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哪个理财平台的小额短期银行小额理财产品品好吗?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第一财经日报&扒掉银行理财产品的“皮”/理财经理自白:并不清楚卖的是什么
扒掉银行理财产品的那层“皮”
第一财经日报 夏心愉
09:39:17&&
什么是银行理财产品?最笼统的回答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通过投资者的份额购买,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再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
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投资人唯一可依靠的便是他们在购买产品时直接“接头”的银行理财经理。当理财经理巧舌如簧地说着那些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投资人做起了“钱生钱”的美梦。产品到期后,若收益率圆满达成,则皆大欢喜;若达不成,则投诉不断。
那么,市面上名目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运行机制?一直被投资者抱怨的那些不透明的内幕到底是什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中资银行篇:
如果要给银行理财产品分个类,这些产品大致呈现两种走向。
“一种是‘真’理财,一种是‘假’产品,”某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日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资银行也有做‘真’理财的,但他们操作经验不够,产品卖得也不好,反而是‘假’理财的‘资金池’业务大受欢迎。”
那什么是“真”理财、什么又是“假”理财?某理财机构的首席营销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将这两种走向概括为“股”类理财产品和“债”类理财产品。
所谓“股”类理财产品,是指银行的代客理财业务,每个投资人都是入股者,集合形成一笔大资金,交由银行代为投资,由银行根据顾客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模型与标的,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人。
所谓“债”类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借贷的延伸。无论是债券类、票据类,还是信贷类产品,都是银行将上游的融资成本,通过中间层层盘剥后,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转手“卖”给产品顾客。
目前中资银行发出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债”类理财产品。第三方理财机构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告诉本报,这些理财产品都走了一种“资金池”模式。但这个“池子”里有些什么标的,资金投向哪里,银行并不明确公布。
一场名叫“资金池”的账面游戏
“资金池”从表象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将资金聚拢集合运作;按其资金投向,大致可分为债券市场类“资金池”、票据资产类“资金池”和委托贷款类“资金池”,其中,债券市场类业务也出现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的现象。
怎么理解池子中钱款的流向?某中资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事实上,银行的手里有一个“资产池”,以票据市场类为例,银行一方就会有一个“票据池”,银行如同一个采购者,采购央票、银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对应的,银行需要向市场募集一笔资金,即建立一个“资金池”,体量大致与“票据池”相当,来购买银行采购来的票据。
也正是因为这种集体运作模式,“资金池”业务成了一个“黑匣子”,多款产品无序对应着多款标的。顾客们自然无法获知自己投入的资金具体买了什么,也就无从评估其中风险。
“短钱长投”保收益
银行如何保持“资金池”持续运作?其秘诀在于“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
其中,“短钱长投”是指以期限错配的方式,确保银行的中间盘剥收入。举例来说,比如某商业银行以平均年化8%的利率收益进行一批1年期的融资项目(借贷、债券或贴现票据),这就是“长投”;然后,银行再以相当体量的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卖出4轮,这就是“短钱”。眼下3月期产品收益率一般在4%~5%,换言之,银行在中间的收入就有3%~4%。
事实上,银行收来的标的期限不一,发出的理财产品也各不相同。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表示,“资金池”理财产品其实无法形成固定定价模式,市面上参差的收益率基本是参考了发行产品当时市场上资金面收缩情况、同业竞争情况而定,银行会对其手上的“资产池”进行成本和收益估值,然后将成本通过产品分摊给投资者们,再将收益“蛋糕”一块一块分给银行管理部分、托管部分、销售和渠道部分、信托费用部分,最后留下的那块“蛋糕”给产品购买人,参考理财产品期限进行定价。
“相似的产品,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是‘明’的,顾客资金量不同收益率不同是‘暗’的。”中国银行一位理财产品经理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业内常见的“大资金客户议价权”。他称,为了留住千万以上资金客户,他们通常愿意在同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加0.2~0.5个点或是更多。
既然有“短钱长投”的期限错配,就要防止“短钱”可能带来的资金缺口。由此,各商业银行采取了“滚动发售”的方式,前一款产品到期,后一款产品跟上,始终保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池内。
“如果短期资金面偏紧导致产品可能销售遇冷,银行就会预警,推一些超短期过渡性产品,并将该产品设置为‘主打产品’,适当提高收益率,并加强销售经理的业务提成。”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到资金面紧张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总是期限偏短,收益率偏高。”
“资金池模式,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池模式中,银行不再是撮合交易,卖出的都是标准化产品,因此投融资双方都很便捷。
表外的存与贷
“资金池业务,其实是银行存在于表外的存与贷。”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向本报透露,据他了解,他所在的银行和其他一些小银行,存贷比在中报季突击达标后,最近又卡不住监管红线了。因此,“现在银行新贷款放不出,房贷完全枯竭”,即使是旧有贷款业务到期还款后再贷,他所在的银行的政策是,“原贷款额打8折续贷,利率还要再上浮”。
在资金面持续从紧和监管从严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成了一条转移资产负债表的出路。
以信贷类理财产品为例,该负责人表示,有银行通过信托平台将其存量贷款打包出售,以此为新增贷款腾挪空间;或是有出于监管考核无法放贷的新项目,银行就可以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来做业务。
当记者追问这些打包贷款业务的风险时,该负责人表示不用过于担心,因为银行一般都会打包一些优质企业或优质项目的贷款放去理财产品的盘子里,从既往情况来看,收益率也都保证了,而且这部分产品里,银行“其实在让利”。他透露,“一般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就6个点左右,当中给信托等中间环节抽掉2个点,余下的都打成产品收益率了”。
那么银行为何要做这笔不赚钱的买卖呢?该负责人表示,其原因在于银行要留住大客户,从别的环节受益,比如获得该企业的存款、贸易结算业务,以及企业大量员工工资发放的信用卡业务等。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银行在此类理财产品中的中间业务收入不高,同时也因为信托公司有业务量的上限规定,这类理财产品占比已经越来越少了。
记者从普益财富了解到,目前信贷类产品整体发行处于地量,日至日,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占比仅为2.41%。
相比信贷类理财产品,上述负责人表示,银行更偏爱债券或票据类的资金池业务,“银行的‘资产池’对应客户的‘资金池’,当中全是‘账面游戏’”,而这些银行采购的债券或票据一样存在于表外。
对于票据资产的“绕监管”,该负责人补充了一个背景。据他所知,此前,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曾进行“偷规模”,利用农信社不同的会计核算办法,把票据“卖”给农信社或城商行,以规避信贷规模管控。
然后农信社哪来的资金“买断”票据呢?该负责人透露,一来,股份制银行除了75%计入存贷比考核的存款以及21%左右准备金不能挪动以外,还有4%左右的存款是可以用作“金融同业存款”的,也就是可以挪去农信社;二来,某些股份制银行通过分支行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可被总行或其他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回购”,贷款规模就此销掉,资产被转入表外。
外资银行篇:
和中资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有所不同,目前在国内发售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为“股”类理财产品,多见形式为“结构化产品”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按照某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描述,不同于中资银行“资金池”产品的“假”理财,外资银行的这些产品是真正在帮客户进行海外投资,让客户的资金可以参与其本身无法触及的投资领域或品种,也真是因此,“有赌就有输”,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到期获得高收益,但也可能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
“基石”+“期权”
“结构化产品”是目前外资银行发售的主流理财产品形式。
什么是结构化产品?市场普遍将其解释为:“基于衍生产品或者衍生品交易方式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其核心部分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
Formula)。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告诉本报,目前银行最常见“结构化产品”的产品结构,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风险控制的“基石”,一部分是争取收益的“期权”。两者的占比分配取决于该产品对收益的预期以及对风险的承受程度。
据他介绍,“基石”部分是指,银行将客户投资本金的相当一部分来作无风险投资或交易,产生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比如目前银行较流行购买“零息债券”,即一种以贴现方式、不附息票发行的债券,而银行可于到期日时按面值一次性获得本利。
除债券方式以外,“基石”部分也有其他操作途径。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该行上半年以32%年化收益率到期的“如汇通系列1”产品的操作方式,其“基石”部分使用了美元利率掉期,在2008年初美元利率高位时交换期权,封住了一个固定收益。
除了这些正规操作外,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透露,有些银行在做“结构性产品”时,在“基石”部分利用市场资金面从紧进行放贷等非正规操作,以此争取更高的固定收益。
“封住一个固定收益后,银行就可以拿风险资产的盘子去进行期权投资”,该高管举例,对于一款保本型产品,银行用85元购买了到期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银行将有15元的期权投资配比。
该高管进一步介绍,目前的期权投资有四大市场,俗称“四大金刚”,按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其中,商品市场的黄金或原油ETF较为流行,市面上不少产品与之挂钩,以冲击高收益。
“对冲部分的模型比较复杂,有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甚至可以看波动幅度,模型上,可以设立一个限值、或一个区间。”该高管介绍。
除了上述“结构性产品”,外资银行也推出了不少QDII产品。所不同的是,QDII产品不强制一个复杂的“基石”结构设计,因而其投资宽度较大,更完全地暴露于市场风险和收益之中。
在目前的银行QDII产品市场上,海外基金的连结产品和结构性票据是两种最主要的产品形式。据了解,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银行正在销售一系列的海外基金连结产品,涵盖的基金品种包括富兰克林邓普顿、施罗德、贝莱德、百达、美盛等多家海外基金公司的几十只基金产品。
以渣打银行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QDII产品QDSN10024I为例,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冯博此前向本报记者透露,该产品挂钩的是美国石油指数基金(USO),在日当石油指数到某个高位区间时由产品预设机制促动自动终止,将收益率封在20%。
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市场。而“本身对市场风险有着一套控制体系的外资银行,现在正受到中资银行产品高收益率的倒逼”,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表示。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该高管称,本来外资银行开发的低风险产品中,一般一到两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8%以下,但当中资银行通过“资金池”的办法把1月期的产品收益率都做到了5%以上,外资银行8%以下的产品已经不能让顾客满意。
该高管同时表示,倒逼着外资银行开发更高收益率产品的因素,还有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收益渠道,比如各种民间借贷。
“外资银行本来就保守,不敢学中资银行游走于灰色地带”,该高管显得有点无奈,“当全球市场本来就不景气,争取高收益难度较大的时候,我们只能开发一些高风险产品以留住客户”。
对于投资者对收益率的高期望,渣打个人银行业务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庞德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市场尚在发展阶段,有特殊性,投资者对投资产品要求高回报率,但对风险性认识不够。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容易抱怨,中国的监管部门也会施加压力。
庞德明指出,过去用户更多只考虑高回报率,如果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投资者希望的20%~30%的收益率不太现实,8%~10%的收益率也许更加合情合理。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为了留住客户,外资银行做产品往往喜欢“顺周期”,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以满足客户的追涨心态,但事实上,当一个市场积聚泡沫之时,银行应该帮助客户回避,做逆势配置。“但银行如果这么做,其产品销量一定下降”。
除了市场风险,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事实上,外资银行的产品还面临着另一重风险,即对手投行的信用风险。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向本报透露,外资银行在选择产品的对冲对手时其实是有余地的,如果对手评级较高,即信用风险较弱,其要价也必然较高,产品的利润就会摊薄,因此,有些银行在受到市场倒逼后,就会选择评级靠后的对冲机构,这意味着,产品承受的对手信用风险就会增加。
对于对手行的信用风险,本报记者在对陈柏轩的采访中获得了佐证。东亚银行在开发出高收益率的“如汇通系列1”之后,下半年不愿再次发行同类产品,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对手投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因此不如选择“避险”。
-------------
一位理财经理的自白:我并不清楚卖的是什么
第一财经日报 杨倩雯
09:40:12&&
看着手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想着明天一早要去遥远的郊区拜访客户,小丹(化名)不免有一丝忐忑:“不知道客户是不是看得中我们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不是能帮助我成功拉到这个客户。”
小丹是某知名城商银行的对公客户经理,明天她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客户,对她而言,明天的任务不仅仅是说服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客户变为她所在银行的存款户。
就如她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所说的,“理财产品现在已成为我们拉存款的主打王牌了。”
据小丹介绍,现在的企业机会成本的意识比以前强很多,他们有点闲钱,又不敢投股票,又不甘心存定期,都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而对于小丹来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并不算入存款,但存贷款指标却是大指标,占小丹奖金的绝大部分,相反理财产品销售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体指标里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要把存款拉过来,只有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去吸引他们。因此理财产品对对公客户经理来说仅仅是一种“拉客户”的工具,并没有指标的压力,这与对私经理很不一样。
据业内人士称,理财产品的“指标大山”在每个月都会重重地压在每个银行的对私经理身上,从不缺席。但是,由于每家银行的实力、产品不同,一些大型银行有限额的理财产品可谓供不应求,要和销售经理关系较为紧密的投资者才能抢到;而另一些小型城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则销售业绩不佳,可谓冰火两重天。
拿到理财产品说明书,小丹会看看产品的起息日、到期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以及大概的投资方向。除此之外,小丹对产品说明书再无更多研究。她说,对于这些理财产品银行并不会有特别的培训,主要是客户经理自己查看产品说明书。
小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营销”,因此不认为自己需要什么资质,而银行对此也没有任何的要求。但是对私客户经理却要求有一定的资质,诸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一级合格等,而如果推出比较复杂的理财产品,银行也会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对私的理财师可以直接在系统上进行操作,我们就不能操作,只是和客户签了协议,钱是总行去扣的。”小丹如此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询问上海银行对私客户经理他们的一款“保证金交易项目”产品具体是什么交易方式,该工作人员表示“就是种交易方式,具体不清楚”。
“客户关心更多的是收益率以及是不是保本保收益,强调是保本保收益的就行了。”而小丹所说的“保本保收益”产品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正确,因为据他们所说监管机构早就规定了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在产品说明书中写“保本保收益”。
记者为此以投资者身份走访了沪上多家大型银行,发现许多对私客户经理都会保证自己的产品“保本保收益”。以中国银行“博弈”产品为例,对私经理说“期限二个月,利率4.7%,绝对可以保证”。但记者在中行官网上找到的“博弈”产品介绍却写明“根据产品收益率的约定计算方法,产品实际收益率受挂钩市场指标的变化影响和决定,有可能低于同期的存款收益率”。
而通篇找不到“保本保收益”的字样。而对于产品说明书上写明“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大多对私客户经理都号称虽然产品说明书写的是本金不能保证,收益会发生变化,但本金其实可以返还,收益也可以达到,叫记者放心。当记者就法律上不能得到保障质疑,得到的回应是:“你要这样认为也没办法,但是这样的事情从没发生过,你绝对可以放心。”
至于每份理财产品都要包含的专页风险揭示书,虽然风险条条框框地列了许多,客户也被要求抄写风险确认语句并签字盖章确认,但记者在某银行营业厅目睹一男士在决定购买理财产品时欲逐条阅读风险条款,但因被银行客户经理催促说这都是格式条款没什么好看的而作罢。
----------------
贷款脱媒试验:P2P小额贷款兴起
沈乎财新网-新世纪
08:30:22&&
伴随着银行传统的增长模式走到尽头,P2P小额贷款方式如何在中国落地、发芽、生长和自我规范?
提供贷款中介业务,员工数千人,网络覆盖全国30个城市,但这不是一家商业银行,也没有监管当局核发的经营牌照。
这家名为宜信的公司,所代表的为“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点对点,下称P2P)提供贷款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悄然兴起。按照业内的说法,宜信的月贷款成交额已经超过1亿元。但宜信对此拒绝置评。
自2009年开始的两年间,中国树以此类旗号、提供贷款服务的网络平台已从寥寥数家增至三四十家,但确切数目无人知晓。这些贷款平台目前的总成交金额有多大?也不为任何机构掌握。
据业内保守估计,这个市场的潜在规模超过500亿元——涵盖20个大中城市的个人及微小企业贷款需求。如果再将业务扩展至范围模糊的中小企业贷款,该市场的规模近9000亿元;按最大胆的估算,数万亿的民间借贷都可被视为潜在市场。
这类机构移植了在国外近年来大受欢迎的新商业模式,以收取贷款中介费用为主要收入,线上业务手续费可达2%-4%,很吸引人。先入者们希望“闷声赚大钱”,但效仿者已蜂拥而至。
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无论是银行内外都已经意识到,在银行业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元后,过去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社会融资结构必然将发生迁移,未来几年,银行信贷占到整个社会的比例将走向逐渐减少之势,社会的金融资源将以各种形式向此前常被忽视的小企业流入,而P2P正是其中的浪花一朵。
财新《新世纪[15.53
-0.77% 研报]》调查获悉,除一家固守原有模式外,其他各家P2P贷款平台或多或少都突破了原本高度依赖互联网的P2P模式,转入线下。所谓线下就是脱离了网站点对点的模式、更多带有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
业内人士认为P2P贷款平台和地下金融相比,更规范、利率更低。不过,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下称小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认为:“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有人看到这里回报高,就忽视风险管理,只是把别人的钱拿来乱发贷款。”
“这尚不属于我们监管的范畴。”央行和银监会有关部门均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如此正式回应。
“把发牌照等同于监管,这是庸俗的看法。不需要发牌照不等于监管当局不应关注此类新金融形式的发展。”一位高级金融专家如是说。
对比国际惯例,为吸引客户,中国P2P机构为吸引借贷者,多采用保底甚至保息的方式。但这一内核的扭曲,也为这一新的贷款形式和机构在中国如杂草一般的发展,埋下隐患。
“我开始也想,谁会把钱借给陌生人,这不有病吗?但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个月成交量增长都超过20%”
“这种模式,一方面给借款人提供了一融资渠道,且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给出资人提供了一投资渠道,投资回报高于银行理财。所以它为借款人、出资人都创造了价值。这是它存在的理由。”白澄宇表示。
被贷款平台公司借用的“P2P”概念,原指互联网的一种传输协议,数据的下载方和提供方均是个人,以区别于与服务器为中心的下载方式。效果上,随着下载人数增多,提供下载点就不断增多,下载速度越快。
与此类似,P2P贷款模式的核心,是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脱媒。摈弃了银行这一吸存放贷的传统媒介,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愿意将闲置资金出借的个人,以及有贷款需求的个人,将信息发布在该平台上,并自行配对。被视为P2P贷款鼻祖的是英国一家网站Zopa(),成立于2005年,目前有50万会员,相互之间出借了1.35亿英镑。
“这是通常被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世界中一个真正的英国发明。”Zopa在网站上自豪地说,并称全世界大概有35家同类P2P贷款平台。但它可能错了。仅在目前的中国,宣称以该模式运营的公司至少已超过30家。
被公认最早在中国商业化经营这一模式的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8月。它固守着最原始的模式:即借贷双方发布信息,自主成交,网站仅充当平台,没有线下审贷环节,不对单笔贷款提供担保。拍拍贷评价说,自己是行业里最保守的一家。
“前面三年我们都熬过来的。我开始也想,谁会把钱借给陌生人,这不有病吗?”拍拍贷创始人之一胡宏辉说。“但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个月都实现了稳定增长,月成交量增长超过20%。”
目前,拍拍贷月成交额约1000万元,鼓励用户在平台上进行分散投资,大部分成交的利率区间在16%-20%。除去向客户收取的账户管理费和充值手续费等成本,拍拍贷的利润来自于成交服务费,即佣金,对6个月或以下的借贷收取2%,6-12个月的收取4%。
“对于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一要看定价,期限和利率如何确定,网站上公布的利率和实际利率不一定一致,有时会有隐含成本,变相提高利率;第二要看还款率。如果不良贷款能保持在1%-3%以内,可持续性就没有太大问题。”一位金融专家说。
目前,所有P2P机构均强调自己的“平台”或居间人身份,承担的功能仅是发布信息,介绍贷款,无意吸存或放贷。但在流程上,虽然大部分平台均声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或银行达成合作,但资金还是要经过公司或高管个人的银行账户或支付宝账户。
红岭创投()副总王忠平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根据央行调研时提出的“资金监管”要求,该网站已与工行合作,进行了第三方监管。
“网站沉淀这么多钱,之前都是经高管个人账户,外界总会担心,会不会出现卷款潜逃?我们和工行做的第三方监管,每年付出监管费成本90万元,现在所有资金都充进公司账户,管理层无法动用。工行总行来调研过。”
但胡宏辉说,目前业务尚无任何一家P2P机构出具过资金监管报告。
本息赔付悬疑
每笔投资都担保,就意味着不需要考察借款人,借给谁没有区别。本息赔付的模式蕴藏着系统性风险
“我曾是拍拍贷的用户,投了一万多块钱,到现在还有八千多的逾期,于是思考,能不能对投资者权益做更多保障?所以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开始推本金垫付。”红岭创投副总王忠平说。
红岭创投模式的核心是保本。这也是目前中国P2P模式和国际惯常做法分道扬镳的关键性分歧。
红岭创投将借贷分成三种:普通标主要针对个人,推荐标和快借标针对中小企业。对VIP客户,普通标逾期一个月后,红岭垫付当期应还本金;推荐标逾期后,红岭垫付当期本金和利息;快借标则在逾期当天垫付当期本金和利息。要成为VIP客户,年费是180元。
“2009年到现在,逾期共400多万元,回收了200万元,坏账200多万元。”王忠平说。为覆盖赔付风险,2010年3月,红岭创投从100万元增资至1000万元。
“首轮增资扩股拒绝了风投,主要面向出借人和员工。未来三年内,增资扩股还是主要回馈原股东、出借人和员工。”王忠平说。
“目前,纯线上、小额信用贷款、不单笔担保,就剩我们。2010年上半年,很多网站都是复制我们的模式,甚至连名字也极为雷同,如哈哈贷、开开贷,但现在都复制红岭的模式去了。”胡宏辉说。
各家网站目前为招揽客户提供的本息赔付,使P2P贷款平台兼具担保公司的意味。常见做法是,网站从佣金中提取相当于贷款金额2%的风险准备,一旦发生坏账,便将本息全额赔付给投资者,如宜信。
另一种做法是,提出某种形式的赔付计划,向参与该计划的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担保费(如交易金额的1%),保证本金安全,如畅贷网。
2%的风险准备是如何确定的?一说为参考了已存在P2P贷款平台普遍的坏账率,但毕竟行业发展初期历史数据十分有限,不足以为据。“国际上不良贷款率不到2%就算不错的银行了,”一家商业银行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表示,“提得太多收入就没了。”
胡宏辉认为,本息赔付的模式蕴藏着系统性的风险。“每笔投资都担保,就意味着不需要考察借款人了,借给谁都没区别。如果发生较大规模坏账,网站赔不起就倒闭了。网站的审贷能力能和银行比吗?而且都是信用贷款。现在控制风险,一靠担保,二靠小额度。额度小的话,道德风险就会小很多。如果把额度放大,又担保本息,风控可能出问题,损失的就不是几笔坏账,是所有的投资。网站倒闭,投资者去哪索要债权?”
为防止更多竞争对手进入,各家均不太愿意透露成交额、风险池大小、赔付情况、毛利率、佣金费率、附加费用等。如宜信将对外宣传重点放在公益微利的小额贷款项目“宜农贷”上,但自2009年2月启动至今两年多,“宜农贷”的交易量仅为430万元,不到外界传言其总成交金额的5%。业界传言,宜信今年的目标成交额是17亿元。但宜信始终不愿对外确认成交额。
疯狂的效仿
效仿者的路子越来越野,从成交的真实性到网站的各项经营数据,各家都讳莫如深
“第三波P2P贷款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已近失控。而效仿者的路子越来越野。”一些早期成立的网站经营者忧心忡忡,认为新手们被所谓初始投入少、几乎无门槛、毛利润率高的表象吸引。
“只要一个从业三五年的程序员,拉几个人,搞个两三个月,主程序就能写出来,网站基础框架没有什么太大的技术门槛。”施栋伟说。
P2P贷款平台目前基本上都是以两种身份注册:一是投资咨询公司,二是网络技术类的电子商务公司。两种注册身份反映了对P2P贷款理解的差异。财新《新世纪[15.53
-0.77% 研报]》记者发现,注册为网络技术公司的P2P贷款平台,更重视线上业务,将自身定位为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而注册为投资咨询公司的P2P贷款平台,偏重线下业务,更愿意从理财服务的角度来理解自身业务。
6月底,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范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行为,包括确定合格投资者门槛和销售中的措辞等等。而P2P贷款平台的相关销售行为则无约束无规范。
例如,微贷网是一家位于浙江地区的P2P贷款平台。6月,其工作人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网站在搭建过程中,将于7月上线。全国投资者均可投入资金,通过此网站贷给浙江本地企业,获得利息。工作人员还表示投资者可获10%-12%的年化收益,并且只要申请成为VIP客户,便可获得本息全额保障。申请成为VIP客户无需任何条件,更无任何风险提示。
该工作人员甚至说不清什么是P2P贷款。财新《新世纪》记者发现,该网站进行推广的实际上是当地大学的几名在读学生。7月,该网站上线两周后,网站上已显示大量成交纪录,但真实性无从识别。其标榜的成功案例中,八个月的一笔一万元借款利息达25.24%。
与此同时,7月22日,哈哈贷()宣布因“中国市场的信用问题”及“运营资金的短缺”关闭。2009年5月至今,哈哈贷发展了近10万会员。其“善后”方案仅仅是垫付截至8月20日借出者未收回的款项。9月2日,服务器将下线,域名停止解析。
诚信始终是难以回避的话题。作为业内最大的一家,宜信成为小额信贷联盟的理事会成员,并可能牵头即将成立的P2P专业委员会。
在采访中,财新《新世纪》记者问及如何保证成交数据真实时,唐宁回答说:“淘宝上不也存在伪造交易纪录,虚增信用的情况吗?”
财新《新世纪》记者继续追问,淘宝上虚增信用的行为伤害了其诚信,为人诟病,而P2P行业未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唐宁没有作答。
“P2P平台的门槛主要在风险控制。如果坏账多到承担不了,用户就会走,网站也就没生意了。”胡宏辉说。这可能还不是最极端的情况。如有网站闪电开张,伪造历史成交数据,套取客户资金后又闪电关张,大大小小的遗留债权该如何处置?
“国际上经过研究,小额信贷行业,如年增长率高于200%,风险一定存在。这是个经验值。在市场创新期,即使利润较高,也应该控制增长速度。”白澄宇说。不过,应由谁来控制?
“如果你不盈利又沉淀巨额资金的话,就有问题了。你到底想干嘛?”
7月,在宜信公司北京办公室门口,庆祝公司成立五周年的鲜花还没有凋谢。
“中国的小额信贷整体覆盖非常差,行业发展尚在早期,远没有到举着红旗到处预警的地步。发展中的问题应发展中解决。透明到什么程度,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不能对等。不同企业有不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唐宁说。
P2P涉及贷款服务,是否应该接受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对这个问题,业内意见不一致。
王会师认为,P2P贷款平台还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实际上象征着监管层一定程度的宽容,赋予了行业自由发育的时间。他预计,这段自由发展期可以再持续两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董安生认为,这是一种牵线搭桥的居间业务,不涉及金融牌照。
有从业人士认为,应尽快给该行业找个婆婆,建立行业标准和准入资格。“还是需要牌照。尤其对比较自律的公司。我们不担心自身的合规性,就担心别人做坏了,殃及池鱼。”胡宏辉说。
不过,监管当局目前仍处于观察状态。7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召开2011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等领域凸显的风险。
央行相关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15.53
-0.77% 研报]》记者,P2P贷款平台不属于管辖范围,建议询问银监会。银监会相关人士则表示,贷款平台收取的是中介费,不是息差,不由银监会监管。谁发牌,谁监管,建议咨询工商总局或者商务部。
“我们向监管部门私下询问,他们表示这个暂不属于管辖范围。这个事儿要么做得大而好,要么就做得大而不好,我们才能出面,否则也没有意义。”王会师说。
王忠平表示,央行曾非正式地透露了几点要求:注册资本应全面覆盖坏账风险、资金第三方监管、公司资本金不能参与放贷、要求盈利。“如果你不盈利又沉淀巨额资金的话,就有问题了。到底想干嘛?”
多位专家表示,对P2P贷款平台仍持保留意见。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P2P贷款平台现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观察研究,各家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高利贷、洗钱、变相吸储、暴力追债等问题,都要密切关注。
寻找“组织”
从国际经验看,小额信贷走向自律、主动提高透明度,也是赢得市场信任的重要方式
从现有法律来看,P2P存在的合法性有依据。根据《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款作为借贷案件受理,确保了民间借贷的组织形式及其合法性。
但是,民间借贷中也应当遵循一些特殊的法律规定,例如:借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4倍。至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何种形式或者平台进行借贷,法律并无规定。
王会师认为,作为一家贷款中介机构,监管上的合规“主要看能不能做到自然人和自然人真实无缝的对接,能确定债权关系是真实的”。如果能做到真实、清楚,那没有理由禁止介绍民间借贷,“除非你把法律改了,不准个人跟个人借钱”。
另有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法律专家认为,这种业务模式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未来不确定性比较大。法律从来没讲清楚过什么是金融业务,介绍贷款是不是贷款业务里头的一部分,提供一个交易平台算不算金融业务,法律地位确实不是很明确。做得好,规模不够大,没什么风险;做大了后如果出事,有可能被冠以非法经营罪。”
目前,各种P2P贷款平台纷纷向可以找到的组织靠拢。小额信贷联盟即是其中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走向自律、主动提高透明度,也是赢得市场信任的重要方式,而不是依赖于金融监管的“背书”。
“小贷联盟建议,P2P平台在法律和监管还真空的情况下,开展行业自律。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一个小贷联盟下的P2P专业委员会,对行业进行自律。年内希望委员会能建立起来,越早建立越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如果被行业普遍接受,就可以成为行业标准。”
白澄宇说。
他进一步介绍说,自律的要点有五项:一是在行业内部制定明确的P2P标准,“不能任何一个人都打着P2P的旗号开展业务”;二是行业内一定程度的客户信息交流,防范借款人的重复借贷和过度负债;三是由委员会对平台进行行业认证;四是对借款人进行一些金融知识的宣传和行业利率的公开透明披露,让这些借款人了解各家平台真实的融资成本。
“每家机构成本和效率不一样,应该向借款人披露整个行业的真实利率水平,让借款人有个选择。P2P平台收取的中介服务费,是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收费标准。”白澄宇说,“最后一条,应该联合起来在法律、政策和监管上谋求地位。就像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样,最终得到牌照。”
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中得知,这也是多数P2P贷款平台希望走的路径,即自主发展一段时间后获得“追认”,并最终创造一种特许牌照。“第三方支付是从2003年底起来的,八年后发牌。搁五年前,谁知道?”业内人士称。
企业融资借助网络借贷,信贷风险骤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小额理财产品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