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在多次收购中采用了哪些资本运作正面报道

狂人李书福:"吉利"资本暴发记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02年,李书福说:“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彼时,吉利在中国汽车阵营中并不抢眼,连轿车生产许可证也才刚刚获得;李书福相中的沃尔沃轿车则在当年推出了风靡全球且至今仍备受推崇的XC90。  李书福这句充满“狂想”甚至有些“狂妄”的话让众人惊愕。但多年过去后,李书福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变成了中国最受瞩目的“跨国车企”。李书福的资本“锻炼”过程,显然十分值得研究。  汽车业一位知名专家至今仍对李书福多年前一次“出格”的举动记忆犹新。  彼时,他与李书福一同出席央视的《对话》节目,讨论国产车时,说到兴起,李书福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脱下了脚上的鞋子,说:“我这鞋子就值80块,但是已经穿了两年了,擦亮了的话也很漂亮。”  这就是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李书福脱鞋佐证国产车质量过关”的一幕。但很多对李书福的印象还仅停留在当时那个场景的人并不知道,如今的李书福已经悄然地穿上了价值不菲的意大利品牌的鞋子,昔日自称不懂“资本运作”的李书福,不仅仅从脚上实现了国际化——  从2003年开始,李书福展开了一系列凌厉的资本运作,借壳国润登陆资本市场、收购英国锰铜、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执掌的吉利集团迅速从产销30亿元(2002年销售额)的企业演变成一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型集团。  潜伏与出击  执意在汽车领域做出番事业的李书福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做大吉利的机会。  2002年,时任浙江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的徐刚加盟吉利,担任吉利总裁一职(2007年离职)。多年以后,在吉利原副总裁王自亮看来,这是吉利从家族式企业蜕变为公众公司的重要转折。  熟悉那个年代的证券人士,都难以忘记2002年。那一年,民企境外上市潮一浪高过一浪,仅仅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就多达20多家,这一年也被誉为民企上市元年。不过,李书福并没有赶上这趟头班车,但徐刚的加盟却给了李书福大刀阔斧改组家族企业、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绝好时机。内部改组完成后,李书福选择了一个并不是特别恰当的时机开始了“资本潜伏”。  彼时,走在借壳上市前列的风云人物周正毅(上海地产控股董事长)、杨斌(欧亚农业董事会主席)纷纷落马。号称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在香港借壳上市,曾一度成为中国民企借壳上市的榜样。但2003年,周正毅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商贸控股和上海地产控股)因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被香港廉政公署查抄,执掌香港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的杨斌也在当年8月因为虚报注册资本罪及伪造金融票证罪被沈阳法院判监18年。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来吸引广泛关注,并迎来短暂荣光之后,也因为“原罪”和富豪纷纷落马等问题陷入了集体的迷茫。  显然,李书福清楚这些。但是,执意在汽车领域做出番事业的李书福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做大吉利的机会。这位政治智商颇为突出的企业家此时正反复“咀嚼”着政策: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央高层对于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持积极态度;在周正毅、杨斌案件爆发之后,香港证券交易所也尚未采取措施限制借壳。不断在艰难环境中寻找机会的李书福,更愿意去尝试一下。  经过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运作,2003年4月,吉利与香港上市公司国润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不久,吉利又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  成立合资企业只是第一步,腾笼换鸟才是关键。2003年底,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控股股东Proper Glory的股权,从而顺利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最终,借助国润控股之壳,吉利在2004年1月圆满完成了在香港上市,股票名称为吉利汽车。  关系腾挪术  李书福希望吸引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员,他知道这些人掌握政策、熟悉流程、拥有人脉。  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后,李书福的资本局开始进行“向上打造”。  2006年5月,与李书福、徐刚熟识,时任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自亮也迈入吉利的大门,担任吉利副总裁。  对于起用政府部门的人,王自亮在其 《吉利传奇》一书中进行过解释。王自亮认为,李书福的确希望吸引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员,他知道这些人掌握政策、熟悉流程、拥有人脉。同时李书福还认为,这些人的加盟会形成政府支持民企发展的氛围。  2006年10月,在王自亮加盟吉利不到半年后,李书福就实现了一次高规格的收购。当时,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英国议会上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阿莫斯女男爵的见证下,李书福笑容满面地签署了与英国锰铜控股有限公司(英国知名汽车公司,以生产“黑色出租车”著称)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随后,通过一系列交易,吉利汽车顺利成为了锰铜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  初尝海外收购甜头的李书福,又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多年前的梦想上:收购沃尔沃。善于运用政府资源又颇为看重资本运作的李书福,终于在2008年向收购沃尔沃发起了冲击。此时,被王自亮视为“近卫军”的资源也适时出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书福与洛希尔国际投资银行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进行了接触。  洛希尔银行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家主宰西方金融业的老牌家族银行。其渗透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其在30多年的耕耘中,与中国政、商两界形成极为密切的关系。俞丽萍似乎也拥有神奇的力量,有人隐晦地说:“她是在机场被人前呼后拥迅速通过安检的那种人。”善于运用政府资源,甚至通过各种隐秘的关系和力量去接近权力层,无疑也是中国式收购的重要办法。  在政府资源逐渐发挥效力的同时,李书福还建立了专业化的国际收购团队。据王自亮透露,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团队最多时超过了200人,集纳了中外收购谈判的精英,这一精英团队的能力最终得到了沃尔沃的老东家福特的认同,福特对吉利未来能否经营好沃尔沃的担忧开始逐渐消逝。  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收购资金来源问题了。按照彼时对沃尔沃资产的评估结果,吉利收购沃尔沃至少要花费18亿美元,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的李书福开始频繁与全国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接触,希望获得资金支持。“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汽车工业要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因素,也要考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加上上海目前是国内汽车研发人才的聚集地,我们最终圈定了成都、大庆和上海这三地作为出资方,并准备在上述三地建设沃尔沃工厂。”李书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最终,在收购沃尔沃的资金问题上,大庆方面出资超过30亿元,上海方面出资10亿元,而成都则以成都工投集团出面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做担保,由银团向吉利提供30亿元低息贷款。加上吉利的自有资金,吉利终于在日以15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曾经处处碰壁的李书福,终于在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的注视下签署了收购沃尔沃的协议。那一刻,李书福潸然泪下。  破局待新生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  一场场收购完成之后,连做梦都在想着造车的李书福可以大展宏图了。为了顺利推进沃尔沃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李书福选择首先从管理方面入手。  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迅速重构了沃尔沃管理层,从而掌握了主动性——沃尔沃新董事会成员构成中,除副董事长奥尔森曾担任过沃尔沃CEO之外,其余7人均未任职过沃尔沃(不包括3名工会代表)。而在关键的沃尔沃中国区,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谈判组三员大将沈晖、童志远、王召兴分别出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由此吉利高管全面入主沃尔沃中国区,牢牢掌握沃尔沃中国区大权。与此同时,为了化解沃尔沃和吉利方面的管理与文化冲突,李书福主导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委员会”,并阐明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李书福终于艰难地让沃尔沃管理层同意了沃尔沃中国国产事宜。  不过,挑战才刚刚开始。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按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时的计划,沃尔沃目前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建设成都和大庆两大整车基地的战略,同时,还将在上海建立沃尔沃发动机工厂。然而,冗长的审批环节却让李书福大伤脑筋——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通过环评半年之久的沃尔沃大庆工厂项目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而在沃尔沃中国战略中将会率先投产的沃尔沃成都工厂,至今也仍未能通过环评。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国家对新增汽车项目的审批工作极为严格,到底什么时候能获得审批通过,或许李书福自己也没有底。对此,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沈晖有些感叹地说:“沃尔沃三个工厂项目要通过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国家层面是很支持我们,但是审批的流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慢,或许是我们太心急了。”  无论如何,在漫漫的审批等待过程中,沃尔沃的竞争对手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豪华车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在中国扩充产能。在中国市场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家豪华车企业的沃尔沃,势必会随着落地国产进程的缓慢而在日后遭遇到更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提醒,沃尔沃在中国三地建厂的项目获得审批后,李书福还将面对未来大笔的发展运营资金的问题。据公开信息显示,沃尔沃大庆工厂的前期投资额将为45.76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成都工厂投资额32亿元,为沃尔沃成都工厂配套的“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乘用车零部件项目”投资额近10亿元,沃尔沃在上海的发动机工厂项目将投资32.1亿元。上述项目加起来,总投资需求将近120亿元。  对于上述资金的来源,沃尔沃方面信心满满,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那么,李书福今后将因此而再次上演什么资本化解术?显然,好戏还在后头。
【相关新闻】(125)(122)(110)(124)相关搜索:..狂人李书福:吉利的资本
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狂人李书福:吉利的资本
  周远征
  2002年,李书福说:“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彼时,吉利在中国汽车阵营中并不抢眼,连轿车生产许可证也才刚刚获得;李书福相中的沃尔沃轿车则在当年推出了风靡全球且至今仍备受推崇的XC90。
  李书福这句充满“狂想”甚至有些“狂妄”的话让众人惊愕。但多年过去后,李书福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变成了中国最受瞩目的“跨国车企”。李书福的资本“锻炼”过程,显然十分值得研究。
  汽车业一位知名专家至今仍对李书福多年前一次“出格”的举动记忆犹新。
  彼时,他与李书福一同出席央视的《对话》节目,讨论国产车时,说到兴起,李书福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脱下了脚上的鞋子,说:“我这鞋子就值80块,但是已经穿了两年了,擦亮了的话也很漂亮。”
  这就是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李书福脱鞋佐证国产车质量过关”的一幕。但很多对李书福的印象还仅停留在当时那个场景的人并不知道,如今的李书福已经悄然地穿上了价值不菲的意大利品牌的鞋子,昔日自称不懂“资本运作”的李书福,不仅仅从脚上实现了国际化――
  从2003年开始,李书福展开了一系列凌厉的资本运作,借壳国润登陆资本市场、收购英国锰铜、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执掌的吉利集团迅速从产销30亿元(2002年销售额)的企业演变成一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型集团。
  潜伏与出击
  执意在汽车领域做出番事业的李书福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做大吉利的机会。
  2002年,时任浙江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的徐刚加盟吉利,担任吉利总裁一职(2007年离职)。多年以后,在吉利原副总裁王自亮看来,这是吉利从家族式企业蜕变为公众公司的重要转折。
  熟悉那个年代的证券人士,都难以忘记2002年。那一年,民企境外上市潮一浪高过一浪,仅仅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就多达20多家,这一年也被誉为民企上市元年。不过,李书福并没有赶上这趟头班车,但徐刚的加盟却给了李书福大刀阔斧改组家族企业、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绝好时机。内部改组完成后,李书福选择了一个并不是特别恰当的时机开始了“资本潜伏”。
  彼时,走在借壳上市前列的风云人物周正毅(上海地产控股董事长)、杨斌(欧亚农业董事会主席)纷纷落马。号称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在香港借壳上市,曾一度成为中国民企借壳上市的榜样。但2003年,周正毅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商贸控股和上海地产控股)因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被香港廉政公署查抄,执掌香港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的杨斌也在当年8月因为虚报注册资本罪及伪造金融票证罪被沈阳法院判监18年。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来吸引广泛关注,并迎来短暂荣光之后,也因为“原罪”和富豪纷纷落马等问题陷入了集体的迷茫。
  显然,李书福清楚这些。但是,执意在汽车领域做出番事业的李书福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做大吉利的机会。这位政治智商颇为突出的企业家此时正反复“咀嚼”着政策: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央高层对于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持积极态度;在周正毅、杨斌案件爆发之后,香港证券交易所也尚未采取措施限制借壳。不断在艰难环境中寻找机会的李书福,更愿意去尝试一下。
  经过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运作,2003年4月,吉利与香港上市公司国润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不久,吉利又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
  成立合资企业只是第一步,腾笼换鸟才是关键。2003年底,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控股股东Proper Glory的股权,从而顺利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最终,借助国润控股之壳,吉利在2004年1月圆满完成了在香港上市,股票名称为吉利汽车(0175.HK)。
  关系腾挪术
  李书福希望吸引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员,他知道这些人掌握政策、熟悉流程、拥有人脉。
  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后,李书福的资本局开始进行“向上打造”。
  2006年5月,与李书福、徐刚熟识,时任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自亮也迈入吉利的大门,担任吉利副总裁。
  对于起用政府部门的人,王自亮在其 《吉利传奇》一书中进行过解释。王自亮认为,李书福的确希望吸引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员,他知道这些人掌握政策、熟悉流程、拥有人脉。同时李书福还认为,这些人的加盟会形成政府支持民企发展的氛围。
  2006年10月,在王自亮加盟吉利不到半年后,李书福就实现了一次高规格的收购。当时,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英国议会上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阿莫斯女男爵的见证下,李书福笑容满面地签署了与英国锰铜控股有限公司(英国知名汽车公司,以生产“黑色出租车”著称)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随后,通过一系列交易,吉利汽车顺利成为了锰铜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
  初尝海外收购甜头的李书福,又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多年前的梦想上:收购沃尔沃。善于运用政府资源又颇为看重资本运作的李书福,终于在2008年向收购沃尔沃发起了冲击。此时,被王自亮视为“近卫军”的资源也适时出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书福与洛希尔国际投资银行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进行了接触。
  洛希尔银行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家主宰西方金融业的老牌家族银行。其渗透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其在30多年的耕耘中,与中国政、商两界形成极为密切的关系。俞丽萍似乎也拥有神奇的力量,有人隐晦地说:“她是在机场被人前呼后拥迅速通过安检的那种人。”善于运用政府资源,甚至通过各种隐秘的关系和力量去接近权力层,无疑也是中国式收购的重要办法。
  在政府资源逐渐发挥效力的同时,李书福还建立了专业化的国际收购团队。据王自亮透露,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团队最多时超过了200人,集纳了中外收购谈判的精英,这一精英团队的能力最终得到了沃尔沃的老东家福特的认同,福特对吉利未来能否经营好沃尔沃的担忧开始逐渐消逝。
  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收购资金来源问题了。按照彼时对沃尔沃资产的评估结果,吉利收购沃尔沃至少要花费18亿美元,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的李书福开始频繁与全国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接触,希望获得资金支持。“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汽车工业要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因素,也要考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加上上海目前是国内汽车研发人才的聚集地,我们最终圈定了成都、大庆和上海这三地作为出资方,并准备在上述三地建设沃尔沃工厂。”李书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最终,在收购沃尔沃的资金问题上,大庆方面出资超过30亿元,上海方面出资10亿元,而成都则以成都工投集团出面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做担保,由银团向吉利提供30亿元低息贷款。加上吉利的自有资金,吉利终于在日以15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曾经处处碰壁的李书福,终于在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的注视下签署了收购沃尔沃的协议。那一刻,李书福潸然泪下。
  破局待新生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
  一场场收购完成之后,连做梦都在想着造车的李书福可以大展宏图了。为了顺利推进沃尔沃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李书福选择首先从管理方面入手。
  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迅速重构了沃尔沃管理层,从而掌握了主动性――沃尔沃新董事会成员构成中,除副董事长奥尔森曾担任过沃尔沃CEO之外,其余7人均未任职过沃尔沃(不包括3名工会代表)。而在关键的沃尔沃中国区,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谈判组三员大将沈晖、童志远、王召兴分别出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由此吉利高管全面入主沃尔沃中国区,牢牢掌握沃尔沃中国区大权。与此同时,为了化解沃尔沃和吉利方面的管理与文化冲突,李书福主导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委员会”,并阐明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李书福终于艰难地让沃尔沃管理层同意了沃尔沃中国国产事宜。
  不过,挑战才刚刚开始。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按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时的计划,沃尔沃目前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建设成都和大庆两大整车基地的战略,同时,还将在上海建立沃尔沃发动机工厂。然而,冗长的审批环节却让李书福大伤脑筋――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通过环评半年之久的沃尔沃大庆工厂项目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而在沃尔沃中国战略中将会率先投产的沃尔沃成都工厂,至今也仍未能通过环评。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国家对新增汽车项目的审批工作极为严格,到底什么时候能获得审批通过,或许李书福自己也没有底。对此,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沈晖有些感叹地说:“沃尔沃三个工厂项目要通过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国家层面是很支持我们,但是审批的流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慢,或许是我们太心急了。”
  无论如何,在漫漫的审批等待过程中,沃尔沃的竞争对手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豪华车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在中国扩充产能。在中国市场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家豪华车企业的沃尔沃,势必会随着落地国产进程的缓慢而在日后遭遇到更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提醒,沃尔沃在中国三地建厂的项目获得审批后,李书福还将面对未来大笔的发展运营资金的问题。据公开信息显示,沃尔沃大庆工厂的前期投资额将为45.76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成都工厂投资额32亿元,为沃尔沃成都工厂配套的“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乘用车零部件项目”投资额近10亿元,沃尔沃在上海的发动机工厂项目将投资32.1亿元。上述项目加起来,总投资需求将近120亿元。
  对于上述资金的来源,沃尔沃方面信心满满,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那么,李书福今后将因此而再次上演什么资本化解术?显然,好戏还在后头。
&&&&中国经营报微博: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狂人李书福:“吉利”的资本锻炼过程(2)
日 10:41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周远征
洛希尔银行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家主宰西方金融业的老牌家族银行。其渗透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其在30多年的耕耘中,与中国政、商两界形成极为密切的关系。俞丽萍似乎也拥有神奇的力量,有人隐晦地说:“她是在机场被人前呼后拥迅速通过安检的那种人。”善于运用政府资源,甚至通过各种隐秘的关系和力量去接近权力层,无疑也是中国式收购的重要办法。
在政府资源逐渐发挥效力的同时,还建立了专业化的国际收购团队。据透露,参与收购的团队最多时超过了200人,集纳了中外收购谈判的精英,这一精英团队的能力最终得到了沃尔沃的老东家的认同,福特对吉利未来能否经营好沃尔沃的担忧开始逐渐消逝。
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收购资金来源问题了。按照彼时对沃尔沃资产的评估结果,吉利收购沃尔沃至少要花费18亿美元,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的李书福开始频繁与全国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接触,希望获得资金支持。“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汽车工业要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因素,也要考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加上上海目前是国内汽车研发人才的聚集地,我们最终圈定了成都、大庆和上海这三地作为出资方,并准备在上述三地建设沃尔沃工厂。”李书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最终,在收购沃尔沃的资金问题上,大庆方面出资超过30亿元,上海方面出资10亿元,而成都则以成都工投集团出面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做担保,由银团向吉利提供30亿元低息贷款。加上吉利的自有资金,吉利终于在日以15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曾经处处碰壁的李书福,终于在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的注视下签署了收购沃尔沃的协议。那一刻,李书福潸然泪下。
破局待新生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
一场场收购完成之后,连做梦都在想着造车的李书福可以大展宏图了。为了顺利推进沃尔沃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李书福选择首先从管理方面入手。
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迅速重构了沃尔沃管理层,从而掌握了主动性——沃尔沃新董事会成员构成中,除副董事长奥尔森曾担任过沃尔沃CEO之外,其余7人均未任职过沃尔沃(不包括3名工会代表)。而在关键的沃尔沃中国区,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谈判组三员大将、、王召兴分别出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由此吉利高管全面入主沃尔沃中国区,牢牢掌握沃尔沃中国区大权。与此同时,为了化解沃尔沃和吉利方面的管理与文化冲突,李书福主导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委员会”,并阐明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李书福终于艰难地让沃尔沃管理层同意了沃尔沃中国国产事宜。
不过,挑战才刚刚开始。
李书福说,其在2012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沃尔沃的本土化。按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时的计划,沃尔沃目前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建设成都和大庆两大整车基地的战略,同时,还将在上海建立沃尔沃发动机工厂。然而,冗长的审批环节却让李书福大伤脑筋——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通过环评半年之久的沃尔沃大庆工厂项目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而在沃尔沃中国战略中将会率先投产的沃尔沃成都工厂,至今也仍未能通过环评。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国家对新增汽车项目的审批工作极为严格,到底什么时候能获得审批通过,或许李书福自己也没有底。对此,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沈晖有些感叹地说:“沃尔沃三个工厂项目要通过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国家层面是很支持我们,但是审批的流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慢,或许是我们太心急了。”
无论如何,在漫漫的审批等待过程中,沃尔沃的竞争对手、和等豪华车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在中国扩充产能。在中国市场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家豪华车企业的沃尔沃,势必会随着落地国产进程的缓慢而在日后遭遇到更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提醒,沃尔沃在中国三地建厂的项目获得审批后,李书福还将面对未来大笔的发展运营资金的问题。据公开信息显示,沃尔沃大庆工厂的前期投资额将为45.76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成都工厂投资额32亿元,为沃尔沃成都工厂配套的“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乘用车零部件项目”投资额近10亿元,沃尔沃在上海的发动机工厂项目将投资32.1亿元。上述项目加起来,总投资需求将近120亿元。
对于上述资金的来源,沃尔沃方面信心满满,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那么,李书福今后将因此而再次上演什么资本化解术?显然,好戏还在后头。
[责任编辑:liushan]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汽车专栏: |
48小时点击排行京ICP备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主办单位: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运作案例精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