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下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超支部分如何处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事业单位财政与非财政补助之账务处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格式:doc&&&
贡献者:Timwolf
上传时间: 16:43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44KB
所需积分:& 5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 栏目:
【热点导读】:&&&&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文章来源 www.3edu.net
&&& 摘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会工作;影响 &&&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日,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从日起执行。财务规则的执行从原则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同时对会计工作也提出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它不仅吸取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因此,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 &&&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 在原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 &&& 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 二、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 在原会计制度下,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这是在过去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的真实性。因此,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以调剂余缺,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 三、会计要素的改变 &&& 在过去的预算会计体系下,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问题,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故可理解为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收入的来源情况,资金运用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付出的情况,而资金结存类科目反映的则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这种分类是由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同时也不甚、合理。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资产表示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负债表示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各类款项和应向财政部门等单位上缴的款项,净资产表示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收入表示事业单位累计从各方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支出表示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累计耗费。进行这样的变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后的会计要素比原有的三个要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利于事业单位改善管理状况,同时易于与企业会计和国际会计接轨,解决原有体系不能处理,但已成为客观实际事务的问题,促使事业单位提高核算水平,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更主动地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 &&& 四、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的改变 &&& 会计的基础理论为: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等式,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记账方法。国际会计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会计要素是基础环节,它表示着会计要反映内容的基本方向,即会计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方法据不同会计要素而做出的积极反应,即复式记账方法下一定要求有一个平衡等式将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但各会计要素怎样组成等式,则要依要素的划分状况而定;记账方法与会计要素的划分有关,有的方法虽可适应于几种要素划分方式,却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体系中,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等式为: &&&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 或者, &&& 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 与此等式相适应的记账方法极不统一,有资金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还有借贷记账法。采用最多的是资金收付记账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该等式和记账法符合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分配方式不太复杂的供给型会计核算的要求,通俗易懂,直观明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己无法满足事业单位面向市场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核算,更不能反映事业单位业已存在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等式变为: &&& 资产=负债+净资产 &&& 或者, &&&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 与此相应的记账方法改为借贷记账法。采用新的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可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摒弃其他类型的记账方法,求得在整个事业单位范围内会计基本处理方式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会计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业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融各业会计之长,促进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被社会公众所认识、了解,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更好地完成其业务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促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从而有效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 &&& 五、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 &&& 会计报表是整个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单位向外部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过去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以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支出决算明细表、基本数字表为主体,辅之以预算包干结余计算表、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表等。这类报表及其格式设计反映的是清晰的收、付、存的要素执行情况,统收统支的执行结果及其预算内外分别核算、管理的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体系作了重大改革,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作了统一的规范,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新的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报表体系既主次分明,又内容全面,充分满足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使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相关情况。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以资产负债表代替资金活动情况表,这既是借鉴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国际惯例接轨,更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本身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包办各项事业,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一部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走向市场,利用自身条件,开展经营活动和有偿服务活动。在这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可用经济资源和负债状况,特别是借款情况,不仅单位本身需要,有关部门也需了解,客观上需要从会计报表上加以反映,而原来的资金活动情况表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表真实直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满足各方的需求。按新的报表体系编报报表,易于直接取得与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各种数据,有利于进行指标计算和其他方面的考核、分析工作,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报表的通用格式保持了一致性,为各监督部门的监督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在促进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更好地进行各种服务,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以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方面,无疑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作用。 &&&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对象、方法和形式方面都存在较大转变,因此,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要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管理方式。即要转变对单位内部各机构、部门的管理方式,由过去资金拨付、使用等方面的直接管理转变为费用与事业效果、与收入挂钩、与宏观经济[1]&&
文章来源 www.3edu.net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免费论文子栏目导航
&&&&&&&&&&&&&&&&&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核算进一步规范
作者:宫莹
来源:中国会计报
点击排行榜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财务管理的变化及会计处理|2014年|第七月|新智慧财经|参考借鉴|历年期刊|财会月刊
新智慧财经
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财务管理的变化及会计处理
【作  者】顾丽丽
邓忠锋【作者单位】(威海市房产管理资金监管中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
264200)【摘  要】【摘要】 新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的陆续出台,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和资产损益三方面的制度变化,结合事业单位实际,进行了具体会计实务处理的探讨。希望本文对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财务管理变化及会计处理方法的探索,能对事业单位应对资产会计核算的改革提供一些浅显的帮助。【关键词】 会计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变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2012年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进行了修订,为了进一步适应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配合财政改革会计核算的内容,协调财务规则,财政部又修改并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从日起适用,新制度在继承原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革,特别是在资产管理方面有若干重大突破,给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新规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内容,强化了财务管理的措施,严格了财务管理的权限。以下为我们根据新旧制度的对比,结合事业单位实例,进行的资产管理方面变化以及后续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探讨。一、固定资产方面的变化以及会计处理1. 在定义、标准方面固定资产的变化。新制度调整了固定资产分类,使其更加准确明细。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变为“通用设备”、把“图书”增加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同时购入的大批同类物资,其单个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总价值较大且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将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新规则在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方面,把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800元提高到1 500元。在会计科目中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 核算方面固定资产的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固定资产在核算方面创新性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即在具体会计处理时折旧不入支出只是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这种处理方式对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不产生影响,同时又能体现资产在时间变化、磨损程度变化过程中真实的价值损耗。事业单位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落到了实处,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内部成本核算,也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提供决策依据。3. 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下面以威海市房产管理资金监管中心为例,介绍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具体会计实务处理。首先按照新制度对单位固定资产重新分类,调整会计科目,然后按照新的核算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下表为该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表中办公桌椅一组、文件柜体现了新的固定资产定义——单个物价不足1 000元,而在集体采购时金额较大。
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事业单位可以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是固定资产常用的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在计提折旧时一般不预计净残值。遵从新制度规定,根据监管中心的实际情况,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年限平均法,汽车折旧年限为10年、电子设备为3年、办公用具为5年。具体的折旧额处理如下:汽车月折旧额=原值/使用年限/月=286 300/10/12=2 386(元)电脑月折旧额=原值/使用年限/月=13 980/3/12=388(元)(相机折旧相同)办公桌椅月折旧额=原值/使用年限/月=11 950/5/12=199(元)(文件柜相同)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自日起按月对全部固定资产提折旧。折旧方式按照算尾不算头的原则,增加固定资产的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减少固定资产的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13年年末需对2013年之前形成的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日这个节点,汽车需要补提84个月(已经使用的月份数)折旧,电脑按规定可以全额补提折旧,折旧提完后,不再计提。单位固定资产无论是补提的折旧还是当月提的折旧都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对成本无影响,与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同,所以在计提折旧的时候提供折旧明细表(如上表),按照总额计提即可。参照上述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事业单位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只是具体会计处理涉及的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变化以及会计处理1. 基建工程并入大账,完善会计核算。新制度要求基建工程在单位大账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的补充完善。在这之前基建账簿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独立设置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使得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之外。单位财务核算体系中不包括基本建设,单位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不符,这在实际上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另外,基建账脱离单位会计大账,造成单位在内部控制具体流程设计、控制程序上的缺失,成为规避政府监督的帮手,给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以可乘之机,给单位留下巨大的隐患。从长远来看,并账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大体系除了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行为外,也加强了事业单位业务工作发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基建工程并入大账的会计处理。近几年,国家加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建设力度,基建工程颇多。新制度的实施,对这些基建工程的财务核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基建会计的规定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同时按月在单位大账的“在建工程”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即按照新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要在大账的“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基建工程成本。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水利局是行政事业单位,其经费账户纳入政府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收入均纳入国库统一核算。作为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单位,新制度前后,基建项目的差异处理如下:2013年打渔张续建配套工程总投资4 8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 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 200万元。2013年9月份,中央投资资金财政拨付800万元,预付施工单位工程款500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发生10万元。9月份单独的账务处理:收到财政拨付中央投资资金时,借:银行存款——800;贷:基建拨款——中央投资资金800。拨付施工单位时,借:预付工程款——2013年打渔张工程500;贷:银行存款500。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支出,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10;贷:银行存款10。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我们在经费账“在建工程”科目中按照基建账相应的支出明细设置二级明细科目“预付工程款”、“待摊投资”等,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基建项目”,在“事业支出”科目中设置二级明细科目“项目支出”。这样,每月登记大账中的基建项目如下:收到财政拨付中央投资资金时,借:银行存款——800;贷:财政补助收入——基建项目800。拨付施工单位时,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500;贷:银行存款500。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支出,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10;贷:银行存款10。月底,基建项目的收支通过“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结转收支,未形成资产时:借:在建工程——预付工程款500,在建工程——待摊投资1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基建项目510。基建项目竣工决算后,形成资产,在大账上,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到“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资产”科目中。假如单位核算多个基建项目,可以在之前设置的二级科目下再分项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核算。三、处置资产损益方面的变化及会计处理1. 为真实反映资产,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视为资产处置。其处置方式多样,如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如出现资产盘盈或盘亏等情况,均由核算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再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方能进行核算。新制度之前,清查和报经批准的过程不会在账务处理方面有所体现,最终只是根据批复的结果简单地增减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现在设置“待处置资产损溢”这一固定的过渡性账户反映从资产清查到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这段时间内处于待处置状态的各种资产,这样在不确定的处置期间内有效避免了资产的虚增或虚减,真实反映资产的状态,同时也贯彻落实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2. “待处置资产损溢”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应按处置资产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既在“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另外事业单位处置资产按照资产处置是否涉及相关收入及处置费用分为两类:(1)不涉及相关收入及处置费用的损溢处理。事业单位资产的核销、对外捐赠以及无偿调出通常不会取得相关收入、发生处置费用,不涉及处置损溢,这样单位只需按资产项目在“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如单位出纳发现现金短款100元,应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100;贷:现金100。单位无偿调出一辆工程用汽车给下属单位,账面价值115 000元,应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工程汽车115 000;贷:非流动资产——工程汽车115 000。经批准后予以核销、调出时,从“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方转出:现金属流动资产转入“其他支出”科目,汽车属非流动资产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2)涉及相关收入及处置费用的损溢处理。资产以盘亏、毁损、报废和转让、出售等方式处置的,通常会形成处置净收入,因此除需按上述步骤,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对处置资产价值进行核算外,还需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科目对相关收入与费用进行核算,最终将处置净收入从该科目的借方转至“应缴国库款”科目。总之,2013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应了财政预算改革的需要,顺应了《会计法》的发展,融合了企业会计的核算方式,不断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资产核算方面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稳健性、客观性要求,提高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最终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真实与完整。主要参考文献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 财政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财会[2013]2号,3. 张辅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一些思考.财会月刊,2013;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制度经济学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