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补给款一分得不到、医保反补款限定老百姓在各光本村马句药店全部拿成药、国家发放的所有补给款老百姓也一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回复45条网友留言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9:59:10&)
33143字(238/2)
( 12:36:27)
100字(9/0)
( 09:59:11)
35字(15/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一名“村官”一面旗帜 让百姓得实惠才是好“村官”?广东新闻?珠江三角洲?南方新闻网
| | | | | |
一名“村官”一面旗帜 让百姓得实惠才是好“村官”
<font style="font-size:9color:#06-05-18 14:32:57 南方网
  记白云区江村村党委书记谭钜添同志先进事迹
  谭钜添,广州市农副产品及家禽养殖与加工龙头企业――江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05年6月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村党委换届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新一届村党委书记。这位远近闻名的农村带头致富人,上任以来,白天在村委会工作,处理江村八千多父老乡亲的大小事务;晚上回公司办公,为江丰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等各项工作辛勤操劳。近一年来,谭钜添以他坚强的党性、聪明的才干和对家乡的深情,在倾情回报乡亲、带领群众致富的舞台上,演绎着一篇篇新的华章。
白云区江村村党委书记谭钜添同志
  一、不忘誓言,情系家乡发展
  早在当年兴办江村黄鸡饲养场(即江丰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时,谭钜添同志就曾立下誓言:“我办鸡场不仅仅是为个人致富,而且是为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的道路,因此鸡场若垮台是我自己的损失,鸡场若增收就是我村增收”!短短几句誓言虽不铿锵悦耳但却掷地有声。十多年来,江丰公司由一个当年的小养鸡场变成今天年产值逾千万的大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鼓涨了经营者个人的“荷包”,也带富了一方乡亲。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仅个人要带头致富,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谭钜添同志就是抱着这个誓言和信心走马上任的。生于江村、长于江村的他常说自己是江村的儿子,如今“儿子”事业有成了,该是回报“母亲”的时候了。
  上任伊始,他就凭借自己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对江村的总体改造规划作了大胆谋划。一是建设开发江福路,打通江村北面的交通线,促进物流运输的发展,也为江村北面15个合作社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二是建设外谭社农民公寓,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流溪河沿线搬迁户的居住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江村城市化发展打开了局面。三是建设“广州大厨房”工程和广州江村家禽批发市场,该工程是广州市和江高中心镇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村未来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谭钜添对这些项目工程寄予了厚望,也付出了心血,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推进江村中心村建设,为村民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根基,在他的任上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让乡亲们生活的质量更高!
  在村民福利方面,谭钜添更是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为方便村民看病,他促成了江村卫生站与江都医院(原一七七医院)签订医疗下乡服务协议书,在村卫生站内开设了静脉输液、外科小手术等项目,并由江都医院派出教授、博士主治医生来村坐诊,极大地提高了村卫生站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在江高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中,他积极配合,始终坚持“规范办学,特色办校”的方针,继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并拨款近16万元,用作村小学、幼儿园的奖教奖学金、慰问金、活动经费等,使江村小学顺利晋升为省一级学校,为江高镇最终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二、善待流言,用事实告诉群众
  在一些人看来,一个当老板的人又回村里当书记,“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围绕谭钜添回村兼任书记一事,村里村外免不了有人背后议论。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面对人们投来的疑惑目光和飞语流言,谭钜添同志决心让事实证明一切。他虽然表面上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其实本质上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种田农民”。既然是农民,就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地里的庄稼来说话的。平时不善言语的他,只知道公道自在人心,坚信老老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做人的人生哲理。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员谈心阶段,有党员向他反映说,群众问“谭书记那么热衷于江村的征地事宜,是否在为自己的公司征地啊?”面对如此尖锐的质问,谭钜添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地向村民讲解征地建设的目的,详细分析土地开发的实施方案。他对身边的人说:不怕村民问,就怕村民不理解,因为他明白村民的质疑是源于对他的不了解。因此他一方面顶住各方面的舆论和压力,积极开展村建工作,落实施工计划;一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做好对群众的解释与宣传工作,他要“用事实说话”,让群众最终得到的实惠来打消部分村民的顾虑。
  据了解,一年来,身为公司老板和村党委书记“双料角色”的谭钜添,不但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公司牟取利益,反而处处调用公司的资源为村里办事。尤其是在广州市江村家禽批发市场项目投标时,他凭借江丰公司多年的家禽养殖经验和市场优势,为江村赢得了该项目,也解决了江村南北市场的拆迁问题。在财务、经济、法律方面,谭钜添更是从公司内部调派专业人士为村工作,所有人员的工资费用均由公司负担。他自己坐的奔驰车也是公司的,该车平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都不花村里的一分钱……。
  三、真诚相助,为贫困村民解难
  谭钜添同志担任村党委书记后,为了不“破坏”原来的财务规矩,他没有取消村书记的那份工资。他说“因为我不可能当一辈子书记,我不能因为我不缺钱花就把书记这个岗位的应得报酬取消”。但他上任以后,却这样对财务人员说:“我有两份工资,公司一份,村里一份。但我不拿村里的工资,它将全部用于村民身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个月,他都把村委支付给他的工资用在有困难的村民身上,自己从中不留一分钱。为此,江村有多少贫困户,多少孤寡老人,多少残疾人,他都清清楚楚,记在心上,及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江村1队的村民江钻有,丈夫因病早逝,仅靠她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孩子的读书,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拮据。谭钜添得知后,每月从他工资中拿出500元定期资助,还多次向镇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政府帮助江钻有一家申请最低生活补助。在他的关心下,江钻有一家度过了生活难关,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谭钜添还十分关心困难村民,一再督促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帮助安置残疾人就业,并从2005年7月起,首次向本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50元/月的生活补贴。仅此一项,江村村每年增加的支出达60万元。
  新的一年开始了,乘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东风,谭钜添同志与各支部党员同志一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聚精会神搞工作,全心全意谋发展,率领全村百姓在建设和谐江村的征途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记饶平县钱东镇上浮山村党支部书记何喜光先进事迹
  上浮山村的干部群众永远忘不了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了该村。听着一组组喜人的数字,看着上浮山村的发展变化,张德江书记深感欣慰。他对上浮山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村党支部书记何喜光赞赏有加。2005年,村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5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5120元。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文明单位”称号;省、市、县“三级联创五个好村党支部”称号;“广东省卫生村”称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何喜光2002年被潮州市授予“优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称号,2003年被饶平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县十次党代会代表、县十二届人大代表、市十二届人大代表。日,在潮州市依法治市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唯一一个村级干部作依法治村经验介绍;日作为全市演讲团三名成员之一作潮州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
饶平县钱东镇上浮山村党支部书记何喜光先进事迹
  一、“村里更需要我”
  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火线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退伍后,他下海经商,凭着一股“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的拼命劲,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正当他准备在商海上大干一场的时候,当年亲自送他入伍的老支书多次登门要求他回乡。支书认为他是一个很不错的苗子,考虑到村的未来,老支书不得不下这一着棋。然而,这对已做了10年生意的何喜光来说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到村委来必然要牺牲自己一些利益,丧失做生意的良机。而对于家乡的发展,自己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个人和村的利益的天平上,他最后还是把砝码加在村的这一边。面对亲友的疑问,他总是说:“村里更需要我”。1992年何喜光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既然已经回来,就要干点事。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让上浮山人富起来,让下一代活得比这一代好。”于是他积极帮助老支书出谋划策,规划家乡的发展蓝图。他意识到,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彻底冲破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经济。那时村工业经济几乎一片空白,基础差,想发展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是来自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当时多数干部群众认为,村人多地少,既缺乏发展工业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才,又缺乏自然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面对部分群众的顾虑,他主动向老支书请缨,思想工作由他去做,并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经商的群众“走出去”,到珠三角一些工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参观,让大家亲身感受农村发展工业经济带来的好处。经过一番实地参观考察,干部群众都深受启迪,大家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深有感触地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村两委班子成员也纷纷表态,愿意大干一场。当村两委做出确立“工业立村、实业富村”的发展路子时,何喜光在心底里暗自高兴,觉得上浮山村的希望就在眼前,经济的腾飞已为期不远啦!十多年过去了,上浮山村发展工业经济始终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越走越宽广,工业越办越红火,群众越来越富裕。
  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02年何喜光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感到这是从未有过的一种挑战,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变得重了许多。他当时就意识到,只有好的软硬环境,构筑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取得好的招商引资效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999年,何喜光请来市、县规划部门对村进行长期规划修编,把全村划分为生活区、商贸区和工业区3个区域,多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元,搞好工业区内水、电、路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接着在群众中开展以“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你投资,我保护,你赚钱,我发展”的开明、开放的发展观念,营造起投资者、村民和村集体在发展中共赢的良好格局。何喜光十分注重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沟通,以真情打动客户,以真情吸引外来企业。有一件事,他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7月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当得知澄海一位商人有意在饶平投资办企业,但思想上存在诸多顾虑的信息后,他立即冒雨登门拜访,道明来意,并表示将会给予企业全力支持配合。第二天,这位商人真的来到村委会,与他进一步洽谈,并马上签订了投资协议。为配合投资者做好工作,村两委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指派了一名熟悉业务的干部,协助企业办理征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一系列手续。同时,又成立了青苗赔偿小组和派出专门保安员负责值勤。就这样,短短5个月,投资1600多万元的现代化饲料企业――饶平县立大饲料有限公司就在上浮山建成并投产。当时的县委书记为该企业揭牌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县电视台在报道时,称“立大”开创了饶平招商引资从洽谈到投产的新速度。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优惠、高速度、高质量、高诚信”的“四高”服务,赢得众多投资者的信赖和好评。老板们在自己企业增资扩产的同时,都纷纷主动当起“红娘”,帮助村里招商引资。饶平县粤兴铜有限公司在自己增资扩产的同时,还把汕头的另一家大型冶金企业和研发中心迁到该村落户,成立饶平县华兴冶金备件厂有限公司,使上浮山成为国内两个电解铜铸造生产基地之一。去年,仅无穷食品、杜盛食品和粤兴铜3家民营企业就增资扩产1200多万元。上浮山村实现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目前,全村拥有工业企业133家,其中民营企业127家,外引内联企业6家,初步形成茶叶、食品、服装、饲料、印刷、钟表、电解铜铸造等一批特色工业,涉及10多个工业门类。企业在岗人员12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
  多年来,何喜光先后担任过村团支书、村委副主任、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书记。每次职务的变动,他始终没有出现过“官当大了”的喜悦,相反地,却感到职务的提升,意味着肩上担子的加重。他曾经无数次在心底里告诫自己:要好好珍惜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干部群众对自己的期盼与厚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时刻刻都将群众生活、生产和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生产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特别是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构建一个个的民心工程。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同解决基层一些实际困难和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实际效果。近年来,村为群众办了25件实事、好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改造村道、排污设施等,实现村道硬底化;投资85万元,兴建市场商贸区面积1850平方米;多方筹资150万元对校舍进行改造;先后投资38万元,建设村福利大楼,让村老年人老有所乐;投入资金8万元组建一支清洁队,为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5万元对工业园区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了村容村貌;投资5万多元,新成立一支10人的专业保安队,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对落实纯二女结扎的对象给予1000元的奖励,并给对象户的子女读小学的每年资助200元,读初中的每年资助400元,同时,优先分配宅基地;村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免费为村民投入2005年农村医保资金近2万元;每年在土地基金利润中拿出10多万元分红给群众,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聚着对村民的那份情、那份爱。
  四、“当村官要人服,就必须一心为公”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何喜光常常告诫自己:“当村官要人服,就必须一心为公”。他作为“班长”,从不搞一言堂。始终坚持遵循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而不包揽事务的原则,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按分工实施,回头再检查执行落实的情况,对班子个别成员处理不了的再由自己去协调解决。由于坚持做到掌权而不弄权,负责任而不包办代替,把权力让给别人,把压力留给自己,从而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在2002年和2005年的换届选举中,何喜光均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班长,何喜光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干部、群众都有一定的影响。平时,他十分注重检点自己的言行,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涉及村内的工程建设、土地承包、转让等重大经济问题,一律采用公开招标,从不搞自己说了算那一套。1992年新马港娱乐城的老板有感于他在工作上对他的帮助、支持,主动送给他5000元现金,以表达谢意,却被他婉言谢绝了。1998年汕汾高速钱东路段18标段建设时,村里一农户10多亩果树,因种种原因青苗赔偿迟迟不能解决,拖了全路段理赔工作的后腿。何喜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主动反复多次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后按赔偿标准理赔。标段老板十分感激他的主动和亲力亲为,拿出几千元表示谢意,也被何喜光婉言谢绝。在他的影响下,村两委干部人人遵章守纪,连年来,全村干部没有一人因经济问题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记紫金县古竹镇留洞村党支部书记赖少通同志先进事迹
  赖少通同志是紫金县古竹镇留洞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他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带领全村群众实现脱贫奔康,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引资开发越王山旅游景区,等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紫金县古竹镇留洞村党支部书记赖少通
  一、积极带领群众发展“三高”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九九四年五月在深圳经商的赖少通看到甲鱼的市场行情相当好,就萌发了回乡发展养殖甲鱼的念头。但当时对人工养殖甲鱼的技术了解相当缺乏。因此,他自费到江西省九江市学习人工养殖甲鱼技术,学成后,回乡创办了第一个家庭甲鱼养殖场,并在一九九五年十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经验取得成功后,他发动全村群众发展人工养殖甲鱼,自己义务做起了技术员,并对一些缺乏启动资金的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饲料,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的甲鱼养殖面积已达到350亩,年产值达到700多万元,人工养殖甲鱼已成为留洞村的支柱产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彻底解决农户在养殖甲鱼中产供销的问题,赖少通于二00一年成立了留洞村水产养殖公司,并与深圳市水产总公司签订了长期的供销合同,留洞村水产养殖公司被紫金县政府连续四年评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已有留洞、雅色、甘洞等村300多农户养殖甲鱼,为古竹镇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00三年,赖少通本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综合开发先进个人。
  二、积极做好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古竹镇盛产荔枝而闻名,全镇现有5万亩进入丰产期的荔枝,但荔枝属于高糖水果难于保鲜加工。因此,在荔枝采果期,销售就困扰着果农。赖少通同志为彻底解决荔枝深加工问题,于二00三年二月到高州、茂名等地学习荔枝加工技术,通过市场调查,他认为烘制荔果干非常切合古竹实际,因此在二00四年五月自己投资200多万元办起了一间窑式荔果烘干场。当年就烘制了6万斤鲜果,并申请注册“赖果干”商标,产品已远销到北欧地区,在丹麦一个王室成员品尝后,赞不绝口。二00五年烘制的产品可望实现批量出口。赖少通创办的荔果烘干场,为提高我镇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我镇荔枝销售渠道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引资创办越王山旅游景区,壮大集体经济。
  留洞村地处富有美丽传奇故事的越王山下,越王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传说曾是南越王面壁明志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在河源市创办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中,赖少通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挖掘利用具有文化、旅游潜力的越王山,赖少通利用曾经在深圳经商时结识许多朋友的有利条件,积极宣传,推广越王山旅游景区的开发价值,深圳市信明公司获得此情况后,决定与留洞村合作投资开发越王山旅游景区。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广东省第四届生态旅游推介会在越王山顺利召开。会议期间,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同志对组织开发越王山旅游景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越王山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列入河源市旅游专线的唯一景区,创办至现在已接待国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越王山旅游景区的开发既解决了留洞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留洞村每年的村级集体收入已达到10万元以上。
  四、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动留洞村两个文明建设。
  一九九七年以前,留洞村曾经是古竹镇的后进村,为改变留洞村的落后面貌,镇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考察后,决定由赖少通同志担任留洞村的支部书记,赖少通同志上任后,团结支部一班人,理清思路,敢作敢为,在短短的三年中使留洞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年来赖少通同志采取争取外出干部支持,村集体经济投入,立项争取上级扶持等办法,筹集200多万元将全村的村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筹集30多万元对村主要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除险加固,确保留洞村的农业生产旱涝保收。二00四年十月,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中筹集36万元建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属全镇最高档的村办公大楼。留洞村小学也被评为县一级学校。赖少通任职支部书记、主任以来,留洞村群众的生活好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民风民俗好了。二00四年十一月,广东省委主办的《南方》杂志社记者苏静到留洞村采访时,感慨地说:“留洞村真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活版本”。现在赖少通同志又为解决全村的自来水饮水工程而奔走操劳。
  赖少通同志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位农村干部,他时刻都在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是我镇在实现奔康求富工作中的模范人物,在他的辛勤工作下,留洞村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连续六年被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也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并当选为河源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赖少通同志的先进事迹将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勤奋工作,开拓进取。  记英德市九龙镇农惠砂糖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包亚灵
  中等微胖的身材,黝黑的眉毛,红铜色的面庞,包亚灵长得很“农民”,可他又绝非普通的农民,他是英德市九龙镇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英德市九龙镇农惠砂糖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包亚灵
  小小咸菜成就“咸菜大王”  由于家庭贫困,包亚灵读完初中就辍学回家了,在家乡九龙镇新田村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期间,包亚灵愈发觉得自己的知识有限,于是他订阅了《南方农村报》等刊物,认真学习报上的有关政策和农民致富的成功经验,并对报上有关农村的种养技术不断研究。1978年,包亚灵在众人的不解中辞去了民办教师工作,开始投入了另外一项事业――做咸菜。这在当时是被很多人并不看好的,可是包亚灵觉得,粤北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很多人都喜欢吃咸菜下饭,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关键看如何把这个市场潜力挖掘出来,让自己的咸菜占领市场。于是包亚灵就常常跑去氵含氵光和清新县禾云镇学习咸菜腌制技术,由于很多人都不愿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包亚灵,包亚灵在“学艺”过程中着实遭遇了一些冷遇,可是他始终坚持不放弃,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诚意和热忱打动了一些会咸菜腌制技术的师傅,包亚灵的“老师”逐渐多了起来,尽管如此,包亚灵的咸菜仍遭遇了今天咸了,明天淡了,后天酸了的多次失败的经历,腌制咸菜的技术也正是在这种摸索和学习中不断精湛起来,现在包亚灵的咸菜已经成为方圆几百里口味最好、最受欢迎的咸菜了。
  自己的“咸菜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后,包亚灵开始琢磨怎么将这项事业变成村民共同的事业。于是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招收村民进厂做工人,并在水稻收割完第二造后的农闲期,用保护价发动农户种头菜,开始只有为数很少的村民响应,头菜的种植面积也才只有十多亩而已,后来经过几年的种植,农户体会到了种植头菜的甜头,纷纷种起了头菜,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亩的种植规模。包亚灵跟记才算了一笔帐,一斤头菜农民可以获利2毛钱,1亩地可以产头菜1万多斤,100多亩地就可以产头菜100多万斤,这一百多亩地农民就可以获利20多万元,对于农村来讲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走进包亚灵的咸菜厂,看到七八个工人正在有序地忙活着,包亚灵说:“从当初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从当初不足500元的启动资金到现在80万年产值的集咸菜、豆豉、酱油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咸菜厂,靠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努力,更有党和政府对农村政策的优惠。”“咸菜大王”带村民种砂糖桔2000年,包亚灵意识到,砂糖桔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英德种植砂糖桔的农户还很少。于是他自己首先种了十多亩果树,并发动村民广泛种植砂糖桔。由于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顾虑太多,都对砂糖桔的销路表示怀疑,包亚灵见状,对农民说:“只要我包亚灵的砂糖桔销得出去,大家的就都销得出去。”听了包亚灵的话,很多村民当即表示:“种!我们不信市场,信包亚灵!”于是农民们纷纷买果苗种起了砂糖桔,村里的包德华、包秀英家比较贫困,没钱买果苗,急得团团转,包亚灵主动找到他们,并亲自开车到四会,买了果苗给他们。对此,包德华、包秀英感激不尽。
  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包亚灵变真学习种果技术(见图),不断掌握砂糖桔的管理知识,然后指导村民如何施肥、除虫、抹梢,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全村农户的砂糖桔长势良好,今年,很多农户的砂糖桔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多村民认识到了种砂糖桔能发家致富,也纷纷种上了砂糖桔,种砂糖桔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新田村已经成为九龙镇种植砂糖桔的主要基地了。
  随着九龙镇砂糖桔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包亚灵更深刻地认识到,要使九龙镇的砂糖桔形成产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这种想法与九龙镇党委和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日,英德市九龙镇农惠砂糖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包亚灵经过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以全票通过的选举成绩,当上了农惠砂糖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包亚灵说:“这是群众对我包亚灵的信任,同时也让我时刻认识到一个党员、一个支部书记身上责任的重大,如果不能把砂糖桔搞出个名堂就对不起党和群众对我的信任。”包亚灵一上任后,就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章程,很快形成了以支部党员为核心、广大果农为专业合作社会员的强有力的组织。并采取了“党支部+中介机构+农户”的管理模式,既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又有效鼓励了中介机构的积极性,还让农民享受技术、知识方面的帮助。包亚灵还带领支部成员及专业合作社成员抓紧对砂糖桔进行商标注册工作,打造了统一的产权品牌,另外,为认真做好砂糖桔的销售工作,包亚灵等人拓展市场,多次到珠三角及周边县市寻求销售渠道。经过去年的努力,九龙镇近1万吨的砂糖桔以较好的价格在春节前全部销售完毕,当地果农的平均收入都提高七八百元。
  “我是一名党员,我也曾经穷过,现在看着乡亲受苦受穷不伸手帮忙我做不到。”  包亚灵富了,可是他没有因此而忘事,没有忘记自己身边的乡亲。他常说:“我是一名党员,我也曾经穷过,现在看着乡亲受苦受穷不伸手帮忙我做不到。”在村东边有一个圆岭水库,在1983年的山洪暴发中被冲垮了,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修缮,致使下游400多亩的水田无水灌溉,村委会没钱,农民出不起钱,这一切,包亚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自己掏腰包拿出了一万五千余元,围成了堤坝,建成了水库,并在水中放养鱼苗。圆岭水库建成了,解决了包屋、许屋、墩头、周屋、圆岭脚、鹌仔围、新田七个自然村约400多亩水田的生产用水,确保了当地农民旱涝保收。
  2002年,15岁的村民包秀兰,由于胸椎结膜炎生命垂危,可家中早已一贫如洗。看到村民受到这样的痛苦,2002年正月初五,包亚灵亲自开车送包秀兰去广州南方医院就诊,并拿出3000元给她看病,由于救助及时,包秀兰生命终于得到救治,并康复出院。同村的包观柱也因肝病住院,倾尽家中全部积蓄,包亚灵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又捐资1000元医疗费。说起包亚灵群众都交口称赞他不光是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还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记大沟镇新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茹嘉励
  在大沟镇,说起茹嘉励,男女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茹嘉励是阳东县大沟镇新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由一位靠勤劳和聪慧致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到一名清贫的村官,从而到人们嘴上挂着的“励叔”。这当中,是因为他有着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一颗亲民、爱民之心以及一份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重大责任,舍得为村的各项建设作奉献。也是因为他有着作为一名党员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大沟镇新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茹嘉励
  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有关茹嘉励的故事,还得追朔到他高中毕业时。他高中毕业后,积极回到乡里参加生产劳动,由于他有一颗为集体服务的心,再凭着他头脑灵活,肯钻研,很快就当上了生产队里的科研小组长,在他的带领下,生产队里的水稻、小麦等项生产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冬小麦亩产达到500多斤。为此,他受到了湛江农校教授的高度评价,湛江地区专署还在新梨召开了小麦丰产现场会,对带动当时搞好冬小麦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他负责的留兰香生产创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也因被原阳江县土产公司聘请为农艺师。1987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凭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勇于拼博的一股毅力到程村创办了编织厂。几经努力,他创办的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他在与工人、外商的交往中,注重考虑工人的和外商的切身利益,并且勇于拼博,坚持以产品质量取胜,讲求信誉,因此,他赢得了工人和外商的信任,使产品也打出了品牌,顺利走出国门,自己也成为了新梨村第一批洗脚上田进城经商的弄潮儿。
  为了帮助家乡大沟镇发展经济,1995年,正是纺织厂生产日益红火的时候,他响应镇党委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把纺织厂搬回了老家大沟镇。当时他的这一举动,令很多亲友都疑惑不解:“你刚刚在程村创出了一些名堂,工厂正走上正轨,现在却要搬回交通、信息等设施都还比较落后的大沟镇,又何苦呢?”那时,家里人也强烈反对,认为在程村镇干得好好的,把工厂搬回大沟镇对今后的发展很不利。而茹嘉励则认为大沟镇才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回家乡办厂也是自己多年的心愿,更何况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做一点实事,何乐而不为。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耐心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做人不能总是为了自己,我们的生活现在好过多了,完全得益于乡亲们的帮助和鼓励,回去办厂搞生产虽然不如在程村镇发展得好,但可以带动乡亲们富裕起来,这也是值得的。”听了他的一番话,最后家人也对他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在镇委、镇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很快办理好有关手续,理顺各种关系,顺利地把纺织厂搬回了大沟镇。
  工厂搬回大沟镇后,他广招本地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很好地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也为大沟镇创收了每年万元税收。
  当他意识到家乡有不少可利用的山地资源,而当地的群众还没有开发山地的意识时,茹嘉励又在思索着如何充分利用好家乡的土地资源做好“山”这篇文章。于是,他把积蓄的一部份资金拿出来投入到发展种植生产,他自己不但种有近百亩水果,20亩五彩薯、优质甜玉米等高效益经济作物,2004年他又与平地村党支部以“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的形式发展效益农业,在平地村办了一个100亩农业科学生产示范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鼓励其他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大量发展种果业和田园农业。2003年冬季,全县掀起了冬种经济作物的热潮,他认为这是一个让群众发财致富的好机会,便四处动员群众开展冬种生产,自己掏钱帮助村民购买种子、化肥,村民冬种了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整个新梨村大部分有能力的农户都种下了以双肩玉荷包、优质龙眼为主的各种水果和五彩薯、甜玉米等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村民也逐渐改变了过去小打小闹的种植习惯,扩大种植规模,全村种植水果面积达到3600亩,高效益的经济作物870亩,优质水稻1000亩,形成了五彩薯、甜玉米种植基示范点2个。
  茹嘉励在种果的实践中通过边种边学边总结以及借鉴外地果农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使种出来的荔枝果大质优,味道清甜,五彩薯、甜玉米等农产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为帮助本村群众打好发展农业的技术基础,改变群众落后的意识和农业低效益的现状,他把自己辛苦摸索出来的一套种植等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他们,亲自到田头地间作指导;他常常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并自掏腰包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给群众上课,传授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技术;先后三次组织了村干部、专业户及部分村民到阳春、广州等地参观学习,逐步转变了群众传统落后的耕作模式和观念。随着群众种植技术的提高,该村水果等农作物的产量也不断提高。
  2000年,群众一致推选茹嘉励当大沟镇的水果协会会长,他不负众望,在镇委、镇府的支持下,他与水果协会的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组织果农学习、分析和总结,大大地提高了广大种果户的商品意识和种果的科学管理水平,使大沟镇的水果生产形成了规模化、规范化,适应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当时,农产品销售难是群众的一块心头病,镇政府为农产品销路问题找到了茹嘉励,希望他能出个好主意。茹嘉励二话不说,他把为群众寻找农产品销路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也以此为压力,并化压力为动力,跑出去,用半个月时间,落实了两件大事,一是打通了美国与新加坡荔枝市场的通道,引来经销商;二是利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了销售公司――阳东县顺风红荔果业有限公司,把牌子挂在“大沟纺织厂”门前。从2000年起大沟镇双肩玉荷包连续五年成功出口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2002年销往北京超市和国内其他市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近几年来,虽然由于受干旱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但大沟镇水果由于在水果协会茹嘉励等成员的正确指导下,科学管理,形势还是一片喜人,预计今年水果投产面积28000亩,总产量可达到6670吨。
  几年来,每到荔枝交易季节,他都在工厂面前的空地上搭建起一个大棚架,作为荔枝收购点,到这里来卖荔枝的群众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热闹,而群众也往往是满载而来,高兴而归。茹嘉励每当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和群众高兴离去的背影,他心里就感到非常的满足和自豪。
  肩负群众的重托,他当起了村支书
  2002年年初,村两委干部换届选举,新梨村7个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代表全村你老乡亲,连续三个晚上找上茹嘉励的家门,恳切地要求他参加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带领群众奔康致富。茹嘉励从乡亲们饱含真诚与信任的目光中读懂了肩负的重任,他决定应群众之邀参加村委会主任选举。但当他与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希望争取他们的支持时,家人并不买他的帐,一致认为,现在正是生意做得红火的时候,犯不着回去当一个既没钱又出力不讨好的小村官。他耐心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好说歹说,最后由家人举手表决,结果只有茹嘉励自己一个举手表示同意。当时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难受极了:一边是群众的盼望和大力支持,一边是家庭的全力反对,他该服从哪一边呢?思前想后,最后他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强烈反对,决定参加村主任选举,令茹嘉励万万想不到的是,选举结果一出来,他竟全票当选。此后,他狠下心来将编织厂和果园交给妻子和女儿管理,他心里很清楚,当村委会主任,自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但新梨村还比较穷,村民们强烈渴望有一位能忠实代表他们利益的能人带领他们致富,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沉重了。为了群众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义不容辞。
  当“官”几年来,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严格按要求认真开展村的各项工作,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等项工作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还自掏腰包为村集体和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政绩,而他自己则清醒地认为,50好几的人啦,还能当上省委书记不行?不管别人怎么说,该为群众办的事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办好、办实,别人的不理解是正常的。正如他的一位朋友问他:“你当村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每月能挣多少钱?”他说:“如果用来买烟,够你抽6天还有得剩!”朋友又问:“那你还干什么?当心当出一个穷人来!”茹嘉励又说:“现在你一定比我钱多,但我村里人一定比你村里人的我多,谁是穷人呵!”这位朋友摇摇头,无话可说了。
  诚心诚意为乡亲办实事
  有一件小事,却是令茹嘉励难以忘怀的。他母亲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茹嘉励从镇上买回了解个苹果给家人吃。可到了晚上,小女儿生气地对他说:“阿爸,你怎么买这么少苹果,害得阿婆没得吃。”当时茹嘉励就感到很奇怪,买苹果时已算好了家里每人一个,而他自己还没有吃呢,怎么会不够吃呢?后来才了解到,是他母亲把三个苹果分给了隔壁的三婆、桶婆和富婶等老人吃了,结果连自己都没吃得上。母亲的做法令茹嘉励深受教育和感动,她一个老人家尚且如此爱护老人,作为晚辈的他就更应该好好地尊敬和爱护老人了。1998年的一天,茹嘉励回到他的老家新梨村,与乡亲交谈时发现有一些老人无依无靠,甚至个别老人受到儿子的虐待。当时,他心里非常沉痛。受母亲的启发和他自己对家乡老人的了解到的情况,茹嘉励决定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奉献给村里的老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在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延续下去。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他与村委会干部商量,在村里建一个敬老会,他当场表态每年捐资5000元作为敬老会的活动经费,由村委会负责组织。他还积极帮助找会所,并为会所添置一批娱乐设施。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在他与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新梨敬老会创办起来了,这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新闻。他的这一善举,也为村民们树立了敬老爱老的典型榜样,如今新梨村敬老爱老已蔚然成风。有一次,茹嘉励到敬老会看望老人,茹四婆老人拉着他的手,对他说:“阿励,你是个大好人唷,我活了这么多年,直到你捐钱建了敬老会我才有机会住新屋呢!”茹嘉励的友善亲情,在新梨村中,在纺织厂里,在镇上,处处成为人们所称道的话题。
  工人林东起的女儿考上大学,但由于筹措不够学费,准备放弃女攻上大学的机会,想让女儿外出打工。茹嘉励知道后,对林东起说:“就是再困难也要让孩子把大学读完,不要把人才埋没了。”并当场借款3000元给好女儿入读大学,林东起的女儿含泪说:“茹伯伯,没有你的资助,就不能圆我的大学梦。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入学的机会,以后为国家多作贡献。”村里的公路需要养护,他每年主动捐资2000元,为推动大沟镇两文明建设的宣传报导工作,他购买了一台价值9000多元的摄像机捐赠给镇政府,捐资1000元给镇治安队,以促进全镇的治安工作,还先后资助过老干部胡明祥和群众茹皆期、茹彩婆、茹运婆……
  2001年一个中午,大沟镇沙冈小学学生陈小明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在公路昏迷不醒,茹嘉励出差回来路过,他二话不说就把陈小明抱到车上直接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并代支入院费,办理入院手续,然后才通知陈小明的家长,待到陈小明苏醒过来才离开。当时陈小明的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握着茹嘉励的手说:“是你救了我的儿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你的大恩大德永远忘不了。”茹嘉励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还有什么需要帮忙,请来找我。”新高公路贯穿大沟镇北片五个村委会和原新洲乌石。关系到20000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又是连结江台公路与三北公路的轴心,而新梨路段又是瓶颈。虽然每年镇政府采取对路面进行维修,由于资金有困难,维修不及损坏速度,造成路面凸凹不平,泥泞满路,人行艰难,车辆无法通过,群众意见很大。新梨路段是该路主要出口,又是江台路与三北路交通唯一通道。因此路面损坏特别严重,群众要求新梨村委会修路,他召开村干部力村民会议,决定集资修路,路基加高30~50公分,路面铺石粉。村干部、群众集资12000多元,于9月2日正式动工。茹嘉励亲自上场参加劳动,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群众也纷纷自觉到场参加修路劳动。
  扶贫济困、修路助学,办公益事业,对茹嘉励来说,他做到了不遗余力,究竟为民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他自己也说不清。据不完全统计,茹嘉励这几年来,仅办公益事业,捐资就超过30多万元。
  履行代表职责树榜样
  茹嘉励是1998年12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的,2004年4月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他认为当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为人民着想,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的呼声是他作为人大代表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也深切地体会人大代表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就要不辱代表使命,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为了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履行代表职责,茹嘉励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几年来,他先后认真学习了《宪法》、《代表法》、《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尽量多地联系群众,听取、收集、反映群众对政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为推动政府工作,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当代表以来,当代表活动与工作或生意有冲突时,他总是自觉地以履行代表职责为重。不管生意多忙,还是出差在外地,他都要赶回来参加人大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从不缺席和请假。丰富的社会阅历,深入的调查研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茹嘉励在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方面显得信心十足。
  他高度重视每一次的代表会,会前,他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人大会上积极发言,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2002年1月份召开县人代会期间,他根据平时所收集到的情况,认为阳东这几年水果生产发展比较迅猛,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宣传较小,知名度不高,以至造成销售不畅。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大力宣传阳东荔枝枝双肩玉荷包的建议》。并建议在6月份荔枝收获初期举办大型招商订货会,提高阳东双肩玉荷包荔枝品牌的知名度。这些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被采纳了。
  闭会期间,他也本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2001年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四届人大代表对政府几个部门进行工作评议。茹嘉励在评议会前详细了解群众意见和建议,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走家串巷,访村民,收集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做好记录,然后综合归纳整理成书面材料。在面对面的评议会上,他的发言有理有据,有他经过调查了解到的真实事例,使受评单位的领导口服心服,也受到县人大常委会的赞赏。  记云城区安塘街红营村支部书记刘石明先进事迹
  红营村是安塘街最边远的村委会。2004年前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5000元,是市、区的贫困村委会之一。去年,在村委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石明的带领下,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2005年,刘石明被市、区、街道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活动创建积极分子”等称号,今年2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云城区安塘街红营村支部书记刘石明
  抓好自身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红营村支部曾经一度是比较落后的支部,各项工作也完成得比较差。刘石明上任后,为了改变支部的落后面貌,按照“五个好”要求,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健全了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党员联系村务制度及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村党支部建设和村委会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认真按照党员发展细则要求,2002年至2005年共发展党员4名,35岁以下3人,高中以上文化3人。这些新发展的党员都是生产一线的优秀分子,他们的加入为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
  抓党建促经济,成立柑桔生产流通协会
  为充分发挥支部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抓党建促经济的有效途径,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刘石明带领支部通过“支部+协会”模式成立了“云城区安塘街红营村柑桔生产流通协会”,协会主要做好柑桔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指导和服务,组织广大会员、群众,以本村名优水果沙糖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介名优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把本村沙糖桔基地做大做强。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001年,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刘石明深深体会到:发展才有出路。他与支部班子研究后,将发展沙糖桔作为红营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项目。为了发展沙糖桔,他专门组织数十村民到大枧村参加学习,激发群众的种植热情。在技术上,长年派农技站技术员指导,并邀请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前来讲课;在资金上,大力协调农村信用合作社,优先发放支农贷款,解决农户发展的起步资金。上级的支持,支部班子的带头,给红营人民发展沙糖桔的劲头更大了。本村村民和外出人士,都纷纷回家乡投资办果场。据统计,全村外出的如香港同胞、在外有固定单位的人士及外嫁女回到红营发展沙糖桔的就有20多人,发展面积近300亩。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沙糖桔6000多亩,除无劳力家庭外,100%的农户种有沙糖桔,人均种植2亩。
  切实为民办实事,修建民心路
  红营村与全省知名的柑桔基地云安县南盛镇仅一山之隔,也就是这一山之隔,阻碍了同样以种植沙糖桔为主的红营村民经济发展。他抓住“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有利时机,与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大力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投入资金26万元开山辟路,开通了红营村通南盛四坑长4.5公里,宽6米的四级沙土路。刘石明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发动工作,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热情,主动迁移沙糖桔树2000多株,拆除房屋4间,群众自发捐资12000多元,无偿提供公路建设用地。村民说:“这是一条致富路,圆了我们几代人、几十年的公路梦”。同时,抓好夏红公路红营路段改造的协调工作,使公路顺利改造完成。
  以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为契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刘石明为解决“无钱办事”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村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结合“十万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上级领导及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建成二个集体经济项目。一是建成4万株沙糖桔苗圃基地。为加快沙糖桔的生产发展,刘石明通过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4万多元,建成种植4万株沙糖桔种苗的苗圃场。二是投入33万元建造村级自来水工程。群众饮水难是红营村的一个突出问题。建设自来水工程既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为了调查水源和确定取水点,他与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冒着烈日和暴雨走遍了村委大山小村调查测量水源。定好水源后,及时取水样本到有关部门做好水质检验,并办好取水许可证。日已通水到村,不但彻底解决红营村民饮水难问题,还可给村委每年增加水费收入2万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营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村中居住环境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是刘石明多年的心愿。2005年下半年,在市、区、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石明带领红营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开展岗磅生态文明村试点建设,投入资金10多万元,在岗磅村建设了排水渠,污水处理池,硬底化入村道,无害化公厕,垃圾处理场等工程项目。村中实现了“两分两化”:即雨水与生活污水分流,人的住房与禽畜舍分离;污水垃圾处理无害化,绿化美化。生态文明村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岗磅村成为红营村委首个生态文明村的示范点。
  认真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去年底以来,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刘石明,能按照市委、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现实利益问题”为切入点,认真开展村党支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组织开展学习。组织党员学习了《广东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明读本)》等基本教材,重点学习了党章。党支部按照工作流程11个规定动作,结合农村实际灵活多样地举行了形势报告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了学习心得交流会和专题讨论会,组织党员观看《南粤丰碑》、《点亮心灯》等录像教育片。带头撰写好了心得体会文章,出版了学习园地。二是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组织了15名在校中学生成立4支帮学助学队伍,在支委的带领下,利用星期六、日或节假日,帮助年老体弱、视力差、文化低的党员学习。帮学助学队共为23名行动不便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进行了帮学。三是对全体党员设岗定责。村党支部结合村情,设置民事调解岗、治安联防岗、农产品销售岗等七个责任岗位,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党员的特长。如今年1月份,红营村群众毛某与叶某因购销沙糖桔而发生争执,作为民事调解岗的刘石明等获悉后,马上赶到现场,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化解了两人的矛盾。农产品销售岗的党员千方百计联系到新疆、深圳等地的16名老板到红营村分别设点收购沙糖桔,帮助群众解决了销售难题,使沙糖桔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增收。2005年全村沙糖沙糖桔总产量达150多万斤,总收入35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使全村人均增收1800多元。四是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刘石明与支委成员制定了“真情送温暖,建设新农村”的自选动作。成立了中小学生帮学队、党员干部送温暖队、教师文艺宣传队等5支队伍,为广大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刘石明积极联系所挂钩的安塘卫生院党支部在红营村村委会开展了义诊活动,为40多名群众免费义诊,派发药品和资料一批。
  刘石明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编辑:付昱)
作者:粤先宣 唐丽娜
?    13:55:42
?    08:19:31
?    08:19:31
?    08:19:31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村弥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