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为变现学园战略校园合伙人值得做吗,有门槛吗?


“我希望如果未来这些社群还存在,我与大家的交流或者见面是出于情。以情相交,而不是因为这是我搭建的一个组织或者是我的一个公司。”
——三儿(绽放女装创始人)
本文为新媒体大学公开课
第六期分享内容整理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小众文化的日子不好过
今天的分享我想先从一部电影开始,朋友圈中已经刷屏了,就是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据说两年前片子就已经拍完,但发行很不利,因为市场不太看好这样的片子,题材不够市场化,直到吴导过世也还没上映。
后来《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接下这个盘子,做了很多工作。终于这几天开始刷爆朋友圈。虽然明天我还要群成都出差,但我还是抓紧时间去看了一下。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呢?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小众电影,说的是一个唢呐艺人故事。收了一个徒弟,徒弟还蛮争气的,跟着老艺人认真学习。但时代在变化,西洋乐器的引入冲击了传统技艺,渐渐地唢呐不受重视,包括农村也没了市场。电影没有往下去讲唢呐手艺的未来,只说老艺人从唢呐中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谛,然后就过世了。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很快,市场就像被搅乱的浑水一样。有机会,也有泡沫。大家万众创业,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从大面上讲,发展势头很好,各种行业被颠覆,给了年轻人机会,也创造出行业的新生力量。
但这个过程中也有遗憾,例如传统艺术技艺,例如唢呐这种小而美的东西,在快速变化中未必能得等到市场接受。
做好定位,淘宝小店转身变成文艺品牌
绽放其实就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起码在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而美的店铺。
如果当时我们有一定的商业判断,我早就会去开官网,开启销售等商业化的运作。
但我们比较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同时也追求一种自己过得舒服的生活状态:离开北京到苏州,家庭安稳,结婚生子,悠哉游哉的。
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做服装已经做了五六年了,整个状态挺轻松。当时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个淘宝店做成一个品牌。
除了这种想法,我们当时的定位在国内服装行业来说也比较新。没有做欧美或者传统风格。我们把做自己定位在一个很窄的细分领域。
因为我们热爱旅行,觉得当时国内的服装服饰没有特别适合旅行的。没有那种很随意,很随性,然后拍照也很好看的衣服。所以我们基于这种定位对服装进行了修改。然后出现了长胖风格的衣服,当时来说这个市场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
当然,我觉得在中国,任何一个市场,如果你切入得够深的话,这个体量都大到可以做出一个品牌。一个细分市场用社群的方式去做,他带来的价值是很大的。
从一家淘宝店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品牌化、组织化、公司化。从14年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无论数据、销售还是品牌的角度来说都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硬性指标要去达到,例如市场占有率,还有品牌沉淀,是需要时间去做的。
这五六年沉淀了很多粉丝,包括以前老板娘茉莉的粉丝都很好的延续了过来。虽然当时小店的产品比较弱,但茉莉身为买手的眼光和努力还是比较厉害,做到了一定的销售支撑。
任何情怀都需要销售支撑,不然你会很难走下去。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开旺旺,最高做到了800w左右的销售额,但当时我们还没有团队,不系统,所以遇上茉莉怀孕啊,或者有别的事情的时候服务跟不上,销量不稳定。
开始品牌化运作之后,绽放同时也就开始了系统化运营客户。这个时候遇到了很多很根本的问题,例如产品怎么做,营销怎么做。我们现在说的社群、粉丝运营就属于营销这个范畴的。绽放的基础其实是消耗了很长时间沉淀,慢慢酝酿出结果的一个过程。
在2014年,我们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各部门组建组建起来了,然后也开启了旺旺,整个绽放的品牌和服务都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去做。
一次活动衍生出了绽放的三个社群模型
关于粉丝运营,第一件事是2015年的7月,做了绽放7周年的生日会,一次在线上发起,线下聚会的活动,大概有100多位绽友从全国各地过来了。虽然我们当时的经验不太多,但是还是比较用心去做。绽放邀请了几位嘉宾,包括原创作家、编剧,饶雪漫。还有我的大学同学赵小姐,然后还有几个创业路上遇到的一些精英们,都是蛮不错的一些创业者,在一起做了这样的一个论坛形式的生日会。
这次生日会过后,我们真实的见到了跟随了我们很多年的绽友,也有一些新的绽友。绽放从一个纯的线上店铺,开始组织线下的各种活动。这个活动之后我们跟绽友的关系就开始慢慢的发生变化了,绽放开始主动的把这种关系拉近距离。如果说绽放以前是粉丝经济的话,后来的我们就希望成为社群经济。
所谓社群就是粉丝跟品牌之间的距离是一体的,甚至他们将来可以参与到品牌的销售文化建设甚至成为更多领域的合作者,合伙人。
具体的做法我们做了三个版块
第一是绽放之旅,就是和绽友一起去旅行
第二是绽放微学院,我们目前有七个班级将近三千多人的一个线上学院,都是以微信群的方式存在的
第三是绽放花园,是线下俱乐部的模式。我们目前有接近50家的全国各地的线下俱乐部。
通过这三个方式我们把绽友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直接充分的打通了。
稍微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几个板块。绽放之旅,绽放微学院和绽放花园。
绽放微学院:线上社群不要太功利
绽放的微学院,主要是在微信群里面组织的。我们在微信群当中实行的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有班委,有点像学校,只不过这是一个线上的微信群。
这里面的人每天会进行自习,有英语角,也有嘉宾分享。我们会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比如不许发广告不许私自拉人这些。
这个微学院发展了几个月,在不停的迭代。初期的时候完全是自发型组织,像班委就不是我们自己设立的,我们只是去做一些引导。大家完全是出于对绽放的生活理念互相聚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建设这个班级。
慢慢往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翻了一些错误。前阵子我希望可以把这个微信群做的更扎实一些,我就给班委或者助教一定的报酬和利益。
但实际效果不是特别好,这些利益和报酬,不是一个公司化的运营体系,报酬其实就在社群中,没有起到正向作用,反而给社群带来了不好的感觉。我开始考虑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绽放的微学院这么一个社群这几个班级的目标初衷究竟是什么?
我的希望是加入这个班级的人,不管是三百人的班还是五百人的班,能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并且真正的在社会当中交到这样的朋友,这是我的初衷。
可后来微学院的设立就有一些功利性了,我们希望它对绽放产品销售要有转化,未来这么一群人可以实现变现。
绽放目前不是这样的一个纯社群公司,我们主要精力是在做一个产品品牌,社群的变现不是我们的战略方向。
另外,我个人觉得每次去线下,例如微学院的同学的见面会,给我的感受都是非常好的。大家都是出于一种兴趣聚在一起,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尤其是这次我从宁波签售完回来,它们其实就是一些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组织的活动。
大家来参与社群活动,最主要的是出于热情。我曾经跟地方的花园人讲,我希望未来如果这些社群还存在,我与大家的交流或者见面应该完全是出于情。以情相交,而不是因为这是我搭建的一个组织或者是我的一个公司。对社群有重新的认识之后,我们开始对微学院进行进一步修正,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更以情感为主要动力的一件事情。
绽放花园:线下俱乐部会有无穷可能
绽放花园不像微学院,他不是线上的这种班级活动,它是指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说插画,拍照,陶艺,做做手工。全国四十多个绽放花园举办了很多场的活动。
我觉得这是这个项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让一群同好,一群兴趣相投的,不认识的人在一起。首先可以交友,人的成长大多数是从别人身上获取的,交友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能从别人身上看到闪光点;同时能有机会很好的展示自己,获取一些别人的鼓励和支持。这对于自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很正向的行为。
三儿和绽友们在广州绽放花园进行聚会
我们对这些社群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在未来能在线下店铺的筹建中,以及绽放花园的活动落地上做各种尝试。希望在这里能找到很好的场地,商业上通过绽放的服装以及类似调性的品牌入驻,形成一个商业上健康的空间。同时成为绽放花园活动的免费场所,我们会嫁接各种资源,让其成为这座城市里头很多优秀女性聚集的机会沙龙,产生更多有价值的聚会,有价值的文化,文字和图像。
绽放之旅:高级的社群体验
因为绽放是一个旅行品牌,所以我们的服装是为旅行而设计的。虽然你平时休闲的时候也可以穿,也是一种非常自由随性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卖点非常明确:旅行路上穿上绽放的衣服你会感觉非常舒服,同时拍照非常漂亮。我们在这块以前都是自己去拍摄,差不多一年前,算是比较早的时候了,我们就开始和绽友一起去旅行。
第一次旅行去的清迈,感觉非常好,因为旅行本身很美,我们绽友的素质也很高,穿着漂亮的衣服大家一起到现场去旅行去拍照去交流,旅行的感觉非常好。后来我们就把这个项目一点点的往下进行了迭代。
*绽放印度行*
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应该做了有8站左右的绽放之旅,去了全球很多地方。西班牙,越南,清迈,帕劳等等。每次我们都是通过在我们的社群,在公众号发布招募。基本上绽友居多,也有我们的一些朋友报名,之后我们就一起去旅行。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一步升级。
因为我旅行也去了很多地方,就从自己角度出发的话,不太想走马观花的去做这个项目。另外,慢慢的现在我和很多绽友一起去的时候,我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大家身上的能量都很强,我们在一个很好的场域,因为很好的理念聚在一起。那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把它做成能量的聚合并且是能够沉淀出很多文化的东西呢?我就思考这样的一个状态。
2016年的时候,我把它精化成了五站,叫全球五大洲的最美旅行。我希望做五次旅行,每个大洲去一个地方。这种旅行我希望通过一个很好的旅行定制公司,来实现我们的需求,制作现场的路线,包括地接的支撑,以及签证啊各方面的一些服务。
另外一面我希望他被很好的艺术化的去记录。所以我们团队有人拍照做精美的画册,同时也有做微电影,把这个东西用的VIDEO方式记录下来。我觉得旅行的关键不光是要有好旅行服务,还有艺术化的记录,一定要有情感的升华。
在这块我就开始摸索建立这样的系统,培养这样的项目人。这个系统就是把大家的能量在一定的场域下聚合起来,所以我们慢慢的就组建了嘉宾的分享会,大家的见面会,一些主题的探讨。
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次通过喝酒,做游戏,慢慢让大家在当中打开心扉,互相倾听。然后自己做分享,能听到嘉宾做非常棒的一些分享。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在旅行的舞台上中大家吸收的能量和释放的这种量都很强。
我们第一站是在纳美比亚,刚刚做完纳美比亚的行程,我希望通过嘉宾的介入,嘉宾和我的对话,带领大家进入这样一个分享和倾听的场域。
*摄影师燕子*
这次邀请的嘉宾是北京挺出名的摄影师叫燕子。之前我也不熟,但是在旅途当中我和她有比较深入的接触,我觉得她是非常优秀的女性,所以回头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另外一篇文章就是绽友自己写的,他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他对旅行的一些看法。
绽放之旅就是从一开始简单的和大家一起去玩到后来慢慢的有组织的招募,之后进入到摄影画册,再后来又变成了video。现在又进入了一些优秀的嘉宾分享,包括我们马上在做的计划就是6月23号到7月4号去布拉格,我们邀请到了文字非常细腻的作家独木舟,我刚跟他确定这些事情。让他成为布拉格这一站的嘉宾。
绽放之旅下一站:布拉格
我非常期待和他在布拉格的街道上,一起看这个城市,我们也可以一起对话,或者听他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他文字的视角,带我们去展开讲,对于爱情,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这是我们最新一站的绽放之旅绽放的旅行,迭代的最新结果。我希望这次结束之后,它又是一次新的高度。
我们通过嘉宾,影响了整个旅行,在情感营造这块有更多的建树。基本上绽放的社群就是通过旅行,微学院还有线下俱乐部架构起来的。
零到一百万其实是一个漫长时间的酝酿。包括开篇之前的长时间酝酿,到公司化、品牌化、系统化运作。现在不断的尝试各种品牌的运作方式,包括和其它公司展开合作。
未来绽放也会一直专注在知性,女性,旅行这方面的角度有更多的合作,营造更大的影响力。
小而美的品牌如何成功?
准确定位,适当营销。
首先我觉得小而美在中国是比较好的机会,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而且是一个发展比较稳健的国家。尽管这两年增速在往下降,但是中产阶级以及消费升级,是一个趋势。每个品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有很多机会的。
如果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或者说一个小而美领域的,最关键的点有两个:首先是产品的定位,其次是适当的营销。一个品牌无非就是产品和营销两条腿走路。
关于如何做产品定位,公司定位,一下子不能分享完。以绽放为例,从开店之前的沉淀,到开店,到五六年不开旺旺这么一个酝酿,到公司化以后开始做明确的定位,其实也是经过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所以绽放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是从大方面讲,产品的定位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基于创始人自身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和理解,基于自身的喜欢,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小而美品牌也好,或者是大品牌也好,真正要做出一番事业,内心的认可和力量是很关键的。
你热不热爱这个行业,对事业有没有足够的坚持和理解,这个是基本会能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基于市场的一些理解,非常清晰的做一个产品定位,就像我慢慢的把一个服装,定义成一个旅行的服装。
营销其实一直有变化。从粉丝经济,到淘宝电商流量的运作,到现在的微信、社群。其实也有基本的逻辑,就是把你的产品的信息很好的传递到你用户当中,并且把用户系统地维系起来,产生新的价值。
就目前来讲,社群可能是整个客户系统当中,最前沿的一个阶段。它是基于以往比较浅的会员制之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无论像小米的米粉,华为的社群系统,还有罗辑思维,这种用户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之下,因为品牌聚在一起产生这样一个社群,或者是一些价值观的社群,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的状态。我们也是在不停的摸索,就像我对绽放微学院的发展,让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我们也在努力的希望它可以做的更好。
SED新媒体大学整理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企业新媒体营销案例,微信搜索“SED新媒体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近两年的中国创投圈,几乎无人不谈硬科技,这一曾经默默无闻的赛道,俨然已经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硬科技”这一概念通俗地讲是指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能源等八大方向。在中国经济大转型和中美科技博弈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先锋,硬科技企业为大家提供了诸多希望和想象,同时也面临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硬科技创业出现哪些新趋势?硬科技企业应该如何平衡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大量资本涌入及其所引发的泡沫?中国的硬科技发展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针对以上问题,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长江商学院独角兽峰会上,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高层管理项目副院长滕斌圣邀请到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长江创创社区校友俞浩,以及钛媒体创始人兼CEO、长江EMBA校友赵何娟,从取势、明道、优术三个维度,围绕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对话与分享,本文为内容精编。滕斌圣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高层管理项目副院长米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俞浩追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长江商学院创创社区校友赵何娟钛媒体创始人、CEO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滑动查看全部嘉宾1当下环境中,发展硬科技有何重要意义?滕斌圣教授:在中美科技博弈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何要如此关注硬科技独角兽,有何重要意义?米磊:硬科技企业变得如此重要,首先在于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美之间面临着大国竞争和博弈。这场竞赛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赛,也是各国企业实力之间的竞赛。因此,硬科技企业对提升国家的实力至关重要。其次,按照哈佛大学迈克·波特教授提出的国家经济增长四阶段理论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过程中,硬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带动了中国产业向前的同时,也引领着、驱动着中国经济实现创新转型。第三,全球经济正处在萧条期,上一轮科技革命的红利在衰退,要通过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才能够崛起。这一任务的实现必须依靠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而完成这项任务的主体便是硬科技企业。只有硬科技企业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走出目前的困境。俞浩:首先我认为作为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我们背负着一个艰巨的使命,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否则便只能陷入存量竞争的困局。而科技企业可以在能源与交通、机器人、生物医药、航天宇航等这些重要方向上寻找生产力快速提升的方法。其次,新一代中国企业要成长起来,就要再往前走一大步——要做出领跑全球的技术性创新。因此发展硬科技,不管是对当前我国产业变革,还是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滕斌圣教授:2010年米磊博士提出硬科技这一概念,认为硬科技有四个硬:技术、精神、志气和实力。那么硬科技与一般的基础科学有何区别?米磊:基础科研最终会让知识普及开来由全人类共享的,但从属性上来讲,基础科研本是属于科学领域的东西,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而硬科技更偏向的是技术层面,如掌握一门核心技术或者做出一个关键的产品,比如芯片等,更多是一种技术突破,而这属于改变世界的范畴。2近年来我国硬科技创业有哪些新趋势?滕斌圣教授:根据大家的观察,我国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和创业者,近年来有何重要的趋势值得关注?赵何娟:硬科技创业趋势这10年来有很大变化。从2018年左右开始,中国新一波的创业浪潮,明显感觉到在由移动互联网创业向硬科技创业变迁。创业者更多关注于前沿科技、科技的底层技术和未来科技,包括自动驾驶、生物基因等。从创业的人群来看,移动互联网创业明显有很多新生代年轻创业者及商业模式类的创业者。到硬科技领域,创业人群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高,他们需要很长时间的职业积累或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包括在应用场景和大平台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资本层面来看,在鼓励模式创新和移动互联网创业上,有很多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参与。但在硬科技领域,整个资本结构发生变化,不再是小资本运作,资本起步的标准越来越高,更多有长期主义的资本以及更多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资本进入。俞浩:我们这代的创业者很幸运,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乃至更长时间建立的工业基础上,新一代年轻创业者有着更高的起点,甚至有机会同时具备五种能力:第一,中国年轻企业者掌握正向研发能力。过去很多产品开发遵循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的模式,现在可以基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正向研发。第二,有能力攻克掌握核心技术,例如追觅科技目前主攻高速数字马达以及智能算法领域,我们坚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拥有全世界最好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品质高,甚至能够做到世界顶尖水平。第四,有能力建立起全球的销售网络。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可以做到全球同步销售,尤其是日本、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品能够与国内同频推出。第五,具备品牌塑造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实际上与品牌文化接轨,基于共同的、普适的价值观,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例如追求极致、挑战极限、团队拼搏等。所以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可以掌握正向研发、核心技术、最好的供应链、全球销售网络、全球品牌力这5个核心能力,使得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做事情。米磊:首先,我认为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视野和追求都是越来越高的。上一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生存创业型”,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是,新一代包括俞总在内的这些创业者们创业不只是为了经济回报,他们还有一些更高的追求。比如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做得更好,能够成为国际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甚至做到世界第一等等。正因为如此,早期的中国的创业者都不太愿意做高风险的硬科技创业,但现在大家已经愿意去做了。所以,新一代创业者们追求的转变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其次,中国创业者的发展速度和运用资本的能力也比以前强了,现在很多创业者在早期阶段的融资能力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都很强,因为他们敢做和想做的事情也更难。最后,科技创业的浪潮越来越大。现在,科学家创业或者是有多年积累的人创业的现象也在增加。比如很多顶尖科学家,包括院士,亲自下场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出来。3中国如何高效实现在硬科技领域弯道超车?滕斌圣教授:当下我国需要使用原创的方法去赶超美国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大家的观察来看,无论是社会的大生态还是企业的小生态,我们怎么做才能较为有效地实现弯道超越或者正面突破?米磊: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来自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制度开放,以及承接发达国家前三次科技革命红利的中低端技术转移。在新形势下,想要得到国外的中高端技术几乎不可能。而中国的硬科技要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最核心的举措在于打造出完整的创新闭环:首先,科研领域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实际上,中国有很多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一部分顶尖人才所做的科研方向已经跟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国外。其次,驱动科技创业,进而孵化出中国自己的顶尖硬科技企业。再次,顶尖硬科技企业反哺科研。至此,完成科技创新闭环。俞浩:实际上,我们对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技术超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对标德国和日本,我们要在精密仪器和工艺方面实现赶超;一种是对标美国,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创新突破。这两个领域我觉得未来中国都有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超越。针对日本和德国的模式,在精密工艺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精密度实现超越。中国企业在精工方面能超越日本和德国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提高工艺精度。以轴承为例,在若干个精度维度提高上,我们可以做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相比于日本和德国企业,中国企业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针对美国的模式,中国企业也能在新的科技领域中创新突破,实行弯道超车。因为在创新科技方面,中美企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更为勤奋也愿意投入。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AR领域让美国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像芯片这样“卡脖子”领域的突破,也依然可以使用这两种范式:一方面,提高芯片的精度,努力做到从28纳米到14纳米,再到更深突破;另一方面,有一些新的芯片工艺可以跨过现在的硅基芯片阶段,在碳基或者其它的芯片领域实现超越。但不可否认,芯片的超越难度更大,因为它的链条太多太复杂,涉及到的国际合作越多,中国企业去超越的周期就会越长。4硬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哪个更重要?滕斌圣教授:在硬科技领域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关系?过去20年商业模式创新是比较活跃的,但似乎现在是更强调技术创新,在同一家企业里,这两边是怎么样平衡的?俞浩:企业一定要懂得“乘法效应”:其一因数是核心技术,其二因数是商业模式,两因数相乘能得到规模效应,而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结果就是0。与此同时,企业也必须懂得如何将商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结合,培养不断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以追觅科技为例,把高速马达的核心技术转化成我们的产品,将产品销售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和品牌认可后,我们又回到国内市场全面发力。能够把商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结合变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在研发方面进行高额投入,并把研发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三个研发维度:现有领域的产品迭代;现有领域的技术创新;新领域的技术创新。硬科技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和商业模式推动,就能为未来企业的增长打下非常好的基础。赵何娟:企业一定要有核心技术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市场应用能力,缺一不可。中国科技企业的一个特点是,基础科研时间短,需要更长时间来进行积累,那么在市场要跑的更快一些就需要市场层面的验证,最后用市场的验证来反哺到原来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企业要想快速的跟上全球科技企业的水平和浪潮的话,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路径。米磊:任何事情都要看它的发展阶段和短板。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技术、市场、管理都得有,都得做好。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过去20年,不少企业做好了商业模式创新就能够实现高速增长。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产能过剩的阶段,商业模式创新的回报率在下降。这个阶段硬科技的回报变高,只有解决技术问题,市场、销售、商业模式才能够继续高速增长。因此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看,硬科技的创业变得更重要。另外,我觉得对不同的公司来说,依然需要关注商业模式。如果是纯to B的公司,先把技术做好可能也能卖出去,但是to C的公司一定是技术、商业模式都非常重要,甚至有时候to C的公司可能商业模式比技术还要再重要一些,所以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阶段,需要发力的点是不一样的。滕斌圣教授:哈佛商学院已故教授克里斯坦森曾经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叫“颠覆性创新”,指一部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追逐他们最头部的、最挑剔的客户提出的非常极致的性能。但随着这种追求,企业渐渐脱离了主流市场的轨道,从而被别的挑战者从底部颠覆。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高科技创新企业?还是他们就应该追求极致性能?米磊:“颠覆性创新”这个理论中的核心在于大企业会遇到“创新者的窘境”。大企业过于追求已经成功的价值体系或是看不上低毛利的时候,就会让出中低端市场。而小的创新者从边缘切入到主流市场,最后随着边缘技术的不断提升,而成本又比原来的主流技术更低,最终一步步把原来主流市场的技术路线全部蚕食掉。而这只是其中一种创新模式。有一些创新并不完全符合这一理论。例如,电动汽车是从高端市场切入,最后慢慢渗透到低端市场。另外,从创新的曲线来看,如果只做延续性创新,当进入到创新型S曲线的缓慢增长区间的时候,就会慢慢被新的增长曲线代替掉。可能未来既有从边缘切入和低端切入去代替原有的老的S型曲线,也有从高端切入,最后去代替老的S型曲线。两种路线都是可能的。赵何娟:技术创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原本基础上进行性能提升、不断迭代;二是在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源创新,也就是刚才大家讲的“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教育的积累,它需要在整个产业发展的各个点上都能够有与之相匹配的底层创新能力。但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持续的颠覆性创新,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的迭代性能,对改变人的生活和提升整个世界的科技水平依然非常有价值。以半导体为例,现在我们知道硅材料的价值最高、效能最强。但在确定硅材料成为主流材料之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研发最有效率的材料,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和研发,最后才确定硅材料。没有研究硅材料这个方向的科学家就没有意义了吗?并不是,他们的研究也非常具有价值,他们证实了某些非硅材料是没有那么大的使用性能的,最终让硅材料在这条道路上决胜出来。我们依然要肯定那些科学家的伟大,现在社会应该将这样包容的环境以及对科学技术的信仰建立起来。滕斌圣教授:这个观点特别重要,创新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我们不能只褒奖那1%的灵感,因为前面99%的汗水都是必要的铺垫。5投资泡沫,是福还是祸?滕斌圣教授:中国的投资圈过去很多年产生大量的泡沫,例如,曾有段时间大家都去投资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有些破裂的投资泡沫也是具有阶段性的价值的。从这一角度看,大家觉得高科技领域有泡沫吗,如何看待这些泡沫?米磊:硬科技领域,尤其在一些局部领域,包括半导体、新能源等,投资泡沫还是有的。甚至有一些小的项目里也有高投资泡沫。在我看来,泡沫是很难避免的。有很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有的人承受了泡沫破裂的损失,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项目跑出来并催生技术革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还是挺大的。所以这个泡沫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就是“模糊的正确”。这就是任正非讲的,在对的方向上要饱和攻击,饱和攻击一定是有子弹的浪费,但是如果说我们投资人能够更专业一些,就能适当减少浪费,这样的话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会更高一些。俞浩:我认为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是新事物、新科技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所有新领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被“高估”。但是企业家应该正确认识到:高估值并不代表企业真实的“流通价值”,它只是对企业阶段性的价值认定,融资可以帮助创业企业尽快完善自身能力建设,去做更多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事情。赵何娟:在第一轮科股泡沫破灭的时候,纳斯达克上崩盘了很多的科技股。有分析师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泡沫就是生产力,一个先进生产力就是被泡沫推动的,没有泡沫的行业是没法快速的被推动起来的,但泡沫最终的走向一定要回归它的商业本质和市场规律。任何新技术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一定跟它账面上的财务回报是不匹配的,如果说要完全匹配,就没有资本愿意进入,没有人愿意去做长期投资了,更多的创业者也好,还有创新、人才也好,会没有人进入到这个新兴前沿技术领域里推动这个技术往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资本推动下,投资泡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前沿科技技术持续的、有力的发展的。不要把泡沫当做洪水猛兽,它也不是妖魔化的东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去关注它本质的东西,比如是否依然在持续的创新。6初创公司,何时将社会责任提上日程?滕斌圣教授:对于科技创新的企业,他们的社会责任是否应该较早提上议事日程。全球范围内,现在所有大企业都非常关注ESG。作为创业型公司,是先埋头做好技术,还是现在应该也有所涉猎?米磊:我们期望投资的企业必须是能够同时创造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有着更高追求,才有可能做得更大,走得更远。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不会走得太远的。因此,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应该要去思考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在未来成为更为健康的企业。俞浩:对新一代企业来说,愿景、使命、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伟大企业有能力解决一定量的社会问题,而企业也正是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强大。赵何娟: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低水平生存型创业企业。新一代企业家思考问题可以更多地站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维度,在企业中融入更多社会性的价值观。真正能够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技术或者企业,往往都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和商业价值。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正循环,那么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会站在人类、文明、社会、国家的角度去看更高层面的创业,去推动社会更高的进步。文中图片来自图虫创意,转载需获授权。end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长江商学院
2020-05-29 22:00
来源:
枫投圈
To 枫投圈圈友
在新冠冲击各个行业时,如何做出现金流,做出收入,努力活下来,成为出海创业者的考题。不论成败,每一个创业者,都会面临自己的英雄之旅。
水滴学院于2016年4月推出首期水滴产品进化营,在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界引起巨大反响,该课程聚合中国最顶级的产品经理,打造中国最锐的产品经理学习圈,一起探索、改变、创造互联网、科技产品世界。
水滴产品进化营第五期招生也已正式开启!如果你是产品核心创造者,占据某个品类,堪称独一无二;如果你正在创造新产品,是石破天惊者。那么欢迎报名加入!
大萧条下创始人三大痛点
产品 · 心力 · 认知
在中国以及全球正面临的经济长期大萧条时期,创始人面临三大痛点,为此水滴产品进化营在第五期产品进化营推出了 六大产品模型,形成打造产品的系统方法论,寻找产品问题的 全局解、根本解、杠杆解——
全局解
不断构建自己的“成长引擎”,基于全局去设计产品体系:
· 精准地找到用户;
· 把体验变成你的门槛;
· 如何通过提升体验,提升你的产品价值?
· 设计让用户与企业持续交易的模型;
· 用户反向驱动构建增长飞轮;
· 建立精益决策模型,用低成本试错方式,逐步成功。
根本解
能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回到不变的那部分,思考产品在每一个维度上“根本解”。
· 洞察用户的本质在于理解用户行为;
· 体验的根本不是极致,而是恰到好的满足;
· 如何让产品带来的收益持续高于用户付出的成本?
· 如何让用户体验反向驱动,形成你的增长飞轮?
· 如何不断寻找边际价值最小化,与价值利用最大化的最优路径。
杠杆解
决策者最核心的能力,其实是在用户需求与企业资源能力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能够权衡去做决策。
如何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找到有可能形成杠杆能力的关键问题、关键变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杠杆解”。
心力修炼
让自己成为企业最稳定的内核
如何让自己成为企业最稳定的内在硬核,是创始人最重要的修炼。水滴学院以心理学和国学为基础,结合往期同学的反馈,邀请了三位教授设计了以下课程:
每个模块的学习旅程将涉及五大步骤:课前思考、模型方法、案例拆解、训练讨论、命题输出。
期望所有学院能带着在商业战场上的真命题来学习这些产品模型,能用开放的心态,打开自己的盲区,并且能倒逼大家,基于学习到的方法论,结合自己面临的挑战,输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把认知真正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团队
课程安排
1
学费:12.8万元/人
(含课程费用及课间商务餐,不含差旅及住宿)
2
奖学金:卓越产品人可获得水滴产品学院相应的奖学金支持。
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