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颂的银河系中心是什么么?

邱希高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邱希高
邱希高(1936— ) 笔名:小山,1936年生,山东省莱州市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任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还送到日本和美国等处展销,深受欢迎。1994年编辑出版了《明清百名进士墨迹》一书。单幅墨竹《清风扬四海》于1997年被甘肃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出版。2006年在兰州、2007年在烟台举办个人画展,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多幅作品在瀚海等知名拍卖公司相继拍出,近百幅作品在报刊上发表,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华人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二十世纪著名书画家》等。外文名无别&&&&名小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莱州出生日期1936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主要成就多年收藏捐赠国家。义卖书画作品捐助贫困学子。弘扬中国文化。代表作品《明清百名进士墨迹》,《古今名人墨迹》,《邱希高作品集》等
邱希高(1936— ) 笔名:小山,1936年生,山东省莱州市人,毕业于,现任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窄六尺作品邱希高1936年出生于莱州(时称掖县)。自明清以来,此地出过不少中国文化名流,甚至出过三代状元,还有人官至宰相。受古镇遗风染熏,邱希高自幼钟爱中国书画艺术。16岁时,他到沈阳求学,20岁奔赴大西北支援“大三线”建设,在兰州化工学院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因为在图书馆工作,他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1963年,他到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进修,得以大开眼界。一有时间,就到北海画廊参观名家之作,或者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看字画,耳濡目染,加上勤于钻研,他积累了大量的书画知识。1995年,师从老艺术家,在老一代艺术家的指导下,画风和格局转变很大,技艺日益精湛,这为他后期的书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还送到日本和美国等处展销,深受欢迎。1994年编辑出版了《明清百名进士墨迹》一书。单幅墨竹《清风扬四海》于1997年被甘肃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出版。2006年在兰州、2007年在烟台举办个人画展,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多幅作品在瀚海等知名拍卖公司相继拍出,近百幅作品在报刊上发表,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华人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二十世纪著名书画家》、《甘肃日报收藏书画集》、《竹韵竹颂》——当代画竹力作集萃(中国文艺出版社)等。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古代名人书画。2011年编辑出版了《古今名人墨迹》、部分作品被山东省博物馆等其它博物馆收藏。2012年,书画频道《2012迎新春书画作品展播--优秀作品集》。牡丹墨竹图邱希高爱「书」,更爱竹。他认为,竹,简约、高节、挺拔、淡泊,人生立世,应像竹一样。 他以竹为师,勤励自勉:“君子重气节,世人爱清风,翠竹逾凡木,奇品最”。其竹画如人,气节、清风、跃然而出,代表作《竹为师》已成为家喻户晓之作。1997年其单幅墨竹《清风扬四海》被甘肃省作为年画出版。1999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誉为“邱竹子”。 日,甘肃省书画院在兰州市南关什字润城花园为邱希高举办「希高精品竹画展」,在人们眼里,如此高龄之人,艺术生命周期似乎早已止息,然而,令业界人士惊叹的是,他的竹画却是年年高、节节高。从他题诗的一幅竹画中,能发现其「胸有成竹」的真谛和秘诀:
“写竹不求工,涂抹随意成,看似无有法,规矩在胸中”。
我们感叹:如今,这世人又有多少人明白这「规矩」的真谛和含义呢?1994年,他在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和省群艺馆的支持帮助下,在兰州举办了「希高堂珍藏明清百名进士墨迹展」,展品具楷、草、隶、篆诸体,楹联、中堂、条屏、扇面等诸多形式,显示了明清时期的书法风范和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展后,邱希高将所有展品结集出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亲自为此书题名。
1997年其单幅墨竹《清风扬四海》被甘肃省作为年画出版。
1998年,将近300幅名人书法墨迹捐献给了山东省图书馆,为省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誉为“邱竹子”。东方之子
日,甘肃省书画院在兰州市南关什字润城花园为邱希高先生举办“希高精品竹画展”。
2006年,《文汇报》---“记中国著名民间竹画家邱希高的访问”---祝贺邱老先生精品竹画展圆满成功。文汇报
2007年10月,在烟台大学举办邱希高书画义展义卖五万元钱款全部捐献给贫困大学生。烟台大学土木馆会议厅举行了邱希高先生画展和捐资助学颁奖仪式。烟台书画界的部分知名人士、企业家、烟台大学师生及书画爱好者到场参观。 展厅四壁悬挂着千姿百态的竹画,整个展厅洋溢着浓浓的中华神韵。烟台大学
2008年,《莱州文史----文史资料第40辑》中“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邱希高”一文中,从“愿将此身化高节”、“今生与竹结情缘”、“尽将清风留世间”三方面表述了其简约、高节、挺拔、淡泊,人生立世,像竹一样的高尚品德。
2009年5月,《印象中国----艺术卷·收藏版》中收藏了邱老先生4幅作品。
2009年10月,烟台市文化局、烟台市文联、烟台晚报、烟台画院联合给邱老先生颁发了“烟台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
2010年,“红旗颂爱国书画大展组织委员会成员,并荣获”爱国书画家“的荣誉称号。其作品收录在《红旗颂爱国书画大展----精品集》当中。
邱希高画集
2013年1月,受邀“百名书画名家烟台行系列展之水墨春秋当代画家交流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筇竹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筇竹[qióng zhú]
筇竹,又叫,属禾本科筇竹属植物,中型混生竹种,是西南地区特有竹种,也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筇竹秆高1.5-3米,粗1.0-2.5厘米[1],节间长15-25厘米,筇竹秆光滑无毛,秆环极度隆起呈一圆脊,状如二盘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是庭园绿化的佳品。适宜在米,筇竹喜生于温凉潮湿的气候,尤其适宜于园艺沟边、半隐蔽地绿化。拉丁学名Qiongzhur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族倭竹族属筇竹属种筇竹分布区域产东北部、、、、威信等县,东南部也有超&&&&族簕竹超族亚&&&&族倭竹亚族
筇竹形态分析图【科名】:Poaceae
【属名】:Qiongzhuea Hsueh et Yi
【本属种数】:3
【中文名】:筇竹
【拉丁名】: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
【别称】:(),宝塔竹、()。
【现状】:。筇竹为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秆节膨大,价值很高。近年四川大量砍伐制做手杖,畅销各地。云南则以笋用为主,每逢笋期大量采笋,并砍伐上层林木用以烘烤,破坏极大,已面临毁灭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1600
【海拔上限(米)】:2600
【土壤PH值】:4.5-5.5
【土壤类型】:山地黄壤
【地形特征】:较高海拔的山坡
【生态特征】:冬冷夏暖潮湿的坡地林下
【】:筇竹(后汉书张赛传)罗汉竹(中国竹谱)s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 in Act. Bot. Yunnan. 2(1): 93. f. 1-2. 1980; Keng f. in Journ. Bamb. Res. 3(1): 27. 1984; D. Z. Li et Hsueh in Act. Bot. Ynnan. 10 (1): 51. 1988; 中国竹谱60页. 1988; D. Ohrnb., Gen. Qiongzhuea ed. 3. 13. 1989; 云南树木图志下册, 1480页, 图701. 1991.——Chimonobambusa tumidinoda in Z. Y. Wu (ed.). Pl. Veg. China(中国植被)pp. 411, 417, 420. 1980, nom. nud., comb. invalid. ——C. tumidissinoda Hsueh et Yi ex D. Ohrnb. Gen. Chimonobambusa 45. 1990, nom. invalid.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各具环列之根12条;节间圆筒形,长15-25(基部数节间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且各节间的沟槽均位于竿之同一侧面,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中有环形缝线似的浅沟,易自该处受外力影响而逐节脆断,断口极平整;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同一节的节内本身宽窄不一,通常宽的那边均位于竿的同一侧面,该处竿环格外隆起,竿芽成三角状桃形,先出叶为革质,解箨后当芽抽长时并不贴竿而是斜展的主芽3,彼此并列,其下方可各具1或2次生芽;竿每节通常具3枝,有时除主枝外还具1-4条次生枝。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箨鞘黄绿色,厚纸质,长约为其节间的长度之半,长椭圆形,近基部微收缩而又向两侧呈耳状延伸,背面纵脉纹密而显著,小横脉有时可见,纵脉间生有棕色疣基刺毛,后者在鞘基部则较稀疏,在鞘上部则较密,鞘的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长纤毛;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小枝具2-4叶;叶鞘圆筒形,长2-2.5厘米,背部上端具1纵脊,纵肋明显,边缘生纤毛;无叶耳,鞘口繸毛数条,直立而粗糙,灰白色,易脱落;叶舌极矮,截形或圆拱形,先端全缘;叶柄长1-2毫米,平滑无毛;叶片狭披针形,长5-14厘米,宽6-12毫米,两侧边缘因具斜止之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次脉2-4对,小横脉清晰。花枝可反复分枝,无叶或部分分枝顶端具叶,分枝常与假小穗混生于同一节上;末级花枝纤细,基部托以向上逐渐增大的苞片3-5片;假小穗绿色或暗绿色,干后紫色,长3-4.5厘米,粗2.5-4毫米;苞片4或5片,上部2或3片腋内有芽或具次生假小穗,后者仅有先出叶而无苞片;小穗含3-8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4-6毫米,粗约0.2-0.3毫米,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而糙涩;颖2 (3)片,薄纸质,无毛,第一颖卵形,先端锐尖,长3-4毫米,第二颖长卵形,具数条纵脉,长8-10毫米;外稃长卵形,长10-14毫米,无毛,具光泽,纸质,黄褐色或褐色,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膜质,背部具9条纵脉,小横脉略明显;内稃长8-12毫米,2脊间宽约1毫米,无毛,先端钝或微裂,具不明显的纵脉;鳞被中两侧的2片为菱状卵形,长约2.5毫米,后方的1片为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膜质透明,上部边缘生小纤毛,具数条脉纹;花药紫色,长4-8毫米;子房呈倒卵形,长约2.5毫米,无毛,花柱1,长约1毫米,柱头2,羽毛状,长约2毫米。果实呈厚皮质的坚果状,倒卵状长或广椭圆形,新鲜时呈墨绿色,光滑无毛,长约10-12毫米,直径约6毫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成喙状。笋期4月,花期4月,果期5月。本种自然分布于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即云贵高原东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亚高山地带。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雷波。本种通常大面积集中成片生长于山区上部到山脊的常绿阔叶林,蓄积量很大,据调查,每亩有竹竿根。在云南绥江县二十四岗,威信县长安乡白沙河,彝良县海子坪林场和四川解放乡,均以筇竹为主要下木。这些地区的竹类垂直分布带极为明显,海拔1400米以下为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的种类,在米为寒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的种类,在米(最高达2200米)则为本属集中的地带。本种为著名的笋用竹种,是竹亚科中仅有的两种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另一种为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Rendle) Keng];由于笋肉厚,质脆,味美,于笋黄褐色并略具光泽,因而产区每年有大量的笋干外销。竿为制作和烟竿的上等材料,具有较高的美术和经济价值;筇竹手杖,据历史记载远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在当时已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输出商品;幼竿用于造纸,质量优于产区其他竹种。该种还是很好的观赏竹种。现本种仍属野生状态。由于滥伐日剧,今后应对其天然竹林进行保护管理,并加以人工培育。
提供并参与编辑 筇竹全株(2张) 筇竹枝叶(2张) 筇竹,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复轴型;秆高2-5米,径粗1-3厘米;节间长15-25厘米,秆壁甚厚,秆节膨大,略向一侧偏斜;秆箨早落,厚纸质,长约为节间之半,背面纵脉纹间具棕色疣状剌毛,两侧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纤毛,鞘口两侧具长2-3毫米棕色毛;箨片不发育,钻形,脱落性;每节分枝3,有时因次生枝发生而可为多枚;小纤细,具叶2-4。叶狭披针形,长5-14厘米,宽6-12毫米,侧脉2-4对,横脉清晰。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1至数枚短分枝,其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所包被;小穗含3-8花,长3-4.5厘米;雄蕊3;花柱1,柱头2,羽毛状。厚皮质,长约10-12毫米,顶端具宿存花柱。[2]
【如图所示】:1.秆的部分及分枝;2.及秆下部;3.秆箨;4.小穗;5.第一颖;6.第二颖;7.外稃;8.内稃;9.鳞皮;10.雄蕊;11.雌蕊。12-munisHsuehetYi:12.秆及分枝的一部分;13.秆箨;14.小穗;15.外稃;16.内稃;17.雄蕊;18.;19.雌蕊。筇竹喜冬冷、夏暖和空气温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分布区年平均温10℃左右,极端最高温29℃,极端最低温-10℃,年降水量毫米,干不明显,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山地,pH值4.5-5.5。多见于下,常构成的主要成分,亦可出现大片的筇竹丛,每亩秆数常多达800-1700根,笋期4月。自然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海拔在米,最高达2200米)林下。主要产于四川地区和云南,即东北缘向过渡的亚高山地带。分布于东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即云南东北部、、、威信、、和四川、、、、。生于海拔米坡地林下,局部地段可达2600米。云南省11个县(区)和四川省雷波、叙永、等县,昭通市筇竹面积为25.8万亩,占筇竹总面积的73.18%,而筇竹面积又位居全市第一,有筇竹面积10.7万亩,占全市筇竹总面积的41.5%。筇竹分布图
【如图所示】
方形:Qiongzhuea communis Hsueh et Yi;
三角形:Q.opienensis Hsueh et Yi;
中心白点圆形:Q.tumidinoda Hsueh et Yi筇竹【保护价值】:筇竹是珍贵的特有竹种,其秆节膨大,形态奇特,工艺和观赏价值很高。早在晋代戴凯之《竹谱》中就有记载,远在汉朝就已制成手杖远销西域。笋味鲜美,可供鲜食或制成笋干外销。是中国最早的外销经济竹种。
【保护措施】:在云南筇竹分布较集中的,已筹划建立自然保护点。其它产地应对筇竹赖以生存的上层林木加以保护,打笋应有限制,竹杖生产也应在不破坏资源和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有的进行。筇竹在低海拔地区生长不良,在凉爽湿润的小环境中尚能生长。栽培管理中要注意适生条件的营造,选择疏松肥沃的土进行栽培。造林地须择夏无酷暑、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
秋季采用分生竹丝或埋鞭繁殖。如在庭园栽培,应有蔽荫和喷灌设备,以保证成活。筇竹可用种子育苗繁殖,也可埋鞭育苗和挖兜扩繁。
如用种子育苗繁殖必须在遮荫环境中进行,但苗造林时间长要5年以上才成林,而埋鞭育苗竹苗造林3年可成林,筇竹造林地应选择在阴坡、半阴坡的、灌木林地等对筇竹有遮荫条件的环境、海拔米、土壤疏松、湿润、土层深厚的山地或退耕筇竹的种子地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
为了培育速生、丰产、优质的竹林,造林前,必须根据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
(1)气候条件。应根据各个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栽植,既是要选择适宜所种竹种生长的环境气候问题。
(2)土壤条件。种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鞭和根(、竹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在上生长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过于粘重瘦薄的土壤不利于发展散生竹。
(3)地形条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地理条件,干燥多风的山背、山坡和容易积水的洼地不利种植。
2、造林季节
筇竹在3-5月出笋成竹,1-7月生长旺盛,8-10月行鞭排芽,所以秋末冬初气温下降,雨季未结束季节(9月至次年10月)是筇竹造林的良好季节。但干湿季节分明地区,以雨季造林较好。
3、造林整地
整地是散生竹林造林的重要一环。整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合成活和新竹成长的环境条件。造林整地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三种,翻挖土壤深度达30厘米以上。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挖种植地后,再打好定植沟、栽竹,按4×4米的株行距开挖定植沟,以长0.8-1米,宽0.3-0.5米,深0.3-0.4米的规格开挖,每亩定植42株。带状整地是进行整地,采用此法能减少,选确定定植距,再进行整地,挖定植穴。全面整地能彻底改变造林地环境条件,有利于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时造林后2-3年内,可以竹农混作,以耕代抚,既能促进和新竹生长,又可增加粮食收益。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全面整地。但是坡度较大的造林地上,进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力不足的地区,进行全面整地也有困难,尤其是山高坡陡,以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较为适宜。
4、栽植前的苗处理
(1)、起苗后,注意保湿,尤其不能在太阳下暴晒,若茎秆失绿变白的竹苗就不能栽成活。
(2)、栽苗前用ABT-1号植物生根液10PPM浓度均匀喷湿鞭根后栽培。
5、栽植方法
采用4×4米的株行距,按长×宽×深(米)=0.6×0.5×0.4挖塘后定植。竹苗运到后及时栽植,先将表土填入塘底,并施入土杂肥5—10公斤或0.5公斤与表土拌匀,厚度10至15厘米;将竹苗放入塘中,填入表土后再填,使根舒展,与土壤密接,栽植时做到苗正、不要露根、压实,然后灌足定根水,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覆盖一层稻草或地膜,增加保湿和保温,保证成活。【观赏价值】:竿节奇特,枝叶纤细,为优良的观赏竹种。制作,或制作盆景。筇竹除是重要的笋用经济竹种外,其秆环极度隆起,独具特色,姿态秀丽,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制作手杖、竹工艺品和庭院绿化之佳品,宜植于温凉地带的较高海拔地区的庭院、公园、旅游景点、山坡等地,也是培育笋用竹林基地和荒山绿化的重要树种。
【食用价值】:本种为著名的笋用竹种,笋肉厚,质脆,味美,产地多制作笋干。其竹材从汉代开始就是制作手杖等工艺品的天然良材。筇竹是目前竹亚科中仅有的两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之一。
【研究价值】:。
【经济价值】:属禾本科竹类,分布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的常绿阔叶林区。主产,垂直分布海拔米,野生筇竹资源面积18万亩,20多亿株。筇竹手杖奇特美观(竹杆环突起成脊),质轻耐用,早在汉、唐时期就远销、欧州等地,近期年产量80万根左右,销往全国各省、市。竹笋质优,竹笋干年产量500—800吨,销售省内外,是凉山州传统土特产品。先后生产盐渍笋、水煮笋销往,年产量1000余吨,年创外汇65万美元。筇竹又是优质造纸原料,雷波县建立有年产2000吨以上竹类和木才为原料的制桨造纸厂。近年,过度采集竹笋造成资源破坏严重,需严加保护,合理利用。筇竹禅寺
(qióngzhúsì)筇竹
筇竹禅寺,坐落在昆明西北郊逶迤连绵的玉案群峰之中。这里古树苍郁,林壑幽深,云雾晴岚常绕山巅,筇竹古刹掩映密林,是滇中著名佛教禅寺。
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称:“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鄯阐人高光之所创也。”碑文还叙述了“筇竹传奇,犀牛表异”之神话:“初,光偕弟智,猎于,有犀跃出,众逐之,至寺之北壑,失犀所在。仰视山畔,见群僧状甚异常。驰往觅之,又无所睹,惟所持植于林下,众弗能拔。翌日,往视之,则枝叶森然矣。光昆仲于是异之,知其为山灵示显福地也,乃建寺处,以居僧徒,因以'筇竹'名焉。然是时滇人所奉皆西域密教,初无禅讲宗也。”筇竹颂
【作者:】:
【年代:宋朝/代】:
【诗文】:
伟之美竹,初发迹於(左牛右羊)(左牛右可)。
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
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
遗我,涧阿。
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
吾衰也久矣,视尔畏友。
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不负筇竹。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历来被视为山珍,其笋鲜美,营养丰富,是最先上市的竹笋(农历2月下旬至4月初上市),笋干、盐渍笋、清水笋长期畅销日本及港澳台地区,是昭通市传统的出口创汇大宗商品,因此,筇竹又是优良的笋用竹种。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建设的需要,发展种植有价值的经济林成为西部广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需要退耕还林的地区多数是海拔米的二半山以上地区,这些地区又是及具经济价值的许多笋用或材用竹的适宜区,因此,开发竹产业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重视。
中国最专业的植物分类图...提供资源类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刘阿本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刘阿本
刘阿本,字莫闲,号滋艺堂主。1960年生于重庆永川,“艺庐”第十二代传人。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永川区文联副主席。自幼跟随家父刘声道学习金石、书画,后又师从董寿平、刘继卣等诸位老先生。嚼墨五味,解绳索新,案牍耕耘四十余载,且创作出的“洗墨洗彩法”在画坛独树一帜。已出版有《中国独树一帜名家——刘阿本画洗墨竹》、《中国优秀美术家·刘阿本》、《刘阿本中国画作品》等画册,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精品选》、《中国画二十家》等二十余部大型画集。[1]别&&&&名字莫闲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0职&&&&业书画家性&&&&别男
刘阿本,字莫闲,号滋艺堂主。1960年生于重庆永川,“艺庐”第十二代传人,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永川区文联副主席。[1]自幼跟随家父刘声道学习金石、书画,后又师从董寿平、刘继卣等诸位老先生。嚼墨五味,解绳索新,案牍耕耘四十余载,且创作出的“洗墨洗彩法”在画坛独树一帜。从1999年至今,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大展成就奖一次,铜奖两次,九次入选。2005年《君子宏论天下兴》等17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其作品先后被国家党政军机关、美术馆、艺术团体、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藏。
已出版有《中国独树一帜名家——刘阿本画洗墨竹》、《中国优秀美术家·刘阿本》、《刘阿本中国画作品》等画册,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精品选》、《中国画二十家》等二十余部大型画集。2007年,在外漂泊半生的刘阿本先生携自创的洗墨洗彩画回家乡永川举办个展。2011年,刘阿本先生又携洗墨洗彩、新工笔画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举办个展。2012年,刘阿本先生的作品进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13年,正值创作高峰和黄金时期的阿本先生再次回到重庆,拟在重庆各区县举办“盛世国风”刘阿本洗墨洗彩暨新工笔画巡回展[2],讴歌盛世,遍吹“国风”。首展式于7月18日上午在永川区官井路“月源山水”展览厅举行。[3]
刘阿本创作成绩概览:
1996年作品《新雨洗新枝》被中南海收藏
1999年作品《竹颂》荣获中国美协成就奖
1999年作品《寒香才知竹更香》荣获中国美协铜奖
1999年作品《晨音》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优秀奖
2000年作品《绿巢》入选&亚亨杯&中国美协全国书画
2000年作品《不厌大地孕育生》荣获中国美协铜奖
2001年作品《春雨润竹图》入选中国美协大展
2002年作品《与君共于烟雨中》入选中国美协迎奥运中国画大展
2004年作品《春风细雨润竹枝》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2004年作品《21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选刘阿本中国画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发行个性化邮票
2005年作品《君子宏论天下兴》等十七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05年作品《碧翠清音奏寒春》入选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2005年作品《共和国之花》荣获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画艺术展银奖并收藏
2005年作品《龙的精神》入选几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8年 刘阿本中国画精品展在广东阳江举办展出
2008年古韵今谈《刘阿本艺术报道》专题片广东省新闻电视台播报
2008年《洗出来的艺术刘阿本》专题片广东阳江电视台播报
2009年中国独树一帜名家《刘阿本画洗墨竹》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中国独树一帜名家《刘阿本洗墨画专题展》在广东中山举办展出
2009年作品《祥云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微刻肖像组字画被国家机关收藏
2010年在重庆市永川区与家乡的艺术家们进行艺术交流
2010年作品《春满富贵花满楼》等九件作品入选《中国画二十家》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花鸟)画家
2010年《紫玉繁英》等十件作品入选《当代中国画名作精品选集画坛里程碑》由中国文联出版发行
2011年《笔咏穹谷·情系故乡》刘阿本洗墨洗彩精品展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玉竹连五色》和《秋山记忆》并被收藏
2012年 “水墨竞秀”刘阿本国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4]感谢阿本[5]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阿本是我少时的朋友,典型的南人之像,聪颖、鬼精、执著且多有一副侠义之肝胆。缘此,身边总有一群气味相投的朋友,不为利益,不求所得,只为做朋友的那份畅快。二十余年间,阿本带着老婆和一群孩子在新疆、广东、河南游居多年,问其动因,只为朋友的一声召唤。年近五十,重又回到家乡重庆,是否顺应了认祖归宗那句老话,不得而知,也许仅只是游居途中的又一驿站。阿本的不安分是尽人皆知了。
得其不安分之因,阿本的从艺之路,也多了许多超常的色彩。
秉承家传之技艺,初学古法,遍临历代名画,研习各家各派之技艺,兼攻历代材料、装裱技术之研究,所做仿古画作几近乱真,此为阿本中国画传统之技法打下坚实基础,且练就了辨识古画真伪之硬功。藉此,阿本曾遍游大江南北,阅尽民间所藏历代之精品,为考查,为学习,更为幼时的艺术家之梦,默默地积蓄着力量。果不其然,近二十年间,阿本不再以仿古为能事,凭借着坚实丰盈的传统积累,沉浸于个人绘画风格的凝造之中。于是,一组组鲜活的,颇具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画作频现于各类全国性展览和报刊之中。
阿本的画亮丽、华贵。张之于壁,满堂生辉,充盈着迷人的绚烂之气。究其技法之源,有宋元花鸟双勾之功,有文人笔墨之书卷意气,有金碧山水色彩之明丽,有院体画的工细与缜密。显然,阿本有着过人的整合传统绘画语言的能力和追求绘画语言当代特征的文化自觉,并已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当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的语言样式。在他眼中,对传统技法的研习,目的不是对传统语言规范的谨守,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是基于当代人多样审美需求上的融入了个人审美判断的当代表现。语言的目的在于表现,追求绘画语言的当代特征,是当代人情感表现的需求。因此,我们看到阿本的画,无论山水、花鸟,无论是摇曳的风竹、簇拥的牡丹还是漫山的野菊,表现出的均是置身繁华的当代人的盛世情怀和幸福理想。有别于传统文人画的“逸笔草草”,阿本的画作调动了绘画语言的全部元素和技巧,布局大张大合极具张力,气势洒脱恣意,且合于法度,设色艳丽而不失典雅。在这娴熟精湛的技法背后投射出的是画家丰盈的精神情感和充满激情的表现欲望。
显然,阿本的画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审美情感——热情、快乐、幸福、阳光,一如其做人的那份畅快。无论背后的阿本付出了多少辛劳,人前的阿本和阿本的画,永远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冬日里的温暖阳光。[5]
刘阿本——从传统到创新的孜孜不倦的耕耘者[6]
钟耕略(著名旅美艺术家、艺评家)
困扰了中国艺术家近一个世纪的有关中国传统绘画变革的问题,依然陷在一片迷雾之中。有志于此的艺术家可谓前赴后继,努力实践,尝试寻找一条既能保存中国传统优势,又能切合现代社会欣赏习惯的创作道路。20世纪初,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所开创的“岭南派”,提倡写生,试图以现实生活的生动资源,挽回日渐陈陈相因的文人画的颓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群有志的艺术先驱,纷赴欧美求艺。他们归国后致力于推动西方体系的美术教育,以西方绘画的精确法则修正中国画在透视和比例上的所谓“弱项”。其后于50年代之际,国内美术学院体系的设立,进一步将中国画的发展纳入规范的轨道。无疑,这种带有方针性的导航,进一步把中国的传统绘画带入现实的生活;然而,过于强调艺术的社会实用功能,则堵塞了艺术家探索个人心象的空间。虽然各地美术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特色,但总体而言,难免流于单一模式的创作理念。
递至80年代经改政策的实施,对西方文化艺术的门户开启,欧美现代艺术新思潮的震撼性冲击,再次促使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反省。“抽象水墨”的崛起以及“新文人画”的倡导,乃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寻求革新的道路。抽象水墨主要源自海外新水墨运动的理念,而以西方当代艺术的形格为蓝本;新文人画则植根于传统,而试图拓展一种空灵简约的装饰意趣。我们并不否定各种不同的艺术思潮和形式在中国画创新道路上的艰辛尝试,毕竟艺术是多元的,而且多方的实践更可提供各种不同的可贵经验。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纯以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来构建中国水墨的前景,则如一朵虚幻的浮萍,只有游走的特色,而无扎根的优势。何况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多从东方艺术的线条、墨韵吸取养料,假如单纯效法西方抽象形式,则失于舍本逐末。而新文人画的提倡却依然泥足深陷,没有彻底超出前人的境界;一些装饰趣味的刻意玩弄,以及呼应西方艺术的极简意象的追求,均未有足够的说服力。
凡在此新旧冲突交替的历史时段,必有摇旗呐喊者,亦有默默耕耘者。窃以为艺术之发展必与历史大环境相关,一是涉及社会之需求,一是关乎艺术家个人先知先觉之敏感。举凡设定划一的路线方针,抑或是盲目的出位反叛,皆不能达至理想之成果。只有脚踏实地的辛勤实践,不断刷新创作的理念,以传统文化精华为经,以当代艺术思潮为纬,去构织出新颖而有内容的艺术前景。刘阿本就是其中一位这样的默默耕耘者。他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根底,由于家学渊源,其祖上在书法、金石、民间工艺和复制古画上的独特成就,让刘阿本从小就对绘画材料的选取以及技法的讲究已有相当认识。年未及弱冠,即已显露出敏捷的思维和挥毫的胆色。其后经历了巴蜀、西北和南粤等地的奔波迁移,刻苦的钻研加上丰富的阅历,遂成就了一种豪雄刚拙而清劲的画风。尤其是“洗墨”、“洗彩”技法的开创和运用,更体现了刘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理念的继承和变革,早就显现出其优势。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一方面努力耕耘,一方面以其艺术触觉去探索创新的道路。
刘阿本的创新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之格局,充分发挥线条和水墨的功能,辅以西方艺术的光色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新颖的视象。它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视野,以其独特的洗墨、洗彩技法,以频密的黑白反衬手法,开拓出一种苍郁幽深的雄伟画境。刘试图从一个“繁”与“密”的角度去探究文人画未曾涉足的领域,又以一种混合着西方素描艺术肌理的层次去构筑起文人画尚未进入的空间。那种魔幻般的水洗和吸墨技法,所营造的虚实正负倒置的观念,以及那水渍墨痕的意外效果所构织的抽象符号,却是西方的水彩和中国的“破墨”、“撞水”等技法无法达到的一种肌理性的特效。刘画在传统的叠床架屋式的布局中建构出一种纪念碑式构图的感觉,而洗墨竹则密集成林,竹干自画下边缘节节上冲,直达画顶,除了展现纪念碑式的宏观之外,更探求一种罗织肌理的神秘幽深的现代视象。显而易见,它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体裁,为那已经凋谢了的传统“四君子”艺术赋予新的生机。无可讳言,刘的洗墨梅和洗墨兰虽已有超越传统的架构,但尚未能达到洗墨竹的特殊境界。
综览刘阿本的近作,可以归纳为一首“三部曲”。以此三部曲的特色去欣赏刘的艺术,则不难发现其在现代水墨发展范畴里的创见。第一部曲是洗墨竹,一如前文所述,那是标志着他突破传统文人绘画的固有面貌,以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开拓了墨竹艺术的崭新领域。第二部曲则是“洗墨芭蕉”。笔者以为刘的洗墨芭蕉更具现代视觉艺术的境界,它已超出了描绘植物的层次,画面展现给观众的似乎是一帧雄伟茂密的山水。那丰厚的层次、那水墨的斑渍所构成的明暗肌理,恰似一幅现代的素描作品,完全颠覆了文人芭蕉那种清越萧疏的感觉。第三部曲则数“洗墨山水”了。刘的洗墨山水主要由兰草和鹅卵石构成,兰草以洗墨法描绘,于作者而言,并不算特别;其引人入胜之处,乃是浸渍于溪水之中的鹅卵石。刘以精细的笔法、耐心的染渍,描绘出清溪底部卵石的浸润感。那澄澈见底的溪水,不假线条刻画,纯以彩色染出,一种清冽而沁人心脾的清凉感,带给观众一种出世的愉悦。这种近乎超级写实的描绘,令人想起清廷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的艺术。尝见其描绘瓶花的作品,其逼真程度不亚于当今西方超写实绘画的功力,而优雅的线条与韵味则有过之者。郎氏的贡献,不但令当时的国人大开眼界,其实他的艺术已是中西艺术糅合的滥觞。刘画的兰石清溪为其洗墨洗彩山水的起步,但作为第三部曲的焦点,确实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刘并不着意于刻画局部的卵石肌理,而是有意识地以卵石去构筑大山大水,因此其下一步的计划,必是以旷阔的胸怀,把他的洗墨洗彩绝技纳入以卵石构筑的山川,探索一种前人未曾涉足的画境。固然,他的卵石系列作品尚存在着不少有关中西技法融合、以及画面的艺术处理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摸索解决。不过以整体而观之,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相信以他的聪慧和气度,以及那积极进取的艺术心态,在默默耕耘的辛劳中,必能寻求到一个有效的途径,把他的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需要更多像刘阿本这样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艺术本无新旧之分,今日之新即是明日之旧;然而艺术必与时共进,才能展现时代之特色。中国水墨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的根基,继而开拓现代视觉的空间。形式不过是外表,潮流不过是商机,真正可以与历史共存、永远散发出魅力的艺术才是人类的宝藏。刘阿本身处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孜孜不倦地往前探索,实属难能可贵。尽管前路依然荆棘满途,但迎战艰辛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乐趣,愿阿本勉之。[6]
“艺庐”后裔 博采众长--刘阿本其人其画[7]
李作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1980年秋,我出差去四川参加一个有关悬棺葬的研讨会,会后顺便到永川去看望我多年未见的姑姑和弟弟、妹妹们。在此期间,听朋友介绍说永川有位民间艺人叫刘声道,不仅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对历史也很有研究,特别是他的微雕技巧,能在头发丝上刻字,还在家里办了一个永川仿古工艺美术厂等等。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我即前往永川县三教乡拜访了这位&艺庐&第十一代传人刘声道老先生。
位于三教乡的一块坝子上,有一排普普通通很不起眼的民房,显得十分宁静而安详。一进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穿着朴实、和蔼可亲的长者和一个年轻英俊、个头不高、笑容可掬的小伙子。这就是初次和刘声道、刘阿本父子见面时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与刘老的交谈中,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艺术世家,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刘老的祖上即创建了&艺庐&,专门从事金石书画,篆刻微雕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此后代代相传,至刘阿本已是第十二代传人了。而且刘老的老伴每天除了要料理家务事之外,还要抽出时间来刻印章,女儿则忙于装裱字画,阿本时任厂长,绘画、雕刻样样都搞。一家人好像生活在一个世外桃园的艺术殿堂之中,每天无拘无束,不辞辛苦地在耕耘、创作。见到刘老的家庭生活如此勤劳朴实,使我不由得想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楹联,深信&艺庐&必定能代代相传,流芳百世。于是我向刘老建议,希望让外界对他们的仿古技艺有所了解,更好的总结一些经验,刘老听了欣然同意。
临别前,阿本画了一幅《熊猫嬉竹》送给我,这是我第一次看他挥毫作画,运笔如飞,一丝不苟,速度之快,令人震憾。我当即向刘老说,应当让阿本到外面去闯一闯,若是老呆在这山沟沟里不见世面,那可真把阿本这样一个好小伙子给埋没了。刘老会心地微笑,一边频频点头,送我离去。此后,我和刘家父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成为了莫逆之交。
1981年,刘声道父子应邀来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仿古书画及民间工艺品展览。由于刘老在解放前曾为地下党建立伤病员医院作过贡献,所以展览一开始,楚图南、张爱萍、魏传统、李永悌、杨国宇、王定烈等,一些出身于老红军的巴蜀将军,都接踵而来,与他会见叙旧,当时在这些能文、能武、能写、能画的老将军们的心目中,像刘声道这样一个,少时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半书的人,竞能历经磨难,练出一身惊人绝技,集诗、书、画,印等于一身,这的确令人费解,是个稀奇人物。为此,魏传统将军即给刘声道送了一个雅号--&巴蜀奇才&。
在展出期间,刘阿本每天都当场作画,画得最多的是竹子,而且能临摹一手郑板桥的书法在画上题款。因而向他求画、买画的人络绎不绝。启功先生是很喜欢画竹子的,那天来博物馆参观,见到阿本作画非常高兴,十分欣赏,当即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当代小板桥&。
阿本那年才21岁,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卷发,作画时,他目无全牛,大笔一挥信手拈来。围观者都会惊奇地认为,这个小伙子是画画的天才。其实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本村久一也说:&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刘阿本也正是这样一种人。
阿本因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书画、雕刻。从5岁开始继承家学,拜师学艺。然而在&文革&期间,他的父亲刘声道被关进了牛棚,家中被抄,过去自己所学的东西,也都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为了谋生,年幼的阿本只能靠乡间赶集时,和母亲、哥哥一起去刻点图章度日,有次因为刻错了字,还被人家狠狠揍了一顿。后来他自己又去学印背心,挣点钱来养家糊口。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阿本仍然不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痴迷于习字、临画。他的那种天才,也正是这种环境中锤炼出来的。
这次展览对于刘阿本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京结识了许多驰名中外的老画家,如许麟庐、黄苗子、蒋兆和、娄师白,并拜董寿平、刘继卣等老先生为师,专门攻研国画。这也是阿本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由于阿本勤奋好学,悟性很高,颇受这些老画家们的倾心关爱,都很愿意向他传授自己的绝活。使他不仅继承了家学技艺,且兼容各家,博采众长,为其以后的绘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功力基础。
此后,阿本为了深入生活,积累素材,走南闯北,到处写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画实力派的杰出画家之一。他以独创的&洗墨洗彩法&创作的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就奖、铜奖等。2004年11月,国家邮政局将刘阿本的17幅作品制作成《二十一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精品选》个性化邮票,在国内外限量发行。2005年8月,这17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作品有《君子宏论神州兴》、《雪过寒林花报春》、《君子烟雨中》、《独吐红》、《教子图》等。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来收藏个人书画作品最多的一次。
最后,我还想再强调一点的是,观看阿本画画,那可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和享受![7]
艺庐后人存远志·洗墨洗彩创新法--赏读刘阿本洗墨洗彩画[8]
李好军(著名画家)
花鸟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美术史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五代两宋至明清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光彩的道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大画家。他们共同遵循&师外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古训,拓展了不同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特色凸显的艺术流派,影响所及迄今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市场活跃,中国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名种风格层出不穷,人才辈出。单就花鸟画而言,取得突出成绩的画家不在少数,著名画家刘阿本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独特的洗墨彩画一出现,就颇受社会和行家的关注和赞赏。这是刘阿本先生从艺四十年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的必然结果,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洗墨洗彩画的成功,缘于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刘阿本祖籍重庆市永川区,生于一九六0年,其祖上在清代乾隆年间创办&艺庐&专事仿古工艺。到他已是第十二代。阿本幼承家学,从五岁即开始描红帖涂鸦画画。&文革&时,其父被关进牛棚,家中生活无靠,他就跟随母亲到农村集市为为别人印背心刻图章换钱糊口。幼年的坎坷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若头,然而却磨砺了他不畏艰难的心志。为了使阿本打好绘画基础,拜重庆著名书画家王闲影、曾德甫、赵秉葵先生为师,并请至家传道授艺。经过几年努力,天资聪颖的阿本在书画艺术上有着卓而不群的表现。十四岁那年在永川书画大展中荣获绘画一等奖。一九八一年国家改革开放初始,其父刘声道先生应邀进京举办仿古工艺品展览时,为了让阿本见世面长知识,将阿本带在身边。他们的展览在京城引起不小的反响。政界军界有关领导时有光临。书画泰斗启功、黄苗子、蒋兆和、董寿平、刘继卣、范曾等等都成了他们的朋友和老师。当启功先生看到阿本画的墨竹时,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并在其作品上挥毫题字&当代小板桥&,许多围观者拍手称赞。刘阿本还拜董寿平、刘继卣为师,研习于门下。经过名师指导,阿本的书画技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阿本的名气二十年前已在京城书画界留下深刻印象。
临摹是书画家入门提高的必修课,也是基本功。阿本的传统笔墨正是坚持了这条路,凡是能见到的名画,特别是花鸟画,他必定要临摹,而且不止一次,直到满意为止。他临摹的仿古画本属于仿古工艺品流通于社会。但是有的作品国际友人买走出境时被海关误认为真迹扣压,可见他的传统笔墨功夫一般。
洗墨洗彩画的成功,缘于师外造化坚持写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历代画家都十分强调深入生活。一代宗师文与可是画竹的鼻祖,他不仅画得好,还提出&胸有成竹&的精典理论。充分说明古人很早就重视深入生活。文与可在陕西洋州做知州时,为了观察自然界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千恣百态,曾筑亭于多竹的筼筜谷,并时常至此对实物作观察。他爱竹、种竹、吟竹、画竹,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感。当代大师傅抱石、李可染先生更是主张坚持写生师外造化的典范。在大师们的带领和影响下,中国画家纷纷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已蔚然成风。刘阿本就是积极的追随者。为了画好山水画,他写生于祖国的名山大川,西域东海,当他看到新疆绮丽的大漠风光、雪域高原时,陶醉地手舞足蹈,竟然将家由天府之国搬到新疆。八年时间采风写生走遍天山南北戈壁瀚海,搜集到大量绘画素材,创作了一批批绘画作品,办画展出画册,活跃于新疆画坛。
刘阿本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动物都能画。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他为使作品早出新意有突破,他将自己的突破点锁定在花鸟画上,但塞外的花鸟画素材远不如内地丰富,当时牡丹正在竞争&国花&,为画好牡丹,阿本又举家来到古都洛阳。对牡丹的生长规律以及风晴雨雪中的多彩变化,都作了认真地写生观察,对历代牡丹画作品反复临摹研究。向当代画牡丹高手登门求教,以期寻找新的笔墨语言。五年时间,他变千人一画的折枝法构图为全景式构图;将牡丹与山水小景结合,使画面丰富,意境深远;将写意与工笔结合,让画面既有大写意的味道又有工笔细写的情致;在施色上增加泼墨泼彩,效果既明快又厚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偶然发现先墨后水互相碰撞渗浸后,画面出现神奇变化,这就是他后来创造的洗墨洗彩画的雏形。这个发现让刘阿本激动的几晚上睡不着觉。
洗墨洗彩画的成功,缘于作者刻苦钻研,勤奋思考,大胆探索。失败是成功之母,探索是允许失败的。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受到世人关爱,正是历代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和大胆探索的结果。今天的发明创造就是明天的传统。刘阿本先生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他沿着洗墨洗彩的路子,边试验边总结,经过了几百次尝试,从开始只能洗三十公分画面,到可以洗四尺斗方,如今六尺八尺大纸都可以完成洗墨洗彩。有了传统笔墨,再加以洗墨洗彩,使画面呈现出或光或影、或云或雾、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幻化效果和奇妙的遐想。功夫不负有心人,洗墨洗彩技法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的十七幅洗墨洗彩画被国家邮政总部制作成《二十一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精品选》个性化邮票,在国内限量发行,作品并被国家博物馆全部收藏,这是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收藏一位画家作品最多的一次。二00九年他的四十余幅洗墨洗彩画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独树一帜&刘阿本洗墨洗彩竹画册。岭南美术出版社邀他参加了《中国画二十家》。今年天津人美又邀他出版《中国画创新画派》。朋友们都认为刘阿本先生洗墨洗彩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的新技法在新时期信息社会对中国画的繁荣和发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刘阿本先生性情豪爽,为人谦和,热爱生活,勤奋刻苦。他才五十岁,艺术道路尚长,潜力很大,对未来洗墨洗彩画充满信心。祝他在艺术道路上阔步前进,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艺术作品。[8]
二0一0年三月 于北京
深邃 豁达 空灵—读刘阿本的洗墨洗彩竹[9]
逸 之(著名作家、收藏家)
青青碧翠先有节,枝叶婆娑吟歌声,楼宇诸具皆可造。绿江南、风击雨打不断魂。
在当今画花鸟画界中,探索和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家永不停步的研究课题。而在开拓创新又渐露头角的中青年画家中,刘阿本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本传神写竹,重于意境。画竹与写诗合二而一,墨竹构图与意境在心中完全成熟了再下笔作画,可谓&胸有成竹&。笔下水墨竹从写实向写意方向发展,写意&墨竹&不仅仅是 &君子&的象征,也成了表达情感手段。以&胸中逸气&画墨竹,更显自由奔放,深邃、豁达,可以说将&写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本在探索创新的艺术领域里孜孜以求,其独特洗彩洗墨,叠彩叠墨,展现出多彩的画法,让水墨竹的韵味显得更加悠长与深厚。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五个春秋,阿本终于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在近几年中国美协的大展中,人们常能看到他的&洗墨竹&或&洗彩竹&的作品出现,都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刻苦钻研和数百次的失败,千锤百炼,悟出了&洗墨洗彩,叠彩叠墨
固中道理,并运用&湿画法&、 &勾填法&和&照染法&等诸多技法,让作品更能表现其丰富内涵。如烟雾朦胧之中洗墨竹,其构图之和谐与淡墨着色更显竹子的神韵。
阿本绘画在用水、用墨,施色方面是极其讲究。在同一幅作品中使用胶、矾、奶、水等的多种施水方法。在用色上其力图避免传统的花青,赭石着色单一化,常用一种古蓝色或铜绿的颜色掺入水墨中,以表达墨韵的沉稳。施色前先将颜料数次调洗,去其色渣,做到&去火求匀&, &漫施轻涂&,更显自然,明亮清晰,以达到均匀与完美。问他何故如此写画,他笑答:&水各异,墨各味,技法为画意服务,没有好的技法,那来的佳作精品。但画不是一味的玩弄技法。&他的几句话让我深感他对艺术是那份执着认真和探索创新的追求。
阿本洗墨画还表现在独特构图上,平和中更见险夷,善长用洗墨洗彩画出墨竹的神韵,非常巧妙地处理好光与暗、黑与白,深浅层次分明更能表达充满幻觉般视觉的效果,洋溢着丰富梦幻与情感。许多藏家都说,阿本的洗墨洗彩竹很耐看,收藏其画作三天两天就得翻出来看一看,好似竹林里有看不完的东西,心情总是那么亢奋,有说不完的享受。
裁剪片绿,轻叠数重,淡烟浓雾匀注。新法洗得,影溢香融,羞煞多少笔墨。废纸无数,损多少案前番后,痛苦,问艺道迢迢;几番朝暮。
阿君不惧冷落,曾游历西域,黄沙白草,冰峰天际,八年有余,知生死不忘艺?居九朝都,梦他乡,有谁识得?从头来,又赴南方。
(为阿本填词晏山亭一首2006年春于珠江)
此文发表于香港大公报日[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颂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