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药物与二线药物区别,二线,三线有什么区别?

如果排除各城市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创造发明各种“准一线、新一线、超一线”等奇奇怪怪的标准,简单易懂的解释就直接拿国家标准来看即可。其中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可以参照国家划定的城市行政级别的标准,一二线城市就是省级的直辖市和副省级的城市,三四五线为除了三沙市等特殊地级市之外的地级市,六线级以下为县级市,再之下是乡镇。其中按照传统且较为主流的认知,一线为北上广深4个城市。二线就是除了北上之外的两个省级直辖市(天津和重庆),以及除了广州和深圳之外的13个副省级城市(前身是计划单列市),即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即15个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多,答主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前几年国办发〔2018〕52号文(俗称的地方城市兴建轨道交通的指导意见)里的标准,即“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即满足三个“3”才达到三线以上,符合这个标准建了地铁的全国有40个城市,见下图。除去19个一二线城市之外,剩下21个城市以及符合三个条件但没建地铁的那些城市,大致有30个左右。对应的四线城市,同样一份文件上也有对应的标准,即轻轨标准为“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五线城市,达不到轻轨标准的地级市(三沙市除外)。六线及以下城市,县级市。

其实国家并没有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划分,也没有定义相关的衡量标准。关于对城市几线的划分,更多的是一些房地产商、投资商和有关机构制定的市场战略而划分的,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一线城市”,就是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划分的。在我国政府层面划分城市的方法有两种,首先是行政等级划分,中国城市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另外一种是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来划分,即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为II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根据这个划分,以2016年城市人口数据为准,我们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5个超大城市;天津、武汉、成都、东莞、南京、郑州、杭州以及沈阳8个特大城市,75个大城市,其中I型大城市14个,II型大城市有61个。至于一线、二线、三线、四线这些城市划分,其实不具备太多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它的划分。

2023-03-26 20:53
来源:
爱瑞奇迹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当我们看一些患者描述自己的治疗经历又或是在网上查找抗癌文献时,经常可以看到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的描述。许多患者笼统的觉得,所谓的换线就是“换药”,一线就是第一种治疗方式,二线就是第二种治疗方式。那这种理解准确吗?
——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算是一线治疗吗?
——化疗一周期后又加了免疫药物,算是换线吗?
——进行双药联合治疗后又停了一种药算是换线吗?
……
例如上面这些问题,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其实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对“线” 的概念理解都是由偏差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在肿瘤治疗中,“线”的划分具体是根据什么标准,有什么意义。
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分别代表着什么?
一线治疗:指诊断以后的首轮治疗,这时的治疗方案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也称为基本治疗或疗法。一线治疗的目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治愈”癌症。
二线治疗:指在一线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疾病进展并对一线治疗方案产生耐药,需要更换抗癌机理不同的方案。和一线相比,二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可能劣于一线,又或是副作用偏大,又或是价格偏高。
三线治疗:指二线治疗失败后,再次换用的其它治疗方案。一般到三线治疗及以后时,可选择的有效药物和有效治疗方案就会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贵。
可以这么理解,分“线”就是给药物或疗法划分使用的优先度,哪些药先用,哪些药后用。这种治疗思路较多使用在容易产生耐药的抗肿瘤系统治疗中。
我该如何区分一线、二线、三线治疗?
① 一线治疗从哪里“开始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线、二线、三线治疗的接受对象是谁?目前,我们的治疗线数大多是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或者早中期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时全身抗肿瘤治疗情况。
早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并不算治疗线数。
术前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服务于手术的治疗方案也不算线数。
如果根治手术后复发,再次进行了切除手术或局部放疗也不算线数。
只有在根治手术或是其他一些根治手段时隔3个月以上,出现复发,无法靠切除手术或局部放疗解决,开始了全身抗肿瘤治疗才算一线治疗的开始。
② 二线治疗又是从哪里算起呢?
并不是换任何一种药都算“换线”。
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用了多药联合治疗(主药A+辅药B\C)后经过一段时间,肿瘤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或是患者感觉药物的副作用太大,无法长期坚持。医生将原方案中的一种或两种药物(辅药B或C)去除或减量,而做单/双药维持治疗时,维持治疗都不算换线。
那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在原有基础上加量加药,或是增加了治疗方式,又或是因为一些原因,将原本主药A+辅药B\C三种药中的B或C更换为同类型的其他药物,只要整体抗肿瘤治疗的主药A没有做根本性的改变,都不算为换线。
在治疗过程中,因疾病进展,要在原有治疗(主药A+辅药B\C)的基础上配合进行的局部治疗,如骨放疗,脑放疗,骨水泥,以及单一病灶的姑息放疗等均不算为换线。
只有将原本方案停用,而更换为其他全身治疗方案,才算换线。二线治疗转三线治疗也是这样的逻辑。
一般说来,治疗线数的更换以主要用药为判断依据,以化疗为例,如果最主要的化疗药物没有本质变化,其他药物的增减有无并不能定义为换线。但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由于靶向药物的特殊性,在划分线时与所不同:
1.靶向治疗时,如果将靶向药物A更换为同类型的其他靶向药物B,又或者在靶向药A的基础上新增了靶向药B,从单药治疗变成双药靶向治疗那都算换线。
2.如果进行靶向治疗的同时,新增了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通常也算为换线。
3.但无论何时,局部治疗(放疗、介入治疗)均不记录为线数。
一线、二线、三线用药,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
许多人或许会想,同样的癌种,为什么有些药被划为一线用药,有些药被划为二线用药呢?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不论是针对哪种肿瘤的哪种药物,具体归于几线,主要都根据临床试验结果。
通常来说,一线药品具有较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疗效较确切、副作用较小、经济效益较高。也往往更容易进入医保目录中,让患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
按这个道理说,药品选择时,在同个适应症中首选一定是一线用药>二线用药>三线用药。至于靶向治疗还需要做基因检测,看是否有匹配的靶点能进行针对性用药。
当一线用药逐渐失效时我该怎么办?
很多患者很舍不得换线,一是应为在过往的一段时间里,一线用药可能取得过不错的效果,因此还对它‘心存好感’,二是因为担心一线转二线、三线治疗后,用药效果会越来越差。
其实这两点倒也未必。因为我们还有个概念叫“耐药”。
—— ‘耐药’几乎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癌症和所有抗癌药物中,它包括但不限于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只要原有的肿瘤病灶增大,且超过一定的范围或是出现新的肿瘤病灶。满足其一均可判断为耐药。
当治疗出现耐药时,加大剂量往往收效甚微。因为我们的肿瘤细胞可能已经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敏感了。
以靶向治疗为例,一种靶向药可能只针对一种靶点。但肿瘤它是一个混杂的细胞群体,一些癌细胞可能带着不同的靶点,还有一些癌细胞甚至没有靶点。我们所选择的靶向药物对于针对的靶点基因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可以让部分肿瘤细胞死亡或者凋亡,但是没有这些靶点基因的相对“小众”的肿瘤细胞就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些漏网的癌细胞会继续生存、生长起来,在不同靶点基因间上演了一出“物竞天择,此消彼长”的进化论。最后对现有靶向药不敏感的癌细胞群,可能逐渐成为“主流”。这时候,无论再怎么加大现有用药的剂量,都很难见到成效了,立即换药才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我们可以把抗肿瘤治疗理解为一场球赛。二线、三线用药理解为球赛的替补队员。当一线治疗的抗癌套路被肿瘤这个对手所接受,并换了更有针对性的球员上场,导致我方渐渐陷入颓势后,我们也需要更换体力更好,更能针对肿瘤新套路的队员上场。而这就是二线治疗。
一线、二线,或是之后的三线、四线用药的临床数据可能有高低之分,但作为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挑选合适的用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线药物与二线药物区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