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管理有那些重大问题?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及重点科技计划涉密专家科技保密管理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及重点科技计划涉密专家科技保密管理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您的位置:&&&&&&& 正文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将推行重大改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从政府直接管项目到依托专业机构――
科技计划管理推行重大改革
  本报10月20日综合新华社消息 为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利益固化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起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将动一次优化布局的“大手术”。
  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已经批准,即将发布实施。《方案》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具体委托专业机构来管理。
  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 更加聚焦国家目标
  科技部科研条件和财务司司长张晓原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计划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这些年,科技计划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很多重要领域亟须真正具有标志性、带动性,能够解决制约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反映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与科技创新及产业变革的趋势不相适应。
  此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转变政府职能:五项原则优化财政科技计划体系
  两部委在过去4个月对财政科技计划体系的“家底”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征求意见、借鉴国内外成熟做法,明确了优化财政科技计划体系的五项原则。
  一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来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确定主攻方向。三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使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四是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五是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加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接受社会监督。营造遵循科学规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
  政府部门不直接管具体项目了,那谁来管?根据《方案》,每年涉及上千亿元资金的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大蛋糕”将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上,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专业机构负责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现有的、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的各类科技计划经费渠道将不再保留。
  张晓原表示,政府从项目的具体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中解脱出来后,将重点管宏观、管规划、管政策、管布局、管监督。此外,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管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
  据了解,这次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有确切的时间表:2014年就要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先行组织部分重点专项进行试点。年,基本完成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计划的优化整合,实现科技计划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2017年,经过3年的改革过渡期,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运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改革。
  新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公开统一
  旨在破解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科技计划“碎片化”的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究竟是什么构架?
  《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建立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建立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加强统筹规划。共同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布局与设置、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设立、专业机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
  二是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组建一批专业化项目管理机构。专业机构负责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
  三是设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为联席会议的决策提供咨询、提供支撑。统一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提供决策咨询,对项目评审提出指导意见,对特别重大的项目组织评审。
  四是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从任何渠道下去的,中央财政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由科技部、财政部统一监管。监督和评估结果作为财政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提高科技投入的绩效,多出成果和人才。
  五是建立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定期评估,非因科学研究正常原因实施效果不好的,或者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就要及时调整或终止。
  六是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宏观统筹和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撑,并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将优化整合
  根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新定位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的新态势新特征,《方案》提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我国源头创新能力。
  二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解决国际科技竞争中“卡脖子”问题。
  三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的瓶颈问题。
  四是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按照市场规律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五是基地和人才专项。加强科研条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创新人才和优秀团队的科研工作。
  这五个方面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均纳入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在五类计划中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是《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张晓原表示,当前,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大为缩短。为此,将整合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以重点专项的方式,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使其中的基础前沿研发活动具有更明确的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
{编辑:周玲玲}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当前位置: &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项目间接费用列支调研报告(摘要)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项目间接费用列支调研报告(摘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的批复精神,加快示范区“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的进程,推动落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政策措施,特开展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税扶持政策及重大科技项目间接费用列支究工作。
经过科研领域的长期发展和科研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基本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前期的预算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课题制管理到项目结题的决算以及固定资产处置等完善的管理流程。总体来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项目实施课题制管理;各类项目经费管理政策明确了项目预算科目及相应比例;项目实行预算制和决算制管理;各类经费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的处置都有严格规定;对项目实施严格的检查、监督和约束。
由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承担科研项目的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大学、转制科研院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等,这些不同性质的单位都实行统一的政策,科研经费的管理没有针对性。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费规定的比例过低,不足以支撑项目承担单位为实施项目而投入的管理经费;劳务费限制过于严格,有工资收入的正式员工的人员费不允许列支。
高校在承担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而且事业费的目的在于支付教师工资、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等。而作为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和课题本身是缺乏相应经费支撑的,高校还需要负担承担科研项目所必须的实验室、房屋设备、管理协调等产生的相关费用。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经费补偿不足。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全不允许开支有工资收入人员的人员费,使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无法弥补。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些高校不得不自行贴补,无形之中挤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第二,间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高等院校开展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包括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成本,无法得到补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院校只能靠自筹资金支付上述间接成本,在科研基础设施、在编学术人员的科研工资以及科研管理费用等方面的负担过重,使本来非常窘迫的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第三,难以从制度上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院校作为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是按照学生数量拨付的。高校在承担科研项目的同时,难以从制度上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的科研时间和工作量缺乏必要的法理和财务补偿依据,专职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聘任机制也难以建立。
第四,项目经费中的管理费用途不实。当前很多高等院校按高限提取管理费的方式,即按照规定的最高限额提取。一般提取的管理费主要用于管理人员的成本、研究生奖学金返还等。换言之,项目预算中管理费实际上并非课题组的房租、水电气暖等费用,而是用于其他用途,课题组还需要向学校缴纳房租、水电气暖等费用。
科研院所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核心力量。中关村地区有中科院的四十几个研究所,以及北京市的一批科研院所,在生物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农业科学、能源科学、资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国内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科研院所事业费不足以支撑人员费用,亟需在间接费用中列支人员费。作为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事业费是根据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职称由财政划拨,事业费在承担科研人员基本工资之外,还需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很多科研院所的历史悠久,离退休人员众多,某些科研院所在职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某些转制院所,本身没有事业费,仍需要负担离退休人员费用)。同时,科研人员费用无法从纵向项目经费中列支,导致财务赤字运行。
第二,直接费用中的劳务费比例过低。一般重大科研项目的劳务费比例不超过10%,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技术人员、研究生、专家等参与。科研项目允许列支的劳务费的缺口较大,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也难以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因此,劳务费的支出需要参考同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允许据实列支。
企业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新生力量。最近几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包括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对企业开放,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中,并发挥了推进产业化、实现经济价值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无法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按照与企业有关的相应会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折旧可以列入成本,对于科研项目运行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厂房、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等,需要按间接费用支出予以补偿。
第二,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人员工资或补贴应从人员费中列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必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创造出好的产品,才能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为了更好的鼓励科研人员,应在人员费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科研人员在工资以外的补贴。
基本思路:(1)突出自主创新;(2)紧跟改革方向;(3)寻求政策突破。基本原则:(1)试点先行。选择若干重点项目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在示范区内全面推行。(2)分类管理。对有无事业费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核定不同的间接费用比例。(3)注重实效。对示范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重大科技项目间接费用的预算、列支和管理进行跟踪分析,确保取得实效。
根据示范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支撑财政局即将出台的北京市重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重大专项资金分为项目(课题)经费、不可预见费和管理工作经费三类。基于重大科技项目的各承担主体在项目实际支出中,现行项目(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已不能反映其实际支出,因此应将重大专项资金划分为项目(课题)经费、不可预见费和管理工作经费三类。项目课题经费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
第二,间接费用应包含人员费和条件设施费等分摊费用。根据调研的结果,参考美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经验,重大科技专项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人员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的工资补贴及绩效津贴等费用;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监督等费用;房屋、设备折旧费;日常水电气暖和通信等分摊费;实验室、图书馆等运行维护费;其他间接费用。
第三,间接费用的计提比例。根据示范区内各承担主体的现状,参考国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重大科技项目间接费用的比例予以确定。根据不同科技专项以及同一科技专项中不同项目(课题)的特点及其复杂程度等因素。间接费用一般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15%。对于经财政部门认定没有事业费拨款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其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可适当高于有事业费拨款的单位,原则上不高于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20%。
第四,将国家重大专项间接费用范围推广到北京市的重大专项。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原则,以及上海市的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建议北京市的重大专项在参照国家的前提下。灵活调整,体现示范区的创新精神。
Copyright&2013 中关村管委会主办文保网安备案号
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提供内容维护 神州数码提供技术支持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关于发布“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关于发布“十五”国家重大
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恢复和持续提高我国粮食增产能力,并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科技支撑,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决定启动并联合组织实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紧密配合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针对我国三大平原三大作物减少产后数量和质量损失的重大技术问题,以逐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和国家粮库生态储粮技术体系为目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项在“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设置了三个课题,即“十七、减少长江中下游稻谷、华北小麦、东北玉米农户储藏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十八、稻谷高效干燥与玉米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与示范”、“十九、稻谷、小麦、玉米保质储藏与虫霉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等五省)、华北平原(河北、河南、山东等三省)、东北平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省)的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进行农户储粮减损增效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以及开展国库储粮保质共性技术攻关创新。现公布该专项产后领域三个课题申报指南和有关申报要求,请各有关省级粮食局积极配合本专项的实施工作,指导课题申报,积极推荐具有科研实力、前期工作扎实资信良好的有关科研单位申报课题。
课题申请单位
(一)须具有与相应课题紧密相关的粮食储藏应用性基础研究或前期研究,在粮食储藏科技方面近几年具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条件及产业化实力的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不包括外资企业)均可申请,不接受个人申请;
   (二)能为课题集成示范及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以及必要的配套自筹资金,承担以往粮食行业国家科技项目具有良好业绩;
(三)长期从事农村储粮科技服务的单位将优先考虑;鼓励具备实力的中央级科研单位联合有关区域性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在实施中能产生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前景好,有与课题紧密联系和实质性的前期工作基础的单位将优先考虑;
(四)提供的申请书内容真实可靠,需提供相应课题有关前期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等。
课题负责人
   (一)年龄应在55岁以下(含55岁),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从事有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一线工作4年以上;
   (二)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固定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50%;
(三)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未按期完成任务、未验收、完成质量不好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该项目课题负责人申请本项目的课题;
(四)研究开发方向与所申请的课题关联性须较强,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具有较好业绩,对国内外有关最新科技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已完成相应课题的前期科研工作,前期科技成果可靠,具有创新性。
   (五)课题申请人只能申请主持本项目一项课题,若再承担本项目其它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课题。
  课题申请单位需经单位所在地或课题示范点所在省级粮食局(或中储粮总公司)上报推荐公函后,报送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
科技课题经费
  本项目国家科技拨款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依托单位的攻关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根据不同课题,要求申报单位提供相应的自筹资金;具有示范点内容的所在省区市政府、有关部门等单位提供课题配套资金的将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对课题经费需按“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一)鼓励具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院校、科技型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超过5家法人单位,其中科研单位不超过2-3个,企业不超过1-2家;联合申报的单位须共同签订申报协议,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明确相应知识产权的分享比例)。各申报单位的资信情况必须良好。
(二)申请单位既可对本项目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课题的整体内容进行申报,也可对课题的专题内容进行申报。以科技型企业为主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的自我研发能力和科技人才;集成示范的课题,科研单位联合科技型企业申报的,将优先考虑。
(三)申请的课题要有先进、创新的研究开发思路,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明确、可考核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
(四)超出课题申报指南范围的课题申报将不予受理。课题申报指南(附件1)、课题申请书封面格式及编写提纲(附件2)将在我局网站(http://www.)发布。
(五)申请书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一律采用A4纸打印(四号仿宋字体、双面印)、装订盖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名称、申请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并加盖第一申请单位公章,一式11份(其中1份盖红章,封面上注明正本),于日下午4∶00前送到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科技处,过期不予受理。
   (六)联系方式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906室(100038)
  联系人:闫汉书谭本刚张雪
  电话:010-906935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司将对申请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组评审,择优立项支持。
  附件:1.“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
  2.“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申请书封面格式及编写提纲
国家粮食局管理司提供
二00四年六月十六日
  附件1:
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决定联合启动并实施“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紧密配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国家科技专项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针对解决减少我国粮食产后数量和质量损失的重大技术问题,以逐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和国家粮库生态储粮技术体系为目标,该专项中“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共设置3个课题,由国家粮食局组织实施,实施期为3年(2004年4月-2006年12月)。
  三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是:重点开展减少长江中下游稻谷、华北小麦、东北玉米农户储藏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稻谷高效干燥及玉米储运减损增效技术研究开发、国库储粮保质储藏与虫霉监测新技术的攻关研究。在我国三大平原的11个粮食主产省建立1100个农户科技储粮示范点,组装集成优化应用已有的农户储粮科研成果,针对不同产区和品种特点,组装出3-5套以上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方案,使示范点农户的储粮损失降低至现有损失水平的50%以内。本项目完成后将开发新产品8-10台(套);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20-30篇以上;申报专利5-8项以上;制订标准和规程4-5项;培养学科带头人5-10名以上。现将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
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
  预期目标:为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在三大平原11个粮食主产省的核心试验区组装集成科学、实用技术,建立1100个农户科技储粮示范点,组装出3-5套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方案。在核心试验区使农村储粮损失减少50%,通过培养农村储粮技术骨干,以点带面扩大推广,为逐步构建农村储粮科技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1.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长江中下游温度高、湿度大的储粮生态特点和收获后稻谷易发霉、生虫和被鼠虫偷食的特点,开展农户储粮现状、问题、对策调研分析;
  (2)筛选、组装集成开发并优化安全、科学、实用、有效、经济、易于推广普及的储粮装具及储粮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储藏量一般设计在800kg~1000kg;储藏技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自然低温、低氧、密闭等技术;
  (3)根据储粮技术要求,研究农户粮食产后入仓前清理、晾晒、保管的处理措施;
  (4)筛选出高效、低毒、实效长,经济、易于使用的农村储粮防虫药剂,主要防治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等害虫危害;从气密囤密闭缺氧、通风干燥隔潮,丙酸类抑霉化学剂等技术中选择合适技术进行防霉并推广应用;选用先进、适用环保的防鼠技术。
  (5)研究编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农村的>宣传资料和影视材料,进行示范教学和推广,培训储粮技术骨干,协助技术推广;
  (6)研究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的发展对策建议;完善“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在“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网”上开展农村储粮技术专家咨询服务。
  (7)配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丰产技术集成计划,在五省相应核心示范区选择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湖北省随州市、江苏省兴化市、江西省南昌市、四川省彭县进行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
  (1)在长江中下游稻谷产区(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湖北省随州市、江苏省兴化市、江西省南昌市、四川省彭县)每省选1个县,每县选1个乡,每乡选100户农户进行技术核心示范;
  (2)组装出1-2套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方案,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发2-3套农村储粮装具,农户储藏稻谷的吨粮储藏装具使用成本(折旧费)≤15元;
  (3)筛选4-5种防虫、防霉、防鼠的药剂、设备,将虫、霉、鼠导致的农户储藏损失减少50%;
  (4)提出农村储粮前处理措施和产后处理模式,提出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发展对策;
  (5)编制一套>宣传资料和影视材料;在“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网”上开展农村储粮技术专家咨询服务;
  (6)编写5-8篇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培养学科带头人3-5名。
  2、华北平原小麦产区农户储藏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华北平原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极易滋长储粮害虫和引起粮食霉变的储粮生态特点,开展农户储粮现状、问题、对策调研分析;
  (2)组装集成开发应用已有农户储粮先进技术和储粮装具,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选用安全、高效、经济、易于使用的储藏技术,防虫技术采用自然低温、密闭等储藏技术;重点防治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等害虫危害;选用有效、适用的防霉技术和防鼠技术;
  (3)在示范点进行农户储粮减损试验研究,达到农户小麦储藏防虫、防霉、防鼠的目的,降低农户的产后粮食损失;
  (4)研究编制简单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影视材料,进行农户储粮示范教学和推广,培训储粮技术骨干,协助技术推广;
  (5)配合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山东三个小麦主产区丰产技术集成计划,在核心示范区选择河南省的偃师,山东省的兖州和河北省的安平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
  (1)总结华北三省农户粮食产后储粮损失状态,编写1-3份调研报告;
  (2)在华北三省示范区每省选1个县,每县选1个乡,每乡选100户作为示范点进行技术示范,每户装具储藏量在1000kg左右;
  (3)组装出1-2套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方案;
  (4)农户储藏小麦、玉米的吨粮储藏装具使用成本(折旧费)≤15元,将由虫、霉、鼠导致的农户小麦储藏损失减少50%;
  (5)编写储粮普及宣传资料和影视材料各1套;
  (6)发表研究论文3-5篇,培养学科带头人3-5名。
  3、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农户储藏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东北平原气温寒冷、湿度大的储粮生态特点和收获后玉米易发霉和易发生鼠害的特性,对玉米产后农村储藏损失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调查分析;
  (2)筛选组装集成开发和优化出适合于东北平原农户储粮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剂、新装具及先进、适用的防霉、防鼠技术,在示范点进行试验和应用示范,大面积推广应用示范;
  (3)编制农村储粮技术手册,通过培养农村储粮技术骨干,协助农户储粮技术推广。
  (4)配合东北平原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玉米主产区丰产技术集成计划,在核心示范区选择辽宁省新民市、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
  (1)总结东北三省农户粮食产后储粮损失状态,编写3-5份调研报告;
  (2)在东北平原每省选1个县,每县选1个乡,每乡选100户作为示范点;
  (3)组装出1-2套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方案;
  (4)在示范点减少农户储粮损失50%,农户储藏玉米吨粮储藏装具使用成本(折旧费)≤15元,示范点农户储藏量一般设计在5000kg~10000kg;
  (5)制定农户储粮技术规程1项;
  (6)申报国家专利1项以上;
  (7)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
  (8)编制农村储粮技术手册和影视材料,培养农村储粮技术骨干100名以上。
  经费投入:要求申报单位按不低于国拨经费1:1的比例提供自筹经费。
稻谷高效干燥与玉米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与示范
  1.长江中下游稻谷整仓干燥新技术开发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粮食水分转移机理和粮食干燥机理,为粮食就仓干燥提供理论基础;
  (2)研究完善适合于较高水分稻谷整仓干燥智能化控制的系统参数,使干燥后稻谷水分均匀,开发稻谷整仓干燥智能化控制系统,选择1500吨仓容以上收纳库的房式仓进行高水分稻谷整仓干燥实仓应用。
  (3)研究干燥时间、降水速度与粮食品质(粮食的脂肪酸值、粘度、发芽率、黄变率、裂纹率等品质)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4)研究农户偏高水分稻谷的就仓干燥技术,开发适用于农户稻谷就仓干燥的设备;
  (5)研究稻谷干燥过程中,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发生情况;
  (6)制定《农户高水分稻谷整仓干燥技术操作规程》。
  考核指标:
  (1)开发稻谷整仓干燥智能化控制系统1套;
  (2)建立1-2个堆高不低于4米、水分低于20%的较高水分稻谷就仓干燥示范点,降水幅度均匀,不增加黄变粒和裂纹粒;一次降水幅度:1.0-1.5%;爆腰增加率:<1%;
  (3)干燥仓容1500吨左右、堆高不低于4米、水分低于20%的高水分稻谷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半月内;整仓干燥费用低于干燥机和接近人工晾晒的吨耗成本,降1%水分成本低于4元/吨;
  (4)开发农户稻谷就仓干燥的技术和设备1套;
  (5)制定《农户高水分稻谷就仓干燥技术操作规程》;
  (6)申报2-3项专利,提交3-5篇学术论文,培养1-2名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2.长江中下游远红外小型稻谷干燥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建立稻谷机械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远红外辐射与吸收匹配技术、设计干燥介质状态参数调节和控制装置;
  (2)研究远红外稻谷烘干工况,进行工艺参数试验与优化
  (3)研究稻壳燃烧温度控制与调节技术,设计高效、低能耗的远红外稻谷干燥工艺,开发远红外稻谷烘干机、稻壳远红外辐射器;
  (4)研究制定相应的干燥技术操作规程。
  考核指标:
  (1)开发远红外稻谷烘干机,以稻壳燃烧为能源,日处理量在50-100吨;
  (2)降水速率:1.0-1.4%,一次降水幅度:3-5%;爆腰增加率:<3%;烘干与缓苏时间比:<;
  (3)稻谷干燥成本低于5元/吨;
  (4)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建立2-3个示范点。
  (5)申请国家专利1-2项,提交2-3篇学术论文。
  3.粮库玉米储运减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分析研究影响玉米储运环节的破碎因素,提出科学合理技术参数,包括主要粮食破碎速度的测定,斗式提升机的合理运转速度、畚斗合理形状和材料、头轮合理形状、刮板机合理运转速度、刮板形状和材料、导轨形状和材料,防碎溜管结构、粮食流速流量控制机构和粮面增高的联动机构的参数筛选研究;
  (2)通过设备优化组合,解决玉米储运过程中的破碎问题;
  (3)在东北平原建立示范点,应用玉米运输减碎技术。
  考核指标:
  (1)设计制造玉米入库提升、输送、进出仓机械系统,处理量200吨/时;
  (2)玉米破碎率由原来的5%~8%降低到2%;
  (3)在东北平原建立6个粮库玉米储运减碎示范点进行技术示范;
  (4)申报2项以上专利,发表1-2篇论文。
  经费投入:要求申报单位按不低于国拨经费1:1的比例提供自筹经费。
稻谷、小麦、玉米保质储藏与虫霉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偏高水分玉米、稻谷储藏期间品质、水分等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
  (2)研究偏高水分玉米、稻谷储藏过程中仓内空间湿度、粮食的平衡水分和水活度值、粮堆表层的水分变化,以及引起偏高水分玉米、稻谷发热、结露和生霉的机理;
  (3)研究偏高水分粮食自身的呼吸代谢特性和粮食中所存在的微生物生理状态变化指标,研究调整粮食储藏环境温度、湿度及气体成分指标对粮食及粮堆中生物因素变化的影响规律;
  (4)在不同仓型中开展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标准的实仓应用对比试验,对上调水分标准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
  考核指标:
  (1)储藏期间试验仓储藏玉米、稻谷水分高于常规储藏安全水分0.5%~1.0%;储粮规模为3000吨;
  (2)试验仓玉米、稻谷在一年储藏期中不发生霉菌生长现象;储藏期间偏高水分玉米、稻谷品质高于常规储藏方式;在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建立1个示范点;
  (3)储存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产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其它相关间接费用不高于常规储藏费用;
  (4)制定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规程各1项;
  (5)申报国家专利1项以上。
  2.粮库储粮害虫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昆虫图像或信息识别系统,监测储藏粮食的昆虫活动,监测害虫的虫口密度,建立数学模型,实现智能报警。
  (2)对粮库总体昆虫危害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早期预测,编制可以给出适当处理措施建议的软件,有效控制虫害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储粮害虫防治的有效经济阈值;
  (3)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产区和东北平原玉米产区选择3个储备量大于5万吨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作为示范点,集成应用储粮虫害监测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
  (1)应用电子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自动化监测,集成储粮虫害监测控制技术;
  (2)昆虫监测灵敏度达到≤3头/kg、误差≤10%;
  (3)提出储粮害虫防治的有效经济阈值;
  (4)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产区和东北平原玉米产区选择3个储备量大于5万吨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作为示范点;
  (5)制定粮库害虫监测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申请专利1-2项,提交学术论文3-5篇。
  3.粮库储粮霉菌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筛选可用于储粮霉菌活动监测的快速检测技术;
  (2)利用储粮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技术,集成现代霉菌检测技术和粮情检测系统,系统研究粮库实仓储粮霉菌活动的特点及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组建粮库储粮霉菌活动监测技术应用管理系统,优化粮库储粮霉菌活动监测技术,提高储粮霉菌监测的灵敏度和监测效率;
  (3)研究粮库储粮霉菌活动监测数据与相应储粮条件下霉菌活动发展趋势的相关特性,开发粮库储粮霉菌活动趋势预测、预报系统。
  (4)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产区和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建立示范点,集成应用优化的储粮霉菌监测技术、监测技术应用管理系统,以及粮库储粮霉菌活动趋势预测、预报技术。
  考核指标:
  (1)选择可用于粮库储粮微生物活动监测的可靠技术,完成一个粮食样品的微生物活动检测速度≤30min;
  (2)提高监测储粮霉菌活动的灵敏度,对增湿水分至20%粮食的霉菌活动(25℃环境)监测响应值在48小时以内;
  (3)开发霉菌活动监测技术应用管理系统1套,减少监测工作量50%以上;。
  (4)开发适合粮库储粮应用的霉菌危害预测、预警系统1套;
  (5)在三大平原产粮区选择3个储备量大于5万吨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作为技术示范点进行技术示范;
  (6)制定粮库储粮霉菌监测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2篇,培养研究生3名。
  经费投入:要求申报单位按不低于国拨经费1:1的比例提供自筹经费。
申请课题名称:
  第一申请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参加单位:
  课题负责人(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传真:
  电子信箱:
课题内容摘要(800字以内)
课题的意义和必要性(1000字以内)
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500字以内)
课题攻关预期目标,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工艺路线、关键技术、具体技术方案优化
课题的集成示范具体地点、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可能取得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
课题实施年限及年度计划安排
课题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课题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课题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课题的基础条件(与课题紧密相关的现有技术、成果、设备基础和工作基础)
课题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他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
课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保障措施
课题主要申请单位、参加单位及负责人、主要参加人员背景资料(包括出生年月、参加者需签字或有文字说明参加课题,申请单位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绩效情况)
联合申请单位须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及经费和知识产权
  1、课题前期有关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证明
  2、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
  3、企业、事业法人证复印件
  4、相应区域核心试验区农户储粮基本情况
  5、课题已开展前期工作有关材料等
最新同类法规
(尚未生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地区:北京 - 东城区
执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东座F4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501号
地址:大兴区团河团桂路3号
地址:昌平区七里渠乡豆各庄村645号
地址:昌平区七里渠乡豆各庄村甲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重大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