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光科全息虚拟现实技术概念股在国内企业的知名度如何?它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有多大?

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1. 鱼跃医疗:打造家用、医用医疗器械双擎发展平台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于 1998 年成立,历经创建发展、自主研发与技术 革新三个阶段,开拓了由家庭医疗、临床医疗、互联网医疗三位一体的销售体系,成为 惠及千万使用者的驰名医疗器械企业。公司上市 11 年来不断沉淀,树立了良好的企业 形象,成为我国家用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之一。1.1. 二十一年沉淀,鱼跃医疗逐步壮大鱼跃医疗涉家用和医用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产品领域,公司拥有产品品类达 500 多 种,产品规格近两万个,其主要产品制氧机、雾化器、轮椅车、血压计、听诊器等位居 全国领先地位。鱼跃医疗通过内生与外延的方式扩张产品线,从而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对内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加大对现有产品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扩张。对外,鱼跃医疗成为 医疗器械领域通过不断兼并收购完成产品线扩容的典范,如 2015 年完成对上械集团收 购,2016 年完成对上海中优的收购,2017 年完成对收购曼吉士 Metrax 和美诺 Amsino Medical 的投资,逐渐形成了现有的鱼跃医疗平台。公司内外兼修下,鱼跃医疗成为产 品众多、覆盖面广的国内医疗领先企业,形成了院内+院外的两大产品平台,具备比较 强的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1.2.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管理层交接顺利1.3. 公司产品线丰富,已经形成了家用和医用医疗器械两大体系1.3.1. 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医用临床三大品类多产品布局鱼跃医疗是一家以提供家用医疗器械、医用临床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医疗器械产品及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是公司核心业务,也是公司主要业绩来源。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呼吸供氧、血压血糖、康复护理、医疗急救、手术器械、中医器械、药用贴膏、高分子卫生敷料及提供医院消毒感染控制解决方 案等领域。鱼跃医疗主要业务分为康复护理系列、医用供氧系列、医用临床系列等三大类产品。 截止 2018 年年报,鱼跃医疗从营业收入的构成来看,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医用临床 系列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 36.66%、31.52%以及 24.57%。公司从 2008 年开始于康复护理 类产,在不断丰富产品线的情况下,在主要业务收入中康护护理产品占比逐年下降,而 其他系列如医用供氧、医用临床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形成了目前的产品系列格局。在毛利构成方面,由于医用供氧与医用临床毛利率较高,两者毛利分别占比 36.80% 与 29.65%。康复护理产品多位充分竞争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渠道多为药店渠道,行 业整体毛利率不高,导致该类产品在公司收入占比较高,但毛利率占比仅为 32.81%。1.3.2. 公司主要产品涵盖六大服务内容,品牌优势明显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院内与家用两大市场的产品线组合,其中既有内生研发的雾化器、呼吸机、电子轮椅、电子体温计、血糖仪等核心家用设备,也有通过外延获得手术 器械、除颤仪、针灸针、消毒产品等医院用器械和耗材。此外,公司目前拥有“yuwell 鱼跃”、“Hwato 华佗”、“JZ 金钟”、“安尔碘”、“洁芙 柔”、“PRIMEDIC 普美康”等几大主品牌,每个品牌致力于不同种类的医疗器械,更加 专业化。1.4. 医院与 OTC,线下与线上,国内与海外,鱼跃医疗全渠道并进鱼跃医疗秉承“矢志于投身生命健康事业,以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帮助人们构筑 优质生活的健康基石”的使命,聚焦临床应用,为各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用影像、 医用 高值耗材 、医用供氧、手术器械、 医用诊断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通过 500 多销售人员与售后工程师组成的销售团队,以及经销商,共同服务上万家医疗结构,为医院提 供感染控制、手术器械、中医器械、AED 急救器械等设备。鱼跃目前产品覆盖国内知 名三甲医院,如北京 301 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医疗机构。在 OTC 端,鱼跃打造线下与线上并进的销售平台。在传统线下,与全国百强连锁 深度合作,在全国 20 多万家门店销售鱼跃产品,其中已超过 1000 家门店设有鱼跃专区 和专柜,并在深圳、南京、成都、青岛、西藏等城市分别建立鱼跃健康之家。在线上,公司在各主要电子商务平台均设立有品牌旗舰店,且各旗舰店营销推广均在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先后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推动公司多个产品在 “双 11”以及“618 年中促销”等活动中达成多个品类销量第一的荣誉。2014 年以来, 公司的线上销售复合增速达到 50%左右的水平,线上已经成为公司扩张最快的销售渠道。在出口海外市场上,鱼跃放眼于全球线下营销渠道的拓展,已在泰国、越南、韩国、 沙特、波兰、俄罗斯、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等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专营店。公司拥有 400 多人的海外销售服务团队,成立了 1 个全球客户服务中心,八个区域服务中心,以及 1200 多个终端服务网点,并且仍在逐渐完善和扩张全球销售网络。1.5. 公司稳健成长,十年收入与利润复合增长超 26%1.5.1. 2008 年-2018 年公司十年收入、利润复合增长均超过 26%1.5.2. 2008 年-2018 年公司毛利率持续提高,净利润率保持稳定随着产品的丰富,产品的结构变化,以及公司成本的控制,推动公司的毛利率保持 持续上升趋势,到 2018 年毛利率水平为 39.83%。但从医疗器械行业来看,40%的毛利 率仍是较低水平,充分说明公司所处的行业充分竞争,也表明了未来继续提升的潜力。2.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迎来需求扩张的黄金发展期2.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领涨全球,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产业,尤其是材料、电子等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之,人口结构变化催生的老年化社会和相应的健康意识 提高,促使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步伐进入快速阶段。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和中国医疗器械发展报告的统计,2007 年至 2017 年,我国 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从 535 亿元增长到 4450 亿元,年复合增长高达 23.6%,远超全球医 疗器械行业的增速。根据 IMS 的数据,我国医疗市场规模在 2015 年超过日本,目前成 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而未来十年将会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 黄金十年,行业规模将持续提高。2.2. 医院用医疗器械市场和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销售渠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销售渠道主要分为医院和零售。其中,截止 2016 年医院消费规模为 2690 亿元,占比 73%,零售销售规模在 2016 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实现销售规模 1010 亿元,占比 27%。从类型上来看,医疗器械由其操作性和携带性又可分为家用医疗器械和医用医疗器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人的消费能力和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增加使得“花钱买健康”成为一种消费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日常护理和治疗基本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种种因素使得家用医疗器械的关注度持续上涨。进入壁垒低,投资回报高以及风险相较医院器械较小的特点不断的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根据相关数据,在 发达国家,家用医疗器械已经占到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40%,而我国目前只占到13.8%, 还远远低于这一比例,由此来看,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2.3.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提高,其潜在空间广阔家用器械不同于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是其主要的特征,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的应用上,家用医疗器械因其特点有着医用医疗器械不可比拟的优势,如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身体脂肪含量测试仪、电子计步器等。经过多 年的发展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已初具规模,2016 年我国家用医疗器械规模突破 500 亿元,同比增长 18.58%。从市场发展空间看,在人口老龄化加快、慢病人口增加、产品创新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化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多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长期稳定的黄金增长期。尽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经过了快速的发展,但中国人均医疗器械费用仅为 6 美元,美国的人均医疗器械费用为 329 美元,约为中国的 55 倍,可见中国较发达国家 医疗器械消费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未来潜力依然广阔。2.4. 家用医疗器械特点是品类多、产品线丰富,创新活力和平台优势显著医疗器械行业是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医疗器械产品丰富,其创新活力强,带来技术 革新的增量。例如 2016 年我国家用医疗设备市场已经达到 511 亿元规模,而智慧医疗 设备同期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 100 亿元,家庭医疗设备市场及智慧医疗设备市场已然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随着智慧医疗产品技术的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用户、数据平台、健康服务机构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健康数据分析、定制健康改善方案等服务已成为医疗领域未来趋势。而作为身体健康数据的来源点,家用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将 为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在这个阶段中,固守传统业态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陡增,而平台型、研发能力突出的大型医疗器械将充分发挥其产品升级快、销售渠道广、产品线丰富的综合能力,在充分竞争的家庭医疗器械行业脱颖而出。而“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对产品线的改造升 级,也将带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升级,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领域。2.5. 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社会加深、慢病人口多,催生家用医疗器械需求扩 张老龄化是慢性病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 2016 年末,我 国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1.44 亿,占总人口的 10.47%。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凡 65 岁以上 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 的即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在 2000 年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与日本的老龄化节奏十分相似,但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明显要快于日本。对比日 本人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我国目前 15-64 岁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日本近 50 年来 15-64 岁人口占比的最大值,以此类推,我国在未来 20 年将会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而到 2050 年左右,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将达到现在日本的程度。届时,我国的糖 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逐步成为老年社会的核心健康问题。在我国,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 4 种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 人数的 86.6%,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慢性病的特点是其病程可 控、需长期用药的特点,但需要长期的有效管理,其对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将呈现出快 速的增长。2.6. 慢病管理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推动家用医疗器械进入黄金发展期2019 年 7 月 15 号,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对我国主要的慢病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目标。而要达到国家对慢病监控的指标,家用医疗器械将成为重要应用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厂商生产的家用医疗器械在技术和质量上已经与进口品牌产品相当。在家用慢病监控管理应用的医疗器械快速发展 的时代,鱼跃医疗等国产品牌成为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 鱼跃医疗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家用器械龙头3.1. 鱼跃医疗品牌已经是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先者鱼跃医疗经过多年在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耕耘,已经成为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家用医疗器械品牌。根据中国品牌网统计,在最常用的三种家用医疗器械中,鱼跃品牌为血压 计、电子体温计的第一名,位列血糖仪品类的第 8 名。除此之外,鱼跃医疗的轮椅、呼 吸机、雾化器、制氧机也在各自品类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在产品价格上,鱼跃产品已经处于中高端地位。鱼跃的产品价格和定位上略低于进口品牌,在国内产品中处于价格 领导地位。从鱼跃医疗家用产品线收入来看,目前公司最大的仍为制氧机,增长较快的产品包 括血糖检测、体温计(电子体温计)、轮椅(电动轮椅)、呼吸机等产品。根据淘宝/天猫 平台数据来看,公司的线上产品收入拆分分别为:血糖产品占比 4.28%、血压计占比 18.93%、轮椅占比 4.68%、体温计占比 4.77%、制氧机占比 42.24%、呼吸机占比 10.12%、 其他产品占比 14.97%。由此可见,鱼跃的产品线较为丰富,原有的制氧机系列和血压 计系列占比较高,但新增产品增速快,市场空间大,将成为公司成长的直接动力。3.2. 知名品牌+丰富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线形成平台化的核心竞争力鱼跃医疗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涵盖了血糖仪、体温计、血压仪、体重秤等多项慢病管理所需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在品牌知名度和产品 系列不断强化下,公司的平台价值越发凸显。从淘宝/天猫的销售数据分析,2018 年淘宝/天猫合计的医疗器械销售额(以销售价 格计算)为 99.75 亿元,其中鱼跃医疗产品销售额为 10.72 亿元,超越了欧姆龙、强生、 罗氏等世界知名医疗器械品牌和众多国产品牌,成为 2018 年淘宝/天猫线上销售额第一 的医疗器械品牌,市占率达到 10.75%。3.3. 鱼跃医疗血糖仪、血压计等产品成为家庭慢病管理的核心医疗器械3.3.1. 鱼跃血糖仪厚积薄发,已经在终端站稳位置血糖仪主要是监控糖尿病患者以及具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人群的核心医疗器械。高危 人群包括 40 岁以上者、超重肥胖者、有家族高血糖遗传病者、抑郁症患者以及妊娠期 妇女。按 2017 年计算,我国有超过 9000 万肥胖人群,1.5 亿糖尿病患者,再加上我国 老龄人口超过 10%,因此血糖仪有较广的需求基础。近年来,国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 病率逐年升高,国内血糖仪整体渗透率只 20%,因此血糖仪存量在 2000 万台左右,相 比于全球 60%以及发达国家 90%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市场血糖仪厂家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外资品牌,进入市场早,约占医院渠道 90%的市场份额;第二类是国产品牌,在零售端快速发展,在家用端已经取代进口产品, 成为市场的主力品种,其中三诺、鱼跃等均是国产血糖检查产品的代表品牌。鱼跃医疗的血糖产品线丰富,多种型号的产品满足从家用到医院对血糖检测产品的 使用需求。从其定价来看,涵盖了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产品线,在国内品牌中,处于价 格较高的中高端级别,略低于欧姆龙等进口品牌。同样附赠100张血糖试纸的情况下,欧姆龙血糖仪的价格大多在200到450元之间, 采用了智能感知技术,保证测量准确,反应时间只有 6 秒。价格比较低的可孚和三诺, 血糖产品价格集中在 50 到 100 元,拥有较广的消费人群,皆采用 SOC 测量芯片,反应 时间略长。鱼跃血糖仪的价格大多在 100 至 150 元左右,位于中等价位,并且采用五电 极技术,保证测量准确的同时,也能保证测量时间短,约为 8 秒。各类血糖产品品牌中, 鱼跃属于价格适中,准确性较好的代表。血糖检测产品已成为鱼跃医疗产品线中增长最快品类。在线上销售以淘宝平台为例, 2018 年鱼跃血糖产品销售达到 4592 万元,淘宝平台销售的市场占有率 4.94%,已经有 了明显的提高。我们估计公司血糖检测产品 2018 年销售收入在 1.7 亿元左右。3.3.1. 鱼跃血压计后来居上,成为国内领先者高血压患者数量众多,催生了庞大的血压计市场需求。2016 年 4 月国际著名医学杂 志《JAMA Intern Med》发表了揭示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的报告,该报告研究显示我国 高血压患病率为 32.5%,假设按我国 14 亿人口计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高达 4.55 亿 人口。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日本和中国家庭电子血压计的 普及率分别为 50%、60%和 1.2%,相比之下我国电子血压计的普及率非常低。随着大 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电子血压计等家用医疗器械了解自己的 身体状况。此可见我国电子血压计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大。世界电子血压计的中高端产品生产基本上是由国际品牌的大公司所占据。电子血压计市场主要品牌有:日本欧姆龙,日本爱安德,台湾优盛,台湾合世,台湾百略,日本 日精,日本松下,美国强生等,这些品牌占据全球 80%份额。电子血压计因其需求范围 广、需求量大且价格逐步下降,而实现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本土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电子血压计生产企业,比如江苏鱼跃、天津九安、湖南可孚、山东海 尔等。从电子血压计在由淘宝平台的血压计各价格区间销量来看,82%的消费者选择购买 价格区间在 100-400 元的血压计。目前电子血压计产品单价 200 元以下产品较多,例如 九安医疗等品牌;定价 500 元以上高端的电子血压计主要为欧姆龙等进口品牌。鱼跃医 疗公司电子血压计定价区间完美匹配了消费需求,在 140-400 元之间,针对需求规模最 大的中高端市场,覆盖了大约六成消费人群。通过其产品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定价,鱼跃医疗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配以强大的多元渠道,鱼跃电子血压计以 每年 30%的增长迅速抢占电子血压仪市场份额。鱼跃品牌成为 2018 年国产血压计排名 榜首,在过去的 2018 年电商平台天猫以及京东上,其销量均为第一。鱼跃医疗血压计产品线是公司家用医疗器械收入占比最大的品类,2018 年仅淘宝平 台血压计成交额达 2.03 亿元,仅次于进口品牌欧姆龙,市场占有率高达 19 .05%。我们估计血压系列产品,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 4 亿元。3.4. 家用护理设备电子化、自动化时代到来,推动行业空间显著扩张3.4.1. 电动轮椅鱼跃医疗新明星产品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行动不便人群数量不团提高,其中既包括了 8502 万残疾人、 每年多达 200 多万的脑中风患者患者、650 万老年痴呆患者、近 400 万由糖尿病等慢病 导致行动不便患者,并且每年新增因车祸,工伤,其他意外下肢伤残者超过 50 万人。 因此这是一个宠大特殊的群体,对轮椅的需求也逐渐由普通金属轮椅向更加方便、快捷的电动轮椅升级,尤其是长期行动不便人群对电动轮椅的需求更加迫切。由于电动轮椅 对比普通轮椅,其价格扩大了 5 倍以上,在挖掘市场潜力的同时,更是直接扩张了轮椅 的市场规模。在国外较为集中的高性能电动轮椅生产厂家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和日本, 但是电动的轮椅价格不菲。档次大约分为三个档,最低档次的价格在人民币 2~3 万元, 最高档次的达到 12 万元。虽然我国传统轮椅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强,但电动轮椅市场仍是刚刚起步。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国内品牌有万凌、奥托博克、互邦、鱼跃、佛山 东方等。我国市场上普通轮椅均价在 400 元左右,而电动轮椅价格在 2000 至 3000 元的低端 产品居多,高端进口轮椅产品甚至达到万元级别。而鱼跃医疗的电动轮椅价格在 2000 元到 5000 元不等,处于中低端产品,性价比较高。由于我国在电动轮椅使用上刚刚处 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位在 2000-3000 元的电动轮椅,而鱼跃医疗的电动轮 椅产品恰好满足了现今消费者对电动轮椅的需求。随着老年人、残疾人接受辅助器具配置的比例逐年升高以及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未来对轮椅,尤其是电动轮椅的需求将成放量增长趋势。假设未来五年内轮椅渗 透率由目前的 5%上升至 10%,而普通轮椅价格为三四百元左右,电动轮椅均价大约两 三千元/辆左右,则轮椅的市场空间提升 5 倍以上。鱼跃医疗作为国内最大的轮椅生产和 销售企业,其产品力、销售能力、渠道覆盖都处于行业领先,将在电动轮椅领域再次引 领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风。3.4.1. 由水银体温计向电子体温计升级,体温计市场几何式扩张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原理简单,在我国应用广泛。然而,2017 年 8 月 16 日起,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即日起禁止开采新的原生汞矿。目前,含汞体 温计列为限制类产品。电子体温计测量速度快,无污染,但价格贵。电子体温计根据测温部位不同分为额温、耳温、肛温、穿戴式、口含式和腋下式,目前以额温、耳温和腋下式为主。其中, 额温枪、耳温枪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中国电子体温计主流产品,市场占比超过 80%。2017 年中国体温计市场上,电子体温计市场规模达到 4.29 亿元。目前,国内电子体温计市场 上,品牌众多,新兴产品也较多。行业内主要品牌有欧姆龙、小米 iHealth、鱼跃、格朗、 贝尔康、可孚等。相较于国外品牌,中国品牌众多,导致市场上电子体温计产品质量参 差不齐,消费者对于电子体温计认可度不高。过去的水银体温计价格在 10 元左右,而电子温度计一般而言价格是水银温度计的 20 到 30 倍。并且,我国《水俣公约》商定,到 2020 年禁止生产、进出口添汞产品,意 味着水银体温计将逐步被电子体温计所替代,预计每年的电子体温计需求量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综合上述两点,未来体温计的市场空间将扩容现有的 10 倍以上。鱼跃医疗的体温计产品生产公司前身为盐城市蒂菱体温计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医用体温计的全国龙头企业,全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成员单位,体温计国家标准参与起草修订单位之一。鱼跃科技仍然保持其在体温计上的传统优势,位于中国电子体温计品牌榜首,在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品类第一。鱼跃电子体温计外观保持一贯的简洁便携,且价位适中,选用德国进口传感器,秒测体温,更为精准。鱼跃集团最新电子体温计为额 温枪 YHW-4,价格在 200-300 元,是国产体温计的主流产品。3.5. 家用呼吸系统设备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健康消费新需求3.5.1. 鱼跃制氧机从医院走到家庭,成为优化家庭室内空气的新品类家用制氧机是通过高分子膜对空气中氮分子的过滤来制取富氧空气,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小等优点,生成的氧气浓度较低,针对养生保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家用制氧机适用于氧疗和氧保健的人群,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原缺氧病症患者以及易患缺氧的人群。再加上中国老年人口总数进一步快速增长,直接提高了对 家用制氧机的市场需求。制氧机价格总体来说,国产机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适合大多数家庭使用;而进口机能达到上万元,购买群体以个人高端客户为主。目前我国家用制氧机主要由国产品 牌主导,其技术也能达到先进的水平,完全满足家庭用户需要。目前鱼跃生产的家用制氧机最低价位与最高价位属性对比如下,可见鱼跃医疗器械 无论价位高低,压缩机和分子筛都采用全进口,浓度也皆可达到 93%左右。环绕式风道 设计也使制氧机的噪音降至 42 分贝以下。从销售集中度来看,我国家用制氧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当前鱼跃医疗在家用 制氧机市场占据龙头地位,2018 年淘宝/天猫平台该品类的销售额占比高达 41.43%,远 远赶超平台上其他品牌产品销量。其次是美之氧、欧姆龙和心诺等品牌,其市场份额均 超过 5%。淘宝平台的制氧机均价在 2500 元左右,鱼跃价格定位在 1200 元到 3600 元,具有广泛的消费人群。鱼跃在产品设计上实现了质量轻,噪音小,实用性上实现了出氧 浓度大的特点。3.5.2. 呼吸机走进家庭,成为家庭治疗/缓解鼾症、COPD、神经肌肉病变等病症的优选 方式自 1982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沙利文教授发明 CPAP 以来,家庭中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理念在西方国家得到快速普及。中国自 1992 年开始引进无创呼吸机治疗鼾症、呼吸暂停,2010 年以后无创呼吸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家庭治疗 COPD、神经肌肉病变。我国的急救呼吸机市场还处于一个起步发展的阶段,生产急救呼吸机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急救呼吸机整体市场的集中度也比较高。国内便携式呼吸机生产厂家主要是北京谊安、深圳安保、泰州久信、南京晨伟。总体上来说,生产急救呼吸机的企业数量较少,现阶段的竞争主要是销售渠道、产品质量的竞争。我国目前销量比较多有影响力的,大多数是国外进口品牌,如瑞思迈、飞利浦、伟康、万曼、费雪派克、通用电气、新松医疗等。鱼跃家用呼吸机在产品品质和使用便携性上已经和进口产品相当,在国内市场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用天猫旗舰店的呼吸机销量数据显示,国内呼吸机需求大量集中于 2000 到 3000 元的价格区间和 4000 到5000 元的价格区间,分别占比 25%和 18%。而鱼跃呼吸机旗下的产品线以家用为主,价 格从2380元到8800元,主打品质和性价比优势,完全切合我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在线上销售渠道,2018 年鱼跃呼吸机在淘宝/天猫平台取得了 1.09 亿的营业额,市 场占有率约占三成(淘宝/天猫平台全网销售数据),随后是飞利浦等进口产品。由于消 费者线上购买更看重价格优势,因此鱼跃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遥遥领先。我们估计 2018 年公司出厂口径计算,呼吸机的销售规模接近 1.8 亿元,仍处于快速增加时期。4. 外延获取优质产品资源,逐步打造医院用器械销售平台4.1. 鱼跃医疗通过收购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完成自身医院产品线扩充鱼跃医疗通过收购多个领域的优质标的,扩充其医院领域的产品线,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横跨家用和医用医疗器械的企业。公司经历多次外延并购,逐步形成现有的规模。最早在 2009 年,鱼跃收购苏州医疗用品厂(华佗品牌),获得电子针疗仪、针灸针等 2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相关产品;2015 年,公司 6.9 亿收购上械集团 100%股权,将产品领延伸到医用手术器械、药用贴膏及高分子卫生辅料等新领域;2016 年及 2018 年,分两次收购上海中优 100%股权,涉足医院消毒感染控制领域;2017 年公司收购德国曼吉士公司 100%股权,将拥有 40 多年历史的世界一流的 AED 品牌收归麾下,并开启产品国产化进程。鱼跃医疗在外延并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其自身的整合能力,吸收并购标的优点,形成了现在鱼跃医疗完善的医院用器械销售平台,成为公司家用和医用市场双轮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目前,公司拥有产品品类达 500 多种,产品规格近两万个,覆盖家庭医疗器械、 医院设备、临床耗材、急救设备、中医器械、手术器械、药用贴膏和高分子敷料、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等各个方面。多品类的产品结构,一方面通过产品组合式销售,营销渠道的协同性拓展,市场推广共同性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品类的产品结构,也给公司带来了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有效保持公司在医疗器械行业 的整体竞争能力。4.2. 外延并购第一单,10 年运作打造华佗品牌国内针灸针第一品牌4.2.1. 鱼跃医疗为华佗品牌注入新活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组成苏州医疗用品厂成立于 1980 年,原为集体企业,2000 年改制,生产针灸器械、可 吸收缝合线、采血管等,其“华佗”品牌历史悠久,是中华老字号。2009 年,鱼跃以 3100 万元向 30 名股东收购 100%股权,并增资 3000 万元。从收购当年,苏州医疗用品 厂净利润-35.8 万元开始整合,到 2010 年实现净利润 936.77 万元,2018 营业收入达到 2.14 亿元,预计利润超过 5000 万元。可以看到,苏州医疗用品厂被鱼跃医疗接受之后, 依靠鱼跃强大的医疗器械平台销售能力,帮助其进入高速发展期,也为鱼跃医疗增添新 的动力。4.2.2. 鱼跃借助苏州医疗用品厂发展华佗品牌不断丰富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华佗”品牌主要用于针灸针等中医器械,品牌历史悠久,2011 年被商务部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 。同时公司是针灸针 ISO/TC249 国际标准的起草者,这是中医药领域的 首个 ISO 标准,也系我国起草的首个医疗器械产品 ISO 国际标准。鱼跃医疗借助“华佗”品牌优势,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形成了覆盖针灸器械类、电子针疗器械类、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类、外科手术器械类四大领域的中 医医疗器械,并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4.3.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中逐渐体现价值4.3.1. 鱼跃入主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经营效率提升显著上械集团是 1991 年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产品为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及敷料、 药用膏帖等,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公司的核心产品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拥有“金钟”、“中亚”等知名品牌。上械集团下属上手厂,上卫厂,上海联众,上海泰雷兹,上海阿洛卡等,其中上手和上卫是其的核心资 产。2015 年,鱼跃控股公司鱼跃科技 6.9 亿收购上械集团 100%股权,随后鱼跃医疗以 7 亿元向控股公司购买股权。收购之初,上械集团 2016 年营业收入 5.98 亿元,净利润 为 4242 万元。在鱼跃医疗入主后,率先破除了原有的机制弊端,上械集团的经营效率 显著提升,上械营业收入先有所下降后在 2018 年达到 5.7 亿元左右,但净利润还是大幅 提升至 6958 万元。4.3.2. 上械集团整合后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线,并逐步体现出新的活力上械集团的核心产品包括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及敷料、药用膏贴。其中“金钟”系控股子公司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核心品牌,主要用于医用手术器械产品。“金钟”品牌具 有 8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上海市著名商标”,在国内手术器械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和影响力。金钟基础手术器械规格近千种,年销量 700 多万件,并出口至欧美市场; 金钟神外器械规格 440 种,年销量近 10 万件。公司手术器械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而医用卫生材料、辅料和膏贴等产品与公司在现有渠道上有较大的协同性。随着公司对上械集团整合的完成,公司加大力度在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上,有望为上械集团实现收入增长,从而成为公司发展的又一动力源 泉。4.4. 并购中优医药,进入医用消毒领域,继续做大医院产品平台4.4.1. 中优医药并购以来实现营收净利润节节攀升,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点中优医药由第二军医大学创建,后改制为民营企业,1998 年成为消毒行业第一家高 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医用清洁消毒、工业清洗消毒及个人护理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 销售,其中核心产品为手部与皮肤消毒产品,其占营业收入比重约 75%。2018 年鱼跃 医疗完成中优医药 100%的股权收购,成为全资子公司。业绩方面,中优医药 2014 年、2015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51 亿元、2.83 亿元。2016 年被收购后营业收入增长至 3.24 亿元,之后进入高速增长期。截止 2018 年,其营业收 入高达 5.24 亿元,净利润 1.21 亿元。4.4.2. 鱼跃医疗收购中优医药,在其基础上打造消毒感控产品线中优医药主要从事医用清洁消毒、工业清洗消毒及个人护理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传染病防控与感染控制的细分领域。中优医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国内外不同等级的医院,以消毒产品和服务为基础,为客户提供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整体解决方案。目前中优医药研制生产了涵盖人体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剂、环境物体消毒剂及消 毒配套器材等领域 400 多个产品,和原有的手术器械业务线和针灸产品业务线具有较好 的协同作用,渠道整合和销售共享已经初步体现效果。此外,横向上公司充分挖掘中优医药在医院已具知名度的“洁芙柔”、“安尔碘”等品牌,逐步打造家用消毒产品,亦可以和鱼跃医疗家用器械销售渠道进行协同,充分发 挥公司平台销售能力的优势。4.5. 收购 Metrax GmbH 抢先布局除颤市场在海外并购上,鱼跃医疗显示通过2016年在德国设立子公司Yuwell Germany GmbH 在欧洲开展研发、制造和商务活动,在为国内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和介入欧洲医疗器械生态圈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该子公司管理团队积极收集行业最前沿资 讯,寻找海外商务合作和并购机会。开拓海外市场,鱼跃医疗依然秉持优选好的产品以丰富公司的产品线为发展核心的 思路。2017 年,公司完成了对德国 Metrax GmbH 公司 100%股权收购,将拥有 40 多年 历史的世界一流的 AED 品牌(普美康 PRIMEDIC)收归靡下。在整合上,公司由欧洲 团队运营 Metrax GmbH,并通过自身在中国医疗器械销售优势开拓普美康中国。我们估 计 2018 年 Metrax GmbH 销售收入在 1000 万欧元左右,其中中国区域贡献了 4000 万元 人民币左右,可见在鱼跃接手后,中国市场成为其发展最快的地区。5. 盈利预测&投资建议5.1. 家用与医院用医疗器械协同发展,公司进入稳定发展黄金期鱼跃医疗已经形成了家用医疗器械平台+医用器械和耗材的产品组合,成为国内医 疗器械品类最丰富的企业之一。公司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健康消费升级、需求放 量的综合背景下,开启了家用医疗器械、医用医疗器械双擎动力开启持续增长模式。1)首先,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迎来了需求驱动和品牌集中的行业发展黄金期, 而鱼跃医疗的产品齐全,涵盖了家用慢病管理医疗设备、家用护理产品和呼吸辅助医疗器械三大领域的数十款产品,并且确立国内家用医疗器械第一品牌的地位和全国线上线 下全覆盖的销售渠道,在行业快速发展中迎来国产品牌腾飞的机遇。2)其次,在医院端,公司通过外延方式先后获得了针灸针、手术器械、医用卫材、 消毒用品、AED 等多个具有特色的医用耗材和器械产品线,并且在逐步的整合完成中 体现出效率提高、销售放量的改革功效,各个子公司长期发展价值得到印证。基于对公司现有家用和医院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分析、竞争格局分析、以及公司 竞争力和渠道销售能力分析,我们认为公司迎来稳定的黄金增长期,预计未来 3 年的收 入和利润增速均在 20%左右的水平。我们预期 2019-2020 年公司的收入为 48.52 亿元、 57.13 亿元和 67.61 亿元,同比增长 15.98%、 17.76%和 18.34%;归母净利润为 8.66 亿元、 10.46 亿元和 12.67 亿元,同比增 19.0%、20.8%和 21.1%;对应 EPS 分别为 0.86 元,1.04 元和 1.26 元。5.2. 投资建议对应我们预测的公司 2019-2020 年的业绩,当前公司 2019-2021 年的估值为对应估 值为 26X、22X 和 18X,对应 2019 年和 2020 年的 PEG 为 1.38 和 1.05,整体处于公司 过去 3 年的估值底部,因此我们给予公司“买入”评级。(报告来源:东吴证券)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高端报告。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3月17日(此件公开发布)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持续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241.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21.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23%,增加值从2015年的365.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1.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86%,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均实现翻番,逐步形成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研发生产体系,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实现营业收入516.11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95.92亿元;生物医药商贸业实现营业收入1409.42亿元。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163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10亿—100亿元企业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品种48个(其中超10亿元品种5个,5亿—10亿元品种4个)。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1.生物技术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020年,全省以疫苗为代表的规模以上生物制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3.57亿元,占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为15.6%。已上市疫苗品种共13个,疫苗企业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8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48亿元,生物技术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于2015年12月上市,单品种实现年度营业收入近20亿元。沃森生物研发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于2017年7月上市,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020年4月上市,第一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6.58亿元,市场前景可观。部分传统药企和科研单位加快布局发展生物技术药,昆药集团研发的长效降糖药物—苏帕鲁肽注射液已获临床批件,赛诺制药开展人源化CD22抗体免疫毒素1.1类新药研究。2.中药(民族药)产业形成规模近年来,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60个“云药之乡”、103个“定制药园”已成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品牌的生力军。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养殖)和产品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其中,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等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约480亿元,占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80%。中药材种植面积超900万亩,三七、重楼、石斛、砂仁、木香等15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146万亩,其中获绿色认证基地2.2万亩、有机认证基地12.6万亩。三七、灯盏花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对全省中药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突出。三七产业已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开发了饮片、制剂、健康产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后端产品,成为仅次于人参的大品种,全省种植面积约40万亩,实现农业产值约60亿元,三七类饮片、血塞通软胶囊、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针)、血塞通片、血塞通胶囊、三七总皂苷、血塞通注射液等一批中成药和原料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3.化学药产业稳步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占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比重为10.2%。初步聚集了积大制药、贝克诺顿、昊邦制药、赛诺制药、龙海药业、贵研药业等一批化学药企业;龙津药业、昊邦制药、植物药业与印度仿制药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印度仿制药品种落地云南;阿莫西林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等9个品种通过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4.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生物医药产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EV71型肠道病毒灭活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拳头产品相继上市,部分品种正在开展WHO预认证工作;新冠病毒肺炎灭活疫苗、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10余个品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为“十四五”疫苗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天然药1类新药注射用KPCXM18、中药6类新药断金戒毒胶囊、长效降糖药物苏帕鲁肽注射液、金环蛇毒抗菌肽1.1类新药等10个创新药获国家药物临床批件。以云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薇诺娜”系列产品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功效性护肤品品牌。“中药材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七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七中药材及种子种苗、天麻中药材3个标准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可的GRAS(一般认为安全)认证,进入美国植物药原料目录;痛舒胶囊、血塞通软胶囊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建设了云南省生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云南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云南天然药物活性筛选和成药性评价中心、云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云南花卉芳香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云南中药材良种繁育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服务平台。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生物医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工程研究中心19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两院”院士4人,累计培养省科技领军人才12人、引进省高层次人才54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4个、培养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53人、培育省创新团队92个。5.生物医药产业招大引强初见成效云南白药集团引入社会资本完成混改,集团发展进入快车道;华润三九收购昆明圣火药业,公司营业收入大幅提升;贵州百灵入股云南植物药业,聚焦特色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大品种品牌战略,企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广药集团、天士力药业、康恩贝药业、神威药业、新绿色药业、北京通盈、方盛制药、吉林兴参、香港巨漳、深圳波顿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地云南,积极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二)优势与短板1.区位优势云南区位优势突出,东与贵州、广西相邻,北与四川相连,西北与西藏相通,西部、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大通道,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生物医药产业潜在市场巨大,可依托疫苗、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为基础,打造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2.资源优势云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类型众多,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宝库”等美誉,是我国生物资源、天然药物和民族医药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发现,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有6559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51.4%,民族药资源有2000多种,民间验方有10000多个。3.产业基础优势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等“十大云药”品牌药材,品质优良,行业广泛认同,已建成国内优质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彝药大品种,傣族、纳西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以及傣医等与周边国家传统医疗体系一脉相承的特色民族医疗技术,为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拓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的顾方舟在云南从事“脊灰”减毒活疫苗研究,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制定了“脊灰”活疫苗的试制与安全性标准,制定的“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中国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为我省疫苗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产业快速发展存在的短板一是产业规模小,行业竞争力弱。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小,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500强中,云南仅有10家;以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偏弱,尤其受中药辅助用药目录、医保目录、中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等国家医改政策影响较大,生物医药制造业规模已连续2年出现小幅下滑。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不完整。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发展滞后,中药品种小散弱现象突出,研究基础参差不齐,产品竞争力普遍较弱;生物技术药主要以疫苗为主,抗体药物、生物类似药、细胞产品、血液制品等产品管线不丰富,上下游配套产业基本处于空白;化学药体量小,缺乏原研药和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和兽药发展水平较低。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程度低。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少,龙头企业超前布局、开展创新性研发活动的意识不强,产业带动引领性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新性品种,核心竞争力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配套体系不健全,公共研发和服务能力弱。四是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新药创制研发体系不完善,资源分散,技术水平不高,与产业链需求不匹配;针对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前瞻性科研攻关能力不足;除疫苗之外的其他产业领域创新产品少;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动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突出;缺少高水平研发创新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GLP)、药物临床评价(GCP)、合同研发机构(CRO)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团队严重不足。五是品牌打造不够,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应对医疗改革、药品审评审批、药品生产监管等产业政策能力不足,对自有产品市场培育和品牌打造能力弱;缺乏突出优势特色的系统宣传,优势中药材品种、老字号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挖掘不够,“云药”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力度弱。(三)机遇与挑战1.健康需求日益提升随着亚健康人数增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健康消费需求由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国家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首位,更加重视“治未病”,中医药(民族医药)将大有可为。2.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重大冲击,通过调整经济发展路径,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畅通国内大循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传统医药交流基础,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关联畅通,加快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行业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和生产已成为生物技术药领域的国际竞争焦点,对相应的研发技术体系、试验评价、生产制造能力水平及组织管理效率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生物合成、生物信息、精准医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以疫苗、抗体药物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成为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方向。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方药竞争优势凸显,作用机制清晰、临床疗效确切的现代创新中药竞争力明显。以呼吸机、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为代表的医疗物资需求激增,促进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4.国内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省(区、市)均把生物医药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凭借自身的地域、政策、人才和技术优势,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山东、四川、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纷纷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企业重组频繁、超大型企业不断涌现,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充满机遇和挑战。5.医改政策倒逼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对政策因素的依赖性强,产业发展受政策调控的影响程度深。药品监管、中药辅助用药目录、新版医保目录等各项政策持续调整,促使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高质量发展路子,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产品也从仿制向原始创新转变。同时,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各个环节。6.创新药物竞争加剧目前,重大创新药物仍由知名跨国公司主导研发,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竞争异常激烈,大型药企重点在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领域针对临床价值需求研发创新药物,同时扩充现有产品新适应症、拓展上下游业务链,核心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多元化且研发能力突出的医药企业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全球疫苗产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公司合计占整个疫苗市场份额的95.7%,GSK(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赛诺菲、辉瑞四大疫苗巨头合计约占80%的市场份额。未来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潜力较大,将以10%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可望形成重大创新药物和新的配套技术。修美乐、美罗华、安维汀等全球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原研药专利即将到期,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有望迎来新机遇。从全国情况来看,新药研发的重大成果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等以新药研发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聚焦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健康产品三大重点领域,着力精准招商、做强企业主体、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集群,用工程化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疫苗和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优质的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商贸基地,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实现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1.创新驱动、提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研发平台,突破一批技术、储备一批成果、研发一批产品、转化一批成果,促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立足云南区位、生态、环境、资源、民族等优势,突出生物疫苗、道地药材、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经方验方、细胞技术等特色,强化产品质量和标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体制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突破政策瓶颈,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释放企业活力和市场潜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4.开放合作、聚力推进改善软硬环境,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知名企业和科研成果,扩大增量;吸引省外科研院所入滇发展,联合培养人才,聚焦研发创新,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实现“保四争五”目标,即确保达到40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生物疫苗产业实现批签发量和批签发货值双第一。面向2035年,聚焦重点市场加大推广力度,积极挖掘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提升“云药”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把云南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及产品生产和商贸中心,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做大规模。到2025年,培育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级企业(集团)1家以上,超100亿元级企业(集团)5家以上,超50亿元级企业(集团)5家以上,超10亿元级企业(集团)2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70家以上。——做强品种。到202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级品种10个以上,超亿元级品种60个以上。——做优结构。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领先发展,现代中药(民族药)升级发展,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药、医疗器械突破发展。——补齐短板。围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建设和提升一批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三、重点任务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与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有机融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平台短板,增加优质品种。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制造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云药”品牌,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扩大总量,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做强品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物疫苗、现代中药(民族药)、中药饮片以及化学药,大力发展抗体药物、基因技术、细胞治疗、血液制品等生物技术药以及健康产品、检测诊断试剂、中高端医疗器械,加强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仿制药以及新型制剂、保健品等研发创新,支持疫苗、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走国际化发展路子。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造若干知名企业和系列品牌产品、引进大企业和大集团、鼓励企业收购兼并、促进国际化发展为重点,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加快生物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1.重点发展领域(1)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产业,是我省生物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还需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新型疫苗研发能力、加快重大传染病快速反应体系建设、加强前沿基础研究、丰富产品管线等方面下功夫。重点依托昆明、玉溪建设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生物类似药、细胞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以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做大做强现有生物技术药企业,鼓励疫苗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引导省内企业在国内外新建、收购、并购研发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研发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生物疫苗产品国际化注册和WHO预认证,建设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疫苗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单抗药物产业基地,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的开放合作,开拓南亚、东南亚、非洲及欧美市场。传统疫苗:鼓励企业依托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发展减毒、脱毒、灭活等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及多联疫苗,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新型疫苗:突破毒种与菌种高效基因工程构建技术、病原体抗原成分筛选研究技术、细菌多糖—蛋白结合技术、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疫苗新型佐剂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重组技术、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大mRNA技术在传染病、艾滋病、遗传病、罕见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前瞻性研发力度。抗体、蛋白及核酸药物:开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心脑血管和感染等疾病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和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生物类似药、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开发。动物疫苗:鼓励开展A类疫病疫苗、多种动物共患病疫苗、牛羊用疫苗、猪用疫苗、禽用疫苗、宠物疫苗等兽用疫苗研发。细胞制剂: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鼓励规范开展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开发;开展临床级细胞产品及衍生物的制备、质量检测、安全性评价等系列标准和技术体系研究,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加快细胞治疗临床应用规范研究。血液制品:引进发展血液制品,重点发展凝血因子、凝血酶、人血白蛋白、人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等产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增设单采血浆站加大血浆原料布局。其他生物技术:加快构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展基因组设计合成研究,为新型生物学治疗方法、疫苗、材料、疾病控制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我省遗传资源优势,发展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产业,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开展移植器官培育技术、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研究。(2)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着重在中药大品种和独家品种质量升级、二次开发、新适应症挖掘、经济学评价、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安全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及中药创新药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在特色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研究、符合药典要求的质量标准研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提升以及生产加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重点依托昆明、玉溪、楚雄、大理、文山、保山、普洱、红河等州市发展现代中药。以三七、灯盏花、天麻、重楼、美洲大蠊、水蛭等药用动植物资源为基础,以彝药、傣药等特色民族药开发为突破,加快现代中药(民族药)制剂大品种培育,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云药产业。以经典名方、经方验方以及医院制剂为基础,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开展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中药(民族药)创新药物和防疫制剂研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安全评价、临床疗效研究,探索构建中药新药研发的“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促进生物催化与转化、炼制、提取与分离等技术在现代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在昆明、楚雄、文山、昭通、普洱、保山、丽江等道地药材主产区,布局建设中药饮片生产基地,重点把楚雄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形成10家以上中药饮片生产品牌企业和100个以上品种的配方颗粒地方标准。加强与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和加工生产工艺提升,建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际标准要求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性评价体系、临床试验研究体系。开展配方颗粒等效试验及生产工艺研究,建立中药饮片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加工生产工艺和质量评价方法。开发新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现代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在线质量控制,建立饮片加工生产追溯体系,建设一批技术先进、质量控制严格的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以彝医药、傣医药、藏医药为主的民族药研究中心,系统挖掘整理彝族、傣族、藏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等民族医药文献,开展民族医药传统疗法及其附属产品的临床应用和民族药理论研究。依托民族药资源,开发外用制剂。加大民族药医院制剂研发与临床应用力度,开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民族药新药研发。建设三七特色产业集群,把三七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中药品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七产业创新联合体,聚集省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针对心脑血管等疾病,开发预防、治疗、康复类三七创新药物;围绕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中药(民族药)大品种和独家品种,加大上市后再评价和“老药新用”二次开发力度,开展“血塞通+阿司匹林”等中西医联合用药研究;加强三七皂苷、灯盏乙素、重楼皂苷等提取物的生物合成及应用;开展三七等中药材趁鲜加工技术及工艺研究,制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三七、天麻等特色品种的配方颗粒、粉末饮片等新型饮片标准;研究制定三七配方颗粒、三七粉等产品的欧盟药典标准,提升三七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中药(民族药)研发推广区域合作,开展临床效果好、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制剂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国际化注册,以国际标准构建现代中药标准生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3)以天然提取物为基础的健康产品继续加强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研究,加大提取物开发应用力度,加强高品质健康产品开发,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重点依托昆明、玉溪、楚雄、普洱、西双版纳、丽江、文山等州市建设健康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高附加值健康产品。以三七系列、石斛系列、微藻系列等保健品和日化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品牌产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促进云南健康产品走向南亚东南亚。建设特色植物提取云南实验室。围绕植物提取和健康产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系统开展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建成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功能评价与检验检测平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动植物源性成分功效及应用研究,针对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品、饲料产品等有关产业需求,在原料主产区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骨干企业,推进三七、美洲大蠊、水蛭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及甜叶菊、兰桉、万寿菊、玛咖、玫瑰、微藻、芦荟等特色健康产品原料的提取加工,研发动植物提取物新产品,扩展动植物提取物的使用范围。提升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茶多酚、辅酶Q10、紫杉醇、冰片等提取物产品,以及桉叶油、香茅油、玫瑰油、迷迭香等香精香料产品的提取分离技术和质量水平。以三七、天麻、石斛、黄精、砂仁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微藻、辣木、核桃、花卉等特色生物资源为原料,研究开发各类药膳、药酒、药茶、饮品等健康产品,以及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缓解焦虑、抗抑郁、辅助改善记忆、养护肌肤等功能的系列保健食品、芳香产品、日化用品。重点研发生产一批针对性强、患者接受度高的,适用于外科、肾内科、肿瘤科、儿科和老年康复科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提升三七提取物发展水平。深入研究花、茎、叶、根等不同部位提取物,开发片剂、胶囊、口服制剂等不同剂型的三七系列保健食品、特膳食品以及口腔护理、医美护肤等日化用品,丰富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提升三七皂苷、多糖、三七素等提取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研究制定三七等特色原料提取物国际标准,加快三七国际化进程。2.快速发展领域(1)化学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原研药、仿制药研发能力,提升高端制剂研发水平。重点依托昆明、楚雄等州市建设化学药、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基地,开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化学原料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联合发展。提升铂类抗肿瘤原料药、甾体激素原料药的生产技术。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临床价值高的品种和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入滇发展。在具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发展化学原料药及辅料、包装材料产业,开发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化学合成药品种。加强与以色列、印度等国家在仿制药研发生产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引导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校重点开发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化学创新药以及改良型新药。开展高端制剂研发,针对临床必需、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剂型开发临床替代性较好的新剂型,推进缓控释、靶向、透皮、黏膜、载体给药系统的研发。开发云南植物资源,发现和研发天然化学新药。开展仿制重大传染病和罕见病治疗所需药品、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药品、儿童使用药品以及专利即将到期原研药。开展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研发及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开展三七皂苷、灯盏花乙素等生物合成重要药用单体化合物工艺技术体系建设。(2)医疗器械充分发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加快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器械生产和贸易体系,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医疗机构与医疗器械产业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在滇中新区、曲靖、玉溪以及自贸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检验检测、商贸集散基地,打造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区。针对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中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方面的龙头或优势企业建设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及配套产业链,培育中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带动医疗器械上下游产业发展。支持建设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构建医疗器械公共研发生产平台,依托具有良好基础的单位,打造高等级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吸引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团队、技术成果落地云南开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打造一批体外诊断试剂、义齿、一次性输液器具等生产龙头企业,推进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高端医药用包材、高品质药用辅料等产业发展。发展基因检测、生物检测芯片、体外免疫诊断等技术与产品,开发重大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肿瘤疾病等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加速新型生物材料研发,开展生物医药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基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研发;开展骨科器械等高端耗材研发和生产,建设西南高端骨科耗材生产基地;开展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康复器具及设备、民族特色运动治疗设备研发;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开发数字化、多功能的移动监测设备及可穿戴产品、康复辅助产品、眼视光有关产品。(3)兽药进一步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兽药研发投入,提升兽药研发能力,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兽药创新产品。加强动物药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或引进新一代动物疫苗和兽用药创新产品。提升牛O型、A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猪双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仔猪副伤寒、鸡新城疫等一批兽药的品质和生产能力。重点依托昆明、保山、大理等具有兽药产业基础的州市积极发展兽药产业。加大牛、羊、猪、鸡等畜禽疫病防治疫苗以及宠物疫苗产品研发力度;开发一批以中药为原料、具有替代抗生素作用的兽用中药制剂,开展兽药仿制研究,发展饲料药物添加剂,提高兽药生产自给率,积极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二)做优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突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提质增效建设,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控制种植规模,创新种植模式,推广原生境种植,提升药材品质,科学发展三七、灯盏花、滇重楼、天麻、石斛等原料大品种。同时,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药材品种入滇建设优质原料种植和加工基地。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优质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1.繁育优良种源,发展中药材良种产业以促进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骨干药材、珍稀濒危中药材,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优质种源筛选、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发展中药材良种产业。针对种源退化等问题,加强中药材驯化种植及良种选育繁育。加强川贝母、红大戟、仙茅、大黄藤、龙血竭等重要稀缺、名贵野生原料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保护种质和遗传资源。在文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普洱、保山等中药材道地产区和种植(养殖)适宜区,提升建设50个道地优势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中药材良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和100个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打造提升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重点培育10个以上优质种子种苗经营公司。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中药材资源保护区,规划2个以上濒危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建设10种以上濒危稀缺滇产道地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培育基地,为健康产品原料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2.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打造优质中药材种植产区以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第一车间”。按照GAP标准,发展乡村振兴“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创新种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绿色种植”、“生态种植”、“林下种植”、“仿原生境种植”。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云南适宜地区建设“定制药园”,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基地规范种植、全省有序发展的局面。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原料品种,建设中药材品种对照物质标准库。与周边国家合作,保护整理南亚东南亚传统药材资源,推广种植技术,开展境外种植。加强中药材种植先进设备的研发与运用,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现代化水平。培育道地大宗和区域综合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布局建设区域检验检测平台。发挥云南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促进建设一批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饮食文化、健康体验、休闲养生、科普宣传等内容的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庄园),重点打造10个以上知名庄园。3.加快“云药之乡”提质增效,打造“云药”品牌依托“云药之乡”,提升建设60个以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优质中药材产区,提高大宗道地药材标准,研究制定一批健康产品原料的国内和国际标准,扩大中药材绿色种植、生态种植规模,规范原料种植(养殖)全过程管理,建设覆盖全省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质量监测网络、可追溯体系。构建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产地加工技术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全产业链溯源体系,打造“十大云药”品牌。开展中药材药理药化、功效、安全性评价等物质基础研究,开发一批新食品原料。把三七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智慧农业示范品种。提升三七绿色种植、林下种植、仿原生境种植技术和水平,提高优质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围绕三七良种选育、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建设覆盖全面、国内领先的三七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种子种苗质量评价、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智能诊断、产地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产品溯源等数字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三)做大市场,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品商贸体系立足云南,面向全国以及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自贸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作用,大力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以市场体系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商贸国际化发展为重点,构建生物医药产品商贸体系。1.构建区域流通体系以自贸区、边境口岸为重点,在全省各州、市和重点县、市、区及河口、瑞丽等边境口岸城市布局建设一批生物医药产品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药品批发配送中心,打造冷链物流,健全云南药品保健品供应保障体系。高水平建设云南省中药材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区域性特色中药材市场,建设大宗药材和紧缺药材交易期货市场,培育鲜药材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规范入驻药材市场的准入管理,建立质量检测、公共仓储、质量可追溯体系。2.提升发展物流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经营模式,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引入保险、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网上药店、药品配送等延伸服务,构建覆盖全省商贸流通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商会为主,联合企业建设“云药信息网”和“云药数据库”,构建云南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互联网+中药+中医+健康服务”平台经济,构建中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体。3.拓宽云药市场渠道加强商贸生产合作,鼓励省内外商贸流通企业销售云南产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原料种植企业和药品、保健品生产企业构建产销联盟,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发展一批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专业化机构,举办各类研讨、交流、展销活动。鼓励省内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带领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四、主要措施(一)大力实施精准招商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健康产品等领域为重点,瞄准国际500强、生物医药国内100强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引进生物技术药、创新中药、化学药等创新成果持有人落地云南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和研发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亲和填料介质、超滤膜、一次性反应袋等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制品上下游配套企业入滇发展。引进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健康产品加工企业入滇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研发生产基地,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实施医疗器械持有人制度,发挥自贸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引进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落地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具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引进化学原料药企业入滇发展。结合科技入滇,积极推进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创新平台等“四个落地”,加强CRO(合同研发机构)、CMO(委托生产机构)引进。(二)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撑、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研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组织策划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大项目。以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为目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二次开发等,实施一批提质增效项目。以打造产业集群为目标,支持重点州市、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策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鼓励园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策划一批前期项目,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跟踪管理和服务保障。(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全面提高医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原则,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在中药、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健康产品领域,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开展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继续推进生物医药“金种子”企业上市进度。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通过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以疫苗、抗体药物、细胞产品、现代中药、配方颗粒、化学药、健康产品、提取物等领域为重点,提升和建设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研发平台,形成完善的生物医药研发和技术服务链,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创制能力。紧盯行业技术制高点,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储备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采用“揭榜挂帅”创新项目组织模式,瞄准产业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技术,制定新标准,研发新产品,提升新工艺。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研发和服务平台。提升建设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特色植物提取云南实验室,构建新型疫苗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天然药物筛选、成药性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GLP)和药物中试、药物临床评价平台(GCP)、生物等效性试验等研究平台。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一批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培育和引进若干CRO机构。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提升和建设大数据、数字化应用平台。(五)高质量建设专业园区以昆明为中心,以玉溪、楚雄、文山、曲靖、保山、红河等州市为重点,打造形成一批覆盖全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园区。重点推进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滇中中药天然药物经济圈、滇中医疗器械产业园、昆明和玉溪生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际医疗健康城、楚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腾药产业园、普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红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曲靖马龙医疗器械应急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和集聚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昆明、楚雄等符合化工园区有关政策要求的区域,布局发展化学原料药园区。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强园区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和人力资源条件建设,形成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化园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团队、CRO机构、CMO机构入驻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动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把昆明、玉溪打造成为现代生物药生产研发的重要基地和集聚区,把楚雄、文山等州市打造成为现代中药产业重要基地。(六)加速培引人才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推动各类人才培引计划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多渠道引进产业高端管理人才、科研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培育方式,培养各类人才,扩大高校生物医药有关专业招生规模,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促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重点培养一批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执业药师、质量管理、检测检验、咨询服务人才。鼓励园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七)重点打造云药品牌以疫苗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优势产品为重点,打造“云药”品牌。以打造疫苗产业专业化园区、构建疫苗研发体系、开发疫苗创新产品、促进疫苗国际化发展为主线,打造生物疫苗品牌。延伸三七、灯盏花、重楼、石斛、天麻等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链,培育一批中药材大品种,打造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开发中药民族药资源,发展壮大一批中药材药食两用品种,促进形成一批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功能化妆品等品牌产品。实施云药名品推介行动,发挥宣传部门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宣传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宣传云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特色、成效和企业、品牌、产品、人物。通过南博会、药交会等各类交易会搭建品牌展示平台。五、保障条件(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机制,压实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产业发展情况,研究产业政策,部署推进工作,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关键问题,促进省、州市、县三级纵向联动。进一步完善省直部门横向联动机制,提升各部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合力,共同营造推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由省内外有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态势、产业分析、创新能力、区域布局、重点招商、政策设计等提供战略咨询。(二)加大政策支持围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等领域新产品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统筹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细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重点专项立项的项目,依法依规给予配套支持。支持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开发,综合运用公开竞争、揭榜制、赛马制、定向择优等多种方式,组织重大创新项目。研究制定自贸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将涉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有关发展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将优势特色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百姓购买”形式,推广生物疫苗惠民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三)统筹要素保障通过科学规划、盘活存量、引入增量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在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环评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各产业园区建设满足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需求的标准化厂房。统筹平衡用地、用电、用水、排污等指标,科学规划布局生物制药及创新药生产基地。鼓励园区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规划用于保障园区急需人才引进、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住宿的建设用地。聚焦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建立重点企业和项目库,对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依法依规精简审批程序。(四)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省金控集团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重点州市、园区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各类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采取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债券融资以及资产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机制,推进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五)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生物医药领域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建设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材基地及流通企业的产供销网络。推动建设云南生物资源数字化集成中心,实现生物资源科学数据共享、交易、计算。发挥产业大数据平台作用,推进研发、生产、审批、销售、使用等环节实现数据共享,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六)重视安全保障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对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发挥云南省科技伦理委员会作用,加强统筹和指导,强化科研伦理监管,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培训,保障生物技术安全和健康发展。全面推进药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提高监管效能,提升药品监测评价、审核查验、检验检测、智慧化监管能力,实现安全监管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及应用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保障生态安全。(七)加强评估督导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分年度制定任务清单,定期对各州、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规划进行督导。构建重点企业运营和重大项目建设督导服务机制,加强重点企业运营监测和重点项目建设调度、跟踪和服务,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附件:1.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2.“云药之乡”品种区域分布图3.主要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责任分工附件1附件2附件3
创维数字(00081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数字智能机顶盒行业。机顶盒于全球市场的需求、迭代周期及各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美国发展相对较快,东南亚、印度、非洲、中东、拉美、欧美等国家及地区仍处于数字化、高清化、超高清化、融合化的不同阶段。基于宽带融合、AI、NPU算力等融合与应用,智能化、多功能化等在迭代。基于全球机顶盒行业十多年的发展及存量与迭代更新的视角,该行业目前仍处于数字化变革、融合并朝着更加智能化、智能控制中心的方向递进,需求、产品及应用等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随着AI、大模型、IOT等应用,未来全球数字智能机顶盒及新形态的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现阶段机顶盒已不再局限于基础的解码信号功能,不断发展为支持外界设备进行多媒体文件播放、软件安装等,兼具家庭网关功能,集视频点播、大型商业云游戏、AI应用、视频通话、视频监控、NPU边缘计算、画质增强等多功能业务于一体,逐步成为智慧家庭娱乐、控制的核心枢纽、家庭娱乐的主导者。伴随业务多样化发展,机顶盒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融合化、智能化与集成度越来越高,且未来新产品结合AI应用,更新迭代速度将加快。智能机顶盒将成为电视、网络和各类应用之间的桥梁,为家庭提供通信、娱乐、智能控制、安防、画质增强、NLP语音交互问答、精准内容检索、APP触发、IOT联动等丰富的综合服务。预计在未来时间里,机顶盒将在全球智能化、物联网等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于 2002年开始从事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的研究、开发、设计,基于北京格兰瑞智咨询有限公司(Guideline Researc)等数据,公司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国内广电网络运营商、国内 ToC零售OTT市场的占有率及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市场占用率,整体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国内外行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影响力及品牌口碑,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 。  (二)宽带网络通信连接设备行业。以5G、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宽带基础设施是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承载底座。基于“十四五”规划及“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的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宽带发展,将其作为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的关键载体,持续扩大千兆及以上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城市及重点乡镇10G-PON设备规模部署,加快光纤接入技术演进升级。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正在落实“全屋智联”千兆家庭网络、“千兆光网+ Wifi6/Wifi7”的宽带与智慧家庭行动计划。光网终端方面,FTTR走向用户推广阶段,推动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智慧家庭应用落地。千兆光网支撑千行百业部署企业/工厂网络、智慧教育民生工程等,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全球固网“光进铜退”持续发展,运营商加大对光纤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光纤宽带技术,10G PON进入规模部署阶段,领先的运营商开始探索50G PON 商业应用。同时,5G网络商用部署、光纤化转型对原有承载网络带宽提出更大需求,驱动网络升级改造,满足数字时代对带宽增长的需求。全球海外的主要经济体及国家纷纷围绕提升宽带网络接入速率、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宽带应用普及等方面在实施一系列举措。各国积极推动固定宽带网络向更高速率迁移,但各国固定宽带用户采用的接入方式、技术、方案差异较大,千兆网络发展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新加坡、日本、新西兰、美国等国家较早进行10GPON端口部署,目前,新加坡 SingTel、Starhub,韩国KT、SKT,美国ComcastCable、AT&T、Verizon等运营商均已制定千兆网络套餐,并提供千兆网络接入服务。国内海外均在加速布局其他FTTR(光纤到房间)、FTTO(光纤到办公室)、FTTM(光纤到机器)及工业PON等,全球千兆及以上宽带的市场需求量、市场容量及增速的潜力巨大。  (三)XR现实(Extrended Reality 简称XR)行业。XR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是VR、MR 、AR等多种形式的统称,三者视觉交互技术融合,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体验,苹果 Vision pro产品特征以及发布,MR将开启新的空间计算平台 。  报告期,XR行业在硬件、软件及内容生态等方面均在持续进步及渐进式的发展中,产品、技术、内容等持续提升及更加丰富。VR/MR产品中,光学方案完成了从菲涅尔透镜到 Pancake的转变,Pancake光学方案其轻薄的设计和优秀的成像质量成为市场主流。报告期内,全球范围多款VR/MR产品相继发布,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引爆XR行业,将开启空间计算平台的先河。供应链方面,高通发布了最新的XR芯片平台骁龙XR2+ Gen 2;Pancake和光波导是光学方案的重点方向;显示技术方面,Fast LCD、Mini-LED背光Fast LCD、硅基OLED、Micro-LED、Micro OLED等方案百花齐放。  报告期,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国内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产业促进政策,引导虚拟现实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感知交互技术,突破手势、眼动、头部追踪、动作捕捉等体感交互技术,培育三维交互的工业元宇宙,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  (四)汽车车载显示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化身为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车载显示成了人与汽车之间沟通交互的“窗户”。智能座舱对车载显示提出新需求,一芯多屏架构、AR 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车窗透明显示、副驾及后座娱乐大屏等车载显示创新应用不断实现迭代和创新。  车载显示屏的装配市场中,中控显示屏的配备率不断提高,仪表显示器的更新和抬头/后视镜显示屏的渗透率提高及推动了车载显示器规模的持续增长。此外,智能化的发展,汽车座舱显示屏正向多屏交互、集成的方向发展。一芯多屏架构成为主流趋势,大尺寸车载显示屏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12.56英寸以上的显示屏。新型显示技术,如OLED和 Mini LED的应用也正在推动车载显示屏向更加的高清化发展。随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全面发展,车载显示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的空间。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立足于光通信、数字化,超高清、虚拟现实、下一代空间计算和汽车车载显示、智能化等的发展,公司主要业务为(1)智能终端业务:数字智能终端及相关软件系统与平台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要面向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网络运营商、海外电信与综合运营商提供系统集成以及 ToC消费渠道零售,其中智能终端产品包括:4K/8K等各类智能机顶盒、融合终端、宽带网络通信连接XSG-PON、Wi-Fi路由器、5G CPE等产品、虚拟现实VR/MR/AR解决方案及终端、网络摄像机、多模态 AI技术应用、融合云电脑等;(2)专业显示业务:汽车智能车载显示(车载人机交互显示总成系统、车载智能显示仪表系统)、中小尺寸显示模组;(3)运营服务业务:主要包括B2B售后增值服务、智慧城市业务等。  公司基于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联合国内外电信或综合运营商、内容商、应用商、渠道商、政企数字化行业客户等战略伙伴,围绕“系统+终端+应用”打造数字、宽带、超高清、智能及万物互联的生态链。  公司主营业务归属于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研发制造行业。通信技术持续不断的演进带来了通信行业产品的需求变化,推动新型数字终端的升级迭代。高速、高带宽的网络结合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重构网络架构,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进入新发展阶段,“云网端”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基础设施的升级及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商业活动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公司不断地投入研发、技术及产品的创新,以提升企业综合供应服务实力,提供全面系统的智能技术与解决方案及智能终端产品,能很好地满足运营商客户、ToC销售者全方位的需求,筑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国内市场,服务于通信运营商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ToC消费渠道零售客户。海外市场,公司于欧洲、非洲、中东、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服务全球电信及综合运营商。  2023年,国内外政经环境更趋复杂,欧美通胀、俄乌战争仍持续,全球普遍消费需求不足,大宗物料降价及外汇汇率波动等。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克服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多方面的阻力和挑战,在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持续夯实成熟的系统架构规划和研发能力,发挥供应链及工业化竞争力优势,实施产业链整合、加强产品销售型组织的管理、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及系统性控制经营风险等,持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报告期内,机顶盒、网络连接设备获得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多个项目集采标包,市场份额提升;海外重点战略客户及欧洲、澳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订单量也在积极增加,XR研发、技术及产品储备升级,车载显示系统获得核心客户多个重点项目定点。本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62,745.14万元,同比下降 11.50%;实现归母净利润 60,206.77万元,同比下降26.85%,毛利率为16.7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7,525.19万元,同比下降70.49%。  (一)智能终端业务  2023年,智能终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78.63亿元,同比下降 17.91%,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73.99%,主要原因是销售单价同比下降及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1)数字智能机顶盒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凭借强大研发实力与技术优势形成丰富的产品力,强大的销售团队及本地化支持团队,以及稳定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集采项目全部按既定或高于既定目标中标:移动 2023年智能机顶盒产品集中采购项目第一名中标,累计中选份额28.39%;2023年中国联通智能机顶盒集中公开采购项目第四名中标,在河南联通、上海联通、山西联通等项目陆续中标;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机顶盒超高清、智能化及P60的升级,业务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化。国内To C零售8K、双频Wifi6、支持云游戏等功能的OTT智能盒子于国内零售渠道销售,于国内行业零售渠道市场领先。海外欧洲、拉美、印度、非洲、中东等地需求拉动,订单整体能实现稳定的供货交付,海外主流电信或综合运营的市场覆盖率及市场占有率在稳步提升。  人工智能(多模态AI)技术于智能终端的应用,公司研发中心下设智慧研究院,已积累了计算机视觉(CV)算法、自然语言处理(NLP)算法、语音识别算法、AI 画质增强算法、手势识别算法、边缘计算等差异化的AI应用技术。报告期,公司保持着与国内外人工智能大模型厂商技术与能力的同步,并努力开展具体应用的落地。鉴于国内和海外不同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大模型厂家合作,作为国内首批合作客户,公司率先接入微软 Chatgpt及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基于大模型能力,进行产品应用及公司内部办公场景的推广。报告期,公司积极尝试和打造现有产品中增加AIGC能力的新产品,同时也探索了新产品的形态,在公司智能OTT盒子、投影仪等产品(海外、零售)进行了技术验证,初步实现了产品化 AI应用方案的技术落地。基于大模型在国内应用的相关法规政策,进行用户服务及商务方案的设计,为后续的商业推广做好了准备。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时代,AI及AIGC大模型等未来广泛的应用,公司将不断创新开拓,致力为智慧家庭、智慧生活、智慧办公等方面持续的探索新场景、新应用。  公司多年深厚的研发及多维度技术的积累和沉淀,丰富的国内及全球海外电信运营商的系统集成、交付能力,规模化的大供应链支撑体系与工业化能力及全球海外本地制造、商务、交付、服务等支撑能力,保证了与客户长期稳固、密切、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及财务上良好的持续盈利能力。  (2)融合型终端及宽带连接业务。公司的融合型终端产品涵盖宽带融合(PON+Wi-Fi+Video)、智能家庭网关(含PON上行网关、IoT网关等智能化)、智能组网(支持Wi-Fi Mesh, G.hn)等,是集宽带接入/组网/网关/智能家居/视频业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宽带网络通信智能设备。宽带连接产品包括了光纤接入设备(GPON/10GPON等)、Wi-Fi5/Wi-Fi6路由器、5G CPE等。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国内广电网络公司以及海外电信与通信等综合运营商客户。  报告期内,受益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及国内千兆宽带网络升级,数字化、超高清、5G应用等的大力发展,公司PON网关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宽带连接业务呈现出强大的成长活力,斩获了不少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具有含金量的标包。国内市场:3月份,公司以11%份额中标电信集团宽带融合终端集采项目标包;在中国移动(600941)集团2022-2023年智能家庭网关产品集中采购第二批次项目中,公司6款产品5个标包全部中选(3个GPON标包、2个10GPON标包),总中标份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持续提升。4月份,公司在中国移动2023-2024年智能企业融合网关产品集采项目中以第二名中标,成功进入移动政企市场,中标份额 22.22%。5月份,中国联通启动家庭智能网关的首次集中采购,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产品质量,以较高的价格成功中标。公司在河南联通融合网关、黑龙江联通网关、山东联通网关等项目也陆续中标。报告期,公司于海外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宽带连接业务也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随着未来海外全球各国家、地区千兆宽带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渗透,基于公司积累多年的全球海外运营商、渠道等资源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助力海外宽带业务放量发展。  (3)虚拟现实VR/MR/AR解决方案及终端。2023年,随着5G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的进步,XR产业再遇新机,各厂家相继推出消费级 VR/MR/AR终端。苹果于“WWDC2023”首款头戴“空间计算”Vision Pro发布,对行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XR内容生态将不断丰富。公司以Pancake系列为主的产品,面向海外行业B端大客户定制化项目,重点拓展了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巴西等XR行业应用客户并实现了销售。报告期,公司XR与印度客户达成战略合作,为印度客户提供MR产品设备定制服务,其MR产品支持手势识别、眼球追踪、RGB VST高清彩色透视功能,产品性能及功能全新升级,为用户提供全新MR体验。公司也积极参加海内外XR专业展会及大型国际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二)专业显示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专业显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4.07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22.65%,同比增长 12.79%。其中:(1)汽车电子车载显示总成业务。公司提供车载人机交互显示总成系统和车载智能仪表显示系统等产品。报告期,公司汽车智能完成了超过 100万套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营收 9.8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16.29%。在2023年,持续获得了核心客户的20个重点项目定点,新增一汽奔腾、长安阿维塔、吉利银河系列产品的新定点,同步获取两家自主头部主机厂及国内主流车厂客户的准入和项目定点。依托公司的研发技术平台以及供应链平台,在质量及交付上,得到客户一致好评,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车载人机交互显示总成系统和车载智能仪表显示系统,在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及品牌效应,2023年也深耕了现有已定点品牌车厂的新项目,扩大了市场占有率。(2)中小尺寸显示模组业务。受国外经济下行、整体手机市场销量疲软,外部竞争激烈、各ODM自身订单不足、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一部分业务订单的单价下滑、毛利率同比下滑幅度较大,导致中小尺寸手机显示模组业务净利润亏损严重,报告期内该显示模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0.98亿元,同比下降 26.89%。就该显示模组业务,公司积极的采取措施,优化组织架构、转向直接对接品牌方、拓展至无人机/POS机/机器人等其他显示业务领域,力推进“三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两经营(质量经营+项目经营)”的发展策略。公司在大力拓展新客户,提高营销接单能力,并加快行业新产品的技术布局和市场开拓。  (三)运营服务业务  报告期,公司运营服务实现营收 3.24亿元,同比增长37.65%,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 3.05%。(1)售后增值等服务。报告期内,售后服务从标准化向精细化延伸,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与效率,业务覆盖国内外运营商市场;(2)智慧城市服务业务。聚焦教育、医疗、园区等细分行业,为客户提供以数据为核心的物联网产品和场景化解决方案。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稳健经营并积极拓展新业务,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在持续增强。公司未发生核心经营管理团队或核心关键技术骨干人员的离职;公司持续的技术升级换代,带来产业及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公司也没有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可能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的情形发生。基于产业链延伸、新产业(300832)与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及产品迭代升级,公司的综合实力、市场覆盖率、市场占有率等在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除体现在无形资产,包括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软件、商标、系统、技术诀窍等科研成果外,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核心竞争优势:  1、研发与转型创新优势  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市场上,公司持续不断的投入研究与开发。公司在深圳、武汉、北京、成都、荷兰、伦敦设有六大研究开发的机构,拥有行业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人才储备。公司在国内数字智能机顶盒行业中是专利积累(尤其是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深圳市工业百强企业”。  公司多项技术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数款产品凭借创新出色的设计、可靠突出的性能获得国际四大工业设计奖项的红点奖、iF奖、G-MARK奖和IDEA奖,创新产品Nex Playgroud-AI体感游戏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23年最佳发明”,2023年吉利汽车集团“最佳产品创新奖”、2023世界VR产业大会“VR/AR创新奖”。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VR重点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项目”等国家及广东省、深圳市的多项科技研发项目。  公司制定并提交的多模态机顶盒行业标准(ITU-T J.298)于2019年3月获得国际电信联盟(ITU-T)正式批准并发布,公司制定并提交的行业标准智能家居网关功能需求( ITU -TJ1611)于2021年1月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并发布。  公司是国家五部委发布的2022年(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还拥有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广东省车载智能显示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物联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字电视应用(创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广东省固态光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及深圳市获批的副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公司拥有在数字智能机顶盒、智能网关、智能组网路由、固定无线接入(CPE)、FTTR、虚拟/混合现实、车载人机交互显示总成系统、车载智能数字仪表显示系统、智能系统ABD技术等方面的各项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AI)技术方向公司AI团队有广泛及深入研究,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CV)、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图像超级分辨率重建、图像低照度增强、人脸检测及识别、通用目标检测、ReID重识别、动作识别、异常行为检测等诸多算法;在虚拟现实6DOF/SLAM算法;在摄像标定、IMU联合标定、视觉惯性定位、视觉重定位等自主算法上有深度积累及应用;CMOS和TOF对焦、梯校及避障等算法应用于公司产品中。这些算法都已经成功落地公司的智能机顶盒、智能摄像机(IPC)、智能网络录像机(NVR)、VR/MR等产品中;此外,由公司AI团队自研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算法,作为机顶盒中语音助手的核心组件已经服务于千家万户,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手势识别算法,简化机顶盒的操控方式,在持续提升用户的智能体验。公司在智能信息系统技术的系统、软件、驱动、WiFi、蓝牙、CA、NLP、计算机视觉、6DOF、SLAM、CMOS和TOF、MCU、算法、云VR快速编解码、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数据、云服务等拥有核心技术及平台。  2、国际化与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基于全球海外亚、非、中东、拉美、欧洲等市场,新拓展澳洲、美国等市场,聚焦电信或综合业务运营商,深耕数字智能机顶盒、宽带网络通信连接设备、VR/MR、固定无线接入等业务,实施全球产业链及国际化合作,配置国际化人才及团队,实施专业售前系统解决方案与产品交付,具有全球海外本地化人才、供应链、制造、交付及服务能力,是全球海外行业解决方案的主流系统集成供应商,具有国际化的优势。  根据格兰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公司机顶盒系列产品在该行业海外销量规模、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国内广电运营商市场、国内ToC零售OTT终端市场均居前列,整体公司是全球及国内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有较好的口碑及品牌认可度,具有客户资源优势。  3、工业化能力与规模优势  公司基于对产业、行业生态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基于全球国际化的视野,动态的专业研究及系统性的研判,对市场行情实施预判及动态把控,公司不断增强了研发、供应链、质量控制等统筹、协同能力。基于夯实、拓展及建立紧密的生态产业联盟与战略合作,公司与利益相关企业互利共生,互相赋能,提升了合作质量及效率。基于公司大供应链及大计划的组织体系,公司推行研发设计优选、物料标准化与归一化机制、自动化测试、国产替代、海外本地化供应,智能化制造及高标准品质控制。实施深入、周密的成本规划,系统性提升成本控制的目标及组织效率。凭借强劲的研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技术方案升级与资源扩充,落实降成本的新技术、新方案替代应用。结合新需求、新应用,应用创新及预研新技术,实施提升新元素、高毛利产品的供应比重。遵循业务运行规律与运营大数据,精准计划供应链的周期、库存规模,实现JIT客户订单精准交付。系统性的策略及措施带来订单上游供应的保障及规模化效益,公司产品成本优势不断增强。  4、机制与人力资源优势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谨,战略规划缜密并保持持续性,组织机构的运作及决策科学、高效。公司整体运作规范,经营质量及风险管控具有制度性、系统性、持续性。公司是技术研发与营销驱动型的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坚持自主研发及科技创新。言行一致的价值观及战略聚焦,注重交易费用的降低,注重组织效率的持续提升,使得公司的组织扁平,并快速及务实的运作,具有机制优势;同时,公司秉持共赢、分享的企业理念,非常注重人力资本价值,秉持成长共享、价值分享机制,利于凝聚具远见卓识、谦逊务实、开放进取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人力资源及团队组织优势。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6.27亿,较上年减少11.50%,营业成本较上年减少10.51%,主要原因为智能终端业务产品单价下降等;销售费用 5.15亿,较上年减少14.86%,主要原因为本期销售收入减少对应的销售奖金、售后服务费、销售佣金及运输费减少;管理费用 1.78亿,较上年减少17.22%,主要原因为本期员工薪酬减少;研发费用 6.02亿,较上年减少3.05%;财务费用正收益 1.35亿,较上年减少90.63%,主因为可转债已全部赎回,本期无可转债利息支出,同时银行借款利息支出有所减少,另外因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收益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75亿,较上年减少70.49%,主因为公司本年营业收入减少,销售回款减少。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2024年工作规划  2024年,AI大模型和生成式AI持续创新、加速迭代,新场景、新业态与新模式蓄势待发,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算力需求在不断增长,智算中心建设加速,全球范围内对千兆及以上宽带网络连接、智能组网等设备的需求提升;另一方面,“云边端”智能终端的边缘计算能力在增配,智能终端基于AI与NPU等算力,其智能化能力在提升,AI与智能终端生态的应用将持续落实。“云网智”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基于高通骁龙XR2 Gen 2芯片赋能逼真的沉浸式MR和VR体验,苹果头显Vision Pro正式开售,开启空间计算平台。随着AI应用发展,AI Agent、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新交互方式的渐进成熟,AI结合传感器实现精确定位与识别,多模态 AI助力空间视频内容等的生成,AI在不断丰富空间计算设备的应用,同时算力与数据的可视化,实现XR新的空间场景应用。国内 4K/8K超高清入户行动的推进,国家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稳定燃油汽车消费、推动汽车出口提质增效、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  公司规划以智能系统技术支撑公司“智能终端(含智能盒子、宽带连接设备、XR、IPC、云电脑等)”、“专业显示”和“运营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推进智能化、宽带化、新型显示、国际化、低碳化等策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宽带网络连接、边缘计算数智终端、超高清内容、增强现实空间计算与应用、车载交互显示等解决方案与服务。  1、宽带网络连接、智能机顶盒、增强现实等智能终端业务  (1)国内市场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市场。紧跟三大电信运营商 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拓展及创新应用融合的需求,助力“算网数智”发展计划。超高清智能盒子(含8K)、家庭智能网关(10GPON-WiFi6/ GPON-WiFi6)、4K/8K融合终端、智能组网路由器、FTTR、云电脑等业务提升市场份额,保持优势市场地位。积极拓展运营商市场的新品类,布局运营商政企业务。  国内广电网络公司市场。在确保广电客户货款资金能全部安全回笼的前提下,结合广电光改与 IP化进展,稳住4K智能盒子、网络连接设备(XGPON-WiFi6/ XGPON)等业务基本盘,确保市场占用率稳步有升;同时,丰富产品矩阵,提高品类,积极开展家庭组网、IPC等业务的推广。  国内ToC零售市场。①提升腾讯极光8K盒子、深度学习算法及图像AI识别的无线极黑光IPC球机与智能网络摄像机等,于国内ToC零售市场的销量及市场份额;②ToC实现可同时接入和兼容多个大模型的Chat OTT智能盒子,基于已经完成产品的系列内测,规划市场商业计划,2024年度实现一定规模的商业推广。  增强现实MR/虚拟现实VR业务。国内重点聚焦VR+医疗和VR+教育等行业应用,拓展医疗与教育等的行业客户。同时,基于VST技术于公司产品在清晰度、畸变、时延等优化创新及成熟应用,拓展国内大空间多人互动的MR市场。  (2)海外市场  机顶盒业务。公司海外ToC零售市场的AI体感游戏盒子,芯片增配了NPU的边缘端算力及AI软件,其在AI游戏、画质提升、智能字幕等方面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公司海外版ToC零售市场AIGC Chat OTT盒子,具备自然语音交互问答、精准内容检索、特定APP触发、IOT联动、文生图创作、线上购物等功能,结合未来文生视频等的能力;同时,海外运营商市场机顶盒的需求,开始由 1K向4K迭代升级:①公司海外深耕、扩大数字机顶盒终端在印度、亚太、中东、非洲、拉美、欧洲等海外电信及综合运营商的市场覆盖率、市场占用率的同时;②ToC零售渠道,积极拓展欧洲 Strong品牌、东南亚、MEA区域、美国Walmart和Djelfa等ToC零售渠道市场的销售。  宽带网络接入类业务。2024年公司的XGSPON、WiFi7 网关、5G CEP、5G ODU等宽带网络产品,①一方面,巩固东南亚、印度、美洲等市场份额的同时,拓展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欧洲运营商市场及打开中东和非洲等运营商市场;②同时,就欧洲各国STRONG品牌To C业务在宽带产品渠道市场取得进一步的增长和突破。  增强现实MR/虚拟现实VR业务。①创维MR PACAKE 2 产品,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基本能力,基于高通 XR2+Gen 2芯片与算法平台、采用单眼 4K Micro-OLED屏,双眼 8K分辨率(3552*3840*2),支持双目彩色透视(RGB Video See Through),实现自然手势识别交互、眼球追踪和语音输入,在真实环境下裸手进行交互,于海外B端的教育、培训、医疗等市场积极拓展新的应用客  户;②创维MR PACAKE 1产品(支持双目彩色透视(RGB Video See Through),配置1512PPI的Fast- LCD屏,90HZ刷新率等)及双眼5K高清显示、轻薄的VR PACAKE 1产品,于海外B端印度、日本、巴西、美国及欧洲等实现增量的批量销售;③高清大屏,口袋影院的AR A1产品,于海外ToC零售市场拓展销售。同时,基于XR产品成为空间计算平台,就公司未来产品及未来的 ToC零售市场、ToB运营商市场,增加空间感知算法的投入,实施三维重建结构光、手势识别及六自由定位算法,ChatGPT、Sora等AIGC工具在MR产品上使用等的深度研发,以及新型ID与结构件的研发设计。  2、专业显示业务  (1)汽车车载显示系统业务  继续发挥公司在车载显示领域窄边框、大屏显示、高色域、高对比度、高亮度等相关技术在行业的领先优势与客户认可度,与核心合作伙伴加深战略纵向深度,深耕及持续定点现有品牌车厂20多个定点项目的同时,拓展高端和海外子品牌项目以及海外韩系、德系品牌车厂项目。推进Mini-LED技术应用落地,推出几款Mini-LED显示总成产品并积极定点。基于显示总成的技术优势,拓展智能座舱其他新品类及平台。  (2)中小尺寸显示模组及IOT物联网业务  深耕重点手机品牌客户的显示模组,积极发展无人机、POS机、充电桩等工控显示模组业务,基于“显示模组+PCBA+软件全套IOT解决方案”切入IOT物联网市场,重点开拓IOT物联网业务。  3、售后与增值服务业务  进一步加深与运营商等客户的深度合作,实施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大力开拓海外客户的保外付费翻新服务及海外客户配件服务业务,支持公司海外业务大力发展。通过AI技术和AIGC大模型等的应用,提升产品维修服务技术指导和问题检索、客服电话应答及在线回复、重复性与周期性数据统计分析等内部效率。以服务运维为基础,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新的增值服务增长点。  4、研发、经营与管理方针、措施  (1)基于产品及技术的差异性,加大研发创新与技术投入,AI、AIGC、Sora等落地应用,打造更多有特色的产品与标杆技术,深度加强研发过程质量管控,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能力;(2)基于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整体综合交付能力及对客户的服务能力;(3)注重投入与产出比、实施全面绩效管理,提升组织效能与人均产出;(4)实施存货管控,进一步提高存货周转率;(5)保证良性商业模式,进一步系统性实施客户应收账款风险管控,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强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6)全球多币种资产与负债的状况下,确保公司经营利润,积极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各类金融、财务等风险,基于多样化金融产品及外汇套期保值等业务,夯实外汇风险的规避;(7)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字化智慧工厂,于惠州数字产业园基地,落实智慧园区、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物流、智能自动化仓库、柔性自动化线的建设。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1、宽带接入网的智能连接设备行业  国内,中国移动集团在系统打造以 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在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中国联通集团聚焦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责,积极拓展联网通信、算网数智业务,转型发展步伐在进一步的加快。中国电信集团在紧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持续提升超千兆光宽接入能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升级。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千兆光网入户覆盖率,加快光纤到房间(FTTR)、光纤到桌面(FTTD)应用。  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2023年千兆城市建设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2023年度,全国新增97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新增27个千兆城市,中部地区新增 38个千兆城市,西部地区新增 32个千兆城市。《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 12月底,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为 6.36亿户,全年净增 4,666万户。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 1.63亿户,全年净增7,153万户,占宽带接入总用户数的25.7%,占比较2022年末提高了 10.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网络端口数达2,272万个,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宽带接入网产品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国内广电网络公司拥有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且市占率并在逐步提升,与ZTE、FiberHome、HUAWEI等共同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数字中国的建设贡献企业的技术与力量。  海外全球各个国家的千兆宽带及F5G通信等业务也在蓬勃的起步发展,未来的市场空间比中国市场更广阔。公司海外宽带接入网产品依托公司海外多年来与主流电信、通信及综合运营商以机顶盒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公司强有力的供应链和高效研发运营体系,已积极拓展了海外的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区域电信、通信运营商市场及欧洲ToC零售渠道市场。GFK市场研究公司数据,公司旗下欧洲 Strong品牌 ToC宽带接入产品在欧洲零售渠道的市占率在提升,排名超越了TPLINK等传统强势品牌。海外未来WiFi6,WiFi7、XGSPON、5GCPE、FTTR等产品需求会逐渐的升级,公司与Commscope、Sagemcom、ZTE、Sercomm、HUAWEI等共同服务海外电信、通信的运营商及ToC消费者。  2、数字智能机顶盒行业  全球海外各个国家及地区的IP化、高清化等进程在加快,海外机顶盒的需求呈现出1080P高清、OTT、IPTV、2K高清、4K超高清、DTH等多样的需求,2024年海外运营商及用户的需求升级,4K超高清智能盒子的需求量在显著提升。基于机顶盒芯片目前均可内置2TOPS~6TOPS不同级别算力的NPU,具有边缘计算能力,另增强了AI游戏、画质提升、智能字幕等系列能力,公司陆续推出Fitness健身盒子、游戏盒子、Smart OTT盒子等产品。公司在非洲、印度、中东、东南亚、拉美及欧洲等全球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于欧洲运营商市场的份额在提升,欧洲 Strong品牌ToC零售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公司机顶盒业务在全球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行业中的其他友商有Sagemcom、Commscope、ZTE、SDMC、SEI等。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IPTV标清频道信号基本关停,高清超高清机顶盒全面普及,全国有线电视网络高清超高清机顶盒普及率显著提升。  2023年 12月 15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我国视听电子产业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到 2030年,我国视听电子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聚焦智慧生活视听新体验,加快4K/8K超高清等技术应用,提升智能终端产品性能,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赋能智慧生活视听场景,优化家庭影音、互动游戏、生活服务等新体验,提升4K/8K超高清视频制播技术能力,发展8K全画幅场景,鼓励重大活动、赛事、演出等采用8K直播,加快推进 4K/8K超高清技术成熟落实,实施4K/8K超高清入户计划。公司于国内市场与腾讯合作,于ToC零售市场已率先推出了“全程8K自我革芯”的腾讯极光盒子5Pro系列,2023 年 9 月 28日,中国电信IPTV智能机顶盒(8K P60)产品(2023年- 2025年)集中采购项目常态化检测报名公告。2024年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将批量推出8K智能盒子的采购需求。  随着千兆以上宽带网络、超高清、IoT、AI、AIGC等技术的应用发展,家庭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NLP(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AIGC等技术能力及国际、国内大模型与行业模型等的应用成熟,智慧家庭的多功能融合于智能机顶盒新场景中,搭载相关应用系统、平台,除电视直播与超高清视频之外,智能盒子渐变为智慧家庭的 AI智慧助手、智能控制中心、物联网中心及多媒体信息中心。公司机顶盒除全球海外市场之外,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公司、ToC零售OTT等市场,市场覆盖率、市场占用率及销售数量等,均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汽车电子车载显示行业  目前车载显示行业在加快车载显示屏、抬头显示等产品的创新,车载显示向大屏、超高清、分体式、多屏化、联屏化等方向发展,车载显示系统仍呈现出“一大五高”: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更高亮度、更高对比度、更高色域、更高刷新率;以及“低薄窄轻”:更低功耗、更窄、更薄、更轻的发展趋势。逐渐,FHD占比会提升,LTPS、 MiniLED、OLED会逐渐渗透。未来也将发展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沉浸车载视听系统,探索空间感知、座舱信息呈现的车载AR显示系统,提升智能座舱沉浸式体验。目前国家财经委牵头推进国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伴随纯电平台多系列新车的上市,以及各大车展助力,供给侧强势发力,催化汽车整车需求的增长,带来国内汽车消费结构性增长机会。  公司专注于车载显示领域的定位获得了行业上下游的高度认可,公司车载显示相关部分技术点与产品力在行业达到领先水平。在2024年1月9日开幕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公司为银河E8智能座舱打造的“超宽 45英寸8K无界智慧霸屏”亮相展会,该超大尺寸一体屏同时集中控、仪表、副驾屏于一屏,可同时满足中控娱乐、仪表显示和副驾娱乐等多种使用场景,打破传统桎梏,引领多屏归一的行业趋势,率先突破行业技术和工艺难题,赋能科技供应链延展新领域。该款产品也打破了日韩技术垄断,实现了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同时,重新定义座舱的智能化,给驾乘者带来视觉沉浸式体验,公司获得了2023年吉利评选的“最佳产品创新奖”。  公司在窄边框和超大显示等上面共同取得的产品突破,奠定了公司在车载显示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得到多个品牌车厂客户对研发技术能力的认可,公司车载显示的产品及系统已经处于行业头部行列,未来也将积极为国产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工业领域站稳脚跟贡献“创维力量”。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行业正从“整车出海”过渡到“产业链出海”的阶段。公司作为品牌原装厂车载显示Tier1供应商,未来也将积极服务整车的出海,拓展海外国际市场。  4、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行业  目前VR/MR产品的光学方案,基于更加轻薄小巧,便于长期佩戴,行业从非球面镜和菲涅尔镜片逐渐发展成 pancake光机镜片,主流品牌厂商近年来都转至采用pancake光机作为产品的光学方案,如创维pancake系列、Apple vision pro和Meta Quest3等最新产品。行业的显示屏幕在MR产品端由Fast LCD 逐渐向PPI更高及显示效果更好的 Micro-OLED发展。XR硬件平台除苹果采用自研M2主芯片+R1协处理芯片方案外,其他厂商当前基本都选用高通XR2芯片,为了满足市场对单眼4K双眼8KMR产品的需求,XR硬件主要采用高通XR2+gen2作为主控芯片。在感知交付上,产品向着无手柄,自然手势交互和眼球追踪交互发展,同时支持语音输入,满足用户简单自然的三维交互。Apple vision pro2024年2月2日正式发售,MR内容生态开始跳出游戏机的思路,向空间计算平台、娱乐、办公、教育等方向发展,支持更多空间影视类的XR观影;利用无边际的屏幕面积进行多屏办公,以及利用VisionOS 共享iOS生态,将原有APP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其多屏协同的办公,提升办公效率。3D呈现为垂直类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师生带来新的教育交互体验,基于 B 端营销及虚拟人的应用带来行业的降本增效。苹果首个空间操作系统的意义不仅在于软件层面的进步,还有开发者生态的深度绑定和互促,VisionOS实现与其他苹果生态设备无缝切换,鼓励开发者共同参与 VisionOS 生态;与 Unity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实现高度统一跨平台开发。同时,苹果也收购了多家 MR 内容公司,打造苹果内容生态。  展望2024年,Meta或有低价版新机推出,Pico亦有新品可能迭代,此外苹果MR的推出有望提振XR行业,带动安卓品牌的跟进布局,三星、Vivo等安卓品牌有望在未来推出相关MR产品。未来多款新机落地,硬件与内容互相成就,将会带动XR行业重回增长态势,为产业链注入增长的新动能。  AR产业,随着光波导技术方案及量产成熟度的逐渐提升,有望带动成本下行,具备轻薄优势的光波导方案将会被更多终端产品采用。目前国内消费级AR行业积极布局,国内AR终端品牌Rokid、Nreal、雷鸟等新品持续迭代,此外创维数字、联想、努比亚、魅族等消费电子品牌以及致敬未知、奇点临近等初创品牌也开始入局AR产品。  公司采用两颗1600万像素的RGB摄像头,配置Micro-OLED屏,双目达到4k分辨率,具备VST等能力的Pancake2 MR新品将于2024年1月份美国CES展亮相,创维XR也开启空间计算时代。在AI结合AR/MR方面,公司基于海外客户的相关需求,研发了轻交互的A1 AR眼镜,重量仅69g,虚拟成像6m 172寸,拥有1920x1080分辨率,可以畅享高清大屏观影,通过AI和AR的结合实现基础性的功能交互。  随着MR产品更加轻薄,苹果 vision pro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内容生态,MR内容正逐渐丰富:应用工具方面,Adobe、钉钉、OpenAI 等已推出应用登录苹果 VisionPro;娱乐方面,Disney+、ESPN、芒果 TV、《崩坏:星穹铁道》等影视游戏也均可订阅、操作,XR 等内容生态突破下的未来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于2022年 11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实施落地的实施可行性较强,目标至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 2500万台,预计我国 2023-2026年 VR/AR 终端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04.84%。  (三)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公司目前主营及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属新一代信息技术、宽带网络信息通信、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XR)、汽车智能、超高清视听等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基于“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及全球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的演进,XR空间计算平台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结合超高清视听产业行动计划及宽带网络通信与 5G-A应用,以宽带网络为依托的虚拟(增强)现实、大数据与边缘计算、汽车智能、智慧家庭/城市等在不断向前发展,公司将持续深耕中国本土,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并基于国际化视角,把握布局产业的新机遇、新业态、新应用和新服务。公司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基于以下两个维度实施未来的发展战略:  1、内生性增长与深耕服务平台  基于智能系统技术、平台与应用,向智能系统技术方案提供商、智慧系统集成商、用户运营服务商转型。公司已经布局并形成一定优势的产业,结合AI等应用,将主要围绕新一代数智融合终端、宽带接入网智能设备、新型专业显示以及与上述业务关联的运营与服务四大产业板块细分展开。  (1)XGS-PON、WiFi7、FTTR、5GFWA&MBB等宽带网络通信连接设备系统业务,借助全球IP化、宽带、AI及智慧家庭应用的大力发展、5G/5G-A/6G技术、云网融合、AIGC算力及大规模的商用,围绕新场景、新业态,未来加大技术投入、科技研发及生态伙伴合作,增加市场覆盖率,提高市场规模,继续提升市场占有率,规划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第二支柱”业务;  (2)数字智能盒子、智能融合型终端系统业务,利用计算机视觉(CV)、自然语音处理(NLP)、自动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及国际、国内AIGC大模型在智能家庭助手、智慧家庭控制、智能物联网等生态体系应用,借助4K/8K迭代升级实现国内增量销售的同时,加强国际市场与增强海外本地化供应链及制造能力,未来进一步扩大全球的市场规模与市场份额,提升经营质量与效率,规划发展成为全球更具影响力、竞争力的第一品牌;  (3)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设备及新生态的运营,定位空间计算及系统平台与内容分发为一体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基于空间游戏、MR直播(体育、舞台艺术、才艺表演等)、教育、医疗、会议、办公、文旅、社交等新应用,在国内外行业定制解决方案、B端运营商市场及ToC消费端实现XR设备销售及内容与应用的运营。跟进XR技术、空间感知算法、三维重建结构光、六自由度SLAM定位与交互技术等研发设计,筑空间计算平台与新场景、新空间应用的底层核心;  (4)专业显示业务领域中的汽车车载显示系统(含人机交互显示总成、数字仪表等)、显示模组+PCBA+软件全套IOT解决方案。基于汽车智能电子及软件定义汽车、新型显示技术、超高清视听产业、沉浸车载视听系统、车载AR显示系统、5G-A应用、IOT解决方案等的大力发展,规划发展成为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增长及相关产业重点布局的业务板块。  2、外延式扩张与丰富生态链  把握新产品、新应用、新技术、新场景等的新质机遇,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业生态链,基于有效、务实、转型与创新,公司可采取投资、并购、战略联盟以及跨界合作等多方式,在产业布局上实施外延式发展扩张,具体规划以下领域:  (1)宽带网络通信及光通信技术相关细分领域的新材料、新型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绿色低碳等业务;  (2)基于汽车智能业务,基于软件定义汽车,在车载娱乐、自动驾驶、域控制等相关的细分领域,与车载显示总成硬件业务形成互动、互补合力的“软硬”业务;  (3)第三方内容及应用领域,扩充云平台生态,提供第三方应用与服务,具体方向:8K MR/AR生态内容、5G VR/MR直播服务,与运营商合作的云电脑、云游戏业务,教育与健康等服务。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增加IPv6活跃用户数、千兆宽带用户数,发展沉浸式视频等新业态,创新发展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及推广虚实互动体验等产业技术融合及应用。2022年 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清及超高清电视发展,持续推进 IPTV、有线电视网络等超高清化的进程,各IPTV运营服务机构应大力推广普及 IPTV超高清机顶盒。2022年1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 年)》,《计划》明确以虚拟现实核心软硬件突破提升产业链韧性,以虚拟现实行业应用融合创新构建生态发展新局面,以虚拟现实新业态推动文化经济新消费,推进虚拟现实的直播、医疗、体育、教育、文旅、展览展示等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及各行业的具体应用落地。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加快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 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2023年1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司 4K/8K数字智能机顶盒/IPTV 智能盒子、千兆宽带智能融合终端、10GPON/GPON、WiFi6/7、FTTR、VR/MR一体机、5GCPE、车载显示系统等面临行业巨大的机会,但公司相关业务及经营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市场风险、竞争加剧及外部不可抗力风险的影响,给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出现业务发展速度、业务应用等不及预期的情形。  2、经营风险  目前中美、中印、中欧等关系错综复杂,2024年海外多个国家政权大选,海外与国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美联储降息预期,外汇汇率的波动等,对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有部分影响,给公司全年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司数字机顶盒智能终端、宽带网络智能融合终端、宽带网络接入设备、专业显示产品及系统、VR/MR一体机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半导体芯片、存储器等,软件、应用与系统之外的硬件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较为重要的比重,在个别关键元器件出现供应偏紧、价格上涨等情况时,订单滚动的存货管控及获新订单可能产生偶发个案大量需求,会导致销售订单无法如期交付的风险,同时如果个别原材料采购价格持续上涨也会对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①密切关注全球各国贸易、投资、地缘政治、货币政策、外汇汇率等的动态,适时地制定相关预案,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及措施稳定客户关系并多方式、多渠道地实现销售;②夯实、拓展及建立更紧密的产业联盟、生态战略合作,动态调整供应链布局,采取灵活的采购策略和物料计划,动态的应对不同物料不同品牌的市场行情变化,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及订单交付;③落实与客户合同、订单的动态调价机制;④进一步实施设计优选、归一化精简,借助强劲的研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技术方案的优化,资源的扩充,落实降成本的新技术、新方案替代应用;并跨部门、多环节系统性的降低成本;⑤遵循业务运行规律与大数据,精准计划供应链的周期,JIT客户订单精准交付。  3、财务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公司产生财务损失的风险,管理层已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并且不断监察信用风险的敞口。  公司实施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评价及管控。公司基于对客户财务状况、从第三方获取担保的可能性、信用记录及其它因素诸如目前市场状况等评估客户的信用资质并设置相应信用期。公司对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合同资产余额及收回情况进行持续监控,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公司会采用书面催款、缩短信用期或取消信用期等方式,以确保公司不致面临重大信用损失。此外,公司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审核金融资产的回收情况,以确保相关金融资产计提了充分的预期信用损失准备。  公司其他金融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债权投资等,这些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源自于交易对手违约,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为资产负债表中每项金融资产的账面金额。公司没有提供任何可能令本公司承受信用风险的担保。  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主要存放于国有控股银行、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创维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管理层认为这些金融机构具备较高信誉和资产状况,不存在重大的信用风险,不会产生因对方单位违约而导致的任何重大损失。公司的政策是根据各知名金融机构的市场信誉、经营规模及财务背景来控制存放当中的存款金额,以限制对任何单个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金额。  (2)外汇风险  公司承受的外汇风险主要与美元、港币、欧元、印度卢比、南非兰特、墨西哥比索等有关,公司除境外欧洲、非洲、印度、墨西哥、美国、马来西亚等子公司及境外采购和销售外,其他主要业务以人民币结算。公司海外业务持续增长,日常经营涉及到外汇收支,各国地缘政治和货币贸易政策均有可能影响汇率波动,对公司的汇兑损益造成一定影响。针对上述风险,公司持续的采取如下措施:基于外汇风险预警系统,在充分分析外汇市场走势的前提下,秉持外汇风险中性管理原则,以规避风险为主要目的,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规避外汇市场的风险,防范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  (3)商誉减值风险  2015年9月,公司通过子公司才智商店收购Strong集团80%权益,公司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78,179,759.18元确认为商誉。  2017年 3月,公司通过子公司才智商店下属子公司 Caldero Holdings Limited收购 Caldero Limited100%权益,公司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13,469,041.36元确认为商誉。  公司在每年年末以及当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分别对 Strong集团和Caldero Limited所在资产组进行了商誉减值测试,测试结果不存在商誉减值情形,公司遵循中国证监会《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的相关提示,经测试后确认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交易形成的商誉是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标的资产未来经营状况恶化,将有可能出现商誉减值,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4)理财产品收益波动风险  理财产品收益波动风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虽然为银行所发行、风险度低,但仍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且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不排除该项理财产品有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可能性。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银行保证本金,风险度较低,但产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属于现金管理类产品,无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公司采取措施如下:做好投资理财产品前期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并根据经济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适时适量介入,防范公司投资风险,保证投资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增值;公司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环节也高度关注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积极防范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同时,独立董事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对投资理财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监事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投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息虚拟现实技术概念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