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英证券的保险公司债券属于金融债券么业务表现如何?

2021年06月07日 17: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6月7日电 (记者 姜煜)星展集团7日宣布,其合资证券公司——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星展证券)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可正式对外开展业务。  同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透露,其支持两家中国政策性银行发行了境内美元债。  据悉,星展证券可开展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证券承销和保荐等业务,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中国在岸资本市场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高博德表示:“星展证券很荣幸成为中国首家来自新加坡的合资券商。随着星展证券的成立,我们会进一步将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经验、资源与中国本地实际结合,支持更多优质企业走入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中国新经济、新消费产业发展。”  星展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星展银行是第一大控股股东,出资占比为51%,其余中方股东包括上海东浩兰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4.67%),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3.33%),上海汇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6.5%),以及上海黄浦引导资金股权投资有限公司(4.5%)。  据渣打中国透露,其分别作为承销商和主承销商,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于近日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0亿美元和3亿美元境内美元债。其中,国开行的20亿美元债券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至今发行规模最大的境内美元债,进出口银行则是首次在境内发行固定利率美元债。  渣打银行资本市场大中华及北亚地区主管严守敬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以及中国境内外币存款规模创下新高,我们有望继续见到政策性银行境内美元融资,甚至将有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企业探索发行境内美元债券,以优化其外币资金来源结构。”(完)
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年头了,但放到今天来看仍然可以提出来,加上看了几位的回答后,觉得有必要聊聊自己的看法:我们先来看看券商的债券承销收入和股权类承销收入的一个数据上的分析一、总体收入的比较如果以券商的两项业务总收入进行比较的话,我找到了这两年相关收入数据齐全的60家券商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图(图中的股票承销收入除了包括IPO外,还包括并购等其他股权类融资收入):数据来源:证券业协会官网整理上图数据中如果债券承销收入占比大于50%,则代表该券商的债券承销收入已经超过股权类承销收入,简单做个统计图如下所示:数据图中最后一列的“债券占比增量变化率”这组数据表示,如果该数值为正,则代表债券承销收入增长幅度要大于股权承销收入的增长幅度,反之亦然,统计可得下图:目前国内虽然有100多家券商,但同时开展股权和债券承销业务的不足100家,上述这60家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行业在这两项业务开展的正常水平了。因此,虽然没有囊括全部券商的业务开展情况,且可参考的数据也比较粗糙,但我们大概可由此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近两年债券承销收入大于股权类承销收入的券商要稍多一些,而两种业务的年增长水平基本上一致。但上面的这个总体收入的比较,其实意义不大,一是这两项业务在国内受监管政策影响特别大,而且政策的变化既频繁又反复,特别是债券市场,一个政策能坚持半年不变就属于老天赏脸了,这种监管政策是很难预测的,同时影响大小也无法量化;二是每家券商的业务发展也都会有自身的偏重点,比如个别地方券商的债券业务在当地开展不错,但股权类业务可能从未开展过;最后,再加上这两个市场受人才的影响都比较大(详见历史上关于债券都有哪些传奇人物?他们的贡献都有什么? - 王大力的回答 - 知乎,当年这位一姐跳到哪家券商,当年那家券商的债券业务就会突飞猛进)。因此,可能我们从业务本身的比较上,更容易看出些端倪。二、业务本身的比较如果从单个项目进行比较的话,涉及到每个项目的情况都有自身特性,同时数据量也太大,因此只能跟大家聊聊本人从业这几年所了解的一些现状,大家多少可以琢磨出点东西。这几年国内IPO的承销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相比ipo刚开单那几年,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这也导致保荐人的身价一落千丈,当初多少做股的看不起做债的,现在我却有不少股权市场的朋友,一屁股扎在债市上拉都拉不走。没办法,这几年债券市场环境好,如果能赶上运气拉来几单业务,自己再争点气把活做的漂亮,年纪轻轻很容易就能升到ED、MD。当然,债券的承销收入这几年也是在不断下降,幸在其好年头本身也没开始多久,再加上去年随着公司债市场的崛起,大量债券项目涌现,所以仍有不少单个债券项目的承销收入比得过一单IPO。最重要的一点,这几年无论是公司债还是企业债市场,监管机构都在不断的优化审批流程,主体优质的债券项目,基本上一到两个月就可以顺利完成全部流程,所以相对于IPO的审核周期,债券业务的时间优势非常明显,这也促使不少券商这几年重点发展债券业务,特别是中小券商,可以靠其在短时间内提高公司收入和行业地位。最后,加上这两年债券市场发展不错,又得益于国家的放水政策,监管前期也处于比较宽松的阶段,而ipo这几年政策仍然不太放松,自然造成这几年券商的债券承销收入平均要高于IPO的承销收入。至于未来两条业务线的发展究竟会如何,即使我们从业人员也只能从现状中做些粗糙的猜测,有时候也会错的离谱,因为一纸政策的出台而让市场产生巨变在这两大市场上都已经不属于新闻了,正如在文中所想表达的,监管这只手实在是太粗壮了,又老爱来市场上胡乱摸一摸。所以未来:究竟怎么办,老大哥说了算。迟到的回答来了:券商在固定收益市场是讨饭的角色。这个市场最大的买方和卖方都是银行,次大的买方是保险。基金公司则是市场里的次要角色。未来也不会改变。固定收益市场在长期内都将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和投行部主导的。在监管机构上,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占据了绝对优势,证监会反而是局外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公司债券属于金融债券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