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后,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否会加快。经济增速和增长率是否会重新上升到10%

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问题风险突出……如何看待我国经济换挡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挑战?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希望在哪里? 阵痛转型,孕育一片生机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了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波动回落、波幅收窄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问题风险突出等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出口企业增长乏力、中小企业竞争加剧、传统行业和领域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企业和地方政府短期债务风险加大。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过程也是风险和挑战比较集中的时期。基于此,悲观的情绪有所蔓延。一些悲观者,开始怀疑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长期前景。这是对经济形势的错误估计。增长阶段转换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更重要的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换与接续,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预期、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结构性力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资源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领域,劳动力供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缺乏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工资成本上升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应对,这是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挑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十年,我们的出口保持了超高速增长,其增速一直是世界贸易增速的两倍。出口需求极大拉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对外贸易的高速度,有其补偿性增长和阶段性的特点,而现在这个阶段基本走到了尽头。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如何完成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转变。故而这个阶段的核心特点,不再是简单要素的累积和扩展,而是要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应当看到,中国经济虽在经历阵痛转型,其背后却孕育着勃勃生机。“让改变发生”,也许套用这句流行的广告语来形容我国经济换挡期的新常态,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先,大的经济结构正在“脱胎换骨”,第三产业将连续三年快于整体经济的步伐,占比不断加大,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改善。第二,经过数年的酝酿积累,新兴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喷涌增长,正以超常规的速度改写着中国经济版图。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悄然改变,农业、批发零售、科研、环保以及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投资高速增长,这些投资为中国未来拥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产业结构,起到了先遣队的作用。第四,廉价出口的时代宣告结束,更富创造力、竞争力的出口时代来临。出口加工贸易增速大幅度萎缩,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却非比寻常。
这些变化,是在竞争和压力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市场作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新产业、新技术、新市场,一路奔涌而来,而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产业,“不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经济列车正疾驰在依靠知识和创新、依靠资本和生产效率改进、依靠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道路上。未来五年,我们将有40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劳动力市场从未出现过的有利条件。高端劳动力的超量供给,将引致经济结构的迅猛变化,迟钝的人也许会因为对这种力量的失察而追悔莫及。
让我们期待着焕然一新的变化吧,这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希望所在,尽管适应它还需要点儿时间。
上图: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本报资料照片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当前位置: >> >>
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新华社广州10月25日电(记者梁钢华)已跃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广东今年以来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有效增强“三驾马车”的内在动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广东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42.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6%,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统计资料显示,经过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有效调整,广东当前经济运行“三驾马车”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在投资方面,广东以增量投资作为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前三季度,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万亿,达到10573.62亿元,增长24.1%,增幅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为增强消费的内在活力,广东积极培育交通、通信、信息、旅游、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一直在17.0%以上运行。前三季度,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8.08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头号外贸大省,当前广东的出口迅速恢复。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59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0%。其中,进、出口分别增长35.5%、27.8%。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额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2%、6.6%和10.4%。
    在经济增速持续加快的同时,广东还不断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力度,全省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据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4008.43亿元,增长17.6%,增幅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工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取得突出成效,轻重工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2:58.8 变为39.9:60.1。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下,今年以来广东财政收入增幅趋稳趋快。前三季度,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完成8522.59亿元,同比增长3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235.37亿元,同比增长20.9%;税收收入完成2776.04亿元,增长19.5%。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郭晓婷 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落地,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无疑需要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人的积极主动的实践,创新的努力在先,离不开人才工作的提前布局。这就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要根除计划经济时期用人模式的影响,而且要走出市场经济初期形成的人资管理的惯性,改变包括前一阶段被认为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当好经济转型的先行官,才能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明确了经济转型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是非常必要的:
  从转型淘汰转化为转型提升的激励,重新认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律。
  日本经营之神,日本企业家、松下电器公司董事长松下幸之助认为,“今天跟昨天比,昨天被肯定的产品,今天未必还能畅销。因此形势的变化,企业经营也要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转型。为了适应这种转型,松下幸之助明确指出:松下电器公司不仅是生产电器的公司,同时也是一个造就人才的公司。其内在的逻辑是,在转型中固然有产品、客户与技术的淘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带来员工的淘汰;相反可以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使他们在转型中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松下电器给我们的启示是,员工在转型中成长不仅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必须做到。所以松下幸之助认为,转型关键“在于发现人才和培育人才”。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育转型人才,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人才转型。
  比如某服务性企业的一个客服人员,已经是公司元老。由于行业性衰退,在电子互动及其它新生服务平台的冲击下,他所服务的客户已经光辉不在,自己不再具有职业优势,也没有提升的空间。在行业竞争陷入“红海”的情况下,他何去何从呢?有的HR会按照业已形成的习惯,说:“那就淘汰吧。”这当然简单,但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需要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负责,不能因转型而“卸磨杀驴”。况且,企业这样做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转型所需要的“空降兵”也存在对企业情况不了解、不适应而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那意味着企业将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人力资源就有必要从转型淘汰的负激励阴影中走出来,转向转型提升的正激励上来,比如率先完成转型,在已有的资源上进行转化;加大鼓励创新的力度,消除员工转型中的资源无助感;根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提供“转型服务”等等。
  从强调管理转向服务人才的体制,完成人力资源的重新定位。
  在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我们可以看到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对建设人才是何等的珍重,不惜在国家之间的谈判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换回一个钱学森。如果说“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那么也证明当时全国的努力都是在为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的研究服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表示,他要为科学春天的到来当好“后勤部长”,也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5月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能否把潜在的资源利用起来,变为现实的资源优势,就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从“”向“服务”的回归。
  “铁饭碗”打破之后,把人力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企业管理,往往使得管理者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就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劳动者被视为“人力”,往往被颐指气使。他们在失去应有的尊严时,很难有主动创新的努力。在招聘员工时,一些用人部门和主管领导总是怕新来的人比自己强而抢了自己的饭碗,有意无意地倾向于使用比自己能力差的人,以便于“管理”;有时根本不考量对方的能力,而是考虑对方会不会很好地听命于自己;对显示出才能的人才反而设法不让其出头。这样就导致企业聘来的人越来越差,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个比一个小,导致企业走向平庸和衰落。要想克服这种现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新定位,从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才资源服务转变。即使人力资源的名称不变,也应当坚持新的导向。
  从重用“能人”转变到以道结心的方式,在经营中杜绝潜规则的诱惑。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东吴孙权拥有江东八十一州,得到“地利”;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却能够争取人心,拥有“人和”,后来居上,与曹操、孙权鼎立而“三分天下”。刘备的人和之“和”,是应和、响应之意,那是在以道结心。刘备的道一方面是利用自己皇叔的身份,以坚持汉室的道统自居;另一方面是以仁、义安抚人心,形成核心团队。随着历史的变迁,道的内容在变,但“得人心”的真理犹存。我们今天所说的道,不仅是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是指恪守诚信,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点在经济转型中不仅不能变,相对于不规范情况下的“被潜规则”而言,还是必须要完成的回归任务。
  计划经济体制下,者忽视员工个人的价值,搞空头政治那一套,容易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把员工当作“经济人”看待当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利用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启用那些善于利用潜规则的“能人”攫取不当利益,就很容易失道。所谓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即使没有潜规则的内幕曝光,彼此的合作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甚至会将企业拖入陷阱。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转型就是要放弃侥幸心理,从使用“能人”转变到依靠真正能用科学技术办事的老实人,从使用会“忽悠”的营销人员转变到依靠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的熟练工人上来。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经济转型中才不会被消费者所遗弃。否则,所谓的转型很可能是新的一轮投机。正如虎门智力人才市场的吕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所说的那样,“好的企业要转型,必然离不开好的人才队伍,而且是长效的人才队伍”。以道结心是转型的关键。
  从不养闲人转换到重视智力储备的轨道,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如果说宏观形势下的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随着科技更新节奏的加快,操作层面上的转型将成为常态,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形成新的工作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要像生产经营中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储备那样,重视对人才的储备、智力的储备。世界上富有远见的公司往往有自己的人才库,注意考虑对现有员工进行有梯次的转型安排;甚至会早早地为一些关键性职位制定接班计划,以免在最后一刻采取行动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法国液气公司,每隔一年半就要对其“战略职位”进行综合考察,排列出6人作为接班人。而DRH公司的做法则是在刚刚任命了一个人后,就要考虑接替他的人选。虎彩集团员邀请一家国际知名人才咨询机构,对其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系统的规划,每年招聘的大学生储备干部100多人。
  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在转型中也开始重视人才储备,比如以“储干”的形式招聘高素质的大学生。但是,还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依然停留在不养闲人的思维中,急功近利,即使对“储干”也要让他们满负荷的干活。当一个订单完成时,会认为养那么些“储干”没有意义,徒增成本,将辛苦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的“储干”弃之如弊履。这种对人才的“储备“根本不具有可持续性,甚至连一般的“用工荒”都难以应对。由此可以看出,要想真正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必须从不养闲人的思维中走出来,将一些暂时不能创造效益的人才“养”起来,不仅可以利用他们的潜能为企业发展积累后劲,还可以防止他们跑入竞争对手的阵营。其实,储备人才的“闲”对于成功转型,往往是必要的,因为作为开拓能力的再次集聚,事前的“闲”符合创新活动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如果能够承担起“养闲”的职责,企业也就具备了足够的成功转型的后发优势。
  从迷信资本运作转为坚持以人为本,奠定经济转型的基础。
  在2011年度题为“转型的智慧”的IBM论坛上,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销售、市场与战略部门总经理GinniRometty女士,和与会者分享了IBM过去百年的转型经验,以及IBM帮助客户实现变革的丰富实践。在IBM的转型经验的“六要素”中,运营模式是排在最后的,而排在前面的,都事关人的作用。他们认为,在转型之前,一定要让所有的层和员工调整心态,让大家知道公司要往哪个方向去走,以配合公司战略转型的调整。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惠普公司女总裁卡莉?菲奥里纳则认为,:“惠普的精髓,就是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核心价值以及行为准则的精神。”这进一步指出了以人为本中应当以人的什么状态为本的核心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升级转型,一些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生产设备、引进新产品;但对人才队伍的培育却仍然沿用十多年前的老一套做法,思想依然被资本运作的神话所笼罩。应当承认,经济的发展的确经历了一个靠吸引投资拉动的过程,资本运作曾经使得一些企业得以扩张。但是其中恰恰存在着经济转型所要克服的缺陷,比如靠劳动力价格低廉坐食其红利的惰性。而在此次经济转型之际,劳动力资源丰富已经被创新人才稀缺的现状所替代。如果说经济转型需要创新的努力在前的话,那么我们的观念必须从资本运作的神话回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以夯实转型的基础,体现转型的智慧。正如通用公司欧洲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迈克?汉利所说,“今天,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人才。我们的优势在于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发改委专家:7.5%经济增速无碍调结构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型升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