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种田梨沙大户,租了200多亩水田,租金每年每亩200元,想了解一下,能不能申请租金补贴

-特色论坛-搜狐焦点上海房地产网
相关文集:
文集分类:
&& (0)&& (0)&& (0)&&未分类文章 (255)
各地楼盘:
各地二手房:
各地租房:位置提示:
种田大户的困惑
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刘银艳]     [责任编辑:荆彩]
     字体:【
  湖南多年来一直是全国产大米最多的省份,产粮多也是我省许多县能说得起话的“基础”。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在我省许多地方风生水起。大户种田,光荣的背后,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
  种田大户的困惑
  本报记者 李志林 刘银艳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
  3月中下旬,记者奔波、穿行在湘南、湘北的农村。
  三湘春色,早已褪去了早春的寒气,池塘和小溪沟里,已经温润起来;田埂上的青草,在水田里铺出根根绿线,淹没在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海中。
  时不时有水牛闯进我们的视野,而在稍微开阔的田野上,旋耕机在水田里突突地奔跑着,在身后翻卷起一沟沟新泥。
  这样的景象,映照着我省这个全国产大米最多的省份的荣光。10多年来,我省稻谷产量一直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为全国粮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种田大户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开始挑起我省粮食生产的重担。根据省农业厅的调查,目前我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超过10万户,涉及耕地面积超过50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9%以上。
  采访中,我们与一些种粮大户,在田地里拉着家常,他们说着丰收的喜悦,也说出一个个在实际中遇到的困惑,希望帮助解决。
  祁阳陈桂平:
  种田270亩,一年能赚20万元,
  仍是一声长叹
  3月14日,记者来到祁阳县大村甸镇徐家村,见到了种田大户陈桂平。50开外的他,敦厚的身子,黑黝的脸庞,加上一双粗糙的大手,一看就是一个经常在田里摸爬滚打的种田“把式”。
  陈桂平2009年开始租田种粮,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在租种着两个村8个组100多农户的270亩水田,年租金每亩100到150元不等。
  回来种田之前,陈桂平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木匠,常年随着装修队在外面打工挣钱。
  陈桂平因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只好回家了。有人告诉他,就他那二三亩田,累死了一年收入二三千元,不划算。不如扩大规模,租村里荒芜的田种。
  于是,他走家串户,与乡亲一个个商谈交涉,费了很大的劲,逐步将附近乡亲270亩水田,以合同契约的形式,纳入到自己的名下,做起了“田包头”。
  随着种田规模的扩大,他买回了旋耕机、插秧机、杀虫喷雾机等近10万元的农机。
  我们问他去年的收入,他避而不答,而是跟我们算起了成本账。他说:在他们村,大多数人都是种一季稻,但为了提高效益,他改种双季稻,一般情况下每亩各种成本加起来要1600多元,产量按吨粮田计算,去年早稻每50公斤132元,晚稻134元,一亩毛收入2600多元。
  记者一估算,告诉他种这么多田,少说要赚20来万。没想到,他回过头来,一声长叹:“钱是赚了些,但我买农机、建仓库等固定资产投入及设备维修,你们没有算进去,今年有些设备又要更新了。再就是种这么多田,累死人,这三年村里人都说我老了10岁。春上一开犁,便又要起早贪黑,没有日夜了。”
  种田大户盼支持
  田种多了,陈桂平也十分关心时政,特别是一些农业政策。他说,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本意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这些种粮补贴,是按原来土地的户头,直接发给农户的。但对于他们这些通过土地流转来专门种田的大户来说,却拿不到补贴。
  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说了一笔账:“包括直补、良种、农资综合补贴,国家投入的资金每亩有近130元,如果他这个真正种粮的能得到这笔补贴,可获得3.5万元左右的资金。”
  “我也承认,我与乡亲们签订的转包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买卖。国家给乡亲们的种粮补贴,不可能再转到自己的头上。但是,种粮的风险很大,水灾、干旱、虫灾等等,如果对种粮大户,有别的政策支持,那么,大户种田会更安心、更用心。”
  农田的投入,谁来做?
  陈桂平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一般租期为10年。我们问他,这10年里,他对农田会不会有所投入?
  他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他说,如果你在城里,租了别人的一套房子,你会再花钱花力气去装修吗?他直白地告诉我们,如果是自己的田,他可能会投入,但对于租种的田,说实话,会凭良心维护好,但要他去投入,恐怕很难。以后即使别人来租种,相信也不会有人来投入。
  他说,像农田水利,就是修个沟,砌个护坡什么的,一投入就不是个小数目;租期有限,如果投入了自己不能获利,或受益不多,恐怕谁也不会去做。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这也是我们这些种田人一个很大的担忧。农田的投入,应该由谁来做?”他说,农田也是要保养的,如果只是“拚死”地用,而不去养,水田会越来越瘦,收的谷子也会越来越少。他每年还种些绿肥,但看到一些租期短的大户,什么也不搞。这样下去,水田是经不起折腾的。
  湘阴杨强:
&&& 在湘阴县杨林寨乡合湖村,我们采访了种田大户杨强。
  这个30出头的小伙子,种起田来完全是另一个“做派”。他有着湖南师大企业管理专业的正规本科文凭。陪我们去看他的育秧大棚,穿的一身“行头”全是品牌货,与我们心目中的种田大户,相差十万八千里。
  杨强通过土地流转,目前承包着本村及邻近几个村农户的1700多亩水田。在闯荡过深圳,感到打工难以混出头的时候,2008年,他回到家乡种田。
  “别看我现在这样,刚刚开始承包水田时,春插时打着赤脚一身泥,‘双抢’时顶着太阳一身汗,大型旋耕机、插秧机,都是自己操作。烘干房,也是自己建起来的。”他怕我们不相信,领我们到了他的仓库,里面有各种农业机械。他麻利地发动了拖拉机,将它开出了库房。
  简易合同,是否真的在法律上有约束力?
  记者问他与农户如何签订土地流转的合同。他说,他没有一个个与村民去签合同,那样不仅耗时间,麻烦也多。他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和农户所在的村民小组统一签订合同。他一般只与村民小组打交道,村民小组则负责做农民的工作。
  杨强拿出跟村民小组签订的承包协议,给我们看。记者看到,杨强承包的水田价格为每亩200元,承包期10年。
  望着这份和村民小组签订的只有一页,包含六七项内容的简易合同,杨强若有所思。他似乎觉得,这样一份简单打印的合同,缺少了什么。他也不清楚,由他和村民小组长签订的这份合同,如果真的起了纠纷,这合同是否真的在法律上有约束力。
  他问记者,这样的合同,要不要第三方公正?如果要公正,由谁出面。他告诉记者,现在包田,和以前不一样了,价格涨了很多。在湘阴,他所了解到的,高的都到了六七百元。他比较担心,几年前别人不种田时,他以较低价格承包下来的水田,会不会因为价格涨上去后村民来“闹事”。
  这个有文化的小伙子,说出了种田大户的共同担心:“现在,土地流转在许多地方风生水起,但运作起来,似乎都不规范。就拿流转的合同来说,最好是根据法律,由国家机关统一制作正式文本,使之具有切实的合法性,让承包大户能够吃下‘定心丸’。”
  金融支农,何时才能真正下乡来?
  杨强跟记者说起他的另一个困惑,是种田得不到金融支持。
  从深圳回来,杨强从村民那里流转土地种田时,非常需要钱。他说,第一年他租了700多亩土地,仅租金就要近10万元,还要买农机、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要付工资……资金严重缺乏。
  他想到信用社或者银行贷款20万元,跑了许多路,因为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而且手续繁多且耗时太长,耽误不起,最终只得放弃。除了拿出家里的积蓄,他到亲朋戚友那里去借,当年算是勉强渡过难关。
  他说,信贷支农的声音很响,但一落实起来,却很难“下地”。
  他还跟记者谈到了对农业保险的迫切之需。他承包的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虽然自己投入资金建起了一个排灌设施。但2009年秋天一场大暴雨,还是让眼看到手的粮食,都泡在水里。他坐在田坎上,忍不住大哭一场。那一年所有的辛苦和投入,差不多都“化”在水里。他觉得,如果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他的损失也许会少很多,会让种田也有一种“安全”感。
  “那场暴雨,让我看到了种田的风险太大。这两年,算是风调雨顺,但望天收靠不住。一场大灾害,种田大户根本承受不起。”
  “这就需要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这是所有种粮大户迫切需要的,而这也恰恰是最薄弱的。金融支农,何时才能真正下乡来?”年轻的杨强说。
  【短评】
  让大户耕耘更踏实
  李志林
  农业的风险大,无论是天灾或者市场风险,有时都难以抗拒,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在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很高。近几年,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目共睹,扶持力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在加速,种田大户开始作为群体,出现在田野上,解决了田地抛荒、效益低下等问题。
  但形势比人强。 种田大户在实践中又遇到了新困惑,许多是以前不曾碰到过的,现在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是老问题,却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了新变化,成为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种养大户。对于种田大户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种田大户耕耘得更踏实,更稳健。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家庭农场:解“谁来种田”的难题 缺钱缺政策还需扶一把
字体:&& |
| 新闻热线:5
爆料投诉请进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是万业之本。
  但是,难以回避一个现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的青壮年纷纷离开土地。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我省每年有6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出现了&空心村&,出现了撂荒、双季稻改单季稻等现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这为农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出效益、农民多得益,家庭农场值得期待。
南康龙回镇仓下村林小军夫妇拥有50多亩集果园、养殖为一体的家庭农场。本报记者梁振堂摄
游客在丰城家庭农场采摘草莓。本报记者朱文标摄
扬子洲小学学生在开心农场学种菜。本报记者朱文标摄
  【谁在投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尽管在概念上还缺乏清晰界定,但并不妨碍投资家庭农场的热潮在各地涌动,打工者返回家乡重操旧业,农民扩大种植规模成为&农场主&、农民工返乡、资本下乡&&各种模式都在探索、实践。
  每天早上5点起床,鲍运三夫妇就开始忙碌,给鸡鸭鹅喂食,清理农舍,还要割鱼草。30多亩田地,是他们一家人的希望。2011年,在浙江、上海等地卖了18年菜的鲍运三回到家乡广丰县沙田镇溪头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后,他从村子一个山坳里成片荒田中看到商机,于是重操旧业&&种田、养鸭、养鱼。
  在这个农场,他们夫妻俩投入了所有精力,还有打工多年的积蓄。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看到&春天&:种了10多亩田,有10多亩鱼塘,养了2万多只鸡鸭鹅。他说:&不出意外,今年差不多能有20万元收入。&
  这是家庭农场的一种模式:打工者返回家乡重操旧业。
  与鲍运三相比,夏贞五的农场规模就要大得多。20年前,在大家都种田时,他选择了外出创业。20年后,大家都不愿种田了,他带着百万元资金,返回家乡广丰县五都镇黄丰村重操旧业。
  2000头猪、120亩鱼塘、10多亩水稻、400亩马家柚&&夏贞五掰着指头盘点&家底&。他是广丰县规模较大的综合种养户,他的农场实现了猪沼果鱼一体化。
  广丰县农业局局长徐少华说,打工者、创业者返回家乡重操旧业,这是当下投资家庭农场的主要模式之一。由于家庭农场尚未有具体标准,很难准确界定,但毫无疑问,返乡打工者、创业者和一直未离开土地的农民仍是今后兴办家庭农场的主要群体。
  广丰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超过30万人外出务工或创业。最近几年,广丰县把种植马家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推广,近4年,每年都有超过1000名在外创业的&小包工头&回乡承包荒山荒地种植马家柚。这些返乡的外出创业者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对当地产业和农民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该县属半丘陵半山区,总人口90万,人均不足3分地,农民仅靠种田吃不饱、富不了,家庭农场模式契合当地实际情况。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万亩,主要是荒山荒地,用于种植马家柚、天桂梨等。
  打工者、创业者返回家乡重操旧业,这一幕同样在全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区)&&新余市渝水区上演。渝水区农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说,让土地流转到愿意种田的人手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的方向。
  【解&谁来种田&难题】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田&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伴生的一个关键问题。
  夏贞五所在的广丰县五都镇黄丰村,全村约400人、80户,只有不到一半留守在村里,其余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几乎看不到55岁以下的村民。
  &只有不到20户人家种田,如果我不种,田大部分会荒掉。&夏贞五说,全村130多亩水田,一大半都被他承租。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不容忽视,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农村,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今后&谁来种田&,这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徐少华看来,夏贞五所经营的就是典型的家庭农场,具备了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这是适合当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模式,是解决&谁种田&问题的有益探索。
  在广丰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大户只有700余亩,原因是当地丘陵地貌,不具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条件。家庭农场模式适合当地特点,也与当前农村现状相吻合。&不需要大家都种田,一个村子几百亩田,集中在几个大户手上就可以了。&徐少华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刘东生的认同。现在农村年青一代很多不掌握基本种田技能,一旦老人们放下锄头,就产生了&谁来种田&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和许多地方一样,渝水区姚圩镇也出现了外出务工潮。当地干部说,全镇长年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达1.2万人,占当时农村劳动力的80%。农村劳动力紧缺,在家劳动者的体能和技能与所拥有的耕地不匹配,造成了耕地的成片抛荒、撂荒,有的村撂荒面积达50%以上。
  为了遏制抛荒、撂荒现象,当地开始探索&土地集中连片使用&,以村组为单位对土地进行调整,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土地、集中耕种的方式,将分散土地集中起来使用。这一方法,消除了当地土地撂荒现象,随之也涌现出了一批家庭农场的雏形。
  杨细金是姚圩镇浮洲自然村的种粮大户,180亩的规模,占了全村耕地面积近四分之一。8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杨细金回家过春节,看到村里大片耕地撂荒,全村700余人,只有200多人留在家里,他就萌发了包田种地的念头。
  &种田还是有钱赚的,前提是要规模化种植。&杨细金说,全村人均约1亩田,如果一家人种两三亩田,刨去成本,只能是&吃得饱,富不了&,肯定不划算。在当地,村民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天也有100多元收入。杨细金平时一家四口人都参与田间管理,只在农忙时请村民帮工,按每亩田700元的收成计算,一年有10多万元。
  渝水区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赖小庆说,&小种散养&的传统农业模式势必被淘汰,如果土地不规模化利用,就很难出效益。出不了效益,种田的人减少,就会出现撂荒现象。实际上,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大户,每亩年租金是五六百元,比自己种更合算。而像杨细金这样的大户,通过机械化作业,每亩田一年还有四五百元利润,这是双赢的结果。
  【遭遇资金高门槛】
  家庭农场模式,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美景。但是,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农民还要与市场、与天气&搏斗&,在现实发展中也遭遇了不少尴尬问题。
  这段时间,夏贞五经常紧皱眉头。从年初开始,猪价开始下跌,现在每卖一头猪要亏损近百元。而他的养猪场,年生猪出栏量达2000头,一批已到出栏时间的生猪不敢卖。
  夏贞五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抵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他一直筹划着建屠宰场,这样就能直接卖猪肉,以规避市场风险。不过,短期内这个计划仍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银行的门槛高,我们跳不过去。&夏贞五说,除了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外,农场的投入全是自有资金或亲友借的款。
  去年,县政府为了解决像他这样的种养大户资金短缺难题,搭建银企平台,向银行推荐了一批大户,他提出200万元贷款申请。前后忙活了几个月,准备申请材料,但还是被拒绝了,&没有抵押,农业产业的风险较高&。
  记者了解到,夏贞五已不再打算扩大种养规模。&从事农业产业,如果自有资金不足,想依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太高、投资风险大&。
  同样为钱发愁的,还有渝水区的杨细金。今年,他把80亩水田的种植品种由水稻换成效益更好的莲藕,但莲藕投入比水稻高,每亩每年投入近1000元。他还开始尝试饲养肉牛,已买了七八头牛试养,计划到年底养殖规模达到20头,各类投入要二三十万元。
  &这几年种田赚的钱几乎又都投到田里去了,手上的闲钱不多。&杨细金说,前段时间,他向当地镇政府反映了资金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帮着申请政策性扶持贷款。但能否如愿,杨细金心里没底。他没考虑过银行贷款,&种田赚不到多少钱,银行利息太高,承受不了&。
  赖小庆说,对于规模种养户而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市场风险,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面对市场波动,种养户很难及时做出调整,遇有灾害性天气或市场产品过剩,就可能亏损。这也是银行不愿给农民提供贷款的原因。
  同样,对鲍运三夫妇而言,过去的一年夫妻两人从早忙到黑,总算看到了希望,&今年开始可以赚钱了&。
  不过,对他而言,年底能否有收成,除了自身的辛苦之外,还要看&老天爷&是否帮忙。去年,他养的第一批1.5万只鸭子,因为天气原因,全死了,损失近2万元。他的农场至今已投入20万元,一半是自己的积蓄,一半是亲朋的借款。而一旦遇到疫情或灾害性天气,&几年都翻不了身&。
  徐少华说,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但对家庭农场如何认定、管理、规范,都未出台具体细则,尤其是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亟待国家统一出台,让家庭农场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土地流转难题待解】
  农村土地能够流转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前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又是土地顺利流转的基础。
  收割机、拖拉机、脱粒机&&这些年杨细金购置的农业机械一应俱全。他也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但很难如愿。随着越来越多种养大户的出现和&资本下乡&,土地越来越&金贵&,很难租到集中连片、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的田地。
  浮洲村800多亩田,他与另一位种粮大户包下了一半,另一半还在农户自己手上,他们不愿流转出去。
  据渝水区农业局统计,当地土地流转租赁价格逐年上涨,耕地流转租金由三年前的每亩150元上涨到600元,山地租金由每亩30至40元涨到120元左右。在当地,已出现这样一种趋势: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户纷纷收回土地承包权,而社会资本仍在涌入,需要更多的土地流转,导致了转包经营大户数量减少及经营规模递减的现象。而如果家庭农场难以保持一定的经营规模,不仅无法产生集约化种养效益,大户也不敢加大投入。
  江西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陈美球说,目前,在土地流转环节存在流入难、流出难并存现象。流出难就是有的农民存在&恋地情结&,自己不种,也不愿流转出去;流入难则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驱动力不足,目前土地流转的稳定性不强,许多地方存在土地调整或被征用的可能,流转期限不长,租期偏短,这也导致了大户不敢大规模投资,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这种现象,在赖小庆的日常工作中也碰到不少。通过进村入户调查了解到,对不少农民而言,土地仍是&命根子&,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有的认为国家还有一系列惠农政策,加之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对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
  陈美球说,没有农民的转移,就不会有农村土地的转流。因此,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脱离土地后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将土地流转出去。
  赖小庆则表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应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进行规范、指导、管理,否则,容易出现土地流转无序、随意等问题。此前,一些地方就发生过多起承包商&跑路&的事件。农民将土地转出后,转入方因资金等困难,&不辞而别&,农民的租金最后也没有了着落。
  本报记者郑荣林
&&相关新闻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5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 电子报 -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种田大户:困惑与期盼-----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第05版:特别关注
| 标题导航 |
种田大户:困惑与期盼
本报记者 李志林 刘银艳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
&&&&日,慈利县零溪镇拣花村种田大户陈延忠正驾驶水稻收割机收割早稻。(资料照片)&廖声田&&田满林&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李志林&刘银艳&通讯员&吕运涛&李锋&&&&3月中下旬,记者奔波、穿行在湘南、湘北的农村。&&&&三湘春色,早已褪去了早春的寒气,池塘和小溪沟里,已经温润起来;田埂上的青草,在水田里铺出根根绿线,淹没在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海中。&&&&时不时有水牛闯进我们的视野,而在稍微开阔的田野上,旋耕机在水田里突突地奔跑着,在身后翻卷起一沟沟新泥。&&&&这样的景象,映照着我省这个全国产大米最多的省份的荣光。10多年来,我省稻谷产量一直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为全国粮食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种田大户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开始挑起我省粮食生产的重担。根据省农业厅的调查,目前我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超过10万户,涉及耕地面积超过50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9%以上。&&&&采访中,我们与一些种粮大户,在田地里拉着家常,他们说着丰收的喜悦,也说出一个个在实际中遇到的困惑,希望帮助解决。&&&&&祁阳陈桂平——&&&&3月14日,记者来到祁阳县大村甸镇徐家村,见到了种田大户陈桂平。50开外的他,敦厚的身子,黑黝的脸庞,加上一双粗糙的大手,一看就是一个经常在田里摸爬滚打的种田“把式”。&&&&陈桂平2009年开始租田种粮,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在租种着两个村8个组100多农户的270亩水田,年租金每亩100到150元不等。&&&&回来种田之前,陈桂平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木匠,常年随着装修队在外面打工挣钱。&&&&陈桂平因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只好回家了。有人告诉他,就他那二三亩田,累死了一年收入二三千元,不划算。不如扩大规模,租村里荒芜的田种。&&&&于是,他走家串户,与乡亲一个个商谈交涉,费了很大的劲,逐步将附近乡亲270亩水田,以合同契约的形式,纳入到自己的名下,做起了“田包头”。&&&&随着种田规模的扩大,他买回了旋耕机、插秧机、杀虫喷雾机等近10万元的农机具。&&&&我们问他去年的收入,他避而不答,而是跟我们算起了成本账。他说:在他们村,大多数人都是种一季稻,但为了提高效益,他改种双季稻,一般情况下每亩各种成本加起来要1600多元,产量按吨粮田计算,去年早稻每50公斤132元,晚稻134元,一亩毛收入2600多元。&&&&记者一估算,告诉他种这么多田,少说要赚20来万。没想到,他回过头来,一声长叹:“钱是赚了些,但我买农机、建仓库等固定资产投入及设备维修,你们没有算进去,今年有些设备又要更新了。再就是种这么多田,累死人,这3年村里人都说我老了10岁。春上一开犁,便又要起早贪黑,没有日夜了。”&&&&&农田投入,谁来做&&&&陈桂平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一般租期为10年。我们问他,这10年里,他对农田会不会有所投入?&&&&他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他说,如果你在城里,租了别人的一套房子,你会再花钱花力气去装修吗?他直白地告诉我们,如果是自己的田,他可能会投入,但对于租种的田,说实话,会凭良心维护好,但要他去投入,恐怕很难。以后即使别人来租种,相信也不会有人来投入。&&&&他说,像农田水利,就是修个沟,砌个护坡什么的,一投入就不是个小数目;租期有限,如果投入了自己不能获利,或受益不多,恐怕谁也不会去做。这个账大家都会算。&&&&“这也是我们这些种田人一个很大的担忧。农田的投入,应该由谁来做?”他说,农田也是要保养的,如果只是“拚死”地用,而不去养,水田会越来越瘦,收的谷子也会越来越少。他每年还种些绿肥,但看到一些租期短的大户,什么也不搞。这样下去,水田是经不起折腾的。&&&&&盼政策支持&&&&田种多了,陈桂平也十分关心时政,特别是一些农业政策。他说,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本意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这些种粮补贴,是按原来土地的户头,直接发给农户的。但对于他们这些通过土地流转来专门种田的大户来说,却拿不到补贴。&&&&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包括直补、良种、农资综合补贴,国家投入的资金每亩有近130元,如果他这个真正种粮的能得到这笔补贴,可获得3.5万元左右的资金。”&&&&“我也承认,我与乡亲们签订的转包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买卖。国家给乡亲们的种粮补贴,不可能再转到自己的头上。但是,种粮的风险很大,水灾、干旱、虫灾等等,如果对种粮大户,有别的政策支持,那么,大户种田会更安心、更用心。”&&&&&湘阴杨强——&&&&在湘阴县杨林寨乡合湖村,我们采访了种田大户杨强。&&&&这个30出头的小伙子,种起田来完全是另一个“做派”。他有着湖南师大企业管理专业的正规本科文凭。陪我们去看他的育秧大棚,穿的一身“行头”全是品牌货,与我们心目中的种田大户,相差十万八千里。&&&&杨强通过土地流转,目前承包着本村及邻近几个村农户的1700多亩水田。在闯荡过深圳,感到打工难以混出头的时候,2008年,他回到家乡种田。&&&&“别看我现在这样,刚刚开始承包水田时,春插时打着赤脚一身泥,‘双抢’时顶着太阳一身汗,大型旋耕机、插秧机,都是自己操作。烘干房,也是自己建起来的。”他怕我们不相信,领我们到了他的仓库,里面有各种农业机械。他麻利地发动了拖拉机,将它开出了库房。&&&&&&简易合同,是否真具法律约束力&&&&记者问他与农户如何签订土地流转的合同。他说,他没有一个个与村民去签合同,那样不仅耗时间,麻烦也多。他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和农户所在的村民小组统一签订合同。他一般只与村民小组打交道,村民小组则负责做农民的工作。&&&&杨强拿出跟村民小组签订的承包协议,给我们看。记者看到,杨强承包的水田价格为每亩200元,承包期10年。&&&&望着这份和村民小组签订的只有一页,包含六七项内容的简易合同,杨强若有所思。他似乎觉得,这样一份简单打印的合同,缺少了什么。他也不清楚,由他和村民小组长签订的这份合同,如果真的起了纠纷,这合同是否真的在法律上有约束力。&&&&他问记者,这样的合同,要不要第三方公正?如果要公正,由谁出面。他告诉记者,现在包田,和以前不一样了,价格涨了很多。在湘阴,他所了解到的,高的都到了六七百元。他比较担心,几年前别人不种田时,他以较低价格承包下来的水田,会不会因为价格涨上去后村民来“闹事”。&&&&这个有文化的小伙子,说出了种田大户的共同担心:“现在,土地流转在许多地方风生水起,但运作起来,似乎都不规范。就拿流转的合同来说,最好是根据法律,由国家机关统一制作正式文本,使之具有切实的合法性,让承包大户能够吃下‘定心丸’。”&&&&&金融支农,何时真正下乡来&&&&杨强跟记者说起他的另一个困惑,是种田得不到金融支持。&&&&从深圳回来,杨强从村民那里流转土地种田时,非常需要钱。他说,第一年他租了700多亩土地,仅租金就要近10万元,还要买农机、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要付工资……资金严重缺乏。&&&&&&&&&他想到信用社或者银行贷款20万元,跑了许多路,因为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而且手续繁多且耗时太长,耽误不起,最终只得放弃。除了拿出家里的积蓄,他到亲朋戚友那里去借,当年算是勉强渡过难关。&&&&他说,信贷支农的声音很响,但一落实起来,却很难“下地”。&&&&他还跟记者谈到了对农业保险的迫切之需。他承包的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虽然自己投入资金建起了一个排灌设施。但2009年秋天一场大暴雨,还是让眼看到手的粮食,都泡在水里。他坐在田坎上,忍不住大哭一场。那一年所有的辛苦和投入,差不多都“化”在水里。他觉得,如果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他的损失也许会少很多,会让种田也有一种安全感。&&&&“那场暴雨,让我看到了种田的风险太大。这两年,算是风调雨顺,但望天收靠不住。一场大灾害,种田大户根本承受不起。”&&&&“这就需要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这是所有种粮大户迫切需要的,而目前恰恰是最薄弱的。金融支农,何时才能真正下乡来?”杨强说。&&&&■短评&&&&让大户耕耘更踏实&&&&李志林&&&&农业的风险大,无论是天灾或者市场风险,有时都难以抗拒,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在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很高。近几年,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目共睹,扶持力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在加速,种田大户开始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田野上,解决了田地抛荒、效益低下等问题。&&&&但形势比人强。种田大户在实践中又遇到了新困惑,许多是以前不曾碰到过的,现在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是老问题,却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了新变化,成为亟须解决的新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种养大户。对于种田大户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种田大户耕耘得更踏实,更稳健。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
& .CN, Geo Info.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之种田吃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