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结构对国际分销渠道的结构影响

分销渠道对企业有何重要意义
分销渠道对企业有何重要意义
09-05-21 &匿名提问 发布
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中国企业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营销意义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企业品牌网络推广的途径加入WTO对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影响中国企业营销近视症及其矫治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业函件目标市场和经营策略分析品牌扩展策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关系营销的种种策略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竞争与观念之争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探讨企业网上营销模式探讨得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的探讨利用E-mail进行网络信息营销的方法和技巧饭店营销创新的内容与程序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论企业营销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市场预测手段研究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原理分析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论消费心理预测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论市场渗透策略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对市场分割问题的探讨微利时代的企业定价环境分析绿色营销——面向世纪的企业经营策略论集约化营销网络营销的特点,影响及对策谈市场营销的多元化发展把中介服务融于商品销售之中企业如何面对买方市场《孙子兵法》与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跨世纪的营销环境新趋势及其对策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略论市场营销近视症的预防营销调研及其信息系统研究需求弹性理论与企业营销策略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感受价值定位策略买方市场下的企业营销策略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新模式价值工程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论公关促销策略中小企业的营销实践论企业活动中营销的作用日本公司营销活动战略论企业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管理目的和方法股份企业采用战略营销工具准备程度的评价企业营销计划的原则与结构企业营销潜力的分析与评价企业管理中的营销创造新产品和在生产中推广过程中营销和研制科共同活动的管理组织公司内部关系中合作的沟通1体化和监督的效果渠道关系业务销售或关系营销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创新工业品营销过程中消费需求的变化电子化供应链管理浅析CI策划与现代市场营销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力关系分析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概念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对我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服装企业营销策略与品牌创新模式初探感性消费时代的服务创新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供需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量控制与采购策略研究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供应链中2级分销网络的优化设计模型顾客满意度极其提高途径基于INTERNET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基于服务质量的用户满意研究价格战的成因与企业应对对策论概念营销在企业中的运用论顾客导向的质量观论竞争的价格策略论企业营销的品牌意识论渠道安全企业营销组织机构责权益的重新设置与激励机制企业营销组织模式的比较研究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中组织及其博弈分析浅论顾客价值创造整合营销在中国市场的实现途径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渠道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同质化市场下渠道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路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取胜四法宝之一。目前通路成为企业战略与竞争的焦点,中国流通渠道的复杂性,使得渠道的决策与管理成为跨国企业最具难度和挑战性的决策。 跨国企业对分销渠道进行决策时,主要注意以下因素: 一、商品因素;二、市场因素;三、消费者的因素;四、制造商(公司)本身的因素;五、环境因素 具体如下 一、商品因素 (1)价值大小。一般而言,商品单个价值越小,营销渠道越多,路线越长.反之,单价越高,路线越短,渠道越少。 (2)体积与重量。体积过大或过重的商品应选择直接或中间商较少的间接渠道。 (3)时尚性。对式样、款式变化快的商品,应多利用直接营销渠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技术性和售后服务。具有高度技术性或需要经常服务与保养的商品,营销渠道要短。 (5)产品数量。产品数量大往往要通过中间商销售,以扩大销售面。 (6)产品市场寿命周期。产品在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营销渠道 的选择是不同的,如在衰退期的产品就要压缩营销渠道。 (7)新产品。为了较快地把新产品投入市场、占领市场,生产企业应组 织推销力量,直接向消费者推销或利用原有营销路线展销。 二、市场因素 (1)潜在顾客的状况。如果潜在顾客分布面广,市场范围大,就要利用 长渠道,广为推销。 (2)市场的地区性。目标市场聚集的地区,营销渠道的结构可以短些, 一般地区则采用传统性营销路线即经批发与零售商销售。 (3)消费者购买习惯。顾客对各类消费品购买习惯,如最易接受的价格, 购买场所的偏好,对服务的要求等均直接影响分销路线。 (4)商品的季节性。具有季节性的商品应采取较长的分销路线,要充分 发挥批发商的作用,则渠道便长。 (5)竞争性商品。同类商品一般应采取同样的分销路线,较易占领市场。 (6)销售量的大小。如果一次销售量大,可以直接供货,营销渠道就短; 一次销售量少就要多次批售,渠道则会长些。 在研究市场因素时,还要注意商品的用途,商品的定位,这对选择营销 渠道结构都是重要的。 三、消费者的因素 一般地说,制造商要尽量避免和竞争者使用一样的分销渠道。如果竞争 者使用和控制着传统的渠道,制造商就应当使用其他不同的渠道或途径推销 其产品。例如,连裤袜(Pantyhoses)(原为配衬“超短裙”(Mini—skirt)而制),在美国很受妇女欢迎,过去所有生产边裤袜的制造商都通过百货商店、妇女服装商店推销它生产的连裤袜,避开竞争者,而在超级市场推销L′eggs 牌裤袜,结果很成功。美国爱芳(Avon)公司也是如此,它不使用传统的分销渠道,而采取避开竞争者的方式,训练漂亮的年轻妇女,挨家挨户 上门推销化妆品,结果赢利甚多,也很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受消费者的购 买模式的影响,有些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使用竞争者所使用的渠道。例如, 消费者购买食品往往要比较厂牌、价格等,因此,食品制造商就必须将其产 品摆在那些经营其竞争者的产品的零售商店里出售,这就是说,不得不使用 竞争者所使用的渠道。 其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主要指的是以下两点: (1)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品有不同的购买习惯,这也会影响分销渠道的 选择。消费品中的便利品(如香烟、火柴、肥皂、牙膏、大部分杂货、一般 糖果、报纸杂志等)的消费者很多(因而其市场很大),而且消费者对这种 消费品的购买次数很频繁,希望随时随地买到这种消费品,很方便,所以, 制造商只能通过批发商,为数众多的中小零售商转买给广大消费者,因此, 便利品分销渠道是“较长而宽”的消费品中的特殊品(如名牌男西服等), 因为消费者在习惯上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物色这种特殊的消费品,所以特 殊品的制造商(即名牌产品制造商)一般只通过少数几个精心挑选的零售商 去推销其产品,甚至在一个地区只通过一家零售商经销其产品,因此特殊品 的分销渠道是“较短而窄”的。 (2)消费者一般者是购买次数多,每次购买数量小;而产业用户一般都 是购买次数少(设备要若干年才买一次,制造商所需要的原材料、零件等都 是根据合同一年购买一次或几年购买一次),每次购买量大。这就决定了制 造商可以把产品直接销售给产业用户,而一般不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 者,因为制造商多次、小批量销售会增加成本,不合算。 四、制造商(公司)本身的因素 这主要指制造商(公司)本身的以下情况:□制造商(公司)的产品组合情况 所谓公司的产品组合情况,也就是指这种情况:某公司的“产品种类” (Product line)有多少,如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同时生产客车、小汽车、货 车、摩托车四种产品;每种产品中有多少型号规格,如三菱汽车公司生产的 客车有三种型号“MS 牌大型客车(乘49 人),MK 牌中型客车(乘33 人), ROSA 牌小型客车(乘26 人)。某公司“产品种类”的多少,表明该公司的 “产品组合”的宽度;而各种产品的型号规格数目的平均数,则表明该公司 的“产品组合”的深度。某公司的“产品组合”情况,就是这个公司的“产 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情况,也就是这个公司的产品的种类、型号规格多少 情况。公司的“产品组合”情况之所以会影响分销渠道选择,那是因为在客 观上存在着这种产销矛盾:从制造商方面说,销售批量要较大(假设产品都 是单价不高的一般消费品),不则如果销售次数频繁,销售批量小,那就不 合算;从零售商方面说,除少数大零售商外,一般中小零售商的进货,要多 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勤进快销。因此,如果制造商的“产品组合”的宽度 和深度大(即产品的种类、型号规格多),制造商可能直接销售给各零售商, 这种分销渠道是“较短而宽”的;反之,如果制造商的“产品组合”的宽度 和深度小(即产品的种类、型号规格少),制造商只能通过批发商、许多零 售商转卖给最后消费者,这种分销渠道是“较长而宽”的。 □制造商(公司)能否控制分销渠道 如果制造商(公司)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在策略上需要控制市场零售 价格,需要控制分销渠道,就要加强销售力量,从事直接销售,使用较短的 分销渠道。但是,制造商(公司)能还这样做,又取决于其声誉、财力、经 营管理能力等等。如果制造商(公司)的产品质量好,誉满全球,资金雄厚, 又有经营管理销售业务的经验和能力,这种大制造商(公司)就有可能随心 所欲地挑选最合用的分销渠道和中间商,甚至建立自己的销售力量,自己推 销产品,而不通过任何中间商,这种分销渠道是“最短而窄”的;反之,如 果制造商(公司)财力薄弱,或者缺乏经营管理销售业务的经验和能力,一 般只能通过若干中间商推销其产品,这种分销渠道是“较长而宽”的。 五、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渠道结构和行为的环境因素既多又复杂,但可概括为如下四种,即 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政府环境。 (1)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社 会风气、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民族特性等许多因素,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可 以具体到消费者的时尚爱好和其他与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社会行为。 (2)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水平,它包括 经济制度的效率和生产率,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可以具体到人口分布、资源分 销,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等。经济环境对渠道的构成 有重大影响,例如,生产太集中,人口分布面广,分销渠道就长。西方国家 以自助服务出售食物为主的超级市场的出现,是以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 平,消费者能看懂包装上的说明文字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电视、报纸等大众 宣传媒介,没有现代化的包装技术和冷冻技术,没有收款机和其它自动化设 备,超级市场就不可能出现。一些不发达国家尽管可以从国外引进上述这些 技术装备,但由于文盲多,大多数消费者看不懂包装说明文字,超级市场就 难于普及。 (3)竞争环境是指其它企业对某分销渠道及其成员施加的经济压力,也 就是使该渠道的成员面临被夺去市场的压力。竞争会影响渠道行为。任何一 个渠道成员在面临竞争时有两种基本选择:一是跟竞争对手进行一样的业务 活动,但必须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二是可以作出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业务行 为。如日本的手表开始打入美国市场时,一反欧美手表通过百货商店、珠宝 商店销售的传统渠道,而是采用由众多杂货店、折扣商店这种面向广大低收 入阶层的销售渠道,从而取得了成功。日本的小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 复印机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欧美市场,是与日本企业采取“让中间商行富” 的渠道策略分不开的。 在市场营销老师建议下,在学校图书馆万方数据库找到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编辑本段]1.股灾概述  股灾(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一般来说,股灾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发性。每次股灾,几乎都有一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②破坏性。股灾毁灭的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  ③联动性。一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股灾会加剧金融、经济危机。二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一些主要股市发性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确定性。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金融市场。   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受冲击的就是金融市场。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大。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灾的发生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生产停滞,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亿美元,下降54.22%。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下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编辑本段]2.引发股灾的原因  2.1直接原因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 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 形成恶性循环, 令股价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2.2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编辑本段]3.股灾处理措施  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以重塑投资者信心。[编辑本段]4.最惨烈的几次股灾  4.1美国股灾   4.1.1 1929年大股灾   日,星期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 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灾  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2日本股灾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4.3 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4.4 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编辑本段]5.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语音学  语音学phonetics  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由于它的研究内容关系到发音动作(生理现象),语声特性(物理现象)以及听感(心理作用),而人类的不同语言集体各有自己的语音特点,因此现代语音学的研究需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作为基础。   语音学(phonetics)一词在西方来源于希腊文嗞ων嬜τ忕κσs,意为声音。早期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除研究语音特性外还包括语言的读音或拼音学、 语音系统学等。 在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中有关语音的描写和分类, 也都属于语音学的范畴。但自近代科学的语音学发展以后,分类越来越细,定义也趋于严密,语音学就专指语音本身特点的研究了。   研究范围和对象   早期的语音学研究多只为了语言教学的需要以及语言研究的兴趣。近年来由于医疗器械的完善,人们能观测发音器官的动作和功能,就发展了生理语音学。由于声学仪器的发展,从前许多只能耳听的语言现象现在不但可以目测,而且可以用人工来合成,于是有了声学语音学。由于心理测验方法的改善,思维和听觉神经生理的研究日趋进步,言语控制、听觉反馈中的语音规律分析得越来越深入,又产生了感知语音学(或心理语音学),并发展为神经语音学。这是从研究手段来看的 3大分支。最近,由于信息时代的前进和人机对话的需要,孤立研究语音已不能满足要求。因为人类的语言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音的缀合,而是一系列相互依存制约而且多变的音的串连,同时语言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个人语言习惯,研究语音不能离开特定语言的规律(包括语法、修词、音变等),于是又提出了语言学的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传统上一般只限于元音、辅音、声调、重音以及节奏、音变等,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近来由于分析手段的进步和语音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又加强了语音韵律特征的综合研究和定量研究。   语音学的应用方面,近年来除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外,已遍及与人的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主要如:言语矫治、通信工程、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以及人工智能和人机对话的探索,传统语音学的理论和成果已不能适应要求,所以最近又提出了第五代语音学或言语工程学。它综合上述生理、声学、感知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知识来探求人类言语的变量和不变量,以便为技术革命服务。   国际音标   为了使纪录语音的符号比较一致,国际语音协会在1886 年制订了一套《国际音标》,于1888年刊载于该会的刊物《语音教师》上,从此为世界语言学家所采用。 其间几经增改,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 1979年。这些音标和一些附加符号基本上满足了描写世界各语言中语音的要求。   语音的发音机制   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产生,发出后变成声波,传到对方耳中,被对方接收理解而构成“言语交际”的一套链环,称为“言语链”。因此,语音由发音器官产生,由听觉器官接收,这两部分的研究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范围,而言语音波的特性则属于物理声学范围,至于言语的控制和理解,则属于语言学范围。  发音器官   分喉下、喉头、喉上 3个部分。喉下部分由气管到肺。从肺呼出的气流成为语音的声源。喉头部分主要是声门和声带。声带是两条韧带,起着喉的阀门作用,它的闭拢和打开成为声门。声门大开时气流畅通,声门闭合,气流冲出使声带作周期性的颤动就产生“乐音”。喉上部分包括咽腔、口腔和鼻腔3个区域,主要起调节语音的作用。  口腔和鼻腔是调节发音的主要器官。鼻腔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口腔中则由于舌的伸缩、升降,小舌的抬起、下垂,使容积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语音。口腔从唇部到声门总称为“声腔”,分成若干段。   听觉器官   分外耳、中耳、内耳 3个部分。外耳有耳轮、外耳道和鼓膜。耳轮收集音波,由耳道送到鼓膜,随音波而振动。中耳包括一组“听小骨”,联系着鼓膜而把振动传到内耳。内耳主要的构件是耳蜗,里面的基底膜对声音的高低等变化起响应作用。  声带颤动时发出有周期性振动的乐音(又称嗓音),在语音学上称为浊音。声门开时,气流通过声腔受到各部分阻碍而产生不规则振动的噪音,语音学上称为清音。言语的声波在说者与听者之间传播而达到对方的耳朵里。声压的变化作用于听者的听觉器官,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而辨别和理解。说话人在说话时,语音也同时传到自己的听觉器官而起监听作用。   元音   又称母音。普通话里如 a、i、u等都是元音。早期人们已经知道元音是在口腔中无阻碍的音,而辅音则不同。后来用 X光透视方法,观察到了发元音时口腔中各部位器官的活动状况。有了声学分析,又知道元音音色的不同都是由于声腔中共鸣值的不同而造成的。至于元音是怎样发生的,声带的动作怎样,也都有了分析的仪器。所以现在关于元音的知识已大为丰富。   元音的产生,简单说来是由闭着的声带被呼出的气流所冲击,作有周期性的颤动,经过口腔的调节有了共鸣而形成的。元音音色的不同,由口腔各部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唇的圆、展,以及下颌的起落来决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因此以前描写元音音色,主要是凭“舌高点”,也就是舌尖、舌面或舌根与上腭距离的大小来决定,而把唇的圆、展定为次要因素。近来根据实验,把元音的生理参数分得更多,如:①舌的高低度,②舌的前后度,③舌的拱度(凹凸度),④喉的咽宽度,⑤喉头抬高度,⑥唇的垂直高度(开口度),⑦唇的宽度(展唇度),⑧唇的前撮度(圆唇度),⑨软腭下垂度(鼻化程度),⑩声带闭合度(气声程度)等。   元音舌位图  语音学家作出三边形或者四边形的图,把一种语言的元音前后高低(主要是参考舌位)位置标在图上,指出各元音的特点,据此可以帮助学话人自行练习发音,也便于教学。著称于世的,有英国语音学家D.琼斯的标准元音图。这个图只包括8个元音,图中1~5是不圆唇元音,6~8 是圆唇元音。后经语言学家们修订,把更多的元音位置标在一个图里。图中各条直线的左边是不圆唇音,右边是圆唇音。根据元音的声学参量也可作出类似舌位图的元音声位图。   元音的分类   元音按舌的升降,可以分为高、次高、次低、低4个等级,如i、e、ε、a和u、o、婖、ɑ,依次由高到低。舌位越高,口腔越闭,越低就越开。另外,按舌位的前后又可分为前、央、后三个位置。如图6 的左边都是前元音,右边是后元音,中间倒三角形内的是央元音。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是央元音 [媅],又称混元音。   一般语言里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个,多的有十几个。在正常说话中,发这类元音时舌位不滑动的称单元音。有的语言中常有松紧对立或长短对立、起着辨义作用的两套元音,长的多半是紧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还有,发元音时软腭下垂,带有鼻音色彩的称鼻化元音。在北京语音中有些元音带有 r色彩的,称卷舌(或翘舌)元音。   复合元音  在一个音节中有两个以上的元音结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元音。汉语中一般是两个到三个元音结合在一音节内。两个元音的称二合元音,如普通话的ai、ao、ia、ua;三个的称三合元音,如普通话的 iao、uai,这些结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较强,其余较弱。因此按照这个强元音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前响、后响,或中响的复元音。如ai、ou等为前响,ia、uo等为后响,iao、uai等为中响。一般是在一音节中响元音的舌位比不响的要低些。复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如是 i、u、ü的,称为介音。   复合元音的各个元音连在一起发音时,舌位从前一元音转到后一元音是逐渐滑动、而不是跳跃的。而且在普通话中,前响或中响复元音的末一个元音往往读得“不到家”,也就是舌位本来高的偏低一些,本来后的偏央一些。如[ai]→[ae],[ou]→[o悥]。   辅音   又称子音。普通话里如b、p、m、f等都是辅音。发音方法是,由于口腔中有了阻碍,呼出的气流通过这些阻碍而爆发成音或摩擦成音。发音动作的次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先把发音器官位置摆好的阶段称为成阻,已作势而还未出声的阶段称为持阻,声音发出时称为除阻。辅音的气流一般来自肺部,通过声门、声腔,由阻碍而成声。由于声门的开着或闭着而形成辅音的两种不同声源,声门开着,声带不颤动,成为爆发或摩擦的噪音,称为清辅音,声门闭合,肺部气流冲开使声带颤动,产生乐音,与爆发或摩擦同时(或先期)发出的,称为浊辅音。   辅音由于口腔中发音部位(阻碍部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发音部位也是分析辅音的重要依据。口腔中的阻碍一般由静的器官和动的器官构成,静的多在上部,如上唇、上齿、上腭等,动的多在下部,如下唇、下齿、下颌、舌的各部等。软腭后端的小舌虽居上部,却非常灵活,它能上下移动而开闭咽通道,由此决定是口音还是鼻音。    辅音的分类   辅音的分类多数是既按发音方法又按发音部位。由于世界各种语言的辅音彼此不同,此详彼略,因此要拟订出一套包括世界语言全部辅音的表格是不可能完备的。国际音标表中的辅音已概括了大多数。语音学家在分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时每有修订和补充。   塞音   又称爆发音。发音器官动的某部分向静的某部分靠拢,造成闭塞(成阻),气流从开着的声门流出,打开闭塞,爆发(除阻)而成音。除阻后声门立即关闭、声带颤动而接上元音的是不送气音,除阻后声门仍开着一小段时间,让气流继续流出,然后接上元音的是送气音。前者如普通话的 [p]、[t]、[k],后者如[p‘]、[t‘]、[k‘] 。   擦音  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近,形成缝隙,呼出的气流通过时产生噪音,成为摩擦音,如普通话的[f]、[s],英语的[v]、[∫]。   塞擦音  发音动作是先闭塞后摩擦。动静两部分器官在某一点先靠拢如塞音,除阻时阻碍微微放松,让气流通过如擦音。但是它和擦音的区别是成阻时先闭塞然后放松;它和塞音的区别是除阻时不马上放开阻碍而微留缝隙。不送气塞擦音除阻后紧接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塞擦音在西方语言中有时作为复辅音处理。送气塞擦音则是除阻后肺部仍有气流冲出,通过阻碍然后接上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  鼻音  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拢,构成如塞音的阻碍,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声带颤动,气流在小舌处分两路,一到鼻腔,构成鼻音,一到口腔中被不同的阻碍部位挡住,造成不同的共鸣音色,如普通话的 [m]、[n],上海话的[嬜]。    边音  口腔中舌尖或舌尖后抵住上齿背、齿龈或硬腭,舌的两边(有时是一边)留出缝隙。软腭上升,声带颤动而发音,气流从齿边流出,然后释放,如普通话的[l]。 有的边音同时带有摩擦,称边擦音,如广东台山话的 [峠]。   颤音和闪音  下唇、舌尖或小舌的动的部分和上唇、龈、腭等的静的部分接触而振颤,使声带音成为颤抖的音。抖动多次的称颤音,接触一次而离开的称闪音。前者如俄语的[p],后者如英语的[徳]。   半元音  又称通音。有些高元音如 、[u]、[y],发音时动的部分(舌高点)与静的部分距离很小,而造成轻微的狭缝摩擦。如普通话的[j]或[w]。   以上各辅音的声源大都来自肺部气流。另外还有几个辅音,发音时气流不是来自肺部,而是口腔中气压受喉头升降动作和舌头移动,成为打开闭塞的动力的,这类被口内气压推动的音有以下 3种:  ①挤喉音:阻碍状况如塞音,发音时声门和声门上的各阻碍都被封闭,喉头上移,推动闭锁着的口腔中的空气,形成压力。闭塞放开,声门外挤的气流逸出。如美洲印第安语的 [p‘]、[t‘]、[k‘]。   ②缩气音:声门紧闭,口腔中阻碍与塞音同,喉头下降,使已闭塞的口腔中空气减压,除阻而成音。如非洲、美洲印第安语中的 [抩]、[庽]、[ɡ]。  ③嗒嘴音:舌根上升抵住软腭,使口腔与声门隔断,这时使闭塞的双唇或舌尖与上龈腭等迅速除阻,造成口腔内气压变低而在阻碍处产生向内的爆发音(类似用舌尖模仿马蹄的嗒嗒声)。非洲的祖鲁语有此音,如 [抣]。   现代语音学研究辅音的特性愈来愈细致,除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分析“成声类型”,就是说除了声门上的过程如清浊、送气之外,有些语言中的浊辅音,因声带颤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声型,也起着区别意义作用。如低语音,又称气音,声带颤动时闭合不全;喉音又称吱嘎音,声带一部分颤动正常,一部分动得缓慢;此外,还有耳语音,声带不颤动,气流因咽部收小构成摩擦而发出噪声。   韵律特征   又名超音段特征,传统也称节律(suprasegmental)。这是除元音、辅音等音色特征以外,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其相互关系的一切特征。它们在语音学中表现为声调、语调、重音、节奏。   声调   除了元音和辅音,声调也是语音的主要组成部分。声调由音调的高低变化来表现。声带的颤动受到控制而有快慢,使音调或高或低。一个人在自然状态的语言中,音调起伏的范围大致是稳定的。   世界诸语言可分为非声调语言和声调语言两类。非声调语言的声调担负着语气功能,而声调语言中的声调(表现在字调上)则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辨义功能。如普通话的“妈” m╣、“麻”má、“马”m╤、“骂”mà,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不同声调语言的音高模式有两类,一是音阶型,只用音阶高低分成等级的平调而不用升降调来区别调类,一是拱度型,用升降起伏或曲折的调形来区别调类(具备拱度的语言一般也同时具备平调)。语音调域宽的,各调值相差就大些,窄的就小些。不同的人之间,调域有大小差别,而同一人在不同语气中的调域也有变化。因此,语音声调的高低,是相对的等级而不是绝对的调值。   普通话的单字调值,早期曾由刘复、赵元任用实验方法测试过,近来经声学仪器测试,调形调值已准确得多。  声调符号 过去语言学家常用高低曲线或五线乐谱来描写声调。赵元任于1930年发表的标调符号,或称标调字母,现在已为多数语言学家所采用。这是五度制的标调符号,把字调的平均相对音高分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别用 1、2、3、4、5表示。调号以竖线为比较线,左边加横线或曲折线表示声调的调级和拱度(调形)。如普通话的四个字调:一种语言中的元音如有长短之分,则短调的符号可将横线缩短一半,如等。普通话中的轻声符号,又用点来代替横线。如等。遇有变调时就把横线或点放在竖线右边,例如,原来的高平调变成高降调时,写作,原来的高平调变成中轻声时,写作。    连读变调   两个以上的音节连在一起说出时,原来的单字调常有变化。例如普通话口语中两上声连续,前上变阳平,如“好米”(好卛米214)=“毫米”; &起码”(起卛码214=“骑马”)。三上声连读,一般依语法结构分为单双格或双单格。前者如&老厂长&,“厂”变阳平(厂卛),而“老”变半上(老),后者如“厂长室”,“厂”变阳平(厂卛),而“长”为中短调的过度调形(长)。一般说来,两字连读变调具有基本的连调模式。三四字以上的连读变调除有少数个别规律外,都是单字调和两字连调的组合。  语调  语句的声调变化称语调。非声调语言(如英语、德语等)以语调变化为主,依语气态势的不同而变调。例如英语一般是陈述句的句尾降低,而提问句的句尾升高。声调语言(如汉语普通话)则以单字调和二字连调的调型为基本单元。在正常速度的语句中,即使有不同语气,这些基本调型仍能保持其原有拱度(升降曲折),只是在陈述句中,句尾调级落低而不是拱度变降;在提问句中,句尾调级抬高而不是拱度变升。所以绝对调值可以有变动,但一般调型是不变的。只有在加速语句中,调型才有较大变化。   重音  语音的轻重由发音气流的强弱来表现。一个句子中的词有重有轻,代表这个词的加强与否。在非声调语言中,一个词的音节重音一般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称为词重音。例如英语的'object(事物,名词),ob'ject(反对,动词)。在声调语言中,重音一般只代表语气,而不区别词义。在语句中,重音常落在一个着重的意群(语词的结合体)上,有时也能改变这个句子的意义,称为逻辑重音。   音节   一个语句分成若干个词,一个词包含一个或几个语音单位,称为音节,它由一个以上的音素构成。例如英语的 communication一词有五个音节,come一词只有一个音节;而汉语的一个单字是一个音节,一个词包含一个到五个音节不等,但绝大多数是两个音节。音节的定义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是困难的。过去语言学家对音节有种种定义,例如:“胸搏说”,一个音节有一次胸部搏动;“响峰说”,每个音节只有一个响音峰;“音节核心说”,一个音节只有一个最强的元音或辅音作为核心;“肌肉紧张说”,说话时肌肉紧张和减弱一次成为一个音节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全面。因为在实际的连续语音中,根据这些说法来划分音节的结果就可能不一致。所以单独从语音生理来说,发音角度与听觉角度的音节划分就会有分歧,如果再根据语音描写上或音位分类上来分析,就会有更多的不同。   不过从一般声学现象来看,可以这样认为:①一个音节中至少有一个元音(有时是一个辅音)是起着核心作用的;②音节与音节之间在音强上有一个较弱的分界点。但如两个音节之间是元音相连而没有一个辅音来分隔时,则分界很不明显,如普通话的“西安”、“先”都拼xian。  节奏  一般指语句中各音节的长短快慢。语句的节奏由句中各意群来组成,相当音乐中的拍子。语言的每“拍”包括一个到三个音节,以双音节为最普遍。拍子的长度常视整个语句的速度以及意群的主次而变,不象音乐拍子那样严格。下面是普通话一句话的声学长度分析:句中底横线代表一个意群,成为一个拍子。句下数字是这个意群的长度,单位是秒,可以从这句看出二字组的长度基本上是0.3秒,三字组都是0.5秒,而轻读的单字只占0.1秒。这两个三字组都是着重词,所以和二字组比较,相对地长些。   语音的变化  一个音和另一音相连,由于发音动作的自然度或其他原因,常常互相影响而改变了原来的读音,称为同化作用。前音影响后音为顺同化,反之为逆同化。顺同化如普通话的“鸭蛋”[jiɑ tan]→[jiɑ dan]。逆同化如“南门”[nan men]→[nam men],而前后都被同化如“三八”[san pa]→[sam ba]。   两个相似的音节相连,为避免重复或单调而使其中一个音变成另一个时,称为异化作用。如前述的两上声连读而使前一上声变为阳平,即异化的一种,此外还有弱化,如北京话&棉花&[miεn xua]→[miεn xu媅](&花&字变轻读,同时a→媅)。 声调的轻声也属弱化现象。此外还有增音、减音、脱漏、换位、代替、转换等音变现象。这许多音变现象有的属于节省发音动作或韵律节奏上的原因,有的则属于历史演变或语言失误的结果。   音位   每一语言集团中通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如元音、辅音等音素,都有其固有的音质。这些音质在不同说话人之间,或不同语音环境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动范围。例如一个[e] 可以读得开些或闭些,一个[l] 可以读得明些或暗些,虽然有了变化,但辨义功能和原来正常的音一样。这每一簇音称为音位,而每一变动后的音素称为音位变体。实验证明,两个相邻音位之间并没有崭齐的界限,而且两音位的变体还有叠接交叉现象。  区别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语音学家鉴于以往的语音分析所采用的规格还不能表达语音的最小区别,于是产生了区别特征的语音分析理论。首创者为R.雅柯布逊等人,他们认为一切语言的语音可以根据其生理特点和声学特性,用二分观点分为若干项最小对立体。如:①元音性/非元音性,②辅音性/非辅音性,③鼻音性/口音性,④集聚性/分散性,⑤突发性/延续性,⑥粗糙性/柔润性,⑦急停性/非急停性,⑧浊音性/清音性,⑨紧张性/松弛性,⑩钝音性/锐音性,(11)降势性/平势性,(12)升势性/平势性。后来有人认为这些项目还不够全面,又逐渐加以修订。N.乔姆斯基和M.哈利另定了若干项。其中除个别与上述相同者外,按发音部位的有:①舌前/非舌前,②舌顶/非舌顶,③长缝/非长缝,④舌后/非舌后,⑤舌面抬高/舌面不抬高,⑥舌面压低/舌面不压低;按发音方法的有⑦除阻/缓除阻。他们还把语音分为共鸣音/阻碍音两大类。中国有人又根据汉语语音特点,补充了几项,如:元音的开/合、齐/撮、洪/细,辅音的戛/透(不送气/送气)以及声调调型的升/降、平/曲、调域的高/低等。  语音的最小区别,在有些场合不一定能由二分特征来概括。例如舌位高低之间还有半高、半低;口音与鼻音之间还有半鼻音、不同程度的鼻化等等特征。因此又有人提出了与前不同的多分特征以及其他的理论。在实际语言中,从一音位到另一音位,中间可以存在无数个音位变体,也就是可分成无数个音素单元,而每一对相邻的音素单元又都构成对立。因此,如按辩证关系来看,则每一对对立体之间可分为无数个特征,而这些特征之间,又各为对立关系,可以称为 N偶关系。用这种概念来分析语音,可以表达语音的相互关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销渠道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