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主义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的?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01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练习(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同程教育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35页免费32页免费4页免费9页免费12页免费 8页免费76页2下载券7页免费49页2下载券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3页免费27页免费35页免费14页免费29页2下载券
201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练习(含答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5.30 [6.2折][定价:¥25.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马克思是对的〈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15.30 [6.2折]
查找同类商品
金融风暴袭击全球,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在日本,《资本论》漫画10天售出2.5万册;在德国,《资本论》销量是1990年的100倍。罗马教皇称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具有“绝佳的分析技巧”,法国总统和德国财长都在研读《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相对独立的著作。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资本论》很难理解。李迁教授研究《资本论》数十年,深有心得,他逐章逐节的讲解非常有助于我们真正读懂《资本论》。
李迁,研究《资本论》四十余年,教授《资本论》二十余年。主要论著有《第一卷内容提要》《简明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专题讲义》《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
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阅读马克思在德国已经成为时尚。
――德国《汉堡晚报》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过去熟知的资本主义正濒临末日,马克思当年的预言也得到了验证。
――英国路透社
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英国广播二台
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预料到了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会变成一种神话,今天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英国《旁观者》周刊
马克思曾经说过,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陷入停顿并开始腐朽,由于疯狂投机,底特律汽车城有可能停止生产汽车……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美国《大西洋月刊》
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序二
《资本论》的创作背景与结构体系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
协作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
工资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商品和货币
怎样才是仁爱地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欢乐地收刈,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纪伯伦
商品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冷冰冰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当这一点成为全民共识时,这个社会才是人道的。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最普通最基本的形式
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发展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列宁指出:“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商品生产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不仅人类劳动产品是商品,而且人类劳动力本身也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这个社会最大量和最普遍的关系。和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质时所必须遵循的方法一样,探求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必须从它所具有的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出发。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就从商品的分析着手。”
2.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越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情形也就越是如此。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商品这种经济细胞组成的,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关系,在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只有运用从商品人手的逻辑方法,才能够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这个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的)。”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产品来看,它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商品,而且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在它本身,就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和支配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成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由此可见,分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态,就是要研究它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历史前提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所以,只有从商品与货币的分析开始,才能弄清资本主义生产与商品生产的历史因果的联系,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发生的问题。
因此,从商品开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在谈到马克思对革命理论的伟大创造时指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科学地研究了它,他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做了巨大的研究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的科学结论来。”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
马克思指出,一个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至于“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是由生理产生的,还是由幻想引起的,以及这种有用物品是“怎样满足人的需要”不是这里要研究的问题。
2.有用物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察
每一种有用的物品,都可以从质(是什么?有什么用?)和量(是多少?)这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质的方面看,“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即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例如煤炭,可以用来炼焦,同时也可生产其他副产品。煤的多种多样属性,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逐渐被发现的,今后还将发现煤炭的更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所以说,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从量的方面看,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历史的事情。测量各种有用物的量的社会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如布匹用尺寸测量、肉类用斤两测量、粮食用升斗测量、电用度测量等等。测量同一种物品的量也可以有不同的社会尺度,如粮食,有的地方用升斗测量,有的地方用斤两测量。所以,测量各种有用物品量的社会尺度,是多种多样的,“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3.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有七个特点。
第一,一个物品之所以是一个使用价值,是由于它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第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这种属性,“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例如“面包作为使用价值,使我们关心的是它作为食品的属性,而决不是农夫、磨坊工、面包师等人的劳动。即使这种劳动由于某种发明减少了二十分之十九,这个面包的用处仍然和以前一样。即使现成地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丧失它的使用价值的一个原子”。
第三,我们“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第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为了揭露商品的内在矛盾,为了阐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因而在论证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货币、资本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的时候,都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待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只是在和价值联系起来时才被考察。
第五,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要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使用价值,它必须被使用、被消费,否则它还只是潜在的、可能的使用价值。例如,“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
第六,“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管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必须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当做使用价值的财富。
第七,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一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真正区别。
(三)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1.价值实体
马克思对价值的分析,是从交换价值入手,来揭示出价值实体的。
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内容,交换价值是形式。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这是分析价值实体的唯一科学的辩证方法。这一分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商品有一个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商品,最初一看,除了它是使用价值外,首先反映在我们眼前的现象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这里所说的“首先表现为……”就是指我们日常看见的交换价值,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商品交换量的比例。例如40斤粮食与10尺布相交换,10尺布就是40斤粮食的交换价值。这种交换比例,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动。所以,从现象上看,“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这种现象,同“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的说法,似乎是矛盾的。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认为商品不能有一个内在的固有的交换价值,其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第二,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过是各种商品内包含的某种共同物的表现方式。一定的商品可以用不同的比例与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例如一夸特小麦,可以和若干量的鞋油或者若干量绸缎或若干量黄金交换。表面上看来,交换的比例是极不相同的,小麦有许多交换价值。但是,既然若干量鞋油、若干量绸缎、若干量金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所以,若干量鞋油、若干量绸缎、若干量金等,就是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
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阅读马克思在德国已经成为时尚。
――德国《汉堡晚报》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过去熟知的资本主义正濒临末日,马克思当年的预言也得到了验证。
――英国路透社
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英国广播二台
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预料到了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会变成一种神话,今天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英国《旁观者》周刊
马克思曾经说过,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陷入停顿并开始腐朽,由于疯狂投机,底特律汽车城有可能停止生产汽车……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美国《大西洋月刊》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
&&&&期号:
&&&&作者: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
  《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年经济学手稿》、《年经济学手稿》、《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为当时和后来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最初捣毁机器的运动,逐步发展到有组织地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直至发展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政治斗争。这些情况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资本论》的创作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恩格斯曾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二、内容介绍
  (一)《资本论》(第一卷)基本内容
  《资本论》共四卷,前三卷为理论部分,分别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第四卷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共分为7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着重分析了资本家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分析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资本从形式上的隶属变为实际的隶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日益加剧的过程。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发,综合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以及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第六篇“工资”,进一步论证了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以及工资这一形式如何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说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二)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资本论》共写了8篇序言和2篇跋。其中,马克思写了4篇,恩格斯写了6篇;第一卷7篇,第二卷2篇,第三卷1篇。读本节选的是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第一卷第二版跋和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的第一节、第七节。“第一版序言”主要阐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第二版跋”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第二十四章第一节和第七节概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和最后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一般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方面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当然,《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也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正如列宁指出的,《资本论》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2.《资本论》的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详细引证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2)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指出,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4)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5)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对于考夫曼的上述评论,马克思肯定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是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唯物辩证法“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资本论》所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但是,资本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和形式是不相同的,为此,就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选择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最为典型和成熟的形态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个典型就是英国。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但是,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只适用于类似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比较成熟的国家,实际上“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因此,马克思说,“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了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政治经济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流行的理论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人们的阶级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公正无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进行。但是,1830年以后,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古典政治经济学让位于庸俗政治经济学。“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这充分说明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4.原始积累的秘密
  《资本论》第二十四章第一节“原始积累的秘密”,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在经济上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必需的货币财富。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大批的直接生产者突然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被称为“原始的”,既因为这一过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创造了前提,也因为这一过程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总是宣扬资本家致富依靠的是他们的勤劳、智慧和节俭,而工人阶级的贫穷则是因为他们懒惰和愚笨,然而原始积累的真实历史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因此,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第二十四章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深刻阐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是,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以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为基础的小生产,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因此,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出消灭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小生产的私有制被社会化生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会停止。最大程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为了追求资本的不断增值,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资本积累。如果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趋势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小生产所有制,资本主义大生产剥夺小生产,那么资本积累的趋势则是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共产主义所有制所代替。一方面,资本集中导致了生产高度社会化,导致了“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导致了劳动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这就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又必然导致工人阶级的反抗不断增强,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又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主观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激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这就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资本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经济学内容,还包含了马克思在哲学、政治、法学、历史、教育、道德、宗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深邃见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00多年来,《资本论》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数以百计的版本。五四运动后,《资本论》被陆续翻译成中文。1930年,由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在上海昆仑书店出版。1936年,由侯外庐、王思华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1938年,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三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重新翻译了《资本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本论》的传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页)。列宁指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学习《资本论》,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重点,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结合实践加以运用。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页)。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财富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大多数劳动者相对贫困,资本积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严重的阶级对立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们在资金和技术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南北差距持续扩大。这是任何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怎样美化也无法否认的。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充分证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自身体制和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在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时刻伴随着经济危机、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全球动荡乃至军事冲突和战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趋尖锐的一个突出表现。资本主义终将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资本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再生产的一般条件,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等等,这些观点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提出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资本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商品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运动规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资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