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5个原则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有哪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前一段时间我们聚焦小康,解决了绝对贫困。现在聚焦在‘两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习近平总书记与广西代表团分享自己的感受。昔日乡村里想破天儿想到的心愿,却是今天中国大地上普通人家过的平常日子。  十年非凡成就,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从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转变为“当惊世界殊”“风景这边独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抚今追昔,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开辟道路,向着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砥砺前行。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有主心骨,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代表表示,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我们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就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创新突破,也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的新贡献。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史,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人口仅千万级;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不过上亿级;而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人口达十亿级,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一个也不能少”的现代化。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浙江省,正在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的样板。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有美国学者注意到: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除了无法为医务人员提供口罩等防护装备外,在道德上也没有为新冠大流行做好准备。反观中国,既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提供的物质保障,又有14亿多中国人民以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的强大精神防线,因而成为全球首个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03年4月24日是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姜的时间。他第一次到村里,看到村里的山林光秃秃的,就告诉我们‘要给青山留个帽’。”10月16日,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代表在首场“党代表通道”上回忆道。  中华民族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绿水青山中才能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擘画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国强必霸”并非铁律,“丛林法则”并非金规。中国的崛起不是靠“血”与“火”,而是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拼搏与奋斗。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全球发展倡议”,从思想引领到全面推进务实合作,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坚持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代表表示。  形势越是复杂,挑战越是严峻,越要保持战略清醒、坚定战略自信,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不移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丰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阐明了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项重大原则,既是对以前探索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境界,指引我们今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在第一位的本质要求。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时代十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取得重大政治成果,主要体现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人心,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空前提升,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全面加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毫不动摇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坚持好、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好,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正确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早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二者都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统一,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追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要坚定不移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以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稳中求进,扎实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等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这些成就充分说明,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与时代同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必须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胜利器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不断从对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斗争方向,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开辟和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们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去征服。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坚定应对一切重大挑战、抵御一切重大风险、克服一切重大阻力、解决一切重大矛盾的决心和信心,发扬斗争精神,把准斗争方向,讲求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在斗争中求团结,在斗争中促发展,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办公室主任来源:《共产党人》第二十二期编辑:郭光瑞审核:马明亮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原標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揚斗爭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揚斗爭精神,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以敢於斗爭的戰略氣度、善於斗爭的戰略舉措,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新勝利。  第一,發揚斗爭精神,涵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寶貴理論品格,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偉大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發揚斗爭精神,鍛造強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始終執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主動掌握“內在必然”的斗爭規律,自覺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與根本趨向。黨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持守“為了人民”的斗爭目標,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不斷探索“改變世界”的斗爭方式,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黨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堅持“永遠為了真理而斗爭,永遠為了理想而斗爭”的斗爭要義,在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的實踐探索中,形成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迸發出強大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  堅持敢於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縱觀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黨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始終保持高昂的斗爭精神與不懈的奮斗精神。黨領導人民在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斗爭歷程中,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黨領導人民在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奮斗歷程中,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領導人民在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改革歷程中,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領導人民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第二,發揚斗爭精神,保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定力。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掌握斗爭主動權,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自覺把握斗爭主動權,堅定斗爭意志,篤定“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籌劃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展示堅定意志。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始終保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定力。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清醒看到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諸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不斷攻克頑疾難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與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的情況,要以不斷斗爭的魄力、定力與韌性,牢牢掌握我國發展的主動權。  第三,發揚斗爭精神,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合力。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講究斗爭策略、掌握斗爭方法。面對新征程上的風險挑戰,要善於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好系統思維、辯証思維等,勇於戰勝一切風險挑戰,有力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要在增強志氣中有力弘揚斗爭精神,始終“咬定青山不放鬆”,筑牢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思想根基,在增強骨氣中大力弘揚斗爭精神,在風險挑戰面前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原則底線,在增強底氣中深化涵養斗爭精神,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新理論,既有宏觀長遠的戰略眼光,也有腳踏實地的奮斗本領,有思路有方法有信心戰勝困難挑戰。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加強斗爭歷練。領導干部要時刻以新時代好干部標准嚴格要求自身,始終以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為根本要求,充分發揮積極表率與示范帶頭作用。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克服本領恐慌,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在經風雨、見世面的斗爭歷練與考驗中,壯筋骨、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干。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增強斗爭本領。我們要強化斗爭意識,准確辨識與甄別問題風險﹔要善於把握斗爭進程,科學研判問題風險的本質原因與趨勢變化﹔要善於找准斗爭時機,整合考量斗爭的時、度、效,採取精准的應對策略﹔要善於把握斗爭規律,根據各領域的風險挑戰,把握不同領域的斗爭特點,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在斗爭中爭取團結、謀求合作、爭取共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勇於戰勝並不斷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式现代化5个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