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的核心问题”领域短板?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辛圆 · 来源:界面新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2月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上述两大目标,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意见》共分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意见》强调,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政策措施必须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继续聚焦“三农”问题,明确了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的重要工作思路,是接下来农村发展和振兴的关键顶层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外部环境复杂性依旧存在,内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是高层关注的焦点。《意见》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为此,《意见》提出,要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加强技术服务。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意见》指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此外,要稳住农民工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稳住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重点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工稳岗支持力度。用地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各类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明确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用地。严跃进表示,农村经济要发展,用地保障在其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意见》提到的“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这使得后续设施农业发展面临更好的用地支持。“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这对于推动相关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在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方面,《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落地见效,抓紧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严跃进分析称,随着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的落实,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相关配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类似政策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界定、入市交易流程的制定、相关增值收益分配等。不过,配套政策一定会强调用途管制,换言之,对于一些不符合此类用地的物业开发,依然会有政策限制。他还表示,相比过去关于宅基地退出等表述,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没有提及“退出”的概念,而是明确要对乡镇宅基地审批严格监管,尤其是要防止土地占用失控等风险。从实际情况看,江苏盐城、阜宁等地此前出台了鼓励退出宅基地的做法,类似退出是有序退出和自愿退出,也和农村人口进城购房等进行了挂钩。严跃进预计,后续若是“三权分置”改革有效,此类宅基地相关农户进行购房的意愿会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医保等制度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界面宏观财经速递下载界面新闻

来源:新华网
编辑:蔡娟
2013-12-25 09:22:37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董峻、于文静、刘羊旸)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了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就会议新精神、新要求采访了部分“三农”专家学者。
  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专家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次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还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对此,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再种地。面对这种新情况,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会议鲜明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关键在人。会议提出了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等一系列措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专家们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郑风田说,现在农村老龄女性是种地主力,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以后这些人干不动了怎么办?必须向农业新型主体流转。因此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
  “一家种几亩地,留不住农业人才。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奔头、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规模化跟工业化、城镇化相关,随着人员转移,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租金。”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目前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国家要加强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在提出到2020年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目标的同时,也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专家们表示,这些有利举措针对性强,贴近民心,必将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联络人、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来源:新华网
编辑:蔡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农的核心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