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疑问:上海十大名牌养老院都有哪些好的养老中心呢?

大家好,今天,申税小微携热线税精灵向大家推荐“智能咨询”功能,智能咨询可全天候、全方位、全热点的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如何从多种渠道使用“智能咨询”?一起往下了解吧!
渠道一
上海税务微信公众号
您只需要动动手指,我就在这里哦~(“上海税务”公众号--便民办税--咨询互动--在线咨询)
智能咨询政策解读、操作指引样样精通,都来见识一下我有哪些真本领吧!




功能一体化,界面整洁化
智能咨询不打折
1.界面指引
在我的主界面,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最新政策”、“专题指引”、“人工”等关键词,我帮大家把平日里会用到的税收知识和问题都进行了汇总,这样查找起来也更方便,“最新政策”栏目还会根据最新动态更新,同时也为大家准备了技术咨询,是不是很贴心呢~
2.贴心指南
离你最近的办税地点,最准确的办税日历,也都为大家准备好啦~再也不用怕错过申报期苦恼啦!




热点问题及时推送
最新政策快速送达
智能咨询不延缓
税收知识很丰富,“税精灵”为了帮助大家节省咨询的时间,按照热点问题整理了专题指引,减少搜索时间,一步到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专题,当然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为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专题专栏。




咨询内容多样化
咨询服务人性化
智能咨询更丰富
通过专题指引可以根据需要分步选择咨询内容,比如选择“发票”专题,发票全流程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哦!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也可以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搜索,我会自动匹配相关联的内容,或者直接转接人工服务进行一对一解答。
我也为大家贴心的准备了技术咨询,大家平时遇到申报软件上的问题等都可以来找我~
渠道二
随申办
大家在“随申办”办理涉税事项的时候,也可以找到我随时咨询哦!
1.方法一:进入“随申办”APP、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搜索“在线咨询”--选择“在线咨询(税务)”
2.方法二:进入“随申办”APP、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办事”界面--在服务大厅按部门选择“市税务局”--在线咨询(税务)
渠道三
上海税务网站
还有还有,你们不止在手机端上可以找到我,通过网页端--搜索上海市税务局--点击我要咨询,即可进入智能咨询页面哦!
渠道四
电子税务局或电子申报企业端
再告诉大家我的一个新技能,在电子税务局或eTax@SH 上海市税务网上电子申报企业端进行涉税事项申请时碰到疑难问题或想了解相关税收政策怎么办?找到我---税精灵来帮忙就可以啦,一键帮您统统搞定!
电子税务局智能咨询进入方法
1.第一个方法
点击电子税务局界面中右侧“税精灵”图标。
在咨询框内输入您想要问的问题,即会有专业答复。
2.第二个方法
直接在“互动中心”的“智能客服咨询”模块里进行文字咨询和人工咨询。
点击“智能客服咨询”,在咨询框里直接输入相关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没有找到您想要的回复,您也可以点击“人工”并进行分类选择。
输入企业纳税信用代码或直接忽略点“确认”,将直接跳转人工坐席给予您最权威的答案。
eTax@SH 上海市税务网上电子申报企业端智能咨询进入方法
点击“服务热线”中的“12366智能咨询”,就会直接跳转到咨询界面啦~
大家觉得“智能咨询”是不是更方便、更高效呢?赶快用起来吧!
新闻设置(共9篇)新闻设置 篇1长期以来, 固化的取材视角和叙事模式, 束缚了联播类新闻节目的发展。在当下的制度安排和语境下, 颠覆和解构节目并不现实, 通过议程设置策略, 对其取材视角和叙事模式进行创新, 是可行之策。一、新闻选择:凸显主流媒体的视野和关怀联播类新闻节目的定位, 决定了它必须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以正面报道为主, 这就为此类新闻节目的取材预设了标准, 以这样的标准策划和选择新闻, 才能达到为节目设置议程的目的。节目要赢得受众, 首先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灌输式单向传播状态, 在取材上充分兼顾到新闻传播价值和受众的心理期待。江苏广电总台时政新闻节目《江苏新时空》定位为“江苏重大时政新闻权威发布的主要窗口”, 以庞大的信息量、生动的采访、深入的探讨为特色。在节目的价值取向上, 强调新闻性、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新闻性在这里被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以2010年11月27日播出的《江苏新时空》为例, 这档节目共播出新闻11条:抢抓新机遇淮安等市谋划十二五科学谋划十二五 (五) :让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广州亚运会闭幕江苏健儿成绩全面超上届第八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在上海开幕盛泽之路江苏医改的有益探索双双达98%江苏新农保参保率和养老金发放率全国居首南京一在建高架钢箱梁倾覆造成人员伤亡“北约”扩容至13校两大联盟联考时间错开一天泰州兴化市发生3.0级地震专家称非大地震前兆南京博物院老大殿“长高了”三米资金缺乏导致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改难这档节目以主题新闻、时政新闻、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为主, 条数看起来并不多, 但显然经过了精心选择。通过设置议程, 节目一方面突出江苏全省当前的中心工作, 一方面力图囊括当日江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对“南京一在建高架钢箱梁倾覆”、“泰州兴化市发生3.0级地震”这类时效性极强、百姓关注度极高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显示出主流媒体对话语权的把握。这样的内容设置, 既彰显了政治性、导向性和权威性, 又体现了放眼全局的视野和权威发布重大时政新闻的定位。这里所说的新闻选择并非被动选择, 而是包含了事前的主动介入和精心策划。比如综合性主题报道《抢抓新机遇淮安等市谋划十二五》和紧随其后的《科学谋划十二五 (五) :让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明显是策划的产物。显然, 在节目编排之前, 关于节目内容的设置和可以达到的效果, 主创人员已了然于胸。在电视新闻的议程设置中, 头条新闻的选择至关重要。泰州电视台《泰州新闻》特别开设了《今日头条》, 以期在节目开始先声夺人。《今日头条》重点报道泰州地区的重大事件以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上半年, 《今日头条》策划推出了一大批主题报道, 如《泰州成为长三角16个核心区之一》、《泰州光伏产业园: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泰州:后危机时代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泰州: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本地发生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及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播出了《全省造船业今年最大订单落户泰州》、《33所高校600个科研项目来我市寻求合作》、《海外留学人员看好泰州医药高新区》等新闻。这些新闻紧扣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劳动就业、文化泰州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等重大主题, 既有现象解读、事件报道, 又有深度分析、舆论引导, 既紧扣宣传重点, 又贴近受众的收视期待, 使《今日头条》发挥出带动一档节目的作用。《今日头条》的设置对确立《泰州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公信力, 树立栏目的品牌形象, 拉升收视率, 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新闻编排:创造性地建构新闻事实, 制造节目的内在节律在电视新闻的议程设置中, 编排起了重要作用。新闻事实相同, 编排方式不同, 传播效果也会截然不同。议程设置可以创造性地建构新闻事实, 制造吸引受众的内在节奏,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受众的目的。作为一个消息集纳型的新闻栏目, 联播类新闻节目容量大, 信息量足。笔者随机抽取了央视《新闻联播》2010年11月1日至7日播出的新闻条目进行统计, 发现在这一周时间里, 《新闻联播》共播发了193条新闻, 平均每天超过27条, 其中11月1日和11月6日分别达到了32条和33条。面对如此众多的新闻信息, 如果不按照一定规律对其进行编排, 必然显得凌乱无序。因此在节目构成方式上, 大多数联播类节目都以板块结构全篇, 在保证宣教功能的同时, 最大化地体现新闻价值, 满足受众的知晓欲, 从而达到了宣传效果和传播效果的统一。联播类新闻节目要制造吸引受众的内在节奏, 必须摒弃传统的倒金字塔式议程设置模式, 把可看性强的新闻按受众收视心理有意识地安排在一档新闻的不同节点上, 以期形成不同的兴奋点, 制造波峰、波谷效应, 这样的节目编排才能抓住观众。不少联播式新闻节目在板块之间加上“下节提示”, 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以来, 《泰州新闻》在创新节目编排上做了不少尝试, 节目中的组合报道明显增多。2010年9月11日《泰州新闻》播出了如下内容:系列报道《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之十九:泰州: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高地今日观点:产城联动培植三产服务业新亮点“江苏科技平台园区行”首站来到泰州初步达成合作意向50个泰州港集装箱吞吐能力提升三倍徐郭平会见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海陵区30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单声教育奖学金《全民行动创建文明城市》之一:市区青年路沿线市民商户承诺:做文明行为践行者《全民行动创建文明城市》之二:我市临床用血100%来自市民无偿献血《全民行动创建文明城市》之三:规范经营洁净上网环境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启动市民接种热情高新闻背景:什么是麻疹新闻链接:强化接种疫苗好处多我市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14个月来首次回落“泰兴花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鉴评姜堰市沈高镇宣传文化中心落成启用泰兴供电公司结对开展电气化村建设周斌:古玩收藏别样人生这档节目中的组合报道达到了四组, 分布在节目的两个板块里, 形成不同的兴奋点。其中“今日头条+今日观点”的组合模式有利于把握主流媒体话语权, 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功能, 已经成为这档节目的编排常态。这样的节目设置显然比简单地罗列新闻事实更能吸引眼球。此外, 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 增强节目的服务性, 也是联播类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手法。三、达致议程设置效果的必要条件:新闻的生动性和可看性由于节目定位, 联播类新闻节目比较执着于宏大叙事, 这给节目带来权威性的同时, 也影响了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根据此类节目的构成, 创新表达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实现。时政要闻。由于在内容甚至形式上体现出制度安排, 时政要闻变更的空间不大。但在一些动态消息的处理上, 仍然可以做文章, 使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可采用现场同期声的运用和精彩细节的捕捉两种方法。广受业界褒扬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的新闻就是一例。在2008年1月14日《新闻联播》播出的这条长达12分钟的新闻里, 出现了总共3分23秒的现场同期声。记者还捕捉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查看村民灾后补偿存折和走到院里手捧自来水喝这两个细节。因为同期声和细节的穿插运用, 这条本来很长的新闻显得亲切感人, 耐人寻味。主题新闻。由宏大叙事向个人化的微观叙事转变, 即讲故事。2010年1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主题新闻《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以江苏泰州一家企业的工人代表与公司管理层协商2011年工资标准的场景开头, 以此为切入点铺展开来, 介绍全国各省市推行工资协商制度的做法。在介绍2010年全国27省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后, 又总结十一五期间职工最低工资增长状况, 并展望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将普遍较快增长的远景。这则主题新闻篇幅虽短, 内容却相当丰富, 包含了很多老百姓感兴趣、想知道的信息。这种以讲故事开头、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叙事模式, 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宏大叙事模式, 试图从平民视角解读重大政策, 反映重大主题, 已成为联播式新闻节目创新表达方式的重要手段。新闻设置 篇2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到现如今新闻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新闻教育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路程。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闻教育的重要性,新闻教育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12年,我国的报界就有一种认识:“欧美名记者,往昔佥谓报馆为最佳之报学馆,实用方法恐难于教室内教授。故报业教育初兴之时,颇遭报业之轻视。然自此种人才(受过新闻教育)加入报界之后,觉成绩优良,远过于未受专门训练者,于是报界之怀疑始去,而乐与教育界携手。”①由此可见,我国早期对于新闻教育就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将从中国新闻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情况来分析其发展状况。一、萌芽及创立时期(1918~1927)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它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开端,标志我国新闻教育从此步入正轨。在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新闻教育得益于与有着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合作。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本系学则》指出:“新闻学乃多方面之学科,与人生任何部分均有关系。因此,新闻人才,不但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训练,对于各种学识皆宜有清晰之概念。所以本学系对于专门学识极为注重,而同时对于其他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亦为重视”②燕京大学新闻学课程,按这一要求分为四类:1、必修基础课:国文一年、英文两年,16学分;法学院政治、经济、社会学基础课2门;理学院数、理、化、生物基础课选一门;历史基础课一门;共20学分。并按全校本科生必修体育的规定,修完三年体育,共6学分。2、主修课:新闻专业课程,包括实习(共有三方面:(1)本学系之刊物;(2)报纸杂志之投稿;(3)假期间及毕业后在报馆之实习。)和论文,共44学分。3、副修课:选定一门学科,不得少于20学分。4、选修课:依本专业学习需要及本人志趣选修其他学科,约30学分以上,4年修满136学分。学生编级,按各人所得学分编定。当时美国新闻教育已经开始融合多学科,这种理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专业课程约只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而副修课相当于让学生有了第二专业,多学科的选择非常符合美国当时的通识化教育。而多方位的实习理念,就更加贴近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特色,它的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对于新闻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就是:最好的学习新闻和广告的方法就是实践。③由此可见,在中国新闻教育发展之初,是完全沿承美国的教育模式,通识化和职业化教育十分明显。二、初步发展时期(1928~1949)北伐战争之后,******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至此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在这期间,战乱平息,内外政策重新制定,使得新闻教育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新闻教育由此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一共创办了33所新闻科系和院校,超过了以往的总和。④虽然此时新闻院校数目繁多,但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在1929年9月调整科系,原中国文学科分为中文和新闻两个系,新闻专业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谢六逸担任新闻系首任系主任。当时的《复旦大学新文学系简章》规定4年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施教方针“则在灌输新闻学知识,使学生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及充分之文学技能,更使之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而有指导社会之能力”。⑤课程设置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精神,安排4类课程。第1类为基础知识(必修课),如中国文学、英语、第二外国语、心理学、伦理学;第2类为专门知识课,如报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报馆组织与管理、广告学、发行、照相术、绘画、印刷术;第3类为辅助知识课,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地理、外交概论、法学概论;第4类为写作技术课,如评论练习、通讯联系、新闻写作、速记术、校对术等。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与辅助知识课,三四年级注重专业知识与写作技术课。在业务实践方面,低年级结合课程学习,去报社参观;高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减少,除去报社实习外,在校要参加校刊《复旦五日刊》的采编工作。从上述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较新闻教育初创时期,此时的新闻教育更加注重专业课的技能训练,比如速记术,照相术,绘画术之类的技能也首次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但是,我认为,由于专业技能课程的增多,减少了相关扩展学科比如自然学科的安排,美国的通识化教育在此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值得提出的是,复旦大学的实习安排相对合理,明确指出了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为以后其他学校的课程安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1942年9月,陈道望代理新闻系主任。他主张“做一个记者,除熟悉新闻业务之外,最好还掌握一门专长”。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政治外交和三民主义等政党性课程,从一定侧面开始体现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到现今,这种政党特色依然鲜明。另外,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出现了按兴趣分组这一全新理念,这种设置可以让学生们真的“有所专长”,在现今的大学中也很值得我们借鉴。综上,这一阶段的新闻教育是以技能化教育为主,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强的课程,专业性记者的培养初见端倪,政党性教育也开始发展但是相比萌芽时期通识化教育有所淡化。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新闻教育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在战争频发的年代,这种发展也是得来不易的。中国的新闻教育在曲折中开始,也在曲折中发展,虽然经历各种难关但依然顽强发展。回顾这近百年的新闻教育发展史,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我认为初创和发展时期的课程设置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这个时期的新闻教育,沿袭了西方教育界的职业化和通识化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是全面的,可以直接上手的,也是现今社会急需的。所以我认为,各个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各自的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精心研究出一份适合当下的新闻课程安排,为学生的未来做好科学的准备。参考文献①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②李寿朋、王士谷等:《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③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④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华文出版社,2000新闻设置 篇3[关键词]图书策划;新闻元素;新闻信息[作者简介]韩英,郑州大学。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图书出版行业经历了一个逐步开放、不断革新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把握深刻的社会变革、捕捉快速的观念嬗变,在图书出版行业创造并保有自己的优势?这是每一个出版社都必须面对的迫切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策划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所认同,并在中国图书行业的创新发展进程中日益显露出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图书策划是指出版人以图书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读者的阅读心理为依据,并在对所策划图书进行准确的市场、读者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对图书出版各个环节的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精心运作,使图书投入市场后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明显经济效益的出版行为。有人认为,现在每一部火爆于市的畅销书的出现,背后必定是一次成功的策划。图书策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出版社的韬略和眼光,反映出其出版队伍的业务实力,直接影响其出版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也决定其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那么,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图书策划呢?有一个因素不可或缺,那就是新闻元素在图书策划中的巧妙运用,其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著名出版商米歇儿·拉封说:“如果说是新闻造就了图书的话,我们所追求的,是如何让图书成就新闻,保持新闻的热度。”“让新闻造就图书,让图书成就新闻”精炼地概括了新闻运作与图书策划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一、利用新闻信息挖掘有价值的选囊,令图书选题策划拥有不竭的源泉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对新闻人的基本要求,也应是图书出版人必须保持的一种职业状态。要对社会潮流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审视,能及时发现与辨别具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及时策划出版有分量的图书产品。由于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等特点,因此,新闻提供的信息点往往能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帮助出版人捕捉、挖掘有价值的选题。1. 通过新闻信息观察社会趋势,使选题策划具有高度和深度。中华书局计划出版《于丹(论语)心得》时,有人担心《论语》是枯燥的哲学作品,可能会曲高和寡,但总编辑李岩却心中有数,果断拍板。这份底气,来自他对方方面面新闻信息的梳理与判断。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掀起了一场儒学热,政府加大了对孔子和儒学的尊敬和宣扬,有关新闻层出不穷,如,曲阜举行盛大祭孔典礼,在韩国设立孔子学院等。这反映出一种社会趋势: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塑社会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至巨的《论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对它的重新解读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声。果然,《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2. 通过新闻信息了解读者最新的阅读需求,使选题策划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共振”。一家新闻媒介公布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在十大时尚生活排行榜上,列在第一位的竟是“怀旧”这个让人颇感意外的信息,恰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人精神生活返回归质朴的一种映射。根据此新闻信息,一些出版社立即围绕“怀旧”选题大做文章,譬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等。《老照片》在刚推出的一年中,每期的销量都在30万册左右,现在平均每期也在3万~4万册左右,读者认同度相当高。因为,怀旧图书让人觉得“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仍发生着联系,对我们的生活还在发生影响。”3. 通过新闻信息捕捉重大、新鲜、独特的事件或人物,使选题策划成为紧跟社会关注点的“风向标”。近年来,大量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被出版人演变成出版素材,比如“非典”、“超级女声”等,有人甚至提出“新闻书”的概念。这类选题策划帮助读者把目光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上,发挥图书容量大、内涵深的优势,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揭示和预测,编辑出版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图书。“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成为牵动人心的重大新闻事件,福建人民出版社即策划推出纪实报道图书《感动——为了汶川大地震难以忘却的记忆》。此书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再现汶川大地震中种种感人的场景,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只花了一周的时间,销售所得收入144万元全部捐献灾区,体现了福建出版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二、利用新闻的影响力,在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中,使图书宣传策划达到最佳效果现代社会中,尽管文化的多元形态使媒体无法完全决定公众的观点与行为,但有着强大传播效果的媒体议程,依然具有影响民众、变革社会的能力。新闻媒介的宣传和炒作对一本图书的热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图书宣传策划要掌握新闻报道的规律,利用新闻的影响力,使图书宣传更好地吸引眼球、影响市场。1. 设置悬念,制造由头,变传媒报道为巧妙的营销宣传。高明的策划把宣传意图隐于无形,设置悬念,制造由头,让出书本身成为一个新闻事件,相关的报道都成为巧妙的营销宣传,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手法常常用于名人图书的宣传策划上。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正式出版前不仅没有公开书名,在《北京青年报》上连载时,居然用了好几个不同的题目,悬念迭出,吊足了媒体的胃口。因此,这本书还没面市,就已经被媒体炒作成“文化事件”;再如鲁豫的新书《心相约》出版不久,市场上就出现了盗版书。这类新闻一般报纸不会登,但长江文艺出版社别出心裁,把鲁豫本人带到书店,让她自己“发现”盗版书。这样,媒体自然闻风而动,当天就发出了《真鲁豫遇见假鲁豫》的新闻。这个策划不仅打击了盗版者的气焰,而且让新书也成为新闻点。2. 提供精神内核,参与媒体的议程设置,提升宣传层次。新华社记者李仁虎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一书中说:“媒体在报道时,总是带着媒体特有的眼光,这决定着你在大众眼里和心里的形象。”的确,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来看,哪怕是对一部新书相同的评价,通过记者的角度去表达观点,继而刊登在新闻版块上,与用广告语言宣传,然后刊登在广告版上,读者对前者的信服程度会远远高于后者。而要真正进入新闻报道视野,图书出版社就要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精神内核,甚至参与媒体的议程设置。3. “借势”媒介进行立体营销,持续运作,保持市场热度。纵观近年来“高含金量”的畅销书,大都把新闻宣传作为立体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的运作中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狼图腾》连续几年高踞畅销书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立体宣传策划的巨大效应。第一步,该书先通过报纸连载的方式,获得读者强烈反响后才正式出版。图书首发当天,出版方邀请到白岩松、赵忠祥、腾格尔等与狼的话题有关联的人到场并发表评论,而后通过新闻报道把图书信息传播出去。发挥新闻的首因效应,强烈吸引购买者。第二步,新书出版后,广播电视、纸质媒介、网络传媒全方位运作,加强图书的营销宣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连播《狼图腾),收听者达几十万人。在《新周刊》、新浪等媒体共同评选的2004年最有影响的图书中,《狼图腾》名列第一,排行榜的马太效应对这部图书的畅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专业网站纷纷推出此书的节选或连载,网友们相互推荐,网络的人际传播效应发挥作用。第三步,《狼图腾》热销后,策划者们通过版权贸易、延伸产品等方式,不断制造新闻,继续占据传媒关注的中心,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市场热度。因此,图书策划贯穿于图书选题、编辑、制作、宣传的全过程,新闻元素如果运用得当,在每个流程都能产生积极作用。实践表明,新闻运作与图书策划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新理念、新做法,将成为图书出版界破解创新窘境、寻求营销突破的有效途径。[1]要力石.实用图书策划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2]张玲玲.畅销书畅销原因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6).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研究 篇4在我国, 受长久以来的传统新闻理念的局限, 灾难报道表现出了某种固定的宣传模式,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聚焦于政府行为的议程设置, 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官员在灾难来临时的表现, 忽略了受灾主体和平民视角的平衡呈现;二、淡化灾情, 在灾难面前依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自始至终把抗灾救灾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列为报道重点, 如实报道灾情的新闻价值却遭到质疑;三、媒体保持远离灾难的“旁观”立场, 对于灾情的表述习惯表面化地就事论事, 报道因为缺乏现场和细节导致人文关怀缺失, 人的价值和尊严难觅。”1很明显, 在传统媒体不断转型、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这样报道灾难新闻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要求, 也不符合新闻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在2008年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机。汶川大地震的震荡, 不仅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应对能力, 考验着中国人的救灾抗灾能力, 同时, 也是一次对中国媒体的集体检测。对于这一次突袭的“考试”, 中国媒体表现出了极大的能量和责任感, 尽己所能地投入到了这场灾难当中。但是, 在对灾难的报道中, 也不时地出现让受众难以接受的采访画面和报道方式。例如阻拦救护车采访伤员、逼问生还的中学生正在想什么、在救人之前就开始问责建筑质量、医疗保障……等等问题。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每一次灾难来临时的急中生智, 我们更需要一整套更为坚固和精细的应对方案和议程设置。二、灾难新闻中的议程设置1. 议程设置概念议程设置是“一个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术语。媒介的议程设置指的是, 媒介特别是新闻、实事与评论的生产有能力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系列获得解释与受到限制的、经过选择的问题, 同时忽略其他的问题。”“首先, 议程设置说的是媒介给受众提供了什么话题。其次, 有关这些话题的信息是如何呈现的。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议程被受众所内化, 它涉及媒介在解释社会现实中的角度及其作为意识形态权力的中介角色等普遍问题。”2现代新闻传播中, 媒介有条件也有能力策划各种选题, 向社会空间抛洒人物和话题, 这便是媒介的自傲之处。在灾难新闻面前, 媒介同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一样,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灾难新闻———这个被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定义为“媒介事件”———这个巨大“蛋糕”时, 它便是对历史的现场直播。在大众传播趋向“小众化”的情况下, “媒介事件”是对空间、时间以及一个国家的整体性“征服”。“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 ‘传媒介入’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干预之一。新闻传媒以特有的方式———巨细的灾难报道、多向度的信息流动与顺畅的公民意见表达、全方位介入灾难事件的各个环节实施‘信息救助’。”3这种现实功能的吸引力是任何媒体人都无法抗拒的。因此, 对灾难新闻的报道, 就需要遵循灾难本身的特性, 设置出一套可以应对的干预方案, 以整合各媒介优势, 在灾难来临时阵脚不乱地开始与灾难、与死亡角逐。2. 如何创建议程设置1) 平行性的议题设置和选择针对灾难新闻报道, 比灾难本身更恐怖的便是谣言。而谣言与真确信息之间, 仅几道传播阶段之隔而已。“信息每经过一个阶段, 准确性就常常发生某种偏差。谣言的基本特征在于, 信息的接受者并不考虑它是否准确, 因此力图将这种信息传播到某个社会网络的下一环节。经过若干这样的偏差, 结果自然同最初的信源大相径庭。”4所以, 在灾难信息正确无误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全面, 即平行式的议题设置和选择, 使得报道得以介入灾难事件的各个层面, 包括人的命运、灾情实况、救援实施、政府行为、社会行动、灾后重建、事后问责等等, 既可以保证全面的报道, 也体现了“平衡的报道”———即将整体的正面激励与深度题材的适度反思相结合, 将灾难新闻的整体叙述与个体人物的命运特写相结合, 以体现平衡报道。2) 利用议程设置对灾难新闻进行叙事面对灾难, 不同位置的人对于新闻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灾区的人们想知道的是灾难的实况、亲友的安否、救援的情况等等, 而灾区之外的人, 关注的范围就更广了。在灾难新闻报道面前, 媒介究竟要生产并提供出怎样的信息, 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呢?拥有一套议程设置尤为重要。议程设置本身是指媒介对社会空间中抛洒出的信息和话题, 使得受众聚焦于这些信息和话题之上。然而, 互动时代的到来, 使得媒介的议程设置不能一厢情愿地生产和发布信息了。针对灾难新闻, 应该设定符合灾难规律、满足受众心理、凸显媒介意义的新的议程设置。并且, 要求媒介具有一定的“态度”。态度是指“一种基于经验或共有知识的意见、信念或价值判断。这些倾向或形成与直接经验, 或通过社会化过程而习得于他人。态度可以说由三种主要成分所构成:1.认知的或知识的成分 (关于对象的既有信息) ;2.情绪的或情感的成分 (针对这种信息的‘内心反应’) ;3.行为的成分 (我们采取行动时所知所感的力度) 。”5放在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中, 即是媒介要有对灾难本身的理性认知;要有满足灾民、社会人群的情感需求;而且, 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媒介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要求最终将体现在对灾难新闻的具体文本中。在灾难新闻文本创作中, “时间”为其的核心, 串连起“灾难时间”、“媒介时间”、“生命时间”将是议程设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 中国媒体的行动为例。灾难时间为灾难发生时起至72小时后, 这段时间所有的报道无疑都将集中在救援上。地震发生之后, 行政区域的划分将失去效用, 取而代之的将是交通地形图, 前方记者的脚步所至即是笔端所达, 如此受众才能对救援的背景和实施效果有清晰的把握。救援初期, 人的状态是受众最为关注的。一方面是死者、伤者的客观信息, 包括数据、伤情、地理分布、年龄分布等等, 另一方面是救援部队的人数、挺近路线、专业技能等等。媒介时间贯穿灾难发生的始终, 但在灾难新闻中, 媒介时间是指灾后第4-7天, 因为这段时间内, 搜救工作还在进行, 而伤员的治疗与心理问题变成首位, 并且, 这段时间前承灾难的突发及应对, 后起对灾难的深度报道及后续报道, 在众多媒介共同参与、竞争的情况下, 这段时间就成为媒介间相互竞争中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了。进入到“生命时间”, 报道将逐渐恢复到日常新闻操作模式。一方面是反思灾难本身, 如地震预测体系、地质破坏情况、建筑摧毁情况、各个领域的制度漏洞等等, 另一方面是行使舆论监督权力, 对救灾物质、救灾款项、重建资金等做出调查, 确保救灾的效率和公平。还有, 媒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 它有自身的烈度和温润, 如何在灾难中体现生命的坚强与伟大, 表现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团结, 彰显媒介在社会事件中良性干预, 都将是这段时间中需要媒介进一步反思与提高的。3) 新闻媒介应将“生命”立在首位, 冷静、理智、客观地面对灾难报道灾难发生之后, 什么都没有生命更为重要!所有的问题都必将以灾区人们的生命为重!而面对灾难, 靠近灾区将是一次对意志的考验, 是一次残酷的摧残!但是, 不接近现场, 身为媒体人将一无是处!作为专业的媒体人, 必将受灾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 也必须以冷静、理智、客观的态度面对灾难, 面对灾民, 面对灾难中的社会和国家!这也是灾难报道中议程设置的重要一环, 即媒介人的具体表现。2008年5月12日, 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之后不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各大新闻媒介迅速地投入到了救灾抗灾的报道当中。并且, 迅速地制定了采访报道的主要思路, 包括:一、灾难下的人与灾难中的社会, 真实的存在状况是什么样的?扫除信息的盲区和认知盲区。二、能不能发现和写几个能被广为传诵、至情至性的生命故事?以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类共同体的深切共鸣。三、以守望者的责任, 调查和思考或可避免或可完善之处。其思路跳出“传统宣传”的框框, 展现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更丰富的“人”。传播媒介中的人, 是议程设置中难以把控的一环, 因为在灾难面前, 每个媒体人都是脆弱的, 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他们的心理是不易揣摩和规定的。所以, 对媒介人的专业训练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结语:对任何新闻报道而言, 都不会有一本万利、以逸待劳、永不失效的办法与临时对策, 我们需要更为牢靠的应对方案、议程设置以及坚固的法制保障。我们需要由紧急而变日常、由特例而成习惯, 由命令而循法治, 挖掘出建设现代国家的制度元素, 把紧急状态下的临时安排推向持之以恒的法制建设与制度设置。另外, 针对媒体人, 坚守报道伦理的底线, 是所有新闻媒介工作人员不可逾越的雷区。关于在灾难新闻中需要什么, 不需要什么, 日本东洋大学传媒学教授三上俊治曾经有过如下几个总结:我们需要的信息:灾难本身, 怎样避免, 受灾情况, 家人安否, 生活信息, 新的灾害。我们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这些忠告希望有更多的媒体人看到。■参考文献[1]《南方传媒研究18》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主编) 2009P54[2]《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P7[3]《南方传媒研究13》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主编) P209[4]《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P249[5]《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P7[1].《南方传媒研究13·灾难新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主编) 南方报业出版社2008.6[2].《南方传媒研究29·地震日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主编) 南方报业出版社2011.4[3].高钢著《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新闻设置 篇51议程主题设置多样化由于数据新闻是基于客观数据而挖掘到的信息,而数据是海量的,复杂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技术原因,大量的数据没有得到统计和整合,更没有被有效利用,这就导致了很多信息无法使人知晓。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过去的和现在的数据大量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记者和编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只能通过有限的渠道去获取信息,而是可以自己在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且制作成新闻,这就意味着新闻不再仅仅是过去所讲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因为也有很多事实是需要通过很多数据才能逐渐呈现出来的,透过数据的相关性,可以挖掘到大量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信息,从而使议程的选择面更加广泛。另外,由于数据新闻具有关联性,数据新闻本身就是通过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的,即数据新闻是对大量数据进行的统计、整合和分析,对比不同的数据新闻,挖掘其中的联系,有利于设置更多的议程。2议程设置内容更加“公众化”由于搜索引擎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网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可以轻易的被媒体捕捉到,而这些浏览痕迹,包括网民对某类信息的浏览量,手指上滑频率,对某一网页停留时间的长短等各方面信息的数据统计,从而可以判断出网民对哪些事物是感兴趣的,哪些信息在公民心中是重要的,即可以发现“公众议程”。由于数据新闻的交互性,网民可以在网站、微博上留言、跟帖、转发甚至和编辑互动,这使媒体更容易发现公众更需要什么信息,为媒体提高“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重合度,使媒体能够更多地表达民意诉求,反应社情民意,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3议程设置效果上注重受众主体意识媒体对各种议程进行设置,属于传播效果的研究范畴。一方面,数据新闻的个性化呈现本身就是重视受众体验的结果。相比较于传统新闻,数据新闻以其个性化、可视化等方面特性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受众,其综合使用文字、图表、视频、图画和音频等进行多方面的新闻呈现,满足了受众更多感官的体验,表达了对受众主体意识的尊重。另一方面,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使得受众可以参与进来,且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查看新闻。数据新闻还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参与互动,向公众和社会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可以说,数据新闻使受众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这使受众具有了主体意识,而这种互动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可以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体察社情民意,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新的议程。4议程设置方向的转变传统新闻的议程设置更多的时候是自上而下的,如政府的政策制定、会议的召开等,在这些事件中,媒体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把关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将其制作成新闻,从而为大众设置好了议程。在数据新闻中,技术对受众数据的记录和抓取形成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广大的受众群体,记者和编辑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去进行挖掘和开发,制作成新闻,使议程设置的方向自下而上,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更贴近于真实环境。5议程设置影响力更大传统新闻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新闻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影响,而且有时甚至会被政府和巨大的经济利益集团操控,议程设置上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而由于数据新闻是基于客观数据产生的,媒体从业人员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信息,因此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识对新闻产生的影响就会减少,这使数据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而言更具有说服性,即说服效果更佳明显。相对于煽情的文字,人们更愿意相信客观数字,数据一方面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更容易使受众相信和接受。数据新闻在议程设置上所呈现出的特点使得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用数据新闻在设置议程方面的新特点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参考文献[1]尚恩洁.数据新闻的制作对“媒介议程”的影响力分析[J].传媒技术,2015(6).新闻设置 篇6 (一) 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制作类这类课程是随着数据新闻的大热开设起来的, 主要是分析数据和制图技术, 通过让学生熟悉、掌握相关软件工具来收集、整理数据, 并利用数据制作成可视化图形。例如, 密苏里大学的“信息制图” (Information Graphics) 课, 主要教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设计和制作信息图;“故事制图” (Mapping for Stories and Graphics) 课主要讲授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Arc View GIS) 软件和网络地图工具分析和可视化数据。迈阿密大学的“信息图与数据可视化” (Info graphic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课, 主要教授学生立足新闻叙事本身, 将数据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可视化。 (二) 算法、计算机编程类编程和算法在过去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才会涉及的课程, 随着新闻行业对计算机使用的不断深入, 计算机编程也成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因此, 一些高校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也开设了这一类课程。例如, 密苏里大学的“数据新闻” (Advanced Data Journalism) 课, 主要教授Python语言和Django网络框架等;“多媒体设计” (Multimedia Design) 课主要教授HTML、CSS等基础编程知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新闻记者电脑编程”的课程, 纽约城市大学的新闻学院也开设有“Java Script和JQuery互动”的课程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一些高校也关注到手机编程技术,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就开设了移动新闻课程。其中, 北卡罗来纳大学还特别注重手机应用软件 (Mobile Apps) 的设计。 (三) 游戏类随着游戏的盛行, 人们开始认识到游戏作为传播工具的价值, 也开始将相关课程引入高校。纽约城市大学2014年就开设了“新游戏和新测试”的课程, 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也开设了“数字游戏、模拟和应用:讲故事、玩耍和做生意”的课程, 作为跨学科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课。二、授课方式 (一) 邀请业界翘楚授课美国高校在这类课程的教师选择上更注重选择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来授课, 而不局限于校内的老师。例如, 密苏里大学的“信息制图” (Information Graphics) 课, 由来自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的数据可视化记者来授课;“数据新闻” (Advanced Data Journalism) 课由纽约时报交互新闻编辑授课;伯克利大学的数据新闻 (Advanced Data Journalism) 课程由Twitter当时的数据编辑和Pro Publica的调查记者授课等。业界人士具有更加丰富的实战经验, 对于当前以及将来传媒行业的需求有更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在授课过程中, 他们对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给出专业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达要害。由于种种原因, 国内很多高校开设的这一类课程在教师选择方面还是以校内老师为主。新闻传播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老师, 虽然在专业领域内他们也是出类拔萃的, 但对目前业界新形势的了解, 以及行业内对各种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相关知识的融合等方面的理解和体会还是有所欠缺。很多时候, 学生掌握不到重点, 会觉得这些跟自己想从事的行业无关, 提不起学习兴趣, 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 注重业界实践美国高校借助学校与业界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邀请来授课的业界人士的资源优势, 开启了很多让学生亲身参与业界实践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 密苏里大学的“信息制图” (Information Graphics) 课, 学生除了上课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每周还有大约6小时的值班时间, 到当地报社去做制图师。“计算机辅助报道” (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课, 学生需要在学期内向市政府或州政府申请索要两组数据, 并且上交数据分析和新闻选题报告等。这样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 刺激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以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内容能够获得实际成果, 增强其成就感。三、学位设置上的尝试早在2011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做过一个新闻和计算机硕士双学位的尝试, 在新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算是在新闻数字化潮流下的一个试探性变革。这个硕士双学位项目历时两年, 比单纯的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多了半年, 又比新闻专业多1年的时间。但是课程任务仍然很重, 要求学生在修满新闻学院对于硕士课程要求学分的同时, 也必须和计算机学院的硕士生一起按照大纲修满计算机的课程。这对许多在计算机方面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 直接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为弥补以上不足, 哥伦比亚大学于2014年又推出了一个项目——The Lede Program。不同于前面的双学位项目, 这个项目只提供学历认证 (certificate) 而不提供学位 (degree) , 学习内容涵盖数据收集、分析和呈现的基本知识技能, 旨在作为学士和硕士学位间的过渡阶段。这个项目使计算机零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参与, 学起来不会像前面的双学位项目那么吃力。四、结语新闻设置 篇7关键词:美学视域,新闻调查,结构性悬念,兴奋性悬念美学视域主要指相关视觉、听觉的美学理论所涵盖的区域范围。悬念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审美角度而言, 爱好新奇是人的审美本性, 要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就必须在节目中进行悬念设置。悬念是观众的审美情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渴望了解事件后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所以悬念设置得恰当与否,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持续观赏下去的美学艺术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不断重视故事性的媒体融合发展时代, 这种传统的、注重故事性的叙事方式也逐渐被电视节目编导高度关注, 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叙事方式。为吸引受众坐下来并且还能不轻易走开, 《新闻调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编导唐·休伊特的节目《60分钟》的叙事手法, 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设置悬念, 提高收视率。悬念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 下面详细分析《新闻调查》节目中对悬念的具体应用。1 结构性悬念的美学应用结构性悬念是指在整个电视节目中由始至终穿插全片的大悬念, 起着塑造整个节目的框架整体, 展现片子的全局思想, 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的作用。2004年8月9日《新闻调查》播出的一期节目《河流与村庄》中结构性悬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片子从头开始就是围绕着悬念开始讲述。开篇就提出了疑问:河南省黄孟营村为何常年被癌症笼罩?接着全片开始围绕着癌症这一病症开始追根溯源, 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正在举办的村民葬礼切入, 然后由点带面, 把全村癌症频发、各家各户有的怪病带入叙事。由此产生悬念:引发癌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寻找各种原因的过程中, 最后锁定目标在打井取水的引用水源问题上, 紧接着对水源质量进行检测, 证实水源是否被污染, 接着寻找水源被污染的原因, 由小村庄的水污染扩大到整条河流——淮河的污染状况, 不断提出疑问, 在疑问的过程中又不断证实, 大结构上的悬念一个个抛出, 由一个悬念的解决引出下一个悬念, 环环紧扣。在片子的展现过程中, 编导围绕全村癌症患者过多的这个总体悬念, 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 不断把水污染的一个个疑虑逐渐抛给观众, 让整个事件扣人心弦, 充满疑惑, 引发观众的探究心理, 时紧时缓, 让观众跟随着片子的节奏去一探究竟。这样的叙述节奏有时急促、有时缓慢, 从情绪上来感染观众, 存在一定的节奏美和犹如共同经历事件跌宕起伏的共情和谐感。2 兴奋性悬念的美学应用兴奋性悬念出现在结构性悬念之后, 通常被称为小悬念, 在新闻节目中逐渐出现, 类似波峰效应, 从不同方面与总体悬念相互呼应, 增强受众对叙事情节的紧迫感, 满足收视审美。这些小悬念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2.1 片头在节目开头中突然出现和常规事件发展不一样、违反常情的画面内容, 一般而言比较能够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期待和探究心理, 欲知后事, 就要继续收看下去。例如:在《眼球丢失的背后》这一期中, 一开始, 播音员便如此开头:1998年10月19日, 北京八宝山一个悼念仪式开始之前, 死者家属张庆庄 (音) 惊讶地发现妻子的眼睛被置换, 留下的是一对假眼。这样提出了一个悬疑, 让观众有兴趣继续关注下去, 心里还会有着这样的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心存疑惑, 必然引发好奇心理, 在好奇的渴望审美心理的带引下, 就会持续观看, 了解后续进程。2.2 解说出镜记者与被采访人采用一对一的专访形式, 利用现场提问, 也就是解说来设置悬念。节目的主要内容、事件的核心部分主要出现在这种直接的交流与质疑中。在《网瘾少年》这一期中, 记者和受访者吴穹的对话同期声中就可以了解到网瘾少年那种可以为了上网六亲不顾的程度。这样的直白交流, 不拖沓, 节奏紧凑, 满足审美的直观感受。在影像上, 空镜头表现形式丰富, 也起着解说的作用, 并且能够唤起观众的思考。在《以生命的名义》这一期对同性恋的采访中, 采访到了一位男同性恋的妻子小雯, 在这份苦涩的错位婚姻中, 曾经被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亲密, 现实中最后留下的只是痛苦相互的折磨。在对小雯采访中, 拍了一段沿窗流淌的水帘作为中间的过渡镜头, 仿佛在诉说着这漫漫的痛苦婚姻路, 浑黄的半圆月亮, 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个不圆满的婚姻。空镜头能够使情绪展现物化, 使无迹可寻的情绪表达通过有关联的镜头, 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释放。此外, 背景音乐也是解说的一种方式。音乐有利于构建画外空间, 引发观众对画外空间的探索审美和想象。在《以生命的名义》这期节目中, 在采访到已经生活了四年的小杨和小江两个男性同性恋时, 因为两人是在网络上认识的, 所以喜欢用歌曲来表达彼此的感情, 在小杨小声清唱他们俩都喜欢的《我愿意》这首歌时, 那温暖的歌声飘荡在小小的客厅里面, 他们俩紧紧相握的手, 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甜蜜和幸福, 但是他们依然是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 经常被视作异类, 不被主流社会接纳。2.3 蒙太奇的叙事剪辑手法节目中不同镜头的相互组接,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含义, 具备单个的画面所不具有的意境表达, 能表达一定的抽象概念和特定的寓意, 创造出不一样的审美意境和感受。在剪辑中, 《新闻调查》经常会用到交叉剪辑, 形成矛盾冲突。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期中, 采访山西省运城的渗灌节水工程是否真有用还是形象工程时, 在安装渗灌池场地现场, 问了一个现场在地里种地的老婆婆询问这个渗灌池是否用过, 老人家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放过水, 从没用过”, 这时镜头切到一直陪伴拍摄在现场的领导, 领导当即就恶狠狠地说:“谁胡说, 我马上收拾他”,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官与民的冲突: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种地的农民都没有看到渗灌池使用过, 当官的反而说用过。无形中用现实告诉了观众这的确是一个形象工程而已, 没有发挥丝毫的真实作用。此时, 两个对立的剪辑立即把矛盾冲突发挥到了最大, 悬念在冲突中得到碰撞, 从而得到满意的答案, 揭开了观众的疑惑, 形成观赏心理的起伏, 满足收视的预期。2.4 当事人讲述直接讲述方式能够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让观者在心理上产生画面人物是在向自己倾诉的心理, 产生一种和谐美, 激发起观众的联想和观看欲。在《以生命的名义》中, 第一个出场人物大玮, 直接对着观众语气平静地叙述着自己的事情, 画面上没有任何遮盖处理, 这也是他自己要求的出镜方式。这样的开始讲述方式让观众有着想继续了解下去的欲望和动力。如此坦诚地告诉大家他是一个同性恋, 那么一个不被众人接受的极其边缘的人, 他会有怎么样的故事, 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呢?怀着探寻问题的心理和好奇的心情会让人有想继续了解下去的欲望。2.5 倒叙手法的运用倒叙的拍摄手法能够增强影视的生动性, 使作品产生一个悬念, 吸引观众。例如:在《沉重的矿山》报告河南省新密大平煤矿矿难这一期中, 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把结果告诉了观众, 把之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展现出来, 吸引观众的眼球。开篇介绍在事故“发生时, 148名矿工当场死亡, 另有32人受伤。”此外, 还选用了幸存者马占胜的现场描述“那天下午, 我上4点班在井下作业, 22点40分左右, 在向我们队值班室值班领导汇报井下情况时, 电话刚刚放下, 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当时我的两个耳朵就听不见了, 我的新工友董大振, 走着走着忽然一头栽倒在地上……”倒叙的手法能够创造独特的视觉时间和空间美感, 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时空的错乱, 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觉审美。节目中这样倒叙式的现场描述增加了情形的紧迫性, 让人想继续搞明白后面的事情是如何继续发展, 人是如何救援等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事件发生的悬念, 吸引住大家的眼球。3 结语《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的美学效果——悬念设置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在相关新闻节目实践中吸取借鉴的, 利用悬念的兴奋点解读向公众分析事件的内在联系, 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在我校今后相关的调查类新闻节目制作教学改革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遵循客观理性的原则, 追求用简洁利索的语言概括新闻事件的原貌, 让观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二是要根据观受众的收视心理, 用故事性的语言来组织事件的逻辑关系, 用具有悬念结构的编排方式调动观众的好奇心理, 唤醒观众的影视审美, 吸引观众跟着片子节奏持续观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故事性的新闻讲述需要教师注重美学效果——悬念的设置这一特点, 改变以往忽略叙事手法这一弱点, 达到每个节目追求的两个效果:一是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 二是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充分发挥美学中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的作用, 把握好节目的叙事节奏, 抓住观众的好奇心, 进而不断深入探究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规律, 进行节目教学形式的创新, 做到有效叙事, 吸引受众注意, 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悬念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把握好观众的收视心理, 让观众和编导面对同一个问题, 找到最初的疑惑点, 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来设计节目的片头、发展、高潮及片尾, 做到合理铺垫、合理结构、合理渲染, 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的方式, 增强节目的悬念性。参考文献[1]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2]李兴国, 余跃.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3 (5) .[3]庞玮.电视叙事中的悬念意识[J].传媒, 2007 (2) .[4]赵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故事性情节在舆论监督与导向功能中的作用——《新闻调查》节目叙事手法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5]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朱羽君, 崔林.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M].现代传播, 2004 (6) .新闻设置 篇8一、现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1、国内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目前, 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 且大多采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 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 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包括媒介管理、平面媒体、体育理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在内的拉通排课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8学分, 要求学生至少要选其中两个模块, 其余可零选。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 面向全媒体”, 但是其课程体系却是在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整合。纵观各个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 他们基本上大同小异。2、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20世纪末期, 绝大多数为体育院校开办。除上海体育学院最早 (1986年) 设立体育新闻专业外, 其他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都是2000年以后才陆续设立的。相对于体育教育、体育社会学等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 体育新闻专业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距社会对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各个学校的这些课程设计原则均是在整体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但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 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体育特色的突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 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大同小异, 一方面说明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已经达到一些基本共识,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各个学校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不断完善的空间。二、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因素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既是主观观念下的产物, 又是客观条件要求的结果。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因素主要有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专业认识程度的高低等主观因素, 还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备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专业意识是否清楚、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 以及对体育新闻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的明确程度目前, 全国先后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有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 其他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跟进, 相继开设了体育新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各高校在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一类是以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 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 认为体育新闻应淡化专业特性, 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是以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为代表强调以特色立专业, 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 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 尚不成熟, 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置自然也存在着缺陷, 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体育新闻事业的需要。我们常常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指导实践, 如果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认识方面的问题, 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2、客观因素:学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课程设置调整和改革, 不仅会受到主观意识因素的制约, 还往往会受到学校硬件、软件这两个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 从硬件条件方面来看, 学校的试验设备和器材条件往往会制约一些课程的开设,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部分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平面媒体排版编辑、播音主持等对实验室、语音室、编辑室的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 一般的实验室、语音室、编辑室的建设动辄几十万, 甚至几百万, 学校对这些硬件条件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这些课程的开设;而理论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硬件的要求则低得多, 最简单的只要有一间教室就足矣。其次, 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和教材方面的制约, 这是很多学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在师资力量方面, 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中有媒介尤其是体育媒介实践经验的比例十分低, 从设立该专业的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统计情况看, 师资队伍中有媒体工作经验者均达不到该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0% (1) 。一些急需媒介经验的教学课程难以开设, 即使开设也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 如播音主持、体育解说等此类体育新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 也是最需要实践经验背景的课程。由于我们国家各种教学培训本身就缺乏对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 而业界在本方面的人才由于工作性质及报酬的缘故很难到高校进行讲学, 更不用说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了。师资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力量的相对短缺。如北京体育大学为了突出其特色而设定了五个模块, 学生可以从五个模块中选择两个进行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通过模块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实际能力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 并能扬长避短, 但是, 模块的设置会受到师资力量的制约, 也受到学生数量的限制。模块越多, 就意味着上课的老师的增加, 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分散程度加大, 如果学生数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那么, 这样过度分散上课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的增加, 同时也会导致由于开课人数的稀少而缺乏规模经济。目前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比例基本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比例, 如果再这样细分是不现实的, 也是难以实施的。另一方面, 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教材短缺也是制约课程设置与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体育新闻传播教材的短缺, 众多学校都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是真正要建设一批具有体育新闻传播特色的教材却并非易事, 我们缺乏一批既懂体育、又懂新闻传播还有媒介经验的专业人才, 所以, 目前现有的不多的体育新闻传播类教材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体育和新闻传播两张皮的现象, 很难真正体现出体育新闻传播有别于其他新闻传播的独特征。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基于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该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对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 笔者以为, 在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结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 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体育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重点学院的学生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他们在对理论知识的接收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往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学院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接收方面比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他们却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 而体育新闻传播专业, 排除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部分, 真正在媒介进行实践的专业人才中,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 在课程设置和调整中, 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践情况, 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 并在教学中把理论课程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2、结合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原则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应用学科, 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 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 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职能。因此, 基于体育新闻传播的体育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体育相关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3、合理有效地使用校内资源的原则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不仅要考虑到本专业特色, 而且还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校的现有资源。体育新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其涉及的学科面相当广泛, 既有经济学方面的, 如体育营销、体育经营等方面, 还涉及法学内容, 如体育暴力、兴奋剂、黑哨等等, 同时体育还与社会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彰显出来。作为体育院校, 其本身就具有对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基础, 且在这一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于综合性院校强, 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有可能也有必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本校的资源, 打造出既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又适合媒介体育新闻传播市场需求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4、遵循体育新闻传播市场人才需求原则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 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其中2007年比2006年净增82万, 增加了20%,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毕业生需求冷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角色转换慢, 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通常优先考虑那些曾经有过工作经历或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而没有实践经历或实践能力差的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必须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研究成果表明, 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也很“重视宽厚的人文基础, 宽泛的知识结构, 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 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 (2) 。据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的调查研究显示,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排序依次为:动手能力、文史哲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能力、外语水平 (3) 。因此, 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程的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5、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世界各国新闻人才的教育培养来看,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大人才培养模式。但无论是以社会科学为依托, 以人文主义为目的, 重视实际业务能力和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较好地将新闻课程与大众传播课程的美国模式, 还是英国侧重在职训练“学徒式”的报馆新闻训练, 或是日本主要靠传媒自身而非学校, 即传媒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职业训练模式, 总体来看, 国外体育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职业训练, 其课程设置重视对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全面培养, 体现的是通才式教育;在专业核心课上, 又特别重视新闻实践能力与新闻伦理的培养。各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来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如“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是当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4) , 即突出体育特色、培养新闻素养、跳出新闻局限、强化复合能力、注重学风建设。在此基础上,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媒介形态结合、体育与新闻结合等基本原则, 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四、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电视媒体大规模地介入体育赛事报道以来, 体育新闻的专业性越来越明显,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体育记者与编辑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技巧、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这使得体育新闻的很多特殊问题非普通新闻学所能涵盖和解决。因此, 针对体育新闻的特质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及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性训练变得越来越迫切。1985年, 美国依阿华州州立大学出版的《体育新闻学》标志着体育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闻学分支学科被国际新闻学界正式认同, 是体育新闻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了第一位, 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现象, 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样存在增强实践能力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 通过教学改革,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课的比例, 适当增加技能实践课的比重。美国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科学为依托, 以人文主义为目的, 重视实际业务能力和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较好地将新闻课程与大众传播课程结合在一起, 其体育新闻的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课程非常充实, 社会科学与应用实务性课程学分比一般为1∶1。而我国经过对专业人士和本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 多数认为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的比重以6∶4为宜。尽管这一结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因素, 但仍然可以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一个参考的数据。总之,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 其目的是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信息传播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而如何根据本校具体情况,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每个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新闻设置 篇91 议程设置理论和CCTV-NEWS中的议程设置1.1 议程设置理论1972年, 美国人麦库姆斯 (Maxwell McCombs) 和肖 (Donald Shaw) 在一篇论文里最早提出的了议程设置理论。他们分析了三年前美国总统选举时茄拍山市的媒介内容议题的排序, 对照当时该市舆论中诸议题的排序, 发现二者的相关性极高。经过较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一个假设:大众媒介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 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 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即经过一段时间, 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实际上, 媒介通过议程设置, 对于现实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整理, 赋予一定的结构顺序, 并把这种再构造传播给受众。因而, 一方面对事件的选择成为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媒介再构造时所隐含的主观意愿、放大或缩小需要传播的信息等手段都体现出媒介议程设置所想要达到的效果。1.2 CCTV-NEWS中的议程设置CCTV-NEWS频道定位为“中国观点, 东方视角, 国家化表达”, 旨在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体现中国立场。根据频道定位在节目制作的议程设置中最基本的宏观设置是希望通过新闻的选择以及报道角度的选择能够更好的营造中国形象, 让受众最大化接受中国视角。为了对CCTV-NEWS节目的议程设置以及影响其效果因素进行分析, 笔者对2012年5月12日至8月24日之间, 对以1和5结尾的日期中在CCTV-NEWS频道播放的整点新闻栏目进行抽样调查, 共抽样20期节目共73条新闻。在本次抽样的73条新闻中, 国际新闻占54.6%, 国内新闻占45.4%,国内新闻中涉及中国外交事务的新闻比例所占最大, 达31%。主要涉及中国南海争端, 钓鱼岛争端以及中国领导人访问他国或参加国际会议等内容。然后依次为经济类新闻18%、时政15%、自然天气灾害15%、文体12%、环保与人权9%。从国内新闻的比例不难看出, CCTV-NEWS在国内议程设置希望通过倾向性报道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外交新闻尤其是一些外交争端性新闻, 传递中国的态度。时政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相对比较保守, 样本中的五条新闻都是站在正面角度报道, 选择的题材也都争议性较小。而经济新闻在议程设置方面多数是以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形势 (如CPI指数、PMI指数等) 、经济举措为重点报道对象, 对于行业以及经济个体等微观层次的涉猎不足。2 影响CCTV-NEWS新闻报道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虽然媒体的议程会对公众议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受众不是群氓, 而是单独的个体, 他们对事件或问题的关注以及形成的看法虽然受到媒介的一定影响, 但同时也取决于周围的很多因素。不是媒介设置的所有议程都能够被受众全盘接受。麦康和肖在后来的研究中曾指出, 议程设置能够对舆论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信任程度、公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个人信念等等因素。并非所有报道的议题都会紧接着在公众议程上显示出来, 很多因素和具体的情况会减弱或增大媒介议程的效果。在对外传播中, 受众与传播者中间相隔了更多的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如: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习惯差异、新闻传播理念差异, 受众需求差异等诸多跨文化因素。CCTV-NEWS要想对海外受众起到有效的传播效果必须在能够影响议程设置效果因素的方面进行改变。在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当中, 对媒介的信任程度、新闻传播理念差异、语言习惯差异等因素是媒介通过调整可以改变和克服的。就媒介信任程度而言, 外国媒体和外国受众普遍对中国媒体缺乏信任, 据调查路透社、CNN等媒体在引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时经常会注明the state-run。BBC在评论中国官方媒体发出的一些时政新闻时基本上也都会在结尾加上质疑性的评论。State-run的性质无法改变, 但是可以通过平衡报道的手法, 即在新闻报道中致力于对事件进行完整的描述, 尽量展现多方面的声音。因为多方面的声音代表多角度更全面的客观呈现, 因此多方面的声音往往会增强受众对所接收内容的信任感。CCTV-NEWS对于国内问题的报道消息源还是相对单一, 主要是以官方信息为主, 民众和个体的声音比较微弱。例如样本中在报道美国孔子学院中方老师遭到美国限期离境的通知的新闻的时, 消息源仅仅涉及我方在美国的孔子学院的说法, 虽然有记者在美国街头的出镜报道, 但是并没有对美方相关部门的采访以及孔子学院学生家长以及合作院校对此事的态度, 因此整篇新闻的平衡性并不是很好。如果CCTV-NEWS在类似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融入更多的消息源, 无疑会增加信任度。就对媒体的接触频率方面来讲, 当受众接触一个媒体的频率越高, 这一的媒体议程转化为公众议程的比例相对越高。影响媒体接触频率的因素有很多, 受众的兴趣则是其背后的一大动因。2008年末, 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曾经委托美国知名调查公司就“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作为题目在美国本土以200万成年人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人最关心的中国问题一项中, 民权自由、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共产主义、经济发展、劳工问题、血汗工厂、产品质量、中美金融债务问题分列前9名。虽然蓝海调查是三年前的调查, 但是中国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发生质变, 这些问题仍旧应该还是海外受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但是将其与我们样本中出现的国内新闻对比发现, 重合点非常少, 即使有重合部分也都是站在官方的报道角度, 例如:国际环境保护日当天, CCTV-NEWS仅仅报道了国务院发表对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规划。如果能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报道中国环保问题对受众的吸引力应该会更强。在议程设置环节更多地考虑受众的兴趣点, 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将受众的兴趣的点和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有效结合, 那么对于增强受众对媒体的接触频率从而有效增强议程设置效果将有所帮助。此外, CCTV-NEWS的新闻采集能力偏弱也是制约议政设置效果的一大因素。在很多新闻的报道上虽然都有记者出镜, 但是基本都是记者单方播报式, 采访力度有所欠缺, 这也是造成很多新闻消息源相对单一, 缺乏微观视角的原因之一。3 结语总体来讲, CCTV-NEWS在报道理念上已逐步从“政治宣传”、“意识形态引导”转向“国际传播”。但由于CCTV-NEWS既要满足社会文化情境之外的预设观众, 又要满足对外传播的组织目标, 所以在对新闻界节目的议程设置上还是带有传统的外宣思维, 尤其是对官方新闻来源信息的偏好和选择性注意等。同时与CNN, BBC这些以母语为报道语言的国际性媒体相比, CCTV-NEWS的报道网络还相对欠发达, 信息采集能力相对不足。因此要想实现预期的议程设置效果, 使新闻报道更为外国受众所接受。首先在新闻报道方面要更加国际化, 最大化突破中国传统新闻报道思维的限制。不论是从新闻选取、角度选取信息源选取还是报道方式都需要更加贴近受众习惯。二是强化英语报道网络建设, 加强一手信息的采集能力, 突破因材料不足造成的发展限制。只有这样, CCTV-NEWS才能逐渐强化议程设置的预期效果, 真正有效的传递中国的声音。参考文献[1]陈力丹.议程设置理论简说[J].当代传播, 1999 (9) .[2]兰芹.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因素[J].当代传播, 2002 (5) .[3]郭醇.央视英语频道追求有效传播[J].对外传播, 2009 (3) .[4]黄煜, 郑越.CCTV-NEWS与平衡报道[J].电视研究, 2010 (5)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十大名牌养老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