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短缺和过剩人-短缺经济了解一下

大家都在以背单词、对文本脑内解密式假读的方式来判断,会认为bbc news和经济学人谁更难啥啥的,但站在真会英语者的角度,两样都很简单。我自己全是直接听懂精准理解,文本同样流畅读懂,一遍过之后能大段做复述。太多人不知道“会英语”是什么样子,总是把精力放在啃文本上面,以为是在学英语,甚至以为能读懂。真正的“会英语”是英美人那样的状态:对英语声音直接听懂、能用英语想问题、说正确的英语句子。中国人会中文就是这个状态,会了一直会,水平不下降。但中国人普遍听不懂英语,因为只学了如何“脑内解密成中文了假懂”:把个个单词在脑子里替换成中文词汇、拼凑成自以为象样的中文句子,就以为懂了英语。这跟百度机翻是同样的解密过程,虽然能猜个中文意思,但英语本身还是乱码一样啥也没懂。大家背的捆绑了中文词汇的假单词,就是当密匙用的。精听精读是解密技巧,说写是反向转码操作。这种搞法与其说是在学语言,其实更象是学编程。但大家都以为外语跟母语不一样,却不知道结果只学了个假英语。这就是中国人普遍苦学十多年而个个学得差的根本原因。太多人说学英语要背单词、多练听力/听写/口语/写作/跟读、多啃文本、多找人练对话,其实千万种巧招妙法归纳起来就是两招:1、背密匙,2、练解密或转码。考试也是用这两招来对付的,拿到多高的考分或多少证书,都不等于会英语。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多读中文书籍而提高了中文水平,因此多读英语书籍也能提高英语水平、能提高阅读能力。但这些人搞错了一个大前提:中国人在6岁到达了儿童级中文母语水平,再学了汉字就能阅读了,多读可进一步提升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母语水平。不上学也是文盲母语水平,听书是能听懂的。英美人能读懂英语书籍,因为他们会英语,能听能想能说,稍微熟悉文字就能流畅阅读。学假英语的人不会英语,英语信息跟乱码一样看不懂,只能猜中文意思,猜对猜错是不知道的。由于假单词所捆绑的中文词汇并不是真实含义,句子也不是由单词含义简单叠加,而且要把句子成份肢解后按中文习惯重新排序,解密的结果必然是多数句子理解不准确,经常还错得离谱,比机翻好不了多少。声音含糊难听清,单词就捕捉不到几个,一句话的时间又短,且只能一遍过,语法根本顾不上,解密正确率能有多高?因此声音解密难百倍。——————英语内容分为两种难度,高难的是老外的正常讲话,以英美剧体现得最集中。低难的是播音员专门讲或朗读的,新闻/演讲/经济学人/新概念这些。我把英语听力难度分为6个层次,VOA慢速/新概念英语/四六级听力题在第2层,专四八/雅思托福听力题在第3层,多数新闻/经济学人/纪录片/外教讲课也在第3层。这些都发音清晰且语速不快。最简单的英美剧在第3层,多数在第4层,一些快速专业剧在第5和第6层。特点是含糊快速句占半数,含糊快速长难句占四分之一。bbc news和经济学人都在第3层,同等的低难度。太多人以为“听不懂但能读懂”,但听不懂是没可能读懂的,只能解密式半猜半懂。只不过高难的声音解密无法开工,很多人就挑相对低难的文本解密来糊弄一下了。大家对第2层的四六级听力考题就已经觉得难于上青天了,对第3层的更是畏惧,只敢啃啃文本。这就是为什么题主跟很多人一样,问的是“看杂志”而不是听新闻。——————听读是这样了,说写又能好到哪里去?要么背些现成的句子了朗诵出来,没几天又忘了。要么把中文想法转码成英语,个个字词替换成单词,再套着语法规则串在一起,但大家对英语句子也不熟,对语法规则也不熟,老是不自觉的套着中文的习惯搭积木,即使慢慢写也尽是烂句子,匆忙说更烂,或者只能当哑巴。假英语学得最好的是留学生,也只能在苦背苦练的状态下维持住假水平,对简单的句子半猜半懂、转码几个简单的烂句子,但无法正常交流。极少数人在语境中实战多年后对简单句子过渡到直接听懂、真能说,有了点低低的真水平,相当于两三岁的小孩那样牙牙学语,但还是以假功夫为主,且进步极慢。多数留学生终身只有假水平。他们在外企工作的时候,普遍一接老外电话就紧张、开会插不上嘴、商务谈判根本参与不进去,只能用邮件来交流,这个状态怎么可能混出多好的成就?英美人那样的真正会英语,中国人是可以学会的,前提条件是要把英语当成语言来学,学真英语。也就是象英美小孩那样对语境中的声音直接听懂。我自己拿英美剧这种电子语境来学的真英语,短短几年就学到了母语水平,对绝大多数英美剧包括快速长难句能一遍听懂且精准理解,经济学人这么简单的,更是一听就懂。能用英语想问题,能说正确而地道的英语句子,阅读很流畅,从来不背单词、不练精听/精读/听写这些,也不用练对话就能跟人直接对话。而且跟英美人一样,水平不下降。你现在是否明白了,学英语最重要的不是什么环境/出国/教材/多背多练/应考拿证,也不是天赋/记忆力,而是要先搞清楚学语言与学编程的区别。最后回答题主的提问:bbc news和经济学人哪个难度更大?我答:两者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听力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低难度。如果你真会英语,很容易听懂读懂,如果你不会英语而只能拿自己的脑子搞机翻,那两个都听不懂读不懂,而只能对文本勉强猜猜中文意思。题主边翻词典边在脑子里搞机翻,这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如果你学真英语,你也可以跟我一样很快学会。不一定追求母语水平,但花个两三年学到能真正听懂真会说的半吊子水平,bbc news和经济学人都能听懂读懂了。中国人十年苦学假英语,读听说写译背考样样头痛英美小孩能学好英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中国人该怎么学?看了多年英美剧还是听不懂英语,怎么看才有进步?如何思路清晰的把各种英语考试顺利过关
我是从2019年才开始看经济学人的,一年断断续续看下来,我的阅读能力突飞猛进。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能顺畅地完成一篇经济学人笔译,看英文网站BBC/CNN什么的,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无论是为了对当今世界有常识性的了解,还是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经济学人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给我三分钟,我告诉你怎么不那么痛苦地,把阅读经济学人变成一种习惯。首先,你需要评估自己目前的英文水平。经济学人属于通俗读物里的高阶读物,这里的高阶指的是英文的难度,读懂是有一定门槛的。如果没达到这个门槛,不建议生啃。感觉词汇量在一万左右,能够顺畅地看懂大意,不太需要在阅读过程频繁查字典。我自己开始看经济学人的时候,用百词斩测阅读词汇在12000左右,但是百词斩水分较大,姑且认为自己刚好10000的水平吧,我当时的词汇水平读起来还是有点痛苦。如果你没有这个词汇量,推荐先看“ChinaDaily”和“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这两个公众号的英文内容,练习阅读和了解实政也是很好的,阅读容易很多。词汇不达标,读一篇文章需要频繁查字典,是很难坚持的。没必要硬啃一块骨头是不是,学习嘛,循序渐进。一开始把自己逼得太紧很容易绷断。二、准备合适的工具,让阅读更容易。1,我喜欢用电脑PDF看。手机实在观感太差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把眼睛看瞎。如果通勤路上学英文的话,练听力比较好,听喜马拉雅,TED什么的,就不看字了,对眼睛不好。2,有道词典,打开“划线取词”,鼠标定位在哪个单词上就会直接显示释义。这个实在是太方便了。3,擅用PDF的注释功能,举例,看我下图的Virus这个单词,假设对于我来说这是个生词,如果仅仅依靠有道词典一划而过读懂含义就过去了,下次我可能还是不认识。你需要给他打个记号,回头再复习一遍生词。如果你读完文章再回头用心复习一遍你标注的生词,那么恭喜,这个单词基本上就是你的了。这也是很多人推荐用阅读提高词汇量的原因。你结合了上下文,有了语境,对这个单词印象比用百词斩刷要深刻得多。三,选取合适的篇章经济学人一期那么多页,是不可能全部读完的。从目录里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去精读吧,不要有负罪感觉得没读完浪费。天下书本那么多,怎么可能都读完。我推荐精读China部分,八卦一下西方是怎么看待我们的。而且China部分选取的话题我们本身很熟悉,不存在文化背景的壁垒。四,尝试着自己翻译一篇吧。大脑理解了一句英文的含义,和你能换成中文表达出来,差得还挺远的。我们老爱嘲笑外企的人说话中文夹英文,其实他们真的是因为某个单词无法在脑子里立刻找到合适的中文词汇。当你尝试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个意义,你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会有奇妙的体验。比如下面这句,猛一看单词蛮简单,但这个句式却不常见,想要用中文准确翻译并不容易。Others might well be of officials’predictions that many will be back at work in the next few days.五,Economist还有MP3朗读版,读都读完了,不如咬牙把听力也听了吧经济学人有些句子真的非常非常长,主句从句一堆,非常非常难,1,一遍听不懂就听两遍,听到五遍都还没听懂,就回来继续看文字。直到你能完全听懂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2,如果你再勤快一点,心里默默跟读一遍把口语也练了吧。从刚开始他读一句你暂停跟读一句,到后面你不需要暂停一直跟着他的语速读(也就是知乎大神推荐的Shadowing),对口语很有帮助。六,找到一个动力你要相信,在中国人学英语的长征路上,如果你征服了经济学人,只要你不是专职语言从业者,你的英文已经绝对够用了。熬过一场全英文面试,在外企里写个英文文档,都不是个事儿。七,如何获取?1. 付费获取1.1 付费购买实体书籍《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等外刊在中国是允许销售的,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是国内唯一指定的官方引进代理商。1.2 付费购买电子版书籍可以从官方网站上订阅电子版,当然,这也适合资金充裕的人购买。(一年的订阅费上1288元)去官网上订阅可以下载PDF+MP3音频哦~官网地址在下面Economist subscription offer2.2 免费获取电子版(重点来啦!!!)我是同学推荐的!这个地方会每周准时上线经济学人的更新!墙裂安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中的短缺和过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