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2023年襄阳人均GDPP是多少?

襄阳市统计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襄阳疫后重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硬仗,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生保障坚实有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合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09.43亿元,跨越5000亿元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比2019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2359.28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2395.82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1.3∶42.8∶45.9调整为10.4∶44.5∶4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824元,突破10万元大关。2017-2021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涨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比上年下降2.0%,衣着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3.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下降2.1%。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0%。2017-2021年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58万户,市场主体累计达到60.38万户,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2.4万户,累计达到12.43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14万户,累计达到47.1万户。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83.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粮食总产量473.2万吨,比上年增长0.2%;粮食种植面积792.0千公顷,增长0.7%。油料产量36.5万吨,比上年下降2.9%;棉花产量0.7万吨,增长6.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99.7万吨,增长1.8%;茶叶产量1.1万吨,增长3.5%;园林水果(不含果用瓜)70.4万吨,增长9.9%。全市生猪出栏591.5万头,比上年增长54.2%;羊出栏115.5万只,增长11.6%;牛出栏30.6万头,增长1.5%;家禽出笼6961.6万只,下降9.9%;水产品产量20.2万吨,增长2.9%。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09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0%,制造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饮料酒产量9.1万千升,比上年增长9.6%;布产量24.6亿米,增长10.3%;服装产量4498.4万件,下降16.7%;硫酸产量13.8万吨,增长11.3%;化肥产量64.2万吨,增长8.8%;水泥产量1193.8万吨,增长19.9%;钢材产量155.1万吨,增长3.8%;汽车产量33.6万辆(含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在襄阳生产车辆),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新能源汽车1.4万辆,增长100%;通信手持机(手机)500.4万台,增长82.0%。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80.82亿千瓦时,增长12.8%。其中,工业用电量110.28亿千瓦时,增长1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润总额405.0亿元,增长60.7%。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法人企业实现总产值1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7.0%,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增长26.3%。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1.4%。按投资主体划分,民间投资增长27.2%。按投资领域划分,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1.1%,卫生投资增长90.1%,教育投资增长91.4%。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2.2%。商品房施工面积2831.9万平方米,增长10.2%;商品房销售面积651.7万平方米,增长30.7%。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47个,比上年增长26.0%,完成投资额增长46.8%。五、国内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69.06亿元,增长33.8%。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14.06亿元,增长24.2%;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52.07亿元,增长42.5%。2017-2021年襄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六、对外经济全市进出口总额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出口252.1亿元,增长27.1%;进口31.0亿元,增长52.8%。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9.8亿美元,增长17.7%。2017-2021年襄阳市进出口总额七、交通运输和邮电全市公路货运量2.65亿吨,比上年增长37.5%;公路货物周转量568.78亿吨公里,增长29.4%。公路客运量2296.45万人,比上年增长9.7%;公路旅客周转量16.27亿人公里,增长5.1%。襄阳机场航线现已通达31座城市33个航点,全年保障运输航班18951架次,增长3.8%;旅客吞吐量174.2万人次,增长43.4%;货邮吞吐量3059.4吨,增长7.4%。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9239.47万件,增长40.2%;业务收入11.8亿元,增长24.7%。八、财政、金融与保险全市财政总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3亿元,增长3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4.7亿元,增长32.6%,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4.6亿元,比上年下降9.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651.66亿元,比上年增长8.5%,比年初增加364.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422.49亿元,增加444.5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16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年初增加340.29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173.96亿元,增加165.2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1988.24亿元,增加175.08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77亿元,增长5.3%;人身险保费收入101.76亿元,下降1.2%。支付各类赔款与给付4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2.64亿元,增长19.3%;人身险赔付支出21.12亿元,增长7.8%。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54所,在校学生94.0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3.61万人;普通中学254所,在校学生28.17万人;小学474所,在校生37.46万人;幼儿园988所,在校生17.0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08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5.74万人。全年共有7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全年专利授权总量1064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0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9325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612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全市在市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文艺团体35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12个,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量达3528.8千册。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38.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6%,国内旅游收入496.47亿元,增长93.9%。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9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2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8个;卫生机构床位4.07万张;卫生机构人员4.5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执业医师1.39万人,注册护师(士)1.68万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新建项目303个,成功争创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0个,开展全民健身线上线下赛事活动近500场。在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上,襄阳共有王宗源、闫子贝、王子凤3名运动员参赛,斩获1金2银1铜;在第14届全国运动会上,襄阳运动员共获得5金4银2铜。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6.7万人。其中,出生人口3.7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人口3.0万人,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46%。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14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5元,增长1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398元,增长2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63元,增长21.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7%,控制在目标线内。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8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1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89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6亿元。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3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77.5%。汉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平,支流水质总体趋于好转,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平。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2起,死亡96人,受伤67人,直接经济损失1602万元。注:1.本公报2021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图中2017—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年报核实数。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价格、粮食、畜禽、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襄阳调查队;水产品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主体、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外贸、外资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民航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其中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单价计算,同比增长按照可比口径计算;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保费数据来自襄阳银保监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民间文艺团体、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旅游、体育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机构、床位等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打印本页我要收藏关闭本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新兴动能加速成长,运行质效改善提升,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稳第一步、取得新成效。一、综合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827.81亿元,跨越5800亿元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5.6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5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7.64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核实后的10.3∶45.3∶44.4调整为10.4∶46.9∶4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1万元,突破11万元大关。图1 2018-2022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3%,衣着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8%,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5.4%,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0%。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3%。图2 2018-2022年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场主体稳步壮大。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56万户,累计达到66.22万户,比上年增长9.7%。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2.76万户,累计达到13.84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74万户,累计达到51.52万户。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4.0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92.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469.3万吨,比上年下降0.8%;油料产量36.4万吨,下降0.5%;棉花产量0.8万吨,增长2.0%;茶叶产量1.2万吨,增长12.4%;水果产量138.9万吨,增长12.8%。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64.15万吨,比上年增长4.5%。禽蛋产量40.43万吨,增长6.3%。生猪出栏616.4万头,增长4.2%;羊出栏130.2万只,增长12.7%;牛出栏31.5万头,增长2.8%;家禽出笼7147.0万只,增长2.7%;水产品产量20.9万吨,增长3.3%。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6%,股份制企业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1.3%,民营企业增长13.8%。轻工业增长7.6%,重工业增长13.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6%,制造业增长1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饮料酒产量13.5万千升,比上年增长48.4%;布产量25.8亿米,增长2.8%;服装产量4262.0万件,下降2.4%;硫酸产量84.7万吨,增长513.8%;化肥产量70.6万吨,增长10.0%;水泥产量1267.5万吨,增长6.2%;钢材产量133.0万吨,下降14.2%;汽车产量33.2万辆(含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在襄阳生产车辆),下降16.5%,其中新能源汽车2.3万辆,增长59.2%。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89.56亿千瓦时,增长4.8%。其中,工业用电量107.27亿千瓦时,下降2.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13.0%,出口交货值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519.41亿元,增长14.0%;实现利润总额446.16亿元,增长9.7%。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法人企业实现总产值13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9.1%。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1%。按投资主体划分,民间投资增长17.4%。按投资领域划分,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1%,工业投资增长25.5%。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521.7万平方米,下降19.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74.8亿元,下降20.6%。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02个,比上年下降6.0%,完成投资额增长21.3%。五、国内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2.20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16.29亿元,增长15.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73.02亿元,增长3.3%;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59.18亿元,增长4.7%。图3 2018-2022年襄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六、对外经济全市进出口总额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出口346.0亿元,增长37.2%;进口25.5亿元,下降17.6%。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1家,比上年增长50.0%。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12.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0.25亿美元。图4 2018-2022年襄阳市进出口总额七、交通运输和邮电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38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370公里,等级公路占比达99.96%。高速公路里程达816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全市公路货运量2.66亿吨,下降14.2%;公路货物周转量488.74亿吨公里,下降11.0%。公路客运量1767.99万人,下降23.0%;公路旅客周转量11.96亿人公里,下降26.5%。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37万吨,增长343.6%。襄阳机场航线现已通达34座城市35个航点,全年保障运输航班13919架次,比上年下降26.6%;旅客吞吐量113.31万人次,下降35.0%;货邮吞吐量2019.90吨,下降34.0%。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9637.70万件,增长4.3%;业务收入11.87亿元,增长0.6%。八、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9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1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7.7亿元,可比增长12.9%,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15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比年初增加501.5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017.69亿元,增加595.2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57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比年初增加414.2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270.73亿元,增加96.8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2304.64亿元,增加316.40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96亿元,增长12.4%;人身险保费收入100.92亿元,下降0.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2.24亿元,下降3.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3.17亿元,增长2.3%;人身险赔付支出19.07亿元,下降9.7%。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62所,在校生94.3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8.3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3.81万人;普通中学263所,在校生29.14万人;小学467所,在校生36.68万人;幼儿园994所,在校生16.2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09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5.82万人。全年共有11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全年专利授权总量105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4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902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625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59.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8个,在市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35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藏书量达3825.25千册。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772.3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45.95亿元,下降10.2%。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1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妇幼保健院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26万张;卫生机构人员4.6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3万人,执业医师1.39万人,注册护师(士)1.7万人。全市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新建项目360个,建成中心城区社区文体广场50个、新增智能化健身器材50套,开展全民健身线上线下赛事活动近300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4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0.2%。组队参加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体育类和社会俱乐部类比赛项目,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均位列全省第三。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襄阳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6个。其中,王宗源在第19届国际泳联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勇夺3金,在跳水世界杯上夺得2金,成为世界跳水三大赛的大满贯级选手。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5.43万人。其中,出生人口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4‰;死亡人口2.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2%。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93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7元,增长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62元,增长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648元,增长7.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796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5亿元。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19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9万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8家,床位数4.2万张。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6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70.1%。全市省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6.4%,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平。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5起,死亡99人,受伤45人,直接经济损失1529万元。注:1.本公报2022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图中2018—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2020—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年报核实数。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价格、粮食、畜禽、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襄阳调查队;水产品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主体、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外贸、外资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里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民航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单价计算;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保费数据来自襄阳银保监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文艺院团、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旅游、体育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机构、床位等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低保、社会服务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襄阳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湖北日报见习记者赵怡然摄)湖北日报讯(记者张宵祎、通讯员任妤)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冲击下,襄阳市交出一张克难奋进的答卷。2月14日,2022年襄阳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襄阳2022年“成绩单”——根据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81亿元,居全省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1.1个百分点。襄阳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廉剑锋介绍经济运行情况。(湖北日报见习记者赵怡然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5.6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5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7.64亿元,增长1.7%。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全省。2022年,襄阳市GDP、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4%、4.9%、12.1%、19.1%、3.4%、37.2%、13.2%、6.5%、8.6%,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0.6、8.5、14.0、3.6、26.7、7.3、2.6、2.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0.6、5.1、4.1、0.6、17.2、4.7、0.7、0.7个百分点。襄阳市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涂玉国主持会议。(湖北日报见习记者赵怡然摄)新旧动能有效接续。按不变价格计算,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9.5%、1.7%。制造业较快发展、支撑有力,占GDP比重达到39.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快于全国增速9.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增速5.5个百分点。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215.6%、24.5%。市场活力恢复向好。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66.2万户,创历史新高;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8%,快于全省增速5.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7.4%,快于全省增速4.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93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7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5,比上年缩小0.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襄阳人均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