉及真正的审计监督,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弱化;而受托责任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于自身的受托责任的监督审计需求也是弱的,因此弱弱是一个纳什均衡解。
受托责任方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由于目前审计模式的缺陷和相关制度的约束,审计方提供的审计力度是弱的;受托责任方有规避监督的理性选择,弱弱是一个纳什均衡解。
发现的概率
高&&&&& 强
低&&&&& 强
  由上可知,在审计力度处于弱的情况下,伴随着审计力度弱的是发现的概率是低的,在发现的基础上产生的惩处自然不会强大,加上现有的法规政策的有关惩处的措施也是微弱的,低弱成为了一个纳什均衡解。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在审计作用是低弱的情况下,即审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时,要求规范的审计意识会随之进一步弱化,最后弱弱成为一纳什均衡解。
  把上述表格各因子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到图5。图中需求是认知的一部分,审计力度和审计效用是防御功能的体现,审计意识的强化作为记忆的一种。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循环关系,当这种循环关系进入良性时,则审计的免疫体系会得到发挥和强化;当这种循环关系进入恶性时,审计的免疫功能不但得不到发挥甚至会进一步的弱化,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弱弱成为一个纳什均衡解时,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这是我们不愿所接受的。
  因此,在目前农村审计制度没有明确规范的情况下,农村审计不仅会导致监督苍白,而且造成了以下结果。一是审计资源的浪费。典型的情形是一方面国家拨款给农村审计站,希望审计站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村里利益相关者又再次委托社会审计。二是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名义上存在着农村审计,实际上审计没发挥成效。三是村财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扭转,即使是施行村账镇管的模式。四是基层自治始终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实现真正的自治当然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力的结果,但财务是自治运行的集中反应。目前的财务仍出于不透明半透明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农村监督体系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要模式的农村审计站审计模式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展和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这种模式逐渐凸现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审计力量极其薄弱,无形之中形成审计方实质上的虚化,导致审计监督空白。而作为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辅助模式的CPA审计在独立性和专业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CPA审计的目前功能定位及业务范围的界定显然与农村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短时期内这两个主体有些业务活动很可能是无法“对接”,CPA审计和传统的农村审计不能有效的融合(丁学东等,2006)而且中国农村的经济和民主还没有达到政府可以完全放任、一切按市场化来操作的程度。因此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仅寄希望于靠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即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委托社会审计来规范农村财务会计活动是不现实的。我们急需更具独立性、更具权威性、更具规范性、更具服务性的创新模式。
  创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应当选择具有独立性和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层次。因此,建议将原来农业主管部门主管改变为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中心”(图6),承担乡镇各村的财务审计监督的责任和配合经济责任的追究。这样,新的模式下农村审计机构被纳入国家审计体系,接受县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不再是乡镇政府或农业经管部门的内设机构。这样即能够克服农村审计站模式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对审计监督力度的影响,又能增加审计的权威性。
--------------------------------------------------
国家审计机关
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中心
责任追究部门
法规制度体系
质量标准体系
审计程序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
------------------------------------------
-------------------------------------
---------------
图6& 创新模式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组织模式
  在创新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下,建议县级以上政府授权建立统一的监督中心,作为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统一受理乡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对审计机关报告工作。中心人员可以将原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的编制上收,归属于审计机关之下,同时由人事局、审计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考新增人员,择优录用,由审计机关负责业务培训、考核、任免,中心人员只对审计机关负责,有效保证监督的独立性。监督中心分设两个平级的部门,一个为审计窗口,专门负责专业的审计工作的开展;另一个为配合经济责任追究窗口,负责相关经济责任追究事宜,根据审计结果的严重程度,主要涉及到的有村双委、纪委监察、司法部门。对于挪用贪污私分三农资金、随意挥霍浪费集体资金、胡乱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依法严肃查处,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林图2008)。确立问责主体、对象、内容和程序,明确责任认定的依据和大小,通过法制化、制度化来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孟祥霞,李成艾 2008)。两职能的分离既可以增强审计深度和广度,又能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从而增强审计的监督威慑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众多的,那么任何单个利益相关者都没有动力去监督,都存在搭便车的倾向,而全体共同参与监督的制度安排成本太高,且绝大多数不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为获更大的利益,他们通过合作博弈将监督权委托给第三方,那么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把监督权委托给怎样的第三方?所有的政府职能理论都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吴联生,2003)(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实行村账镇管),认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成为代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第三方。政府最大程度上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吴联生,2003)。农村经济是一种集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且随着公共职能的加强,这种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加强,按照上述理由,其监督权应由政府来担当。这为农审站模式找到了存在的理论依据。而农审站模式是属于政府主管下的审计,但是它偏离于政府审计。
  那么政府是否同样可以像企业审计一样,把这一领域的监督权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呢?按照利益协调理论,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于政府的委托,那么这种形式上似诱致性制度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仍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那么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委托人问题、审计结果处理问题等缺乏或者不完善的情况下,是无法真正施展空间的,而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CPA审计在农村这一领域无法蔚然成风,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规模化。CPA审计的目前功能定位及业务范围的界定显然与农村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短时期内这两个主体有些业务活动很可能是无法“对接”,CPA审计和传统的农村审计不能有效的融合(丁学东等,2006)。此外,一方面中国农村的经济和民主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但还没有达到政府可以完全放任、一切按市场化来操作的程度。另一方面人们对制度的改革有制度惯性和思维惯性的问题,农村审计不可能在短期内从由农业部主管过渡到完全脱离政府,还是需要政府专门机构的介入。因此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仅寄希望于靠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即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委托社会审计来规范农村财务会计活动是不现实的。
  “政府若要能够持续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委托,必须能够执行符合社会公众要求的高质量审计,并且这种高质量审计能够被社会公众所认识和认可。审计体制安排、审计准则制定以及审计人员构成等,既是高质量审计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公众认可政府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吴联生,2003)。
  依上文所述,农审站模式是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对这一特殊领域的审计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作为目前农村审计主要模式的农审站审计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展和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性不强、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透明度不高、审计的深度和层次有限,审计问题处理有限,审计重点的选择有限、审计标准有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体制下必然存在的,或称之为制度痼疾”(杨肃昌,2004),即体制问题所引发的结果。
  而体制上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解决,也只有从根源上才能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其应有的免疫功能。因此一旦时机成熟,它应该“回归正道”,应该纠正原有的审计制度上的偏差,使得重回政府审计的轨道上来,列入政府审计的审计域。
农村审计监督中心
村民委员会/理财监督小组
注册会计师
村账镇代理中心
图7 审计委托代理机制
农村审计的组织实施者应该是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审计监督中心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审计关系。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中心,作为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统一受理乡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对审计机关报告工作。这样势必会增加现有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度和难度。在具体的运作中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一些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开始实行了,比如杭州市拱墅区公开选聘审计中介机构对全区各村的年度财务进行审计。
  当然,完善的运行机制需要规范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1.明确审计重点:1)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资金,水利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城市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卫生等;2)农业专项资金,如扶贫资金、科技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等资金,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借用、滞留和拖欠等行为保证资金落实到位;3)重大农业工程项目必审制,重点关注有无擅自减低建设标准,调整项目建设点、开发工程量造价不真实、高估冒算工程建设资金等问题;
  2.规范审计流程:由于农村审计的特殊性,在社会审计中考虑的重要性水平在农村审计中是否适应,如何确定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规范的。由于农村日常业务的非常规性和内部控制的缺乏,一般采用的抽样审计的代表性就值得怀疑,因此必须健全审计发展规划、审计操作规程、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计划管理、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加以规范。
  3.多元化审计方法:村账镇代理拉开了会计记账与科技主体经济活动的距离,容易使会计职能被架空,出现账实不符、集体资金账外运行或两套账等现象;因此应实施多种审计手段,结合查阅法、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突出账外调查,突出审计重点环节,使审计问题查深查透而不是停留在面上。
  4.完善审计报告。现有的审计报告内容和格式参差不齐。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农村审计的报告中过于强调数据,罗列数据而缺乏理性的分析,与社会上公司审计的报告大同小异,区别不大,审计报告中结论性意见较为含糊,起不到评判和参谋的作用,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审计定性依据不够明确(何军霆 2008);审计时只披露账面情况,基本不做取证调查,审计深度达不到农村审计的要求,审计结论也达不到委托人的要求,其审计报告利用价值不高;该审计模式审计成本高,因此这种模式不会普及推广实施(黄益良,2008)。因此如何使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审计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5.拓展审计内容:当前的农村审计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集体资产审计;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应该对审计领域进行拓展,实施债权债务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筑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环境审计等。
  6.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审计质量。包括对选聘的事务所进行资格准入审查,建立信用制度建设。
审计机制环境
  审计机制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广,把它归纳总结一下,主要有目标机制、审计需求机制、财务管理的规范和完善、资源支持机制、审计威慑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见图8)。目标机制其统领作用,审计需求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相关人员和一定的审计经费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规范和完善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效率,通过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和媒体舆论的监督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的效果,加强审计处罚风险与处罚手段,发挥审计的威慑机制和“信号传递”功能,才能扩大审计效果;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审计问责机制,明确问责体系和有关配套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资源支持机制
审计威慑机制
处罚风险与手段
会计资源支持
规范和完善财务管理
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需求机制
村民参与管理需要
国家宏观管理需要
评价考核机制
媒体舆论等
图8 审计机制环境框架图
人员、经费&
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的有效保障。但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由于其审计要求、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环境的特殊性,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往往存在性质模糊、定位不准、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威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鉴于此, 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本文提出了建立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的相对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中心”,承担乡镇各村的财务审计监督的责任和配合经济责任的追究。我国国家审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组织体系、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队伍.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支持。在具体的运行时可以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这种模式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审计层次得到很大的提高、独立性增强、专业性更强,由此带来的审计效果将会迥然不同,审计监督作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也将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将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实施该体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任何改革或制度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都存在缺陷和制度成本问题,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去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另外,与其他制度一样,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发展也应当是分阶段的,审计模式也应当适应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改革或制度才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制度变迁存在时滞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加上意识形态刚性和制度改革的惯性,制度安排中的时滞性便显得更为明显,因此我们的研究仍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深化。
  [1]哈耶克,2000,《经济、科学与政治》 冯克利译 [M].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张维迎,1999, 《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M]. 上海人民出版社
  [3]陈建萍,朱朝晖.2009,“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制度变迁及路径创新” [J]. 财经论丛第4期
  [4]朱朝晖,陈建萍.2009,“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研究”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审计文摘第2期
  [5]陈建萍,朱朝晖.2007,“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审计文摘第12期
  [6]孟祥霞, 李成艾. 2008 “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挤占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 &[J].会计之友 第4期
  [7]林图,2008 “乡镇内部审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基于杠杆原理视角的分析” [J].& 审计月刊 第1期
  [8] 徐晓敏,陈建萍. 2009,“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研究” [J].人大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导刊 第6期
  [9] 徐晓敏,陈建萍. 2009,“农村审计问题刍议” [J]. 人大复印资料审计文摘 第7期
  [10] 叶雪芳,2006,“CPA审计风险与职业责任承担之研究” [J].审计研究 第3期
  [11] 吴联生,2003,“利益协调与审计制度安排” [J].审计研究》第2期
  [12] 丁学东 韩俊 周杰. “注册会计师业务在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中的扩展”
  [13] 刘振杰,2005,“农村审计体制归属问题质疑” [J].审计月刊 第2期
  [14]刘罡,2004,“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3期&
  [15]杨肃昌,2004,《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6]何军霆,2008 “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J]. 审计月刊第1期
  [17]谭湘,蔡友琼. 2007 “ 试论农村审计规范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J]. 中国农业会计第4期
  [18]王乐锦,2005,“村级组织的职能定位与财务收支范围” [J].《中国农业会计》第6期
  [19]毛吉扬,2006,“会计代理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J].《中国内部审计》第4期
  [20]周杰,王志雄.2006,“注册会计师业务在农村扩展的一些探索” [J].《中国注册会计师》第4期
  [21]李健平,2003,“村审计也应列入政府审计监督范围” [J].《江西审计与实务》第10期
  附件&&&&&& 农村审计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
  Section A& 请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描述的内容做出判断或填写,没有注明的为单项选择
  1.您的工作职务是什么?
  a. 大学生村干部& b. 村长、村支书 c.村委监督成员 d.村财务人员& e.其他人员
  2.您的最高学历是: a. 本科及以上& b. 专科 c.高中& d.高中以下
  3.目前所在村的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为&&&&&&&&&&&&&& 万元
  4.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 a.多样性& b.单一性&& c.其他
  5. 农村会计制度的健全程度:& a.很健全&& b.一般&& c.不健全&& d.不知道
  6.“村账镇代理”的实施效果: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7. 农村财务的规范性:& a.规范& b.不规范&& c.很不规范& d.其他
  8. 农村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9.您觉得当前的财务透明度高吗?& a.高&& b.不高&
  10.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a.有效& b. 较有效& c.无效&& d.无内部控制制度
  11.您知道农村审计吗?& a.知道&&& b.略知一二& c.不知道
  12. 您知道当前农村审计开展的审计类型有哪些?(多项选择)&&&
  a.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 b.经济效益审计&
  c.离任审计&&&& d.专项审计&&&& e.农村环境效益审计
  13.您知道当前农村审计的功能有哪些?(多项选择)
  a.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 b.审计的预警预防功能
  c.审计的威慑功能&&&&&&& d.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功能
  e.审计提高系统运行质量的功能
  14.您认为有必要进行农村审计吗?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d.不知道
  15.您有很强的被审计监督意识吗?& a.有且很强&& b.有但不强& c.没有& d.不知审计风险
  16.最近三年您所在的村接受过几次审计检查? a. 3次&& b. 2次&& c. 1次& d. 0次&&
  17.您认为目前的农村审计力度: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18. 您觉得审计工作按照严格的审计程序和相关审计标准进行的吗?
  a.严格遵守&& b.一般&& c.有些随意性&& d.其他&& e. 不知道
  19.您认为当前农村审计的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总体胜任程度: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20.您认为目前农村审计的纠正和处罚力度: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21.您认为目前农村审计信息披露力度:a.透明& b.较透明& c.一般& d.不透明& e.弱&
  22.您认为审计结果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吗?&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弱&&& e.没有得到执行
  23. 请客观地综合评价目前的审计监督效果怎么样?&
  a.很好& b.好& c. 一般&& d.效果不大&& e.差
  24.所在村曾有委托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吗? a. 有&& b.没有
  25.如果会选择委托社会审计,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不相信现有农经审计独立性& b.不信任业务水平 c.审计力度不大 d.其他
  26.您相信社会审计一定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吗?& a.能&& b.不确定
  27.您能看懂或大致看懂审计报告吗(包括社会审计报告)?a.看懂&& b.略知一二& c. 不知所云
  28.您希望国家在财务审计监督上加大监督力度吗?a.非常希望& b.一般&& c.无所谓&& d.不希望
  29.您认为以下哪种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效果最好:
  a.隶属国家审计机关主管;b.隶属农业部主管;
  c.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d. 其他模式补充:&&&&&
  30.您所在的地区:&&&&&&&&&&&&&&&&&& 所在的村:&&&&&&&&&&&&&&&&
  您的联系电话:&&& &&&&&&&&&&&(可不填)
  您的E-MAIL:&&&&&&&&&&&&& (可不填)
  Section B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调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到审计质量的要素,请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描述的内容做出是否符合的判断。
  一、审计环境
  1.&&& 审计市场供给与需求:
  1)& 当前审计供给的主体是
  a.隶属与审计机关的审计机构&&& b.隶属于农业部门的审计机构&&
  c.会计师事务所&&&&&&&&&&&&&&& d.其他
  2)& 当前审计需求方是:a.政府&&&&& b.村委会&&&&&&& c.个别村民&
  d.现任村干部& &&e.前任村干部&&&& f.其他
  3)& 目前农村审计的供需:&& a.供给大于需求&&&&& b.供给小于需求&
  c.供需总体均衡&&&&&& d.不知道
  2.&&& 审计法律环境:
  1)& 现有审计法规的权威性:a.很权威&& b.一般&& c.不权威&& d.不知道
  2)& 现有审计法规的健全权威性程度:a.很健全&& b.一般& c.不健全 d.不知道
  3)& 审计主体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约束力:a.强&& b.一般&& c.薄弱& d.不知道
  4)& 法律对审计结果处理的规定: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弱&&& e.没有相关规定
  3.&&& 农村会计环境:
  1)& 会计制度的健全程度:& a.很健全&& b.一般&& c.不健全&& d.不知道
  2)& 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3)& “村账镇代理”的实施效果:&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二、审计主体
  1.&&& 审计独立性的评价:
  1)& 审计独立性的总体评价: a.很&&&& b.好&&& c.一般&&&& d.差
  2)& 影响独立性的因素有:(多项选择)
  a.机构设置& b.人员职业素质& c. 经费来源 d. 工作独立性;e.其他补充:&&&&&&&&&&
  3)& 把以上影响独立性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4)& 您认为以下对农村集体经济展开审计的模式中哪种独立性最强:
  a.隶属国家审计机关主管&& b.隶属农业部主管&& c.隶属农业部主管、国家审计机关指导&& d.委托社会审计& e.其他模式补充:&&&&
  2.&&& 审计权限:
  1)& 任务强度:(根据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和每年度被审计单位数量)&&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2)& 审计执行力度:(根据在审计执行过程中检查权、调查权、制止权、披露权等作出选择)&&&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3)& 纠正和处罚力度: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4)& 信息披露力度:a.透明&&& b.较透明&& c.一般&&& d.不透明&& e.弱
  3.&&& 审计力量:
  1)当前农村审计的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总体胜任程度:
  a.强&&&&& b.较强&&&& c.一般&&&&& d.不强&&&& e.弱
  2)审计人数的充足量:a.充足&&& b.一般&& c.勉强&&& d.人手不够&& e.其他
  4. 有很强的审计风险意识吗? a.有且很强&& b.有但不强& c.没有& d.不知审计风险
  三、审计客体:
  1.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 a.多样性& b.单一性&& c.其他
  2.农村财务的规范性:& a.规范& b.不规范&& c.很不规范& d.其他
  3.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a.有效& b. 较有效& c.无效 d.无内部控制制度
  四、审计程序:
  1.是否有相关规范透明的程序制度?a.有& b.没有& c.有但不规范透明& d.其他
  2.审计工作按照严格的审计程序和相关审计标准进行的吗?
  a.严格遵守&& b.一般&& c.有些随意性&& d.其他
  五、从广度(审计数量)来讲,农村审计在多大程度上是否达到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a.90%-100%& b. 80%-90%&& c.60%-80%&& d.40%-60%& e. 40%以下
  六、从深度(审计质量)来讲,农村审计在多大程度上是否达到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a.90%-100%& b. 80%-90%&& c.60%-80%&& d.40%-60%& e. 40%以下
  七、请客观地综合评价目前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质量的总体状况
  a.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e.差
  八、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地方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现象,您认为委托社会审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会审计就一定能实现审计目标吗?为什么?
再次感谢您的帮助与大力支持!
   详细分析见利益协调与审计制度安排,吴联生,2003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
   强制性制度安排指的是由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强制推进和实施的制度安排。
   具体内容参考陈建萍,200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论文;刘振杰()
  & 参见王乐锦(2005)
   &2008年财政部解读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
  & 参见毛吉扬(2006). 会计代理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参见叶雪芳(2006)
   参考张维迎(1999)
   剩余索取权的模糊性在于产权的模糊性
   参考中注协资助课题的成果,丁学东、 韩俊、 周杰(2006)
   参考吴联生(2003)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动物发生性行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