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农业企业想要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前景转型,有哪些可行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人口逻辑费太安.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口逻辑【J】.经济研究参考,2023(3):24-40.作者:费太安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摘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本文对照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从中国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利用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应从生产、分配、生活三个维度,综合考察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以及不同城市人口规模的综合福利效应。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组织方式扁平化、分散化,人口可以更多地聚集在县城等中小城市。本文展现了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改进生产要素与公共服务配置引导人口优化地区分布的思路,揭示了从生产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人口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一是我国人口总规模世界第一,人口增速快速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共141178万人,占世界人口的1/5,同时近10年来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为历次普查最低,人口规模基本达到最大。二是人口红利下降明显。2020年15~59周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8.94亿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63.4%,比2010 年下降6.8个百分点。三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总流动人口达4.9亿人,2020年比2010年增加89%,跨省流动人口1.2亿人,增加45%。我国十四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口大规模流动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国部分群体收入水平比较低,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还存在。调查显示大约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部分人群来自农村的比例达75.6%,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6.2%和34.8%。二是大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大城市在产业、人才方面更加多层次,拥有更多资金、更高技能的投资者和居民的收入更高,而那些低技能劳动者只能获得一般收入。从国际上看,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内部的收入分化也更明显。三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新的桥梁和支撑。即使在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以后,我国仍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县城是沟通联系城乡的桥梁纽带。目前县城建设及产业发展状况,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也难以有力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优化区域、城乡、城市人口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区域发展协调、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力资本要素质量提升、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纳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我国十四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走传统的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城市化道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来说难以实现。一是由于总人口规模巨大,交通拥堵、生活成本增加、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将更加严重;二是由于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风险将给城市的安全发展带来风险隐患;三是传统的农民为打工而离乡、离家的人口流动,离妻别夫舍老弃幼,很难谈上有生活品质。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结合,从生产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本文对照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从中国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利用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全国人口总体格局、人口流动分布最新特征与趋势,深刻总结目前人口分布及结构与现代化目标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以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考量,改进人口分布与城市规模决定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未来数字经济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既在生产端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的结合,又在生活上实现人们更有品质的生活。对照三个维度,本文的研究发现或有以下贡献。第一,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城市人口相对均衡发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城乡人口、区域人口、不同城市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收入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仍然不高,东中西、南北若干板块的不平衡仍然存在,不同级别的城镇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民生保障、生活品质差异较大。第二,关于人口分布与城市规模的决定理论,既有理论多是从某一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本文从生产、分配、生活三个维度综合研究实现最优生活品质的区域人口分布与城市人口规模。第三,结合数字经济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沿着生产方式→公共服务→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作用机理,研究提出未来数字经济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在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培育等方面的思路举措。二、全国人口变化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205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11.5%。目前,全国人口总体情况具有如下特征和趋势。(一)全国人口增速放缓,区域人口增长差异扩大一是全国人口增速减缓。历次普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1%、2.09%、1.48%、1.07%、0.57%、0.53%,总体上人口增速放缓明显,2022年我国人口已呈现负增长。二是区域人口数量变化差异明显。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1万人、1014万人、609万人、573万人、53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北京等5个省份人口增长了40%以上,云南等14个省份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北地区总人口减少明显。三是过半省份人口增速下降。比较2010~2020年和2000~2010年各地区人口增速变化,相比2000~2010年,2010~2020年湖北、重庆、四川、贵州4省份人口都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而东北地区以及山西、内蒙古、甘肃6省份人口出现负增长。10个省份虽然人口总数在增加,但是相对于 2000~2010年,人口增速在下降,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湖南、广东、云南、青海、宁夏。(二)人口分布格局总体稳定,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明显一是以胡焕庸线为界,2000年、2010年、2020年胡焕庸线西北侧人口占比分别为6.42%、6.53%、6.5%,前后两个十年间西北区域人口占比由略有上升转变为略有下降,总体来看胡焕庸线两边人口比重基本稳定。二是分区域看,人口数量呈现“东升、中降、西略增、东北明显降” 的特点。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9.9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83%,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27.12%,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6.98%,下降1.2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2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64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三)人口区域集中显著,未来方向可能会稍有变化一是人口在省份层面集中明显。3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000万人至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只有3个。人口数居前5位的省份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35%,人口数居前10位的省份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近60%,人口数居前15位的省份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近75%。二是区域人口密度发生显著改变。7个省份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与1995年相比,上海、北京人口密度几乎翻番,江苏继续保持人口密度第一的位置。广东人口密度增加最快,浙江、山东的人口密度也显著增加。三是人口集中的方向有些许变化。从“五普”到“七普”,人口数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的是北京、天津等省份,但过去十年人口增速、占全国人口数比重两个指标都在提升的是浙江、福建、重庆、河南、陕西等11个省份。(四)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传统流向有所改变一是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加。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由2.6亿人增加到4.9亿人,增长了89%,省域间人口流动规模增加了45%。二是人口流动是区域间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有9个省份来自省外的人口占流动人口三成以上。上海外来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比例高达69%,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北京(63%)、天津(55%)。来自省外的人口占流动人口超过三成的省份有浙江(54%)、广东(49%)、西藏(39%)、新疆(38%)、江苏(34%)、海南(31%)。另一方面,部分省份大量人口流出。有3个省份人口流出超过1000万人,它们是河南(1610万人)、安徽(1152万人)和四川(1035万人)。贵州、广西、湖南3个省份流向外省人口规模达到800万人以上。河北、江西、湖北3个省份流向外省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人以上。三是与2010年比较,除广东外主要人口流入地15~64周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表明人口快速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得到减缓。(五)城乡人口流动渐成主流,跨省人口流动比例降低一是人口流动结构发生变化。与2010年相比,本县内部流动人口规模增长了108%,省内县际间流动人口规模增长了119%。这两类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例与2010年相比,都提高了4个百分点,相对应的人口流向外省比例降低了8个百分点。二是从县域内人口流动规模看,江西、河南、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湖南等省份县域内人口流动占比都在五成以上。县域内人口流动比例较高,反映了城乡差别对这些地区人口流动起了主导作用。三是省内县际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省内县际间流动人口占外来人口比重超过四成的省份有15个,它们是黑龙江、四川、吉林、广西、云南、内蒙古、安徽、湖北、辽宁、贵州、河南、湖南、海南、陕西、青海。省内县际之间人口流动比例较高,反映了这些省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当前人口分布状况与现代化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的主要方面(一)低收入人群规模仍然较大,大城市底层生活不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为4亿多人,但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人,大约有6亿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些人群中75.6%来自农村。东西部城乡收入差距仍存在。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9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951元,农村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577元。东西部地区收入有差距。2021年,东部地区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541元;中部地区安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浙江的53.7%;西部地区甘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浙江的3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浙江的32.4%。大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不易。大城市有两面性:一方面就业机会多、包容性强、工资收入可能也更高;但另一方面,大城市普遍存在房价较高、交通拥堵、生活成本增加、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特别是低收入者居住条件差、交通和时间成本高、家庭妻儿老小异地,不少人生活在城市夹缝中,在大城市整体的舒适性并不一定强。低收入人群大体上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部分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二是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三是部分城市居民或市民。从支出角度看,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有的为了降低开支往往以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为代价。因此,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品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考虑。(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从人口流动迁徙的原因来看,经济因素仍是主要动力。根据“七普”数据,因工作就业而流动迁徙的人数达1.9亿人,占全部流动迁徙人口的39%,位列所有因素之首。其次是拆迁/搬家原因导致的流动迁徙占20%,实际上这里很大部分也是就业因素。2021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6省市人口规模达4.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但生产总值达48万亿元,占全国的42%,仅其中4省份净上缴税收就占全国的63%。同时,这些省市也是外来人口主要流入区域,流入人口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河南、安徽、四川等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人口流出达1000万人以上,精壮人力资源的流失,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形成了3个人口流向聚集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地又有明显差别,京津冀在吸纳人口方面,以北京最为显著,天津与河北相对较弱。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都是吸纳人口的大户。广东吸纳近3000万人口。而广大西部地区缺乏经济增长极和人口聚集区。从区域人口流向看,东北地区、内蒙古、山西、山东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冀地区,区域内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人口又较大规模流向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份的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份的人口主要流向广东。(三)城乡抚养比差距扩大,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两次普查我国人口抚养比(0~14周岁与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周岁人口数之比),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青壮年人口区域间、城乡间加快流动,推动了区域间、城乡间抚养比进一步扩大。人口输出大省的抚养比较高,与2010年相比,部分省份如河北、山东、河南、湖南等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主要人口流入地,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15~64周岁人口都占七成以上,抚养比明显较低。从城乡看,10年间除上海外,其他地区农村与城市人口抚养比之差几乎都有明显扩大,如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202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抚养比之差达到20~30个点,相较于2010年,扩大了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老年抚养比加速提高。2010~2020年,城市抚养比由24.8%提高到35.9%,农村抚养比由41.2%提高到58.7%,分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人口的区域、城乡流动迁徙是造成农村老龄化的重要原因,2020年,农村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9000多万人。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难题。(四)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吸纳人口较多,县域城镇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为重点研究城乡以及城市间人口流动变化,本文选取广东等7个省份,从省、地市、县3个层面进行详细比较分析。选取这几个省份,主要考虑到:广东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江苏是省域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848人/平方公里),浙江是外来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份(54%),安徽是全国人口流出比例最高的省份(18.87%),黑龙江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最多的省份,陕西是两次普查人口保持较快人口增长以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西部省份,甘肃是西部省份人口流出比例最高的省份(13.78%)。1.省级层面的比较一是在总人口方面,相比2010年,由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人口的外流,7个省份中苏浙粤总人口显著增加。二是在城镇人口规模上,除黑龙江外都有大幅增加。三是城镇化率方面,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近20个百分点,同时,在过去10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推进,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如广东和甘肃分别提升了8个、16个百分点。2.地级市层面的比较7省份地级市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浙江省地级市人口总数都有上升,其他省份地级市总人口有增有减,总体上由东向西总人口减少的地级市个数递增,黑龙江包括省会哈尔滨在内所有的地级市人口都在减少。二是省会城市人口聚集明显。一方面,所有省会城市都呈现出较强劲的人口聚集,在人口净减少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人口减少幅度较小,仅次于大庆。另一方面,东部省份呈现多点聚集现象,如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总人口增长较多;浙江的杭州、宁波、金华人口增长较多;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人口增长较多。但安徽、陕西、甘肃等省份只有省会城市人口一枝独大。三是城镇人口增长分化。江苏和中西部省份以及黑龙江城镇人口增速基本上都快于这些地区总人口增速,反映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明显趋势。但广东和浙江的部分地级市城镇人口增数不及这些地级市总人口增数。3.县级层面的比较全国1866个县(市)的县城(城区)常住人口约2.6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为详细比较县域人口分布,本文选取上述7省中的5省共298个县(安徽61个县,江苏40个县,浙江53个县,陕西77个县,甘肃67个县),分析近两次人口普查中县域城乡人口及不同区域县域人口的变化。县域人口变化呈如下特征。一是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普遍下降,这一点从东部省份到西部省份是一致的特征。二是东西部在县域总人口上变化差异较大。东部省份浙江省县域总人口增加304万人,江苏变化不大。中西部省份县域人口减少明显。三是县域城镇人口数普遍增加,东部省份相较于中西部省份增加更快。四是县域人口城镇化率方面东西部地区存在差异。东部省份城镇化率超过六成,而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率只有三到四成,这意味着未来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五是县域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比例上,近两次普查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并都在50%及以下,意味着过去10年人口城镇化更多地转向比县城更大的城市。这与德国70%人口居住在人口只有几万到几十万的小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五)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人才分布不均衡加剧区域未来发展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从学历上看,在外省就业占比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有33%在省外工作,其次是博士研究生和初中教育者均为32%在省外工作。从毕业生总流向看,2021年流向广东的最多达30.2万人,接下来依次是浙江(21.4万人)、江苏(18.9万人)、北京(16.5万人)和上海(14.1万人),仅这五个省市,就吸纳了全国47%的流动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大学所在地有密切关系。从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出,无论处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最大比例还是留在本省(市)就业,并且较高比例高出第二就业目的地。其次才是前往发达地区。第三个因素是学生的籍贯所在地。重点院校毕业生向发达地区城市聚集的比例更高,非重点院校则有更大比例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当前,优质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集中明显,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中,北京以8所居首,其次上海有4所,陕西、湖南有3所,其他省市基本只有1~2所,河南等13个省份没有。从“211工程”大学分布看,北京数量最多达到26所,其次是江苏有11所、上海有10所、陕西有8所、湖北有7所、四川有5所。河北等14个省份各只有1所“211工程”大学。医疗资源同样集中明显。全国排名前30的医院(不包括部队医院)集中在10个省市,分别为上海7所,北京、广东各6所,湖北、浙江、湖南、山东各2所,江苏、四川、辽宁各1所。全国百强医院中,北京有13所、位列第一,上海有11所,广东有10所,浙江有6所。同时,有4个省份各只有1所,有4个省份0所。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呈现严重的县乡趋弱现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以及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因素,县级中学教育质量已经并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以县级中学为例,县级中学在高中阶段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级中学0.72万所,在校生规模超过了一半,达到了1468.4万人。基层政府对县级中学的办学条件、经费的低投入,以及人口流失等多重因素造成优质生源与师资的流失,县级中学日渐走向衰落。办学条件、师资、生源,在县级中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县级中学生源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家庭,县级中学是农村生源进入大学的主要通道,如果县级中学不能办好,这个通道就会变得狭窄和拥堵,影响到农村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城镇化,关键的可持续的推动力还是人才,县级中学培养的人力资本,将是本地推进这项事业的主力军。县域教育弱化和人才的流失,将对县乡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聚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四、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探索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从生产角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口与生产要素更有效的结合;从生活角度,要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居民综合福利水平。要实现这两点,从宏观上来说,需要优化人口地区分布:一是整体区域上实现人口在东西南北中的合理布局;二是城市和乡村人口的合理比例;三是具体城市人口规模科学合理。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梳理影响人口地区分布、区域流动的既有主要研究,以及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既有相关研究缺乏关于人口分布的整体分析框架,特别是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缺乏从生产、分配、生活三个维度整体分析。本文试图构建和改进分析人口地区分布和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数字经济时代对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口逻辑。(一)人口分布由自然、生产和生活的相适性所决定目前似乎没有关于人口地区分布的完整理论,既有相关研究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流动、经济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等不同角度对人口分布进行专项研究。张震和李强实证研究了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数、总人口规模以及区域人口规划的不确定性,提出要加强不确定理论在人口研究方面的应用。翟振武和邹华康认为大规模流动人口导致了地区、城乡剧烈的人口再分布,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朱宇等总结了国际上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认为应做好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工作。尹德挺和史毅分析了城市群人口发展的协调问题,认为典型世界级城市群的孵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核心城区人口占比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由单核向多极转变的趋势,人口空间结构兼具聚集和分散的双重特性。丁成日等对1980~2020年世界35个超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超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家人口、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大城市的增长往往以中小城市的萎缩为代价。本文试图从宏观、系统角度构建关于人口分布的理论框架,即人口分布主要取决于自然上的适宜性、生产上的经济性、生活上的舒适性。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起着原始的基础性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分布具有趋中纬度、低海拔、趋海性、趋温性、趋水源性的特点。从生产上的经济性看,人口分布明显呈现向工农业地带、向城市、向已开发地区、向交通线的集中。人口密度由牧业→农业→工业而递次增高。同时,未来数字经济时代,人口又可能趋向一定程度的扁平化和分散化。交通线城市和人口呈现双密集现象。生活上的舒适性,取决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三大方面,自然因素如中纬度、低海拔、降水充沛、温润舒服等,社会环境因素如交通基础设施、住房等生活设施的完备程度、福利保障程度(如教育、医疗、社保)等。物质环境,主要指个体的收入和财富,个体较高的收入和财富能弥补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综合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实际,城镇是推进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城镇是人口的主要集聚地,是优质资源的核心承载体,是生产消费的主要阵地。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解析人口城镇化分布、城镇人口现代化是重中之重。(二)城镇人口现代化由生产、分配和生活综合效用决定城镇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人口聚集在城镇既是为了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是为了拥有更优质的生活条件。生产上的经济性决定着城镇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配上的包容性、生活上的舒适性决定着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状况,它们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活力和魅力。1.传统城市人口规模理论人口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什么样的城市规模是合适的?劳动力特别是人力资本大规模流动本质上是权衡成本收益的结果。传统的解释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的理论是城市集聚效应,认为城市规模扩大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集聚经济理论从规模经济、中间产品共享、知识和技术溢出等方面解释城市规模对城市效率的正面影响 。随后,集聚经济理论扩展到劳动力池、劳动力匹配、本地市场效应等方面。一方面,劳动力池越大,为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越大,从而城市规模越大,高技能的从业者越有可能与高效率的企业匹配。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与产业多样性正相关。区域产业集中可能会对企业生产率和当地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偏向大型企业的产业政策可能对当地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于三点认识:一是认为规模收益递增;二是非经济因素鼓励城市做大;三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Davis和Henderson研究发现,许多国家的政治机构和政策可能会鼓励城市的过度集中。Bettencourt等认为,信息、创新、社会财富、劳动生产率、工资和收入、GDP 等都与城市规模表现出显著的规模递增效益。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包括提供公共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设施、发达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而吸引人口流入。可以看出,既有关于城市规模的研究,多是从城市生产的经济效率角度进行的,而从分配角度考察的并不多,更缺乏从生产、分配、生活三个维度综合考察城市规模与居民总体效用的研究。2.对城市规模决定理论的改进劳动力和人口流动迁徙的根本动力,是以居民收入和所享的公共服务为代表的综合福利水平,超过以房价和迁徙摩擦为代表的迁徙成本。有研究表明大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快于平均工资的变化,而工资反映的是劳动生产率,证明大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快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这从分配角度看,即普通居民在大城市的分配所得增长速度低于整体经济发展或生活成本的增长速度。从生活角度看,普通居民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居住、交通、饮食和时间成本要明显高于中小型城市,从而降低了舒适性。以下基于同等社会生产力情况,将生产和分配综合起来分析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本文认为:城市规模由最高收入者(掌握最多资源者)与最底层民众收入之差决定,并受最高收入档人数(掌握最多资源者数量)和收入高度,以及人口基数大小、人口流动便利度等方面的影响。一是掌握资源越多,城市规模越大。这里的资源包括资源配置权、财富拥有量、发展环境等。有研究表明,高等级的城镇往往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城镇的发展资源水平呈指数级递减。城镇行政等级越高,其城镇规模、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发展状况越佳、发展资源越充裕,行政等级对城镇获取发展资源的作用显著。不仅行政等级,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等方面,都会成为城市规模的重要助推力。二是经济人口所分层级数越多,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就像森林生态系统,森林里的树越高大,生物多样性就更丰富。生态系统越是多样化,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例如,热带雨林,虽然仅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7%,但其包含的生物种类却占全球已知物种的50%~70%。城市产业层级越多,居民收入差异越大,从事就业种类和消费需求的差异也就越大,因此,城市的人口规模也会相应扩大。三是先发城市有内生膨胀驱动力。城市发展同样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先发城市由于初始条件更优、基础设施更先进、公共服务品质更高、消费品和服务更多样性,会吸引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入,从而带来更多人力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财政收入并改善公共服务以及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力资本进入,在分配上进一步提高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在初始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的循环往复中,城市人口规模进入了不断扩大的机制。从近两次人口普查来看,所有省会城市过去10年的人口首位度全部上升。人口首位度提升最快的城市是西安、银川、成都、长春、拉萨、海口、长沙、武汉等城市,大约都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3.数字经济发展对未来人的现代化的影响数字化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原动力和经济增长主引擎。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信息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牵引,以一系列新模式和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极有可能是新通用技术。通用技术不但能广泛应用到其他部门,而且其自身有着巨大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空间,并带动新产品、新业务不断出现,从而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不少学者认为数字技术正在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通过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产业催生新模式、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三条路径,推动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总结数字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数字经济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分布情况。一是数据要素显性化。数字经济的首要特征体现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海量数据为背景、以便捷化的查询获取为特点、以几乎零成本复制为属性,带来信息搜寻成本的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急剧下降、不确定性的明显改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经济和市场组织结构,也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二是社会创新加速化。数字技术使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合作更高效。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创新过程脱离了从知识积累、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规律,创新阶段边界逐渐模糊,各阶段相互作用,创新过程逐渐融为一体,数字创新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数字经济也更有助于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三是市场结构扁平化。数字经济将突破传统的产业组织中的金字塔纵向结构,向横向、互动、扁平的组织结构过渡,有效降低组织协调沟通成本,并且突破了时空界限,带来组织的去中心化,已经并将继续引发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体现在城市规模和人口分布上,将在某种程度上由集聚性向分散性转变。四是时空距离淡化。人们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经济活动和交流,并不一定需要双方到现场,打破了过去的物理隔阂和地理限制,使得数字市场真正成为大范围、全领域的陌生人市场。在交通基础设施日益便捷的情况下,原来需要在同一个城市才能完成的经济活动也许只需通过交通物流的流转即可完成,空间的限制作用大为减弱。五是个别需求累积化。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规模、效率的要求,但是数字经济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种机制。过去分散的长尾市场,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知识快速扩散和长尾市场的发展成为可能。数字经济时代个性的、小众的需求被跨地域累积统计,从而形成新的丰富多样的规模市场。六是供给进入门槛矮化。数字化使普惠经济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使原本无法参与供给的潜在市场主体也能够加入供给侧。这些年出现的几千个“淘宝村”“淘宝镇”,很多都在偏远地方,草根创业创新活力在农村活跃起来。再如,原来某个产品在一个城市需要配备一定的售后维修店,现在通过网上售后管理、可视化问题诊断,以及有针对性地快递维修配件,不仅大大拓展了市场范围,也节约了售后维修成本。七是平台共享化。网络化的数字经济逐渐形成了许多平台。网络平台形成了产品与组织的松耦合系统,使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加灵活。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强化了产业间的网络效应,打破了传统产业内涵的边界。虚拟世界所提供的协作潜力引发企业积极尝试建立组织方便、经济高效的虚拟全球工作场所,进一步对经济与人口的规模化、中心化提出挑战。八是政府治理数字化。数字技术增加了政府行政治理透明度与社会公众参与度,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和服务的效率及质量,推动社会的共治与公益,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法治化水平。同时,数字技术提高了政府信息获取的便利度,对改善地方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在开拓地方政府官员视野、提高法治化水平、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以上八个方面特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对传统的市场规模和组织中心提出挑战,生产和生活的分散化有了更多可能。4.城镇均衡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德国是城镇人口均衡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欧盟中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2021年人口总量为8312.9万人,土地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232人/平方公里,约为欧盟国家平均人口密度116人/平方公里的2倍。德国是高度城市化的社会,与其他国家城市规模较大不同,截至2021年末德国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只有4个,分别是柏林(356万人)、汉堡(179万人)、慕尼黑(155万人)、科隆(112万人)。这四大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0%左右。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不到2万人的小城市;大约3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按照德国的城市分类标准统计,有80个左右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600多个人口在1万~10万人的中等城市,1600个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中小城市、小城镇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容纳了大部分德国人口,这是德国城镇人口格局的显著特征。大城市不是产生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人口规模庞大的大城市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显然,德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格局,并没有影响其经济发展。德国是欧盟中最强大的经济实体和欧洲经济增长的引擎。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德国的制造业产值与其GDP全球排名都是世界第四。2020年,德国制造业产值大约7000亿美元,人均8000多美元。德国城镇相对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德国虽然拥有比较发达的重工业,却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这取决于德国的历史渊源、法律约束、组织体制、经济基础及其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体的均衡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早期百余个封建领地基础上的,原来这些领地都有各自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这是历史基础。法律上为确保所有地区均衡发展,1960年联邦德国颁布的《联邦建设法》要求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发展超大城市。作为德国基础行政区的市镇乡,不是州政府的下属行政单位,而是地方自治团体,因此没有受各行政等级的影响。德国的每个经济大区都设有区域经济协会,有效弥补了地方政府在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缺陷,促进了全国不同地区间城市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具体制度机制上,建立统一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等。在资源分配上,德国联邦政府还注重以财政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将行政机构、医院、大学和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各地主要公共设施规划齐全没有质的差异。分散化、多中心也是世界众多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有力举措。美国纽约在其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城市次中心或卫星城镇。通过完善这些卫星城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服务配置,使城市次中心和卫星城的自立性逐步增强,从而减少了周边城镇及其居民对中心城区的过度依赖。日本东京都在都内建设副中心、在都市圈内建设业务核心城市,以分担东京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业务核心”的多中心多圈层结构。东京都还特别重视广域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修建了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以加强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我国是人口大国,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均衡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城镇建设格局与人口地区分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更要前瞻性地立足我们人口规模特点,借鉴国外城镇与人口分布的经验教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结论与政策建议紧紧围绕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立足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生活的新变化,统筹兼顾自然上的适宜性、生产上的经济性和生活上的舒适性,从生产端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优化人口区域布局:实现区域人口分布协调,城乡人口结构合理,城镇人口规模合适实现区域人口分布协调。总体判断上,由于人口总量基本见顶,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还可提升,中西部人口趋于稳定,人口向东部流动的幅度将逐步减小。从南北人口分布来看,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主要是经济原因,其症结是对重工业、资源性产业和国有经济、单位制,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双重路径依赖”。放长视野,如果东北经济持续好转,对人口的吸引力也会增强。总体上,未来应借助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更多地发挥市场、民营经济和外资的作用,加快城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合理。2021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需要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步伐,改变大量职住分离异地打工的局面。广大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城镇化率还比较低,有很大发展空间,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人口城镇化。一方面,推动人口在城市群、县城集聚,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适应人口流动的变化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人口现代化。实现城镇人口规模合适。目前,我国居住在县域城镇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例大体在30%以上,这与德国70%人口居住在只有几万到几十万人的小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受地理区位等先天自然因素及宏观政策特别是行政资源等后天因素的影响,造成县城与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城区等相比存在很大劣势。数字经济时代为人口大国实现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化格局提供了客观条件,要不失时机地推动人口相对均衡发展助力人的现代化。(二)主抓方向:统筹人的现代化与国家主要战略政策的协调发展统筹人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先要在发展中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实现在资源和能源条件约束下的现代化。在区域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统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聚集度。在城市规模上,统筹城市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规模。在农业农村发展上,统筹耕地等生产要素的可持续性与主要粮食产量的稳定性。统筹实现农业生产区、城市建设区和生态保育区的平衡,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统筹人的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建立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平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统筹区域协调、市场一体化、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推动实现生产基础相当、公共服务均等、生活保障一致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大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小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要。统筹人的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求农村必须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即使中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适应人口集聚与收缩并存的趋势,需要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适应和动态均衡。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人的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紧扣数字经济时代新特征新规律新趋势,充分利用并主动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实现人口与生产要素的优化匹配。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人们生活,在政府行政管理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加速推广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统筹人的现代化与安全发展。人的现代化,安全发展是前提。坚持安全发展,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疫情的突发公共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该类事件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预防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影响,在区域上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在城市建设中也要增强防灾减灾的底线思维。(三)具体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共享发展福利1.完善国家重大政策工程,引导人口优化区域分布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生活品质等方面,利用国家重大工程和政策,优化人口地区布局。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推进重大水利、电力、交通、通信、资源开发等工程,提高生产上的经济性;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生活改善性工程提高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对于特定区域可以出台区域性优惠政策增加个人收入和财富,以提高生活上的舒适性从而扩大人口规模。2.推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加快实现线上数字联通,建立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打破信息、知识、产业、空间界限,促进供需互动、产业跃升。加快实现线下交通物流的联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完善机场、高铁、高速路、普通公路、航道等立体化交通物流网络的科学配置和改造升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中的关键断点和瓶颈,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线上和线下数字与交通物流的联通和深度融合。推动感知、传输、计算等设施与主骨架交通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建设。完善线上线下数字经济格局体系,发挥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巨大潜力,引导人口更多向县域城镇转移,推动人口和经济组织的优化组合。3.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增强区域发展经济性行政等级高的城市,拥有较多的行政和社会资源,有利于区域或城市获得优先发展资源,但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经济规律使然。今后要更加基于市场规律,在政府性基金设置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资本等向中低等级的城镇流动。要逐步削弱行政等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加快实现区域间城乡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注重公共服务机构均衡布局,提高中低等级城镇的吸引力反向加强薄弱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育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高等院校特别是一流院校配置,对于人口大省又缺乏“双一流”等高校的地区,应采取倾斜性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几所国内一流院校。提升县域中学办学质量,在办学经费上给予超过省会城市的支持标准。提升中西部和县域医疗质量。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着重推动县级等基层医疗机构与知名医院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体化。5.盘活资产资源,助力农业人口城镇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提高国有资本充实财政的领域和额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动态编制国有资产、资产负债表,规范对国有企业和各级国有资产的处置与收益分配。深化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财政将根据以上收益不断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支持力度。深化城乡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户籍制度在城乡、区域间的福利待遇隔阂,加快实现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同待遇。6.激活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人口现代化将农民的不变财产显性化、机制化,稳定收入预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完善土地产权和管理制度,让农民的财产可以形成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市骨干企业、现代经营模式、先进技术手段进入农村,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指标约束,完善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兜底政策,解决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问题。
2018年将近过半,截止目前,各省地勘单位都陆续召开了2018年工作会议,会议上总结了2017年的工作,并公布了2018年的全年工作计划。小桔前一段时间整理了2018年30大地勘单位的全年计划及其2018年度预期工作目标,目前又有更新,以下是小桔整理的最新内容,供大家参阅!河北省地勘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杰同志作了2018年局工作报告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回顾了2017年工作,部署了2018年全局需要着力做好的三个方面工作,并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做好2018年全局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地质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继续推动“两个转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2018年应深刻理解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为开创地质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广东省地质局省局局长、党委书记黄德发主持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当日上午召开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和李希同志讲话精神,局党委委员、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要凝心聚力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清醒认识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承担的重大责任、发挥的重大作用,清醒认识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做好宣传,凝聚全局职工以改革推动全面发展的共识。要改革创新认真梳理前一阶段省局深改组成员赴全国部分省(区)地勘单位以及局属地勘单位调研成果,加快推进条件成熟的局属单位开展事企相对分离工作试点。要推动发展进一步落实省地质工作会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强化担当、狠抓督察,抓紧抓实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以新气象新作为新业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把广东地质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动员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高扬改革旗帜,焕发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和精神,自觉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重整行装再出发。陕西地矿局 在集团公司2018年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廷周首次提出了“绿色地矿”“百亿地矿”“幸福地矿”的综合奋斗目标,这“三个地矿”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需求,同时也指明了地勘行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向民生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等领域拓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做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理念,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已经明确的发展方向——以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等领域业务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做好民生工程的技术服务在推动民生地质工作方面,九〇八地质大队将积极参与找水打井、矿山地质环境整治、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加大力度做好地质矿产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安全提供地质技术支撑。转变观念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明确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这一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更加突出“以防为主”。地质灾害防治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实现以防为主,积极构建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综合防治能力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西藏地勘局地勘局2018年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客观总结2017年主要工作,分析新形势,聚焦新目标,部署2018年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全局上下一定要凝心聚力做好2018年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地质工作和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地勘项目经费保持上年水平;地勘经济产值和利润比上年有所增长;职工收入保持合理增长;地质勘查新增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包括铜、铅锌、铬铁矿、盐湖锂、可综合开发利用的地热田、可开发利用矿泉水水源地。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从强化科研先导,超前部署地质工作;聚焦地方经济发展,全力提供专业服务;积极主动作为,助推盛源集团重组发展;树立环境意识,构建绿色地勘;加强质量管理,推进项目有序实施;依托产业发展,提振地勘经济实力;抓稳定保安全,努力建设平安地勘;坚持为民宗旨,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深化改革措施,打造新时代地勘队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11个方面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重庆市地勘局重庆市地勘局围绕地勘发展主题,对新时代地勘改革、产业发展、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论坛显示了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研判形势,创新发展等三个主要特点。“新时代,地勘单位怎么走,怎么干?”出路在深化改革。国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将与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公平竞争。因此,国有地勘单位应以现有经济实体为基础,整合分散资源,以专业化带动差异化发展,做大做强主体企业。“经济新常态,地勘投资减少,地勘如何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地勘工作也应随之转变。地勘人要进一步树立“大地质观”,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等民生方面拓展,扩大服务领域。要抓住机遇,延伸产业链,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地勘单位要顺应时代,寻求地勘行业的创新应用。尤其是在环境地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生态旅游地质中,要树立创新观念,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变“独唱”为“合奏”,促进地质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有效服务功能。安徽地矿局2018年全局地质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17年地质工作,研究部署了2018年地质工作任务。党中央正以空前力度推进新形势下的机构改革,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提高眼界思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好地质工作作用,要重点服务好“两保一治”,即:资源保障、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要完善公益服务格局按照完善职能、转型升级、搭建平台、组建队伍的工作思路,构建起领域多元、公益优先、政府需求、服务大众的格局。要实现地质找矿突破落实构建地质找矿新格局的工作部署,完善管理、运行、投入、运作和激励等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要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围绕地质服务、地质找矿工作内容,瞄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重点,凝炼研究方向和主题。构建“平台+项目+人才”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2017年全局地质工作在公益服务、地质找矿、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受宏观形势、行业政策、深化改革等多重影响,整个地勘行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期、发展阵痛期、复苏酝酿期”三期叠加的特别历史阶段,面临生态环境保护考验、法规政策调整考验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考验,要充分认清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必须毫不动摇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山西地勘局山西省地勘局2018年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2017年全局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形势,部署了2018年工作。地质工作转型的初步思路是“发挥优势、对接需求、支撑政府、服务社会”,并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结合对全国各省地勘队伍改革推进情况,以及山西地勘队伍实际,推进地勘队伍改革,既要破除旧思维、老脑筋,主动谋划改,又要认真研究,统筹考虑,积极稳妥改。基本思路是“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地勘队伍改革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山西省地勘队伍历史和现状,积极主动谋划,审慎稳妥推进”。就如何抓好重点工作落实。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从六个方面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二是对接“三大目标”,展现支撑服务新作为;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新活力;五是强化科学管理,促进效能新提升;六是牢记使命责任,实现民生改善新目标。吉林地矿局2018年吉林省地矿局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认真总结了2017年全局工作,对2018年工作任务做了全面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地质找矿、地质服务以及地质延伸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质资源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撑。2018年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做好一个转型、明确一个定位、实现两个转变,努力开创新时代地质工作新局面。一个转型:从传统地质找矿向大地质转型,即向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地质装备、地质信息服务转型;一个定位:我们不是靠找矿勘查投资创收养人养队伍,解决温饱问题的企业,而是要真正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公益性作用的科研事业单位,真正的成为吉林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力军;两个转变:一是从常规的地质勘查工作向地质科研转变;二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地矿系统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的关键一年,也是建局6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使命十分光荣。与此同时,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矿业形势、行业形势、行业政策、市场环境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面临的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要在改革中有新突破,要在发展中有新业绩,要在稳定中有新成效。云南省地质局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召开了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从7个方面对2018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巩固提升传统地质工作;积极拓展地质调查新的工作领域;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坚持问题导向,不折不扣抓好审计整改各项工作的落实;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开创党建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局面;深化“两个责任”落实,持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2018年要积极适应新时代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服务云南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战略,拓展新的工作和服务领域,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先行性作用,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南地矿局河南地矿局在黄河迎宾馆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省委、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7年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2017年局重点开展和完成的工作:地质找矿成果突出;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步伐加快;地质服务成效明显;基础地质和科技工作扎实推进;走出去工作成果斐然;开放合作全方位突破;转型发展形成共识;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持续建设和谐队伍。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新时代河南新地矿建设的重要一年,要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事业立局,提高资源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好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力服务全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全面启动郑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谋划实施“三深一土”重大专项;全力支撑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2.坚持科技强局,补上转型升级的弱项短板加强装备更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合作,开展“地质+”交叉应用研究;对接重大专项,开展前瞻性专题研究;加快技术更新,持续营造创新创造氛围。3.坚持走出去,打造境外地质工作的“升级版”借船出海,借势发展;商务先行,多种经营;加快融入当地,实施本土化策略;扩大地质技术服务的境外市场份额;做好走出去的风险防范和人文关怀。4.坚持勘查开发一体化,提升全局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坚定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信心;加强对勘查开发可行性的综合经济评价;积极探索与大型企业合作;加强对已有勘查开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密切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业的影响。5.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地勘及关联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力量整合;做好企业风险排查及化解工作;培养企业家精神,调动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性。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矿局日前召开的2018年工作会议上,研究确定了今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发力方向: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来推进高质量发展;总目标为:总收入增长6%以上,利润保持稳中有升,职工收入保持合理增长;安全生产实现“四个为零”;力争新发现矿产地10处、矿致异常10处,预期提交资源量金26吨、铜铅锌5万吨、钴5000吨、晶质石墨200万吨、钒10万吨、硅灰石30万吨、萤石30万吨。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提出要着力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1.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努力实现地质勘查新突破加强综合研究,切实优化找矿布局,高度关注新区域、新类型、新矿种,力争尽快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找矿新线索,优选储备一批有前景、潜力大的找矿新靶区。严守生态红线,深入推进绿色勘查。整合资源要素,全力打造甘南千吨黄金绿色勘查基地和酒泉“三稀”矿产勘查基地。积极争取项目,确保勘查投入稳定。抓好省地勘基金项目,引导合作企业加大勘查投入,切实为骨干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强化技术合作,抓好新能源勘查。从战略高度出发,紧密跟踪和深入研究国家油气资源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有关情况,着力探寻地质勘查工作新领域。积极探索干热岩勘查研究,优选有利目标区,力争新能源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2.实施“地质+”战略行动,构建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推进转型升级提高精准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局属地勘单位成立市州分院(中心),积极为各级政府及国土、环保、发改、城建、水利、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提供零距离、高质量服务保障;按照“一家牵头、多家共建、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思路,构建局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整合集成全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多渠道争取勘查投入,加快地热勘查开发;深入研究全省重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城市化地区和扶贫攻坚区地质环境问题,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政府环境考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抢抓甘肃省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地质大数据找矿理论成果和已有地质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地质大数据开发利用中心,全面支撑全省地质矿产勘查、国土资源管理、环境监测预警、城市地质信息共享。3.注重提升质量效益,着力推进地勘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地质工程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技术和资质优势,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力争在水利、公路、民航、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承担更多的项目;全力抢抓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机遇,按照全局“一盘棋”的思路,全力争取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坚定不移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进程,积极配合玛曲大水金矿、合作早子沟金矿和临洮难选冶金矿精炼项目等合作企业提质增效,努力推动肃北鹰嘴山金矿等矿山企业有序恢复生产;着力厚植局属企业发展质量优势,依托国字号涉外企业和省内国有大型企业,力争在“一带一路”资源勘查、项目协作等方面取得突破。4.着力抓好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地勘工作发展新动能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交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注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构建重大项目协作机制、科技成果共享机制、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高度重视地质工作质量,切实呵护“甘肃地矿”金字招牌;创新管理防范经营风险。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兜住底线的思路,始终把全局职工和帮扶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弘扬优秀地质文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着力抓好脱贫攻坚。6.切实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2018年全局要着力抓好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努力实现地质勘查新突破;实施“地质+”战略行动,构建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推进转型升级;注重提升质量效益,着力推进地勘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地勘工作发展新动能;坚持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切实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广西地矿局2018年2月6日,自治区地矿局2018年工作会议在桂林召开。1.会议主要聚焦5大任务一是抓好地勘主业,确保地质找矿取得新成效;二是深化两项改革,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落地和地矿集团组建运行迈出新步伐;三是加强三项建设,确保地勘队伍能力实现新提升;四是拓展服务四大领域,确保构建“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工作格局打开新局面;五是推进“4831”工程,坚持目标导向,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开辟地勘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新境界。2.2017年的工作主要表现为“6个向好、3个平稳、1个提升”。“6个向好”体现在:地勘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稳中向好;九大重点工程进展有序向好;“大地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向好;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势头逐步向好;地矿工作外部环境优化向好;党建工作守正出新向上向好。“3个平稳”体现在:队伍管理服务总体平稳;综合改革有序平稳;地勘项目资金总投入降幅收窄保持平稳。“1个提升”即基础能力和基本条件建设有新提升。3.2018年要抓好7个方面工作:聚焦需求导向,提升能源资源保障服务水平;发挥技术优势,拓展服务四大领域(土地地质、海洋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加快“4831”工程实施,推进地勘经济提质升级;深化两项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经营性资产整合改革),激发整体发展活力;突出管理服务创新,确保地勘队伍和谐稳定;加强三项建设(着力加强基本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软硬环境建设),增强地矿系统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两手抓”,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2018年全局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5大任务,实现3大目标,抓好7个方面工作,奋力开创新时代广西地矿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科学认识当前地勘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地勘工作新趋势,找准地矿工作服务全区中心工作定位。经过局“十三五”规划实施两年多以来的实践和努力,广西地矿事业进入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统领地勘经济工作,立足新时代,争做新贡献,开创新局面,树立地矿部门新形象。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地矿局专家委员会及各专业组工作会议日前在贵阳召开,各专业组组长汇报了2018年主要工作计划,会议安排布置了2018年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传统地质工作领域实现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方面实现技术创新;要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方面有新作为;要在传统优势、攻坚克难、转型发展上有新举措。2018年须进一步梳理具体的工作项目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地质工作的统筹性和计划性。要建立问题导向,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列出清单,加强技术攻关。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组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技术合力,扩大影响力。贵州省地矿局组建这样的专家委员会及专业组,在该局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也是该局积极主动服务贵州省脱贫攻坚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的重要举措。海南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部门2017年在海洋地质勘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将编制海洋地质调查规划,建设海南省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地质局2017年在海洋地质勘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了“海南省油气资源基础性勘查规划”、“海南省油气开发规划”等重点项目:在地质勘查“走出去”方面,2017年海南省地质局下属单位在坦桑尼亚、刚果(金)、秘鲁等国家对12个金矿、铜矿等开展了勘查,完成29个矿权维护,完成率100%;成功获得马拉维马坎吉拉锆钛砂矿采矿权,资源储量千万吨级,积极筹备开发;成功拓展东南亚国家业务,完成在柬埔寨的商业性金矿勘查项目。海南省地质局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国外矿权勘查和矿权资本运作,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和新矿区开采筹备工作。同时加强国外项目管理,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各种风险。2018年该局将编制海洋地质调查规划,做好海洋矿产资源、深海能源、海洋地质环境等一批重要的海洋地质项目,建设海南省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拓展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岸带修复、海域使用论证评价、海洋测绘、海洋工程等业务。黑龙江地矿局黑龙江省地矿局办公室印发了《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认真分析研究,精心部署全年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按照分管领导牵头、责任部门单位负责、相关部门及单位积极配合的原则,精心组织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1.黑龙江省地矿局2018年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牢固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观,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协调”补足短板弱项,以“绿色”转变勘查方式,以“开放”实现合作共赢,以“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找准着力点,推动发展动力由政府推动向引导政府需求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单纯技术服务向产业建设转变,由封闭式运行向开放式发展转变,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型化、地质服务多元化、管理能力现代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地矿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突出重点,着力打好“三年专项”收官攻坚战,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准备工作,推动市场开拓经营提速扩面,推进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有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2.在工作要点中明确了九个方面工作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创建地勘品牌、做强主业强化工作对接、系统合作抓好项目谋划、项目实施做好工作准备、推进改革实现上下贯通、整体融合确保遵纪守法、规范运行习惯严格要求、严管约束注重奖惩并举、赏罚分明黑龙江省地矿局制定了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按照“抓基础、求成果、重效益、兴主业、聚合力、强基层”六项核心任务,分解了“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准备工作、推进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11项重点工作;以及做好研究有关政策,开展调查研究,整合优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等42项具体措施;明确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单位、配合部门单位及完成时限;形成了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单位具体管、配合部门单位协助做的管理格局。湖北省地质局湖北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厚伦代表局领导班子介绍了湖北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概况和该局基本情况,从讲政治、谋发展、履职能、抓改革、强党建5个方面汇报了该局2017年主要工作情况,并汇报了该局201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用新理念、新思想开启地质工作新格局,加快推进地质事业发展,加强地质队伍和地质调查能力建设;要履行好地质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职能,努力发展地质核心业务,做好全省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新能源勘查开发上进一步聚焦,努力形成发展核心竞争力,壮大地质经济;要把富硒产业作为地质成果应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将“金土地”工程成果转化应用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富硒产业成为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支撑点;要发挥优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发挥技术、人才、信息平台等优势,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加强重点隐患点的监测,努力实现湖北地质灾害防治“一无两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一般事故明显下降)目标。湖南省地勘局湖南省地勘局2018年地质工作要坚持地质工作立局,高举找矿突破旗帜,贯彻“质量至上,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抓立项、保稳定,抓管理、保质量,抓成果、保突破”的工作思路,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类地质工作任务,探获一批金、锑、锰、铅锌、钨、锡资源量和水源地,提升湖南省资源保障程度,确保地勘经济平稳发展。要始终坚持地质工作立局的工作思路;要始终坚持大地质大服务大合作的工作理念;要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三化”管理、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战略。今年要重点实施好打造江南造山带“金腰带”、打造国家级资源勘查示范基地、深部找矿示范区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省土地污染详查等重点工程,统筹谋划好区调和环境调查、新能源新材料勘探与开发利用、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找水找热、地质成果的集成及运用、关键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和人才结构转型等工作,并从抓精准对接、谋项目,抓科技引领、保实施,抓质量管理、出成效,抓能力提升、促发展等四个方面着手促工作落实。江苏省地矿局江苏省地矿局日前召开2018年度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全面部署2018年各项工作任务。找准时代定位,推进地质工作创新发展;立足优化提升,高质量发展地矿经济;着力推进改革,激发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活力;积聚创新动能,以科技创新驱动事业发展;聚焦民生福祉,更高水平推动幸福地矿建设。2018年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共服务,推动地矿经济提质增效,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着力加强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幸福地矿建设水平,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生力军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江西省地矿局2018年,江西省地矿局亮出了一套转型升级扩总量、提质增效稳增长的组合拳。过去的一年,是地勘单位比较困难的一年,江西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抓项目、强管理、增效益”为重点,以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该局提出了以“抓项目、强管理、增效益”为重点,实现“主业有亮点、转型有突破、管理更规范、规模上台阶”的目标,一套完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组合拳也谋划成型。根据计划,该局今年将坚持3个“围绕”实现转型升级:即围绕清洁能源、“三稀”等战略新兴矿产、紧缺矿产勘查推进地质勘查良性发展,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围绕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提升地质科技水平,推进“从地质找矿为主向地质找矿与社会服务并重转变、从资源保障为主向资源与环境保障并重转变”。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和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推进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地质勘查要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取消勘查资质后继续保持主力军的优势地位,顺应供给侧改革,找准突破方向和突破矿种,重点实施好省地勘基金项目、赣南扶贫项目。矿业开发要集中优势资源做大以赣地矿业有限公司为基础的矿业开发平台,将赣地矿业打造成经济实力强、投融资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局矿业平台。以全省旅游地质资源普查和申报地质公园、矿山地质公园为抓手,推进全省地质旅游发展。从后备水源地、污水和垃圾处理安全调查、地下管网调查和监测、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海绵城市技术、高铁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地铁运行安全监测与工程地质问题等方面入手,加大城市地质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土地环境质量调查,加快农业地质调查成果转化。2018年,该局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境外设点布局,抓住非洲、亚洲、南美三大板块,将伊朗、纳米比亚、坦桑尼亚3个国家作为“走出去”的重点基地,集中力量,深度耕耘,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勘查开发和矿产品贸易合作,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走出去”格局。内蒙古地矿局2018年内蒙古地矿局将着力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未来3年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2018年将努力推动传统地质向大地质转型,围绕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发挥资料技术优势,加强城市地质调查研究,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库和三维城市地质结构模型数据库,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针对自治区地热资源研究、勘察和开发应用领域,积极开展全区地下热水及地热能源的分布、埋藏、运移、赋存规律的研究,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推动自治区地热资源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阴山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建设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贡献;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加快推进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争在新区域、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上有新发现;加快推进石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为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围绕一些重点成矿区外围进行集中勘查;加强大兴安岭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型银铅锌矿勘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总结成矿规律,揭示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金属富集机制,建立综合找矿模型,推动找矿重大突破,进一步为建设国家重要有色金属基地提供支撑。2018年,内蒙古地矿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制约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加强党管治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业盈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改善民生能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着力拓展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勘查促开发,以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体系,努力向矿业强局、矿业大局转变。未来3年,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确保队伍基本稳定。宁夏地质局近年来,宁夏地质局深入改革发展,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强化公益地质服务,以实际行动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和地质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分类改革总体情况:经过多年的内部改革和结构优化,宁夏地质局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治区编办印发《关于调整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宁编发〔2015〕59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宁夏地质局机关及地质调查院等9家单位为公益一类,宁夏地质工程院和矿产地质勘查院为公益二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公益一类单位以“三性”地质工作为主,建精建强建实队伍,提高公益地质工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类单位以加强能力建设,拓宽市场服务领域,增强发展实力的发展定位。1.强化公益职能定位宁夏地质局较早便着手企业清退工作,强化地勘工作主业及单位事业属性,并在2009年的机构改革中,经与自治区编办沟通协商,将4家企业重新定位为事业单位,原公司(或集团)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名称相应更名为勘查院,并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部分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2.精简调整内设机构《通知》同意将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名为宁夏地质局,将地质工作的事业职能由主要从事地质找矿转向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并重。同时,宁夏地质局还对单位组织架构和人员规模进行了精简调整,撤销勘查开发处、矿业开发处,设置地质规划处(总工办)、地质信息情报处,事业编制规模由2377名压缩为1370名。内设机构的调整及单位的更名更加体现了地质工作的内涵,为全力支撑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及地质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3.积极争取财政保障经过分类改革,全局完成机构编制和人员职数的核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财政经费保障政策也落实到位,公益一类单位实行全额预算,工资由财政统发,含基本工资、艰边津贴和基础绩效等;公益二类单位实行差额预算,基本工资和艰边津贴按照标准发放,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场创收弥补。“十三五”以来,宁夏地质局发展思路及主要做法:加强顶层设计,用规划来引领地质工作发展。积极对接重大需求,开展交流合作。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标自治区“三大战略”,抓好任务落实。按照中央、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自治区编办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优化布局结构,精简压缩编制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地质队伍的要求,顺利完成分类改革,财政经费保障政策得到落实,实现了地质工作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职能的转变,回归其本质属性,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宁夏模式”。青海省地矿局2018年,青海地矿局将围绕“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提出采取以下措施,确保预期目标完成:1.做实资源保障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要求,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勘查技术标准,推动勘查质量和效益提升。2.做优地质服务厚植优势,发挥该局在青海省农业地质调查、测试服务、旅游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调查、无人机航测、水工环地质等领域的优势,加大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需求对接,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力争把品牌做优做响。3.提升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实施深部找矿理论技术研究。提升科研平台能力,打造具核心竞争优势的地质领域创新高地。积极培养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健全完善奖励办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4.推进改革创新逐步建立适应改革要求、符合发展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产业经营、干部人事、收入分配等配套制度。5.加强民生建设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切实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文明地矿、和谐地矿、美丽地矿。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和局内帮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机制,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018年,将实施“地质立局、产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发展战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地质技术服务水平,强化产业支撑,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推进地质工作向更高质量、更多层次、更广领域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地质工作新格局。山东省地矿局今年,山东省地矿局抢抓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四个注重”推动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1.更加注重公益属性找准国有地勘事业单位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工作定位,进一步强化公益属性。加大以浅层地温能、地热、干热岩、页岩气等重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拓展供给渠道,为山东省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冬季清洁能源供暖、改善空气质量作出积极贡献。2.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在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提升绿色勘查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施好济南市章丘区上皋等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项目、做好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试点,全面参与水土污染防治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导向,弱化经济指标,强化事业发展,有效引导各单位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地勘主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提升地质理念、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地矿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为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4.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凸显创新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部省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加强胶东金矿成矿理论和重要矿种找矿方向及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加强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评价方法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2018年,应加强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运用综合考核评估的方法,加强对地勘单位党的建设、核心竞争力建设、融合发展、民生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考核,进一步打牢地矿事业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在全国地勘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地质专家,推动创新团队向更高层次发展。四川省地矿局2018年四川省将设置10万余个监测点位于2020年摸清“土家底”。全省参与的队伍共有10支,四川省地矿局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一项为大地把脉、维护公众健康、推动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是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川省地矿局精选出4支队伍协同作战:第一支队伍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局属405队、109队、化探队、404队共同承担全省采样、方案及报告编制任务,占全省资金总额21%;第二支队伍由局属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独立承担样品的制备及检测任务,占全省资金总额18%;第三支队伍由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独立承担采样任务,占全省资金总额12%;第四支队伍由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样品检测任务,占全省资金总额12%。在前期工作中,四川省地调院参与了《四川省土壤污染详查实施方案》的编制、四川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点位布设及调整等工作,由四川省地调院编制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样品采集制备工作方案》以92分获省环保厅、省环境监测总站专家的一致肯定,获优秀级。新疆地矿局新疆地矿局2018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新一轮“358”计划的重大契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提升资源保障、技术支撑和全方位地质服务能力,不断把全局各项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将坚持走生态地质、绿色勘查之路,强化“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大服务观”,由单一的矿产勘查为主向“山水林田湖草地矿”等自然资源勘查扩展,实现由资源勘查向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综合勘查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服务。积极参与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大力推进以页岩气为重点的非常规能源勘查,继续开展煤层气调查评价,继续扩大油页岩、油砂勘查成果。拓展勘查领域方面,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地质遗迹调查等工作。扎实推进自治区能源开发基地、重要矿产开发基地及南疆地区水文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及土地质量调查。开展地热、浅层地温能和干热岩勘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境外勘查方面,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依托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资料优势,深入研究新疆周边主要国家政策法规、地质勘查环境及成矿地质条件。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升级。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和谐地矿建设。该局将大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弘扬地矿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增强地矿文化的凝聚力。2018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提交新发现矿产地3~5处、可供开发矿产地1~2处;地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基础地质、地质科研和水工环勘查取得新成果;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总收入32.5亿元,其中对外创收收入28.5亿元;改革进一步深化,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江西核工业地质局江西核工业地质局2018年地矿工作推进会在中核科技园召开。2018年地矿工作要围绕“走进新时代,建设新赣核”这一主线,紧扣“高擎核大旗、坚守主战略”两大重点,构建“大地质、大环保、大海洋”三大格局,推动全局地矿工作高质量发展。2018年地矿工作有五点要求:扎实推进地矿三大目标。构建地矿立局大平台;以环评为引领,打造一流测试中心;打造经略海洋新支点。强化研究,做精找矿主业。深化“两山一带”找矿方向研究,努力实现铀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以需求为导向,转变找矿方向,努力打开找矿工作新局面。调布局强专业,做大地质延伸业。调整队伍结构与布局,抢占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突显专长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融合,做大做强赣核大地质;创新经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模式,做实新矿业。加快见龙铜矿建设;深入开展全局现有99宗矿业权的评价;创新理念,借助资本与技术经营矿权。强管理,保证目标任务实现。从质量管理、成果管理、效益管理及人才管理等方面做好地质工作管理。2018年要着力于以提高硬件建设水平锻造硬功夫,适时提升现代化装备,重视人才技术队伍建设,以“更新装备”和“高素质工匠”抢抓市场;要着力于以“数据库”为抓手,推进全局信息化建设;要着力于地勘单位间紧密合作,形成整体竞争新优势,扩大价值量,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绩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召开了2018年度地质工作会议。会上,各单位汇报了2017年大地质工作亮点和2018年工作打算。2017年地质工作特色明显、成果突出,同时也要看到形势严峻、压力不小。针对2018年地质工作:坚持优先。要聚焦主业,强化担当,要坚持战略优先,项目优先,经费投入、队伍以及人力调配等保障优先。加快转型。向“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转型,向民生地质领域拓展,向多种矿产转型,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管理,定位上要通过3-5年大家的努力成为省地质找矿主力军,实现地质服务上有主导权,民生地质链条化,地质产业规模化。突出特色。要在铀矿地质、“三稀”矿产、地热和矿泉水、围绕金腰带开展的系列工作等方面突出特色,做出亮点。强化合作。各单位要做实产学研用合作,要加强局内相互配合,要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多方面合作。坚持成果导向。要坚持找大矿,找富矿,找好矿;要致力于建大体系,大平台,大机制;要推进项目专业化、产业化,推动地质主业大协同,大发展。对2018年的地质工作:狠抓《意见》落地,夯实发展基础。各地勘单位要高度重视《意见》,因为它是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反复研究出来的成果,要将它作为检验局2018年乃至以后大地质工作的一项标准,落细落小落实。狠抓改革创新,注重团队建设。各单位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度、模式、合作、科技、团队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创新,既要补短板,更要堵底板。要特别注重团队建设,集中优质资源,结合高校研究机构,打造专业技术团队及管理团队。狠抓项目质量,确保多出成果。项目质量是单位、团队的生命。要充分利用2018年湖南省项目建设年的契机,通过质量赢得政府的支持、合作单位的青睐,通过质量扩大地质成果,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2018年地矿工作会在五队锦都龙荷酒店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局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大地质立局,多产业并举”发展战略实施,总结2017年全局地矿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按照局工作会制定的目标,安排2018年全局地矿工作:要加大矿山、矿权流转力度,适应形势新变化。全力推进四队罗家墩金矿转让;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灵活妥善盘活自有矿权。要增强争抢意识、积极行动,狠抓市场开拓,根据市场业务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业务范围,积极稳妥“走出去”。社会地质市场要紧跟矿业公司,在矿区地质工作方面多下功夫;财政项目要积极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同时要积极从规模和服务领域上加快延伸产业的市场开拓,积极迎合、主动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要抓项目、出成果,加强管理创品牌。要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做实区带调研,加强地质研究,维护、培育勘查基地;健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规程规范;加强“江西有色”品牌建设,维护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强化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实力。要继续坚持人才强局战略,务实办好各类培训,根据资质废留政策,调整资质升级方向;提升技术水平,丰富技术手段。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全局2018年地矿工作的目标是地质找矿出成果,延伸产业有亮点;质量管理上台阶,技术提升见成效;结构调整有突破,地矿经济增效益。为达成这一目标,全局要持续推进、坚定实施局“大地质立局,多产业并举”发展战略,促进地矿产业提质增效,巩固传统地质,拓展大地质产业,外抓市场、内强管理,实现地质找矿、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五年主要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2018年要围绕局“十三五”规划部署,围绕“找矿、服务、搞科研”中心任务和“改革、发展、带队伍”主要职责,围绕年度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积极展现有色地矿新作为:提升政治站位,在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展现新作为;立足自身职能,在保障矿产资源、服务矿山企业、促进矿业经济中展现新作为;繁荣地质事业,在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中展现新作为;坚持稳中求进,在推动地矿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在促进地勘行业转型升级中展现新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在打造”五过硬“地勘队伍中展现新作为。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会议全面回顾了局2017年地勘经济、地质事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省局党委的关心支持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局按照省局和局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改革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重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为动力,推进地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地质主业,拓展“大地质”服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通过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总体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会议从六个方面对全局2018年各项工作作出了部署:要围绕国家紧缺的矿产资源,立足省内三大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一系列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继续发挥老矿山找矿接替资源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商业性地质工作,加强海外找矿战略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必须以社会经济建设需求、民生需求为导向,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排头兵,为建设绿色广东贡献力量;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作为,继续在广东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服务先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工程地质产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支撑能力;全力推进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事企相对分离改革、全员绩效考核、基地土地开发利用,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增强地质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优化有色地质系统的政治生态。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根红在讲话中对新时代地质工作提出了3方面具体指导意见:坚定信心,立足主业,努力实现矿业经济新发展。地质找矿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要守护好主业,不断加强找矿能力建设,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跨界融合。新常态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前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找准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利用世界科技革命对各行各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紧扣地质工作结构需求的变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跨界融合,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供给。拓展领域,做大地质服务市场。要认真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精神,深刻领会政府对地质技术服务的需求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地勘经济实践,坚持地质立局不动摇,牢固树立大地质和地质+的新思想,立足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全面运用当前地质工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和新思维,勇于探索,奋发有为,全面推动局地勘工作转型升级,为实现地勘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2017年,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转型发展中亮点纷呈。 坚持生态优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民生。1.在地质生态环境治理中,利用技术优势走在前头2017年,该院全面开展了敖江流域生态恢复治理调查及设计工作,完成敖江流域区内近百处矿山航拍、实地调查;完成了14个示范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单体勘查、设计工作,并提出防治建议方案30余个;积极为莆田等地国土资源局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参与当地年度地灾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巡查;开展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技术及典型模式研究》顺利通过评审。2.持续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夯实地勘主业2017年,该院瞄准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战略矿种,强化新能源、清洁能源,加强铁多金属矿普查,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有效夯实地勘主业。在夯实基础地质工作方面,该院完成了《基于新形势下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报告编制,并就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地勘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6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完成了莆田、霞浦、福安、政和4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项目。在强化新能源勘查方面,该院提交的《福建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优选了5个页岩气成藏远景区。3.把握国家政策机遇,拓展广义地质服务领域2017年,该院将广义地质列为与矿产地质并列的主业,组织实施了城市地质、地下水监测、矿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质量改良等多个领域,为建设“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提供地质工作支撑服务。2017年11月,该院还与永泰百漈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百漈沟省级地质公园调查开发合作协议。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日前召开全局地质服务业发展推进会,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共识,着力拓展地质服务业领域,培育地质服务业增长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该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把“地质服务业”与“地勘业、新能源业、开发业”同时列为主要产业,加快由煤矿矿井地质服务向多领域地质服务转变。1.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找准目标定位,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岩土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市政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工程、环境评价等传统地质服务业项目上持续发力,保持了相对优势。2.积极在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土地整治、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新兴地质服务项目上抢滩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一队中标滕州东大矿土地复垦整治项目和滕州市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项目,二队中标鱼台唐马片区281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还不断加大地质服务业各类资质的申报、升级、年检、延续力度,今年成功申报了13项丙级资质,升级了2项乙级,进一步提升了该局的地质服务业资质水平。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局2018年经营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庆兴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本次会议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本次经营工作会的几点共识:一要正确认清发展形势;二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三要切实坚定信心。2018年的经营工作重点:要巩固好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施工建设、房地产投资、酒店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做好“两个拓展”工作。要做好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延伸,持续关注和培育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联动促进、激励奖惩、风险防控等保障机制。云南省煤田地质局局召开了2018年度工作会议,局机关及所属8个单位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2017年的各项工作,分析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安排部署2018年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报告认真回顾总结了2017年工作。过去的一年,全局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经济持续下滑,煤炭行业萎靡不振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成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收入、安全生产等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会议提出了2018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绿色地质、生态地质”发展理念,围绕“强化地矿工作、推动事业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增长,深化和谐建设、维护队伍稳定”三大基本任务,着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管理、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四大战略,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奋力开创煤田地质工作新局面。会议提出了2018年四项重点工作:转变发展方式,确保经济增长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从传统煤田地质向新型地质转变,从单一煤炭资源向新能源、多矿种转变,从立足国内市场向融入“一带一路”外围市场转变,向环境地质和生态保护领域拓展转型,确保全局经营收入、利润总额稳步增长。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快转型步伐; 二是开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 三是加强非常规能源基础研究及推进工作; 四是加快基地开发等多种经营产业建设; 五是继续推进多平台深度融合建设; 六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二是要强化财务管理;三是要强化风险防控;四是要加大回款力度;五要加强资质管理。切实抓好法治、保密和安全生产工作一要推进法治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改革发展环境; 二要增强保密管理; 三要抓好安全生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面加强党建和反腐倡廉教育,吸起前车之鉴,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加强党内监督,认真抓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净化优化政治生态,扎紧织密制度笼子,驰而不息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转型发展和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召开2018年度工作会议。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富友到会并发表讲话。集团公司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和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集团公司驻呼二级单位班子成员列席了会议。王富友副厅长对煤勘集团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12345”发展战略和推进产业转型、体制机制转型布局,表示赞同,并对煤勘集团提出三点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积极推进地质勘查事业转型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汇聚煤勘集团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当前内蒙古地勘经济发展优势大于劣势,优势表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地勘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自治区领导亲自深入地勘企业调研指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厅党组重视,厅领导和机关处室把地勘企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三大攻坚战的打响,对实体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宏观经济好转,为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矿产价格的回升,带来矿业勘查开发的回暖;基础性、公益性、民生地质投入增加;领导班子建设逐步增强,提高了发展的引领力和凝聚力;队伍的优势,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煤勘集团还有一个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是自治区唯一一家拥有气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的单位。要抓住这些优势,发挥优势,相信煤勘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能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应对挑战、破解难题、调整结构、稳中求进、廉洁奉公,全面完成2018年各项任务。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召开2018年全局工作会议,局长黄登龙在谈到海外产业发展时,提出围绕“四个注重”,拓宽工程承包、矿产勘查工作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1.注重多层次业务拓展巩固非洲传统市场,完善报价评估机制,努力提升中标项目质量,拓展一批优质项目;强化大项目跟踪对接,重点关注并运作有影响力的或能上“一带一路”峰会的项目,对赞比亚军营项目、公务员住房项目、乌干达3万套军官住宅项目和埃塞俄比亚BRT项目争取尽快落地;调整和抽调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到中亚、东南亚去抓业务,拓展一方新兴市场。2.注重变更索赔结合施工实际,收集设计变更、索赔调价等相关资料,使变更、索赔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3.注重项目监督管理抓好项目开工前的组织策划,抓好在建项目的提质增效,抓好重点项目的调度和监管,建立机制,完善制度,提升执行力,确保项目的工期和质量。4.注重“工程施工+”发挥各海外办事处的优势,在主抓项目施工的同时,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国际贸易,把海外的特色商品引进来,把国内的适销产品推出去。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017年国外市场新增合同额25亿元人民币,新中标缅甸供水项目、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宿舍建设等一批项目。由该局中煤建设集团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亚的斯亚贝巴公路走廊发展项目第二标段、加纳MAKOLA商业综合体项目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奖)。湖南省煤田地质局湖南省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国家和湖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并贯穿到每个部门和各项工作当中;班子成员和各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拧成一股绳,确保政令畅通、上下一致,一切于改革不利的话不讲,一切于改革不利的事不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站位于促进湖南地勘事业的发展、干部职工获得感的提升推动改革,让干部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强化专业优势和领域拓展,着力转型升级、抢抓机遇,在民生地质、绿色地质、能源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中做好文章、发挥作用,推动地质工作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安徽省煤田地质局2018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为己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谱写新时代安徽煤田地质事业发展新华章。2018年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的主要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1246”。具体说就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推进由单一的煤田地质勘探向包括煤、煤层气、页岩气等在内的“能源地质勘探”转变和由传统地质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大地质方向转变这“两个转变”;紧盯国家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新四化”这“四大需求”;聚焦地质找矿服务、产业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质量提升、保障发展民生、全面从严治党这“六项任务”,找准自身定位,努力推进新时代安徽煤田地质事业实现新发展;在能源资源保障上实现新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上实现新发展;在推进分类改革上实现新发展;在提升管控能力上实现新发展;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投资审批程序;通过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管控能力,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新时代安徽煤田地质事业实现新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