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苏重新划分和江苏哪个发达 对比分析两省经济发展水平?

江苏是一个散装省份,已经为全国人民所知。其实安徽散装得更厉害。一个皖南人和一个皖北人,几乎毫无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出共同点,那可能是一起被污名化了。安徽人,主要是在上海被污名化。原因正如当年的苏北人被污名化一样。当年是大量苏北人到上海打工,并从事低端行业。而现在,是大量安徽人到上海打工,从事低端行业。安徽人已经是上海第一大外来族群,有四五百万之多。绝对数量多了,哪怕是同样的坏人比例,那总数量就很多了。早些年,甚至有上海的工厂喊出了不招安徽人的广告,可见一斑(河南人、四川人在全国被污名化,和安徽人被污名化的原因一样,就是因为总人口太多了)。其实在农业时代,尤其是在南宋以前,安徽是非常富足的一个省份。就算到了清代,安徽也是全国人口和赋税大省。按照大清会典记载,清朝中叶乾隆十八年,安徽的总赋税在全国排第8(只算地丁钱粮不算关税盐税的话,排第4,因为安徽不产盐),人口全国第3(江苏总赋税第1,人口第2)。洪杨之乱对安徽打击非常严重,乃至一蹶不振,到清朝晚期的1908年,岁入已经只能排到了第13位,人口第10位。(目前的GDP,排第11位,人口,排第9位;和清末比,前进了。和全盛时相比,还有差距)和江苏的差距,可能也没有现在那么大:1、淮河以北,徐州一带,元代以后有京杭大运河输血,而宿州颖州一带,元代之前,都是鸿沟和隋唐大运河所经地,不相上下。在首都转移到北京之前,宿州颍州一带更为吃重。当然,南宋之后,这两地同样都饱受黄河水患,而以宿州、颍州更重。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亳州+颍州,人口为88万;泗州+徐州+海州,人口为86万(而且徐州和泗州的一半,都属于现在安徽管辖)。2、江淮之间,淮东一带,自六朝以后,邗沟变为交通要道,且有海盐可晒,所以淮扬可能更为富裕一点。但六朝以前,淮西庐州寿州的肥水运河才是南北交通第一要道。六朝以后,多为军事要地,同淮东相比,淮西也不遑多让。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淮南道中,淮东人口为62万(楚州、扬州),淮西人口为100万(庐州、寿州、舒州、滁州、濠州、和州)。北宋,淮南东路332万(包括亳州宿州滁州),淮南西路355万(包括光州、黄州、蕲州)。3、江南的差距稍大一些。太湖平原是中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从中唐以后,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而西部的江南丘陵多山,和太湖平原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唐代,安史之乱前,常州+润州+苏州,人口为198万;歙州+宣州,人口为113万。宋元明清太湖平原更加吃重。但徽州之富,也曾俾睨天下。安庆池州宣州一带,也是人文鼎盛之地。安徽地形图淮北平原、淮西丘陵、江南丘陵,三个完全不同的地域,被朱元璋捏合成江南省再经康熙东西切割,成就了现在的散装安徽。淮北平原,说中原官话。淮西丘陵,说江淮官话。而江南丘陵,以徽州方言和吴语为主(其中夹杂了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岛,是洪杨之乱以后,皖南人口损失过半,从庐州、安庆、河南、湖北移民所致)。散装安徽,从洪杨之乱以后,便退出了一线省份,混迹在中游。江苏能从洪杨之乱后复苏,而安徽不能,只能说,江苏的先天条件确实更好。靠近上海(洪杨之乱后,上海飞速发展,变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并且沿海,先天禀赋比后天努力更重要。到了清末,不过几十年,江苏就又重新满血复活,而安徽泯然众人矣。所以安徽没落,不是建国后的事儿,清末就已如此了。把省会搬到合肥,固然可以被怪罪,但没有搬走的清末民国,安徽也还不如现在的排名。三大区域,目前被分成了16个地级市。其中淮北4个市,江淮之间6个市,江南6个市,很多市都是豆腐块。安徽的地级市,也被称为是全国最有问题的区划之一。尽管此前,安徽省已经痛下杀手,把巢湖市给拆了,把枞阳从安庆划给铜陵了,但是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这些因煤矿铁矿铜矿而成就的豆腐块般大小的地级市,仍然问题多多。安徽行政图这16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而言,江南好于淮西,淮西好于淮北(安庆尽管地理上属于淮西,但身在长江沿线,所以算作江南城市)。江南7市中,马鞍山和芜湖一骑绝尘,安庆和池州相对比较弱(这两个市的山地比较多)。淮西5市中,合肥集全省之力,已经变成了万亿大市,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尚逊马鞍山一筹。淮北4市中,淮北市略微领先,但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而且淮北一如河南,特别能生,除了合肥之外,人口二三四名全在淮河以北。安徽人口经济总表淮北平原:淮北平原,主要是淮河中游支流所经地区,包括汝河、颍河、涡河、濉河等。这些河流大多源于河南,在古代,通过一系列运河,包括鸿沟、汴水(隋唐大运河)、古丹水(又称汳水、获水、谷水、汴河,源自开封附近)等,和黄河、济水水系相通,形成了密集的水上交通网,从中原可直接船行到淮河流域。汝水、颖水上游接近洛阳盆地,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设有亳州、阜阳、宿州、淮北四市。其中亳州位于涡河之侧,阜阳位于颍河之侧(古称颍州),宿州位于汴水之侧。而淮北,则是工业时代崛起的煤炭城市。亳州城:位于涡河之侧,地近中原,商代时,曾经建都于此,秦代置谯县。东汉时,豫州刺史部设于谯县。到曹魏时,置谯郡,并设为陪都。其后直到元代,或为谯郡,或为亳州。明代降为县。明中叶以后,重新升为州,但归颍州府管辖。直到2000年,才再次从阜阳独立。亳州的地位,和涡河的地位密切相关。涡河兴,则亳州兴。亳州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曹操了,亳州是曹操的老家。能再次独立,是因为阜阳人口是在太多。亳州之名,来自于商代的都城亳。阜阳城:位于颍河之侧,秦代置汝阴县(颍河之侧,为什么叫汝阴?因为之前汝河颍河都曾经改道,但这里还沿袭了改道前的地名)。曹魏置汝阴郡。北魏置颍州。沿袭至今。阜阳的地位,则和颍河密切相关。颍河兴,则阜阳兴。阜阳是安徽人口最多的市,哪怕亳州独立出去,依然多的吓人,将近千万。阜阳地名,来自于东汉封刘显于此地,为阜阳侯。故清代雍正赐名阜阳。宿州城:位于隋唐大运河(汴河)之侧。在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前,这一带的中心在濉河河畔,前期在相县(现淮北市境内)汉代置沛郡;后期在南济阴郡(现埇桥区符离集,南北朝置),均处于徐州西南的丘陵地带。隋代统一,并给徐州。隋唐大运河开通,在中唐设宿州于现址。南宋黄河南迁之后,宿州一带罹经水患,逐渐没落。元明清废为散州,属归德或凤阳管辖。到建国后,设立宿县地区,再次独立。明清的凤阳,因为特殊原因,管的太大,所以宿州再次独立,属于正常情况。宿州的地位,则和汴河密切相关。汴河兴,则宿州兴。唐宋有淮运三口之说(宿州埇桥、涡口濠州和汴口泗州)。当然,宿州也因此阻挡不了其下的淮北、亳州纷纷独立,越割越小。不过宿州北部,像多了一块似的,是因为55年为治理洪泽湖,安徽江苏换县,江苏将萧县、砀山划给了安徽,而安徽将泗洪、盱眙划给了江苏。宿州之名,源于故宿国。淮北城:是建国后因为煤炭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在此之前,都属于宿州管辖。淮北当然可以把自己的历史上溯到沛郡的相县,但其实南北朝时期相县就荒废了,现在的淮北,和当时的相县没有传承关系。淮北市,是从濉溪县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而濉溪县,是建国后从宿县分割出来的,原名宿西县,后改濉溪县。淮北建市后,因位于淮河以北,故名淮北。淮西丘陵:淮西丘陵,地处江淮之间,被大别山及其余脉所覆盖,自西往东,分别是六安、淮南、合肥、蚌埠、滁州。其中合肥和滁州、六安,都已历经千年。而蚌埠和淮南,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合肥城:地处江淮中间,淮西腹地,北有东淝河经芍陂通淮河,南有南淝河经巢湖通长江,而两河源头非常接近,汉魏之际曾建有运河,因此,在隋唐以前,多为南北交通的首选路线。而合肥,便位于这一路线的中枢之地。汉代设合肥县。曹魏时,为扬州州治。六朝时期南北分裂,此地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曹操孙权在此鏖战,到南北朝时期兵戈连天,合肥也愈加险要。南北朝时期在此置州郡,为南汝阴郡郡治、南豫州州治、合州州治,隋代改庐州。沿袭至民国。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因安庆残破,国民政府将省会迁至合肥。沿袭至今。当然,安徽能成为省会,和淮南铁路的开通也有很大关系,淮南铁路经过蚌埠、合肥、巢湖至芜湖,是安徽省内的交通动脉,合肥位于正中。而安庆所依赖的水道,在铁路时代,被火车无情的碾碎了。合肥尽管是吸干全省的资源发展自己,但也还算争气,几次赌博式的投资,也都赌对了方向,20年间,GDP增长了28.9倍,增长速度全国第一,GDP破万亿,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巨无霸了。六安城:位于大别山脚下,淠水河畔,通过淠河,可上溯至大别山深处,是控制大别山地区的要地。先秦时期为六国。秦置六县。汉初,淮南国都于此。后淮南国三分,此地为衡山国国都。汉武帝时改为六安国,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首字,兼有六地安宁之义。东汉六安国除,属庐江郡。唐宋属寿州。南宋末年设六安军,属淮西路;元明设六安州,为散州,属庐州府。清代升为直隶州。沿袭至今。滁州城:位于南京西北侧,隔南山与浦口相接,东部与六合相邻,是南京的西北大门。而滁州本身,群山环抱,滁河穿流其中,为建城绝佳之地。六朝时期设县,名顿丘县。南陈时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隋改滁州,改顿丘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沿袭到清末,明清为直隶州。因位于滁河河畔,故名滁州。欧阳修一句环滁皆山也,确保了滁州的家喻户晓。淮南城:则是近代才崛起的煤炭城市。民国期间,开始断断续续采煤,其地是从寿县、凤台县、怀远县隔出来的。后来又因为煤炭,修通了淮南铁路,更是让淮南成为这一带的中心。现在反客为主,反过来管辖寿县、凤台县,也算是因果轮回了。因位于淮河以南,故名淮南。蚌埠城:同样是近代崛起的铁路城市。因为淮东受黄河水灾影响,且淮东有大运河,对铁路较为排斥,所以津浦铁路走淮西。蚌埠是津浦铁路过淮河之处。铁路和大河相交,蚌埠一跃成为整个淮西乃至整个安徽的交通中心。短短几十年,便飞速发展成为繁华城市。此前,蚌埠只是凤阳县下辖的一个村镇。被淮南和蚌埠搞死的,是寿春和凤阳。寿春城,地处东淝河入淮河处,北倚八公山,背山面山,距颖口也不甚远,历来是淮西第一重镇。从先秦时期,便是楚国东迁后的都城。秦汉为九江郡郡治;六朝为淮南郡郡治。唐宋元为寿州。明清为散州,隶凤阳府。从秦灭楚,到淝水之战,此地发生无数战事,不胜枚举。只不过,进入工业时代,煤矿带来的淮南,终究还是打败了水运时代的寿春。凤阳城,地处濠河入淮处,背靠凤凰山,涡口居其左,浍口居其右,是淮河上另一个险要之地。整个淮西河防,西部以寿春为中心,中部以濠州为中心,东部以盱眙泗州为中心。明代以前称钟离、濠州。秦代置钟离县,唐代置濠州。明代升为凤阳府(府治是在凤凰山南新建的,并新建了凤阳县)。清代沿袭。到民国时期,终被火车拉来的蚌埠所取代。而津浦铁路之所以选择蚌埠,而不是凤阳过淮河,是因为蚌埠附近的河床更硬,而凤阳略差。从此,凤阳完美地错过了现代化历程。只能屈居滁州之下了。此外,还有被黄河搞死的泗州。古泗州城,已在清代沉入洪泽湖底。泗州初设时,州治位于泗水河畔的宿豫县(现宿迁郑楼镇附近)。唐代被淹,搬到了隋唐大运河入淮处,盱眙县城的河对面。从此直到清初,汴水下游入淮一带,均为泗州管辖之地(包括盱眙、天长、明光、泗洪、泗县一带)。到了清代,泗州城终于被洪泽湖淹没,泗州先是迁到盱眙,后来迁到虹县(泗县)。泗州剩下的体量,已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州。到建国过,随着盱眙、泗洪划归江苏,老泗州已四分五裂,更不可能恢复了。洪泽湖水下的泗州城,和千岛湖水下的两座县城,现在成了考古的热点地区。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地处长江以南,被黄山山脉及其余脉所覆盖。自西往东,分别是池州、黄山、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再加上虽然在长江以北,但是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庆,是为皖南七市。这其中,除了地处黄山山脉深处的黄山市,属于钱塘江水系之外,其余地市,都属于长江水系。其中,安庆、池州、宣城、徽州为千年古城,而铜陵、芜湖、马鞍山,都是工业时代的新兴城市。芜湖和马鞍山,原本位于长江以南,自巢湖三分,始变成跨江城市。铜陵亦然,从安庆谋得枞阳,也变成了跨江城市。皖南原本是吴语区和徽语区,现在有大片的地方说江淮官话、河南话和湖北话,是因为洪杨之乱之后,人口团灭,从江北、河南和湖北迁入大量移民所致。安庆城:地处大别山南,长江之滨,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而从安庆入江。大别山和长江,夹出了相对比较宽阔安庆谷地(长江以南的池州,黄山山脉和长江距离太近,不够宽阔),足以让安庆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安庆是长江防线上的要塞,也是从皖入鄂、入赣的西大门。同时可以北控大别山。安庆是先秦古皖国所在地(潜山县附近)。而后来又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简称皖,肇源于此。安庆地区早期的中心在潜山县,后来在怀宁县,隋唐设同安郡/舒州,治所怀宁。北宋,置德庆军,南宋改安庆军(取平安吉庆之义),并将州城迁往现址。沿袭至今。到清代,江南分省,安徽以安庆为省会。抗战时,安庆陷落。1945年胜利,国民政府将省会迁往合肥。安庆下辖的几个县,大部分说江西话。是因为元末明初这里拉锯多年,人口损失很厉害,所以明初从江西迁徙了好多人到这里。安庆一直想把江对面的东至县给拿下(或者至少拿下大渡口镇),让自己也变成一个跨江城市。可惜池州一直不给。毕竟,池州一共也没多少平地,再让出东至县,那池州真是市将不市,要并给铜陵了。池州城:地处黄山之北,长江之滨,秋浦河源于黄山深处,而从池州入江。池州和安庆,一南一北,一东一西,拱卫长江。同时,池州还管辖着黄山山脉的西北部。隋代始置秋浦县。唐代置池州(秋浦郡)。沿袭至今。但池州因黄山山脉离长江太近,所以平原地区太少,始终比较局促,发展不大。江对面的枞阳,被划给了铜陵,断了池州成为跨江城市的念想。池者,源于池口河。宣城:地处黄山山脉以北,水阳江畔,秦置爰陵县,西汉改宛陵县,并将丹阳郡郡治设于此地。可以说是江南丘陵地带最早的城市。同时在其西侧青弋江畔设宣城县(宣者,显也)。西晋,析丹阳郡置宣城郡,郡治设于宛陵。隋代称宣州。南宋,升宣州为宁国府(因为是宋孝宗登基前的封地)。沿袭至清末。徽州城:地处黄山山脉深处的盆地。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徽州州治,不在现在的徽州区,也不在屯溪区,而是在歙县。歙县在秦代即已设县。三国以后,整个新安江流域设立了新安郡,郡治在浙江淳安。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单独设州郡,是在隋代,并改新安郡为歙州(下游的浙江部分单独设立睦州)。唐代以后,州治便常驻歙县。宋代方腊造反以后,改歙州为徽州(徽的意思是五花大绑)。一府六县,首县歙县,其次休宁,其后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因为地处四省交界,人多地少,而又独居深山如世外桃源,所以宋代以后,徽州便以商业闻名,明清两淮多盐商,而徽州商人执其牛耳。商业发达,又反哺文脉昌盛,所以无论是徽州民居、徽州菜、徽州文化四宝乃至徽州方言,都风行天下。可惜近代以后,先是洪杨之乱将繁华的江南夷为平地,徽商一蹶不振;其次铁路时代来临,徽州这种僻处深山依靠水路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徽州一步步被时代抛下。抗战期间,因徽州并未沦陷,三战区司令部设于休宁(屯溪是休宁县城),大量流亡人员进入屯溪,屯溪人口骤增,工业也内迁不少,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从此屯溪取代歙县的地位,成为徽州的政治经济中心。解放后,屯溪脱离休宁成立屯溪市。地区改市后,屯溪改为屯溪区。而老徽州,也被改得面目全非,烟消云散。先是民国期间,蒋中正为了剿匪,将婺源划给了江西。经过几十年抗议,好不容易还给徽州,但解放战争时,由于婺源是解放江西的四野一起解放的,又划给了江西。61年时,把黄山北面的太平县划给了徽州,后来直接改名叫黄山市(应该是为了景区统一管理)。1987年,地改市,徽州地区改叫黄山市,原先的黄山市改叫黄山区。屯溪市改屯溪区。歙县一份为二,东部仍为歙县,西部岩寺镇改为徽州区。同时把绩溪划给了宣城。于是,老徽州三属,真正的徽州古城不叫徽州,叫徽州的没有古城。完全没有名气的星子改叫庐山,大庸改叫张家界,都可以理解,但把徽州改叫黄山,也只能摇头叹息了。铜陵城:位于长江南岸,背山面江,是建国以后兴起的工业城市。南唐设县,其后一直属于池州。直到56年,因开采铜矿而设立省辖铜官山市,58年和铜陵县合并,称为铜陵市。属于安徽的袖珍地级市。2015年,为了避免铜陵被撤,将原属安庆的枞阳县划归铜陵,铜陵成为跨江城市。铜陵之名,来源于此地有铜,且有山陵。芜湖城: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入江口,背山面江,是近代兴起的港口城市。西汉设芜湖县,因湖而名。其后大部分时间属宣城。宋代以后,属太平州。清代在芜湖设关,征收关税,是安徽唯二的关卡(另一个是凤阳关)。鸦片战争以后,芜湖开埠,且是安徽唯一的对外商埠,开始飞速发展。到民国期间,芜湖已经是超越安庆的安徽第一大城。并成为皖南的中心。解放后,成立省辖的芜湖市,沿袭至今。时至今日,芜湖也是合肥之外的安徽第二大城。但芜湖同时也很小,是安徽的袖珍地级市。接收无为县之后,成为跨江城市。马鞍山城:位于长江南岸,背山面江,从古至今,都属于当涂县。民国期间,此地发现铁矿,开始设立钢铁厂。1956年,因钢立市,设立省辖的马鞍山市,因背后的马鞍山而得名。属于安徽的袖珍地级市。而且离南京非常近,到南京市中心,比南京很多的郊区还近。接收和县、含山县后,成为跨江城市。而芜湖和马鞍山的母体,是太平府,府城当涂。当涂于东晋设县。南唐年间设立新和州,寻改雄远军,北宋改曰平南军,后升为太平州。明清为太平府。当涂有采石矶(更早之前有乌江渡),是古代淮西长江的主要渡口,所以历来是军事重镇。随着钢城马鞍山和港口芜湖的崛起,太平府只能无奈的被肢解了。另一个消失的州府,是和州。秦代置县,名历阳。东汉时期,为扬州治所。东晋置历阳郡。南北朝改为和州。沿袭至清末。和州在太平府的江对面,和太平府一起,防守长江渡口,拱卫南京。解放以后,太平时节,和州也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先是归于巢湖,后合并于马鞍山。下一个消失的州府,是广德州。三国孙吴置广德县,宋代置广德军,沿袭至清末。此地是从淮西之宣州入杭嘉湖之湖州的必经之路,群山环抱,为军事要地。到了明代,又是浙江和南直隶的交接,到清代,更是江浙皖三省通衢之处。解放以后,回归到宣城。曾经贵为地级市,然后被撤销的,是悲催的巢湖。自三国期间兴起设县(此地是巢湖水入江的湖口所在,是淮西肥水通道的枢纽),到建国前还是一个普通县城(倒是临江的无为,在宋代是无为军,明清两代都是隶属于庐州府的散州)。从1965年设巢湖专区,到2011年被撤销,生的凑巧,死的窝囊。生的凑巧,是因为建国后流行把工业城市单独设为省辖市,而把周边的郊县划成一个专区,找市区附近的一个县做行署所在地。巢湖兴起,就是因为合肥独立成省辖市了,而把郊县设立成巢湖专区了。到合肥觉得自己的地盘实在太小了,于是就拿巢湖开刀了。同时一石二鸟,让一直心向南京的马鞍山和心怀不满的芜湖引以为戒,同时给一个桃吃(和县、含山县划归马鞍山,相当于老和州并给马鞍山了;无为县、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自此,马鞍山一直喊着融入南京经济圈的呼声低了,芜湖的不满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马鞍山和芜湖,都变成了跨江城市。安徽虽然和江苏有差距,但是在中西部省份当中,已经是鹤立鸡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煤多人少的内蒙、贵为直辖市的重庆和近代一直风生水起的湖南;人均GDP,仅次于直辖市重庆、近代工业重镇湖北、煤多人少的内蒙、和国家用钱堆起来的陕西。除了经常为了保护江苏上海,往安徽泄点洪之外,国家实在说不上对安徽有多少政策扶持。安徽人正在崛起,这40年间,已经从全国人均GDP的第28位,爬升到了第13位。不值得为其他地方的那点地域黑而在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江苏重新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