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甘肃戈壁农业果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当前位置:
布尔津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自治区要闻>>正文阿勒泰地区:三产协力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3
点击数:
阿勒泰记者站/胡俊秀“县长给我们的产品做代言,真是太给力了!分分钟30袋黑加仑果糕销售一空。”近日,伴随着富蕴县副县长张素红接地气的讲解,平台上的黑加仑果糕被抢购一空,新疆戈壁果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张伟对县长直播带货赞不绝口。为助农增收,阿勒泰地区7名县长(市长)通过“全国100名县长文旅助农爱心直播大会”带货农产品,着实让当地农产品火了一把,也开启了阿勒泰地区“直播+文旅+农产品”融合营销模式。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按照“搞好规划、打造线路、打造品牌、搞好宣传推介、带动产业”的规划,以旅游业牵动一产、托举二产、推动三产,加快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一产转型升级:马产业有了产学研5月26日,一个布尔津县几位牧民苦练马术的视频火爆微信朋友圈。视频中,3个小伙在马上或直立或舞蹈,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在场的观众频频鼓掌欢呼。阿勒泰地区马种资源独特,历史上马文化、马产业一直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阿勒泰地委和行署把马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打造集养马、育马、赛马、骑马、赏马为一体的马文化旅游产业新模式,使马产业更快促进牧民增收、产业升级、文化繁荣。4月19日,中蕴实业集团马产业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富蕴县,这是新疆中蕴马产业集团第二个研、学、产、用基地。中蕴集团董事长王文兴表示,将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惠民原则,把阿勒泰地区马产业打造成为中国现代马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新高地,推动阿勒泰马产业走出新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据了解,阿勒泰地区有近13万人从事相关的马产业工作,其中农牧民占比达到80%。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毋状元说,中蕴实业集团可以让马的价值全面提升,可以让普通牧民一匹马的马奶收入一年达到2万元。二产提质增效:做精做优特色制造初夏时节,位于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戈宝麻花海景区内,微风拂来,花香袭人,2万余亩戈宝麻花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历时15年,通过建立中国首个戈宝红麻阿拉哈克科研基地、世界唯一的戈宝红麻阿拉哈克野生保护区来治理环境。目前,以戈宝麻衍生出的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阿勒泰戈宝麻产业链正逐步展开,开发的戈宝麻速溶茶、化妆品、系列服饰等产品在内地多个省市受到追捧。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景凤介绍,成功种植的2万余亩戈宝麻让昔日的戈壁荒漠变绿洲,为新疆荒漠化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创造孕育出的新兴产业,带领着农牧民增收致富。2万多亩戈宝红麻不仅让戈壁增绿,还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一批农牧民已经成为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和管理员。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牧民哈依沙·马合沙拜在基地工作11年了,在这里,他学习了种植技术,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除了像哈依沙这样的50多名正式员工外,每年七八月是戈宝红麻采茶旺季,可以为近百名农牧民提供务工岗位。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在发展旅游托举二产上,以“农畜产品、瓶装水、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为三大主攻方向,扶持戈宝红麻、旺源驼奶、康元沙棘和沙吾尔山牛羊肉等产品做精做优,不断提高疆内市场份额和国内知名度,打造阿勒泰金字招牌。三产争创品牌:创新业态抢抓红利“阿勒泰作为全疆唯一一个以旅游业为主体产业的地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新疆人游家乡’活动,在前不久的肉孜节假期,阿勒泰地区共接待游客23.5万人,实现旅游总消费2亿元。”5月27日,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克川接受采访时表示。记者了解到,阿勒泰地区近期出台“迎客游阿”十大优惠政策,鼓励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感恩有你,99元游家乡”活动,制定自驾游、乡村游、亲子游、红色游、研学游等高性价比线路产品,满足家乡人从欣赏美景转向体验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阿勒泰的风土人情。同时,阿勒泰地区抢抓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红利,不断繁荣夜间经济,扶持茶馆、咖啡馆、书吧、民宿等新业态。加大本地民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研究发展医疗保健、术后康复、社会养老等康养产业。2019年,阿勒泰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6月8日,从阿克苏市驱车前往柯柯牙纪念馆,一路上,两旁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在眼前飞驰而过。这些杨树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身份,它们是30多年前阿克苏地区实施柯柯牙绿化工程时种下的第一批树。如今,这些树笔直挺拔,见证着柯柯牙绿化工程这一人间奇迹。从1987年在柯柯牙的盐碱荒地种下第一棵杨树,到如今处处是滔滔林海,三十余载寒来暑往,阿克苏人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播绿,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绿色长城”,造林面积达120余万亩,累计栽种4850万株各类树木。这里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果篮子”,曾经的戈壁荒滩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百折不挠 在亘古荒原植绿在柯柯牙纪念馆里,柯柯牙植树初期干部群众使用过的坎土曼、铁锨、十字镐、独轮车、水壶、饭盒、马灯等劳动生活工具,已经锈迹斑斑,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干部群众为植树造林付出的艰辛努力。“狂风席卷着漫天黄沙,呼啸着从远处扑过来,霎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遮天蔽日”,柯柯牙纪念馆里一座巨大的电子屏中,播放着30多年前阿克苏地区沙尘暴来袭时的情景,向参观者展示昔日恶劣的自然环境。温宿县城区东北部的柯柯牙,地处风口,是阿克苏风沙的主策源地。二十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离阿克苏城区最近的地方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风季时,从沙漠发端的强风漫卷黄沙,袭击城市,一夜可摧毁万亩农田。“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遏制风沙,减轻沙漠威胁,改善各族群众生存环境,成为当时阿克苏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苏地委作出在柯柯牙打造大型防风固沙生态林的决定。”柯柯牙纪念馆馆长宋兴年向记者介绍。要想在柯柯牙种树谈何容易!修渠、修路、平地、压碱,每一步都难如登天。沉积了几千年的黄土在盐碱作用下坚如磐石,人们用尽各种方法,最后只有用爆破轰开柯柯牙坚硬的地层。柯柯牙土壤盐碱含量最高的地方达9.87%,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盐碱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标准。经过无数次尝试、失败、再尝试,终于将土壤的盐碱含量降到了0.8%,植树造林的准备工作完成了。“1986年金秋时节,来自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群众、学生,不分性别与年龄,凭着一把铁锨、一双手、一块干馕,向亘古荒原柯柯牙开战!”听着宋兴年讲述当年的情景,数万人在荒原上劳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一年参加绿化工程建设的干部群众达5万人次,共完成4000亩林带的平整、开沟、挖渠、打埂、浇水、管护等各项工作。大家在荒原上挥汗如雨,耕耘着希望。”宋兴年说。狠狠地干 有啥困难都不怕“这里的每一棵树,就像我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依马木·麦麦提就要走进柯柯牙纪念馆,在馆内馆外看一看、转一转。他离不开这片土地,一段时间不来,就觉得心里缺点啥。作为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柯柯牙最初种下的林地每一处都有依马木的足迹。他见证了柯柯牙从昔日“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到“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如今,已经76岁的老人一说起当年的往事,第一句话便是,“地委秘书长握着我的手问,种下去的苗木能保证成活吗”。问他的人是时任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柯柯牙绿化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何俊英。老人说:“当时,我低头想了一会,随后抬头看着他,说了一句,‘可以保证’。”简单的一句话,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承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学林业的,如果树种不活,脸往哪搁?”为了这句承诺,依马木豁了出去,“狠狠地干,有啥困难也不怕”。1987年,全地区的植树大会战开始。3月中旬至4月10日,第一批2000亩苗木种了下去。树,种下去容易,活下来难。在柯柯牙这样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种树,尤其如此。一场热风袭过,树苗就遍体鳞伤。要保证成活率,浇水、施肥、管护,一样都不能放松。依马木和同事们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馕;累了,就睡在林带梗子上。当年7月初的一天,依马木与何俊英爬上一处高地,远观苗木的长势。他们惊喜地发现,漫无边际的戈壁荒漠中出现了一片激动人心的绿色,活了,树一定活了!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经过检测,2000亩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达到了87.5%,依马木激动得一夜没睡。1987年秋季,柯柯牙又种下了1200亩苗木,这是新疆首次秋季植树。第二年,树木成活率达到98%,柯柯牙彻底摆脱了“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植树老地方”的状况。柯柯牙纪念馆的讲解员还告诉记者,1988年,参与植树的单位都收到了一个果篮。虽然数量不多,果实个头也不大,但那是他们亲手在柯柯牙种下的枣树结出的果子。这些甘甜的红枣,彻底击碎了很多人心中“柯柯牙不可能种树”的断言。一代接着一代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一走进柯柯牙纪念馆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被镌刻在整整一面墙上。今天的柯柯牙已是绿波荡漾,果香四溢。阿克苏人让戈壁荒漠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然而他们并未停下脚步。早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时,为了让已有绿化成果得以延续,政府在柯柯牙采取“以林养林”办法,在防护林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如今,亘古戈壁变成万顷林海,套种的经济林也成了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这里成了薄皮核桃、苹果、红枣、香梨等优质特色果品主产区,成为阿克苏地区的一张金色名片。5月16日,记者来到温宿县,走进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后在戈壁上建起的原木本粮油林场,这里是著名的纸皮核桃“温185核桃”的发源地,出产的核桃皮薄、饱满、果肉香脆,广受市场欢迎。在村民木合旦·吐尔迪的果园里,小小的核桃果实已经挂上树梢,每年20亩核桃能给他家带来平均6万元左右稳定收入。今年阿克苏地区又启动的第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再现万人植树热潮。继柯柯牙绿化工程之后,阿克苏地区相继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空台里克区域生态治理工程。柯柯牙已经成为一个绿色“泉眼”,使绿色蔓延流淌到阿克苏的广袤大地,流淌到天山南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戈壁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