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建设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三步是()。

36《决议》指出:“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认识上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率先取得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党的十四大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为此,国务院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通过落实改革举措,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市场作用大大加强,全国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措施。该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涌现出一批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新型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创造的产值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持续和深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7《决议》指出,“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打开国门搞建设,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启程。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到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打开了对外开放新天地,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外贸易成就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012年的38668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9位跃升为2011年的第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原来不到1%提高到2012年的10.4%。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从进口商品结构看,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有效缓解了国内资源供应瓶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31万亿美元,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开放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到2012年底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12760亿美元,居世界引进外资第2位,从1993年起一直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外资的持续引进,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大胆“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带出去,使我国更有条件引进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到世界各地投资办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到2012年底,我国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38《决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将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1987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并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党的十三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党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第一,这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既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也不能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只能在长期艰苦创业的基础上制定使经济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切合实际,把达到小康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性标志,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第二,这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科学擘画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指向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让人民群众能吃得饱饭;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摆脱贫困;第三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用“温饱”、“小康”、“富裕”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使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看得见、摸得着。“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动员和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第三,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个意义上,多次把“三步走”发展战略表述为政治目标。他指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依次实现历程,已经证明了这种优越性。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21世纪中叶我国不仅能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还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最有力的证明。39《决议》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不断深化。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同时,改革开放10多年间,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是某些领域改革的滞后又影响着新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进行总体设计,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环节: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不失时机推出各项改革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二是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切不可在强调一个方面的时候,忽视以至放松了另外一个方面。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集中精力搞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四是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来。40《决议》指出:“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第一,在经济建设上,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2位。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8万亿元。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8%提高到10%左右。1979年至2012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5.9%,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等实现新的重大突破。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第二,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制定1982年宪法,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底,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扎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加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同时,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在文化建设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提出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文化产业崛起和发展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显著特征,到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年出版图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四,在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义务教育到2008年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2年达到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底覆盖全国,有8.15亿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到2012年,我国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这样,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建成。往期回顾01《决议》学习辅导百问(31—35)02《决议》学习辅导百问(26—30)03《决议》学习辅导百问(21—25)点击这里,关注我们↓↓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01“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决策了新中国前30年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文化大革命”后,在拨乱反正、对外开放以及国内进行经济调整的新形势下,邓小平郑重地思考20世纪末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真正含义。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谈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可能比想象得还要困难些。”“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由此提出。两天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道:“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强调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量力而行,不再追求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方面的高指标,而是侧重于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1978年中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是250美元,那么,20世纪末会提高到多少呢?这是邓小平思考的焦点。一年后,邓小平在青岛接见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时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标准,即人均收入1000美元。他在讲话中指出:“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有的人说社会主义不如西方好,如果那样,这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四人帮’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展,有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这里所说的“人均收入”指的就是后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1000美元的提法是吸收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衡量标准提出的。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就能花多一点力量来援助第三世界的穷国。现在我们力量不行。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02“小康”如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将是个什么样子?邓小平陷入沉思中,他在谋划着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个蓝图。一个恰巧的机会让邓小平的灵感捕捉到一个描绘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热词——“小康”。1979年12月,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以及随同人员。会谈一开始,大平首相就向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日本国内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思索了大约一分钟,然后作了周密的解释。先讲了历史渊源,接着讲了当时正在酝酿的调整问题,最后把他一段时期以来思考的问题灵动地表述出来,即中国要搞“小康之家”的现代化。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我们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他憧憬地说:“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但这次谈话内容没有公开,“小康”一词在1979年的《人民日报》上没有出现过。进入1980年,邓小平在多个场合继续阐述这一新概念。1月16日,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介绍了之前同大平正芳的谈话。由于邓小平在内部讲话中多次提到这个概念,“小康”一词终于出现在《人民日报》。6月3日,该报第7版登载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说:“中国人民正在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那时,生活可以达到一个‘小康’的水平。”03“三步走”1980年10月,邓小平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讲话,在讲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时,他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提的目标就是争取2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宣布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然而,邓小平并未止步,他在继续向前思考20世纪末以后的事。1984年,伴随着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变,邓小平开始酝酿构思把第三步设想写到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要写第三步,首先要说明前两步是踏实可靠的,是有把握实现的。到1984年8月,邓小平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20世纪内翻两番是没问题的,是可以实现的,他在会见美籍华人教授时,小范围把这个论断讲了出来。1984年10月6日,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的中外代表时,邓小平用更简明的“两步走”来概括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他提到,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后,邓小平多次谈到第二个翻两番,有时候还很具体,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此作了更完备的归纳和概括,表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至此,邓小平的构想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大政方针。在“三步走”战略的部署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摘编自《湘潮(上半月)》2014年第8期 蒋永清/文)原标题:《【百年荣光·故事】“三步走”战略:绘出现代化宏伟蓝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