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生活保障和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的异同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分配机制和效应研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首创自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中间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并且经历了农业税改革等等其他国家改革措施带来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低保政策无论是低保覆盖面、低保标准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保障了我国城镇和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效果最为显著的民生业务之一,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 随着制度框架和操作程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城市低保制度不仅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救助,而且开创了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社会救助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在借鉴城市低保经验的同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情况相对复杂,农业人口众多等等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新创了许多措施和做法,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工作机制,成为我国低保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以此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以及现实中低保的实施情况,所得出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其次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工具;第三是从整体上具体归纳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与逻辑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部分在回顾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陈述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并做了简要的评述。 具体来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即:探索创新阶段、完善推广阶段、应保尽保阶段、规范管理阶段;探索创新阶段主要是指1993年城镇低保制度从上海开始尝试到1997年建立城镇低保制度的省市达到全国所有省市1/3的这段时间;完善推广阶段指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细则到199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这也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从此有了正式的法律支撑;第三阶段即应保尽保阶段,在该阶段中各个城市在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指导下,努力把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居民都纳入我国城镇低保范围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改进低保实施方法,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在这样的努力下,到2002年底,全国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城镇居民已经占到了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6%;在实现了应保尽保后,就进入了最后的规范管理阶段,在该阶段中,各个地区都尽力完善低保实施细则,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操作办法,而且在低保人员的管理与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们简单的把它划分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前与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及全面启动发展阶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早于城镇,早在城镇低保制度开始之前,农村低保制度就在阳泉,广州武鸣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但是此后一直都处在试点推广阶段,直到2002年才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在此阶段,农村低保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农村村集体,此时,村集体在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农村税费改革后,2003年,民政部明确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6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市已经达到25个,其它省市也在全面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6年后,农村低保制度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全国各个地区农村基本都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进入了全面启动发展阶段,2007年底民政部宣布已经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实现了应保尽保。 该部分最后还综述了目前关于我国低保制度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低保制度本身和作用、低保资金的筹措和使用、低保失业人员再就业、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甄别问题、低保的覆盖面、低保依赖问题以及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现状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概况的,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并且简要评述了目前研究领域的不足与空白,比如目前仍未发现有系统总结关于低保的再分配机制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关于低保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 第三部分是作者关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分配机制的思考,即我国城镇低保制度的甄别认定程序问题,通过对成都、乐山、重庆、合肥、太原以及河北等地区低保甄别程序在实践中具体实施的操作程序,首先总结了现行城镇低保甄别的一般程序,虽然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的、但是大致都要经历这样的程序,首先是户主向社区居委会提供相关申请资料,提出申请,接下来社区居委会或者乡镇街道办事处通过入户调查等核实真假,然后进行民主评议,最后张榜公布初审结果,对没有异议的,初审合格后上报区县民政部进行复审,不合格的退回给原申请人,区县民政部再通过按比例抽查或全部复查复审上报名单,最后确定低保人员。在确定了低保人员后,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对低保申请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如何使低保人员的管理达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使适合低保条件的人尽快纳入低保范围内,使不再适合低保的人员尽早退出低保,比如有些地区采取的将低保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复核等就是低保动态管理成功的例子,其次指出了各个地区程序的异同点,例如在张榜公示的规定中,有些地方规定是三榜公示,有些地方规定只需要两榜公示等。 在对各个地区甄别程序进入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现行甄别认定程序中亟待改善的问题,包括收入审查和核实的科学性,社区居委会在低保甄别程序中承担大量工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及现行对低保人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等。 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低保制度再分配机制效应的研究,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该部分讨论了低保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系。 本部分在《中国统计年鉴》、《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民政部的年度统计公告以及民政部的低保标准和低保数据.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具体包括低保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matlab编程计算有低保制度和剔除低保收入时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有无低保前后基尼系数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简单说有低保时候的基尼系数要小于除去低保收入时的基尼系数,说明低保确实对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以及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够显著。2007年之前,低保支出使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但是影响也很微不足道。同时,低保使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也十分有限。2007年由于农村低保的引入,城乡之间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并且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的幅度略高于其他年份。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根据前面对低保再分配程序以及有无低保时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的,发现我国低保制度虽然发展的很快,对于城镇低保来说2007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而对于农村来说2007年开始低保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需要继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低保再分配机制中,低保人员的收入核定和审查的方法如何制定和统一的问题,低保资金应该如何管理才更有效,低保人员的动态管理如何实现,低保资金的发放如何才更高效和准确以及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对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到底多大程度改善了我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关键词]:;;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论文暂不提供下载
手机知网:&&|&&
中国知网客户端
海量文章,一站下载
万千书刊,个性订阅59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9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
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EconomicScience;Mar.02007Vol.29No.2;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曹艳春;(上海财经大学,摘要:近年来,36个城市1998;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层梯度标准体;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在国家和政府
2007年3月第29卷 第2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EconomicScienceMar.02007Vol.29 No.2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曹艳春(上海财经大学,摘要:近年来,36个城市年的面板数据,、政治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居;“低保”标准并未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低保”标准对。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建议: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施行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以及建立互动支持系统,促进“低保”受益者就业。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层梯度标准体系;互动支持系统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2)-0015-06一、引 言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1997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颁布了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目前为止,各省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让贫困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对当初确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多次调整。本文对1998年以来我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共36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变迁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地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及其对“低保”受益者的保障力度,并提出相应完善与改进对策。本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呈现上升趋势。首先,1998年到2005年期间,各地的“低保”标准平均值由149.30元增加到231.97元,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03%,如图1所示。其次,每个城市的“低保”标准都在不断的提升。1998年有24个城市的“低保”标准低于149元,到2005年,36个城市的“低保”标准均高于150元;每人每月300元以上的城市1999年到2001年期间为1个,2005年9月,“低保”标准大于或等于300元的城市数目上升到8个,如图2所示。(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地区差异变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异很明显。东部城市的“低保”标准平均值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且差异呈扩大趋势。199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78.82元、124.44元和121.50元,东部与中部、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时间变迁对36个城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号2006ESH001)、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项目编号2006-w-0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艳春(1975-),湖南湘乡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15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分别为54.38元和57.32元;到2005年,这一差异扩大到分别为80.88元和89.80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初建立阶段,我国36个城市普遍的做法是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执行统一的人均标准,各家庭按人口数乘以人均标准得到救助总额,并以总额减去家庭自有收入施行补差救助。2000年以后,福州和厦门率先打破了这种做元。尽管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比率较快,但由于基数较低,“低保”标准仍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城市。法,按家庭规模计算不同户型人均救助标准。福州2000年确立的标准为单人户每人每月200元,多人户(含两人户)每人每月22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5年这一标准提高到单人户每人每月210元,多人户(含两人户)230元;2006年,救助。厦门确立的城市最低315,290元,三人户每人每月265元,一直保留到现在未作改变,只是不断提高了城镇图1 36”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4年以后,杭州开始考虑家庭规模的影响,执行了多元化的弹性标准。当时,杭州的多元化标准为三人户人均270元,二人户人均285元,一人户人均300元。2005年,杭州的“低保”标准继续提高。    表2 2005年杭州、福州、厦门多元化标准  单位:元城市杭州三人户二人户一人户图2 各年不同标准区间的城市个数对比表1 分地区各年“低保”标准情况东部沿海城市城市数(个)1998年平均值(元/人?月)1999年平均值(元/人?月)2000年平均值(元/人?月)2001年平均值(元/人?月)2002年平均值(元/人?月)2004年平均值(元/人?月)2005年平均值(元/人?月)...福州厦门中部地区城市...西部地区城市...  资料来源:根据民政部网站整理三、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因素分析关于“低保”标准的制定,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方法,只规定:“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各省市的制定方法主要有:抽样调查型、部门协商型、参照制定型、主观判断型和混合型等。其中,北京市采用抽样调查法,厦门市采用市场菜篮子法,上海市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广州市采用收入比例法,等等。然而,尽管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不同,全国36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主要年平均增长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民政部网站资料计算整理(三)一元保障标准向多元化保障标准的变迁由于家庭规模和人口构成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存在着差别。然而,在16经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呢?本文利用1997年-2005年各个城市经济变量与“低保”标准的最有力的因素是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该条例在社会救助法律出台之前都是“低保”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1999年,国务院要求全国各地对原有“低保”标准提高大约30%,全国各地都对原有“低保”标准进行了调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影响“低保”标准的经济因素。由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利用Eviews4.0软件对1997年到2005年全国3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增长幅度达到30%左右。其次,让贫困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也是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因素。例如上海市每年均召开政府工作会议探讨在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因此,上海市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要求。胡锦涛主席也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有关研究表明,贫富分化越严重,贫困居民收入越低,人数越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越多,社会越趋于不稳定[1]归分析。回归的基本模型为:DBBZti=αti+α1GDP(t-1)i+α2CZZC(t-1)i+α(1)3CZSR(t-1)i+α4ZGGZ(t-1)i+εti式中,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ZZC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CZSR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ZGGZ为职工平均工资,DBBZ准,各变量的下标t,iti为扰动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模型(1)进行检验,可以判定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故采用逐步回归法来处理,得到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重要的因素为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建立模型为:DBBZti=αti+α1ZGGZ(t-1)i+εti回归结果为:2002年2004年(2)。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求政府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切实负担起救助低收入人群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低保”标准,满足低收入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面板数据(1)C截面数据(2)70.9)0.1895(4.1545)33截面数据(3)74.9)0.1798(2.1523)377.3)0.1773(2.4462)3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效应分析  (一)“低保”制度对贫困人口的保障率从图3可以看出,年期间,“低保”制度对城市居民的保障率持续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贫困居民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急剧增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ZGGZ(t-1)iAd.jR2D.W.0.0.0.  注:C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括号内是t统计量,符号3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33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存在相关关系,参数α1的经济含义是指:当职工平均工资增加100元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相应提高17-19元。(二)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政治、社会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图3 “低保”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最低生活的保障率①  ① 注:根据民政部网站以及有关学者[2]的研究数据整理计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城市总人口数;城市居民贫困率为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城市总人口数。17  (二)“低保”标准对贫困者生活保障力度分析为了检验各省市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否合适,笔者收集了多个城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等资料进行对比。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因此,理论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能满足低收入户的生活支出以及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数据对比表明:除重庆外,其他城市以年计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满足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还略有盈余。“低保”标准与占被调查人口20%的低收入户食品支出额的平均比值达113%。然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不能满足低收入户的所有消费支出,平均比值为84%。低保对象受救助额度只有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下。调查结果表明,受救助的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救助的款额除了购买食品与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外,所剩无几。低保户如果有常年生病、,则仍然会感到生活困难[3]。表3 2004年“低保单位:元城市城市居民平均食品支出(1)2)(3)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石家庄重庆平均8.501.540.6646.759.669.96.536.67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43(4)/(2)(4)/(1)(4)/(3)1.211.061.141.011.390.941.130.880.850.880.730.980.730.840.470.390.500.490.570.390.46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年鉴、杭州市统计年鉴、石家庄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4年,我国“低保”标准基本能保障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的最低收入户的食品和衣着支出,只能保障占全部被调查人口20%的低收入户的食品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对居民的“吃饭”以及部分“住”进行了保障,只是一种“最低”保障,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本”保障。表4 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    单位:元项目收入组平均2004年消费性支出.食品.衣着686..04医疗保健528..56交通通讯843..77娱乐教育文化全年“低保”标准.76488.771860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  (三)对贫富差距影响效应分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对比表明,除1999年国务院要求统一提高“低保”标准而导致各地相应提高大约30%的幅度外,其他年份“低保”标准增长率均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到2005年期间,全国36个城市平均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87%、13.99%和12.59%。对1836个城市具体分析也表明,“低保”标准增长率基本上低于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图4 全国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  计算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前一年职工工资水平之间的比值A,可以发现:1999年至2005年A值平均为20.82%。1999年全国36个城市A值平均为21.76%,2000年到2005年的A值分别前一年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前一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的值都集中在15%-27%之间,表明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职工前一年平均工资之间比例取值范围大约是15%-27%,可以作为各地制定标准时参考。为26.59%、23.88%、21.47%、19.03%、17.24%和15.79%,说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幅度都赶不上图5 2005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职工工资比值(%)  图4和图5显示出两个特征:一是2004年、2005年的A值相对其他年份偏低,且A值有逐年降好线的影响,会产生两种均衡:(1)个人受到激励和就业指导与帮助,更加偏好劳动与消费品,提供TD的劳动并得到E4的消费与工作的均衡组合,生活质量有所提高;(2)“低保”制度对劳动者产生消极刺激。如果没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他提供TT2的劳动并得到OC2的消费品,均衡点为E1,但因为有了社会救助制度,他的最佳选择点是B,减少了TT2的劳动时间,只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消费品,但消费水平比没有社会救助且自己劳动时高一些。因此,理论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减少贫困者的劳动供给[4]低的趋势;二是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A值较低。A值越低,说明“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比例越低。这两种情况说明,“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和职工平均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低保”标准并未起到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者工作积极性实证分析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工作意愿模型分析。我国目前实行补差式救助,即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差额进行补助。当家庭成员参加工作时,所得工资收入全部从“低保”救助额中进行抵扣,相当于100%的个人所得税。这种隐含税率将对贫困者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如图6所示,“低保”对象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工作并得到消费品与休闲之间进行选择。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其预算约束线为MNB的折线,即使他完全不工作,国家也为其提供了相当于OC1的消费品。个人最差的生活组合为OC1单位的消费品和OT的休闲时光。受到个人不同的消费和休闲偏19图6 “低保”对象的工作与休闲选择示意图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59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等内容。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通过...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标准不连接,资金投入不足,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难以...  导论 针对目前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低保标准”)水平如何有大量的 研究...有学者根据扩展线性 支出模型(ELES)测定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论标准,...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下)
...目前我国低保制度家庭收入调查机制不完善,与居民 ...除了低保人数变动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低保财政...  2、我国城市贫困及最低生活保障现状 当前, 我国城市贫困的规模由于不问的研究者和各个城市地方政府在对贫困 的测量小所实行的标准很不统一, 迄今为止仍没有城市...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状况 扶困济贫, 这是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正式宣告了所有的 城市居民当其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都有权利从政府...  要优化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框架,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47-494.2.1 经济发展 对山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  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标准资金 【学位...城市低保存在问 题的影响因素 36-384.3.1 制度...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与收入分配效应 ,同时揭示了制度潜在的低 效率及其...”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维持...9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
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当代经济科学Mo;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曹艳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层梯度标准体;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1997年
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EconomicScienceMar.??2007Vo.l29??No.2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曹艳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9)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升。本文利用我国36个城市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而非基本生活保障; 低保!标准并未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 低保!标准对贫困者就业意愿具有较弱的负效应。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建议: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施行分层梯度式 低保!标准以及建立互动支持系统,促进 低保!受益者就业。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层梯度标准体系;互动支持系统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2)-0015-06一、引??言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1997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颁布了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目前为止,各省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 让贫困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对当初确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多次调整。本文对1998年以来我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共36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变迁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地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及其对 低保!受益者的保障力度,并提出相应完善与改进对策。本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呈现上升趋势。首先,1998年到2005年期间,各地的 低保!标准平均值由149.30元增加到231.97元,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03%,如图1所示。其次,每个城市的 低保!标准都在不断的提升。1998年有24个城市的 低保!标准低于149元,到2005年,36个城市的 低保!标准均高于150元;每人每月300元以上的城市1999年到2001年期间为1个,2005年9月, 低保!标准大于或等于300元的城市数目上升到8个,如图2所示。(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地区差异变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异很明显。东部城市的 低保!标准平均值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且差异呈扩大趋势。199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78.82元、124.44元和121.50元,东部与中部、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时间变迁对36个城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号2006ESH001)、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项目编号2006-w-0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曹艳春(1975-),湖南湘乡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分别为54.38元和57.32元;到2005年,这一差异扩大到分别为80.88元和89.80元。尽管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比率较快,但由于基数较低, 低保!标准仍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城市。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初建立阶段,我国36个城市普遍的做法是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执行统一的人均标准,各家庭按人口数乘以人均标准得到救助总额,并以总额减去家庭自有收入施行补差救助。2000年以后,福州和厦门率先打破了这种做法,按家庭规模计算不同户型人均救助标准。福州2000年确立的标准为单人户每人每月200元,多人户(含两人户)每人每月22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5年这一标准提高到单人户每人每月210元,多人户(含两人户)每人每月230元;2006年,救助标准分别为225元和245元。厦门确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为2000年一人户每人每月315元,二人户每人每月290元,三人户每人每月265元,一直保留到现在未作改变,只是不断提高了城镇图1??36个城市 低保!标准平均值与增长比率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4年以后,杭州开始考虑家庭规模的影响,执行了多元化的弹性标准。当时,杭州的多元化标准为三人户人均270元,二人户人均285元,一人户人均300元。2005年,杭州的 低保!标准继续提高。????????表2??2005年杭州、福州、厦门多元化标准????单位:元城市杭州三人户二人户一人户图2??各年不同标准区间的城市个数对比表1??分地区各年 低保!标准情况东部沿海城市城市数(个)1998年平均值(元/人?月)1999年平均值(元/人?月)2000年平均值(元/人?月)2001年平均值(元/人?月)2002年平均值(元/人?月)2004年平均值(元/人?月)2005年平均值(元/人?月)年平均增长比率(%)...中部地区城市...西部地区城市...福州厦门????资料来源:根据民政部网站整理三、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因素分析????(一)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因素分析关于 低保!标准的制定,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方法,只规定: 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各省市的制定方法主要有:抽样调查型、部门协商型、参照制定型、主观判断型和混合型等。其中,北京市采用抽样调查法,厦门市采用市场菜篮子法,上海市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广州市采用收入比例法,等等。然而,尽管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不同,全国36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主要????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民政部网站资料计算整理(三)一元保障标准向多元化保障标准的变迁由于家庭规模和人口构成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存在着差别。然而,在经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呢?本文利用1997年-2005年各个城市经济变量与 低保!标准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影响 低保!标准的经济因素。由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利用Eviews4.0软件对1997年到2005年全国3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的基本模型为:DBBZti=??ti+??1GDP(t-1)i+??2CZZC(t-1)i+??3CZSR(t-1)i+??4ZGGZ(t-1)i+??ti(1)式中,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ZZC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CZSR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ZGGZ为职工平均工资,DBBZ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变量的下标t代表年份,i代表第i个城市,??ti为扰动项。数据来源于1997年到200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民政部网站。对模型(1)进行检验,可以判定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故采用逐步回归法来处理,得到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重要的因素为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建立模型为:DBBZti=??ti+??1ZGGZ(t-1)i+??ti回归结果为:面板数据(1)C77.3)0.2)*0.2002年截面数据(2)70.9)0.5)*0.*的最有力的因素是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该条例在社会救助法律出台之前都是 低保!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1999年,国务院要求全国各地对原有 低保!标准提高大约30%,全国各地都对原有 低保!标准进行了调整,增长幅度达到30%左右。其次,让贫困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也是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因素。例如上海市每年均召开政府工作会议探讨在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如何让贫困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社会走向更加公正。因此,上海市每年都对 低保!标准和其他救助标准进行调整。再次,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要求执政者根据贫困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低保标准。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了 十一五!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要求。胡锦涛主席也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有关研究表明,贫富分化越严重,贫困居民收入越低,人数越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越多,社会越趋于不稳定[1](2)2004年截面数据(3)74.9)0.3)*0.。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求政府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切实负担起救助低收入人群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 低保!标准,满足低收入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效应分析????(一) 低保!制度对贫困人口的保障率从图3可以看出,年期间, 低保!制度对城市居民的保障率持续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贫困居民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急剧增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 应保尽保!的目标。ZGGZ(t-1)iAdj.R2D.W.????注:C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括号内是t统计量,符号*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存在相关关系,参数??1的经济含义是指:当职工平均工资增加100元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相应提高17-19元。(二)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政治、社会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图3?? 低保!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最低生活的保障率%????%??注:根据民政部网站以及有关学者[2]的研究数据整理计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城市总人口数;城市居民贫困率为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城市总人口数。????(二) 低保!标准对贫困者生活保障力度分析为了检验各省市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否合适,笔者收集了多个城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等资料进行对比。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因此,理论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能满足低收入户的生活支出以及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数据对比表明:除重庆外,其他城市以年计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满足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还略有盈余。 低保!标准与占被调查人口20%的低收入户食品支出额的平均比值达113%。然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不能满足低收入户的所有消费支出,平均比值为84%。低保对象受救助额度只有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下。调查结果表明,受救助的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救助的款额除了购买食品与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外,所剩无几。低保户如果有常年生病、子女受教育等特殊情况,则仍然会感到生活困难[3]。表3??2004年 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对比??????单位:元城市城市居民平均食品支出(1)低收入户食品支出(2)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石家庄重庆平均78.501.540.6646.759.669.96低收入户消费支出(3).536.67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43(4)/(2)(4)/(1)(4)/(3)1.211.061.141.011.390.941.130.880.850.880.730.980.730.840.470.390.500.490.570.390.46????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年鉴、杭州市统计年鉴、石家庄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等。????从全国范围来看,2004年,我国 低保!标准基本能保障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的最低收入户的食品和衣着支出,只能保障占全部被调查人口20%的低收入户的食品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对居民的 吃饭!以及部分 住!进行了保障,只是一种 最低!保障,还远远没有达到 基本!保障。表4??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项目收入组平均2004年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消费性支出.食品.衣着686..04医疗保健528..56交通通讯843..77娱乐教育文化全年 低保!标准.76488.771860????(三)对贫富差距影响效应分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对比表明,除1999年国务院要求统一提高 低保!标准而导致各地相应提高大约30%的幅度外,其他年份 低保!标准增长率均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到2005年期间,全国36个城市平均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87%、13.99%和12.59%。对36个城市具体分析也表明, 低保!标准增长率基本上低于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图4??全国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计算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前一年职工工资水平之间的比值A,可以发现:1999年至2005年A值平均为20.82%。1999年全国36个城市A值平均为21.76%,2000年到2005年的A值分别为26.59%、23.88%、21.47%、19.03%、17.24%和15.79%,说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幅度都赶不上前一年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前一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的值都集中在15%-27%之间,表明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职工前一年平均工资之间比例取值范围大约是15%-27%,可以作为各地制定标准时参考。图5??2005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职工工资比值(%)????图4和图5显示出两个特征:一是2004年、2005年的A值相对其他年份偏低,且A值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二是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A值较低。A值越低,说明 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比例越低。这两种情况说明, 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和职工平均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 低保!标准并未起到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者工作积极性实证分析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工作意愿模型分析我国目前实行补差式救助,即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差额进行补助。当家庭成员参加工作时,所得工资收入全部从 低保!救助额中进行抵扣,相当于100%的个人所得税。这种隐含税率将对贫困者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如图6所示, 低保!对象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工作并得到消费品与休闲之间进行选择。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其预算约束线为MNB的折线,即使他完全不工作,国家也为其提供了相当于OC1的消费品。个人最差的生活组合为OC1单位的消费品和OT的休闲时光。受到个人不同的消费和休闲偏好线的影响,会产生两种均衡:(1)个人受到激励和就业指导与帮助,更加偏好劳动与消费品,提供TD的劳动并得到E4的消费与工作的均衡组合,生活质量有所提高;(2) 低保!制度对劳动者产生消极刺激。如果没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他提供TT2的劳动并得到OC2的消费品,均衡点为E1,但因为有了社会救助制度,他的最佳选择点是B,减少了TT2的劳动时间,只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消费品,但消费水平比没有社会救助且自己劳动时高一些。因此,理论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减少贫困者的劳动供给[4]。图6?? 低保!对象的工作与休闲选择示意图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9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等内容。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通过...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标准不连接,资金投入不足,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难以...  导论 针对目前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低保标准”)水平如何有大量的 研究...有学者根据扩展线性 支出模型(ELES)测定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论标准,...  2、我国城市贫困及最低生活保障现状 当前, 我国城市贫困的规模由于不问的研究者和各个城市地方政府在对贫困 的测量小所实行的标准很不统一, 迄今为止仍没有城市...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下)
...目前我国低保制度家庭收入调查机制不完善,与居民 ...除了低保人数变动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低保财政...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与收入分配效应 ,同时揭示了制度潜在的低 效率及其...”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维持...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状况 扶困济贫, 这是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正式宣告了所有的 城市居民当其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都有权利从政府...  要优化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框架,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47-494.2.1 经济发展 对山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  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标准资金 【学位...城市低保存在问 题的影响因素 36-384.3.1 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