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财政政策是调节总供给还是总需求,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为(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_______。
  ①经济增长
  ②物价稳定
  ③效率、增长、稳定
  ④分配公正
  ⑤国际收支平衡
  ⑥经济福利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效率、增长、稳定,分配公正,经济福利。
  2.等产量曲线是在( )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A、福利
  B、效用
  C、技术水平
  D、价格水平
  参考答案:C
  【解析】: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货币市场的子市场的是( )
  A、商业票据
  B、同业拆借市场
  C、股票市场
  D、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参考答案:C
  【解析】:货币市场是指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4.商业银行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 )
  A、存款货币银行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B、存款货币银行运用其所吸收的资金的业务
  C、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D、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却会产生风险的业务
  参考答案:D
  5.在国际贸易相关法律上所指的倾销应包括( )。
  ①产品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销售
  ②这种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③低价销售是长期持续的
  ④ 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解析】倾销的法律定义通常以《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为依据,即指出口商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法律上所指倾销有三个构成条件:①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②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③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6.三元悖论的不可能三角,三角的每一边所分别代表( )三种政策。
  A、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完全的金融一体化
  B、独立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均衡、完全的金融一体化
  C、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国际收支均衡
  D、汇率稳定制、完全的金融一体化、国际收支均衡
  参考答案:A
  【解析】:不可能三角定律(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主要内容如下:三角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践操作中指固定汇率)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
  7.税收负担分配的“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该按照他们的支付能力纳税。以下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支付能力_______。
  ①所得标准
  ②支出标准
  ③财富标准
  ④政府规定的其他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8. 通常可以通过( )避免或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①对供给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②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③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
  ④对所得征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瓦尔拉斯定律: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到一个恒等式:
  
  2.收入指数化
  是对付通货膨胀是政府采取的一项措施。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3.财政赤字排挤效应
  是指财政赤字或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的影响,一般分为完全挤出效应、部分排挤效应和零排挤效应。
  4.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产品过去进口自较低成本过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得分点: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秩序,政府,物质手段,产品剩余)
  (结构:政府利用物质手段维持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秩序)
  2.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和可贷资金理论的异同
  答案要点:(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得分点:利率取决于货币量和流动性偏好,前者由央行决定,后者由三大动机决定)
  (2)可贷资金理论是真实利率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综合。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得分点:长期经济因素、短期货币因素,利率;流量、货币供求)
  3.产业内贸易及同质性产业内贸易的形式
  答案要点: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为以下几类:a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b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c转口贸易;d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转,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e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
  (得分点:同质、异质)
  4.通货膨胀的类型
  答案要点:
  A.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
  按价格上涨速度,西方经济学者把年物价上升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成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把年通货膨胀率在10%到100%之间的通货膨胀成为奔腾的通货膨胀,而通胀率高于100%通货膨胀则被称为超级通货膨胀。
  B.按相对价格变动的程度划分
  按照价格变动的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被区分为平衡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而在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C.按人们的预料的程度划分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类型有未预期到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前者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而后者则意味着通货膨胀为人们所预料到。
  (结构:按照速度、变动程度、预期三种情况)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
  答案要点: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根本区别: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做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
  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共同治理模式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它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得分点: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经济民主化,董事会,监事会)
  2. 假设某经济体制满足以下条件,消费 C=60+0.8Yd,税收 T=100,投资
=100-2r,政府购买 G=80,实际货币需求为 L=0.2Y-8r,名义货币供给 M=120,价格水平为P,试求:
  1) IS 曲线和 LM 曲线
  2) 总需求曲线
  3) 当 P=1 时的总产出和利率水平
  4) 其他条件都不变,政府将税收调整为T=50,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充分就业的总产出水平 Yf=900,通过减税能否实现该总产出水平?
  5) 根据以上计算,简要分析减税对总产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Y=C+I+G=60+0.8Yd+100-2r+180=60+0.8(Y-T)+100-2r+80 =60+0.8(Y-100)+100-2r+80
  整理得: 0.2Y=160-2r,即 Y=800-10r 即IS 曲线为:Y=800-10r根据 L=M/P,得:0.2Y-8r=120/P 整理得:Y=600/P+40r 即 LM 曲线为: Y=600/P+40r
  2) 联立 (1) 中 IS 曲线和 LM 曲线
  Y=800-10r
  Y=600/P+40r
  得:Y=640+120/P 即总需求曲线为:Y=640+120/P
  3) 将P=1代入到总需求函数中得:Y=640+120/1=760 Y代入到 IS 中得:760=800-10r 解得:r=4
  4) 假如税收调整到T=50,则新的 IS 曲线:Y=C+I+G=60+0.8Yd+100-2r+80=60+0.8(Y-T)+100-2r+80=60+0.8(Y-50)+100-2r+80 整理得:0.2Y=200-2r 即新的 IS 曲线为:Y=1000-10r 减少税收不影响 LM,LM 仍然为:Y=600/P+40r 联立IS 和 LM
  Y=1000-10r
  Y= 600/P+40r
  得:Y=800+120/P
  即总需求曲线为:Y=800+120/P
  税收从T=100调整到T=50,总需求曲线从 640+120/P 变为 Y=800+120/P,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的常数项数值增加。在图形上,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
  将 P=1 代入到新的总需求曲线中得到:
  Y=800+120=920
  将 Y=920 代入新的 IS 曲线中得到:
  r=(1000-920)/10=8
  如果充分就业的总产出水平 Yf=900,920 大于充分就业 Yf=900,故通过减税能实现该总产出水平。
  5) 从上述的计算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将税收从 T=100 调整为 T=50 时,lS 曲线由 Y=800-10r 变为 Y=1000-10r,LM 曲线保持不变,依然为 Y=600/P+40r;总需求曲线从 Y=640+120/P 变为 Y=800+120/P,此时价格水平 P 保持不变,利率从 r=4 增加至 r=8,总产出从 Y=760 增加至 Y=920。
  但长期来看,总产出将会回归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即 Y=Yf=900,将 Yf=900 代入到 Y=800+120/P,得到 P=1.2
  将 P=1.2 代入到 Yf=900LM 曲线中,得 r=10
  相应地,利率 r 将调整至 r=<10,代入 LM 曲线,求得 P=1.2
  故综合来看,减税将提高总产出和利率水平。短期内,减税对价格水平不会有影响,而长期则会使价格水平有所提高。
  本试题为读研教育同等学力申硕学员模拟测试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是调节总供给还是总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