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及第粥水龙头大约多少人民币

《同窗情》第26、27期摘录
我的田园生活&&&
杨一栋(丁班)
蓝天绿地无聊赖
我常去看望家住美国芝加哥郊区的女儿,与老伴一起照看外孙和外孙女,这也是无奈之举,摆脱不了带孙辈的中国传统。由卫星摄图可见,女儿家坐落在树林中,除正面是车道,周围尽是草坪与树林(见右上图),邻居相隔四五十米;整天见不到行人,除了出来遛狗的还是遛狗的,听到的是鸟鸣声,见到的是乱跑乱窜的野生动物,它们是:松鼠,兔子,狐狸,狸猫,鹿及狼等;一群大雁飞向草地,传来一阵像绍兴大白鹅的叫声,才会打破寂静。
我女儿出于爱心,从宠物园里领养了一只瞎了左眼的小花猫,活动能力减弱,夜间出门给狼叼走了,于是晚上我不敢出来散步,怕成为祥林嫂的阿毛,后来邻里一老太告诉我:这里的狼不袭人,我才放了心。
我不会开车,也不想学开车,因此除节假日由女儿带着出去转转
,平日就捆在家里了。面对蓝天白云,绿色世界,心情理应很好,但久了总觉不行,负离子多多也难解心中的纳闷。
我一友人在web网上提示我,要我学会生活中的三种快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好乐者”。若能沉浸在爱好中,就能忘却许多烦恼。于是我“拾起”了种菜这一爱好。所言"拾起",是因我本来就有的,在绍中读书时就喜爱放学回家帮母亲种种菜,还写了一篇以菜园为题的作文,语文老师宋孟康先生认为写得好,在班里读了,至今未忘。
天时地利何处寻
萌生这一爱好是因为这里占尽了种植蔬菜的“天时地利”:
一是地处伊利诺里州,是冲积平原,类似我国的东北大平原,黑色土壤肥沃,适宜种作。
二是从晨五时至晚七时都有火辣辣的阳光照射,日照时间长。
三是居屋四周墻上有水龙头,接一软管便可澆水,水甚廉价,一月收30美元,使护草用水无顾虑,以利环境保护。
四是肥料取自马场,这里马场多,少男少女常去马场练习骑马,孩子们生日“派对”租匹马在草地上轮流骑着,市中心警察执勤也用马。更不用说众多的赛马场了,马的需求量大了,马就多了,马场马糞堆成小丘似的,欢迎你去取用,我戴上手套将马糞撤在土里作基肥。
有了这些因素,作物长势特好,种什么都能高産丰收。我下种的有:番茄,黄瓜,南瓜,灯笼青椒,苋莱,菲韭菜,大蒜,玉米,草莓等。种子从中国带来,进关时美国佬打箱查我,但我比他们还聪明,让他们无法查到。
亲历种作乐无穷
先说种番茄。以往是番茄红了鹿就来的,可没料到今年才结成青绿色的小果,鹿就来光顾了,一早起来发现小果被它一掃而光。叹息之余赶紧围以铁絲网,将众兽们拒之门外,使之可望而不可及。在美国,对这些不速之客只能防范,不能捕杀之。但亦有例外,我曾去过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一个农民家里作客,他竟用松鼠与免子肉宽待我们,並一再说这是他一大早打猎的收获,诉说着家住茂密的林区,小动物成灾,林业管理处按月发放定量的子弹。明白了,这就是生态平衡。
我发现番茄是一个“梯队”一个“梯队”地往上长的,一个梯队是一大串。最下面熟透红了,它上面的梯队呈青黄色,再向上是翠白色,接着结似“念佛珠”的小果,最顶峰开着淡色小黄花。及时摘掉下端的红果,顶端的小黄花马上变成了“念佛珠”,“念佛珠”顶端又是小黄花,好像无止境似的,真有意思。小黄花一束一束排列成手爪形,花芯朝下,以示不爱宣扬,她在花类中很不妖艳,但她结的果很诱人(见左图)。她不娇,种者都能获丰产。身高二米多了还在长,一颗番茄结了150余个。我出于好奇,天天采摘,以划“正”字累计,总计已经1232个了。她带给人类不分东西南北,即使是戈壁滩,只要有个大栅她便长。她以特有的番茄素去营养人们,去抗击十恶不赦的癌症。
对待如此多的丰产宝宝我是有办法的:
一是不时地往邻里送,篮子由外孙女提着,我女儿在后面一路护送,当向邻居道明这是自种的,是“有机”的时,这些美国老人特高兴,他们只会养花养草,不会种植。
二是将番茄冷冻起来,网上有方:将番茄在开水中一烫,去皮对半切开去籽后装入食品袋,冷却后放入冻箱。
三是每端餐桌上有番茄鸡蛋榨莱肉絲汤。
再说种黄瓜(绍兴叫青瓜),见右图,是从棚架上垂下来的,粗粗长长呈墨绿色,它是“世界型”的。这里超市里出售时,每根黄瓜用保鲜薄膜包着,当作宝似的,解体前的苏联,莫斯科高档飯店才有此物,以切片供应,男者舍不得吃带回家去与其太太共享。其实这种黄瓜並不稀奇,是高产型的,正因此故,到处都有它,把绍兴可爱的小黄瓜也给排挤了。我童年记憶中的小黄瓜,鉛笔那么长,淡黄色,十分娇嫩可爱,是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端午节吃的“五黄”:黄瓜,黄梅,鸭蛋黄,黄鳝,黄魚,其中就有黄瓜。而现在的黄瓜虽称黄瓜,但不黄了,是墨绿色的,我担心绍兴故乡过端午节不是缺了“一黄”了吗?两年前我回绍兴向亲友们要吃小黄瓜,他(她)们直摇头说:“不见了”。我想起孔乙己说的:“不多了,不多了”。不多了说明还有,但不要“不见了”。“不见了”即没有了,这就“不好了”。
三说种南瓜。生长时它的青藤直向草地上爬,长龙似的不断延伸开来,接着是它的一节一节的藤上又不断地长出茂密的须状气生根,伸向草地的泥层,以吸取足够的营养。即使主根开裂了,甚至断裂了,瓜仍长着,真不容易,如同榕树一般亦系多根植物。我在它身边静静地蹲着,凝视着它美丽的瓜容,为它强大的生命力所倾倒。我再也不容小鹿们来侵害它们了,这些鹿儿们喜边吃边拉屎,一个瓜吃不完留一半第二天再耒,很具计划性。我的抵制方法是将每个瓜的四周均用树枝条深深地插入土層,密密地围住,让鹿的尖嘴不得伸入,很有效,也算作是创新成果,瓜儿宝宝终于安全地生长,见左图。瓜熟了,又重又大又圓,磅一下,一个重达16斤。记得中秋时节,紹兴家乡用老南瓜请月亮婆婆的,起因是有一穷困人家买不起月餅供月,改用自家种的呈弯月形的老南瓜供请月亮,感动了月亮婆婆,于是将珍珠放入南瓜肚中以饋谢之,这样就有了由南瓜祭中秋的习俗,以启示人们只要朴实诚心总得好报。但这里的老南瓜是在“鬼节”供鬼的,每家每户都将南瓜雕刻成鬼脸,即把眼,鼻,嘴部位雕刻时挖空,瓜腹中点上特制的小腊烛,夜间看去一闪一闪,似像鬼在眨眼,孩子们指点着看谁家南瓜的最像鬼脸。其实世上谁也没见过真正的鬼,只是好玩逗逗乐而已。两种文化碰撞了,但我脑海里留着的仍是童年祭月时的那种欢乐的情景。
最后说种苋菜。菜果类里要算苋莱籽最小(绍兴人有句话叫:苋菜籽进了针线眼),我无法将它均匀地播在土面上。经苦思后我总于有办法了:先将籽与一定量的土在盆器内搅拌片刻,然后再将此物撤播在土上,再将马糞薄薄地盖上一層,果然它均匀地长出嫩苗,十分得意,自以为这也是創新。苋菜作为秧来吃十分娇嫩鲜美,但第三批播种后,念旧之情又来了,我欲将它栽培成长长的苋菜莖,重温一下绍兴的“苋菜梗”是何模样的。绍兴有著名的三霉:霉干菜,霉豆腐,霉千张。但我想应该还有霉“苋菜梗”,粗粗的,一段一段,送入口中很入味。一次,我在上海出差,餐桌上竟有“霉苋菜梗”供应,真是喜出望外,久違了!这里华人经营的超市均有绍兴霉豆腐,霉干菜,竹笋干,老酒等出售,但寻觅不到霉千张与“霉苋菜梗”。感叹之余,只好自语:谁叫你住到这里来的呀!,回绍兴不是“四霉”都全有了吗?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我,为我们的《同窗情》献上《我的田园生活》一文,以寄托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母校和老师感恩之情,对同窗的怀念之情。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名士之乡故事多&&&
沈友天(丙班)
阮社村位于柯桥西南,距柯桥约五市里,绍兴市最早开通的公交5路车终点站就在该村(劳家葑——阮社)。
那么,你知道村名“阮社”的来由吗?原来它得名于“阮竹林社”,典出阮籍、阮咸叔侄。
阮籍(210—263),原为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诗人(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中人物,而正是因曹爽和司马懿的权力交锋,使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文人不知所从而避乱山水间,才有竹林七贤的相聚。他们采取不涉是非,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缄口不言,或酣醉不醒以回避奸诈的权贵和凶险的时局。阮籍叔侄来到会稽,隐居阮社,而他们的领袖嵇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被司马昭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阮社附近的古纤道上,有一座荫毓桥,桥上镌有一联:“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就蕴含了汉、晋两代在这一带活动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蔡伯喈)和阮籍叔侄的历史故事。
村内还有一座籍咸桥,据说是当时阮氏叔侄出资建造的。传说前庙的土地菩萨就是阮籍,而阮咸则是后庙的土地菩萨。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表明叔侄俩确为村民做了一些好事,人们才会以各种方式怀念他们,甚至把他俩奉若神明。
阮籍在东平为官时动过改革的大手笔。他把府舍内重重叠叠的墙壁拆了,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可以互相监视、互相沟通的敞开环境之中。如今现代化大公司仿效的就是这种模式,那已距今1800年了,确实是一大睿智、开明的举措,你说牛不牛!
村内除阮社中心小学外,还有一所“竹林小学”。这个校名取得很有意思,除了引发人们历史钩沉外,我认为还有两层意义,其一,因为这所小学的学生极大部分是外来民工子女,这好像暗示人们,这些孩子如同“竹林七贤”中的两阮一样,都是“流浪”来此的;其二,期望孩子们学有所成,像“竹林七贤”那样,将来有所建树。这还有励志作用呢。
阮社还是著名的酒乡,村民几乎户户都酿酒。旧时章氏酒坊规模最大,创建于乾隆年间,传到解放前夕已经七代。现今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原闻名遐迩的东风酒厂)就在这里。“绍兴人爱喝的绍兴黄酒(广告语)”——“会稽山”陈酿就是该厂的主打产品。
“竹林七贤”个个善饮,阮咸自然也是此中好手,当年晋武帝就是因他沉溺于“杯中物”而不予重用。据说,阮氏叔侄还是阮社酒文化的鼻祖,现在古纤道旁就有一家“阮氏酒家”(右上图)。鉴于如今傍名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也不知该酒家与阮氏之间有无一丝血缘关系,估计仅是自诩传承“魏晋遗风”而已。
阮咸还是器乐演奏大家,他在音乐上的才华为大家所公认,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就是他的作品。武则天在位时,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铜器,形圆,类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那件乐器相似。当朝认为这是晋代阮咸所作的乐器,乃命令下属以木头仿制,一弹拨,发音婉转,清亮,有异声。后来,这种一度被称为汉琵琶的乐器,就有了自己的专名——“阮咸”。经后人开发,如今“阮咸”已经成为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及低音阮组成的系列乐器。我也曾经一度感到迷惑:这种乐器为什么不叫&&琴(如月琴,柳琴等),而叫做“阮”呢? 原来是为了记念它的创始人。以人名、姓氏来代称一种乐器,这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浏览史籍,偶见有关阮社内容,引起我极大兴趣。阮社近在咫尺,我两次前去“探幽”,收获颇丰,写成随笔,还拍了几张照片,以飨诸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孙亚珍(丁班)
——参观何园有感
龙年春天,我们随上海市徐汇区干休所去扬州疗养,大巴从上海出发通过长江大桥历时三小时就抵达扬州市区。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区。这里有: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请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
。这次我们游览了扬州以下几个主要景点。
扬州古运河——扬州古运河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中的一段,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段。南北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扬州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夜晚的古运河才是扬州最瑰丽的美景:码头、桥头堡,或桥栏杆、桥洞的上下里外,流光溢彩异常壮观。
瘦西湖——扬州美在瘦西湖,瘦西湖美在五亭桥。五亭桥不仅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的象征,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杭州西湖是秀丽、大气,而瘦西湖则精致、典雅。
个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是由
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年间营造的,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一边。对应于庭院里的各色竹子,足见主人的情趣和心智了。&&&&&&&&&&
&瘦西湖五亭桥
大明寺——唐天宝元年,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此名闻天下。
何园——晚清第一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dao)(曾任清朝三品道台、驻法国公使)所建造,占地1.4万余平方米。其主要特色是中西合璧,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致,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
参观何园后,除了对园林中的亭榭楼阁、小桥流水能建造得如此绝伦绝妙的赞美外,还有比花园美景更有意思的是:“何氏家训、家规”的十一条(即:1.孝敬亲长之规;2.隆师亲友之规;3.鞠育教养之规;4.节义勤俭之规;5.读书写字之规;6.出处进退之规;7.待人接物之规;8.饮食服御之规;9.量度权衡之规;10.撑持门户之规;11.保守身家之规)。这些内容看后更让人感动、深思,印象深刻。在民间一直有着“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何家在这120多年来,何氏后人中竟精英荟萃、才俊辈出。五代人中,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何俊(何芷舠之父),何声灏(其子);
父女画家——何适斋(其孙),何怡如(其曾孙女);
兄弟博士——何世桢、何世枚(其孙,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姐弟院士——王承书(其曾外孙女,工程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其曾孙,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等。何氏家族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其根源应该与其奉行的这一套世代相传、严格完善的家教分不开的。用这些家训、家规来管理、教育、约束自己的后代,它把人品的培养放在名利之上,也就是教育后人要做事先做人。何氏是从科举及第而发达的家族,所以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问题,在十一条中的第5条“读书写字之规”,是全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
一部好的家训、家规,对当下社会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用自家严格的家训、家规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那么对社会风气的转变、人才的培养都会有重大贡献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奉献爱心、清廉勤政的人就会多一些;尔虞我诈、违法乱纪、人情冷漠、贪污腐化的人就会少一些。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矛盾也容易化解,人们的素质提高就会更快,就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说一部好的家训、家规,它所起到的社会效应是无法估量的。这也说明家训、家规在家庭中所起到的作用,有时可以弥补国家法律中的某些空白。大家都把自己的家庭管好了,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因为集体行动,规定是半天游览,半天休息,所以也只能走马看花,若时间允许,何园是值得慢慢参观、细细品味的。
最后扬州美食也是值得一提的。淮扬菜自古以来与川、鲁。粤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扬州菜是淮扬菜中的一个流派,其中扬州菜大师傅尤以刀工精细著称,它是著名的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之一。扬州菜又以“三头”为代表,其中尤其以“蟹粉狮子头”最为著名,还有名点、小吃、扬州炒饭等等应有尽有,值得大家品尝。
西欧四国游&&
屠世洪(丙班)
匆匆间已过了古稀之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跨出过国门。我们这一代人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平常百姓想跨出国门,几乎是痴心妄想。作为当时专政对象之一的“臭老九”,能够活到这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和谐的时代,可以说是抓到了一根幸运的牛尾巴。这当然首先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现在出国旅游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事,我终于坐上了自己幸福的末班车。但夕阳无限好,毕竟近黄昏,于是决定在有生之年趁旅游淡季去西欧作一次出国游,亦乃人生一大快事!
我们搭乘的是荷兰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行距离约一万千米,需飞行10余个小时。这是我一生中到目前为止经历的最长的飞行时间了。由于时差,到荷兰正好是早上,吃了早餐乘车去荷兰的标志地——风车村。荷兰是一个临海多风雨的国家,一年中大约只有70天左右能见到太阳,风特别大,故荷兰利用风能居世界首位。我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中已经知道了荷兰的风车,这次身临其境,感触颇深。荷兰的另一道风景线是满街骑自行车的人。当然他们主要目的是作为一项运动的,我在风车村就遇到了一群骑自行车的孩子。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我们到荷兰正好是郁金香盛开的季节,到处可以看到郁金香的花圃,真是太美了。我对于荷兰的印象就是一幅具有异国风光的油画:很美、很恬静。
第二站是法国。从荷兰到巴黎,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开了6个小时,到巴黎已经是午餐时候。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吃的是“麦当劳”,餐后就径直去登埃菲尔铁塔。这是上小学地理课时已经神往的地方,虽只能登到二层,但已能俯瞰巴黎的全貌了。法国的摩天大厦很少,所有的建筑基本上都保持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原貌,依然保存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特色和韵味;如耳熟能详的巴尔扎克笔下的香榭丽舍大街,虽然时尚品牌比比皆是,但街道两旁依然保留着18世纪原汁原味的建筑,相比国内许多文化名城的老街,古建筑差不多已荡然无存,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们真应该到香榭丽舍大街去看一看。
到法国当然还必须参观卢浮宫。虽然过去在各类视频中已看到过多次,但身临其境仍很震撼:该宫有198个大厅,最长的大厅有205米长,据说要全部看完得化一个星期时间,我们当然只能蜻蜓点水般地参观了,但其中的三大宝:即维纳斯像、胜利女神和面带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的油画是我参观的重点。真实巴黎的形象与我在书本和媒体中得到的印象基本符合,即它是一个浪漫而又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城市,真值得深度游。可惜了,我只能是走马看花般地匆匆一瞥了。
第三站是瑞士。从巴黎到苏黎世全程650千米,到瑞士主要参观离苏黎世60千米的硫森。硫森湖一直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如水晶般晶莹清澈炫目的湖水映出诗画般的风景,它是全世界许多名人度假和居住的地方: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等都在湖边居住过,据说贝多芬的《月光曲》就诞生在这里。走在硫森湖边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鹅、海鸥和鸽子在嬉戏、觅食,那种自然美,真使人流连忘返。乘上游艇沿湖观光,远处就是欧洲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天空是那么的湛蓝,湖水是那么的清澈,真是理想的避暑和居住的胜地。我突然感到在一个如此富有的城市居然还能保留这么一块古朴、纯生态的环境,那是需要多少代人具有坚定不移的环保意识并作出不懈的努力呵。
第四站是意大利。从硫森湖到威尼斯是一路上唯一需要过境停车的一次,以前的几次出入国境都不需要停车,犹如我们国内过省界一样。仅仅相距500多千米,意大利的风景就与瑞士迥然不同。虽然没有来过,但对威尼斯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前年我在澳门就参观过人造威尼斯城,况且我们绍兴就有“东方威尼斯”的称号。但真到了威尼斯还是十分的惊异:所有的房子都建在水上,地基都是木桩,全城没有一辆汽车,全部是水上交通工具,如水上巴士、水上的士等。绍兴要成为“东方威尼斯”看来还有不少差距。威尼斯另一个参观点当然是圣马可大教堂,它是基督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但对于我这个没有信仰的人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古建筑参观而已。参观完威尼斯就到了佛罗伦萨。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摇篮,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十分神往,现在终于身临其境看到了大卫雕象和圣母之花大教堂。晚上品尝了风味餐。意大利的面食是世界有名的,这次吃了墨鱼面,乍一看是黑糊糊的,但味道很鲜美。比萨当然是最正宗的了,很薄,芝士很浓。最后的甜点是提拉米苏,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蛋糕了。对意大利印象最深的除了比萨斜塔、拿破伦广场外,就是冰淇淋了,据说全部是纯天然的食物组成的,口感确实很纯正。
西欧11日游匆匆地结束了,其实除去了路上的时间,真正游览的时间还不到6天,而对于历史、文化和风景内涵都非常丰富的四国来说,这6天的游览时间实在太短暂了。遗憾啊!
近距离看台湾&&&&
金家锋(乙班)
7月14日,我和爱人带着孙子和儿媳及两个亲家,一行六人随旅游团开始了为期8天的祖国宝岛之旅。行前,我给自己定了两个重点:好好看一看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中国宝贝;看看台湾民生,比一比大陆和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近距离地接触台湾,确有不少感受和收获,愿与大家分享。
参观故宫博物馆的感想和遗憾
台湾的故宫博物馆于1965年建成,主楼三层楼,总面积1.03万平方米。导游本想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领着我们28个人的团队,把三层楼的主要展品给我们讲解一遍,这倒是一个很完美的安排。可一进故宫博物馆,人满为患,几乎都是大陆来的团队,导游就改变了主意:化30分钟时间,领着参观了一楼的皇帝寝宫和书房的全套家具,这些家具无论是材质和雕刻工艺上都是精美绝伦;到三楼欣赏翡翠白菜和肉形玉,在放大镜中才能看到电视上一样的效果,这大出我意外,原来翡翠玉件的极品在于质美工精而不在于器形硕大。此后导游宣布大家自由参观,要求一小时后在一楼大厅集合。
我们六人只能避开那些要排队的点,走马看花看了三楼的部分展品。即使这样,我们也看到了原故宫的一些精华所在,饱了眼福。虽然台湾和北京的两个故宫都是当前人气最高的旅游热点,但一个是“核”,一个是“壳”,参观的感觉大不一样。难怪台北故宫博物馆在世界排行第五。我想一旦国家统一,两馆合一,那必然世界第一。多么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台湾的民生
在毛泽东时代,我的脑子里装的是“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改革开放后,听到的是台湾比我们大陆好得不得了。究竟如何?亲自去走一趟就可以知道。
登上基隆港,途经台北,映入眼帘的市容,民宅可以用“老”“旧”两个字来概括,台中还算看得过去,到高雄依旧,东部沿海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农业为主,有待开发。台湾城市市容都比不上大陆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靓丽,因为在台湾土地是私有,没有“强制拆迁”“立面改造”一说。
初到台湾,看到家家户户屋顶上都有一个圆柱形不锈钢大桶,很是奇怪。导游说:这是用来储存淡水的,哪家不储备一周用水,到时就会吃苦头。我们坐着汽车兜了台湾一圈,只在北部看到一条有水的河,其他的河只有在河底浅浅一点流水,这可能跟台湾的地形有关,充沛的雨量都很快流入大海。台湾岛缺水。
人民币和新台币的汇率是1:4.5,即1000元人民币换4500元台币。台湾大学生毕业后月薪2.3万-3.2万(相当人民币元)。导游带队一天1500元(人民币330元),收入约为内地的一倍多。
房价也高得吓人,每平方米(按人民币算)台北2万-10万,台中7千-3万,高雄5千-3万,屏东2千-3千。内地的房价基本接近台湾房价。买房难也是台湾民生的一大难题。
物价(按台币):大米22元、鸡蛋35元,肉100&-160元,新鲜的大带鱼90元,鱿鱼50元。快餐70元,方便面40元一小包,麦当劳125元。一般蔬菜是内地价格的1.5倍以上。出租车起步价80元,每公里加20元。
我孙子说:台湾的物价高得吓人。我的看法是:台湾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台湾收入比内地高一些,但物价也高,两地生活水平几乎相当。所以台湾没有吹牛的资格。
台湾水果确实不错
在内地,不敢去买台湾水果,因价格吓人。这次去台湾,吃遍台湾水果作为此行的次要目的。我想:到了台湾,不去品尝台湾水果,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到时后悔莫及。钱留着干什么用?该享受时就享受。所以每到一地,早上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跑市场,买水果。我们六个人,一共化了1100人民币,几乎吃遍了台湾当季的水果。价格以新台币每斤计有20元的西瓜、巴拉(像橙子); 30元的凤梨(菠萝);50元的苹果,葡萄、梨,香瓜,油桃、木瓜;70元的有莲雾、杨桃、释迦;有80元的爱文芒果 、火龙果、猕猴桃;100元的布丁、水蜜桃;有120元的蟠桃;最贵的车厘子(大樱桃)200元;椰子一个 30元;(荔枝刚上市,不成熟,桂圆还小)。虽然名称相同,台湾的水果品质高一个档次,尤其蟠桃香甜可口,犹似天上仙桃,至今难忘。葡萄、菠萝、芒果的口感,是内地同类水果无法比拟的。车厘子不仅好吃,而且价格每斤比内地便宜20多元。我们还吃到了大陆没有的释迦(外形似释迦牟尼的头),这钱花得值。
同时,我还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果农不去种那些高品质的水果?难道种不出来吗?而继续种着不太好吃、价格很低、又卖不出去的水果。当我到菜市场看到一大堆香瓜,甜瓜买不出去,最后只能赔血本卖给顾客或倒掉。真为他们可惜!
瓜贱伤农,我们的政府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的制造业要转型,难道我们的农业不也需要转型吗?
国父纪念馆的卫兵
台北市中心的孙中山纪念堂,正面是20多米高的孙中山座像,两边毕恭毕敬地分别站着一个端着步枪,穿着军装,摆着站岗姿势的卫兵,纹丝不动,场面十分庄严、肃穆。
导游叫我们28个人在正面一字排开,不要让人插进来。大家就议论开了:叫我们站在这里干什么?
导游说:等会你就知道了。
大家除照相外,把话题集中在两个站岗的士兵上。我和多数人认为:这两个卫兵肯定是蜡像,因为如果是人,要长时间一动不动地摆着同一个姿势,是不太可能的。
好奇的孙子跟着外公走近去探个究竟。不一会孙子回来说:我看到眼睫毛在动,外公说:我看到喉结动了一下,看来真是真人。
五点不到,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在现场拉起了观众的警戒线。在场的观众马上在警戒线外集中,我们正好排在正面前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时我们明白了导游刚才卖的“关子”:他想让我们在最好的位子看到警卫换(下)岗全过程。由于时间已晚,我们看到的是最后一班岗的下岗过程。
不一会,一个军官带着两个卫兵出场,两个原来在岗的纹丝不动的卫兵开始做放松手脚的动作,下岗出来与三人会合,进行了一番像国旗班一样的礼仪操练动作后,五个人正步走回后屋。
导游告诉我们:警卫9时上班,5时下班。每一个小时举行一次换岗仪式,而且他们有的还是盲人,受过非常严格挑选和训练,是台北市政府安排盲人就业一个举措,一般盲人还进不去。
哇!这些卫兵真太厉害了,让人敬佩;台北市政府真太有创意了!此情此景叫我感叹不已。
到台北住进宾馆,我怎么也找不到电视机开关,打不开电视机,我怎么用遥控器?因看电视心切,只能在电话机上按9字,服务台接通了,她告诉我:按遥控器左上方那个键是关机,按右上方那个键就是开机。还告诉我:空调调节是在电话机上,按1是低档,2是中档,3是高档。你们团也有人来问过,麻烦你转告一下。
电视机总算开启了,电台太多了,但找不到台湾的“中央”电视台,听不到台湾领导人重要讲话,看不到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接见什么重要外宾……。广告比内地多。电视播放的都是当天有关民生的大大小小新闻事件,特别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一个或两个主持人,三四个特约评论员一起讨论,有爆料的,有评论的,各人自由发表各人的观点。当时正在热评国民党行政院秘书长林世益受贿事件,有的对比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办陈水扁和林世益案时的不公:陈逮捕时是带手铐,林没有;陈进监后重要相关人员马上被传讯,可林案要到十天后再传讯……。说得非常有理、有据。同时爆料当今的副总统吴敦义的小姨子与此案有牵连,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台湾的时事评论员唐湘龙说得好:不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会产生腐败,但媒体和老百姓的监督永远是真正的防腐剂。
台湾一个当政的大官,受到小老百姓如此评头论足,让我大为感叹:台湾的官真不好当!
学习台湾的文明
儿媳很快跟台湾的导游混熟了,谈话也很随便。在参观故宫博物馆后回到车上,她对导游说:你看,这么多大陆游客,我们给台湾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导游不但没有谢意,还说了一句:也带来不少的垃圾。当时在一旁的我,很是不爽,真想跟导游理论几句。但冷静下来一想,我就看到我团参观时有不少人在馆内大声喧哗,被馆内工作人员公开阻止;在车内有人喝水和饮料四处飞溅;吃带来的食品时碎沫满地,垃圾不投进箱里也无人顾问……。导游所说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确实比较普遍。难道你给他们带来好处,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污染他们的环境了吗?假如一家外国企业来绍兴投资,污染我们的环境,你会欢迎吗?
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我们到旅馆休息时,司机师傅还要化多大精力去打扫卫生。
由此全团游客慢慢达成共识,于是吃东西注意了,看到车上有垃圾,就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筒里;导游说几点集合,全程没有一人迟到过。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导游也赞扬我们是最守纪律、最好带的旅游团。
去过台湾的人,都说台湾文明礼貌。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信服了:地上有垃圾,有人马上会主动把它捡到垃圾箱里;交叉路口看不到交警,也没人闯红灯;停车一定在停车场;在旅馆,当你走向服务台时,服务员会主动问:“先生,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到商店里去买东西,都是明码标价,不讨价还价。付款后,售货员总对你说一声:“谢谢!”“顾客是上帝”就在这里体现。
在台湾受到的文明礼貌教育,也是这次台湾之行的一个收获。
台湾旅游业值得借鉴
无论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内地的旅游设施与接待和台湾还有不小差距。
先说硬件方面:包括吃、住、行。
1,台湾各地都有定点的旅游餐馆,规范的饭菜,质量有保证。都是十菜一汤,一盘水果,据说仅150元人民币一桌,内地至少250元。每个游客个个都感到满意。
2,台湾旅游团住的都是四星级宾馆,早上免费的自助餐非常丰富。
3,台湾旅游车政府有统一标准(安全性,舒适度,实用功能),统一式样,到街上一看,马上能看出哪辆是旅游用车。旅游车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稳。底盘低,分两层,驾驶员在下层,与游客隔离,免受干扰,安全。
第二,座椅像高铁座椅,可坐,可躺。这次旅游八天除20个小时在旅游景点,几乎全在车上,我们绕台湾一周,没有一个人叫累。可绍兴的旅游车,从绍兴到玉环5个小时,大家都叫喊:坐得累死了,颠死了。
第三,车内有七台电视机放映碟片。前后有两个有线话筒,便于导游和旅客之间的互动。
再说软件方面:
1,台湾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很低,故宫团体票120台币,野柳地质公园(有“女皇头”的海滩)50元。这次旅游,明码标价收400元人民币的小费,虽然也安排了多次购物,但旅客没有被强迫购物的压力,导游和旅客关系良好。
2,台湾旅游业把旅游的安全放在首位。台湾导游自我介绍后首先发给大家的不是帽子,而是一块圆形纸牌,可用别针别在胸前,上面写着导游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走丢了,叫其他导游打个电话
,我会马上赶到。
接着是放映遇险逃生安全知识电影,大家以为导游的登台亮相就此结束了,可导游拿起话筒问:出了车祸,有几个逃生出口?
这时车内活跃起来,一个小孩说:打碎玻璃窗。导游说:真聪明!但车上都是钢化玻璃,你们是打不碎的。接着大家开始猜逃生出口个数:2个,3个,4个,5个,直到有人猜:6个,导游才点头。导游还没有罢休,问:请问哪六个?多数人只能说出:前面上车门,中间下车门,顶上的换气门
,连司机进出门都忘了。导游说:车的中间还有左右一个带开关打开的玻璃窗门。这样大家印象深刻了,安全落实了。
台湾东面宜兰到台北的海边高速公路是出过泥石流事故的地段。这次导游安排了人车分开的办法:人改坐火车,司机拉着行李走公路。阿里山的小火车也停开了。可见台湾旅游业对安全的重视。
3,素质令人敬佩。说实在,台湾导游的讲解能力不如内地导游小姐,但台湾导游的亲和力与敬业精神,比内地强。
我们的导游,一直采用和大家互动的方式,开玩笑的方式,启发诱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意思。
一次,当我们参观一个原著民部落时,他介绍说:这个部落目前只有280多人,我看我们车上三位男士,身高马大,可以留下,有200万人民币的奖励等着你。车上的人都笑了,包括那三位男士的夫人。
另一次,在参观“宝时捷珠宝店”前,导游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男人图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了爱;有的说为了钱;有的说为了寄托终生;……当问到一个小孩时,小孩很快回答;挨我爸爸骂。全车哄堂大笑。导游没有再问下去。后来我才回过神来,导游的用意是引导大家给心爱的人在“保时捷”买珠宝。
令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有一个北海小学女老师脚崴了,导游亲自把女老师背下车,然后陪着去看医生。回到车上,当大家夸他时,他回答说:这是我们导游应该做的。在日月潭导游自己掏钱买了28个(10元/个)有名的“老太太茶叶蛋”让大家品尝,这在内地我从来没有碰到过。
还有,开车的师傅把车总整理得干干净净,每次开车前杜师傅总早早开着车在旅馆门口等着我们,他那胖胖的身躯每次总要钻到矮小的行李仓里,把大家的行李摆放得整整齐齐,钻出来时已是满身是汗。
4,精心安排旅程。在这么长坐车过程中,我们没有感到枯燥。在两个景点之间放映下一个景点的碟片或蒋介石、张学良、宋美龄、蒋经国的生平碟片,或大家喜欢的邓丽君生平和歌曲。倒数第二天,安排在宜兰旅馆洗个温泉澡。最后一天到台北,已把原计划参观蒋介石的士林官邸提早在第一天完成,就全是购物。我们这些旅客正担心出关时换的台币还没有用完,这下好了,还得掏钱。给我的感受是叫你身心和钱袋都舒舒服服,干干净净离开台湾。真是一种精心设计。
两地海关都不准带水果入关,所以下船前必须吃完所带水果。回玉环时,我发现这里的海关检查并不太严,而基隆海关则对旅客行李是要开箱检查的。
但在基隆,现在食品检验上也有所放松,方便面只要不带牛肉两字的可以带。可惜的是检查前,我们早把酱拌方便面丢了,但米线轻松过关。
最后,我想用下面4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目睹台胞温饱有余言谈随意,祝愿两岸互通互惠共御外侮,
经济发展政治开明中华腾飞,炎黄子孙分久必合统一可期。
“刀尖上跳舞”的优秀理论教员——杨一栋&&&
孙亚珍(丁班)
舰载机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保障。11月25日中央台传来了特大喜讯,我国自行设计的五架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地完成了起降任务,从而为保卫我国神圣领土、领海的主权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近百年饱受外国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兴奋不已。我们在此谨向所有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功臣之一就在身边。杨一栋是高三(丁)的同学,他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长达45年,已硕果累累。但他淡泊明志,为人低调,几次请他为《同窗情》写稿,都未果。这次舰载机成功着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给我发来了邮件,告知:他对舰载机着舰技术的研究坚持了20几年。他感叹:人生几何,有几个20年呀!在舰载机隆重的立项大会上,他被宣布为专家组成员。多项研究成果凝聚在由他主编著的9部著作里,均由国防工业出版社精装出版,其中有海军某司令员为书作序。在海军装备部某领导机关,这些著作已人手一册,成为领导层指导性文献,这使他感到由衷的喜悦。
舰载机着舰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操作作业之一,有人形容飞行员着舰有如闯“鬼门关”,但更多的人们喜欢用“刀尖上跳舞”来描述着舰时的飞行技术。杨一栋奉命主编出版《舰载机着舰引导与控制》一书,作为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教材,就是要解决飞行员如何在“刀尖上跳舞”的难题。他被特聘为授课教员,多次讲课,与飞行员建立了友谊,他获得了“xx工程飞行员培训的优秀理论教员”的嘉奖。
杨一栋说,不见航母不甘心,为此特去美国东部大西洋海岸的诺福克港口参观停泊在那里的航母;不见舰载机不甘心,又千方设法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某海军基地博物馆,看了美国舰载机明星F-14,F-18;他主动与受邀参加美国海军军演的海军指挥学院的某军人交朋友,从而从他那里取得在航母上实拍的照片,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意义。
杨一栋的研究步伐还没有停止,去年他获工信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正在研究无人机的着舰技术。随邮件他还传来南航校庆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报》记者对他采访一文,经再三协商,最后经本人同意,现将此文《夕阳散余热
老骥志千里》发《同窗情》转载,让同窗们更多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
夕阳散余热
老骥志千里
访我国飞行控制领域专家、我校教学名师杨一栋教授
作者:本报记者 周新华 学生记者 李晓明
杨一栋,教授,男,汉族,193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学评估专家,舰载机试飞员特聘理论教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至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长达45年,1996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飞控课程”建设,获省优秀课程一等奖;培养硕士、博士80名,1996年获江苏省 “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长期从事飞行控制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无人机飞控”“直升机飞行控制”“舰载飞机自动着舰导引”“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多项省、部国防科学技术奖及立功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飞行控制类课程多种教材。被列为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主要编写人,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由他编写的《光传飞行控制》《直升机飞行控制
(两版)》《空间飞行器再入返航制导与控制》《舰载飞机着舰引导与控制》《舰载机着舰飞行训练认证指南》《航载机进场着舰规范评估》等12部专著,先后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我国飞行控制领域专家、航天学会导弹控制专业委员会资深技术顾问;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学评估专家;我国舰载机试飞员理论教员;主持课题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闻名全国的《实验教学方法》“江苏南航经验”创始人;出版专著12本;培养出一大批国防骄子、学术精英……经过45年的积淀,杨一栋教授赢得了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2005年以来,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撰写出版了11本学术专著。作为土生土长的南航人,杨一栋教授将南航人爱岗敬业、锲而不舍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记者眼里,今年76岁的他依旧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在书香气息浓郁的书房,整齐地摆放着杨教授退休后出版的一本本力作。打开的电脑和厚厚的一叠稿纸,告示着我们采访之前杨教授还在整理资料。简单介绍后,他便与我们侃侃而谈。  教书育人的“忧”和“喜”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新中国拉开了航空工业的序幕。1956年,杨一栋被保送到南航就读于飞行控制专业。大四时,他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到京工
(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北航前身)进修。从此,三尺讲台传知识,含辛茹苦育英才,他一干便是45年。“上课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杨老师上课特别认真,每堂课都要写好几块黑板,板书也特别漂亮。”杨一栋的授课赢得了学生们的如潮好评。有一次,学生名单上明明只有70多人,但教室里却足足挤了100多人,一问才知道好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来旁听了。由于所讲内容在国际上发展很快,他每年都要重写一次讲稿。认真的备课,生动的教学,让他成为研究生教学评价很高的老师,很多学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要求他增加学时讲授更多的内容。为了不耽误教学,不耽误学生,杨一栋再忙也不调课。因公出差被迫无奈的一次调课,让他遗憾至今。  在担任系教研室主任时,他着手建立与飞行控制有关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有4-5门课,大部分课程用书都由他亲自编写。由于该学科涉及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和传感器等多门学科,学生理解起来特别费劲,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杨一栋风趣地说道:“课堂上,教师就像在开飞机,学生好似在坐飞机,由于听得云里雾里的,一会儿就打瞌睡了。”对此,杨一栋很为学生的学习困顿而忧虑,他很快意识到,“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相应的实验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从那时起,他便特别重视实验教学。  然而,由于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员短缺,他的实验教学理念一直无法实现。后来,意外的发现让杨教授心生喜悦。原来,很多研究生学位阶段的研究课题完成后,科研设备就闲置下来。“与其让这些设备蒙灰,还不如将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到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带着这一想法,杨一栋开始了自己的实验教学改革,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解决了实验经费、实验人员、设备老化三大问题。在他的主持与带领下,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先后开发了十几套实验系统,并同时面向本科生、硕士甚至博士开放。由于这些创新与改革,杨一栋创建的飞行控制系统课程获得了
“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他还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后来的全国首届100多所高校参与的实验教学改革研讨大会上,他被列为首席发言,他的成果《专业课程实验开发新途径》被誉为“江苏南航经验”向全国推广。  课题研究的“难”与“小”  杨教授致力于飞行器自动控制理论与实现技术的研究,40多年的光阴,让他和飞行控制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在别人眼里,杨教授是一个幸运儿:在职称的道路上比较顺利;是一个佼佼者:有时候一年能发表5篇论文,甚至有一年在四大系统中发表文章排名全校第四,成为“特批教授”,但他却并不满意。“这段时间,我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但总觉得自己非常被动,没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甚至有很多课题与航空没有关系。”直到1990年,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舰载机的着舰引导与控制,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过去的22年里,他总共完成了与之相关的大小课题接近40项,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到现在还带博士生,还有科研任务在身,其中3项即将完成,2项尚在研究当中。  当不少人在为拿经费多的大项目而奔波忙碌的时候,杨教授却津津有味地“啃”着那些难度大的 “硬骨头”,“这些课题虽然难度大、经费资助少,但都是国家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也有好处。只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课题,哪怕没有经济效益,我都要接,而且一定要做好。”凭着这份信念与爱国情怀,杨教授先后承接了40多项 “难”课题或别人不愿接的“小”课题,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以至于后来很多单位都慕名找上门,请他攻克科研难关。如今,他的学生江驹、龚华军等人已挑起了飞行控制研究团队的大梁。退休后,蜚声学术界的杨一栋也时常帮一些青年教师争取到课题,而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你们的科研成果一定要使对方满意,决不能砸了我们飞行控制团队的牌子,毁了南航的名声!”  在保持自身科研特色的同时,他瞄准学科发展和国防未来,不断拓展新的方向,在空间飞行器的返回制导与控制、光传飞行控制、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等领域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直升机飞行控制领域。“南航有直升机专业,我们的办学一定要与其他专业相匹配,体现南航特色。”杨一栋专门收集了资料,积极谋划筹备直升机飞行控制课程。数十年的科研历练与学术积累后,而今的他写书立著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当属厚积薄发使然。著书立说的“苦”与“乐”  杨一栋的童年是在日军的铁蹄下度过的。“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我父亲教书的学校一下子被日寇飞机炸为平地,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后来战事紧张,只得举家逃难。”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奋斗终生。“功名看器宇,事业靠精神”。经过战火的洗礼,杨教授如凤凰涅槃般在坚强中重生,“知识报国”的志向在他内心日久弥坚。退休后的他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如负轭的老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发挥着余热。  到目前为止,杨一栋已经出版了《舰载飞机着舰引导与控制》《直升机飞行控制》等专业书籍12本,其中11本都是退休后完成的,并获多项部级国防科学技术奖,创造了南航的一个“奇迹”。杨一栋写书不图名利,“我每月近万元的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我写的书只要对国家有贡献,有没有稿费都无所谓。”为了提高南航的知名度,他每次写书都要冠上南航的名字,“我是南航培养的,我的成绩应当属于南航”。曾经有人劝他:“退休了就不要这么辛苦地工作了,要好好享受生活。”但是,日本右翼势力的叫嚣让他愤怒;南沙群岛的现状让他担忧;祖国的航母梦让他兴奋。“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我要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做些贡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了写书,杨一栋每天9点准时到办公室,几乎没有节假日,春节也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在别人眼里,他就是“机器人”“工作狂”,而杨一栋却苦得其所、乐在其中。在某海军装备部,杨一栋的《舰载机进场着舰规范评估》等书人手一册,已成为领导层指导性文献刊物。面向广大读者的《直升机飞行控制》一书供不应求,第二版也于2011年出版。为了写书,杨一栋放弃了书法、绘画等个人爱好,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虽然辛苦些,但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  由于女儿在美国,杨一栋几乎每年都要到那里住上数月,但他几乎不去游山玩水,而是借机开阔自己的科研视野,同时收集一些国内没有报道的科研资料,并及时反馈给自己的科研团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今,杨教授的《舰载机的数学建模及控制规范》《无人机的着舰引导与控制》等4本书也将陆续出版。南航60周年校庆之际,杨教授深情寄语:“学校再大,科系门类再多,不抓住特色,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南航要立足于不败之地,一定要发展、强化航空航天特色,服务国防。”采访结束后,杨教授给记者送了一本书,并题上 “笔耕不辍”四字与我们共勉。观杨教授之书法,甚是清秀挺拔。
其乐无穷&&&
裘秋桐(丙班)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以后,有的学书法、有的学绘画、有的学摄影、有的上老年大学。我们学什么呢?觉得还是学电脑吧!
孙女上大学后,她的电脑闲置在家,但那时,我们连电脑的开机、关机都要请孙女教。要入门还得请教书本,于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学习。边学边操作,收获挺大,越学越有兴趣!
能上网了!打开网页,真是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看到了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有许多电影、电视节目,还有多种游戏。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好像世界变近了,地球变小了!
记得那时,我们经常上的网站是南京“西祠胡同”,因为这里南京新闻较多,浏览中我们从“西祠胡同”的“胡同口”进入了《视觉艺术精品》网页版,看到了各类视觉艺术精品及前沿信息,有许多有收藏价值的摄影艺术精品,还有许多音画作品,有声有色,大开眼界,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起初,我们就在该版先是贴图,逐渐自学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网上收集了不少音画资料,开始学习制作音画,版主们对新版友非常热情,经常给予帮助和鼓励,二年中,我们先后一共制作发表了483幅作品,有些作品得到了版主和版友们的好评。下面是我们初学时制作发表的《江南水乡-我的故乡》大幅音画作品。
我们也从他(她)们的作品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在版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得益匪浅,真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后来,因为该版转为以摄影作品为主,我们感到不适应,就离开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音画制作后,觉得这些都是静止画面,而看到网上有些动态画面,例如:风吹草动、下雨下雪、河水波动、瀑布倾泻、人物走动、蝶鸟飞舞,使我们发生很大兴趣!起初,我们只能在静态画面中插入一些别人制作好的gif动画,画面虽然有些动了,但还是不够生动,引发了我们学习和试作动态画面的念头。于是在网上找到了动画制作软件(FLASH)
,边学边做,开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MTV动画,在“华声论坛”的动漫学坊网页版中用“wangzz403”与“四零三”的网名上传发表。同样,在学坊中也得到了版主、老师和版友们的指教和帮助,制作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二年多来,共制作发表了MTV、视频播放器、鼠绘、AS制作以及实例教程等作品200余篇,网上浏览人数达五万多人次!最近我们制作发表了“四零三FLASH作品选集”,有兴趣的同学,可用以下网址输入到“百度”搜索观看。
在制作每个动画过程中都要付出辛勤的脑力劳动,从作品的构思,素材的收集,图像与色彩的处理,画面的组合与运动,乐曲的收集、试听、选用与处理等都需要仔细考虑,场景也要安排得当,兴趣来了,有时为制作一个MTV,起早落夜,废寝忘食,真的非常投入!经过这样努力制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声画并茂,优美动听,受人喜欢!通过动手又动脑,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练了能力,对老年人防止老年痴呆大有益处。
跟着时尚走& 享受高科技
跟着时尚走,在国外,很多百岁老人都会发电子邮件,通过网络,搜索失去联系的朋友。享受高科技,有助于老人在智力上保持活跃,还有助于增强社交能力。这点我们深有体会,近年来,从网上与老同学、老同事交流的资料中,漫游了世界,欣赏了国内外的名胜古迹,懂得了人生哲理,学习了老年保健知识等,真是平安喜乐地享受退休后的日子!
电子邮件,加强老同学之间联系
我们俩都建立了自己的E-mail,为向各自的老同学、老同事联系提供了方便。我们年级和班级也有不少同学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大家互通信息,交流资料。我班丁善瑞同学还建立了“平安联络”制度,每月月初他总坐在电脑旁,等待大家发去的平安信息,并整理后又发给大家,使我们都能知道有邮箱同学的近况。
制作PPS,重现同学聚会之情
我们班同学聚会较多,以前两年一次,近年来改成每年一次,而且部分同学还去浙江深溪避暑,为了重现同学聚会之情,以作留念,我们基本上都制作了专题的PPS(幻灯片)。今年四月绍兴“双56”聚会,我们不但制作了“班级篇”的pps,还制作了“年级篇”的pps。
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多年失去联系的老同学
去年我们接到丁善瑞同学的电子邮件,他从网上搜索多年失去联系的竹志扬同学,告诉我们说,竹是江苏省送变电公司总工程师,让我们去寻找。接到任务后,我们从“百度”中搜索到该公司原址在南京和燕路,经过七转八弯,终于找到了竹志扬同学。今年五月,我班上海的申屠新林等部份同学来南京看望老同学,与竹志扬同学久别重逢,分外亲热!
视频通话,享受现代高科技通信工具
我们安装了Skype软件后,配置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可经常与国内外亲友视频通话聊天,图像和声音都很清晰,而且还是免费的!尤其到了节假日,亲戚朋友见见面,聊聊家常,这样的可视电话多好!因此,我们经常建议亲朋好友学电脑,亲友中有的原是从零开始,现在已成了电脑迷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洪水龙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