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理论学谈谈对国有资金占主导地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认识

经济学理论>>阅读: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来源:互联网络/网友投搞
国内领先的B2M2C教育培训网上信息平台
热门推荐:
网络课堂:
  核心提示:学习论文频道所转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本文《》来源于网络并非原创内容,请读者以官方内容为准,如果您发现本资料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我们将第一时间内删除该资料,以保障您的知识产权。
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国民经济史是一门新建设的学科。几年来,在这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部分;随着这门学科的建设,许多有关的基本问题都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了。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在公开讨论,如对象问题;有的虽未公开讨论,但不同的意见都以各种方式提出来了,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等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的。本文企图对后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学校的讲义或提纲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几种意见: (一)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的经济发展分成八个时期: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以上的八个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① (二)在好几个学校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讲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期意见,但在讲义编章的安排上和内容的叙述上大 --------------------- ①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页。
致是把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为七个时期:年,年,年,年,年,年,年。①, (三)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农业、手工业的资料中,都采取了一定的分期办法。虽然由于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分期不尽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地方,如都采用了1927年和1937年为断限的时间,都没有以1919年作为一个时期的断限等等。 从上面分期年限上看,当前的几种意见有共同之处。如都以1840年为起点,1949年为终点;其中大都采用了1894(或1895)年、1927年、1937年为分期点。但是,分歧的地方也是很大的,需要通过讨论,得出一个比较妥当的、切合历史实际的分期意见,以便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几年来,由于共同的努力,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面貌,已经弄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可能进行切实的讨论,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二、正名 在讨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时,首先要对下面一个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就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应从何时起到何时止,换言之,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内容是什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的历史。这个问题也是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内容和起点问题是密切相连的。 几年来,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对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起点,大家都同意在1840年;然而对止点,意见就不一:有主张1919年的,有主张1927年的,还有主张1914年的,而从公开的著作文章来看,大多同意以1949年为终点。
---------------------------- ①如湖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吴杰先生在“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问题”①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史应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起点,而“终点”,吴先生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他提出的“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重点”中,包括“要加紧研究解放十年来的经济史”,以及文中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吴先生所认为的现代经济史,是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史。这种把1919年为界划分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意见,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对于世界史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来说,所谓近代史,一般来说(不是很精确的)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近代”,一般是资本主义时代。所谓现代史,一般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这是现在在世界史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史上共同习惯的用法。②在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没有经过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是,从鸦片战争后,我国就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我国近代史就应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的起点应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终点应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认为,把中国近代通史或近代国民经济史看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史或国民经济史,是科学的,符合历史实际的。 ----------------------------------- ①吴杰:《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问题》,《学术月刊》1959年第⒎期,第56页。 ②如在苏联来说,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现代史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对世界史来说,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胜利时代的历史。现代史就是从十月革命开始以来的历史。
以通史来说,在1956年的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都感到必须明确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应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以经济史来说,在解放以前,进步的经济史学家,一般都把鸦片战争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称为“近代经济史”或“近百年经济史”。解放以后,一般习惯于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史称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就是吴杰先生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绪论中,也是主张鸦片战争为起点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点的。因此,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史,统一称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用“中国近代”这个习惯用语来代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既符合一般称为“近代”所代表的科学含义,又符合经济史学界习惯的用法,没有改变的必要。 吴杰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改变他原来的看法,提出中国现代经济史从1919年起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吴先生的这种意见值得商榷,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因为: 第一,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史上来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后,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有了质的变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把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称为近代史或近代革命史.把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现代史或现代革命史,尚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种名称的区分表明了革命发展史上质的区别。但是从经济发展史上来看,五四运动虽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爆发的,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应该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社会经济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以五四运动区分经济史为近代与现代两个大阶段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第二,1919年至1927年,中国还完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就是在1927年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产生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后,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1949年以后就不同了,社会经济起了根本的变化,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所以把年划为近代经济史,把1919年到现在划为现代经济史,就缺乏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一贯性: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史的整体被划成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而年和年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经济史又都被划人了“现代”经济史的范围。① 这里还需指出:有人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史应从1914年起,这当然是不妥当的。还有一些人认为现代经济史应从1927年开始,主要理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产生的。我们认为这种意见也不妥当。主要理由已如上述。1927年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萌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开始瓦解,但是,它并不表明中国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以1927年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的一个年限是可以的,作为区分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史的年限则是不合适的。 总之,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年;中国现代国民经济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
?()?()?()?()?()?()?()?()?()?()?()?()?()?()?()?()?()?()?()?()?()?()?()?()?()?()?()?()?()?()?()?()?()?()?()?()?()?()?()?()
最近更新课程
?????????????????????????????????
最近更新机构
?????????????????????????????????有人说,随着国企改革的发展,我国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减弱。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15分)
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有人说,随着国企改革的发展,我国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减弱。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15分)
有人说,随着国企改革的发展,我国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减弱。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15分)
(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由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和绝对数量决定的,而是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5分)(2)在调整和改革中,国有经济比重适当下降不会影响其主导作用,相反,国有资产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控制大量的社会资金,它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5分)(3)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当减少国有经济比重,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分)
本题考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于公有制的主题地位之间的内在关系。回答这种评析类的问题,注意有分析有结论,肯定其中合理的,否定其中不合理的,并加以补充。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_教学论文_经济论文_国民经济
资源分类:
&&&&&&& &&& &&
学科中心:&&&
资源搜索:
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
-------------------------------------------------------------------------------------------
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快速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腾飞和对发达国家赶超的任务仍然存在,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国有经济的形式举办国有企业的产业依据已经得到理论和实践证明。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后向联系比前向联系具有更高的重要性”。[15](P90&&)政府应当选择产业间依存度尤其是后向联系的依存度较高的产业,作为其创办国有企业的战略选择。这样可以通过国有企业的活动来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我国推行工业化初期一直强调重工业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些部门基本上实现了国有国营,这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经济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现在和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政府确定需要扶植的幼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国有经济要积极主动地进入,待形成优势产业后,视重要程度可继续发展,或是退出。对有些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国有经济可积极进入,实行控股。通过这种进入―退出―再进入,优化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有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功能。所以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理论是国有经济存在的一个特殊的理论依据。  &&四、结论  以上我们探求和追问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我们注意到考察东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既要考虑一般性又要考虑特殊性。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有特定的理论作为依据或指导思想,国有经济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无论东西方国家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种共性也可以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某些领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所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国有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形成和演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国有经济承载的目标具有多元性,所以国有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更是有其独特性: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要发挥经济基础的作用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要以国有经济的形式来执行国家主导下的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当然国家对于产业的支持和主导的具体形式要进行研究,尤其是“入世”以后,更要改变以前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来支持我国产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在评价我国国有经济的时候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也不能对我国国有经济进行僵化的理解。对国有经济如何正确评价就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仅仅从利润的指标来评价国有经济,认为我国国有经济效率低下,国有经济应该退出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线应该全面收缩,本身就具有不合理性。应该看到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国有经济承载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成本,如果把国有经济的多重目标都作为成本,国有经济的效率当然就会降低了,特别是如果我们仅仅以利润作为效率指标的话。相反应该把国有经济承载的多重目标都作为国有经济的产出,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也不能仅仅以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作为国有经济存在的惟一理论依据,这样会导致国有经济规模过小,不能发挥国有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作用,失去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们认为国有经济因为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应该保持一定的比重和规模,但是这种比重和规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指导原则。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自身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更为迫切,只有这样,国有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证明自身不但有其理论的合理性还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参考文献】  [1]宗寒.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J].江汉论坛,1999,(6):5-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宫希魁.告别全民所有制――世纪之交对一份经济思想遗产的再清理[J].求是学刊,2000,(1):51-56。  [4]金碚.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林木西,曹艳秋.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学动态,2002,(4):37-41。  [7]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伍柏麟,席春迎.西方国有经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毛泽东选集(1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3]林毅夫.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学的发展[A].&&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4]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融资[J].经济研究,1997,(4):3-14。  [15]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
&&就在中国入世槌声敲响的前几天,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中国已挥师北上,计划在北京开设5家商店。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从重要行业运行情况看,2002年年底,在我们长期跟踪研究的20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位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10),另一方面煤炭工业的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的上半年变化幅度比较大,后半年相对平稳,行业增长景气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行业呈现出的良性态势主要表现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经济学国际化问题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经济学国际化问题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19: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经济学国际化问题.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