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到了2016年银行劳务派遣工转正正不了的话就得辞退

股票/基金&
上市银行16.64万派遣工出路:身份转正还是业务转外包
作者:张歆
第1页:上市银行派遣制员工至少达16.64万人
第2页:股份制银行用工比例面临超标
第3页:部分银行启动“身份转换”
  部分银行启动“身份转换”
  对于很多派遣制员工来说,转编制是其最大的愿望。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派遣制员工转编制还是有可能的,但过去难度很大。一般来说,除非业务能力特别强,让用人单位觉得不可或缺;或者就是有些“背景关系”。当然,用人单位如果急需人才或者新设分支机构时也可能会主动放松门槛,但这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总的来说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如今在法律明确了同工同酬的背景下,银行的态度也出现了松动,对于比较优秀的劳务派遣员工给予转正的可能,只不过各行对于优秀的定义则不尽相同。
  一位股份制银行下属的村镇银行的招聘负责人在本报记者暗访时表示,能够影响招聘人员的编制性质的主要是客户资源和拉存款的数量。“能够拉来3000万元存款就可以成为派遣制员工,能够拉来5000万元则可以升为正式编制”。但是,一位曾在劳动监察部门工作过的资深律师告诉记者,“一旦劳务派遣员工和银行对转编制标准的理解产生分歧,招聘人员的口头承诺很难被采信为证据”。他进一步指出,银行一般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通常不会与劳务派遣员工签订三方协议,或者即使签订协议,也不会轻易约定如何“转正”。也就是说,劳动者很难事先约定在什么样的工作绩效下可以转成银行的合同制员工,转编制与否完全要看银行的态度,劳动者并没有主动权。
  一家国有大行则更为看重金融理财师的资质,该行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国有大行规定,在本行干满三年的派遣制员工才有资格申请转正,具体条件还包括:A、三年内考核合格,有一年被一级分行评为良好;B、获得总行认可的资格证书CFP、AFP、或ACCA注会资格证书;C一级分行直属机构劳动模范,综合业务技能比赛前六名,先进工作者等等。ABC满足一个都可以,而转正的比例大致是每年15%。
  而本报记者长期“潜伏”的另一家国有大行的派遣制员工QQ群中,转正几乎成为近期唯一的话题。该国有大行要求各级分行对同工的劳务派遣员工进行考核,淘汰10%,剩余90%分批转为正式合同制,不过有幸获得转变身份机会的目前还仅限于业务岗的同工派遣人员。而且,本科学历证书和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是转正必不可少的“敲门砖”。据悉,该行每年进行一次转正审核,需要经过笔试、面试、公式、体检、签约等数个环节,预计2016年前绝大多数派遣制员工可以完成身份转换。
  相对而言,上述银行的派遣制员工还是幸运的,可以看到明确的目标并努力迈进,但是另有一些银行的派遣制员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现在部分银行的派遣工已经转成为外包工”,一位曾在某上市银行人力资源岗位从业多年的管理人员承认,不过该人士强调,“该行已经实现了同工同酬,银行最看重的其实是用工形式的灵活”。
  另一家银行的劳务派遣制员工则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的转正仅仅是个别“关系户”的盛宴,而该行已经有合同到期的派遣制员工被转制成为外包工。
  南京银行的业绩报告也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该行有派遣人员251名、外包人员294名;截至去年年底,该行派遣人员237名、外包人员651名;而今年中期该行派遣人员195名,外包人员744名。此外,某国有大行的浙江某地支行今年上半年也公开招聘外包工,岗位分别为业务后台和电工等。
  在法律界资深人士眼中,“外包工的法律保障还远不如劳务派遣工”。派遣制员工的“同工同酬”现在受到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虽然有关各方对于福利、奖金是否应该纳入“同工同酬”有所争议,但毕竟仅仅是在细节方面;而外包工的待遇则没有了基准线,很可能远低于正式员工以及派遣制员工。据记者了解,目前外包工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大堂经理、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
  “与派遣制相比,外包工与银行的法律关系可以说已经基本被隔离,外包公司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与银行展开业务合作(即整体承包业务模块,再招聘人员从业),劳动者仅与外包公司发生劳动关系”,上述资深法律界人士表示,“银行已然把自己界定为了外包公司和外包工所服务的客户,而并非雇主”。
  与此同时,不少劳务派遣公司开始转向劳务外包市场。“公司以前劳务派遣业务大致占到70%,目前正在缩减这块业务,”有劳务派遣公司人士表示,由于新劳动合同法限制了未来劳务派遣业务的利润空间,于是中介公司纷纷进军外包领域,以前的外包业务主要集中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照现状看来,外包业务已经开始覆盖普通岗位。
08/08 14:5308/30 07:4208/30 07:4008/30 05:0808/30 01:4208/27 07:3708/23 07:0308/23 06:24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十天内免登录
劳务派遣新规实行 “临时工”转正还需迈过几道坎?
新华网沈阳3月2日电(记者 王炳坤)3月1日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暂行规定》正式实行,因滥用劳务派遣而引发的“临时工”泛滥现象将被遏制。在“派遣工不得超过各单位用工总量10%”的高压线下,大量被派遣劳动者会被辞退,还是会顺利,与用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派遣工不得超过10%,员工欢喜企业忧
新实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这一消息,让在沈阳一家央企加油站上班的李彤兴奋不已。在李彤所在的加油站,只有站长一人与公司签订了直接劳动合同,其余员工都是劳务派遣身份。“现在规定了10%的高压线,像我这样的加油工能不能转正,享受跟正式工一样的身份和待遇呢?”
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被派遣劳动者人数约3700万人,占国内职工总数的13.1%,而记者采访到的很多企业和单位,派遣工的比例甚至达到60%-90%。
除了不得超过10%红线,新规的很多细化条款也让人充满期待。比如新规对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原则”进行了明确界定,而且设置了一些程序性要求,比如在确定辅助性岗位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正因为如此,很多劳务派遣工欢欣鼓舞,认为转正的春天即将来到。
那么用工单位又是怎么想的呢?河南恩达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华良介绍,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一些地方泛滥,主要是因为它扮演了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角色。“在一些企业,早些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突出,最近两年虽有所缓解,但未根本消除。”他举例说,比如有的企业规定派遣工的实得工资、休假天数等与正式工一样,但隐性待遇却有差别,正式工有“五险一金”,而派遣工只有“三险一金”,而且缴费基数偏低。大量派遣工转正后,企业肯定会担心用工成本上升。
企业为何患上“用工恐惧症”?
新规为用工单位消化劳务派遣问题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然而记者采访注意到,很多单位并不打算在过渡期内规范劳务派遣、转正内部职工。沈阳一家商业银行负责人介绍,他们银行柜台员中派遣工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公司不会轻易转正,反而会大量裁人,至于人工缺口,采用自助服务、网上办理等来替代。“未来工厂用机器人代替打工者,通信公司、加油站等用网上服务、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将成为一种趋势。”她说。
而对于智能设备代替不了的,很多公司则打算将劳务外包出去。记者采访注意到,一些造船企业将钢构、外壳等工程向外委托,很多劳务派遣公司变身为劳务工程公司。为此很多职工担心,如果从派遣工降格为劳务外包工,他们就业的稳定度和权益可能更无保障。
用人单位为何不愿将派遣工转正呢?一些企业向记者坦承,他们患上了“用工恐惧症”。记者近日在辽宁大学高级总裁班采访时,授课的人力资源专家张嘉伟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流动式就业、体验式就业和随性情就业,往往是工作一两个月就辞职改行。一家餐饮公司老板抱怨,企业跟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人事档案和保险账号等手续,没有一个月根本下不来,可很多职工两三个月就辞职,企业又得重新招工,重新办手续。“原来这些事可以委托给劳务派遣公司来做,如果转正,企业亲自去办将耗时费力。”他说。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负责人谷源明说,企业支付大额成本组织新员工培训,但很多员工一旦出师,就高薪跳槽到其他企业。长此以往,很多企业都不愿招收稳定的职工队伍,也不愿培训和建设人才梯队了。
优化用工环境,和谐劳动关系
一些人士认为,社会各界应合力优化用工环境,营造和谐劳动关系,这样才能根治企业的“用工恐惧症”,让劳务派遣工转正不是梦。
东北财经大学主讲劳动法学的副教授赵德淳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简化劳动合同备案、劳动档案办理等手续,便于用工单位办理,以适应当前劳动用工周期短、流动快的新特点。另一方面,用工单位也要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发和采用更多灵活用工形式。比如有的快餐店、加油站在业务高峰时段聘请小时工帮忙,这种非全日制用工允许使用口头合同,无需缴纳“五险一金”,既能减轻企业的麻烦,也能满足劳动者提高日薪的愿望。
针对新规带来的劳务外包井喷现象,于华良律师认为,下一步要对劳务外包市场进行规范,防止工程层层转包、劳务费纠纷和不规范外包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另外,还要查处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行为,遏制用人单位 “假外包、真派遣”的现象。
鞍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殿贺说,用工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还应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于效率低下、违反纪律的正式工,也要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让普通劳动者在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等冲击下不至于失业。
“化解企业和职工互相不信任的局面,还需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辽宁省政协委员江洪波说,用人单位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也要让员工参与管理,为他们创造上升的渠道和空间,培养员工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劳动部门还可以建立劳动者的诚信档案,加强其自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讲诚信的劳动者,让企业乐于接受。
(原标题:劳务派遣新规实行 “临时工”转正还需迈过几?)
本文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我在一家银行工作,10年了现在要签中断合同改为劳务派遣不签的话就辞退,请帮我想想办法_百度知道
我在一家银行工作,10年了现在要签中断合同改为劳务派遣不签的话就辞退,请帮我想想办法
我1994年到这家银行工作的。一直是临时工待遇。现在单位要给我签中断合同,改签劳务派遣合同。请问签好还是不好。如果不签的话,就辞退。
根据全国总工会和劳动保障部对华为事件的表态,这样做是违反劳动法。属违法行为。如果签了劳务派遣合同就不是银行员工了十几年的工龄就没有了。出现劳动纠纷就和银行没有关系了。新劳动合同法给我们带来的希望是不是也没有了。还得请教明君帮帮我。补充一点,单位是突击裁员,事先都不知道,而且是大规模集中裁员。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只要给钱不少,签总比不签好。现在干什么不是为了钱??
最近很多单位,包括外企,都在改成劳务派遣;银行工作单位不错的,签吧!
其他类似问题
劳务派遣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市银行16.64万名派遣工出路:转正还是转外包 - 第一食品网 第一食品网 没有国界的贸易平台
从2012年年末至今年年中,上市银行披露出的劳务派遣工数量锐减3.6万人至16.64万人,降幅超过15%。然而,原有11家银行主动披露派遣工数量,目前已锐减至8家,降幅超过了20%无论收视率多么火爆的电视剧,片中人物的命运都不取决于自身,而只能取决于导演和编剧。同样,在备受关注的上市银行的职场大片中,劳务派遣工的前途也很难由自己决定,而是在法律与利益的博弈中寻找答案。从2012年年末至今年年中,上市银行披露出的劳务派遣工数量锐减3.6万人至16.64万人,降幅超过15%。然而,数字变化的背后,原有的11家主动披露派遣工数量的银行也锐减至8家,降幅超过了20%。此外,“现在部分银行的派遣工已经转成为外包工”,一位曾在某上市银行人力资源岗位从业多年的管理人员承认,不过该人士强调,“该行已经实现了同工同酬,银行最看重的其实是用工形式的灵活”;而在法律界资深人士眼中,“外包工的法律保障还远不如劳务派遣工”。上市银行派遣制员工至少达16.64万人在16家上市银行中,仅8家银行主动在半年报披露了其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数量,而去年年底主动披露这一指标的银行曾达到11家。半年报显示,8家银行中,四大行的派遣制员工数量相对较多,其中中国银行的劳务派遣制员工数量最多。截至6月底,中国银行共有员工29.86万人,中国内地机构员工27.64万人,其中,中国内地商业银行机构员工27.17万人(含劳务派遣用工56378人),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机构员工22203人。农业银行的派遣制用工人数仅次于中国银行。截至2013年6月末,农业银行在职员工总数45.75万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39071人),较上年末减少3616人。此外,工商银行截至6月末共有职工42.4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40人,其中境内主要控股公司员工4263人,境外机构当地雇员9576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27729人,其中境内主要控股公司54人。而建设银行的派遣制员工在四大行中相对最少。截至2013年6月末,该行共有员工34.49万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19386人);境外机构当地雇员498人。与2012年年末四大行的派遣制用工人数(中国银行5.96万人、农业银行4.07万人、工商银行2.95万人、建设银行2.14万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截至上半年末,四大行的派遣制用工人数合计14.26万人,较去年年底的15.12万人减少了8600人。另据本报记者测算,四大行2012年年末的派遣制员工已经较2011年末期减少逾两万人。除了四大行以外,另有三家股份制银行和一家城商行披露了派遣制员工的数量。截至日,招商银行共有在职人员61,327人(含派遣人员13,057人);平安银行截至报告期末有25754名正式员工,其中业务人员16454人,财务及运营6236人,管理及操作人员1936人,行政后勤及其他人员1128人,此外还有7097名派遣制员工。光大银行今年中期在职员工总数33509人,比上年末增加1541人,总行6111人,其中包括信用卡中心派遣制人员2737人、95595客服人员1421人;南京银行截至报告期末的总人数为5034人。其中,在职员工为3999人,公司内退人员96人,派遣人员195人,外包人员744人。截至报告期末,南京银行子公司昆山鹿城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总人数121人。其中,在职员工为60人,派遣人员61人;宜兴阳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总人数63人。其中,在职员工为47人,派遣人员16人。其余的8家上市银行(1家国有大行、5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并未在中报明确披露派遣制用工的人数,但其实际的合计规模也不可小觑。股份制银行用工比例面临超标今年7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将劳务派遣用工范围严格限定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的范围内,并对同工同酬作出了规定。紧接着,8月7日,人社部就《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祭出“杀手锏”,将辅助性岗位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限制在10%。如果最终征求意见稿不做重大调整,10%的限制将难倒多家上市银行。事实上,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将“一般”改为“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岗位作了进一步界定。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的职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时期内,可以由被派遣劳动者替代工作。对比上述8家银行的中报数据可以发现,仅正式员工基数巨大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符合10%的用工比例,而中国银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的派遣制用工比例则高达20.75%。股份制银行方面,派遣制员工的用工比例更是全面超标:招商银行的用工比例为21.29%,平安银行的用工比例为21.6%,光大银行的用工比例为12.41%。此外,去年年报显示,兴业银行截至去年年末的派遣员工约1.41万人,员工总数约4.26万人,占比高达33.2%(今年中报兴业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此外,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截至去年年底的派遣制用工的占比也都超过了20%。如果要达标10%,那么股份制银行可能大大增加成本压力。“我们派遣工与同样年头的正式工的基本工资差不多,但是福利却相差较大,包括公积金缴存和年终奖等区别比较大”,一位上市银行的一线员工(派遣制)告诉本报记者。事实上,银行业目前人均薪酬(股份制银行人均30万元-40万元,国有大行人均20万元左右)高于绝大多数实体行业是不争的事实,用工比例的受限以及同工同酬的要求无疑对银行的成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部分银行启动“身份转换”对于很多派遣制员工来说,转编制是其最大的愿望。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派遣制员工转编制还是有可能的,但过去难度很大。一般来说,除非业务能力特别强,让用人单位觉得不可或缺;或者就是有些“背景关系”。当然,用人单位如果急需人才或者新设分支机构时也可能会主动放松门槛,但这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总的来说是小概率事件。不过,如今在法律明确了同工同酬的背景下,银行的态度也出现了松动,对于比较优秀的劳务派遣员工给予转正的可能,只不过各行对于优秀的定义则不尽相同。一位股份制银行下属的村镇银行的招聘负责人在本报记者暗访时表示,能够影响招聘人员的编制性质的主要是客户资源和拉存款的数量。“能够拉来3000万元存款就可以成为派遣制员工,能够拉来5000万元则可以升为正式编制”。但是,一位曾在劳动监察部门工作过的资深律师告诉记者,“一旦劳务派遣员工和银行对转编制标准的理解产生分歧,招聘人员的口头承诺很难被采信为证据”。他进一步指出,银行一般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通常不会与劳务派遣员工签订三方协议,或者即使签订协议,也不会轻易约定如何“转正”。也就是说,劳动者很难事先约定在什么样的工作绩效下可以转成银行的合同制员工,转编制与否完全要看银行的态度,劳动者并没有主动权。一家国有大行则更为看重金融理财师的资质,该行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国有大行规定,在本行干满三年的派遣制员工才有资格申请转正,具体条件还包括:A、三年内考核合格,有一年被一级分行评为良好;B、获得总行认可的资格证书、AFP、或ACCA注会资格证书;C一级分行直属机构劳动模范,综合业务技能比赛前六名,先进工作者等等。ABC满足一个都可以,而转正的比例大致是每年15%。而本报记者长期“潜伏”的另一家国有大行的派遣制员工QQ群中,转正几乎成为近期唯一的话题。该国有大行要求各级分行对同工的劳务派遣员工进行考核,淘汰10%,剩余90%分批转为正式合同制,不过有幸获得转变身份机会的目前还仅限于业务岗的同工派遣人员。而且,本科学历证书和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是转正必不可少的“敲门砖”。据悉,该行每年进行一次转正审核,需要经过笔试、面试、公式、体检、签约等数个环节,预计2016年前绝大多数派遣制员工可以完成身份转换。相对而言,上述银行的派遣制员工还是幸运的,可以看到明确的目标并努力迈进,但是另有一些银行的派遣制员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现在部分银行的派遣工已经转成为外包工”,一位曾在某上市银行人力资源岗位从业多年的管理人员承认,不过该人士强调,“该行已经实现了同工同酬,银行最看重的其实是用工形式的灵活”。另一家银行的劳务派遣制员工则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的转正仅仅是个别“关系户”的盛宴,而该行已经有合同到期的派遣制员工被转制成为外包工。南京银行的业绩报告也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该行有派遣人员251名、外包人员294名;截至去年年底,该行派遣人员237名、外包人员651名;而今年中期该行派遣人员195名,外包人员744名。此外,某国有大行的浙江某地支行今年上半年也公开招聘外包工,岗位分别为业务后台和电工等。在法律界资深人士眼中,“外包工的法律保障还远不如劳务派遣工”。派遣制员工的“同工同酬”现在受到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虽然有关各方对于福利、奖金是否应该纳入“同工同酬”有所争议,但毕竟仅仅是在细节方面;而外包工的待遇则没有了基准线,很可能远低于正式员工以及派遣制员工。据记者了解,目前外包工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大堂经理、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与派遣制相比,外包工与银行的法律关系可以说已经基本被隔离,外包公司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与银行展开业务合作(即整体承包业务模块,再招聘人员从业),劳动者仅与外包公司发生劳动关系”,上述资深法律界人士表示,“银行已然把自己界定为了外包公司和外包工所服务的客户,而并非雇主”。与此同时,不少劳务派遣公司开始转向劳务外包市场。“公司以前劳务派遣业务大致占到70%,目前正在缩减这块业务,”有劳务派遣公司人士表示,由于新劳动合同法限制了未来劳务派遣业务的利润空间,于是中介公司纷纷进军外包领域,以前的外包业务主要集中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照现状看来,外包业务已经开始覆盖普通岗位。&&来源:证券日报&&作者: - &&编辑:福安&分享到:相关信息
“贵州茅台居然跌停了,什么情况?”A股神话贵州茅台昨日罕见跌停成了股市最热门的话题。昨日,贵州茅台开盘后15分钟即封住跌停板,截至收盘股价报151.92元,创近3年来最低。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低于预期的业绩,国家反腐败的骤然“加压”,让曾经的白酒神话跌落神坛。更多的股民则认为,茅台的跌停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史上最差”半年报8月31日茅台公布2013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41.28亿元,同比增长6.51%;实现净利润72.48亿元,同比增长3.61%。净利润增长速度为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以来的最低,而营业收入的增长则是上市以来第二低速度。业绩增速放缓背后是茅台酒销量的下滑,
美国国务卿克里1日在华盛顿表示,美方确信叙利亚政府在21日的袭击事件中使用了沙林毒气,从大马士革郊区获得的首批受害者血液和头发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沙林毒气测试结果呈阳性。这是继白宫8月30日公布叙利亚化武事件情况评估报告后,美方公布的最新证据。美国总统奥巴马8月31日宣布,他已经决定对叙利亚动武,但只有征得国会同意才会开打。即使没有国会授权,他依然可以下令对叙利亚动武,但鉴于目前形势,他欢迎各界展开讨论。如果国会否决了对叙动武的提案,奥巴马会不会坚持动武,执意开打会不会给奥巴马政府带来法律层面危机?奥巴马保持谨慎鉴于伊拉克战争的惨痛经历和阿富汗战争的困难局势,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并不赞成军事干预
近日,多篇微博上围攻ZARA今年秋冬最新形象大片,称其设计涉嫌抄袭LV、圣罗兰等奢侈品牌引发业内关注。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揭黑微博,有业内人士怀疑是ZARA在进行“负面营销”。不管如何,抄袭事件本身已让ZARA品牌形象大打折扣,甚至还有业界观点称其损人不利己。抄袭指责或负面营销北京商报记者看到一篇微博如此写道:ZARA发布了今年秋冬最新形象大片,本着“照搬神抄”的品牌精神将本季极力向高街爆款示好的圣罗兰从内到外、从头到脚抄了个遍。无论是19万元的豹纹大衣、2万元的碎花雪纺裙,还是2.5万元的站街仿皮裙,通通可以在ZARA新款里以百分之一的价格照单全收。除此之外,另一微博称,ZARA新
今天北京市环保局出台计划,包括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征收交通拥堵费、落实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制度等,以实现清洁城市空气的目标。还确定2017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不超过600万,以及外埠车辆入六环必须办理进京证等。面对城市车辆拥堵难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大气污染,相关部门近年来不断祭出以“限”字为基调的各种措施,如限行、限号、限进入等等,但这些行政主导的措施一是实施效果存疑,交通堵塞未必有所缓解,二是伴随着其他代价,如自由交易权受损、外地户籍人口和外地车辆受歧视等等,因而遭遇了很多质疑。与这些简单限制性的行政性命令相比,征收交通拥堵费、对停车费实行区别定价等以价格手段影响人们行为的措施,也许更具灵活
随着国内碳市场的陆续启动,碳交易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作为碳市场的一部分,“碳汇”这一名词也吸引着各方目光。与许多新概念刚产生时一样,与碳汇升温相伴而来的也有不少概念炒作者。“由于概念比较新,所以经常被利用为赚钱的方式。”长期从事碳汇工作的刘光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表示。近日,本报记者了解到,一个名为“国龙碳汇基金”的项目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其参与过程就是交钱入会、购买“碳单位”、通过内部交易平台低买高卖赚取价差等。“现在最低门槛为8万,其中4万会员费以及4万购买碳单位。”一位自称是“国龙碳汇基金”的营销人员A对本报记者表示。事实上,目前如“国龙碳汇基金”这样的机构和网站并不&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正申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