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铺垫还是作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演员100字

用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演员100字 - 挑挑拣拣问答
& &&用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演员100字
问题补充&&
对此问题的评论人民网文字直播
中央电视台记者栾婷婷、何盈、朱兴建谈走基层与媒体责任
[嘉宾访谈]:4月28日9时,中央电视台地方记者部记者、“走转改”活动报告团宣讲人栾婷婷、何盈、朱兴建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走基层与媒体责任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参与。[16:59][栾婷婷]: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09:06][朱兴建]: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很高兴今天人民网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做在线交流,交流我们在“走转改”走基层的报道中的一些采访心得和体会。谢谢大家。[09:07][网友水深两浔]:栾主编,主编相对于记者是不是走基层、走一线的机会会少一些?您平时出去的多吗?[09:08][栾婷婷]:我从98年到中央电视台就一直从事记者工作,从做《新闻联播》到做专题,采访了上到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采访了很多人物,平时出去的机会非常多,基本都是在一线工作。主编是近两年的事情,但是对我们来说,不是说作了主编就不到一线采访,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一线,我现在的工作是做前期和后期的沟通,重要的选题我也会到一线,比如说这次的“走基层”我也到一线采访了很多鲜活的新闻,我想作为媒体的记者也好,主编也好,还是真正的能够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能够真正的双脚踩到大地上才能真正作出好新闻来。[09:08][网友忆清秋]:朱老师,我觉得走基层就是要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国情,您觉得呢?这次的走转改是全部真实的反映,没有任何掩盖吗?[09:11][朱兴建]:我大概了解这位网友的意思,首先我想说,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情要说百分之百,非常绝对地去展现某一个东西,或者说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人还是一件事,我觉得恐怕都没有人敢说百分之百或者绝对。无论从人的认识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都需要一个过程,对它的认识超脱不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去认识的这些人的知识背景、文化水平,包括人的素质。所以我们不用纠缠于是不是百分之百,完全一丝不漏地了解和展示这件事情,通过这次“走转改”,我们能够感觉到,我们理解是中央提出要求,中央的各大媒体最先启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走转改”的确是在更深刻的、更真实的、更客观的、更平衡的了解我们的国家和国情。
从我们日常的报道中感觉到,以我为例,大家了解我们这个团队是因为今年春节我们到日喀则地区采访和报道了国家关注的西藏先心病患儿的事情。我们在报道当中给我一个最深的体会是,其实我们的国家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相当发达,有些城市还超过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但同样我们也有很多老少边穷地区,比如西藏、新疆、贵州、甘肃、青海这些地区,他们的发展跟大城市相比确实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平衡的报到去认识一个发展平不平衡的中国,我们建国才60多年,已经完成了在国际上看很多政党完成不了的使命,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而且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因为存在的这些落后地区,或者落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否定国家的发展,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看。
走基层的关键任务就是用不平衡的报道平衡的中国,尽管我们发展有不平衡,但是我们的政府依然在努力。我们的老百姓虽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他们的乐观向上,中华民族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支撑了他,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我真实地和你交流,把我真实的情况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不一定得到你的赞同,但能得到你的理解。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把我们发展中中国的现状报道出来,绕开困难,把它展示出来。我们这一代记者的观点认为,我们要尽可能向全世界展示真实客观的中国。[09:17][网友桑一葚子]:听说有一个“新春走基层、回家的礼物”的新闻节目,你作为央视的主编,能否给我们讲讲策划这些走基层节目幕后的故事?创意、实施等等。[09:25][栾婷婷]:其实“回家的礼物”已经连续做了两年,在2011年新春走基层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这个专栏,当时我们想在春节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节目真正关注老百姓实际生活,真正看到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往常春节更多是做一些民俗的节目,这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我们在想有一个什么样的节目能够像《感动中国》、《一年又一年》这样的节目一年只做一次,但是让了百姓追着看,形成品牌。这时候我们就想可以不可以以礼物为切入口,过年的时候谁不想回家,回家的时候谁能够空着手,那么带什么,这个选题最开始策划的时候就引起了所有策划团队的共鸣。这个共鸣可能是过去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可以说礼物是一个最好的载体来体现基层的概念。它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敬亲、爱亲的传统美德,而且中国13亿人,礼物的资源是源源不断的,就算是同一个人年年送礼物,礼物各不同。同一个人十年跟踪下来,那就是社会发展的一部进步史。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发现。让我们真正关注正在发生的状态,用一定的采访方式和编辑手法让观众看到他们真正愿意看到的,喜闻乐道的东西。而且我们在用这样的编辑手法展示社会文化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回家的礼物是在善用央视媒体的能力,关注时下真正发生的状态。给观众提供一个广泛认识中国的窗口。在最开始策划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那也是新闻。而在春节的时候,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情感浓度最高的时候关注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也是可以触动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幕后的故事。为什么观众在屏幕上能够看到那么多很感人的画面,可以说这些都是沙里淘金的精品,我们真正播出的只有10组100分钟,但是记者给我们后期传回来的素材就有1500分钟。这还不是所有的。我们的记者在前方采访10个、20个人物里面可能会有1个是符合后期要求的,那就是情感温度高、同期声感人,有共鸣,所以他们真正采访的素材加起来有252个小时。
还跟说一件事,我们沙画的宣传片,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可以看到在每期回家的礼物前面都有这样一个宣传片。当时我们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跟很多的沙画设计师谈,但是都是需要设计费的。但是有一个设计师在看了我们的节目之后,跟我们说她特别想念自己的妈妈,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节目之后懂得感恩亲情,我很喜欢节目里面的一些同期声,比如说“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像空气一样,感觉不到,实际上一直都是需要的。”再比如一个大学生跟我说,我今天打工挣了40块钱,我妈可能就少累一点,等等。这些同期声都会让我非常的感动,我们有的编辑是含着泪做完节目的,她跟我说特别想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没有什么事儿就是想听听他们的声音。我想我们的节目感动了自己,就一定能感动观众。[09:26][网友军徽闪烁]:请问朱兴建老师,看您的简历,您参加过"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神州五六七号飞船科学实验、嫦娥探月工程"等如此多的重大新闻报道,那么,一直在“上面”的您能否“走”进基层呢?您的文风将如何改变呢?您的作风又会有哪些变化呢?[09:27][朱兴建]:我觉得他提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对我们的质疑,实际是在给我们提醒。告诉你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怎么去做,如果一直悬在半空,或者说在所谓的打引号的高层,如何了解民情?其实这也是我们在“走转改”开始时一直有疑惑的问题,突然中央提出来要走基层,要到百姓中间去,同吃、同住、同劳动,说实话,我当时对这个问题是有一点不太理解的。我觉得作为记者,一年365天,每天都在采访,可以说每天都在基层,我参加过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报道,我参加这些报道是我在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有一个最老的部门叫采访部,我做记者时我记得一年365天有接近270多天是在外面的。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以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各个地方还没有建记者站的时候,有采访要坐飞机,我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我在某一航空公司的卡已经变成金卡了。这个可以证明,即便当时在北京做记者,我们一年当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基层的。只不过我觉得这次中央提出要“走转改”,记者要走基层,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要使记者,尤其是中央媒体记者要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不做所谓的官记者,一定要下去用自己的视角和切身体会来了解民情,就好象央视新闻频道“走转改”宣传报道中的一个宣传片,说坐在炕头上,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议。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走,这次通过“走转改”活动,觉得记者要沉下去,要到基层去,我觉得有责任心的记者都是这样做的。
我现在正在四川走基层的路上,今天又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又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选题,正在操作。我相信这个可以回答那位网友的问题。[09:27][网友桑一葚子]:朱老师,看您采访过汶川大地震,能给我们介绍下当时的场景吗?您是怎样应对这种突发性的报道的?[09:28][朱兴建]:汶川大地震在我心中的悲伤情绪非常震撼,现在还历历在目。5月12日发生地震,我不是第一批团队,不是最早进入汶川地震的记者。我是在一周以后和一个团队进入的,我是在都江堰、郫县,灾情比较重的,我报道时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我印象最深的98年的洪水,但我的家乡并没有发生洪水,更多是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官兵在抗洪救灾,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当时觉得很震撼。当我当上记者08年到了地震灾区之后,我才感觉到大自然的破坏力,地震的破坏力是多么的严重。当时给我最深的想法是,真的是有一种悲情在我心目当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过来。本来四川就是中国西部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有很多农村,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到外面打工,他们怎么能够恢复自己的家园,那时候感觉到是很不乐观的事情。
我2009年到四川从事记者站的工作,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我经常会去我采访过的地方和老朋友见面,有时候叙旧,更多是采访,我就能够感觉到我现在已经看不到当时地震的遗迹了,看到更多的是崭新的家园。所以心态的转变其实也促使我把这些东西通过我们的报道展示出来,这恐怕只有中国能够做得到。
刚才网友说我怎么处理突发事件,从我个人角度而言,首先是获取信息。当然每一个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不一样的,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可能有当地政府的应急办,有当地所在地方媒体的朋友,或者是新闻通讯员,还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现在网络很发达,包括博客、微博,通过这些也可以了解到信息,了解到信息之后,通常情况下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还有技术上、操作上的准备,就是做电视报道的设备、装备,包括维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我觉得处理突发事件,对于记者而言第一个就是快,快字当头。[09:28][网友忆清秋]:朱老师,看到有报道中特别提到您在记录央金的求医故事时又四次被深深打动,能给我们讲讲这四次感动的瞬间吗?[09:29][朱兴建]:虽然报道是大年初一,在央视的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了大概十多期,那时候是2月份,我记得我刚刚过完元旦,元旦长假刚放完我就到了西藏。大家知道,我们是低海拔地区的采访。虽然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去了25次西藏,但是毕竟身体还是受不了,所以我们会提前去做铺垫,就是曲士英。他家离县城不远,有一天到他们家里,充分了解央金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收入,包括小央金命运的跌宕起伏。有一天我们突然知道他的妈妈有心脏病,他的先天性心脏病很大程度上是他妈妈遗传给他的,每次采访他妈妈的时候,虽然她说的是藏语,但我还是能感觉到一个女人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几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一谈到她的女儿就会哭。为了补偿她的女儿,她妈妈从来不让小央金干重活,基本家务劳动都是妈妈一肩挑,因为她爸爸在周边的乡镇做木工活儿,家里有一点肉都给小央金吃,她妈妈一口都不吃,这点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家因为贫困,这个病确实给他们家带来很大的折磨,但是又受限于当地人的文化,因为他父母都是文盲,文化程度不高,有些认识也不是特别科学,他们家一共有八床被子,因为我们做蹲点日记时就是他们起床我们到他们家,一直到小央金睡觉才离开。他们家八床被子,七床都盖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她妈最原始的想法是不能让姑娘冷着,他们烧的炉子晚上会熄灭,没有办法,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买电暖气和羽绒服,这让我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这两次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还有一次是她的爸爸得知她要去北京看病,从外地回来,她爸爸挣了一百多块钱,除了留够自己吃饭的钱,给小央金买了两瓶饮料,剩下的80多块钱都给了他的女儿。虽然去北京看病是免费的,她妈妈可以同行,可以免在北京的食宿,但她爸还是把80多块钱给了她,最大的一张面值是50块钱,最小的还有几毛钱的毛票。
这让我很感动。还有一个小朋友也是,为了不让他出去玩,半路回来看他有没有听话,他自己偷跑出去滑冰,他爸把他打了一顿,虽然很粗暴,但是我能够觉得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正因为他得了病,以他们一家人的力量,不可能治疗他,只能够通过最纯朴的方式。这是普通老百姓所展示的家庭的爱,爱不会因为家庭的富有或者贫困有所区别。在当下社会恰恰有可能贫困的家庭,展示出来的爱会更多,会更感人。
这是我们基层报道的情感主线,完成了这两个人物故事。[09:30][网友我爱薄荷糖]:栾老师您好,您是央视《走基层》的主创之一,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有哪些亮点吗?[09:32][栾婷婷]:《走基层》节目是2011年8月开始的,我们在最初的时候设计了几个子栏目,有蹲点日记、第一手调查等等。那个时候也出现了一些好的节目,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何盈记者做的新疆皮里村蹲点日记,何盈记者也在线,她可以给你讲述这个节目背后的很多故事。之后在10月份的时候,我们又推出了百姓心声,更多的关注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再之后我们又尝试将经济报道用“走转改”的方式来实现,推出了煤炭冬运、雪域冬行,把国计和民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之后最大的亮点就可谓是新春走基层了,这是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特别节目,600多位记者在春节的时候走到基层去,这之中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恐怕是西藏先心病儿童小央金的命运和能够彰显小人物幸福观的农民工诗人杨成军。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节目都是在新春走基层中呈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又推出了更多的系列,包括我在基层当干部、学雷锋我志愿等等,也希望你们能够更多的关注我们的节目。[09:33][主持人]:请朱老师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通过走基层给你们的记者身份带来了哪些价值?[09:33][朱兴建]:我想说的是,我有自己的理解。现在随着走基层的深入,过去可能是老少边穷地区,过去是访贫问苦,但我们渐渐会把视野从农村转向城市,会把焦点从弱势群体到城市更复杂的矛盾。所以我想说,这次走基层对记者价值的体现,让我们永远记住心里要装着人民两个字,只要有了这两个字,走遍天下都不怕。谢谢。[09:34][网友琴江对语]:请问栾婷婷老师,您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身边的普通百姓,用一个个新闻故事展现出人性向善的力量。您为什么要把关注度放在“普通百姓”身上呢?他们的故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张家长,李家短”能出大新闻吗?[09:36][栾婷婷]:可以明确地说“张家长、李家短”也是能出大新闻的。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真实和美好的东西,也不缺乏发现真善美的眼光。更多的人在呼唤在小人物身上发现的真善美,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在真正的发现他们,关注他们,把这样的真善美发现出来,放大出来,还原生活的本真。所以,我愿意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普通百姓身上。可能很多人说,关注他们会看到更多他们的苦难,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容易,这是一个层面。当我真正的走进他们内心的时候,更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强大,看到他们在打拼中争取着自己的幸福。同时,真正的走近他们的时候,我更愿意看到我们被贯常忽略的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他们在疾苦中向上,在贫困中努力,在艰难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人性中向善的力量呈现在屏幕上。而那些高打高举的关注是很难出好节目的。[09:37][网友文艺骚年]:何老师,您说过“走基层要带着感情去走,带着情怀去走”,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09:40][何盈]:其实走基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我们的国家,当你真正地走进去了,特别是当你跟在基层的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觉是会油然而生的,对这片土地以及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产生感情,很难定义是职业化的还是不是职业化的,我觉得就是作为一个记者,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人被感动,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自己的家人或者对最亲的人产生的感情。我做了一些采访之后,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是很久远的,甚至这对于记者来说是最大的一笔财富。我很享受这个职业的一点是我采访之后和采访对象以心换心,产生了很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会一直影响我,不会因为一个采访结束了,他们就像被利用的工具一样被扔到一边了,不会的,我们跟他们还是会一直来往,一直有沟通,我觉得这点挺好的。
怎么会产生这些东西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把自己打开,和采访对象在一起,跟他们融为一体。很多事没有那么复杂,我觉得自己要诚恳,你的诚恳是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的。大家熟悉的是我去年做的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我觉得这个报道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看过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做完那个报道之后也有记者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当时脱口而出,说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皮里村的孩子。我们的报道是去年9月份播出的,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时间了,这些孩子们经常给我发短信,或者我给他们打电话,我们觉得这个报道时间长了他们会被大家忘记,但是我不会忘了这些孩子,我会一直用我的方式关注他们、爱他们。[09:41][网友水深两浔]:请问三位,什么地方叫“基层”,你是怎么理解走基层的?[09:44][栾婷婷]:在最开始中宣部提出“走转改”的时候我们的编辑记者也是有问号的。这个问号就是我们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做的节目不就是从基层采访出来的吗?主抓“走转改”的杨华主任让我们仔细研究了一篇文章是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发表的《为了谁?我是谁?依靠谁?》,这篇文章很有针对性,里面提及有的人把与群众的关系从原来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可以说在走基层之前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好节目的,但不可否认我们有一些记者在做节目的时候也会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采访,得到答案之后便打道回府,这样的结果是做出的节目不生动,没有真正的走近老百姓的身边。我需要你的时候就跳进去,不需要的时候就跳出来。而真正走到基层,跟这些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真正关注他们的疾苦冷暖、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才不断地把这些问号拉直。
在最开始我们策划走基层的时候,我们像很多人一样把关注点放在老少边穷地区,更多关注的是农村和教育问题,但之后我们慢慢的意识到皮里村是基层,北京的二环路同样是基层,只要是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弥合误解的地方,能够彰显大爱的地方,都是我们说的基层。可以说带着真情走,情怀走,哪里都是基层。而只为走马观花应付的走,再艰苦也是作秀。[09:44][主持人]:我记得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何老师和皮里村的几个孩子对话的场景,能谈谈您当时的感受吗?[09:46][何盈]:我当时去就是完成了我对孩子们曾经许下的承诺,我做这个报道的三个月前去过那个地方,当时已经认识了这些孩子。那时候他们都在学校里面,当时他们跟我说,他们家特别远,路特难走。我在那儿呆了两天,孩子们天天跟我在一起,带我到处玩,和他们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后来孩子问我说:“阿姨,你有机会一定要去我们的家乡,就是皮里村。”我答应了他们,说找机会一定去。那时候已经和孩子产生感情了,我当时说了这句话,但我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并不知道我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兑现,我心里是没谱的。其实我挺感谢走基层的,后来中央号召中央媒体要走基层,我就申请了,刚好领导通过了,那时候是8月底,我就在想,会从村子往县城走,我就有这样的机会真的去他们的家乡看一看。所以实现了对孩子们的承诺,我自己更多想的是,我答应孩子们的事我做到了。这是最强烈的。
真正在这条路上和他们一起走、一起感受,我原来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么难走的路,一点都没有想过,虽然我去过可可西里、墨脱,但是到了皮里村才知道,原来可可西里、墨脱跟这些路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村民,有这么多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在生活,这点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就是想看看孩子们上学是什么样的,走一趟,和他们一起去感受。等我们真正走出来,去把节目编辑好之后,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我只是觉得我完成了我该做的一件事,而且就算没有任何影响,我觉得我答应孩子的事没有失言,这就足够了。我记得当时我在宾馆里编后期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因为当时我们出来刚跟孩子分开,皮里村的孩子给我发短信,问我说阿姨你现在在干什么?后来我就特别想跟他们说,阿姨在做一件事,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挺值得的。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我没有想过这个节目后来播出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那么多人献爱心,帮助这些孩子。这对我来说都是意外的惊喜,同时节目播出之后,有很多爱心出来,这么多人关心皮里村的孩子,我挺感动的。
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一点儿都不缺乏爱和善意,媒体应该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看到我们身边不知道的地方和不知道的人,他们身上可贵的东西,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爱和善意激发出来,我觉得这个世界会更美好。[09:46][网友房爽童鞋1988]:何老师,特别喜欢您说的这句话,“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您的记 者生涯是不是都在这样践行着?[09:49][何盈]:这是我从皮里村出来之后说的一句话,我很希望我一直都能做一个裤腿上粘着泥巴的记者。我觉得这样的记者是幸福的记者。我们走基层去年8月份开始到现在还在延续,同行们都做了很多精彩的报道,很多报道我看了之后也很受触动。走基层对我们年轻的记者来说是上了一堂课,如何做成功的记者。我们的前一辈工作者是如何做记者工作的,走基层就是重新给我们上这样一堂课,我们就是应该像前一辈一样身体力行去做记者,所以我觉得走基层不是创新,是一种回归。网友问我的记者生涯,其实我觉得我的记者生涯还有很长时间,我希望一直这样继续。当然裤腿上粘着泥巴应该是一种精彩,是真正到基层,和采访对象、和老百姓在一起,把他们的所想所愿能够表达出来。当然,有网友问我,我的很多报道是在西部地区做的,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少数民族地区,很喜欢西部的那种感觉,一去这样的地方就像回到自己故乡的感觉。我父母都是南方人,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个地方不是你的出身地,但是你的精神故乡。
其实我目前是在浙江,我是浙江记者站的站长,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从西部走到了东部沿海地区,这样一个信念还能不能继续下去。我现在突然明白了,其实这真的是一种做记者的心态,只要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信念,不管是在西部还是在东部,都能够做一个裤腿上粘着泥巴的记者。其实东部也有很多值得报道的事情,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需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挖掘。[09:49][网友水深两浔]:栾老师,看到您的节目中也有对农民工生活的关注,能否给我多多介绍下,有哪些难忘和感动的故事?[09:51][栾婷婷]:为什么关注农民工?我们以前的关注可能更多把他们作为一个符号,我们曾经关注过他们打工讨薪,住什么宿舍,签不签劳动合同,但我们有没有真正关注过他们有什么爱情,有什么梦想,他们在为什么打拼呢?就拿杨成军说吧,我跟他熟了,他会跟我说一些心里话。他说特别不喜欢“农民工”这个称呼,他说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我们在城里打工那也是这个城市的工人,为什么叫我们农民工。他说农民工就像一盆汤上的浮油,汤需要我们点缀,但我们永远融不进汤里。听到这话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其实这就是隔阂,千千万万的杨成军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渴望社会能够欣赏到他们心中美好善良的那一面。所以我愿意把他们人性中向善的力量呈现在屏幕上,让更多的人理解农民工。
给大家说点节目背后的故事。在采访的时候他们第一次把短信给我看,这是他们第一次把短信给外人看。这也说明他们没把我当外人。短信的内容让我很震撼,比如里面有孩子般的纯真“红太狼等待灰太狼的归来”,也有年轻人的浪漫,老杨会每天晚上趴在被窝里给自己的妻子发短信,把自己新的感受写成诗给他的第一个读者。那时候有一种能被人理解的幸福感。短信里也有老夫妻之间的打情骂俏,当然更多的是业务探讨,比如说说农村妇女的孤独是长成村口的大树好还是站成村口的大树好。[09:51][网友抹茶拿铁123]:何老师,听说您又跟着农民工去采访他们回家的路,这次的报道又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呢?[09:57][何盈]:这个报道对我的触动和影响也挺大的。我们有一个春运的大报道中我做的一个报道,我用记录的方式跟踪了为了回家的摩托,因为春运的时候很多农民工都会从打工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怎么反映春运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关注摩托上的故事。我们以前也做了一些报道,比如做直播,看到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他们要从广东回到四川,或者回到贵州,只是看到一个场面,或者只是看热闹,或者只是说这些人包得严严实实,大包小包捆在摩托车上,甚至一家三四口在一辆摩托车上回家。我们只是看新奇,我想每辆摩托车上都有一个故事,今年春运时我就关注一辆或者几辆摩托,关注他们个体的故事。
我们跟了6辆摩托,10个人,他们跟我们约好了一起回家,我们就一起跟着他们。跟了一路之后,慢慢地明确我报道的方向,我这一路除了要展现路上发生的故事,比如他们骑摩托回家,路上肯定会遇到危险,或者是会遇到想象不到的事情。我跟他们一路出来之后,我突然觉得我们真正报道的东西不是路上发生的故事,而是通过跟着他们这一路,能够看到当代的农民工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也是因为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其实我们当时走了四天四夜,最长走了五天,他们家是在重庆,从广东的中山出发。其实除了这几天之外,我们之前还跟他们这些人一起在广东中山生活了大概十多天时间,其实就是我们熟悉他们的过程,也让他们能对我们成为朋友。当时我们去他们的老乡会一起吃饭、聊天,去他们打工的地方看他们工作的状况,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然后跟他们上路。在路上我们和他们慢慢就成朋友了,他们对我们的摄像机一点没有戒备了。
这一路走完之后,特别是当我们跟着他们到了家里去,我特别受触动。在城市的时候会觉得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可能就是生活得艰苦一点,但吃饭、玩和我们差不多,但真的和他们走了两千多公里,到他们出生的地方时,那一刻才明白他们回家的意义,才明白他们打工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重点跟了三个农民共,特别意外,他们家乡不在一个村子,但基本上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甚至他们的心态都差不多。其中我们跟的一个农民工,快到家的时候他特别兴奋,已经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家过过年了,他是80后的小伙子,16岁就出来打工了,离他家近他特兴奋,但是越离家近越难走,都是泥泞的山路,推一会儿就倒了,倒了继续起来推。这些并不让他觉得他的家不好,还是会觉得自己的家最好,他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亲的人。这种情感的反差对我们的触动很大。其实他们的愿望特别简单,特别朴素。
我记得还有一对小夫妻,我问他们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想了想跟我说,现在就挺好的。其实他们在外面打工是很艰苦的,后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跟我说,如果想生活得更好一点就要更努力一些。中国现在有2亿多的农民工了,是一个巨大的群体,通过和他们这一路,我觉得他们身上的善良、仗义、不埋怨的品质特别可贵,我对自己说,我们会把他们看作是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底层,没有底层的不满、叹息和抱怨,他们是很阳光向上的。我觉得中国能有这么庞大的底层,是这个国家的福气,他们对国家的奉献真的是太大了。[09:57][网友文艺骚年]:何记者您好,看您的照片,特别有一种三毛的气质,看您的经历也有些许和她一样的洒脱和真性情,您喜欢三毛吗?以后还想去哪些地方采访?[10:00][何盈]:这位网友看得还挺准的,很多人都这样说,我身边的朋友会说我有点像三毛。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看三毛的书,因为一个人在十几岁时的阅读对性格的培养,或者对价值观的形成是很关键的。我记得我当时身边的女孩都读琼瑶,我一本都没有读过,但特别喜欢看三毛的书,应该说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很喜欢三毛,包括到现在,虽然已经十几年不看三毛的书了,但是当时在阅读时,三毛书里面的一些情节、片断到现在印象都很深刻。
以后想去哪些地方采访?我觉得记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业,因为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能够让你体会上百种人生。一个是记者、一个是演员。我有幸成为其中记者,对于记者来说,每天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是不重复的,这和我自己的性格也很相符。我以前很少去的一些地方也都去过了,下面还有很多我想去的。[10:00][网友指甲油油油]:您觉得走基层对于中央媒体的记者有什么意义?中央媒体的记者应该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呢?[10:02][栾婷婷]:走基层让我们记者更深刻的认识了真实和复杂的国情,认识了当下的舆论环境,这也让我们记者更增加了观察社会的宽度和厚度,学会用均衡的眼光去看待不均衡的中国,通过报道来揭示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主流媒体的理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揭示中国发展的复杂性,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让更多普通的中国人展示他们的故事,寻找故事背后发展和改革的逻辑,这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同时,作为记者我们把采访对象当成一个一个个体来对待,而不是当成一个符号,当我们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去感动观众的时候,看到我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被一个又一个公众所认可,我们对公众意识有正确的引导,我们的节目被认可,媒体的价值也同样被认可。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和不断继续做下去的力量源泉。[10:02][何盈]:其实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央媒体的记者,我也很少这样去划分记者。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的记者,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记者。为什么走基层为什么中央媒体突出一些,可能是因为以前我们做得不够好,持续了一年多走基层,我希望当我们的屏幕上把走基层摘掉之后,我们还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还以记者应该有的工作方式、思考方式去做记者。
我觉得不管是不是中央媒体的记者,我们都应该是社会的守望者。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我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够有助于这个社会建立起核心的价值观,特别是现在越来越觉得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小集体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我们的民众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说起来可能会虚一点,但价值观就是当你在抉择时、在十字路口时,最终让你作出判断的就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责任,我没有想特别深远,我觉得我们的报道应该有助于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做一点事。[10:03][主持人]:感谢何盈老师,朱兴建老师,还有栾婷婷三位优秀的记者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走转改”系列访谈,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现在请您给我们的网友说个结束语。[10:04][栾婷婷]: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能跟各位做交流,我们走基层也有微博,也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再见![10:05][何盈]:我们对所有网友最好的回报就是做好我们的报道,争取做一个好记者。谢谢大家。[10:05][朱兴建]:感谢人民网的网友关注“走转改”,关注中央媒体的走基层,希望你们继续关注央视新闻频道的走基层,关注我们的节目,用你们理性的分析给我们提建议、提要求。谢谢。[1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铺垫还是作铺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