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倒挂金钟明显有失公平,为什么从上到下没人管呢?

咨询电话:
2013,可以说是社保全民讨论年,这一话题延续到2014年热度未减。
【&】最近有媒体报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方向已定,将并轨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今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费用。该话题立刻引起热议。
吴自由不禁想问,当我们讨论并轨时我们在讨论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来看权威观点。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的说法,反映比较突出的,主要是制度的公平问题,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待遇差&,也就是&双轨制&问题,其次还有区域公平问题,城乡公平问题。
关键词是&公平&,而这里面所讲的公平应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制度上的,大家都要交养老保险,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凭什么不用交;第二层含义是,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为什么比不交的公务员退休金还要低。
制度层面咱先不说,先说说待遇高低。根据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测算,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50.3%。而很多专家研究显示,中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也就时说,如果在退休前一公务员与一企业职工同样拿1万块的月工资,公务员退休金在8000以上,而企业职工只有5000元。于是企业职工大呼不公。
然而,官方所讲的养老双轨制并轨,是不是要降低公务员的养老金水平呢?当然不是,因为改革对象本身又是改革的主导方,普遍自降待遇式的改革绝不在考虑之列。正如相关官员所言,改革的目的不在降低公务员待遇,养老金并轨抚平差异需要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那么谁来为企业职工涨养老金呢?指望企业和职工再提高缴费比例显然不可行,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社保负担已然很重。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率高达28%,其中,企业缴纳20%,职工缴纳8%。由于五项社会保险往往捆绑参保,企业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中国企业社保缴费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还有人天真地希望政府财政支出能够对养老保险进行补贴,但财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增加税收而要提高全体职工养老金补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仔细想想,为什么企业职工缴费比例如此之高,而能拿到手的养老金却很低呢?答案是,你今天所交的养老保险并不代表你个人积累的财富,很大一部分(企业交的20%)已经被政府&统筹&了,缴费高的统筹给缴费低的人,当前缴费人群统筹给以前没缴费的人。
因为,目前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职业生涯基本上没有交过养老保险,财政无力为历史问题买单,于是乎以养老保险的形式在全体在职职工身上分摊成本。目前在职职工的缴费,已经被退休人群支取,这些在职群体未来的退休待遇,已不取决于个人缴费,更主要看其下一代的缴费能力。
媒体不时报道的养老金缺口,就是针对在职人群养老保险没有做实个人账户,大部分已经被政府&挪用&而言的。
回到前文关于养老公平的第一层含义:&公务员凭什么不交养老保险?&至此,我们是否应该审视一下,强制划一的养老保险是不是一个好的养老制度?答案是存疑的。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弃缴社保的人有3800万,占城镇参保职工的一成还多。相信,认为养老保险不划算的人群规模更大。既然如此,我们为了所谓的公平,把公务员也拉入这个低效的养老系统有意义吗?
而对于涉及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群的养老金并轨,财政很可能要额外支付一笔巨额费用。因为改革不能降低公务员的当期工资和退休待遇(否则公务员不会支持并轨),这需要财政在为公务员建立养老保险账户的同时,还要额外提供一份职业年金。因为单凭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无法保证公务员退休待遇不降低。2008年开始,已经在广东等5省市开展的改革试点大致就是这种做法。试问由财政买单的并轨成本最终会落在谁的头上呢?
公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家觉得公务员待遇过高,而退休金不过是加重了这一不满。公务员应该拿多高工资,退休后享受什么待遇,如果不接受市场定价,那永远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谜题。而在其不能市场化定价的当下,要单独强求退休金的公平,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不过,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公务员考试热,离职率极低的现象说明,公务员待遇明显偏高,从而导致岗位供不应求。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如果不能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正视公务员待遇的问题,吴自由真的不知道,当我们呼吁养老制度并轨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图片文章
二维码扫描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yzyd/fortune//c_.htm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有失公平 无果而终
来源:cn  时间: 00:00:00.0
&&&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近日,一条有关“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行的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已经无果而终”的消息在业界广为传播。其实,早在这个消息传出之前,有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就已经引起各方争议,尤其是相关单位涉及退休的职工,更是“人心惶惶”。
&&& 公务员成改革“参照物”
&&&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前两天回了趟上海老家,其间请初中同学出来聚会。只是没想到,以“相聚”为名的一场同学会,最后却变成了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质疑会”。“公务员和教师、工人的养老金相差太大了,养老金改革明显将利益向公务员倾斜了。”林喆告诉记者,参加聚会的同学中有工程师、教师和警察等不同职业的人,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养老金改革的话题,一时之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大家看来,“这次改革中最高兴的是公务员,因为在养老保险这个‘盘子’中,他们占的份额始终是最大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采取相对公平、统一的原则。”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难以推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有失公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终是要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待遇差距,实行三者联动。如果三者不能联动的话,这种改革制度推行起来肯定有阻力。更何况改革还有一个“参照物”,那就是国家公务员。虞崇胜认为,只要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人,都应该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和分配养老金。目前,工人的额度最少,事业单位职工次之,公务员的最高。这其中,公务员的退休养老金又与事业单位相差较大,明显是一种更优惠的待遇。
&&& 试点引发事业单位提前退休潮
&&& 除了有失公平原则之外,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难以推进的另一个原因是改革被指甩包袱,而且养老金越改革越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保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求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当年2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下发到有关省市,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的内容,则让一批事业单位爆发了提前退休潮。
&&& 山东大学周教授正处于退休年龄,虽然山东省并没有在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的5省市之中,但周教授还是决定尽早退休。“听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养老金可能会比改革前要低将近一半,收入减少了,肯定影响生活质量。”周教授告诉记者,早退比晚退好,早退早安心。与周教授持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据了解,在人保部的改革方案下放之后,尽管各地的具体改革草案尚未出台,但却纷纷掀起了提前退休潮。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改革后的收入将面临减少。
&&& 改革应增大民众利益
&&& “既然是改革,就应该越改越好。”林喆认为,改革应该是将利益增大了,而不是减少了。如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就应该把企业的养老金“拉上来”,而不是把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拉下去”。同时,公务员也应纳入改革范畴。“不少人认为目前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是一种甩包袱的行为。”越改革差距越大,收入越少,这样的改革一定会受到各方抵触。林喆说,决策层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养老金保险这个“盘子”做大,而不是在养老金制度上克扣民众。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应该让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更何况,改革应该先从公务员开始,然后才是事业单位以及工人。收入高的阶层先改革,最后再去改革收入低的群体。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从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8年以每年10%的增长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待遇标准。此项养老金待遇调整的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但其连续调整的年份之长、调整范围之广、待遇水平提高幅度之大、养老金水平增长之快,并不是一种常态调整,只能视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调整。而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有失公平的另一种政策效应,应引起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福星集团总裁谭功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衣,佩戴黑框眼镜,谭功炎举手投足间散发出宽厚谦逊的长者风范。平易近人的他喜欢称自己是“来自农村乡镇企业的代表”。在采访中,他围绕基本养老金侃侃而谈,并且鲜明地提出通过“三个一”来破解基本养老金“倒挂”问题,即做好一个“顶层设计”、建立“一个机制”、注重“一个平衡”。  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就已开始关注基本养老金问题了。当前基本养老金“倒挂”的问题值得关注,应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谭功炎解释说,所谓“倒挂”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缴费总额多的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明显低于退休早、缴费年限短、缴费总额少的退休职工。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退休人员中出现的“年龄亏损”与“性别亏损”现象。  “举个例子,女工张某与女工余某同年同月参加工作,在可比年份内,两人的缴费基数相同,而张某的年龄大余某三岁,且早三年退休,其养老金早三年调整养老金标准,因此比余某要多出250多元/月的养老金。”他说,这就是“年龄亏损”。  而“性别亏损”则是指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参加工作时间、工资水平与缴费基数均相等的男性职工与女性职工,由于法定退休年龄相差10年,退休早的女性职工赶上了这一轮连续7年的养老金标准调整,其退休养老金水平反而高于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的男性职工。  对于产生这些“倒挂”现象的原因,谭功炎分析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缴费年限”未能作为养老金待遇提高的主要条件,连续调整养老金水平的政策仅覆盖已退休人员,而未退休人员不能享受;二是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较慢,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不同的决定机制,前者靠市场,后者靠政府,而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增长赶不上养老金待遇调高的增长速度。  “涉及数亿人的养老金待遇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国家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谭功炎说,从长期看,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正常调整机制,从整体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养老金的水平,还要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完善“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机制。  其次,要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以缴费为主体的养老金待遇标准调整的长效机制。国家今后在出台养老金调整政策时,应建立以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整机制。  “权利与义务对等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理,养老金调整应该通过机制设计,让参保人明白,现在怎样缴费、将来怎么计发、退休后怎样调整和增加养老金待遇水平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励人们缴费,而不是形成‘政策性福利’或‘政策性亏损’。”他说。  谭功炎还建议,注意“一个平衡”,即在确定养老金年度调整幅度时要与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相衔接,考虑新老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平衡,使同等缴费条件的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已退休人员年度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基本相当,形成新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合理的“逻辑关系”,即多缴多得,避免产生待遇“倒挂”问题。  针对养老金水平前后不平衡问题,谭功炎认为,应把调整范围扩大到所有参保人员,以保持前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衡,使养老金标准调整政策更公平更合理,惠及所有参保人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 联系我们 |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倍洛加骗局没人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