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是由什么东西确定的?

综合收益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综合收益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综合收益Consolidated Income是指除所有者的出资额和各种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以外的各种收入根据FASB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的要素后为1985年发布的SFAC6所取代的解释综合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
综综合收益合收益的组成部分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虽然综合收益中各种来源的是同质的但它们却可能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上有所不同就是说各种来源的综合收益特征可能彼此悬殊这表明需要综合收益的各种组成内容的信息FASB将综合收益分为基本组成部分和中介组成部分前者包括和损失和主要产生于核心交易和事项受管理当局控制;和损失是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的结果基本不受管理当局控制后者包括额税前经常性收益经常性盈利等后两者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盈利和的关系为盈利+前期会计调整项目的累计影响=[1]传统会计收益的报告模式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以收益为规范的尽管传统会计收益客观可检验和谨慎但却是许多人为规则的产物因此一直受到众多批评表现在1坚持收益确定的使计算的收益并非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未实现的持产2以现时价格计量以计量使成本未能得到真正回收造成虚盈实亏3使所反映的资产仅是过去未分摊资产成本的余额使失去了意义4稳健原则和都基于主观因素使计量结果缺乏可比性还使得出现了递延借项和等模糊概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向转移,以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多变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传统的标准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和经营成果,出现了以替代计量基础的趋势由于受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制约,许多未实现已确定收益只能绕过直接进入这些做法使收益的透明性大受影响,降低了财务业绩信息的有用性
为了实现有用性的及克服传统会计收益报告模式的缺陷许多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推出第二改革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报告综合收益,已成为当前改革的迫切要求[1]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收益的概念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将收益的概念定综合收益格为财富的增加并引入了企业提出了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思想1946年希克斯在价格与资本中指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些都都是经济学收益观随着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会计学收益观也应运而生会计学收益观是指在的基础上按照和运用会计学的专业方法确定企业在一定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成果由于会计学收益观具有明显的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很快便得到迅速发展[1]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会计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的确认计量和分析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传统收益的缺陷会计收益没有考虑物价变动持有得利以及它们价值变动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而只是追求可靠性可验证性和可计量性这显然是满足不了使用者的客观需求和要求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又开始研究和发展收益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纷至沓来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传统的遵循和谨慎原则的收益再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各种人为操纵利润事件也层出不穷种种冲突种种缺陷迫使会计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会计收益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学界开始尝试提出当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予盾时可以牺牲一点儿可验证性而增加相关性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
1961年爱德华兹和贝尔在企业收益理论与计量方法中肯定了经济学收益观的理论价值将经济收益与相结合提出了企业收益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任何完整的收益分析都应该考虑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持有得利并按其来源进行分类
1980年12月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1984年12月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再次指出综合收益的报告应当成为一整套的组成部分
1997年FASB又正式公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综合收益综合收益包括和其他综合收益其中净收益仍由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得利和费用损失其他综合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记入收益表而在资产表部分表述的项目包括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可销售证券的得利或损失
1998年6月FASB又发布了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要求计量符合资产和定义的金融资产和运用并在或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有关用来避险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的或损失[1]
2000年2月FASB发布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此公告为在初始确认或新开始计量时运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一项基础以及的利息法提供了一个框架提出了指导使用的一般原则指出在初始确认和新开始计量时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英法澳等国纷纷颁布实施了业绩报告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要求报告综合收益1998年1月国际委员会IASC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的四加一小集团G4+1提出业绩应在单一的中进行报告1999年3月IASC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将金融工具在中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IASC于2001年4月改组为国际理事会IASB并且制定了会计准则立项远景规划业绩报告是其确定的旨在确保其主导地位促进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四个项目之一由IASB与委员会合作研究这一项目主要涉及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所引起的和负债的变化如何在中列报的问题
从上述综合收益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会计学界对综合收益理论的研究思路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反映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把全部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或损失纳入中同时也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引入了的计量属性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的收益是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将收益当作一定时期净资产的增值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仅根据期初期末净资产价值变动确定收益很难说明影响收益的具体因素因而收入费用观又应运而生但随着物价变动交易复杂资产计价打破了的界限而引入了公允价值收益确认又回到了资产负债观但这并不是起点回到终点而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靠拢的更高层次的发展[1]因为的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采用的是最基本的确认标准所以综合收益的确认也要符合最基本的确认标准即符合定义具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另外作为综合收益构成内容确认的权益变动也必须符合最基本的确认标准净收益的确认除需符合上述基本确认标准外净收益的组成部分还必须符综合收益合下列标准对于和来说还必须是已实现或可实现并已赚取对于和损失来说还必须是利益已消耗和未来经济利益已发生丧失或发现丧失
由于综合收益和的确认标准不同使某些项目可以计入综合收益却不能计入净收益这些项目就叫做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指一些已确认未实现的和损失包括调整最小退休金调整债务和权益证券的未实现和损失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等等综合收益和净收益的关系是综合收益=净收益+其他综合收益项目FASB定义的综合收益和净收益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业绩计量在计量某一时期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全部净资产价值变动而综合收益旨在计量某一时期已确认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的全部净资产价值变动由于综合收益被定义为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因此综合收益的计量取决于资产的计量综合收益与的根本区别在于综合收益要求确认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即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计量而采用或部分采用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这种脱离不可能发生在初始确认阶段在那里和现行价值的计量结果往往是相同的尽管不同这种脱离只可能发生在再确认阶段在那里现行价值与的计量结果就往往不同的如果这种变动符合上述综合收益的确认标准其结果就必然产生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1]一综合收益是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改造综合收益涵盖了传统会计收益综合收益概念无疑比传统会计收益概念更接近经济收益概念因而可以说它是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改造但是无论综合收益如何接近于经济收益它都很难完全等于理想中的经济收益因为实质上综合收益是传统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之间的一个点当所有资产和都用计量时综合收益就基本等于传统会计收益当所有资产和负债通过初始和后续计量是都用现行价值准确计量综合收益就等于经济收益但是要做到所有和准确却不那么容易例如人力资本及其他等尚不能准确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综合收益都难以完全等于经济收益
二综合收益是收入观向发展的要求从综合收益定义可知综合收益是某个体在报告期内除与业主间的交易外企业全部净资产的变化综合收益采用其计量直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三综合收益符合的要求无论还是都是针对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资产价值变动的而综合收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属于已确认未实现的净资产价值变动对于后者和原来都未包括要让两者都来考虑显然按这些未实现项目是非营业项目不能计入当期收益即本期营业观仍不包括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而按所有收入费用损失都应而不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即损益满计观将包括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所以说综合收益符合的要求
四综合收益符合保持理论真正意义上的保持理论要求所有资产负债(包括流动和非流动的)的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和损失都计入权益真正意义上的保持理论要求所有资产负债(包括流动和非流动的)的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都计入收益可见综合收益符合保持理论
五综合收益能有效改善之间的现有三张主要的两两之间有一定的但与之间与之间的不够完善虽然美国英国和IASC都已决定采用计量收益但涉及到资产负债未实现的价值变动时便都转向了收入费用观将许多项目计入了的权益部分这种的不完全采用导致了综合收益的内容被人为地分置于和中以及两表间不清洁的真正坚持就必然要将所有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归结在综合收益中然后由综合收益统一结转到留存收益部分这样才是和之间的清洁的
+调整项目=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这一现行收益表与的勾稽关系并不理想因为下的净收益不仅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投资和筹资活动收益只反映净收益与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没有太大意义另外上述均只包括了这三方面的已实现的收益未包括这三方面未实现的收益也就是说这里的净收益只是传统会计收益不是综合收益如果把综合收益集中反映在中并与来自于三种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相对应则可产生下面最全面最完善的: 综合收益+调整项目=(所有活动的)现金净流量[1]1坚综合收益持以观定义概念这既是基于满足现行实务的考虑又符合当前国际惯例
2在收益内容上坚持与当期营业观的统一构建二层次收益概念运用总括的收益概念全面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运用盈利反映其业绩
3在收益确定上坚持与费用法的统一运用反映企业综合收益的总额运用费用法反映综合收益的变化原因与项目构成
4以收益概念为基础构建动态要素体系按引起收益变化因素风险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的差异设计收益构成项目进而演绎出相应动态要素实现动态要素间逻辑上的一致性消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利润概念之间的矛盾1我国当前的没有注重增值概念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已成为管理的必备理念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观念已经从短期的利润视角长期价值创造的更新引导企业管理当局直接面向投资者以帮助人们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以此发现价值增减的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应该说当前的目的已经不可能只是单一地追求利润它必然谋求参与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综合利益其中包括股东职工贷款者政府为此只反映传统经营业绩是不够的还应该动态地反映企业增值形成的收益
2关联交易利息收益确认与呈报问题
众所周知关联公司之间拆借资金并签订借贷协议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关联公司之间往往并不签订借贷协议而且也不收取任何利息而是以往来的名义支付给关联方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05年3月即以业务往来的名义支付给大连某某有限公司关联方2000万元热力公司记入而对方公司则记入账户中这样一来按现有的则年度末只在两家公司年终的中分别列示出一笔债权和一笔债务然而在中却丝毫没有体现但是大家都知道实际上热力公司就算不按贷款利率计算即使按年存款利率计算2.25%05年也损失了33.75万元的利息收入而甘泉公司显然少支付了33.75万元的如果按贷款利率则为7830万元但是按现有的既不确认收入费用更不能在报表中呈报这样一来打着往来名义关联公司之间可以大摇大摆毫无顾忌的转移利息收入而现有会计准则相关政策包括税法相关条款均无能为力可以试想如果采用综合收益显然这部分成本费用必需也应该在两家公司的报表中体现出来因为这才是两家公司的真实盈利数字这样外部投资者包括国家税务机关才能得到更加真实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1]
3当前的收益呈报不够充分
可以说我国当前的收益呈报只露冰山一角信息披露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整个冰山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把传递大量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这些信息的手段我国当前还保持着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显然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的工作应该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好地反映相关性的特征
4传统收益轻软重硬软性资产信息披露缺乏科学性
到2006年的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方兴未艾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内容日益丰富范围逐渐扩大会计计量技术必须完善发展提高对知识资本如何计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问题补充&&
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利润最大化原则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利润最大化原则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一)厂商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可以有个人独资企业企业和三种形式组织业主独资企业为某一个人所有合伙经营企业为两个或更多的人所有股份公司通常也为许多人所有但又遵循着和所有者法则相分离的法则行事因此合伙经营企业的持续存在取决于所有合伙者活着并且同意维持该企业而股份公司可以比任何一个所有者存在的更久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织起来
(二)中的涵义利润是减去成本的差额在经济学上利润市场上决定进退的只要有利可图厂商就会继续经营没有愿做赔本生意的但是利润在和经济学中的意义是有差别的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使得利润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之分具体表现在
1收益经济学中的收益来源有四种一是内在收益即由于要素带来的收益二是一旦内在收益对的纯利息劳动的内在以及其他被扣除以后剩余的部分是承担不确定性的风险收益具体包括不能履约的风险收益纯粹的风险收益或风险收益以及对创新和的风险收益三是收益即市场收益或垄断权力的现实基础只包括已实现受益将未实现收益排除在外四是与会计有着本质区别的收益将收益和企业因持有而获得的收益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是否实现而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
2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就要比较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当将的时候他们指的是生产物品与劳务量的所有机会成本除包括会计成本之外还包括会计未计算在内的在看来尽管厂商无需对自有的耗费进行现实的支付即无需对隐含成本进行货币补偿但隐含成本却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真实耗费赚取相当于隐含成本的那部分会计利润是厂商从事经营活动要求获得的最低报酬是它正常经营的基本条件机会成本的出自这样的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用于某一用途你就失去了把它应用于别处的机会因此这种放弃的收益如工资就是生产的一部分成本可以说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利润的经济定义需要我们估价所有投入物和产出物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假定厂商的经营目标只有一个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特指经济利润最大化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约束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从会计角度来看利润是股东价值的来源也是企业财富增长的来源因此利润最大化是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标准[1]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
如果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相关专著本意味着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用于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因多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厂商仍有利可图因而会增加产量
如果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用于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小于因多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厂商会亏损因而会减少产量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会改变产量以使利润增加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
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意味着增加产量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发生亏损这时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就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所以MR=MC成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这一利润极大化条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对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原则可用数学推导加以证明
设π为利润Q为厂商产量TR为厂商总收益TC为厂商总成本则π(Q) = TR(Q) - TC(Q)
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为π的二阶导数为负
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而TR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收益MR同样就是边际成本MC所以当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极大
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还要求π的二阶导数为负数它表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要大于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一般来利润极大化必要条件是π对Q一阶导数为零说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为正值而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为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为负值1用看利润最大化由于行为的目的性假设自然要引入一些数学模型以解决含有若干变量的函数的极大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P销售产品并以固定的单位要素价格w1和W2分别购买两种投入x1和x2假设我们考虑的面临着竞争性的投入和产出市场企业的可以用来概括y=f(x1,x2) 这里生产函数可以看做是通过将两种投入或称为两种要素x1和x2相结合而达到最大产出市的技术状态企业的目标函数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利润)我们认为企业是该函数取最大化即π =pf(x1,x2) -w1x1 -w2x2 最大化该模型的检验条件是要素价格w1w2和产品价格P的特值模型的目标是举出可观测行为(如投入水平的变化)在检验条件变化(即要素价格或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的可证伪的假设
这些条件的经济解释是什么呢?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表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一直增加资源直到各种要素的(例如要素i的边际产出值它带来的收入是pfi等于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成本w1这些是利润最大化所必然包含的但是为了保证要素投入后能够获得最大利润而非最小利润还需二个条件f11 & 0f22 & 0是收益递减法则假设最初使用一个单位的要素是值得的如果该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企业将无休止的增加该要素因为投入带来的收入多于支出有限的最大值与递增的边际率是矛盾的  但是各种要素的递减其自身并不能保证利润能取最大化还需条件f11f22 -f12 & 0尽管这一关系式不如边际生产率递减那样直观但是它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种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正如影响其自身的产出一样对所有边际产出的总体影响必须与边际生产率递减相一致
2图示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凡可以自由变动数量的每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必定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我们也可以从边际成本曲线来分析
以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完全竞争市场MCATCAVC曲线
<img title="完全竞争市场MCATCAVC曲线" style="float:right" picsrc="97d2d0581b79" data-layout="right" width="508" height="287" url="http://g./baike/s%3D220/sign=b3a6cd0ccff/9c16fdfaaf51f3deeef01f3a297918.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24" useredit="1" />这个图表示出了边际成本曲线(MC)平均总成本曲线(ATC)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它还表示出市场价格(P)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收益(MR)和平均收益(Art)在产量为Q1时边际收益MR1大于边际成本MC1因此增加产量增加了利润在产量为Q2时边际成本MC2大于边际收益MR2因此减少产量会增加利润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在水平价格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意味着一个竞争性厂商的供给函数必定是产品价格的增函数而每种要素的需求函数必然是要素价格的减函数
及其极端形式垄断的情况不完全竞争市场MCATCAVC曲线
由于该垄断者拥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P&M对于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来说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垄断者会将产量水平减少到低于完全竞争产业中所决定的水平  从数学模型和图示我们可得知在任何市场结构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产量决定行为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厂商会把产品产量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原则与运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较为完善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不只是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也是股东的迫切要求利润最大化对国家股东银行和员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持有政府性
我国发行的政府性债券有不同期限的国家开发银行债券进出口银行债券等政府性债券具有信誉好强风险低收益稳定等特点在资金比较充裕信贷投放无路的情况下投资并持有政府性债券获取收益以此增加盈利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1投资国债我国的作为政府的作为企业持有国库券不但可以免缴还可以免缴企业所得税不仅增加了税前利润也增加了税后利润从而提高了对股东的贡献可以简单测算投资国债与持有其他账面收益相同的资产相比由于免缴营业税可以增加所得税前账面利润5.5%(为账面收益的5.5%不考虑中央级营业税下同)由于免缴所得税可以增加税后利润33%
2其他政府性债券从理论上讲其他政府性债券与国库券相比属于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其他政府哇债券与国库券具有相同大特点不同的是其收益要缴企业所得税在持有作为投资而不是买卖的情况下按照规定其收益作为投资收益免缴营业税与其他相同收益的资产(不包括国债)相比就可以增加账面利润的5.5%
3债券收益与其他资产收益的比较对于企业其所有者一一股东一方面关心的是企业的资产尤其是自身的投资能否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关心的是其分红率是多少而增加税后利润恰恰满足了所有者这两方面的需要
计算表显示贷款资产的税前和税后利润最高其后税后利润高低依此为国债贴现开发银行债券进出口银行债券回购存放中央银行等
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乏力贴现票据有限银行资金宽余的现实形势下投资债券有时是国债比较有利它可以在不增加或减少账面利润的情况下增加或不减少税后利润从而增加则务实力提高股东分红率
需要注意的是债券类资产以长期居多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在经济及竞争不明朗的情况下存在利率风险的问题;另外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资产的流动性问题
二变更固定资产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提高和产品的利技含量取得现代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已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企业普遍采取的形式及时补偿资金以保证更新改造的顺利实施在这方面作为特殊企业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尤其是针对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快
电子设备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与发展有着重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其固定资产中电子设备所占份额很大甚至超过房产;财务政策规定电子设备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3一5年而商业银行一般将其确定为3纸由于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最短因此其折旧在折旧总额中占有绝对的最大份额由此看出商业银行电子设备折旧年限的变化对盈利有着重大影响
1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可以变动
(l)由于机器设备的性能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企业对成本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很多国家对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规定了一个期间这就使得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选择符合国际惯例(2)我国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按规定有权选择具体大折旧方法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需在变更年度以前由企业提出申请报主观财政机关批准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和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提供了制度保证(3)一般情况下金融企业把固定资产中的电子设备明细为中小型机微电脑计算机附属设备等;从这些设备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受业务需要功能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对更新的敏感程度不同各种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较短有的较长这就使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期限和自身情况选择折旧年限变为可能并符合实际
2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变长可以增加账面利润在电子设备类固定资产净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折旧年限变长当年计提折旧就会减少账面利润就会增加
3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变长可以增加税后利润折旧年限变长后税后利润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折旧年限变长后账面利润增加税后利润当然会增加二是国税发&#91;号文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并以此对折旧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如果企业为加速折旧缩短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则与5年相比多计提的折旧就要凋增应纳税所得额而多缴所得税在账面利润不变的情况下税后利润就会减少;相反如果折旧年限变长就可以少调增或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就会增加税后利润
4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变长的其他影响
(l)使用财务政策前后一致性的问题:如果变更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那么在适用财务政策上就出现了前后不一致大问题应按规定向主管财政部门报告并求得理解(2)的间题:变更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适用财务政策前后不一致这属于重大财务政策变动在社会和公众对信息披露要求增强的今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银行高层的重视并做出合理的说明(3)固定问题:我国金融保险企业则务制度规定在企业的资本金中银行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由于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变长使得当年计提折旧减少这就意味着固定资产净值的相对增加会对固定资产指标产生一定的压力(4)更新改造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加速折旧可以促进更新改造提高效率但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相对的减缓折旧在此方一面影响并不大一是在电子设备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大型机小型机自助设备等只要维护得当完全可以使用5年以上;二是对关键部位设备要求高的可以及时更新但撤下来的可以进行梯级使用比如可用于办公等其实际使用寿命同样在5年以上
5电子设备折旧年限变长对增加盈利的影响有多大
我国商业银行一般把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确定为3年而税务会计对其按5年折旧计算所得税假如一家商业银行一年的账面利润为50亿元电子设备类固定资产有60亿元在其他利润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按3年折旧其当年折旧费为20亿元(暂不考虑下同)按税务会计5年折旧计算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亿元就会减少税后利润26400万元
如果按4年折旧其年折旧费为巧亿元与3年折旧相比就会增加账面利润50000万元增加税后利润33500万元并且由于少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亿元又增加了税后利润16500万元即税前和税后利润都增加了50000亿元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股东分红率并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实九这样就可以在多核销损失74627万元(5亿元/67%)账面利润减少的情况下税后利润并未减少也没有影响股东的利益如果按5年折旧其年折旧费为12亿元与3年折旧相比就可以增加账面利润8亿元增加税后利润53600万元并且由于少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亿元又增加了税后利润26400万元即税前和税后利润都增加了80000亿元这样就更加提高了股东分红率并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实九这样就可以在多核销损失119403万元(8亿元/67%)账面利润减少的情况下税后利润并未减少月没有影响股东的利益
可以看出由于折旧年限的变长税前利润和实际税后利润大幅增加股东分红率大幅提高公积金等股东权益明显增加
三减少保险
银发&#91;号文关于对保险公司试办协议存款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仅限于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办理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仅限于5年期以上存款(不含5年)保险公司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利率水平存款期限结息和付息方式违约出发标准等由双方协商根据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签定的协议5年期以上协议存款利率一般为3.5%而同期限一般性存款利率为2.79%如果按100亿元存款计算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直接相比5年期的保险定期存款会减少当年账面利润7100万元减少税后利润4757万元;如果按存款平均利率1.7%计算5年期的保险定期存款会减少当年账面利润18000万元减少税后利润12060万元
如果只从弥补不足和保证支付需要来考虑商业银行融人资金有很多有利条件和渠道一是各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乏力资金大量剩余使得货币市场资金充裕随时可以拆人二是可以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三是可以凭手中的贴现票据向商业银行转贴现四是可以利用手中有权的长期债券进行回购融资等因此在我国的特殊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吸收成本很高的保险去苛求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匹配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原则及其应用
一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按照理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环节的人员雇佣工作必须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最大化,即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
(一)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成本分析
(1)招聘成本包括岗位空缺广告费用雇佣前的管理活动费用录用面试费用考试费用集体评审费用差旅费和迁移费用雇佣后的情况收集和报告费用新员工体检医疗费用培养费(和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知识造成的不必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委托职业招聘机构的代理费用等等
(2)开发成本企业为使获得的人力资源达到符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和提高其工作技能的费用包括为使新员工熟悉企业有关情况而发生的成本员工在职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等等
(3)一类是工资和福利成本包括货币工资奖金和非货币的食物工资医疗健康生活保险养老保险等一切货币和非货币支付另一类是为保障员工开展工作而提供的必要的工作条件而发生的成本如劳保用品办公设备交通费机器设备等
(4)其他成本企业雇佣成本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还包括重置成本(再获得同样作用的雇员而需要花费的成本)机会成本(新进员工与离职员工在工作绩效上的差异和雇员流失给企业造成的间接损失)竞业成本(员工跳槽到其他企业而给原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下降)和直接离职费用(包括与离职有关的管理活动费用离职金增加的失业税等)另外企业雇员流失对企业绩效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5)边际成本企业人员雇佣中发生的成本是多方面的我们不需要把这些成本一一列举出来,因为这对企业人员雇佣的原则并没有太大影响真正影响企业人员雇佣的是边际成本所谓人员雇佣的边际成本是指随着企业人员雇佣数量的连续增加每增加一个员工的雇佣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边际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C=△TC/△L例如某生产车间原有员工100名,车间生产的总成本是100万美元,员工增加到101人总成本增加到102万美元那么最后这位新增员工(第101位员工)的边际成本就是2万美元
2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收益分析
(1)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收益指企业雇佣了员工并投入使用后,员工所创造的产出(包括产品和劳务)与其市场价格的乘积之和,一般用货币单位表示如某雇员共生产了100件产品,每件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0美元,那么该员工创造的收益是100×10=1000美元如果市场价格既定,经济学中往往用产品数量代替收益另外,企业人员雇佣的收益还表现为员工之间因为相互关联,新增员工对其他员工绩效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2)企业人员雇佣中的边际收益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员工的雇佣所引起的额外的总收益的增加边际收益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C=△TR/△L例如,某车间原有员工100人,总收益为1000美元,员工增加到101人,总收益增加到1008美元,那么边际收益为8美元这8美元是由新增加的第101位员工创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新员工的增加,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员工生产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事在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员工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影响的,还可能是相互配合的随着新员工的加入,其他员工的绩效可能不受太大影响,也可能会因此下降,还可能会因此增加但这些因素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因为只有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收益后的正的利润增量才是真正影响企业人员雇佣的变量
(二)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企业人员雇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后的利润增量最大化,即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原因分析如下:
1影响企业人员雇佣的不只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低不等于雇员给企业带来的正的利润就多例如新雇佣一个大学生的边际成本是2000美元,而新雇佣一个高中生的边际成本只为1000美元,但我们不能由此确定应该雇佣大学生或是高中生,也不能由此确定企业应不应该增加人员雇佣因为边际成本大小不能说明企业的新增利润情况
2影响企业人员雇佣的也不只是边际收益边际收益高不等于雇员给企业带来的正的利润就多例如新雇佣一个大学生的边际收益是1500美元,而新雇佣一个高中生的边际收益只为900美元,但我们不能由此确定应该雇佣大学生或是高中生,也不能确定企业应不应该增加人员雇佣因为边际收益大小不能说明企业新增利润情况
3真正影响企业人员雇佣的变量是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最大化(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不管新增员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多少只要新员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差额为正值企业雇佣这个新员工就是理性的相反新员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差额为负值企业就不应该雇佣这个新员工同样大学生与高中生相比谁带来的正的经济利润最大企业就应该雇佣谁之所以这个变量重要是因为这个变量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只要企业按照这个原则进行人员的雇佣企业总能得到最大的经济上的好处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在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应用
(一)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数量问题
企业人员雇佣的数量问题是企业人员雇佣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企业人员雇佣的数量标准是雇员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雇员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每增加一个人员的雇佣由此所带来的收益(边际收益)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因此增加雇佣还会带来正的利润增量权衡利弊理性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上应该继续增加雇佣,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2雇员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每增加一个人员的雇佣,由此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小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
因此增加人员雇佣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正的利润增量反而会带来负的利润,即企业因此亏损权衡利弊理性企业在这一阶段上应该辞退一部分员工直至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
3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由以上分析可见不管增加雇佣还是辞退员工,理性的企业都在寻找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企业得到了所有可能得到的好处,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最优点就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MR=MC)在这个点上,企业不再增加人员雇佣,也不再辞退员工实现了企业人员雇佣的均衡
(二)企业人员雇佣中的质量问题
企业人员雇佣中另一个重要而又经常被扭曲的问题是企业应该雇佣什么标准的员工即应该雇佣高学历的员工或是低学历的员工雇佣熟练工人或是非熟练工人等等企业人员雇佣的标准是谁的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的差额大即谁的正的利润增量大就雇佣谁
1高学历高技能的员工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总收益的增加(边际收益)但这些员工的雇佣也可能会带来更高总成本的增加(边际成本)这就是说这些员工不一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好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负的利润
2低学历低技能的员工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少的总收益的增加(边际收益)但这些员工的雇佣可能只需要更低的总成本增加(边际成本)这就是说,这些员工不一定给企业带来好处就小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正的利润的增加
3雇佣那些正的利润增量大化的员工显然,企业雇佣员工的标准不是学历技能等因素而是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的差额最大,即谁的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就应该雇佣谁
(三)长期和短期情况下的人员雇佣问题
前面关于人员雇佣的数量和质量问题都没有区分长期和短期的不同情形但实践中对此进行区分是非常必要的原因如下
1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的正的利润增量是不同的为了招聘新员工产生了很高的招聘成本新员工上岗前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产生了培训成本这两项到员工的整个使用期,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下降相反,新员工上岗后总有一个适应期这个时期的工作绩效是很低的,甚至没有任何产出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雇员的技术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熟练绩效明显提高
所以即便同一员工,考察期限不同,其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的差额(正的利润增量)是不一样的
2不同员工在不同时期的正的利润增量也是不同的例如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投资收益情况进行考察第一年考察的结果可能是高中生的正的利润增量大于大学生第二年考察的结果可能是两者的正的利润增量相等第三年考察的结果可能是大学生的正的利润增量大于高中生可见两个不同的员工进行比较时,其正的利润增量的大小还取决于考察期限的长短
以上分析可见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人员的雇用数量和雇佣标准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计算都必须以整个合同期为单位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否则得到的结论就不一定是客观合理的甚至会违背本文在以上分析中提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四)企业人员的雇佣和解雇问题
企业必须不断招聘新员工加盟企业因为新进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进入企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思想这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快速技术变革的行业来说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些行业里新员工常常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到了最新的技术而那些许多年前得到的经过正规培训的资深员工尽管掌握了熟练精深的工作技能但是却不能像这些年轻人那样去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如果实现了新老员工的某种组合就能创造出一种最具有生产率的工作环境
问题是企业有时候却没有足够的空缺岗位只好辞退一部分老员工那么企业应按照什么原则辞退老员工和招聘新员工呢?答案是新进员工的净收益大于被辞退员工的净收益加净损失(离职成本)即辞退员工(被迫离职)产生的离职成本以及被辞退员工如果继续留用可能给企业创造的收益应该由新进员工来补偿
另外新进员工产生了边际成本而辞退的员工不再发生使用成本所以只要新聘员工的净收益大于被辞退员工的净收益加离职成本企业就可以选择解雇老员工,聘用新员工当然企业也同样需要进行长期和短期的综合考察以便使决策真正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
(五)机器设备发生变化情况下的人员雇佣问题
前面的分析并没有考虑到机器设备(代表生产技术)的变化问题研究表明,使用老式机器设备(或是劳动密集程度越高)的车间里,熟练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于专业技术工人的成本收益率使用新式机器(或是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的车间里专业技术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于熟练工人的成本收益率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旦企业提高了它所使用的资本存量和质量,那么企业就应当相应地改善劳动力的质量以保证雇员的正的利润增量最大根据该结论当企业确定人员雇用数量和雇佣标准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企业资本设备可能发生的变化
(六)不同类型企业中的人员雇佣问题
企业类型不同,员工之间在效率方面的关联度也不同当员工们在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的时候,一个员工对于产量的贡献还包括他对其他同事的产量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与员工之间的产量相互独立时的情况相比,当员工之间的产量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时候,企业愿意雇佣更多的也是雇佣更好的员工那么,这两种不同情形之下企业人员雇佣的原则是否还是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呢?
1员工们在工作中相互独立地工作时的雇佣原则是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例如某一个专门从事推销的公司每一位员工的销售额都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与其他销售人员的努力程度无关在这样的企业里企业员工雇佣的原则是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因为只要满足这个原则,企业总能得到最大好处
2员工们在工作中存在相互联系时的员工雇佣原则也是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这方面的例子如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些律师专门负责招揽业务,有些律师专门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些律师专门从事打官司律师事务所里的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价值还取决于其他员工的表现,这种以最优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性团队是一个组织所遇到的难题之一但不管这个问题有多复杂它都不会影响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最大化原则因为所谓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其数值是用报告期总量减去总量求得的它已经包含了因为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他员工的收益变化和成本变化所以在这样的企业里企业员工雇佣的原则还是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因为只要满足这个原则企业总能得到最大好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年利润属于什么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