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少钱 探讨人们财富是怎么创造的的来源和管理方法?

欧美现代公益的基本底色,不在朴素的善念,而在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去补资本主义的漏洞。这就是为什么,向富豪提问,“你为什么捐赠?”,显得有冒犯性。让对方坦然给出原因,等于请他自行走下神坛。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孙行之,责编:施 杨,创业邦经授权发布。关于富豪捐赠,知乎上曾有一条评论:“除非他们用直升机到贫困的地方撒钱,否则我绝不相信他们的捐赠”。这句话质疑了富豪们捐赠的动机——未必出于纯粹的善;也可能质疑了他们的做法——捐赠的过程有猫腻,比如政治献金、避税、诈捐、做广告等等。的确,说单纯因为大爱驱动,而抛掷巨资,这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难以自圆其说。不过,这句玩笑话,也意外点到了传统慈善和西方现代公益的重要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源于人的善意。救济穷苦的人,这是一种点对点的,基于人情的行为。而现代公益呢,它的投入和输出基于社会共识,投入源源不断,去向多种多样,施予者与受助者之间隔着一部社会机器。旁观者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系列数字,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受助者获得的改善,更别提亲眼看到他们脸上感激的表情。更关键的问题是,从17世纪初开始,欧美公益就已经与纯粹的善告别了。公益的出发点不再是宗教意义上的“慈善”(charity),也不是道德层面的良善,而是一项功利主义的主张,即“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公益更像是一项社会工程。它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堵了资本主义的漏,为的是让得这艘大船不至于沉没。区别于传统慈善:现代公益讲求功利所以我们才看到,对西方现代公益贡献最大的,恰恰是在趋利这条路走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以及比尔盖·茨等等。而使他们走上致富之道的,和为他们实践散财之道的,始终都是同一种东西——“科学”地用好每一分钱。在谈论他们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和《英格兰慈善用途法规》。《济贫法》是社会政策的发端,又被历史学家资中筠在《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中认作是欧美现代公益的先声, “捐赠从慈善性质发展到某种程度的社会性”。换个角度说,原本“你穷”只是你自己的事,从那时开始,“你穷”就变成公家的事了。而因为英美两国的历史渊源,英国的做法对美国早期公益事业也是影响很深。粗看,这是个促使富人向穷人捐钱的善举。法案规定,有产者必须交税,税收由教区统筹,用来安置同教区的赤贫者。但结合具体做法,再联想一下穷人遭受了什么,就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就是以《济贫法》等一系列法案为背景的。主人公奥利弗在济贫院长大,一天的食物只有三顿粥,周末才有一片面包,后来又被送到棺材店当学徒,备受虐待。这就是《济贫法》的做法,把“圈地运动”中失地的流浪者、赤贫者安置到济贫院或者劳教所,强制劳动。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教区监督员会把穷人家的孩子和父母隔离开,送去上学或当学徒。甚至,为了避免穷困人口“再生产”,在一些教区的济贫院,夫妻是不被允许见面的。《济贫法》更多是实现了对穷人的控制:穷人不会四处流浪闹事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都被吸纳到新的工业体系,成了劳动力。《雾都孤儿》2005这种做法,以“济贫”自居,实质是“功利主义”的,与道德意义上的“善”相隔很远。“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社会总体福利”。但它可以引出一个危险的推论:牺牲小部分人的权利,赢得一个大群体的利益,这是合理的。就像那个经典的哲学故事,五个受困于洞穴的人,能不能为了活命,而吃掉其中一个?美国的慈善理念,总体源于欧洲,但做法更为务实。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1835年访美考察时就得出观点:欧洲人整天把德性和牺牲挂在嘴上,只敢私下说德性是有用的,美国人却坦然承认这一点,相比较来说,后者反而比前者更高尚。美国公益工程最重要的动力,同样是“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直接救济穷人。成立最早塞奇基金会,总部大楼墙上镌刻的会徽格言,是一个粗看与慈善没有直接关联的句子,“真理使你自由”。基金会创立之初就明确规定有“三不捐”,居首的,就是“对个人或家庭的救济”。从钱的去向看,“功利”目标体现地也很明显: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富豪捐赠长久以来的共同点是,重视教育,尤其是对精英大学的投入。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等等,一部部金光闪闪的校史,也是富豪的捐赠史。可显而易见,精英大学的席位,依然属于富豪本阶级的孩子。绝大部分寒门子弟与之无缘。私人公益基金投入的第二大传统领域是医疗,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援助,但更多资源投入于新药开发、科研推进等方面。早期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医疗尤其重视,北京协和医院就是他们的杰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是。在医疗领域的捐赠更是盖茨基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美国实业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此外,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国际政治一向是美国私人公益基金投入的传统领域。尤其是前两个,在当前越来越被看重。不论是教育、医疗、国际政治还是科技,这四方面都与国家利益,甚至全人类的福祉紧密相连。可以说,现代公益瞄准的目标,更多是为社会整体“做大蛋糕”,而不是传统慈善所做的“分蛋糕”。穷人当然也是受益者,但钱并不直接流入他们的口袋,而是通过涓滴效应流向他们。但毕竟美国公益蓬勃的年代距离《济贫法》颁布已经过去300年,具体做法有了很大的改良。美国的私人公益基金从一开始就把切实帮助弱势群体纳入视野。到了当代,公益中的人道主义味道更是越来越浓,“平等”的观念被更频繁地提及。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确认个人主义和贫富不均的合理性。这是资本主义理念的根基,也是大亨们安享财富的根基。一个能为富人“洗白”的概念:财富代理人一方面,要强调贫富差异天然合理;另一方面,大亨们又在倾力与弱者分享财富;用什么来协调两者的矛盾?卡内基,钢铁行业的垄断者,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公益奠基人。他的奠基之功,不仅是他以大半身家建立的基金会,还有他那篇《财富的福音》,几乎就是西方富豪捐赠的“纲领”。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穿透时间,就是因为,它很好地弥合了贫富分化合理性与捐赠行为之间的裂缝,能为财富精英代言。在发表于1889年的《财富的福音》里,卡内基提出了一个调和性的概念——“财富代理人”。“财富代理人”的说法,其实暗含着卡内基对贫富分化合理性的辩解:首先,“适者生存”的法则,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因而分化是必经之路;其次,富人也是靠能力和勤奋致富,所以天经地义。总而言之,卡内基还是在这篇文章中劝导人们去适应并接受这一竞争法则。但他也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均衡点:财富精英有能力在竞争社会中赢得财富,也应该是造福社会的第一责任人。“富人就只是他的穷兄弟的代理人,用他管理上的超人智慧、经验和能力来为他们服务。”卡内基为普林斯顿大学捐了个湖,为让学生少打橄榄球多划船同时代的洛克菲勒将“财富代理人”的概念向前推了一步。他提出的信条是:“尽其所能获取,尽其所有给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当好这个“代理人”了。卡内基写道:“现在百万富翁的罪恶不在于缺乏捐赠,而在于胡乱布施。”他还提到:富人要做的不是单纯的施舍,不劳而获会让人失去自强的意愿,懒汉会带坏社会风气;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找到贫困问题的根源。卡内基的主张里,也不难看到300年前英国《济贫法》残留的影子。比如,他提到要把那些毫无出息的懒汉放到教养机构隔离起来,以免带坏了勤劳上进的人。有这样想法的富豪不占少数。当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的哲学家斯宾塞在美国大受富豪追捧。卡内基就在自传中盛赞其学问,与他结伴旅行,还自称是斯宾塞的信徒。“提拔上进者”的想法主导了他的捐赠去向。他公益投入中的80%被用于文化教育。他捐赠的第一步也不是救济饥馑中的穷人,而是陆续造了2811座图书馆。用他自传中的话来说,“没有什么比图书馆更能够体现金钱的价值了”。华盛顿特区卡内基图书馆为什么捐赠?走钢丝的富人举起了平衡杆19世纪末,独立战争以后贫富差距迅速拉开的时候,也是富豪捐赠开始踊跃的阶段。推动他们做出捐赠决定的力量之中,未尝不包含对自身存亡的忧惧。卡内基在公益上做出过太多了不起的功绩,以至于一个重要事实被掩盖了:在最初决定投身公益时,他正遭遇事关企业生死的考验。当时的许多工厂,工人们薪资很低,终日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而且,工伤致死、致残的状况常常发生。罢工和抗议席卷全美。工人们汹涌的怒火,被卡内基在自传中轻描淡写为“劳资关系”,是“做公司就会有的烦心事”。但事实上,他至少被此起彼伏的罢工困扰了10多年。当年,美国实力最强的钢铁行业工会就驻扎在卡内基下属的工厂。1902年,《财富的福音》发表3年后,他的工厂又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暴力的罢工运动——霍姆斯特德罢工。工人和政府官员都有伤亡。后来,在卡内基集团的要求下,州政府卫队出动8000士兵镇压工人,才保住了工厂。霍姆斯特德罢工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境遇似乎更糟。下属工厂经历了来势汹汹的罢工,1901年,他又因政府的反垄断诉讼而被送上法庭。那段时间,丑化洛克菲勒的漫画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全都是一些狡诈、冷酷、丑陋的形象。他后来痛苦地回忆:“我所赚到的所有财富都不能弥补我那段时期的焦虑”。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处境,并不特殊。在全球动荡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堆积的财富也把美国富豪架上了高空的钢丝绳,一边是席卷全国的罢工和农民抗议,另一边是欧洲蓄势而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他们每走一步都是险象环生。1905年,大受富人支持的麦金莱总统死于无政府主义者枪下。罢工、抗议、刺杀总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布林克利注意到,富豪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变化表现在可观察的外在,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史》中,他写道:“富豪开始不再追求华服豪宅,1910年起,第五大道上的很多高楼大厦被主人遗弃,有的被学校和政府接管,有的干脆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不显山露水的公寓楼,而且这些公寓楼也不再有浮华的装饰,简洁低调。”空走钢丝的富豪找到了一根平衡杆,那就是捐赠。他们的经历,在100年后产生了回响。2000年,在面临反垄断诉讼两年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有生之年捐出所有个人财产。此后,他逐渐退出在微软的工作,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公益。很难说这些投身公益的富豪没有造福社会的梦想。但在彼岸的崇高和此岸的自利之间,曾有一道深不可测的沟壑。他们跨了过去,才触及崇高。如何捐赠?科学地用好每一分钱赚钱和花钱,都需要“科学”。承认并且精确计算利益,正是整个公益系统的运转逻辑。这种“科学”,首先体现在对捐赠领域的把握上。前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第一次向比尔·盖茨汇报时,感到非常紧张。这是因为,同事告诫她,一定要认真准备,因为盖茨看过所有材料,而且对数字极其敏感,对很多国家,比如埃塞尔比亚政局、尼日利亚北部冲突和阿富汗战乱等十分清楚,而且对资助领域的科研进展也了如指掌。深入调查捐赠领域,这不是盖茨特有的做法,而是私人公益基金的传统。从成立最早的塞奇基金会开始,社会调查就是工作的重要一环。塞奇基金会专设统计部、课题研究部,开展田野调查,出版了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或社会工作者。这样的例子,在之后的基金会发展史上不胜枚举,卡内基基金会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福特基金会的《盖瑟报告》等等,都是影响巨大。“科学”地用钱,也体现在以专业的管理制度行事。更直接地说,就是照搬了企业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更新,公益基金的管理方法也在与时俱进。用人当然也需要“科学”。私人公益基金会不是富豪个人的爱好,或者发挥余热的地方,交给家属随便打理就好了。在美国,大型私人基金会的掌门人是当之无愧的社会精英。仅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有3位官高管曾担任过国务卿。所以,大基金会又有“影子内阁”之称。其他还有许多基金会管理者来自大学校长、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也不乏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入职盖茨基金会之前,李一诺是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她刚到基金会时,也为其他员工的背景感到意外,他们中间一半人有创新相关的专业背景,而不是她想象中的“具有公益背景的员工”。董事会的第一届董事常常包括捐赠者及其家属,但家族在董事会的影响一般只持续二、三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府和民众的一个忧虑:富人已经手握金钱,通过捐赠,他们的权势会否贯穿所有方面,并把权势传递下去?也因此,美国的公益基金会一直面临政府的严格监督。这种监督涉及税务、财务等等,但最为严密的监督往往针对政治,比如,参与总统及政府高官的选举、宣传,对特定社会思潮传播及其社会议题的研究等等。越不平等,越捐赠可以说,《财富的福音》发表133年后,西方公益依然处于其大致理念的延长线上。卡内基说,富人要成为“贫穷同胞的代理人”。洛克菲勒说:“尽其所能获取,尽其所有给予。”“竭尽全力,放手一搏”,2020年度公开信中,比尔·盖茨说,这是他与巴菲特的共同信念。四位大亨的话,含义相近,程度递增。与此形成呼应的,美国捐赠规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1987年、2008年及2009年之外,几乎每年都在增加。根据美国施惠基金会发布的《Giving USA 2021:2020年度美国慈善捐赠报告》,2020年,美国捐赠总额又创新高,达4714.4亿美元,比上一年提高5.1%,高于当年3.8%的通胀率。另一方面,全球体系内的不平等也在加剧。近10年,没有一本学术书像《21世纪资本论》那样引起了如此广泛、强烈的反响。很难说,这份影响力不是因为,作者用了18世纪以来的各国数据,相对严谨地论证了一个众人感受强烈的事实——劳动回报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贫富差距一直在扩大。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压在普通人身上的石头,也会是高悬于巨富们头上的利剑。资本总是流向边际效益更高的领域。但什么是真正的效益?这取决于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衡量。时移世易,不同时段,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一个已经70多岁的穷人刚刚领到1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按照以往的惯例前往银行存了20美元。他从银行的大门出来时,正好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绅士正在抽雪茄。这位已经戒烟戒了50多年的穷人主动上前与那位绅士搭讪:“你的雪茄真是太香了!这样的雪茄肯定很贵吧?”“每支雪茄20美元。”“啊,那么你一天抽多少雪茄呀?”“一天抽15支。”“哦,那你抽多长时间了?”“50 年了。”“你一天需要300美元,一年就是10万多美元,你抽了50年,哎呀,你计算一下,你抽雪茄的钱不计利息已经500多万美元,大概可以将这家银行买下了吧?”“……哦!你似乎不抽雪茄吧?”“没错,我不抽。”“那你能够将这家银行买下吗?”“说实话,不能。”“告诉你,我名下有10家这样的银行!”其实,这个穷人非常精明。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他算账算得非常快,一下子就将抽50年雪茄的烟钱算出来,这么多钱足以将一家银行买下;第二,他对于勤俭持家、由小发大的道理十分精通,并且亲身实践,好多年都未曾抽过一支价值20美元的雪茄了。但是,即便这样,大家也不会认为他具备“活智慧”,因为他虽然没有抽雪茄,但也没有攒下足够买银行的钱,不得不恭敬地对待那位绅士。可以说,那位穷人拥有的是“死智慧”,而那位绅士才是一个拥有“活智慧”的人,因为他懂得“钱生钱”的道理。一直以来,犹太人就有“世界第一商人”之称。他们为什么这么会赚钱呢?据统计,世界上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到一半;而美国众多富豪家族中,犹太裔占了40%。很多人都好奇,是什么让犹太人取得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在犹太人的处世圣经《塔木德》其实已经有了答案:我阅览有关犹太人的书本发觉,她们也并不是与生俱来便是成功的商人,反而是在不成功后持续吸取经验最终才迈向取得成功。我细心细读了犹太智慧来源于《塔木德》,找到犹太人智慧的秘密:犹太人:有钱人都在坚持这5个黄金定律!钱就是这么来的!黄金定律一:懂得经营自己的人品一个人的人品,往往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在财富的竞争中,人品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为了获取财富,不择手段,抛弃人品和道德,这样的人,就算获得了财富也是短暂的,因为丧失人品,毫无诚信只会让人生厌,阻碍自己的财运,最后你只会一败涂地。懂得如何获得财富的人,深知自己的财富应该建立在道德和良知的基础上,这样所获得的财富才会永久。黄金定律二:在社交方面大方犹太人,因为他们经常做生意,所以他们很注重团队精神,也很注重人际关系。《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到了一家香水店,即使你没有购买任何东西,它也能闻到一股香味。”犹太人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他们会仔细地挑选和辨别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客户,谁是他们一生的财产,而客户则是暂时的利益交换。因此,犹太人在结交朋友的时候非常谨慎,他们首先会问自己:“我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他是个有价值的人么?但有不少穷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是很随便的,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根本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是一种“要穷,大家都要穷”的心态,不想进步,最终都要为这种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行为“买单”。黄金定律三:懂得稳健世界上没有一步可以登天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渐进的稳定增长的过程,如果不懂得其规律性,很容易自掘坟墓。因此,不管你做什么,也不管你没钱没人脉还是没别的什么,都不应该心浮气躁,而是要有头有绪,稳步前行。黄金定律四:寻找一个学习伙伴,探讨和交流创业思维犹太人做生意之所以成功的概率大,除了个人的聪明还取决于他们的合作伙伴。很多人非常喜欢隐藏自己的点子,甚至把它作为创造财富的根本。但说实话,现在的互联网如此发达,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靠某个点子赚取财富的,如果说你手握一个创业点子,却发现没有人去做这件事。这里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这早就被无数人尝试过了,根本行不通;要么它本身就违背了商业的底层逻辑。走出去,三五个好友有时间多去探讨一下个人的思维和创业项目,把点子藏起来,自己悄悄地去做,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失败!黄金定律五:把握机会,利用商机犹太人十分擅长于把握风向,发现容易被人忽视的财富之路。我们一直都知道一个好的时机对于一件事情是否成功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商机同样也是这个道理。犹太人不会放过没每一个有利的机会。他们也会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寻找机会。不仅在经商之路中保持着 高度的敏锐度,还保持着勇敢的胆识,积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寻找好的商机。《塔木德》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犹太女人,她花光积蓄进了8000盏油灯,一盏卖10元,开张三天,生意惨淡。后来,她打出一则广告:“油灯不要钱,包退换,还免费送一盒火柴!”本以为会血本无归,谁知,两年后,她却成了当地最有钱的女人。女犹太人桑娜家里是经商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各种做生意的方法,成年后她也立志当一个优秀的女商人!长大后的桑娜带着自己日常攒一点点攒起来的钱,在街上找了间小店租了下来,然后带着剩下的钱去了趟批发市场进购了8000盏油灯和一些灯油。桑娜要做卖油灯的女商人!等店铺正式开张后桑娜已经没有钱了,她现在要做的就是“薄利多销”先让钱到自己手里。别人家12、13的油灯在桑娜这里只需要10元一盏,本以为卖的便宜生意就会很好,可一个星期连个星期过去了,桑娜点里的顾客寥寥无几,生意惨淡的要倒闭一样,虽然是个新店。后半个月生意还这样自己下个月的租金都交不起了真就要倒闭了!众所周知犹太人是最聪明的种族他们的聪明智慧也让他们成为了最会做生意的商人,桑娜作为犹太人要是把店铺开倒闭了那不是招人笑话?于是桑娜就去其他店铺附近做调查,想看看自己店铺和其他生意好的店铺的区别,也看看自己和其他生意不好的店铺的相同点好加以整改。几天的观察让桑娜大致总结出了一点,那就是不管什么店铺只要是开的久的那肯定都是有一定口碑和老顾客的,光是这两点就够这些店铺存活了!因为老顾客会带新顾客去,新顾客有需求时也会把有口碑的老店铺当做首选,这样一来生意就不断。而许多新店铺的生意不好也是败在了这两点上,一来没有稳定客源,二来没有口碑,就算是在价格上有优势但顾客们选择时也不会第一个选择心店铺,毕竟不知道商品的质量,万一图便宜买回去不好用退换还麻烦。找到了原因桑娜马上就想出了对策,既然新店不被人信任,怕花了钱还麻烦,那自己就让他们“不花钱”免费用。免费的东西是没人会觉得麻烦的!很快桑娜的广告就铁路出去“免费领取油灯!包退换!来者皆送一盒火柴!”不要钱包退换还送东西,这样的诱惑对于总爱捡的便宜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大好机会啊,就算不需要也会来看看凑个热闹。很快桑娜店铺门前就挤满了想要领取的人。这时候她就告诉大家领取和退换的要求:“交10押金就能领走油灯,油灯什么时候还押金就什么时候退,退换时只需要有本店燃料灯油的购买记录就无条件退换。”这对消费者来说仿佛亏的还是商家,毕竟交了这钱到时候还能拿回来,而自己拿回去又拿回来退还的油灯却是旧的破的,自己的10元还是10元,而桑娜的新油灯却变的破旧。这不就是桑娜送油灯给自己用嘛,而且还送火柴,也只要10元,退换的条件也不苛刻,只是回购灯油而已,油灯拿回去都是要买灯油的,不然就是个摆设啊。大家都觉得现在领取就是自己赚了,于是纷纷交押金领取,不到几天的时间桑娜的油灯就被领取的差不多了,而灯油也被卖了出去。桑娜比谁都清楚赚钱的是自己才对,因为她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一开始的“薄利多销”还顺带用油灯绑定了灯油的生意,这卖出去一个油灯就是一个绑定的客户啊!他们为了能退换押金日后还会回来购买灯油!她开始就打着油灯可以用很久,而灯油是消耗品的心思,大家在买回去用油灯的时候会无限的回购灯油,等真的用的旧了破了来换,那桑娜也早就从他们回购的灯油中赚到了油灯的钱,退给他们押金还能增加他们对店铺的信任!后来桑娜直接把这个活动变成了自己店铺的特色,人家随时能来领取和退换,这个法子经营油灯店让桑娜赚到了不少的钱,她一边开店一边投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经过2年的奋斗和积累,米勒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婆,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犹太人的暴利思维犹太人商业智慧一:大地是生意场,赚钱是人生信仰。1.商业的残酷,是所有渴望赚钱的生意人必须接受和学习第一堂课,不能接受这种残酷,最好别想着能成功。2.为了赚钱和发财的目的,无论多穷,都要站到富人堆里。3.控制好你的情绪,尤其要拒绝发怒,静心倾听财富的召唤。4.赚钱不问出处,金钱不分高低贵贱。5.时间也是一种商品,能让金钱“无中生有”。6.生意场上,占据心理优势、善于攻心之术是最大的本钱。犹太人商业智慧二:注重策略性的思考,不要痴迷使用手段。7.做生意,只有聪明,只能赚小钱,将聪明转化为智慧,方能赚大钱。8.干活越少,赚钱越多;只有会算钱,才能会赚钱。9.善用逆向思维,巧用各种商业游戏规则,而不是在规则面前无能为力。10.危机中有机会,生意场上的灾难往往可能就是赚钱的商机。11.智慧是生意人的聚宝盆,只有智慧的思考才能让“物品”变成“商品”。犹太人商业智慧三:做生意先做人,做人要有一等智慧。12.做生意从推销自己开始,打响你个人的牌子,赚钱自然不难。13.靠做人准则来做生意,绝不会出大错。14.做人没耐性的人,做生意也很难赚大钱 。15.贪婪的人,一定会有破绽。16.对待客户,要像对待女人一样温柔。17.生意场上的大成功是因为性格,而非聪明。18.生意场上,最大的痛苦是不被人相信。犹太人商业智慧四:借力,只有没什么本事的人才会单纯靠自己去发财19.别人的钱是你做生意赚钱最灵光的钥匙。20.善于用人,借助别人的聪明头脑赚钱 。21.钱要是够,谁都会做生意,关键是要善于用更少的资金,做更多的生意。22.和那些利益追求者捆绑在一起,你也会分到利益。23.以利驱人,先舍后得,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出去。犹太人商业智慧五:钱赚钱,胜过人赚钱24.让钱流动起来,有钱不置半年闲,坚决不把钱存进银行。25.赚“有钱人”的钱,更容易发财。26.女人的钱,嘴巴的钱,是两种永不枯竭的财源。27.“人追钱”一定不如“钱追钱”,要做大生意、赚大钱,不懂资本运作之道,是行不通的。28.充分发挥每一块钱的功效和价值。犹太人商业智慧六:不放过任何一个赢的机会,也不可忽视任何输的危险29.具备危机意识,坚决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和危险。30.敢于冒险,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31.生意人就是要和数字打交道,读懂数字不吃亏。32.为防受骗,有些工作花钱雇人监督也值得。33.靠投资赚钱,一定要有止损意识。34.做生意赚钱,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犹太人商业智慧七:做生意要看趋势,做到顺势而为35.大势不好未必你就不好,大势越不好,很多时候反而越容易赚钱。36.重视信息和情报收集工作。37.时刻盯住市场上的流行趋势,精准捕捉未来产业趋势。38.先下手为强,跟风者瞎忙。穷人羡慕富人物质丰厚,生活优越,却从来没有看到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努力。其实真正拥有高智商,高起点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人生巅峰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就从今天开始,努力过好人生的每一天。不在于你一个人能干多少事,而在于你能整合多少人愿意为你干一件事!穷人用一辈子的苦换一时的享乐,富人用一时的苦,换三代的福运。而投资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就好比一局德州扑克,什么时候该加注,什么时候该退出,你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底牌和筹码,更要猜测对手的行动。偶尔要以小搏大,偶尔应以大压小,掩饰自己,迷惑对手,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在《塔木德》里,有一条法则被犹太人称为——永恒的法则,那就是22∶78法则。所以犹太人经商奉行一句谚语: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说白了就是,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做生意最好是去赚有钱人的钱。在美国曼哈顿第五大街上,每逢圣诞购物高潮,大多数商店顾客都拥挤不堪,却有一家商店,重门深锁,里面只有一位顾客,这家商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毕坚】。在这里一套衣服要卖2000多美元,一瓶香水要1500美元,所以每次只要招待一位顾客就够了。美国前总统里根、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约旦国王侯赛因以及一些著名艺人都曾光顾【毕坚】,【毕坚】对所有的顾客都要保密,“豪绅”的品牌形象,神秘的经营体系,奢侈的商品价格,更提高了【毕坚】的地位和形象。其实,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越来越多聪明的人和公司,都把目标锁定在了那22%的有钱人身上。普通人想要实现圈层跃迁,要明白一个道理:造汽车的就是比造自行车的赚钱;做金融的就是比超市卖大米的赚钱。同样的职业,天壤之别的收入,根源就在于我们服务的客户,是富人还是普通人~你所在的区域是“高价值区”,抑或是“低价值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向这样的人靠近,占位比努力重要,进入那条,精英林立,黄金遍地的“22%”的高速路,你才能更快的积累财富,阶层跃迁。这些都来源于《塔木德》,也是富人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犹太人的智慧都被列入了《塔木德》中。这本书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犹太人的故事,反映了致富和生活的哲理,是当代职场人、创业者还有学生的福音。犹太人这么聪明,与《塔木德》有离不开的干系。《塔木德》里汇聚了2000名犹太智者的结晶,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娓娓道来,里面的一个经商思维或许就可以让你脱贫致富。比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内容,是犹太商人给年轻人的一个忠告:靠体力赚钱只能解决温饱,绝不能赚到大钱,更不可能发家致富。这些都来源于《塔木德》,也是富人的思维方式。犹太人在千年的颠沛流离中寻找合适的生存方法,通过智慧的思维赚取大量的钱财,在财商和投资上有自己的准则,他们把这些经验都记录在《犹太人智慧全书》中,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述致富之路的哲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聪明、最会赚钱的人,他们必然有着不一样的逻辑思维方式。当我们遇到困局时,可以去读读这本流传了千年的犹太经典,也许不到一顿饭的价格,却可以让我们学习到犹太人思想的精髓,领悟到他们的商业思维模式。这本《塔木德》值得反复阅读,尤其是作为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时常被一起比较,抛开智商、成就不谈,但说民族性格,我们两个民族可以说是相互互补的,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更显得弥足珍贵。《犹太人智慧全书》里简短深刻的哲理故事,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全面详实的犹太智慧。所以,请你将这本书放在床头案几,信手翻阅,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为自己做足了准备,为自己增值。只要有本事,有价值,成功就会自然而然地来临。《塔木德》与《犹太人智慧全书》-概括了犹太人的经商、财富和处事的智慧。现在活动价一套仅需69元,点击下方链接就可购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富是怎么创造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