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趋势汇率多少 最新汇率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云道CloudyTunnel的雪球专栏文主要结论如下:美元指数走强,主要是加息预期与风险偏好的支撑。中美利差扩大没有带来大量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压力更多是来自与经常账户。美元指数走强对中国债市利大于弊。美元指数的影响因素近日美元指数站上113位置,主要是加息预期与风险偏好支撑的走强。一方面,良好的非农就业数据和持续超预期的CPI数据使得市场预期对美联储11月加息75基点更为一致。另一方面,大幅加息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担忧压制市场风险偏好,美元继续获得避险资金的支撑。美元指数走强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①对非金融类企业,汇率波动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偿债能力。当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贬值时,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相关企业经营成本,有比较多外币应付款和债务的企业偿债成本压力加重。不过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会受益。②汇率对通胀的影响,主要影响进口商品的价格。当美元升值时降低进口美元定价的商品,当美元贬值时增加美元定价的商品。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为大宗商品多数使用美元定价。③汇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美元指数与中国国债收益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图1: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资料来源:Wind图2:美元指数和中国国债收益率资料来源:Wind美元指数短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①经济指标,如非农就业、失业率、CPI、PPI、PMI、货币供应量等②重要事件,如美国财政部外汇报告、美联储议息会议、选举的预测和结果等③货币危机的信号。短期的因素通常影响当天或未来几天的汇率走势。中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①利率水平②经济增长③货币政策④财政政策。中期的因素通常影响几个月的汇率走势。长期的影响因素是①购买力平价②外汇储备。美元指数对债市影响美元指数与中国国债收益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美元指数走强导致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中国的经济是以生产和制造为主。PPI走低带动CPI下行,因此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美元指数走强反应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资金流入债市。目前中美货币政策的背道而驰,加剧了中国债市的性价比。汇率贬值往往无碍货币政策宽松。汇率本质上是不同货币的相对价格,中期来看,取决于两国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强弱。利率是货币的内部价格,汇率是货币的外部价格,对于不同经济体,利率和汇率的重要性存在差别。就大型经济体而言,内重于外,即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优先级,往往高于固定汇率。因而大型经济体在面临内外均衡约束时,考虑到货币宽松有助于国内经济回暖,即使面临汇率阶段贬值,也可能采取降准降息等操作。2019年11月、2022年8月,均在汇率阶段调整期间,采取了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的操作;在2019年9月进行了降准操作。2022年11月和12月分别有10000和5000亿元MLF到期,降准置换到期MLF带来的经济改善预期会对汇率预期形成支撑作用,将部分冲抵利资本外流的效应。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显示,中美利差一度达到130基点,但资金流出规模明显小于2015-2016年,利差扩大并没有带来大量资金流出,资本外流相应也没有给汇率贬值带来进一步压力。总体来看,美元指数走强对中国债市利大于弊,债市具体内容参见以我为主债牛未尽。图3:银行代客结售汇 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Wind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
摘要:在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中,有诸多汇率理论用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变动。为排除政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本文采用2003―2009年的季度数据,利用西方著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外汇供求理论,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并与名义汇率作比较,分析其原因,提出完善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建议措施。关键词:CPI贷款利差;名义汇率;进出口差额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41-05一、引言一国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示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而实质上汇率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现象。汇率水平的高低除了受政治因素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是由诸多经济因素决定的。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国际收支学说等都是分析经济因素变动,进而决定汇率的汇率决定理论。本文根据汇率理论。实证研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并分析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由于1994年以前。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不变,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难以体现。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故选取2003-2009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我国的经济状况经济增长对于长期汇率水平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国内经济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保证。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经济实力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但整体缓步上扬,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体经济层面推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动力源泉。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相关性。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GDP逐年增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升,每年第四季度都有超越后一年前三季度的现象,这是由于统计因素所引起的。我国GDP逐年增加,表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人民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人民币的汇率缓步升值。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应提高。这也使人民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坚挺。(二)人民币流通状况(购买力平价理论)卡塞尔认为,应该根据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汇率。他的逻辑是:对一个国家的货币的需求,其实是对这种货币的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的汇价应该由它们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除以外国的物价指数。如果用π*和π和来表示美国和中国t0到t1期的通货膨胀率,S0和S1表示t0到t1期的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1-SO)/SO=(π-π*)/(1+π*)。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人民币应该升值。从长远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呈现出类似的通货膨胀率。以下采用2003-2009年季度的中美居民价格消费指数,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分别以2003年第一三季度、2004年第一三季度、2005年第一三季度、2006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计算出相应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由上图可以看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无论以哪一期作为基期。其汇率走势都极为相近,且差距不大。在2007年第三季度之后,购买力平价汇率高于名义汇率,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后这一差距逐步拉大。在2005年7月。我国政府决定将人民币汇率从原来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升值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由于汇率制度的改变,人民币名义汇率逐渐下降,人民币不断升值,在2007年底到2008年升值速度加大。正因为制度改变导致的升值速度加快,使得名义汇率小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修改,相信在长期内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汇率是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的。(三)利率差异(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在利率变动由市场决定时。使得频繁的资金流动在迅速变动的利率上及时的反映出来。同时,利率变动又可对利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周边的国家,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这可能导致本币汇率上扬。利率平价表达式为:(F-S)/S=i-i*。其中。S是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是将外币换成本币的汇率。i是本国利率,i*是外国利率。上式反映了汇率与两国利差的相互关系。当本国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反之,汇率上升。即F与i-i*成正比。通过对表5中F和利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263457。分析结果显示,F与i-i*成反比。我国的汇率变动与中美之间的利差正相关。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矛盾的。究其原因,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水平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因此,我国必须培育一个发达的、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在货币市场上利用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变动来对汇率进行调节。例如,当市场上存在本币将贬值的预期时。就可以相应提高本国利率以抵消这一贬值预期对外汇市场的压力,维持汇率稳定。(四)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理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外汇市场上供需流量的变动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因此,国际收支状况与汇率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引起外汇需求增加而可能导致外汇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顺差意味着本币需求增加。可能促使本币汇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顺差。这支撑了人民币汇率走高。本文选取2003-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额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情况。从表6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差额的节节攀升使其国际收支存在明显顺差,导致人民币汇率的逐步走高。虽然2008年底到2009年初顺差额有所减小,但并不影响人民币的升值走势。(五)政府干预分析以上主要是从经济层面上分析了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在我国,中央政府的意志及其采取的行动往往是决定短期汇率的重要因素。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至今,虽然我国汇率双向波动,但缓步上扬。1994年人民币并轨时,汇率为1:8.7。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没有贬值,仍然保持稳定,1美元兑换8.2757元人民币。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增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有效的外汇管理制度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制度保证,能够有效地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随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中央银行将进一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以维持汇率稳定为基本点,对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三、结论本文从中国的经济状况、人民币流通状况、中美利率差异、国际收支以及人民银行制度干预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国GDP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人民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人民币的汇率缓步升值。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将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汇率。如前所述,虽然中国年均GDP增速远高于美国。但现阶段我们的增长方式并不合理。中国经济尚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低效率的经济。国内经济在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汇率在短期内升值压力很大,但中长期内不会持续升值。第二。人民币流通状况:正因为制度改变导致的升值速度加快,使得名义汇率小于购买力平价汇率。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CPI均值,中国为108.14,美国为119.14(2002年同月为100),可见,人民币中长期有升值趋势。第三,中美利率差异:我国的汇率变动与中美之间的利差正相关。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水平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从利率平价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内有贬值的趋势,中国的名义利率高于美国。美国银行贷款利率为3.25%,国内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高的货币远期将会贬值。第四,国际收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顺差,这支撑了人民币汇率走高。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运用会日趋合理化,从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来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从近期和中期来看。人民币仍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增加汇率波动的区间,不仅仅盯住美元,而是一揽子货币。为此,一是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如远期交易、掉期交易等。形成利率与汇率直接作用的市场机制,并积极、慎重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盯住一揽子货币,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汇率灵活性,使人民币名义汇率趋近于由真实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实际汇率,使汇率的形成机制能够适应国内经济和外部市场的需要。三是加强外汇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抵制国际资本冲击。总之,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要保持稳定,并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况变化作适时调整。参考文献:[1]黄蕴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M].河南社会科学,2000,(02).[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唐彬文、左相国.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7,(10).[4]杨兆廷.影响今年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1998,(05).[5]郑鸣.加入WTO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2,(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