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出现时,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什么主义的政策有效性如何?

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刺激消费。首先解释什么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再分析两者如何刺激消费及对于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一、什么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简单而言,就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信用量的办法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货币政策一般由央行进行调节,区分为宽松,中性和紧缩。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为宽松政策,即向市场投入货币,市场息率不断下降,可以有效地支持实体企业融资等各类投融资活动。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由于高通胀,不得不通过加息的方式来抑制通胀的继续增长,货币政策极其紧缩,对于经济有抑制作用。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财政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手段,也区分为扩张性,中性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税收,转移支付,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都是典型的财政政策。二、目前如何通过“货币+财政”组合拳刺激经济?由于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为全球最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且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货币财政双扩张”是目前有效刺激经济的手段。问题一:市场货币供给量高,如何有效转为消费及投资?在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市场的货币供给量较高,但是根据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不断提高,企业投融资活跃度有限,说明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并未完全实现实体经济的迅速复苏。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主动投资,转移支付化解地方债务,利用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发展及消费市场,将会有效利用市场资金,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问题二:经济发展有隐忧,如何增强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在宽松货币政策之下,投资及消费均不及预期;财政政策的刺激有望增强企业家及消费者信心。一是税率优惠,对于中小企业继续实施优惠税率,减轻中小企业扩张路上的成本和负担;二是对于重点行业进行补贴,鼓励消费者积极消费,增强消费者信息。综上,“货币财政双扩张”将会有效刺激经济发展,双政策配合实施将会是下半年的主题。
谢谢邀请!上个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滞涨危机,主要指的是美国。1970年代这10年,对美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当时美国陷入了“经济停滞+高失业+高通胀+弱美元+德日崛起+苏联压制”的被动局面。直到80年代,通过里根政府以及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经济改革才成功帮助美国摆脱了滞胀困境。美国陷入滞涨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如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也有内部因素,如二战之后美国的技术红利、人口红利都逐渐消退。此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推手。“滞胀”一词直到1965年才出现,之后没过几年美国就掉入滞胀泥潭。滞胀这种高通胀、高失业、经济停滞的组合局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理念、主张完全相反。换句话说,他们的脑中从来就没想象过会发生这种现象,自然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当时,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是不会同时存在的,通货膨胀率增加,失业率就会降低,经济也会增长,而经济停滞、失业率增加时,通货膨胀率则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但是当美国爆发持续的滞胀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就无法自圆其说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凯恩斯主义才是美国陷入滞胀的罪魁祸首。这是为什么呢?自从小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期间推行了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之后,凯恩斯主义一直占据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的主导地位。五六十年代,美国又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应对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在美国官方及经济学界的主流影响力具有很强的惯性。这种惯性在1970年代,具体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举棋不定的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和二战的作用下,美国政府对军工、汽车、钢铁、铁路、石油、基建等领域都实行了相对严格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活力和生产效率。跟滞胀出现更直接的政府影响是尼克松政府对物价的管制。为了解决当时的通胀局面,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宣布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1973年,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尼克松在6月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这对本已急剧攀升的通胀而言是灾难性的,价格管制加剧了商品的短缺和囤积居奇的行为,1974年管制取消后物价出现报复性反弹,而工资管制则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我们再来看看货币政策。可能是1930年代的大萧条给美国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美国人对高失业普遍感到恐惧。每一届总统选举,每一位候选人必打就业牌。打好了就业牌,最容易获得选民的支持。那么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凯恩斯的追随者、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找到了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理论,那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他通过英国的历史数据论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当失业率上涨,名义工资会下降,失业率下降,名义工资则上涨。这在现实很容易理解,失业的人多了,市场上的劳动力富余,工作机会竞争激烈,公司就会降低工资,而失业人较少时,公司招人困难,就会提高工资待遇。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新古典阵营,并将其包装成杀手锏般的理论武器。在整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领导的新古典综合派统治了经济学的主流,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大旗。萨缪尔森等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献策:可以增加通货膨胀率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的。这个理论简单、易懂,政治家一听就明白。于是政治诉求和经济理论完美结合,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了当时政府的常规武器。整个六十年代政府都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解决就业为目标,而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经济增速下降时,依然供应大量货币,通货膨胀逐渐显现。通胀风险加剧时,尼克松政府一开始时执行了比较坚决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但后来因为经济下滑太快,政府货币政策又转向宽松,连续五次降息。降息释放了大量货币,与1974年石油涨价产生叠加效应,通货膨胀很快失控。因为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当美国陷入滞胀,出现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局面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集体傻眼了。萨缪尔森领导的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大旗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被各路经济学家们群殴。当时的经济学家界掀起了一场大辩论、大反思、大创新,经济学从此进入了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时代。
单从CPI来看,是有通货紧缩的趋势的。从2月份开始,出现了同比三连降。并且,接下来的三个月处于0.1的低位徘徊。6月份更是直接降到0。如果真的是通货紧缩,运用货币政策是可行的。那我们来看一下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deflation):指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紧跟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在增加的。无论M1,还是M2都是在增加的。所以,在货币供应上是很充足的。到底是否出现通货紧缩,这个真的不好说。目前国内的现状是消费者消费意愿低,投资者投资意愿也低。这可能是CPI下降的直接原因。这里引入另外一个概念“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所以,目前更像是流动性陷阱。前面提到,M2的供应是十分充足的,但是,M2产生的GDP是在不断减少的。每一元的M2只产生了不到0.5元的GDP。这是货币流动性不足的表现。那么多余的M2去哪里了呢?不要忘记了有一块大海绵,叫房地产,3:7的杠杆是能够吸收很多M2的。所以,目前是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目前而已,货币政策还有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